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言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达到学校体育目的,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主要途径,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对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新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将使体育课程教学更加规范、统一,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在认真总结近几年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为体育基础课,开设我校特色项目游泳和速度滑冰,通过一“水”、一“冰”的特色教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体育选项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体育选项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三自主”的选课方式,即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一一对应。创造性地开设出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民族传统和校本特色的教学项目供学生选择,新增设拳击、现代力量、跆拳道、珍珠球、休闲体育等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体现科学化、生活化和健身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考核评价上,构建了与“三评”相结合的体育学习综合评价体系。

本版教学大纲经编写成员多次研讨、修改,广泛征求体育部全体教师意见,最后经体育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定稿。

体育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每一个目标分为五个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包括若干个子目标。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一、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自觉的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自己能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乐观生活态度;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的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能参加挑战性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能力,练就强健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体育课程的设置、类型、内容和时数分配

一、课程设置

1、体育课程是本科一、二年级,专科生为一年半必修课。(以选项为主)

2、三、四年级(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对未完成课程及未修满学分的学生不准毕业,不授予学位。

二、课程类型

1、基础课: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为体育基础课,开设我校特色项目游泳和速度滑冰,通过一“水”、一“冰”的特色教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体育选项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选项课:以传统体育、休闲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项基础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掌握专项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熟练掌握该项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培养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

3、选修课:根据学校的条件,不断挖掘潜力扩大供选项目,组织具有专长的学生进行专项学习,

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专项技战术水平,培养体育运动队和体育骨干,开课面向各年级学生,满足学生健身、休闲、娱乐、提高的需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4、理论课: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正确认识体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科学锻炼的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和监督,以及运动创伤的救治和处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5、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的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教学。

6、训练课:纳入到体育教学课内,对校代表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训练,使其更好的完成各项比赛任务,限本科四学年完成。

三、课程内容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课程内容

(1)选项课

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乒乓球、曲棍球、网球、羽毛球、棒垒球、珍珠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游泳、武术(长拳、南拳、太极拳、棍术、剑术等)、自卫防身术、散打、跆拳道、拳击、泰拳、轮滑、速度滑冰、定向运动、休闲体育等项目供学生选择。

(2)训练课

为校代表队训练课,限本科四学年完成。具体项目,根据学校参赛项目决定训练内容。

(3)体育保健课

对本、专科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

2、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1)体育课教学时数: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为四个学期、共计128学时,每学期16周;专科生90学时,每学期15周;每周一次课,每次2学时,每学期1学分。

(2)各类课程的理论部分时数,不能少于总时数10%。

(3)各类课程的实践课用于发展身体素质的学时,专项课15%,基础课20%,每次课安排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训练。

(4)《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一、三年级在第一学期完成测试,二、四年级在第二学期完成测试。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编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内容的选编原则

1、本次课程选编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2、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场馆设置情况、师资队伍状况,选编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选择空间,讲求实效。

3、选编内容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反应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4、竞技项目教材应增加课程内容的娱乐成份,教材化就是简化规则、技术含量,使所教内容为学生所用,为学生所爱。

5、课程内容选编,把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在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时,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6、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教师不仅注重教法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3、教师构建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创建体育课程教学的宽松、和谐、生动、活泼、实效的课堂氛围。

4、体育课教学中处理好强制法与学导法的关系,要克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强制性教学对待学生,提倡学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积极性。

体育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是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出勤、课内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体育教学实践达到所规定的学时数,并通过各单项体育教学考核,达到考核标准和要求的同时,即可获得1学分。

二、评价方式

采用“三评”的方式进行。

学生自评: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交往与合作,5分。

学生互评: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5分。

教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出勤率、身体素质、理论水平、运动技能和学习效果,90分。

注:为了提高学生自评的客观性,学生自评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体育理论考试试题由体育部统一从题库抽取,可采用闭卷,开卷和答辩等多种形式,每学期一次;身体素质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标准为评分标准;运动技能采用量化和自选考核内容、教考分离方法;学生每学期缺课时数达到总时数的1/3以上,该学期不予评定成绩,待相应学期重修体育课;凡考试不及格(60分以下)的学生,必须重修。

三、评价手段

每学期考核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汇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成绩,具体评价体系见下表。

考核评价体系

执行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努力钻研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每位教师在保持教学大纲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技术、场地及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对教学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但调整部分不得违被《大纲》精神。

3、理论部分可随堂讲授,也可集中进行学习,提倡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

4、在教学形式上应突出体育理论与实践技术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

5、按照齐齐哈尔大学教学管理规定的教学时数一学期共16周32学时。

高校体育的目标

高校体育的目标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是XXX,我的试讲题目是《高校体育的目标》 导入: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才培养的规格密切相关。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树立,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已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把握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便成了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身体健康的高层次的合格人才。 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1)增强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 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良好的体质是学生学习和步人社会后建设祖国的“本钱”,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学生的体型,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健美的休格,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要考虑的重点因素。 (2)素质教育是当今教改的主旋律,高校体育应为素质教育服务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它强调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应包含思想、 道德、业务、人文和身心等方面的教育。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这些因素的有机合成。也就是说,人的高素质是相关的各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体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身心素质的发展方面,它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和满足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稳定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要采用各种有效的体育手段,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意志得到磨合,心理素质得到改善,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壮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 (3)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注重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体育环境和促进社会体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体育需求和体育活动方式的不断调整,社会体育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展,确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它的现在,更要着眼它的未来。 (4)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是全面的,并且要表现在学生的行为特征上 可以认为一个接受良好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行为特征是: (l)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 1. 主干课程 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

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8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第七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体育兴趣、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 第八条要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体育锻炼工作的管理,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 第九条应努力将公共体育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2020最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2020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体育教育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设置背景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力法; 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发展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娱乐、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娱乐/休闲/体育; 3、新能源; 4、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5、互联网/电子商务; 6、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7、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8、金融/投资/证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课程顾问、体育老师、体育教练等工作,大致如下: 1、课程顾问 2、体育老师 3、体育教练 4、篮球老师 5、教师 6、核心期刊高端写作专家 7、储备干部 工作城市: 毕业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上海 2、广州 3、深圳 4、北京 5、郑州 6、杭州 7、南京

《全国高等职业 专科 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 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

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王艳雯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文章以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目前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师能力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科目设置、教学手段、教学对象三个方面提出需要改革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Some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T 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teaching purpose, teachers' ability in four aspects of problems, and from the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object three respects put forward to reform a few opinion. Keywords:College,Education teaching,Reformation 1.引言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健康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往往缺乏大量优秀的体育教育人员去引导大家进行科学的锻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既能从事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学科,应当能够胜任与之相应的责任,发挥专业的优势和特长。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的守旧性,制约新型教学内容的开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

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 1. 主干课程 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 运动人体科学 162 9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 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 球类与游戏 126 7 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 民族传统体育 72 4 2. 一般必修课程 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 72 4 体育统计学 54 3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作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丛鹏 1032010935008 影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显现突出。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对策。为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致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的局限性,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国与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专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状分析 高校的扩引发的就业危机已经显现。目前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多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近5000名。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到大众化教育。教育部门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关系,过多地批准各高校开设体育专业,使原本就应经饱和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加拥挤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致使大量体育毕业生涌向工作稳定,工资不断提高的教师岗位,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雪上加霜。 2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就业制度的变革 我国在1985年以前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就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国家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就业的办法,并最终决定逐步建立和健全全国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3毕业生需要转变观念及时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影响就业 2.2.1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只盯着高等院校、

[体育教育,我国,专业]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体育人才正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进行转变与适应。针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也需要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性的设置,进而增加体育专业人才。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我国当前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有针对性的改革,进而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的使命。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受传统竞技体育模式及教育观念的影响,进而使其始终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与发展。进而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教育的效果较差,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改革刻不容缓,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国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不断的降低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各大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进而带动教育消费,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正是由于这样的局面,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的承受能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体育专业中,缺乏高资历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较差。同时,高校中的体育场中严重的缺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等等。这些因素会造成其高校中学生的专业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差。 (二)课程设置之后与现实需求 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专业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旧拘泥于传统的理论基础教育及相关的竞技类的运动上,对于新型的体育类型及一些民间的体育活动项目涉及较少。近年来,虽然很多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在进行相关的改革,开设了相关的选修的课程,但是其还仍旧是在体育专业类的相关领域,很少会延伸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领域中。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所学习到的很多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发展没有关联,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进而就会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中失去其专业优势,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作用。 (三)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与深入,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取消了对示范类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导致了所有的毕业生都是面向人才市场的,进而给高校的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其造成了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觉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偏远的城镇甚至是农村那

2020-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 通常人们以数量指标来衡量某些或某地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之所以把人、财、物等资源的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是因为数量指标是硬件,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也更急功近利。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才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属于“内涵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要把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多,但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体育

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例如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力等内在品格和机能上的质的变化。从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看,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表现为数量,而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则表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或课时的多少、组织群体活动或竞赛的次数多少、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人数多少等都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则表现为影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毕业率、运动成绩高低以及奖牌榜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综合素养的提高、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直接反映出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所谓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过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

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快乐体育的目标和内容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矗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特点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结合。 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在教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5、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三、快乐体育的依据和实践意义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

《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大学生活是光阴似箭的,很快就会过去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大学生自我鉴定,有需要的可以收藏哦 体育专业自我鉴定范文 时间不等人,美好时光更加飞逝,大学四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回顾这四年时间里,大学的生活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了。虽然匆忙但是快乐且充实,不但知识面见长,而且更加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下就是四年的自我鉴定。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或生活上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艰辛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特别在体育专业上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在田径、篮球、足球等方面更为突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曾三次代表班际篮球联赛,并取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系参加校篮球联赛、游泳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此外我还积极参加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各种裁判工作,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还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思想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尊自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诚实。 大学四年我得到了母校的的教诲,老师的指导鼓舞与同学的帮助。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卑、热情而又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事业和我的朋友,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路!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我将以满腔热情迎接挑战,争做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时间一晃而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

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

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教育改革策略,主要是:加大体育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提升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等。 标签:大学教育;体育教育;发展状况;改革策略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推行的是单纯的体育技能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弱化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参与合作能力和主体性,重视的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和结果实现得如何,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利用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以及形成体育习惯等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育部在对近些年来的大学体育教育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于2002年分别发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个政策性文件,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入到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去,是我们广大大学体育老师必须要深思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状况 1、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缺乏 从我国大学大幅度扩招以来,大学招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大量增加。但是,大部分大学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硬件诸如场地、设备设施没有跟上,与学生大量增加不相适应,基本上都呈现出一种超负荷运转的态势,也当然非常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 2、体育教育理念更新程度还不够深入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改革,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以强健体质为主要目的身体素质理念,以强化体育氛围和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为主要目的愉快体育教育理念,以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主要目的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但是,在这些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的改革当中,大力强调的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关注和强调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与技能,严重弱视了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和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 3、体育老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体育老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待提升。在我国大学体育老师团队当中,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大学体育老师,基本上接受的都是传统体育教育,他们基本上都是训练型、技术型人才,他们是一专,

_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_解读

探索与争鸣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解读 黄汉升1,季克异2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61)摘 要:对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颁布的背景与意义、课程目标、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评价、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 指导纲要 呈现出人文化、 领域 化、拓展化、多样化等特征,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为一般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优化了整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关 键 词: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纲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5)06-0001-05 Interpretation of the Outline of Teaching Guidance for Various Major Courses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Comm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UANG Hang sheng 1,JI Ke yi 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2 Educational Departmen t of A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anitation,Education M inisty,Beijing 100861,China)Abstract: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n in-dep th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issuance of the Outline of Teaching Guidance for Various M ajor Courses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i n Common Insti 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basic requirements of optional teaching contents,basic contents of teaching,basic require ments of teaching ,learni ng evaluation,and basic conditions for teaching.T hey believed that the Outline showed characteris tics such as humanized, area orientated,expanded and diversified,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courses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and provided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ly required courses and optional courses,thus having opti mized the enti re curriculum system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and promoted the constan t enhancemen t of the management quali ty and beneficial resul 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regular specialty;major courses;curriculum outline 收稿日期:2005-08-10 基金项目:教育部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 项目。作者简介:黄汉升(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主干课程是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大纲和90年代初期的基本要求,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指导纲要,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 指导纲要 ),并从2005年开始执行,从宏观上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 课程设置起到指导性作用,有利于各院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符合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 指导纲要 颁布的背景与意义、课程目标、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评价、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全面认识其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以使普通高等学校更好地贯彻与实施新课程纲要,推行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 指导纲要 的形成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厚 第12卷第6期2005年11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2No.6Nov .200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