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一、技术简介

1970年swan和Ganz研制出特殊的导管,即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PAC),又称Swan-Ganz导管。1972年将其用于临床。导管顶端带有气囊,从大静脉置管,将气囊充气后导管随血流漂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进入肺小动脉。导管可测得右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右心室压(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RVP)、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以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1975年发展为光纤肺动脉导管,可用于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2 saturation,SVO2)。同时通过计算公式,可取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等。1981年又进一步用于测定右心室舒张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RVED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近年来导管又经过改进,在尖端15~25cm处安装加热电热丝,通过血液热稀释法,自动连续性测定心排血量(continues cardiac output,CCO),给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方便。

二、目的

1、诊断: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1)判断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2)监测患者肺循环与体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3)对治疗的反应

2、治疗:指导临床治疗

(1)维持液体平衡

(2)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与正性肌力药物

(3)监测全身氧代谢

3、预后:可辅助评价患者的预后

三、适应症

1、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判断手术治疗效果和指导治疗;

2、合并右心衰竭的瓣膜症病人;

3、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病人;

4、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5、左心功能不全(EF<4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用正性肌力药或IABP支持的病人;

6、心脏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

7、科学研究需要;

8、肝移植的病人;

9、其它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的病人,如多脏器衰竭,严重创伤休克等。

四、禁忌症

1、右心房、右心室内肿瘤或血栓形成病人,送导管时可导致瘤块或血块脱落,脱落的物块能引起肺栓塞。

2、三尖瓣或肺动脉瓣严重狭窄病人,导管难以通过狭窄部位,即使通过会加重阻塞血流。

3、法洛四联征病人须放置PAC时,可先放入右房或右室,待手术后由术者放入肺动脉内,以免PAC刺激流出道而发生痉挛,引起缺氧症状发作。

4、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

5、伴出凝血异常病人或无穿刺部位可选择的病人。

五、评估

穿刺动脉导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穿刺部位血管情况,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情况,用物及环境准备。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

(一)监测标准的校正

1.原因分析

(1)测压系统中大气泡未排除,可是测压衰减,压力值偏低

(2)测压系统中有小气泡,压力值偏高

(3)换能器位置不当

(4)压力定标错误

2.解决方法

(1)排净测压系统中所有气泡

(2)准确固定换能器位置

(3)测压前进行校零

(二) 导管位置与压力波形的关系判读?

1.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判断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正确认识导管位置与压力波形的关系

2.解决方法

(1)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使他们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2)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护理人员临床观察、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3)学会认识导管推进过程连续压力变化曲线

(三) 正常、异常波形的判断与意义分析

1.原因分析

(1)压力衰减:导管不畅(血凝块、扭曲、贴壁等)、管路中气泡、血液回流至换能器

(2)压力嵌顿:导管过深、气囊未放气等

(3)压力直线:换能器故障、导管堵塞、导管嵌顿、连接故障(4)不能获得PAWP:气囊破裂、导管移位、设备问题

(5)压力突然变化:换能器位置变化、导管位置变化,造成嵌顿、患者病情突变

2.解决方法

(1)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

(2)将导管中的气泡、血凝块吸出

(3)检查换能器、连接线等

(4)通知医生查看病人

(四) 防止非计划拔管与应对处理

1.原因分析

(1)患者大量出汗,固定导管的敷贴易脱落

(2)患者烦躁不安,将导管拔出

(3)固定导管的缝线松动,导管容易滑脱

2.解决方法

(1)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小心仔细,以防导管牵拉脱出。

(2)烦躁病人应合理镇静,使用约束带以保证安全。

(3)加强科室业务学习及对轮转护士的专科培训。

(4)积极完善各项制度,每班护士交接班时应观察记录插管的深度和插管的固定情况。

(5)与医生加强沟通,及时拔管。

参考文献

1、姜桢,王天龙,李立环,等.围术期肺动脉导管临床专家共识.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3):196-199.

2、林琼瑜,杨满青,程云清,等.心脏疾病并存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应用漂浮导管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12,27(10)外科版:41-43.

3、于艳青,柏颖,杨捷,等.漂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5,11(12):929-931.

研究生入学考试护理综合真题10

研究生入学考试护理综合真题10 (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00,分数:300.00) 1.一般晚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最重要治疗措施是 A.持续吸氧 B.大量利尿 C.支气管解痉 D.兴奋呼吸 E.控制感染√ 2.下列哪种呼吸提示病情最危重 A.呼吸浅速 B.呼吸深快 C.呼吸与呼吸暂停相交替√ D.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 E.每分钟呼吸少于10次 3.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提示 A.胸腔积液 B.高血压 C.心房颤动 D.右心功能不全√ E.左心功能不全 4.确定给氧方法和浓度的首要指标是 A.发绀的轻重 B.神志状态 C.呼吸困难的程度 D.肺功能检查结果 E.病情和血气检查√ 5.关于中毒性肺炎抗休克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去枕平卧位 B.热水袋体表保暖√ C.高流量吸氧 D.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E.输液速度先快后慢 6.下列哪项表现不提示右心功能不全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腹水 C.紫绀 D.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E.下肢水肿 7.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最常引起 A.高钾 B.低钠 C.高钙 D.低钾√ E.高尿酸血症 8.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常提示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心包大量积液 C.静脉压升高 D.左室功能低下√ E.严重心律失常 9.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 A.过度劳累 B.摄入盐过多 C.感染√ D.心律失常 E.洋地黄应用不当 10.心功能的评估主要依据 A.病程长短 B.活动耐力√ C.有无并发症 D.心脏体征 E.辅助检查资料 11.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 A.房室传导阻滞 B.房颤 C.窦性心动过速 D.伴2:1传导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E.室性早搏√ 12.漂浮导管检查的护理措施哪项不正确 A.术前排尿 B.做碘过敏试验√ C.留置导管一般不应超过72h D.定时用肝素溶液冲洗导管 E.每天清洁伤口 13.关于高血压危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收缩压可达33.8kPa B.可见于急进型高血压 C.可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 D.舒张压≥15.6kPa E.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痉挛所致√ 14.消化性溃疡夜间痛、后背痛最明显的是 A.胃溃疡 B.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C.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D.幽门管溃疡 E.食管溃疡 15.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哪项检查提示预后不良 A.血清γ球蛋白降低√ B.血沉加快 C.白细胞升高 D.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贫血 16.尿毒症患者低Ca 2+,抽搐主要见于 A.酸中毒加重时 B.大量利尿剂

86例漂浮导管术护理配合及实践经验

86例漂浮导管术护理配合及实践经验 摘要目的:探讨漂浮导管术中的有效护理方法及实践经验。方法:本研究中以 我院在2008年6月1月至2014年6月1日期间行漂浮导管术的86例危重患者 为调查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A组与B组。A组患者在漂浮导 管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则进行细微护理,护理一段时间后,比较两 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而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价值。结果:两组行漂浮导管术患者在护理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比较时无明显差异,A、B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B组经细微护 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程度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细微护理在漂浮导管术中应用时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进而改善病情促进患者的病情好转。 关键词漂浮导管术;护理方法;细微护理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已 成为十大危险疾病之首。心血管疾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易出现危重病情,而在 危重患者中用于评价其病情的主要指标是心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1-3]。近 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漂浮导管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患者的病情检 测中[4]。目前,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及实践经验影响着漂浮导管术的检 测指标[5]。为此,本研究中将我院的86例行漂浮导管术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漂浮导管术期间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细微护理,进而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 护理意义。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中的86例行漂浮导管术的危重患者的病例选用时间介于2008年6月1月至2014年6月1日期间。整合所有患者的资料信息得知,A组 患者中最大年龄是77岁,最小年龄是26岁,平均年龄是(54.36±4.52)岁,男 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心肌梗死患者有20例,心力衰竭患者有17例, 心律失常患者有6例;B组患者中最大年龄是75岁,最小年龄是27岁,平均年 龄是(55.17±3.84)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4例,心肌梗死患者有16, 心力衰竭患者有18例,心律失常患者有9例。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 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得知,A组与B组患者在临床资料间 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漂浮导管术:(1)术前准备:做好消毒工作并准备好手术物品及药品; (2)测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后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术;(3)手术操作:病人平卧,头转向左侧,保持30度头低位,用龙胆紫划出颈部三角区,以三角顶部中 点定位;常规局部皮肤消毒、铺巾,以2%普鲁卡因做浸润麻醉;同步台下递予 酒精浸泡后的静脉穿刺针、扩张器、引导钢丝、刀片、三通板;(4)穿刺方法: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触摸到颈动脉表面,并将其推向内侧,使之离开胸锁乳突肌 前缘;在其前缘的中点食指与中指之间与额平面呈30~45度角进针,针头向尾 侧指向同侧乳头;待穿刺针进入皮肤抽到静脉血后证明穿刺成功,放入引导钢丝 后拨出穿刺针;穿刺口用刀片稍扩张,以钢丝引导方向,利用扩张器将外套管置 入颈内静脉中;退出引导钢丝及扩张器,再经外套管置入心导管,使导管以小距 离快速进入心腔;(5)打开X光机,追踪导管插入位置,直至进入肺动脉;使 气囊充气、导管即进入肺动脉远端,气囊放气后,导管又迅速退回原肺动脉位置,

漂浮导管参数

漂浮导管参数

漂浮导管测得值的正常范围 右房压(相当于CVP):2-6mmHg,反映右室前负荷 肺动脉压(PAP):20-30/8-12 mmHg 肺动脉契压(PAWP):4-12 mmHg,反映左心前负荷,是指导输液的重要指标 心排量(CO):4-8L/分 心脏指数(CI):2.5-4L/分 外周血管阻力(SVR):900-1200;肺血管阻力(PVR):120-200 心脏彩超诊断报告单的正常值 (mm) (m/s) 右室前壁3-5 四腔心左房内径40×50 二尖瓣收缩期 右室内径〈20 四腔心右房内径40×50 室间隔〈11 E/A(ms)>1 三尖瓣收缩期 左室内径50/55 EDT (ms) 160-240 RVSP〈30 左室后壁〈11 主动脉瓣收缩期〈2.0 右室流出道19-22(短轴)舒张期 主动脉内径〈35 肺动脉内径〈23 肺动脉瓣收缩期0.7-1.1

左房内径〈37 LVEF 50-70% 舒张期 正常参考值 M型男 女 左心房内径(LA)25-35mm 左心室内径(LV)40-55mm 38-50mm 右室内径(RV)22-30mm 室间隔厚度(IVS)8-12mm 左室后壁厚度(LVPW)8-12mm 右室壁前壁厚度(RV AW)4-5mm 主动脉根部内径(AO)24-32mm 24-32mm 肺动脉内径(MPA)17-23mm 心功能指标 射血分数(EF)50%-70% 左室短轴缩短率(FS)27-35% 舒张末期左室容积(EDV) 97-149 ml 收缩末期左室容积(ESV) 42-62 ml 舒张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DVI)64-76 ml/m2 60-73 ml/m2 收缩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SVI)19-27 ml/m2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护理常规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护理常规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可监测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为保障置管的顺利,减少并发症,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及留置期间,应作好相应护理。 (一)置管前的准备 1、患者的准备 清醒患者应向其交代置管的必要性及术中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体位合理舒适。 2、物品的准备 肺动脉漂浮导管一套、配套的导管鞘(比导管大0.5-1F)、局部麻醉药、特殊换药包、肝素生理盐水、消毒用品、专用温度探头、换能器、心排出量导线、三通或三通板、皮肤贴膜。 3、置管者的准备 更换无菌手术衣、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二)置管中的配合

1、协助消毒,抽取局麻药,倒适量肝素生理盐水于换药碗中备用。 2、将导管鞘、肺动脉漂浮导管放入无菌区。 3、沿导管鞘置入肺动脉漂浮导管。置入20cm 时,气囊充气0.75-1.25ml,使导管随血流漂浮前行,观察压力波形,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出现肺动脉嵌压波形后停止送管,气囊放气后显示肺动脉压波形,固定肺动脉漂浮导管。 4、接温度探头和心排出量导线。 5、置管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置管后的护理 1、输液的护理: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后,导管鞘侧管可作为静脉通道,用于输液和泵入各种药物,护理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同。 2、血流动力学监测期间的护理: (l) 保持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各管腔通畅,持续

监测肺动脉压。持续或间断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管腔。监示器应始终显示肺动降压力波形,波形改变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中心静脉压可间断或定时监测。抽血后及时冲洗管腔; (2) 气囊不能持续充气,禁止持续嵌顿。每次气囊充气的时间不应超过3个呼吸周期.测量肺动脉嵌顿压后应及时放气。气囊内气体不需手工抽出,应自动回入注射器内。若气休不能完全回入,表明气囊可能己经漏气。气囊漏气后不能再试图充气监测肺动脉嵌顿压,以免造成空气拴塞; (3) 测心排出量时,应在3s内匀速注入规定剂量冷生理盐水,一般5ml或10ml。每次注水量要准确,取3次平均值作为确定值; (4) 由肺动脉开口抽取混合静脉血标本时,先将导管内的肝素生理盐水抽尽,再去除至少2ml血,抽吸应缓慢。过快可导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升高。气囊嵌顿下抽取的血液为肺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护理常规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护理常规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可监测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为保障置管的顺利,减少并发症,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及留置期间,应作好相应护理。 (一)置管前的准备 1、患者的准备 清醒患者应向其交代置管的必要性及术中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体位合理舒适。 2、物品的准备 肺动脉漂浮导管一套、配套的导管鞘(比导管大0.5-1F)、局部麻醉药、特殊换药包、肝素生理盐水、消毒用品、专用温度探头、换能器、心排出量导线、三通或三通板、皮肤贴膜。 3、置管者的准备 更换无菌手术衣、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二)置管中的配合

1、协助消毒,抽取局麻药,倒适量肝素生理盐水于换药碗中备用。 2、将导管鞘、肺动脉漂浮导管放入无菌区。 3、沿导管鞘置入肺动脉漂浮导管。置入20cm 时,气囊充气0.75-1.25ml ,使导管随血流漂浮前行,观察压力波形,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出现肺动脉嵌压波形后停止送管,气囊放气后显示肺动脉压波形,固定肺动脉漂浮导管。 4、接温度探头和心排出量导线。 5、置管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置管后的护理 1 、输液的护理: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后,导管鞘侧管可作为静脉通道,用于输液和泵入各种药物,护理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同。 2 、血流动力学监测期间的护理: (l)保持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各管腔通畅,持续监测肺

动脉压。持续或间断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管腔。监示器应始终显示肺动降压力波形,波形改变应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中心静脉压可间断或定时监测。抽血后及时冲洗管腔; (2)气囊不能持续充气,禁止持续嵌顿。每次气囊充气的时间不应超过 3 个呼吸周期. 测量肺动脉嵌顿压后应及时放气。气囊内气体不需手工抽出,应自动回入注射器内。若气休不能完全回入,表明气囊可能己经漏气。气囊漏气后不能再试图充气监测肺动脉嵌顿压,以免造成空气拴塞; (3)测心排出量时,应在3s 内匀速注入规定剂量冷生理盐水,一般5ml或10ml。每次注水量要准确,取 3 次平均值作为确定值; (4)由肺动脉开口抽取混合静脉血标本时,先将导管内的肝素生理盐水抽尽,再去除至少2ml 血,抽吸应缓慢。过快可导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升高。气囊嵌顿下抽取的血液为肺

漂浮导管

漂浮导管穿刺与放置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1. 物品、药品准备 无菌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 中心静脉鞘管 中心静脉穿刺包(穿刺针,引导钢丝、扩张器、手术刀片、三通板等); 换能器;加压带;肝素水 床边监护仪; 碘酒、酒精; 无菌生理盐水。 利多卡因 超声;无菌超声保护套 2.病人准备 平卧位或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插管部位清洁。 测录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 3.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带帽子、口罩、刷手、行无菌手术。 二.操作步骤 病人平卧,头转向左侧,保持30度头低位,通过盲穿法或超声定位颈内动脉;在无菌区打开穿刺包、鞘管包等无菌物品; 常规局部皮肤消毒、铺巾,以利多卡因做浸润麻醉;

术者检查心导管:导管应有一正常弯度,如有明显死折,应弃去,否则置管十分困难。用lml注射器抽吸空气0.8~lml,充入气囊,检查导管气囊是否有漏气或气囊偏向一侧,如气囊已破或缓慢漏气应更换导管,气囊偏向一侧可能会影响监测数值的准确性,应予注意;用盐水检查鞘管通畅性; 检查穿刺针、扩张器及引导钢丝能否配套使用,并用盐水冲洗后备用。 穿刺方法: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触摸到颈动脉表面,并将其推向内侧,使之离开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其前缘的中点食指与中指之间与额平面呈30~45度角进针,针头向尾侧指向同侧乳头。待穿刺针进入皮肤抽到静脉血后证明穿刺成功,放入引导钢丝后拨出穿刺针。穿刺口用刀片稍扩张,以钢丝引导方向,利用扩张器扩皮,将鞘管置入颈内静脉。退出引导钢丝及扩张器,再将漂浮导管与鞘管连接。固定鞘管于皮肤,穿刺点盖敷料。 放置方法:缓慢推送导管并观察患者心率及肺动脉波形,使漂浮导管以小距离快速进入心腔直至进入肺动脉。使气囊充气、导管即进入肺动脉远端,气囊放气后,导管又迅而退回原肺动脉位置,证明位置良好。外固定术毕。

漂浮导管参数

漂浮导管测得值的正常围 右房压(相当于CVP):2-6mmHg,反映右室前负荷 肺动脉压(PAP):20-30/8-12 mmHg 肺动脉契压(PAWP):4-12 mmHg,反映左心前负荷,是指导输液的重要指标心排量(CO):4-8L/分 心脏指数(CI):2.5-4L/分 外周血管阻力(SVR):900-1200;肺血管阻力(PVR):120-200 心脏彩超诊断报告单的正常值 (mm) (m/s) 右室前壁3-5 四腔心左房径40×50 二尖瓣收缩期 右室径〈20 四腔心右房径40×50 室间隔〈11 E/A(ms)>1 三尖瓣收缩期 左室径50/55 EDT (ms) 160-240 RVSP〈30 左室后壁〈11 主动脉瓣收缩期〈2.0 右室流出道19-22(短轴)舒期 主动脉径〈35 肺动脉径〈23 肺动脉瓣收缩期0.7-1.1 左房径〈37 LVEF 50-70% 舒期 正常参考值 M型男女 左心房径(LA)25-35mm 左心室径(LV)40-55mm 38-50mm 右室径(RV)22-30mm 室间隔厚度(IVS)8-12mm 左室后壁厚度(LVPW)8-12mm 右室壁前壁厚度(RV AW)4-5mm 主动脉根部径(AO)24-32mm 24-32mm 肺动脉径(MPA)17-23mm 心功能指标 射血分数(EF)50%-70% 左室短轴缩短率(FS)27-35% 舒末期左室容积(EDV) 97-149 ml 收缩末期左室容积(ESV) 42-62 ml 舒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DVI)64-76 ml/m2 60-73 ml/m2 收缩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SVI)19-27 ml/m2 17-25 ml/m2 每搏输出量(SV)50-80ml 每搏指数(SI)30-50 ml/m2 心输出量(CO) 3.5-7L/min 心脏排血指数(CI) 2.4-4.0 L/min/ m2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一、技术简介 1970年swan和Ganz研制出特殊的导管,即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PAC),又称Swan-Ganz导管。1972年将其用于临床。导管顶端带有气囊,从大静脉置管,将气囊充气后导管随血流漂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进入肺小动脉。导管可测得右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右心室压(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RVP)、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以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1975年发展为光纤肺动脉导管,可用于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2 saturation,SVO2)。同时通过计算公式,可取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等。1981年又进一步用于测定右心室舒张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RVED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近年来导管又经过改进,在尖端15~25cm处安装加热电热丝,通过血液热稀释法,自动连续性测定心排血量(continues cardiac output,CCO),给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方便。 二、目的 1、诊断: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1)判断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漂浮导管

漂浮导管 【定义】 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可以全面了解血流动力学变化。导管置入途径多为经右颈内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可直接测量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通过温度稀释法测得心排出血量(CO);可计算出心排指数(CI)、肺循环血管阻力(PVR)、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及左右心室每搏功指数等一系列心功能指标,以此判断循环功能状况来指导治疗。 【临床适应症】 ⑴急性心肌梗塞 ⑵急性巨大肺栓塞 ⑶鉴别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肺水肿 ⑷各类休克,尤其是心源性休克 ⑸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 ⑹危重病人和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和处理 ⑺外伤患者的液体疗法 ⑻应用扩容、扩血管药、增强心肌收缩药、缩血管药物的监测及处理 ⑻其他如利用漂浮导管技术进行临时性心房、心室或房室顺序起搏,超速抑制,心腔内心电图记录等。 【护理要点】 ⑴留置期间,应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中加入肝素25mg)每1~2小时定时冲洗,保持各管道的通畅性,以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⑵监测系统中各个接头均要衔接紧密,避免松脱、出现漏液或漏血;始终保持导管中无气泡及监测系统的封闭状态,以预防气体栓塞。 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导管以无菌治疗巾覆盖;三通、肝素帽有血迹残留及时更换;保持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无菌、干燥及无渗血,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有污染时随时更换敷料。 ⑷妥善固定导管;进行翻身、治疗操作时避免牵拉导管,随时观察波形,防止导管脱出、扭曲、打折。 ⑸导管放置时间一般为3~5天,最佳留置时间为48~72小时。当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或栓塞时应拔除导管。 ⑸并发症的观察: ①心律失常:插入右心导管时,因导管尖端刺激心肌壁、瓣膜或腱索所致,一般发作很短,意义不大。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持续性室速、室颤,需电转复。室性心律失常最常发生于休克、急性心肌缺血或梗塞、低血钾、低血钙、低氧、酸中毒和插管时间过长。 ②气囊破裂:多见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由于导管反复多次使用,球囊在血管内移动,磨损或气囊过度扩张(7F导管大于 1.5ml),误用液体充盈气囊或给气囊主动放气(而不是被动放气)。气囊破裂表现为充气时无阻力感,被动充气时注射器活塞不能弹回和充气后不能测得PAWP。从气囊管腔溢出血液亦提示气囊破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将气囊管腔活塞关闭,盖上活塞帽并注明“不能充气”字样或予以拔出更换。 ③血栓或栓塞:原因为导管周围纤维性管套形成血栓;导管内血栓;导管阻塞肺动脉分支。

漂浮导管参数

漂浮导管测得值的正常范围 右房压(相当于CVP):2-6mmHg,反映右室前负荷 肺动脉压(PAP):20-30/8-12 mmHg 肺动脉契压(PAWP):4-12 mmHg,反映左心前负荷,是指导输液的重要指标心排量(CO):4-8L/分 心脏指数(CI):2.5-4L/分 外周血管阻力(SVR):900-1200;肺血管阻力(PVR):120-200 心脏彩超诊断报告单的正常值 (mm) (m/s) 右室前壁3-5 四腔心左房内径40×50 二尖瓣收缩期 右室内径〈20 四腔心右房内径40×50 室间隔〈11 E/A(ms)>1 三尖瓣收缩期 左室内径50/55 EDT (ms) 160-240 RVSP〈30 左室后壁〈11 主动脉瓣收缩期〈2.0 右室流出道19-22(短轴)舒张期 主动脉内径〈35 肺动脉内径〈23 肺动脉瓣收缩期0.7-1.1 左房内径〈37 LVEF 50-70% 舒张期 正常参考值 M型男女 左心房内径(LA)25-35mm 左心室内径(LV)40-55mm 38-50mm 右室内径(RV)22-30mm 室间隔厚度(IVS)8-12mm 左室后壁厚度(LVPW)8-12mm 右室壁前壁厚度(RV AW)4-5mm 主动脉根部内径(AO)24-32mm 24-32mm 肺动脉内径(MPA)17-23mm 心功能指标 射血分数(EF)50%-70% 左室短轴缩短率(FS)27-35% 舒张末期左室容积(EDV) 97-149 ml 收缩末期左室容积(ESV) 42-62 ml 舒张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DVI)64-76 ml/m2 60-73 ml/m2 收缩末期左室容积指数(ESVI)19-27 ml/m2 17-25 ml/m2 每搏输出量(SV)50-80ml 每搏指数(SI)30-50 ml/m2 心输出量(CO) 3.5-7L/min 心脏排血指数(CI) 2.4-4.0 L/min/ m2

引流管的护理

常见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主要内容: 1、什么是引流及引流管种类 2、如何正确评估管道 3、临床常见引流管的护理 1.1 常见管道分类 1 、输入性管道,如:胃肠外营养(TPN)、中心静脉。 2 、排出性管道,如: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尿管、各类外科手术引流管等。 3 、监测性管道,如:上腔静脉导管、有创动脉置管。 4、综合性管道,如:胃管。 1.2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三类 1、低危导管:普通吸氧管、普通胃管、导尿管。 2、中危导管:腹腔引流管、各类造瘘管、普通创口引流管、镇痛泵、三腔二囊管。 3、高危导管:T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动脉置管、气管插管、脑室外引流管、胰腺引流管、透析管、鼻肠管漂浮导管。 2.1 正确评估管道 1、评估内容:留置时间、部位、深度、固定、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 2、安全护理:看部位、看深度、看置管时间、看是否通畅。 2.2. 临床常见的引流管 1、胃肠减压管 2、胸腔闭式引流管 3、胆道T 管 4、腹腔引流管 5、留置导尿管 6、头部引流管 3.1引流管的共同护理要点 1、妥善固定:固定好引流管,明确标示,留足长度防止牵拉,防止引流管脱出。 2、引流通畅: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反折、受压,经常挤捏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 3、防止感染:引流袋应低于引流管口,防止引流液逆行感染,操作过程应加强无菌操作。 4、观察引流液: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3.2胃肠减压管 1、妥善固定:注意胃管的外露长度,防止胃管脱出。 2、保持引流通畅:保证持续负压吸引,定期冲洗胃管,防止堵塞,保证胃管在胃内。 3、防止感染: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鼻贴每日更换,每日更换负压器。 4、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 5、拔管: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无腹胀,引流液减少,肠鸣音正常,即可考虑拔管。 危重病人插胃管时易误入气管内,应特别慎重应常规证实胃管不在气道在胃内 3.3胸腔闭式引流管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气胸——排气减压 血胸——引流淤血、渗出液 有利于肺扩张,减轻呼吸困难 3.4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位置 1、气胸: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管端伸向胸腔顶部 2、血胸:腋中线或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管端在肋膈角处 3、脓胸:脓液积聚最低位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漂浮导管监测技术 一、技术简介 1970年swan和Ganz研制出特殊的导管,即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PAC),又称Swan-Ganz导管。1972年将其用于临床。导管顶端带有气囊,从大静脉置管,将气囊充气后导管随血流漂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进入肺小动脉。导管可测得右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右心室压(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RVP)、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以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1975年发展为光纤肺动脉导管, 可用于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 2 saturation,SVO 2 )。同时通过计算 公式,可取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等。1981年又进一步用于测定右心室舒张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RVED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近年来导管又经过改进,在尖端15~25cm处安装加热电热丝,通过血液热稀释法,自动连续性测定心排血量(continues cardiac output,CCO),给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方便。 二、目的 1、诊断: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1)判断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 (2)监测患者肺循环与体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3)对治疗的反应

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操作规范

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操作规范 【原理】 利用气囊血流导向导管即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在床边通过静脉置入,送抵肺动脉。进行右心各部压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测量并利用热稀释法原理测定心排血量。 【适应证】 1.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1)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低心排血综合征; (2)右室梗死的诊断及指导治疗; (3)各种机械性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室间隔穿孔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 2.多脏器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重症患者,如各种原因休克、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急慢性心肾功能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评价心功能或各种治疗的效果。 4.鉴别心源性哮喘或肺源性哮喘,如急性左心衰、成

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栓塞。 5.鉴别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心包压塞。 6.心脏病患者在心脏或非心脏手术以及高危患者各种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1.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 3.凝血异常及出血性疾患。 【术前准备】 同本章第一节。 【操作方法及程序】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象主要为危重患者,故应在有监测条件和设备的场所如冠心病监护室(ccu)、危重监护室(ICU)、或手术室等进行。对少数导管植入困难者,可在X线投视下完成。

1、将漂浮导管置入经颈内、锁骨下或股静脉穿刺置入的鞘管内,在压力监测下推送导管。当导管尖端到达右心房时(距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点约10-15cm,距股静脉穿刺点40~45cm),球囊充气1.0~1.5ml,然后在严密的心电和压力的监测下,平稳推送导管,通过三尖瓣、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直到肺楔压图形出现。正确的肺楔压位置应是在球囊充气或放气时总能见到肺动脉压力图形的消失和再出现,即球囊充气时记录到肺楔压,球囊放气时记录到肺动脉压。一般情况下,从颈内静脉穿刺点导管进入45~50cm,或从股静脉穿刺点导管进入65cm,则可到达肺动脉的恰当部位。确认位置正确后将导管锁定在鞘管上,用透明胶布包扎,必要时投照X片再次确定位置。 2、心排血量(CO)测定方法:将漂浮导管热敏电阻外连接端与监护仪CO附件相连;在漂浮导管右房腔近端用三通连接10ml注射器和注射液的输液管;启动监护仪上的CO开关,并进行参数调定,待准备(ready)信号出现,用专用注射器吸入10ml室温生理盐水,(心衰患者可用5%葡萄糖10ml),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