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脉+颈内静脉血气监测评价重症患者脑代谢功能

动脉+颈内静脉血气监测评价重症患者脑代谢功能

动脉+颈内静脉血气监测评价重症患者脑代谢功能
动脉+颈内静脉血气监测评价重症患者脑代谢功能

动脉 颈内静脉血气监测评价重症患者脑代谢功能

作者:诸葛毅, 俎德玲, 胡金兰

作者单位:诸葛毅(浙江省衢州学院滨江校区医学系,浙江,衢州,334000), 俎德玲,胡金兰(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ICU)

刊名:

中国急救医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年,卷(期):2004,24(2)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4条)

1.陈绍洋;王强;熊利泽甘露醇对颅脑手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期刊论文]-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06)

2.王开强;林瑞华;吴成富异氟烷对体外循环期间脑代谢及颈内静脉血中谷氨酸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04)

3.王舒;刘蕊;高风异丙酚静脉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脑血流及代谢的影响[期刊论文]-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4.Buunk G;van der Hoeven JG;Meinders A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xed venous and jugular bulb oxygen saturation comatose patients resuscitated from a cardiac arrest[外文期刊] 1999(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复雄.王晓川.霍开秀.黄明毅.王自才危重病人氧利用率变化及预后评价[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9)

2.杨光元.刘玉红.杨伟娜.张根苗.黄小林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0例[期刊论文]-人民军医2008,51(10)

3.许建强.张庆俊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2001,17(7)

4.华敦洪.莫晓云.林鹰.赖辉.温春君.郑黎不同时间采集尿样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之研究[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

5.刘志群血清胱抑素C对小儿急性肾功能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7)

6.马永盛.马洪胜.陈亮.窦林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2010,5(6)

7.王京昏迷患者颈静脉和股静脉血气分析及氧利用率观察[期刊论文]-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3)

8.干朝晖.张立群.GAN Chaohui.ZHANG Liqun脑电双频指数与严重颅脑外伤程度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

9.刘京涛.马朋林.李秦.苏瑾文.赵金柱.石炳毅静脉输含氧液纠正肝移植术后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8)

10.谭卫急诊血气标本误差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10,16(14)

引证文献(5条)

1.董敬军.赵海伶.黄穗华静脉血气分析的文献研究[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11(10)

2.钱欣.郑峥.汤罗嘉.陈锋早期脓毒症大鼠脑氧代谢与乳酸的变化[期刊论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5)

3.郑峥.宿英英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4)

4.郑峥急性脑梗死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5.郑峥.宿英英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氧代谢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9771472.html,/Periodical_zgjjyx200402028.aspx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peⅠ)。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骨膜内行走,四周绕以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三部:垂直部、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

颈内静脉解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解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在穿刺的基础上插管进行全胃外高能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对四肢及头皮静脉塌陷或硬化而难以穿刺成功者,选择该途径也是可取的。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颈内静脉是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在颅底的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赛,伴随颈内动脉下降,初在该动脉之背侧,后达其外侧,向下与颈总动脉(偏内)、迷走神经(偏后)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该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以乳突尖和下顷角连线中点至胸锁关节中点的连线作为颈内静脉的体表投影。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上为上姥段,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再分成中、下姥段。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外径分别为12.Omm、13.gmm和14.6mm。

胸锁乳突肌位置恒定,其前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mm、7.0mm和13.3mm,后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4mm、l2.7mm和9.3mm。颈内静脉末端膨大,其内有一对静脉瓣,可防止头臂静脉中的血液逆流。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有侧颈内静脉较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插管容易成功,故选有颈内静脉为宜。从理论上讲颈内静脉各段均可穿刺,但其上段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距离较近,且有部分重叠,尤其颈动脉寨在该段位置变化较大,故不宜穿刺。下段位置较深,穿刺有不定难度,但表面标志清楚,其位置在胸锁乳突肌二头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小三角内(锁骨上小凹)。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野暴露充分,穿刺时可避开一些重要的毗邻器官,操作较安全,可选此段穿刺。 2·体姿参考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向左侧(因多选右侧穿刺),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 3·穿经结构穿刺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胸锁乳突肌(下段迸针不通过此肌)、颈动脉鞘,即达颈内静脉,颈动脉鞘比较坚韧,与血管壁紧密相连。 4·进针技术在选定的部位处,针头对准胸锁关节后下方,与皮肤角度为30度~45度,在局麻下缓慢进针,防止穿透静脉后壁。要求边进针边抽吸,有落空感并回血示已进入颈内静脉内,再向下进针安全幅度较大。进针插管深度应考虑到个体的身长及体型。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有侧约13.3~14.3cm,左侧为15.8~16.8cm。 5.失误防范

颈内静脉解剖(干货)

颈内静脉解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解 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在穿刺的基础上插管进行全胃外高能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对四肢及头皮静脉塌陷或硬化而难以穿刺成功者,选择该途径也是可取的。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颈内静脉是颈

部最粗大的静脉干,在颅底的颈静脉孔处续于乙 状赛,伴随颈内动脉下降,初在该动脉之背侧,后 达其外侧,向下与颈总动脉(偏内)、迷走神经 (偏后)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该静脉在胸锁关节 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以乳突尖和 下顷角连线中点至胸锁关节中点的连线作为颈内 静脉的体表投影。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上为上姥段,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再分成中、下姥段.颈 内静脉上、中、下段的外径分别为12.Omm、 13.gmm和14.6mm.胸锁乳突肌位置恒定,其前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mm、7.0mm和13.3mm,后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4mm、l 2.7mm和9.3mm。颈内静脉末端膨大,其内有 一对静脉瓣,可防止头臂静脉中的血液逆流。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1·部位选择有侧 颈内静脉较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 直线,插管容易成功,故选有颈内静脉为宜.从理论 上讲颈内静脉各段均可穿刺,但其上段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距离较近,且有部分重叠,尤其颈动脉寨 在该段位置变化较大,故不宜穿刺.下段位置较深,穿刺有不定难度,但表面标志清楚,其位置在胸锁

乳突肌二头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小三角内(锁骨上 小凹)。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野暴露充分,穿 刺时可避开一些重要的毗邻器官,操作较安全,可 选此段穿刺。 2·体姿参考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向左侧(因多选右侧穿刺),操作者站于 患者头端。 3·穿经结构穿刺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胸锁乳 突肌(下段迸针不通过此肌)、颈动脉鞘,即达颈 内静脉,颈动脉鞘比较坚韧,与血管壁紧密相连。?4·进针技术在选定的部位处,针头对准胸锁 关节后下方,与皮肤角度为30度~45度,在局麻 下缓慢进针,防止穿透静脉后壁。要求边进针边抽吸,有落空感并回血示已进入颈内静脉内,再向 下进针安全幅度较大。进针插管深度应考虑到个 体的身长及体型。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有侧约13。 3~14.3cm,左侧为15.8~16。8cm. ?5。失误防范?(1)颈内静脉是上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之一,离心脏较近,当有心房舒张时管腔压力较低, 故穿刺插管时要防止空气进入形成气栓。?(2) 穿刺时穿刺针进入方向不可过于偏外,因静脉角

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建议收藏)

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胡梅 动脉血气分析因其结果迅速、准确,对机体的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的准确描述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在危重抢救时尤为重要,已成为临床必要的检测指标之一.但要获得准确的血气分析数据,除了精密的仪器,严格的指控外,标本的采集与保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在采集标本时不可忽视每一步操作。.。...。文档交流 一、目的:通过动脉血气分折可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文档交流 二、适应证: 1.各种疾病、创伤、手术所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者。 2.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治疗时。 3。抢救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的继续监测。 三、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 四、操作前准备用物:2ml或5ml注射器、碘伏消毒棉签、无菌干棉签、弯盘、砂轮、橡皮塞、肝素抗凝剂。 五、病人准备: 1。桡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体位不受影响,以患者舒适,采血方便为

宜. 2股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限平卧位。 六、方法: 1。桡动脉、股动脉采血方法 (1)用注射器抽取6250U/ml肝素钠0.2ml,转动针栓使整个注射器内均匀附着肝素,针尖向上推出多余液体和注射器内残留气泡.。.。。。.文档交流(2)选动脉穿刺部位,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部位(5cm)和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 (3)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动脉(因人而异),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40-60度穿刺,若取股动脉穿刺采血则垂直进针,穿刺成功则血自动流入针管内,色鲜红,采血1-2ml即可。。.。。..文档交流 (4)取血后立即拔针,将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内,以免空气进入影响结果,若注射器内有气泡,应尽快排出。将注射器轻轻转动,可用手搓动1分钟,使血液肝素充分混合,防止凝血,用无菌干棉签压迫穿刺点,力度以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按压10—15分钟。.。.。。.文档交流 七、注意事项: 1.取动脉血液必须防止空气混入. 2。标本采集好后应立即送检或置入4度冰箱保存,但不宜超过2小时,以免细胞代谢耗氧,使Pao2及PH下降,paco2升高。。。。。.。文档交流 3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时,要注明采血时间、体温、患者吸氧方法、氧浓度、氧流量、机械呼吸的各种参数等. 6。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注意自身防护。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应用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5-03T16:42:46.5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作者:徐燕 [导读] (江苏省苏州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 215200)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经验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徐燕 (江苏省苏州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 215200) 【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经验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血栓率、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血流量为250~300ml/min,本组病例中8例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22%,血栓经溶栓后完全治愈;有5例发生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3.89%,治疗有效率为100%,导管感染多发生在长期导管留置1年后。结论: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选择,正确使用和维护留置导管,可降低血栓形成、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维持性血透;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074-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体体征的有效血管通路。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造成的慢性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采用内瘘有时难以维持,而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对肢体血管条件差、多次行内瘘造成肢体血管耗竭的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着独特的优势[1]。由此,我院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9~82岁,平均(61.2±3.4)岁;原发病: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肾病17例,慢性肾炎12例,梗阻性肾病3例。血液透析年龄1~82mo,平均(5.61±1.24)mo。置管原因:高龄、预期生命有限的尿毒症患者29例,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瘘管7例。 1.2 方法 选择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CUFF(Permcath带涤纶套)长期双腔导管,应用体表标记透视位置,采用Seldinger技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于右颈内静脉置入导管,将留置导管按需要调整距离并插入皮下隧道。用体位标记长期留置导管出口位置,使导管的涤纶套距离出口1~2cm,并使导管的尖端位置位于右心房入口处。每次透析结束时,首先使用20~25ml生理盐水快速进行冲管,随后使用5000U/ml纯肝素封管,并更换肝素帽(血液穿刺针的封盖)[2]。本组病例均为每周进行2次血液透析或每周3次血透。 2.结果 2.1 血栓发生情况 本组病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血流量为250~300ml/min。血液透析前发现有血凝块形成,即可诊断为导管血栓形成,本组有8例患者发生36例次,发生率为22.22%,经发现后均应用10000U/ml尿激酶封管溶栓,直至引血通畅。有2例患者在2年带管期间因血栓形成而多次进行溶栓,3次更换导管,现如今仍继续使用导管透析,其余病例留置导管通畅。 2.2 导管感染发生情况 本组病例中有5例发生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导管腔内感染16例次,发生率为13.89%,其中4例均在透析2~4h后出现发热、畏寒等菌血症症状,在非透析日体温均正常,局部未发现有脓性分泌物、红肿等感染症状,而另外1例先后发生导管感染3次,均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血培养,分离出细菌12株,其中溶血葡萄球菌1株,占8.33%,表皮葡萄球菌6株,占50.00%,人葡萄球菌2株,占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00%。使用生理盐水和肝素混合液封管、万古霉素导管内静滴控制感染,继续采用导管通路透析,之后未再出现菌血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多发生在长期导管留置1年后。 3.讨论 本研究根据1997年NKF-DOQI,考虑到右颈内静脉较两侧锁骨下静脉、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血管狭窄等并发症少,主张选择右颈内静脉。与内瘘相比,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透析充分性,但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可提供一个安全有效、能相对长期应用的无痛性血管通路。而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是导管留置的常见并发症,故正确使用和维护导管,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在导管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预防血栓形成。指导患者保持正确头位,避免发生导管弯曲,血流不畅;在临床治疗中,导管应专管专用,避免输血、输液及采血;若治疗过程中出现抽吸不畅,应充分考虑到导管内血栓的形成,根据KDOQI指南提出:于静脉端注入浓度为10000U/ml尿激酶1.6ml,于动脉端注入1.5ml,浸泡半小时后抽出血凝块,该方法可重复进行,尽量轻轻推注,避免血栓脱落[3]。②预防感染,本研究结果表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3.89%,且多发生在导管放置1年后。为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笔者认为,首先应注重强调导管的规范性操作因此,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液体渗出、红肿现象,消毒导管及周围皮肤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一旦发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考虑到长期留置导管,在不拔除导管的情况,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根据血培养结果合理调整用药,可达到一定的效果[4]。 总的来说,维持性血液透析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推荐采取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的方法,其是安全有效的。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栓、感染等并发症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均可延长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近年来,随着血管条件差患者的增加,必将有更多的患者会得益于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长期导管。 【参考文献】 [1] 田梅,刘永.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应用及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3):241-242. [2] 周雪飞.持续质量改进减少维持性血透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04(2):121-122. [3] 郑玉成.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在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8(7):1600-1601. [4] 李永生,张霭玲,朱兴华等.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4):2016-2018.

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Microsoft Word 文档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标准操作规程 一、适应证 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 2、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3、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 4、内瘘成熟前需要透析的患者。 5、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过渡。 6、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 7、其它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二、相对禁忌症: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各种原因所致头颈部不能充分后仰者、颈部较大肿瘤者。 三、优点 1)颈部易于保护,不易感染,使用时间相对较长。 2)颈内静脉压力较低,容易压迫止血。 3)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发生的机会少。 四、缺点 1 穿刺时对体位要求较高。 2 不够美观、影响头部活动。 3穿刺部位 前路: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旁开0.5~1.0cm。 中路: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约距锁骨上缘3~5cm。颈总动脉前外侧。 后路: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3~5cm)。 五、操作方法 1、器材准备,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双腔留置导管全套、局麻药、注射器、消毒用物、无菌手套。 2 、体位:以右颈内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背部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 3 、穿刺点选择选择中路法进针部位。

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麻。 5、用含一定量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有突破感后如见暗红色回血,说明针尖已进入静脉内。 6、进针深度一般1.5~3cm,肥胖者2~4cm,置管长度男性13~15cm,女性12~14cm,小儿5~8cm。 7、保持穿刺针固定,由导丝口送入导丝。 8、导丝进入15~20cm后拔出穿刺针,将导丝留在血管内。 9 、沿导丝将扩皮器送入皮下扩皮,如皮肤或皮下组织较紧,可以用小尖刀或注射器针头斜面侧切小口。 10 、拔出扩皮器,将已预冲肝素生理盐水的导管沿导丝插入颈内静脉,导管进入后即拔出导丝,关闭静脉夹。 11、分别回抽导管动静脉两端观察回血是否顺畅,再于两端分别注入肝素生理盐水3~5ml,冲净残血,肝素帽封管。 12 、用皮针与缝线将导管颈部的硅胶翼与皮肤缝合,固定导管,再以敷料覆盖包扎。 13、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摄片,了解导管位置。 六.注意事项 1 、颈内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并发症相对要多,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并签知情同意书。 2 、如患者曾行同侧静脉插管,可能会存在颈内静脉狭窄或移位,可行血管超声定位。 3、颈内静脉穿刺对体位要求较高,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前提;但心衰较重难以平卧的患者建议做股静脉置管。 4 、穿刺针穿入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入静脉的可能大,如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但心衰患者静脉压较高,而低氧血症患者动脉血颜色较暗需要注意鉴别。 5 、当需要穿刺左侧颈内静脉时,因该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头臂静脉后形成一定角度,注意扩皮器进入不要太深,以免损伤血管。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化疗的护理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化疗的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颈内静脉置管化疗的经验。方法对189例需要化疗的患者进行 颈内静脉置管。在置管前、中、后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上予以精心护理,有 效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结果 189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4~93天, 留置导管阻塞24例,导管感染13例,血肿5例。结论颈内静脉建立化疗通路 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只要重视导管的护理,避免感染、栓塞、滑脱等并发症, 对于需反复化疗患者不失为一种理想方案。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化疗护理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需从静脉输入。我科使用颈内静脉导管给药,既保护了患者的血管,减少了痛苦,又提高了 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易被广大的患者所接受。现对在使用过程中的护理经验予 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科从2007年7月共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89例,患者年龄 17~71岁,平均46岁;其中食管癌57例,贲门癌30例,肺癌39例,宫颈癌9例,乳腺癌41例,其他肿瘤13例。导管留置4~93天。 1.2 置管方法置管前做好相关检查,置管在无菌操作室进行。患者取肩高头 低仰卧位,头转向左侧,充分暴露右颈部。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及锁骨 构成的三角形定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左手触及颈内动脉搏 动后,向内推颈内动脉,穿刺针对着同侧乳头方向与皮肤呈45度角向后稍向外 方缓慢进针,边进针边抽回血。刺入静脉后见回血,血液呈暗红色,固定穿刺针,引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接入导管,抽出钢丝,导管留置11-13厘米。见回血通 畅时注入肝素生理盐水,用肝素帽封闭管口。缝针固定留置导管,覆盖无菌纱布。10天后可拆除缝线。 2 结果 189例颈静脉置管中,发生导管脱落17例,导管堵塞24例,局部感染13例,穿刺点渗血、血肿5例。血栓形成2例,局部疼痛11例,误穿颈动脉2例。穿 刺失败17例。留置时间为4~93天。首次穿刺成功172例,17例穿刺失败后改 换为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术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明,置管的目的和优点,操作 过程,安全性,成功例子,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合作。预先沐浴, 清洁皮肤。 3.2 置管中的护理置管在无菌操作室进行,严格按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流程进行,准确选定穿刺点,争取一针成功,避免误穿动脉,减少穿刺失误给病人带来 的痛苦。 3.3 置管后的护理置管顺利完成,注入肝素生理盐水,用肝素帽封闭管口, 夹闭管道,此时颈内静脉内的压力是负压,应注意不要将夹子打开,防止空气进 入体内。缝针固定留置导管,覆盖无菌纱布后再覆盖3M透明敷贴以加强固定。 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10天后可拆除缝线。 3.4 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 3.4.1 导管脱落每天输液前后认真检查置管处缝线是否牢靠,妥善固定。同 时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工作,强调保护导管的重要性。如导管有少部分脱出,严禁

动脉血采集及血气分析

动脉血的采集 1、采血用物 无菌治疗盘、血气针。 2、部位选择及穿刺角度 血气分析以动脉血为主,一般选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根据动脉所在的部位、搏动感强弱以及患者的情况决定选择其一。我们通常选用桡动脉和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不常用。桡动脉血管虽细,但在腕部桡侧易于触及,且部位表浅,穿刺后易于压迫和防止血肿形成,进针角度一般选择20°~30°为宜。股动脉直径相对较粗,动脉搏动感强,虽位置较深但直刺易刺入,且周围组织可起到固定针头的作用,故股动脉穿刺取90°角进针。 3、穿刺的方法和步骤 (1)了解病情,并向患者做必要的说明和解释,以取得配合。备好所有物品和器具。 (2)通过患者情况及动脉搏动强弱选择穿刺部位,根据穿刺部位选择体位。 (3)常规消毒患者的穿刺部位及操作人员的左手中、食指。必要时用%的利多卡因做穿刺部位的局部麻醉。 (4)右手握注射器,左手摸动脉搏动感最强处,找准穿刺点,两指分开,目的是绷紧皮肤固定血管。若穿刺桡动脉,让患者的手放在毛巾卷上并保持过伸位,空针保持20~30°角,针头斜面向上直接逆动脉血流方向刺入血管。若穿刺股动脉,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大腿略外展外旋,空针保持90°角,穿刺针垂直刺入动脉,皮肤进针部位应在脉搏搏动感最强处。缓慢进针直到看见鲜血进入针芯。如未见回血,退出穿刺针到皮下(不要完全拔出),根据动脉搏动重新调整穿刺位置进针直到看见鲜血,利用动脉压力将血自动充盈注射器,必要时也可轻拉针栓,但切勿用力过猛,以免空气进入影响检测结果。获取足够血量后迅速拔针,盖无菌棉签并压迫穿部位10~15min,排出针管内的气泡,穿刺针套上橡皮套,以隔绝空气。 (5)标本在两手间滚动注射器将血混匀,贴上姓名标签,立即 送检。 六、注意事项

颈内静脉穿刺术

颈内静脉穿刺术 【颈内静脉穿刺术】 精品学习网搜集了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图片详解,仅供参考。 颈内静脉穿刺术图(一) 解剖: 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且稍靠前;行至甲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正好在胸锁乳突肌后面。若将锁骨作为底边、胸锁乳突肌胸骨端的外侧缘和锁骨缘的内侧缘,共同围成一个三角形,颈内静脉到达此三角形顶部时位置转浅,向下至锁骨后方,汇入锁骨下静脉。在其汇入锁骨下静脉之前,颈内静脉在三角形内,由稍靠外渐移向靠内(亦即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侧缘,向三角形中间靠拢)。此

时,颈总动脉伴气管而行,位置偏向深部;臂丛神经下行到这里,与锁骨下静脉之间,为前斜角肌所分隔;而膈神经又在前斜角肌的前侧。

穿刺入路: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有3种入路:中路、后路及前路。 1)前路:将左手示指和中指放在胸锁乳突肌中点、颈总动脉外侧,右手持针,针尖指向同侧乳头,针轴与冠状面呈30°~40°角,常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入颈内静脉。 2)中路: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上缘构成颈动脉三角,在此三角形顶点穿刺(图6-78)。针轴与皮肤呈3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也可指向骶尾),一般刺入2~3cm即入颈内静脉。 3)后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的中下1/3交点,约锁骨上5cm处进针,针轴一般保持水平位,针尖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部指向胸骨上切迹。 一般选择中路:不易误入颈动脉,也不易伤及胸膜腔。方法简便、可靠。 多选择右侧颈内静脉:①距上腔静脉较近。 ②避免误伤胸导管。 ③右侧胸膜顶稍低于左侧。 ④右侧颈内静脉较直;而左侧较迂曲。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去枕。肩下垫薄枕。头尽量转向对侧。操作者站在病人头前。 2、头低位,15°~30°,使颈内静脉充盈,以便穿刺成功,且可避免并发气栓。 3、消毒铺单后,找到胸锁乳突肌的锁骨端内侧缘及胸骨端外缘,用作定出穿刺点的界标。再触颈总动脉搏动点,一般采用“3”指法,即用稍稍分开的左手第二、三、四指,触摸到颈总动脉搏动点,在搏动点的外侧缘画点,连成一线,即相当于颈内静脉的走向。 4、在搏动的外侧进针,先用6号针接5ml注射器穿刺,穿刺方向朝向同侧乳头方向,成扇形从外向内扫描。边回吸注射器边进针,可见到回血(一般进针深度2-3cm左右)。如针已深入3~5cm,仍未见到回血,可带负压边回退,如仍然无回血,须将针回拔至皮下,改变穿刺方向。 5、试穿成功后,沿相同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用穿刺针穿刺,当回抽到静脉血时,表明针尖位于颈内静脉,然后减小穿刺针与额平面角度。当回抽血十分通畅时,固定针头不动。插入导引钢丝,注意插导引钢丝时不能有阻力。有阻力要重新调整位置,无阻力则插入导引钢丝过针头约5cm,退出穿刺针。 6、将导管套在导引钢丝外面,钢丝必须伸出导管尾部,

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技术

本技术新型属于医疗器材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包括与耳廓相配合的耳挂、与耳道相配合的耳塞,所述耳塞可拆卸连接于耳挂上,所述耳挂具有两端头,两个端头卡合连接,所述耳挂上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一端设有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部,所述转动连接部上设有可固定导管的锁紧机构,本技术新型产品可直接佩戴于耳朵上,松紧可调节,可有效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落、滑出,使患者活动自如。 技术要求 1.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耳廓相配合的耳挂(1)、与耳道相配合的耳塞 (2),所述耳塞(2)可拆卸连接于耳挂(1)上,所述耳挂(1)具有两端头,两端头卡合连接,所述耳挂(1)上设有卡合部(6),所述卡合部(6)一端设有可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部(3),所述转 动连接部(3)上设有可固定导管的锁紧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1)一端头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内侧壁上设有凸起(5),所述耳挂(1)另一端头设有与凸起(5)过渡配合的凹槽(4),所述凸起(5)在所述凹槽(4)内可自由滑动,所述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耳挂(1)另一端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6)一端具有中空的球形内腔,所述球形内腔一侧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所述转动连接部(3)一端设有与所述球形内腔配合转动连接的球形体,所述开口直径小于所述球形体直径,所述转动连接部(3)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球形体相连接的圆柱体,从所述球形体至所述圆柱体的轴向方向上设有可方便转动连接部(3)插入或拔出所述卡合部(6)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为卡槽、夹子或固定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两端分别设有相互对应的魔法贴或纽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1)由软质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2)具有与外界相通的内腔,所述耳挂(1)与耳道对应位置处设有入耳筒,所述入耳筒外壁设有与所述耳塞(2)的内腔内壁螺纹连接的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1)通过一具有一定长度的过渡部连接卡合部(6)。 技术说明书 颈静脉导管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干货)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 颈内动脉Bouthi 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segement),C5床段(Clinicsegmen 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感谢聆听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 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 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meningeal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 peⅠ)。......感谢聆听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

颈内静脉穿刺

解剖: 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且稍靠前;行至甲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正好在胸锁乳突肌后面。若将锁骨作为底边、胸锁乳突肌胸骨端的外侧缘和锁骨缘的内侧缘,共同围成一个三角形,颈内静脉到达此三角形顶部时位置转浅,向下至锁骨后方,汇入锁骨下静脉。在其汇入锁骨下静脉之前,颈内静脉在三角形内,由稍靠外渐移向靠内(亦即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侧缘,向三角形中间靠拢)。此时,颈总动脉伴气管而行,位置偏向深部;臂丛神经下行到这里,与锁骨下静脉之间,为前斜角肌所分隔;而膈神经又在前斜角肌的前侧。 穿刺入路: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有3种入路:中路、后路及前路。 1)前路:将左手示指和中指放在胸锁乳突肌中点、颈总动脉外侧,右手持针,针尖指向同侧乳头,针轴与冠状面呈30°~40°角,常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入颈内静脉。 2)中路: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上缘构成颈动脉三角,在此三角形顶点穿刺(图6-78)。针轴与皮肤呈3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也可指向骶尾),一般刺入2~3cm即入颈内静脉。 3)后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的中下1/3交点,约锁骨上5cm处进针,针轴一般保持水平位,针尖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部指向胸骨上切迹。 一般选择中路:不易误入颈动脉,也不易伤及胸膜腔。方法简便、可靠。 多选择右侧颈内静脉:①距上腔静脉较近。 ②避免误伤胸导管。 ③右侧胸膜顶稍低于左侧。 ④右侧颈内静脉较直;而左侧较迂曲。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去枕。肩下垫薄枕。头尽量转向对侧。操作者站在病人头前。 2、头低位,15°~30°,使颈内静脉充盈,以便穿刺成功,且可避免并发气栓。 3、消毒铺单后,找到胸锁乳突肌的锁骨端内侧缘及胸骨端外缘,用作定出穿刺点的界标。再触颈总动脉搏动点,一般采用“3”指法,即用稍稍分开的左手第二、三、四指,触摸到颈总动脉搏动点,在搏动点的外侧缘画点,连成一线,即相当于颈内静脉的走向。 4、在搏动的外侧进针,先用6号针接5ml注射器穿刺,穿刺方向朝向同侧乳头方向,成扇形从外向内扫描。边回吸注射器边进针,可见到回血(一般进针深度2-3cm左右)。如针已深入3~5cm,仍未见到回血,可带负压边回退,如仍然无回血,须将针回拔至皮下,改变穿刺方向。 5、试穿成功后,沿相同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用穿刺针穿刺,当回抽到静脉血时,表明针尖位于颈内静脉,然后减小穿刺针与额平面角度。当回抽血十分通畅时,固定针头不动。插入导引钢丝,注意插导引钢丝时不能有阻力。有阻力要重新调整位置,无阻力则插入导引钢丝过针头约5cm,退出穿刺针。 6、将导管套在导引钢丝外面,钢丝必须伸出导管尾部,用左手拿住,右手将导管与钢丝一起部分插入。待导管进颈内静脉后,边插导管边退出钢丝。一般成人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右心房开口处约10cm左右。 颈内静毗邻解剖:

颈内静脉置管术图解

颈内静脉置管术图解 右颈内静脉置管 置管深度: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上部近右心房处, 在X线平片上应在心包影以上的位置------成人约在两侧锁骨头下缘连线以下2cm处,相当上腔静脉与心包影的分界水平。成人估计值: ⒈身高< 100cm者, 深度(cm)=﹙身高÷10﹚-1; 2.身高> 100cm 者, 深度(cm)=﹙身高÷10﹚-2 。 局解的是活人吧哈哈!不错的图片~~~颈内那么粗,撮到动脉真是不应该了。Seldinger技术: Seldinger技术是为了纪念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博士而命名的。在1953年,他在进行放射性介入医学的研究中发明了这一技术和相应的器械。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进完善而成为现代介入医学的基础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器械的组成: 1 Seldinger穿刺针 2 导管鞘套件 3 导引钢丝 -----------“J”型钢丝 4 血管导管 5 其它物品 Seldinger技术注意事项 1.掌握穿刺部位局部解剖学知识; 2.穿刺前要求定位清楚; 3.刺中血管后必须要区分动静脉; 4.导丝插入之前要控制好穿刺针; 5.穿刺针要改变方向必须要先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 6.刺中血管后回抽血液必须通畅才能插入导丝; 7.推送导丝的过程要顺畅,遇阻力不可盲目插入,原则上导丝不能后撤(会被针尖割断),要后撤时穿刺针与导丝一并后撤。

颈内静脉解剖学特征:颈内静脉起源于颅底,下行后与颈动脉、迷走神经一同行走,共同包裹于颈鞘之中。在颈鞘内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继续下行与对侧的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成人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 ,其内径平均为以上,最大内径可达。其与无名静脉汇合处呈纺锤型扩张,称为颈静脉下球,内有2~3个静脉瓣,有阻止血液返流的作用。(有时导丝不能送入就是因为被它阻挡所至)。临床上一般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因为右侧无胸导管,并且右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几乎为一直线,同时右侧胸膜顶部较左侧低。 头部的旋转对颈内静脉的解剖不造成任何影响,但有助于体表标志的显示,有利于穿刺定位。为了避免对动脉的损伤,必须了解其走行情况。两侧颈总动脉在颈动脉鞘内、颈内静脉的内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静脉穿刺中容易损伤的是颈总动脉。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方法: 1.签知情同意书 2.准备物品 a、手套、消毒用品、5ml注射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利多卡因、肝素帽、敷贴、缝线、缝针、洞巾等。 b、专用的深静脉置管包。 3.步骤⑴.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150,头后仰并略转向对侧,必要时肩部垫高;⑵ . 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铺巾,穿刺点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⑶ .先用22G(7号)细针试穿,探明位置、方向和

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操作流程

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1)、氧浓度计算方法;21+4×氧流量;如上呼吸机应在化验单上注明呼吸机参数及采血时间。(2)、采血是指导患者尽量放松平静呼吸,若患者饮热水、洗澡、运动,需休息30分钟后再取 血,避免影响血气分析结果。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面积应较静脉穿刺大,预防感染。 (4)、做血气分析时注射器内勿有空气。

(5)、首选桡动脉,必要时选择股动脉或肱动脉。(6)、血气分析参考值 PH值:7.35~7.45.(PH<7.35为失代偿性酸 中毒;PH>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动脉血氧分压(PaO2):95~100mmHg。(PaO2是判 断是否缺氧及其程度的 重要指标。PaO2<60 mmHg是判断呼吸衰竭的 标准,<30 mmHg可有生 命危险。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5~0.98。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mmHg。 (PaCO2衡量肺 泡通气功能的 指标。肺泡通 气不足,PaCO2 增高,当PaCO2 大于50mmHg 时,提示呼吸 性酸中毒,亦 为Ⅱ型呼吸衰 竭的标准。肺

泡通气过度, PaCO2则下降。)实际碳酸氢根(AB):21.4~27.3mmol/L。 标准碳酸氢根(SB):21.3~24.8 mmol/L。(AB 是体内代谢性酸碱失衡 重要指标,在特定条件下计算处 SB也反映代谢因素。二者正常为 酸碱内稳正常。二者皆低为代谢 性酸中毒(未代偿),二者皆高为 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AB>SB 为呼吸性酸中毒。) 二氧化碳总量(TCO2):参考值24~32 mmHg。(代 表血中CO2和HCO3之和, 在体内受呼吸和代谢二 方面影响。代谢性酸中毒 是明显下降,碱中毒时明 显上升。) 剩碱值(BE):-3~+3 mmol/L.(正值指示增加, 负值指示降低。) 阴离子隙(AG):8~16 mmol/L.(是早期发现混合 性酸碱中毒重要指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