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30211班沈炜煜

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

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

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时代在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生产、服务等也要不断更新,以满足市场需求。曾经风靡一时、堪称“老大”的“诺基亚”手机最终被社会淘汰,正是由于其公司未能及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多种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如果我们个人和企业都积极创新,那我们的国家便自然而然地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为何“中国制造”常常受训于人?为何“中国制造”难于走向世界?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会创新,没有把“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

二、节俭环保方面

惠子觉得那只葫芦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用来舀水,所以认为它根本就是个毫无用处的废物,索性把它砸碎扔掉了。显然,他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把一个大有用处的”宝贝“当成垃圾扔掉了。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比如,不少人使用手

机总是常用常新,为追求时髦甚至为了面子而不断更换新款式,刚用不久的手机便被无情地丢弃。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物尽其用”,即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节俭便是实现物尽其用的途径之一。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多了,但恪守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不仅有利于防止铺张浪费的腐败之风盛行,而且有利于培养个人的品质,实现人与社会更好的发展。

物尽其用其实也是一种环保意识。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有限,多一分奢侈就对资源多一分掠夺,多一分浪费就对环境多一份糟蹋。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而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事物的价值和效用,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比如,食堂的泔水回收桶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少剩饭剩菜;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袋等依然流行;使用纸张时,我们往往只用一面;……

俗话说,“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都可以换种方式重新利用甚至“变废为宝”。

三、用人方面

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小材大用不仅会贻误工作,而且会浪费宝贵的人才资源。

唐太宗李世民就能知人善任。他看到房玄龄和杜如晦虽不善处理琐事,但一个能谋,一个善断,就分别提拔他们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魏征敢于直言不讳又为人正直,他就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正是因为唐太宗善于发现

每个人的特长,并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其所长,共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现在有些单位在用人的时候总是一味追求高学历,让一些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才从事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是在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而我们应该爱惜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一些人尽其才的意识,少一些大材小用的虚荣。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四、教育方面

大葫芦仅仅因为不适合用来盛水,惠子就认定它毫无用处,而庄子却发现了大葫芦在另一个方面的优势与作用,顺应大葫芦的特点将其改造成腰舟,使其终有所用。

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一无所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与价值,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对教育者而言,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启发主要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老师应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不能因为有些学生小时候愚笨或淘气而断定他们将来必定不会有出息。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并不出色,老师也不看好他,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孩子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学生也是个性化的人,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丰富的差异性,拒绝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力图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以形成独立的个体。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很多老师只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反对学生在学习以外的方面(比如玩游戏、做手工等)花时间,认为这些小玩意儿是“无用”的,只有学习才会对将来的考试、升学、找工作“有用”。有些老师甚至会擅自把体育课、音乐课等副课改上语文、数学这些主课。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因此,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爱好,善于发现并激发每个学生的优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比如,可以让品学兼优、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学生担任班长,鼓励体育好的同学参加运动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班会等活动让有才艺的同学得到展示,让爱玩游戏的学生组织一场“六一联欢会”等。

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决定了老师的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五、人生观方面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每天急匆匆地为了学业、事业而忙碌地奔波,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知不觉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看看身边的家长和孩子——多少人过分看重早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研究“胎教”;多少人为了孩子能够进名校而不惜贷款购买学区房;多少人上钢琴、绘画等各种所谓的“兴趣班”纯粹是为了考级或在升学考试时加分;多少人拼命地玩“题海战术”只为考试拿高分;多少人学英语、文学等科目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多少人上大学仅仅是为了找个工资高又体面并且容易升官工作;多少人成为公务员“百万国考大军”中的一员;……

看看书店里销量最高的书——满眼的教辅书、与考试有关的书、官场职场类的书、养生类的书……曾几何时,书竟然成了人们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不再是给人带来精神享受、陶冶人性情的好伴侣。我无奈地发现,不少孩子在图书馆借经典名著来读,仅仅是因为老师让他们读,或者是语文考试要考!

再看看各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逢假期便人山人海,而人们千里迢迢前往各个景点后根本无心细细品味那一花一草、一砖一瓦所传达出来的美,却只是往标志性景点附近一站,拍张照,朋友圈里一发,证明到此一游,就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

我和父母暑假里去了厦门玩,人们的这种做法就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到厦门,大家便纷纷直奔鼓浪屿,因为它是到厦门必去的地方。为了能够进去,我们那天大清早就去排队买票。当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流好不容易到达鼓浪屿时,游客们又争先恐后地向日光岩蜂拥而至。到达日光岩时我吃了一惊——不是被她的美所震惊,而是被大批大批的人所震撼。日光岩最顶端只有一小块地方,而这一小块地方早已塞满了人,而上下的石阶上也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我们夹在人群中间缓慢向顶峰移动,然而到达了顶峰却不敢逗留,只是和大伙儿一样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往下走,因为台阶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在等待……相反,在鼓浪屿的

皓月园以及街头巷尾的很多地方同样有美景,却人迹罕至。

我认为,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让心灵在美景中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放松,享受片刻的宁静。而如今,旅行的意义似乎充满了“功利性”,人们到处旅游似乎只为证明自己,炫耀自己去过那里,只是为了目的地,而不再是“慢慢走,欣赏啊”。

换言之,现在的我们常常过分看中“有用之用”,而忽略了“无用之用”。正如庄子所说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所以,我们的生活渐渐失去了诗意,我们的时代渐渐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家。

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何为有用之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也可以说是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者总在追求有用之用。何为无用之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的一切。注重无用之用的人,爱做能丰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往往淡泊名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

为什么英国人会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为什么苹果前CEO乔布斯会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正是因为不少东西表面看似无用,背后却隐藏了大用,能推动人类发展与繁荣,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终点。无用的停顿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阅读一些看似无用的课外书虽然可能会占用我们的工作、学习时间,但它们能够在无意间增长我们的见识,打开我们的思维和眼界,甚至净化我们的心灵。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时却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奔跑,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电影《阿甘正传》中被称为“弱智”“傻瓜”的阿甘却通过不停的奔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小时候第一次奔跑起来的他摆脱了假肢,也让他摆脱了同学的欺侮;后来他跑着跑着竟然跑进了大学的橄榄球队,并成为球队里不可缺少的灵魂人物;在越南前线的他用奔跑在硝烟烈火中救下了自己和战友们的生命,并被授予荣誉勋章;……其实,就连拼命奔跑的阿甘本人在大多数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单纯的他不为名不为利,只知道通过跑步可以实现他小小的愿望,没想到这一跑居然让一个先天智障的小男孩成为战争英雄、亿万富翁……

这,就是“无用”背后的“大用”。

当然,强调无用之用并不等于否认追求“有用”,因为做“有用”之事对推动社会进步非常重要。这里反对的是一切唯“有用”是图,放弃所有“没用”的东西,过分的“物质主义”。作家王安忆说过,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因而,如果我们能在追求“有用”之余,时不时也做些“没用”的事,读些“没用”的书,说些“没用”的话,交些“没用”的朋友,虽无利可图,但会使我们的心温暖起来,生活丰富起来,精神从容起来,人生也变得诗意起来。

以上便是我总结的关于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启发。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无用之用-方为逍遥

无用之为用,方为逍遥 ——谈《庄子》的无用之用与逍遥游的关系 及“无用”的积极影响 唯有当你逆流而游,你才能够感受到你自己,如果你顺着河流走,你无法感觉到你自己,你会感觉河流,而不会感觉到你自己,而且迟早你将会变成那个河流。 ——取自《道德经心经》(印)奥修 摘要一般人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可有用与无用的界限真的那么分明吗?庄子的逍遥境界如同人们想要极力找寻的桃源,可遇而不可求,那么从庄子的“无用”论中是否能够寻找出端倪?世上的纷扰何其的多,无论是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今,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达到真正地逍遥,那么我们不防顺从自己的心,让它指引着我们,或隐世或出世,为社会造福,或安于平凡的生活,那么“无用”便是“有用”,便是“逍遥”。 关键词无用之用逍遥 一、庄子简介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个无比神奇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人,庄子的学说饱受人们推崇,尤以逍遥为著。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如我们所知道的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一点与老子很相像,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当然这是不是真的,我们暂时不去讨论它,今天所要谈的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最开始是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因此在这之前必须要在谈一下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逍遥”的思想观念。 二、庄子及其“逍遥游” 庄子,给让人的感觉是逍遥,无所恃,但庄子又不是一个圣人,作为一个在俗世生活的一个俗人,又怎能脱离这个俗世?大部分人都知道庄子的《逍遥游篇》,其中大量篇幅说明什么事逍遥,如何才能做到无所恃,逍遥。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庄子,存在即有用

存在即有用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对于天性和自由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其中又以《逍遥游》最为著名,提出了“有用”和“无用”的小大之辩。 在《逍遥游·三》中有两则有趣的故事,一是大瓠之种,二是大樗之树。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大樗之树的这个例子,惠施有树:其大本肿拥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合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寥寥几句,看得出惠子对这棵树的嫌弃。然而,在庄子看来此树倒可以有大用,例如可以将其“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逍遥乎侧卧之下”。一棵在惠子眼中毫无用处的大树,在庄子眼里,却能有个好去处,具有广阔无垠的生存空间,在那里可以免于刀斧砍伐的苦痛,并且,人们还可以悠然自得的徘徊于大树周围,躺卧在大树底下,何等的凉爽逍遥和洒脱。在这里庄子提醒了我们,要不为事物的外在现象所限,而要“物物而不物于物”,使“万物皆备于我”,那么无用亦是有用。 从纯粹哲学的角度上,庄子非常清楚,有用和无用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其中任何一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有用”和“无用”,所谓的有用和无用不过是相对而言。 简单来说,存在即有用。 因为存在的最大意义或许就是存在本身,就好比路边惊鸿一瞥的不知名野花,一瞬间的惊艳也让人无法忽视。世间万物皆平等,每一人,每一物,都各有其价值,都是自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在世俗看来只是“无用”,却不知有泛游江湖、助吴退越的大用。可见,真正重要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用心;同样的,对于人在生活世界的“用”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才能本身,而是用心发现自己的才能。破除人们对大用、小用的世俗之见。 跳出《逍遥游》,《庄子》一文对用与无用做了很多讲解,《人间世》中有一生有残疾的人名唤支离疏,长相奇特,甚至说望之可怖,连征兵的都不要他,却得以养家糊口颐养天年,难道这样的人,也是无用之人吗?答案:当然不是。 然而,在庄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许多人对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哪怕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仍就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困惑,尤其是在面对现实中复杂的利益关系,人们的价值选择难免会出现偏差,倾斜;只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中医治本但见效慢,西医治标甚至还有风险,但见效快,因此很多现代人反而认为中医不如西医有用,以至于让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一幅惊艳世人的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令狐文艳 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 一、庄子的隐逸思想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

“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史载,汉代粱鸿与妻子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以隐逸来净化自我,不为世俗羁绊。受庄子不仕的影响,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动乱景象。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颇受庄子思想影响的文人之一。在《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而在许由看来,天下对他无所用处,他不愿越俎代庖,这对陶渊明回归自然,追求自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蔑视功名利禄,不求闻达,其言行对陶渊明的归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陶渊明在少年时代便形成了性好自然、超旷闲逸的品格。《归园田居》其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辛开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的阅读题及答案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① 莫言 在其简短的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 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 没有用处。 ”在实用工具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 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 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已经被人们逐渐冷落。推而广之,实际上一切人文学 科似乎都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和有用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② 然而,近些年艺术市场和“艺考”的持续火爆,却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 荣的景象。在一些家长们看来,似乎学习艺术就是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实 际上,这种繁荣和梦想,恰恰使人们远离了艺术的真精神。 ③ 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 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艺术与科学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物理学大师 都认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美的 境界。钱学森生前也提议,教育要把科技和文艺结合起来,科学研究需要创新, 创新需要灵感, 而艺术常常是灵感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人生最大 的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艺术为什么能让人快乐?因 为艺术是自由的、创造的、充实的、圆满的。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 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活得有意思的人、一个有 活力的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一个人性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④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艺术 教育, 也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 在对与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 的思考方面有更好的作为, 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 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正平实、雅淡素朴,唯此,才可以了解到 平淡天真的艺术精神,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 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精神的屏障和技巧的抗拒。 ⑤ 然而, 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念, 早已渗透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生的逐年增加,其实并不意味着 可以招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因为很多艺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 于是 通过突击和速成, 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 艺考成了他们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 径。一个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了文化缺乏的避难所,这无疑成为艺
1/6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庄子的主要思想_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_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东周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为你搜集庄子的主要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的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产生了诸子百家的

思想碰撞,如法学、儒学、墨学几大显学在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交锋争辩。这是一个东方文明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文人学者为了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游说列国,相继粉墨登场。 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老子虽然也寻求道家的无为而治,但是在他的学说中也还有政治主张及目的,老子的学说也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庄子则是纯粹出世无为的思想学说,他是从自我出发来建立世界观,阐述社会和政治,是完全的形而上学理论。 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庄子对于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贡献在于他建立了抽象的哲学本我论。庄子最吸引后世瞩目的的是他的“逍遥处世”说。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是看淡人生名利之后的洒脱超然,就像是万物轮转我心不动始终如一。这是一种出尘超脱的人生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的抽象哲学本我论没有任何人能够吸收发展超越,庄子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形而上学,后世无一人能够继承。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30211班沈炜煜 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 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只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李镇明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意义;文学;处事;现实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喜,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在他看来,作文亦如做人,不能为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听凭内心的自然之声,依托自我“性灵”,书写自然本真的情感。 而在当今,庄子的这种审美观依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纵然人们追求个性鲜明,追求另类,追求独一无二,但大众的审美观依然受着庄子审美观的影响。最优美的音乐依然是那种褪去了浮华造作的纯真的音乐,最逼真的图画依然是那种最能展示自然美的图画,最富有感情的文字依然是那种最朴实无华但融入了真情实干的文字。庄子的思想,穿越时空,发挥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高三材料作文无用与有用(4篇)

高三材料作文:无用与有用(4篇) 高三材料作文:无用与有用(4篇)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 (1)初二学生家长鲍先生说:“中小学课本中能不能少些无用的知识。”强调有用 (2)荷蓧丈人责问子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强调有用 (3)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民选学区委员说:“数学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首要罪魁,其实那些题目测试的知识,在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强调有用 (4)庄子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废疾之人,役赋不及,故能终其天年……” 无用中的大用 读完上述材料,你一定有不少感触,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题目分析】 (1)少些无用的知识强调有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强调有用 (3)数学用不到强调有用 (4)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核心立意:1、无用与有用的辩证关系 参考题目: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与有用 2、强调有用 参考题目:惟去无用,但求有用 3、强调无用(这种立意不存在,因为完全无用是一种极端消极主义。) 【范文赏析】 1.“无用”之人终天年 张采艺 庄子言:“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废疾之人,役赋不及,故能终其天年。”,而世人却不大懂得,其于事物如此,于人之命运,亦如此。 追溯刘邦项羽的时代,我们观极西楚霸王雄极天下,威震四方,却忘记看一眼他目光所不屑于至的刘邦。刘邦出身卑微,集结了一帮乌合之众,要与项羽分天下。项羽视他为无用之人,让他在荒夷之地称王。项羽太过自信,他不明白“无用之人终天年”的道理,让刘邦表面臣服,只当他是无用,可正是因其“无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养精蓄锐,蓄势而发,最终一统天下,成就汉室。 汉室已立,天下一统,刘邦担心的不再是外敌,而是内臣。功高震主自古君王大忌,更何况赢天下的刘邦?他善于用人,依靠臣子之力成为帝王,又怎能不怕?他开国不久便杀功臣,外姓王所剩无几。萧何深谙君臣之道,此时他已不再是当年和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他要成为“无用之人”,才能留条生路。于是他公然侵占民众土地,自毁声名,为的是成为刘邦眼中“无用之人”的形象。他成功了,终成为唯一留下活路的外姓功臣。 《易经》乾卦上九卦辞为:亢龙有悔,其意是亢奋到极点的龙腾空而上终有一悔。这便是做得太过“有用”之人的下场。 韩信便是“亢龙有悔”的应验者,他实在太过于功高震主了,太过“有用”。刘邦问他带兵,他说“多多益善”,而问及刘邦自己带兵却不过几千人。刘邦与他喝酒谈话,就算是醉了,也会被这句话惊醒,他已然在此时留下戒心。果不其然,韩信手握兵权,触逆鳞,最终让刘邦杀他之心已决。于是身首异处,命丧黄泉,便是他的下场。 再看这句“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废疾之人,役赋不及,故能终其天年。”时,是否已有寒骨锥心之感?历史长河上多少人用生命为这句话做注解?我已不得而知。 我谨记“亢龙有悔”的教训,以免踏上“悔”的不归之路。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老子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他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庄子对“道”和“德”的看法与老子是相同的。也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尽管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尽相同。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一种手段。庄子强调的是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他要达到“无为”的目的,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摈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本为一体,生死本无两样。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是”与“不是”,“可”与“不可”,所以小草和大木,又丑又癞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通而为一”的,没有什么差别。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其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的,庄子在此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他认为除了“道”的存在是绝对不变的以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彼与此是相对的,是与非也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准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中间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庄子认为感觉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他在《齐物论》中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要摆脱矛盾。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尤其在《逍遥游》一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 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 《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

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才是人真正应拥有的人生态度。 (四)“忘大我”的人生观 “无己”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忘大我”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本文更倾向其积极性。从大的方面说,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忘记小我是升华到大我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伟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把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务当做自己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