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热机》重难点突破 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热机》重难点突破 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热机》重难点突破 教学设计

《热机》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由热机、汽油机和柴油机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内容是前面内能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热机就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械,热机工作时要消耗内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实验说明内能可用于做功。热机有多种,内燃机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热机,汽油机与柴油机是两种内燃机,它们的工作过程相似,只要了解了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就能了解柴油机的工作原理。虽然汽油机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学生很难直观地观察到汽油机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了解较少,只是对它的应用有所了解,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就是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相同。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样也是教学难点,也是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二、重难点突破

突破建议:

汽油机也是一种热机,它也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从内能可以做功来认识汽油机工作原理。演示课本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形成的原因:加热水,使水的内能增大,不断汽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推动塞子做功,把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进而提出热机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热机,为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打下基础。

《师说》重难点突破教案

《师说》重难点突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 2. 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 3.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 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 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 1.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 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

等则均师从过韩愈。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 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中唐以来,由于科举取士弊端丛生、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我们由此可以判定韩愈所谓“耻学于师”者就是指那些有进士背景的当朝权贵及其子弟。 众所周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独尊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如此一来,儒学经师地位自然每况愈下。 此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子弟凭借其高贵门第就能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作此文予以抨击。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 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指出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接着韩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框架对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 让学生从第一段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怎么做”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了得到这一结论,韩愈在之前还进行

树和喜鹊重难点教学设计

《树和喜鹊》重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学习偏旁“子字旁”和“倒八”。 2、会正确认读本课要求认读的1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认读本课生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的意思。 教法:根据学生识字和读课文的学情,运用字不离词、随文学习的策略,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突出重点。 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总结识字、写字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一个有关鸟的谜语,看谁猜的快。(课件出示:头黑肚白尾巴长,站在树上叫喳喳,因为常来报吉祥,人人见了都爱它喜鹊)

1、板书课题,学生用小手指在空中跟着老师一起写。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老师先泛读课文一遍,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一、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试读课文,圈出本课的12个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子,看谁读的好。 3、在这12个字中找出三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组词。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找出文中的反义词,一起来读一读。 二、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提出问题:文中的树和喜鹊为什么感觉孤单,说说孤单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 3、大家一起用孤单这个词语造句,看谁说的好。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需要会写的六个生字:单、招、呼、居、快、乐。 2、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3、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4、评价学生的写字情况,展示优秀作品。 四、总结学习,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1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复习课程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 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 (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 (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 (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

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 (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 (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 (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

《有的人》的重难点分析及教学设计

2、“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3、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4、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有的人死了死:他还活着: 5、“情愿做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 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7、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①《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③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版 说明: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下附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分别设计时则为:§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学时)和§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爬山虎的脚》 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作者用细致简洁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导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生《爬山虎的脚》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认识“脚”的特点 小组再次讨论

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设计中得重点与难点问题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就是指关于如何确定教学得重点与难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得问题。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什么就是教学得重点与难点?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有何重要性?怎样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即采用那些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本文作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得教学心得,供大家教学参考。 二、众所周知,教学得重点就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得知识与技能,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就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与公式等组成得、相对稳定得知识。技能就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得能力,它就是通过练习获得得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得一种能力;而基本技能则就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得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得技能称为技巧。 那些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与技能起决定作用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称为教学得关键。它就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得着手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得重点应就是公理、定义与定理。定理就是由公理与定义推导出来得。公理与定义就就是教学得关键。可见,教学得关键也可以说成就是教学重点中得重点。 需要指出得就是,学科或教材得知识与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得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得教学重点具有相对得稳定性。深入领会与掌握教学重点得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与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得盲目性与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得难点一般就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得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得就是,在教学过程得三要素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得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得学生与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得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与学生得素质与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得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得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得教学难点具有相对得不稳定性。深入领会与掌握教学难点得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得盲目性与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正确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得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就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关键。如果每一堂课得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不当,而且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那末不但谈不上本堂课得教学效果与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章节甚至整门学科或课程得教学效果与质量。因为,这样一来,学生未掌握得重点与难点知识与技能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会导致整门学科或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得降低。所以,必须从每一堂课着手,尽全力解决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在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中,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得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它就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得重点与难点,就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关键得关键。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比较容易得。事实表明,几乎所有得教师都能在教案中写出重点与难点得项目与内容,然而在教案中没有写出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得方式方法得情况却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教师还不知到什么就是教学得重点与难点或有那些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得方式方法。 总之,正确确定重点与难点,尤其就是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得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不仅就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关键,而且就是衡量一个教师得教学态度就是否端正、教学责任心与教学能力强弱以及教学水平高低得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必须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最新版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 重力

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说明g 的取值情况。 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 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 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 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 ) 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 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 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 一个成年人 C. 一本书 D. 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 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搭积木”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

搭积木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六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

《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教学重点: 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课文分析: (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教学难点: 本文是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答: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但设喻的方式却多种多样: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前后呼应、具体能落实) 一:指导思想:(以课程理念、课程纲要为依据。结合实际,体现指导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经历获取的过程,不同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研究方法,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揭示等物理现象(或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得出现象(或规律)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内容、方法、能力;本课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认识、了解) 知识,了解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经验、习惯对本课学习的有利、不利因素;本课学习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另外生产生活中的、等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再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等知识,初步学会了等方法。具备了(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 但是生活中等现象得到的片面结论,也影响着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另外多数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四:教学目标:(针对内容,简练) 1.知识与技能:(行为动词+本节课的知识点)

《倍的认识》重难点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重难点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1.充分利用动手操作活动加深理解。本节课通过组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倍、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理解倍的意义”整个过程,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本质。 2.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求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看红萝卜里包含几份胡萝卜,包含3份,就是胡萝卜的3倍。”通过这样结合除法比较关系的角度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倍的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知识,知道“份”的含义,并能够进行准确区分一份数及几份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通过画一画、动一动、比一比等活动,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倍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能够解决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比较中自主生成“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建立“倍”的概念,能够正确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2、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份数、几份数或倍数,学生能够在变化中准确找到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加深对标准量的理解,深化“倍”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2、能够正确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导入课重点和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导入课重点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不一定都是实际问题的解,本节的重难点是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突破设计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实际问题的解,不仅要满足所列方程,还应符合实际问题的具体题意.因此,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进行检验,以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在以前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因为一般只有一个(组)解,往往符合实际意义,所以很少检验是否符合题意.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方程的解一般有两个,这时就需要判断两个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借助直观方法分析题意、检验所得方程及其根的实际意义,找出合乎实际的结果等.方程的解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要根据实际意义来判断,不能想当然地主观判断.1.方程有负数解,不符合实际意义需舍掉;2.虽然方程的两个解都是正数,但实际问题要求的解有范围限制,有的方程的解不在要求的范围内,所以它们并不都是实际问题的解;有时实际问题要求是整数解时,方程有分数解,不符合实际意义需舍掉.例题解读 1.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解析】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元, 由题意,得(40-x)(20+2x)=1200, 解方程得,x1=10,x2=20. 因为要尽量减少库存,所以x=20. 答:每件衬衫应降价20元. 2若把上面的问题换为:某商店购进一种商品,单价30元,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p(件)与每天的销售价x(元)满足关系:p=100-2x,若商店每天销售这种商品要获得200元的销售利润,那么每件商品的售价应为多少元?每天要售出这种商品多少件? 【解析】根据题意得:(x-30)(100-2x)=200, 整理得:x2-80x+1600=0, ∴(x-40)2=0, ∴x=40, ∴p=100-2x=20(件). 答: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40元,每天要销售这种商品20件. 3.如图,在宽为20 m,长为32 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的部分种上草坪.要使草坪的面积为540 m2,求道路的宽. (部分参考数据:322=1024,522=2704,482=2304) 【解析】利用平移,原图可转化为右图,设道路宽为x米, 根据题意得:(20-x)(32-x)=54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