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十要点

中美文化社会差异十要点 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变易。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下之中有数点跟它也有关联。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透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的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份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捧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时欢天喜地(如果你

中美友谊

中美友谊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一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国际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明人士为推动教育进步,奏请朝廷挑选聪慧幼童赴欧美留学。在大臣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1872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到达美国,30名幼童平均年龄不足15岁。清朝前后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计划完成学业时间为15年。抵美后的幼童,先由美国老师负责教养监护,英文合格的直接进入美国学校。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借由这120人,美国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国际人才。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皆在此列。后因顽固派官员的阻挠和破坏,清廷于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学生。仅有2人完成学业,其中有一名耶鲁毕业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前左三)。二庚款留学生和清华大学1900年义和团拳乱,北方多省掀起杀人狂潮,引发11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主张减免中国的赔款。按条约规定,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共计4.5亿两,其中美国3200万余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1904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表

示:“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愿意退还,但这笔钱不该交由中国官员使用,而该用于赞助中国教育。1908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总统罗斯福的请求,将赔偿减至1300万,余款退还中国。清朝外务部回函予以致谢,表示将用赔款派遣留学生。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陆续减免中国赔款。胡适自1909年开始,中国以此款项资助留美学生,史称“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均在此列。为培养留美预备生,建立清华学堂。自此,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三为中国兴办学校1949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当时的世界级大学。美国基督教团体堪称最大功臣。1.燕京大学:1919年由英美两国基督教教会创办于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享誉世界。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冰心、周汝昌出自燕大。国民政府迁台后,燕大香港分部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大陆的资产由中央政府接管,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1952年院系调整,燕大停办。文、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1936,司徒雷登与学生会成员2.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英、美、加拿大基督教教会筹款开办。老舍、钱穆、顾颉刚、马彦祥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医科实力最强,和燕大并称“南齐北燕”。1952年因院系调整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任何一种消费者行为的产生都是与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中美之间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GDP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家,从表面上来看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但是其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我们中国政府对此反应也相当低调。中美两国作为对全球局势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强国,但两个国家国民的消费习惯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我展开了调查。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之间的差异,指导人们更加合理地消费。 二、调查方式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三、调查结果 中国人不习惯于超前消费,而是喜欢存钱,而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甚至把明后两天的钱都花没了。 四、结果分析 首先,文化习俗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其文明从发源以来至今从未中断过,其他三个国家是没有过的。灿烂的文明使我们为之自豪。五千年来悠久文明使得中国人就形成了一种以“勤劳节约光荣,铺张浪费耻辱”的意识。有很多诗歌谚语之类的文化作品都能反映出来,例如古代诗歌《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就清晰地描绘出了古人那种节约意识。并且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教育的是人们怎么修身养性。中国消费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个人的物质欲望往往受到压抑。如中国传统观念主张“谦、良、恭、俭、让”,在其影响下,勤俭消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消费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在现在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但它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持有和坚持的观念。在勤俭节约的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奢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会相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购买中也会更多地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而美国人不是这样,至少美国人敢花钱,他们崇尚消费,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美国人向众多西方人那样有着勇敢和冒险的鲜明特点(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不勇敢)。他们受之前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美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国民的观念中并不存在勤俭这一意识。因此美国国民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储存的比例小,消费倾向高,甚至有时通过借贷提前消费,花将来的钱来满足现在的消费需要和欲望。 其次,历史发展方面。我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为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而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封建君主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老百姓,采取各种手段禁锢人们的思想。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康雍乾三代时期的文字狱。人们长期以来被地主阶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Contents Abstract ............................................................. 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1.1 Significance and Aim of the Paper (1) 1.2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The Defini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ion (2) 2.2 Related Researches Abroad and at Home (2) 3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3) 3.1 Conservatism and Adventurism (3) 3.2 Future Consumption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4) 3.3 Frugality and Enjoyment (5) 3.4 Practicability and Form (5) 3.5 Coll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6) 4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6) 4.1 The Influences of Geography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2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3 The Influences of Valu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8) 4.4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9) 4.5 The Influences of Entertainment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10) 5 Some Inspi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10 5.1 Living within Our Means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10) 5.2 Avoiding Blind Obedience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 (10) 5.3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Green Consumption (11) 6 Conclusion (12)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故友谊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然而,西方人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

中美电影市场对比分析

中美电影市场对比与青少年电影消费习惯的矫正 一、湖北电影市场做的好的方面 从我1个多月在湖北省的调研来看,做的好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会员制度和团体营销做的好;第二,广告收入、卖品收入、票房收入等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卖品收入快速营销做的好;第三,上的影片质量和排序做的好,进口片相对受欢迎;第四,吃穿住等一条龙,整个商场甚至商圈的整体优势打造的很好,影院场地尤其是大厅的场地利用的很好,鄂州就是其中比较好的。 二、湖北电影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省市县影院的关系问题,省市县的影院各搞各的,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院线基金跟下面也只是供片的关系,怎么把省市县影院的资源整合,打造一个整体优势;第二,省市县乡镇影院的分成问题,目前省市县乡镇影院的分成比例(院线基金45%、电影基金5%),省市县乡镇的营收情况和成本情况不同,应按不同比例征收。国家先征收后通过补贴的方式不容易形成企业的优势,反而会形成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和寻租腐败行为,国家应改变扶持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第三,乡镇文化站等文化资源相对独立,文化资源利用率低,需要将乡镇文化站等资源进行整合;第四,建立地方特色问题,湖北省有黄梅戏,河南省有豫剧,还有一些科技片和生活片,但县市只是单纯的放电影,并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建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放映节目;第五,政府政策模糊问题,补贴政策模糊、标准不统一和资金不到位问题;第六,影院价格协调和竞争协调,主管部门协调问题。工商局基本不管竞争事务,进口片涉及低成本、低价格进入市场,工商局的回复居然是给老百姓做好事,这对整个电影产业都是有害的,税务局只管收税,不管其他的,电影市场急需主管部门整合职能,完善市场监管;第七,影院费用控制问题,影院的支出相对随意,没有形成严厉的支出制度;第八,消费习惯培育问题,培养消费者看电影的习惯,尤其是对学生和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培育,减少玩麻将等赌博性行为;第九,税收优惠问题,电影设备和其他设施的折旧和进项税问题(电影设备更新快,成本高,进项税抵扣更多和折旧折更多更好);第十,政府诚信问题,政府的规划很好,但新上来一个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0期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陆欣王小芳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 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76-04 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美国人的交友观与 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前一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因此,男性和女性同事可以结 美国人的这种普遍友好但却表面化的关系在“最好的朋友”这个称谓上倒有点例外。所谓“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是某人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这种友谊可能延续几年甚至一辈子,维系它的不是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和患难与共,而更多是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愫。美 国人对“最好的朋友”的定义甚至也和美国人交友方式的轻松随意遥相呼应。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一般来说,美国人交朋友快,忘记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这从friend一词的词义中也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引言: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檀江林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 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指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础:艺术和道德。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㈡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造成中西文化中人伦关系的差异:中国文化侧重艺术精神,西方文化侧重科学精神。 《安全文化新论》中指出,艺术精神孕育于农业社会,科学精神却从商业社会发展而来。《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一文中,提出,西方建立的是以平等、独立人格为基础的一种法理性规范;而中国建立的是以对血缘关系从属为基础的一种宗法制规范。 评述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 主讲人姓名陈娇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西方之间的三个不同方面作为范本,从中引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饮食文化文化、宗教差异以及建筑差异三个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及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 主讲人:陈娇 资料制作人:陈娇、肖德凤、吴晓芳、张加丽、徐俊、罗进、郑宏伟。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看图法、列举法 教学手段:ppt讲解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比较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宗教差异、建筑差异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在充分掌握资料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doc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一) 个人隐私 西方人强调尊重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谁也管不着。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 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 更不能随意传播。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 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 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 个人自立 即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还有一个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就是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 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作出了贡献, 因此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这正是美国梦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人表现 美国人具有爱冒险、爱新奇的特点。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也有人称之为家族主义和放大了的家族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 强调集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要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去, 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当然, 中国文化传统也认为个人应有个性, 有个人信念, 个人利益和追求, 但不把其至于社会之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过于强调“集体”确实容易导致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影响个性发展及个人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从前面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几个方面的对比中便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而过于强调“个性”, 有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 亲情淡漠, 甚至以酗酒、吸毒来发泄心灵压抑和孤独寂寞。 二、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任何人都是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道德价值内容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xxxx观对比 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 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 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 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 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

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xx”持续时间 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1 / 5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xx”延伸的范围及领域 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 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中美文化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 作者: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 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出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什么是文化(Culture)? 简单的说来,文化是那些你不知道原因但还愿意接受的,来自上辈的规则与认识,在实践中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带来的益处,或者相信可以带来益处,使得这些规则与认识又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的选择,此时就构成文化主体内容。但是如果这条规则或认识已经完全被客观实践证明不可行的时候也不会坚持,也是文化具有的更新能力。所以文化主要是那些难以给予定论的规则与认识(属于价值观和哲学层面),并具有主观性,延续性,群体性,有益性四个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