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术与鲁迅的启蒙思想

美术与鲁迅的启蒙思想

美术与鲁迅的启蒙思想
美术与鲁迅的启蒙思想

鲁迅一生与美术绘画有不解之缘,这是人所共知的。他从小爱好美术,痴迷于绘画,青年时代的鲁迅对书法金石、墓志碑拓、石窟造像、中国绘画和西洋美术等均有浓厚兴趣,且有广泛的涉猎。我们从鲁迅的日记中可以发现,在他历年购买书籍的帐单中,美术类图书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画册又占较大比例。尤为突出的是在一九一二年,鲁迅当年购书帐单显示,美术类图书竟占购书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鲁迅还钻研美术史理论,早在20世纪一十年代便大力传播新的美术思想,在他似乎除了兴趣之外,是把新美术的启蒙作为他的思想文化启蒙工作的一个部分来看待的,如在鲁迅一九一二年壬子日记中,就有(六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时赴夏期讲演会演说《美术略论》,听者约三十人,中途退去五六人”。的记述,此后类似的演讲还有多次。鲁迅在整理自己收藏的画册和绘画作品时还亲自动手绘画,一九一二年六月六日,“下午雨。得二弟信,三十日发。夜补绘《於越三不朽图》阙叶三枚”。鲁迅的一生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他对中国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鲁迅毕竟不是一位画家,也非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家,他之浸淫于美术,热爱、鼓吹、推动中国新美术的原因,除了个人的爱好之外,更多地是看到了美术对于改造国民性的影响,美术在思想文化启蒙方面的作用,同时也看重进步的新美术在批判揭露旧世界方面的意义。

美术在鲁迅的眼中,首先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的。他自幼即爱绘画,然而他的童年,却生活在一个充满晦暗的封建文化氛围的年代。从鲁迅的回忆自述中可以看到,唯有自发接触到的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才是闪现着微弱的人性之光的东西。他并不太喜欢幼年时的保姆阿长,幼年时那些稀奇古怪的习俗和规矩,在他看来“都是些烦恼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而阿长给他讲述长毛将女人掳去,脱了裤子站在城墙上一字排开,以污秽驱赶阻挡敌人枪炮的故事,更是愚昧荒诞。童年的鲁迅最大的乐趣就是到一个远房叔祖处观摩《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最吸引他的是《绘图山海经》。人面兽头、九头蛇、三脚鸟、生着翅膀的人等图画令他流连忘返,然而欣赏的机会并不多。他便想用压岁钱自己买一部,却又买不到。因此“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来,我就记得绘画的《山海经》”。(引文同上)于是一本绘画的《山海经》彻底改变了他对阿长的态度,当阿长为他买来绘画的《山海经》时,鲁迅记述道:“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的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因此对阿长——一个为他带来最大的快乐的人——充满着怀念感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引文同上)美术在鲁迅看来就是一种快乐和美的启蒙艺术,它能给生活在荒凉愚昧的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带来快乐、幸福,启迪他的人的性灵。这是对美术的启蒙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又是对封建的文化的批判和否定。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回忆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对儿童的束缚、戗害,对人的天性的压抑与扼杀。与游戏、自然界的动植物等东西一起,绘画是作为与传统的文化教育相对立的启蒙元素出现在文章中的。与枯燥、了无生气的,陈腐刻板的封建文化教育相比,生动鲜活的自然界、充满情趣的绘画,才给了他幼小心灵以最初的美的熏陶,给了他无比的快乐。“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鲁迅对于儿童对未知的好奇与想象的天性和活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常常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看图识字》)然而中国的社会现实却是:一方面统治者以及一些复古的文人提倡尊孔读经,一方画是适合小儿阅读的绘画读物稀少奇缺,仅有的一些却又是质量粗劣的东西。甚至在民国二十一年还在贩卖清朝光绪末年的货色。所以,鲁迅对此是颇为不满的,他说:“然而我们是忘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只得施一点所谓教育,也以为只要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的”。(〈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鲁迅看来,漫画、连环画和绘图读本等形式的美术是很有可取之处的;所以,他对上述绘画形式都曾以专文论及。鲁迅认为这些美术形式是可以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启蒙以及现代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但是要运用这些美术形式实现并达到思想启蒙和现代教育的功用和目的,还必须做更进一步的工作。鲁迅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是通俗易懂的问题,“但要启蒙,即必须能懂。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白痴,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这个通俗易懂,鲁迅是建议和赞成采用中国民族化的艺术风格的,“譬如中国画是一向没有阴影的,我所遇见的农民,十之九不赞成西洋绘画及照相,他们说:人脸那有两边颜色不同的呢?西洋人的看画,是观者作为站在一定之处的,但中国的观者,却向不站在定点上,所以他说的话也是真实”。(<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艺术风格与手段的选择,其实考虑的也正是发挥美术的启蒙教育功能。所以鲁迅还指出:“艾思奇先生说:‘若能够触到大众真正的切身的问题,那恐怕愈是新的,才能愈流行’。这话也不错。不过要商量的是怎样才能触到,触到之法,‘懂’是最要紧的,而且能懂的图画,也可以仍然是艺术”。(<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虽然鲁迅大力推介西洋各种流派的美术绘画,但他对于连环画这种大众化的绘画艺术仍强调其大众化和民族化。如果美术绘画让大众不懂,或者缺乏民族化大众化而不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就不可能起到“触到大众真正的切身问题”的作用,也就很难完成思想文化启蒙的任务。第二个方面,鲁迅在美术创作上提倡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批判继承,要对旧的形式进行扬弃。他反对将“旧形式”与“新形式”机械地分开,对立起来。针对“旧形式”的采用就是“机会主义”、“类乎投降”等观点,鲁迅提出:“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用’——但耳耶先生却指为‘为整个旧艺术捧场’——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采取若干,和‘整个’捧来是不同的,前进的艺术家不能有这个思想(内容)。然而他们想到采取旧艺术,因为他们明白了作者和大众不能机械的分开”。(<“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这里面所考虑的仍然是如何发挥美术绘画在思想启蒙,大众文化教育上的功用的问题。所以鲁迅指出:“社会上的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的任务;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显然新旧形式的思考,出发点也还是“为了大众,力求易懂”,即看重美术的启蒙教育取向。

在肯定美术绘画在思想文化启蒙及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同时,鲁迅不忘对旧的传统美术绘画中腐朽的封建文化观念、传统的礼教思想意识进行深入的激烈的揭露和批判。

一方面,鲁迅对传统文化中的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这些艺术形式中所包含的宗教观念,思想意识进行追问研究;另一方面又对这些艺术中所蕴藏的那种愚昧、迷信、奴性的观念和意识予以批判。在《朝花夕拾》里的《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以绘画形式宣扬的“吃人”的礼教,以及其中包含的漠视人的生命价值的冷血主义倾向,进行无情的嘲笑和批判。在评论二十四孝里的“郭巨埋儿”一图时,鲁迅尖锐地指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鲁迅对二十四孝子图的批判,是将它的绘画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的。他对“二十四孝图”的不同版本,不同的绘画风格及构图形式进行了比较考证。然而鲁迅不仅止于版本考证,透过不同的构图,鲁迅以其尖锐的批判眼光,嘲讽和抨击了这些绘画中的封建礼教观念和道德主义的价值观。比如,对于“曹娥投江救父”的不同构图和画法以及相关的传说,他评论说:“我们中国人即使对于‘百行之先’,我敢说,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曹娥投江觅父,淹死后抱父尸出,是载在正史,有许多人知道的。但这一个‘抱’字却发生过问题”。他沉痛而愤怒地感叹道:“好!在礼义之邦里,连一个年幼——呜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父一同浮出,也有这么艰难!”(<朝花夕拾·后记>)对于传统绘画中所表现的浓重的奴性意识,他一针见血地作了概括评断:“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童年时的迎神赛会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对这种类型的宗教艺术活动中人、鬼、神的形象彩绘及造型尤感兴趣。在《朝花夕拾》的后记中,他对迎神赛会上最吸引人的角色“无常”的绘画造型进行了一番研究考证,甚至亲自画了一幅“活无常”的形象附于书中。由于他所搜集的广州、天津、北京等地一批书籍中,所绘“活无常”的形象与他童年的记忆有出入,所以他“自己动手,添画了一个我所记得的目连戏或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来塞责。”对于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鲁迅也做出了他自己的批判:“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统治,被反噬,因了现实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是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阴间的向往”。(<朝花夕拾·无常>)

除了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兴趣和涉猎之外,鲁迅还积极地介绍引进西方美术理论、西方美术作品。虽然鲁迅之引入并介绍外国美术的目的,主要在于给中国美术界带来新的艺术观念、艺术手法是为艺术之启蒙;但是在他实际上也有意识地运用和借助美术的手段,帮助他对中国社会的启蒙批判与斗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尤其青睐并推崇版画艺术形式。鲁迅之所以那么热衷于介绍外国版画艺术,有其个人的原因。他自幼便多接触中国传统的木刻印刷绘画,而木刻印刷绘画虽由中国人发明,而作为一种艺术却不免衰落了,“但多取版画,也另有一些原因: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凡缓,一也;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倾刻能办,二也”。由于当时社会物质条件的局

限,选择黑白二色的版画能更便于出版,印行、传播。版画既方便印行画册,又可以作为书籍杂志之封面及插画等。其充作思想文化及艺术启蒙之目的,乃是方便可用之手段。此外,版画艺术之选择,当与鲁迅本人的审美趣味相吻合,黑白二色所营造的冷同峻、阴郁、荒芜与力量之类,与鲁迅本人之批判精和战斗的思想有更统一的美学特性,此不赘言之。

实际上,鲁迅也从不回避采用版画艺术作为批判的武器以及思想文化启蒙的辅助工具。

这从他对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艺术的推重可以看出。凯绥. 珂勒惠支的创作大多与社会底层苦难的人生有关,内容多为与痛苦、疾病、死亡、战争、贫困等有关。鲁迅重视的是珂勒惠支作品所表现的对社会不公对非正义的无声的抗争和内在的战斗性;欣赏她的作品中那种深沉的大痛苦大悲悯的思想情怀。因此,鲁迅评价道:“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六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鲁迅集中地指出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艺术的精神对于黑暗专制的中国的意义。在一个仅仅因为学生对学校有所不满就会遭到迫害的社会,在一个刻了一幅卢那察尔斯基的头像也要遭到拘禁拷问的国度,就特别需要凯绥·珂勒惠支式的绘画艺术。鲁迅形象概括地指出了这种绘画所体现的批判启蒙的美学特征:“野地上有一堆烧过的纸灰,旧墙上有几个划出的图画,经过的人是大抵未必注意的,然而这里面,各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愤怒,……而且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也有几个懂得这个意义”。(<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所以,当柔石等几名进步文学青年被独裁专制政权残杀之后,鲁迅特意给《北斗》杂志寄去了一幅珂勒惠支的作品《牺牲》。“偶然看到德国书店的目录上有这幅牺牲,便将它投寄到《北斗》,算了我无言的纪念”。

鲁迅正是这样一位思想文化战士,他尽着自己的一切能力,运用所能运用的所有的武器,试图唤醒愚弱的国民,改造堕于黑暗中的群众。鲁迅固然是很看重并着意介绍新的美术思想、方法、技巧的,同时,他又颇重视这种艺术形式所蕴藏着的爱、恨、愤怒和抗议的精神。所以在鲁迅而言,他是相信美术除了能启蒙之外,也是能具有“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的批判力量和战斗精神的。

进化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28 作者简介:白海君(1980—),男,辽宁阜新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 论进化论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白海君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摘要: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性思想的智者型的文学家,也是引介西方思想的最有力者之一。鲁迅改造过的人性进化论思想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核心,进化论既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又造成启蒙事业及启蒙本身的悖论。 关键词:鲁迅;进化论;人性进化论;启蒙思想体系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15—03 鲁迅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文学性色彩浓厚的 思想家、文学家,将西方的思想理论进行主体化改造,并充分加以中国化与民族化实践,服务于其构建的启蒙事业,而进化论思想作为鲁迅对中国时空的主体性思考的重要武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鲁迅而言,进化论一方面作为其认识自然和社会进化的重要武器而具有改造未来中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时空及其中国人的真正立身立心必得在其内核的主体人的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改进,即人性进化为核心的启蒙事业是解决问题之本。 一、作为方法论的进化论思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是人类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作为生物的“人”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是开向西方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和神创论的科学一炮。其核心思想是遗传与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严复译自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的《天演论》所引进的进化论思想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和“天人合一论”,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历史观 。“中国迩日,进化之语,几成常言”。鲁迅兴奋异常地读着严复的天演论,但没有简单地理解进化论。1902 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又接触到日本加藤弘之的《物竞论》,丘浅治郎的《进化论讲话》等才真正学到 达尔文的进化论。[1] 再加上日本明治以来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民族歧视事件使他认识到进化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 鲁迅从“被淘汰危险的弱者”立场思考人性和 人类社会进化的问题。因为自由世界作为“宇宙过程” (天演)与人类社会作为“伦理化过程”(治化)是不能够完全同一的。而后者则因为人内在的向上的力经过互助等方法可以战胜前者而实现合理的社会进化和人性的进化。在这里,鲁迅以人类社会中所独有的情感来强化社会,特别是中华民族和中国,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个体人则须有个性的自由的发 展,由“诚”和“爱”的个别的个性的发扬而达到全体人的觉醒,一个空前强大的人国建立才成为可能。鲁迅“ (和当时严复所代表的进化论只是停留在‘自然的必然’这一宿命论的理解相反)在承认其‘自然的必然’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向其中投入了尼采的‘以意志超越自己’的因素,并以此把人类的历史, 看成并非由‘自然的必然’所被动规定的产物,而是 ‘意志’不断地抗拒‘必然’,实现自我的过程” 。[2] 留日期间的“幻灯片事件”和“漏题事件”作为 “屈辱的原体验”,使鲁迅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这样,鲁迅将生物进化论改造成为 人类社会之本的“个体人”及文明的进化问题,就是思想启蒙与精神启蒙问题。 二、乐观主义人性进化论的历史性 根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早在日本鲁迅 5 11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doc

2019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 更新:2018-12-07 16:45:58 2019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及招生专业目录(文科理科) 选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后半生的生活方向和轨迹,很多考生因为高考填志愿时没有足够重视,要么浪费了不少分数;要么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里感觉“痛不欲生”。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正是说明志愿填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选大学应主要考虑哪些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招生计划人数和招生专业。今日将带你一起了解关于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鲁迅美术学院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知识。 注:2019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人数截至发稿前官方暂未公布,所以小编先整理了2018年鲁迅美术学院的招生计划专业的信息。考生务必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本文只作参考! 2018年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计划人数和招生专业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选拔高质量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我院,使人

才选拔更好地与培养模式接轨,全面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学院党委批准,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现对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做如下调整,望广大考生周知。 一、招生类别、专业和考试科目 我院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按美术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书法学专业、美术学专业六大类别进行报名、考试。各类别的考试内容进一步整合统一,报考大连校区各专业的考生可分别在外省或我院考点参加考试。 1.美术学类(中国画、雕塑、绘画、摄影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各科满分均为100分)。 2.戏剧与影视学类(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各科满分均为100分)。 3.设计学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创意设计(素描、色彩两科满分均为75分,创意设计满分为150分)。 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日-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数字媒体艺术),考试科目为创意设计(满分为100分)。 5.书法学专业,按照以往的考试科目为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命题创作(各科满分均为100分)。 6.美术学专业:考生须参加省级美术类统考且成绩合格,学院不组织校考(但须按招生简章规定的程序报名),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 二、重要说明 1.考生最多可以在六大类别中选择两类报考,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能兼报其他类别,只能单独报名考试。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第一讲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授课教师:黄乐琴 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但是革命总是失败,是一个循环复辟的过程,所以他此时对革命有一种失望。其次,是思想启蒙的失败。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改变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要使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以“幻灯片事件”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认为改造国民的精神,首先要文艺救国,试验了《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都遭到了失败。再次,是婚姻失败和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人生的创伤。他与发妻朱安十几年行同陌路的生活,以及与弟弟周作人的不和给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 他在《呐喊·自序》中自述无人呼应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他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多年抄古碑,校古籍的寂寞生活后,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新青年》的发起人之一钱玄同劝说鲁迅和他们一道用文艺唤起民众,引发了著名的“铁屋子之争”,他被钱“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所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叫出了“吃人”的声音,震撼了文坛。而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使人们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再次震撼了文坛。 第一节鲁迅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创作背景 (一)首先来自于西方科学,主要是人的两次发现。 1 牛顿力学的发现,带来了人的第一次发现。 牛顿力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他发现了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世界的哲学观也从“上帝中心论”转移到“人类中心论”,这是人的第一次发现。 2 人的第二次发现与量子物理学、非理性哲学产生有关。 16世纪末,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出现和非理性哲学的发现,人们对人类的理性万能、人类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非理性哲学的盛行以及人的第二次发现。具体说来,首先是量子物理学的产生导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人类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希望破灭了,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中心。第二点是非理性哲学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出现,强调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人的生活意志难以满足,人生充满了痛苦,所以人不再是完美无缺天使,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第三跟这个联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打开了人内心的神秘之门。本我是本能;自我节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已经具有理性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是最高级的,代表了理想、良知、秩序,是社会理性的象征。 (二)西方的民主、科学产生的同时,中国的专制还在继续。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简介 篇一:《黄庭坚》人物介绍微课 《清平乐?春归何处》微课文字稿? 扉页停留?秒钟? 同学们已经学懂了题目的意思,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词,我们还要了解它的作者。?对,这首词的作者就是黄庭坚。关于黄庭坚,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同学们都说得不错,看来独立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把大家交流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补充,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他的诗构思奇特,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他的词也别具一格,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在宋代文坛上,黄庭坚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黄庭坚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就写下了这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成名后,黄庭坚留下了众多的千古名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不仅文学造诣深厚,而且擅长书法,自成一家。他的书法风靡朝野,连皇帝宋徽宗、宋高宗都

带头学黄庭坚的字,当时还有“山谷翰墨满江南”之说。我们一起来欣赏黄庭坚的字。他的字独具特色,中间紧,四周松,飘逸沉着。他的行书代表作有《松风阁诗》《范滂传》,草书代表作有:《渚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黄庭坚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母亲过世后,他在墓旁盖了一间小房子守孝,一度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中国二十四孝小故事涤亲溺器,讲的就是黄庭坚的真实经历。 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中国二十四孝小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黄庭坚自小侍奉父母极真诚而且无微不至。因为母亲有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所以他从小就每天倾倒并清洗母亲使用的马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也丝毫未尝忽略照顾侍奉母亲,尽管当时仆从甚多,大可不用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但是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该亲力亲为的事,不可以委托他人之手,尽心侍亲和当不当官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篇二:李嘉旭简介(全) 作者简介: 李嘉旭,别名李严冬、李默。1962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祖籍江苏丰县。他自幼酷爱美术,小学起即在工艺美术厂从师学艺,深受视觉艺术熏陶。在学习工作期间一直努力自学并经常积极参与书画展出与比赛。于1989年考取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由于家庭原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 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15“迫害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16“一代不如一代”: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意思是:她生下来九斤,儿子八斤,孙子七斤,曾孙女只有六斤,“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17.“柿油党” 柿油党语出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自由党”的谐音。鲁迅在谈起《阿Q 正传》时曾说到(大致意思):由于乡下的人对词语理解不好,为了不妨碍下层老百姓对这篇小说的阅读,所以我在创作时,就故意把“自由党”讹成他们都能理解的“柿油党”了。18.“白光”鲁迅短篇小说,作于1922年,收在小说集《呐喊》中。作品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19“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20.“画眼睛”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21“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语出自于鲁迅小说《孤独者》里描写主人公魏连殳的一句话。是随辛亥革命的成败进退,先被推上资产阶级意识的潮头,后被淹没在封建意识波底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孤独灵

鲁迅美术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2011-2013年)

鲁迅美术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2011-2013年) 2011年 专业名称省内省外 国画212.58 222.42 版画214.02 221.4 油画227.82 237.3 雕塑219.54 232.38 水彩213 231.78 摄影245.78 254.15 影视摄影232.98 257.26 环艺265.4 270.8 服装255.8 262.96 城规259.2 264.52 染织255.44 261.68 纤维254.4 262.4 工业257.32 262.92 文258.4 文260 大连校区设计 理255.24 理261.64 文251.28 文253.64 大连校区动画 理247 理259.8 2012年 省内省外 专业 文科理科文科理科国画219.96 213 版画217.32 218.7

水彩218.76 216.6 油画232.2 232.56 雕塑227.4 228.96 摄影256.99 256.78 影视摄影256.48 256.32 环艺277.64 259.2 256.88 255.44 城规272.6 259.08 255 260.68 服装270 247.64 染织269.84 253.04 纤维264.44 255.4 工业273.04 262.6 250.28 252.64 艺术设计(大连)264.04 252.32 265.84 257.64 动画(大连)257.92 254.96 259.56 252.6 中日(大连)567.9 612 鲁迅美术学院按考生文化课高考原始分计算,外省文化课高考总分不足750分,按折合后的750分计算。在文化课成绩达到鲁迅美术学院要求的基础上,对考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状况考核合格后择优录取。 中国画、版画、水彩、油画、雕塑专业方向的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350分,外语单科分数线为65分,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 书法学、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方向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350分,外语单科分数线为65分,按专业课成绩80%与文化课成绩20%的综合分择优录取。美术史论和文化传播与管理专业方向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350分,外语单科分数线为65分,语文单科分数线为90分,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中日合作办学的服装设计、服装制板专业文化课总分最低控制线400分,不设外语单科分数线,按专业课成绩乘以3再加上文化课成绩的综合分择优录取。 2013年 专业辽宁省外省 书法学295.04 285.64

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

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他们既是“荒原”中的先驱者,又是铁屋子中的先觉者,那么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鲁迅先生对他们寄寓了哪些沉思呢?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几位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作粗浅的分析。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他以十三则没有日期的日记形式,记述了一个患“迫害狂”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这个狂人以其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一针见血的“疯话”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茅盾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耀眼的阳光,使人一见就感到不可言喻的悲哀的快感”。 且看这个“狂人”,他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多疑,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和幻觉,感觉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 早上不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看见我。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这一切都不是正常人的心理,而是普通狂人的特征,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典型代表。文章这样写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狂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普通病人。但是这只是表象,狂人的狂言除去表面上的荒诞言语外,大多数时候口吐真言,细细体会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毫无疑问,这句话概括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吃人本质,仁义道德全是用血写出来的事实,戳穿了用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假面具。对封建统治阶级诡诈的一面,狂人也尖锐地进行揭露,体现了狂人认识上的成熟。 狂人在郁闷、孤独、痛苦中绝望而发了狂,最后,他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继“狂人”之后,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夏瑜又是一位先觉者,通过刽子手康大叔和茶客们的一些闲谈间接地表现出他的性格。如:“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

浅析艰难的启蒙——浅谈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一)

浅析艰难的启蒙——浅谈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一) 论文关键词:鲁迅劣根性启蒙批判 论文摘要: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运动,是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精神的文学表现。其关心国事、心系民生的大热心肠掩藏于其严肃的外表、冷峻的文字之内,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尚未觉醒的民众,他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担负起这艰难的启蒙任务,毫不留情的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效的注意,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群众。 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重视,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对改造国民性途径的探求,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早在留学日本的初期,他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集中在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上: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的国民性格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病根何在?刚刚二十出头的鲁迅,已经显示出思想家具有的关注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博大胸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广阔视野与务实精神。 鲁迅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涉及面较广。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正视勇气,不敢、不能正视现实,妥协、消沉。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这些人有知识,能看清现实,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他浑噩,但在思想上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魏连殳是由一个清醒的个性主人者转向与封建现实达成妥协,恭行原来所憎恶的一切,他终于投靠了在了城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杜师长,当了他的顾问。从此失去了原来的自我,由原来的自负、自持、自强一变而为自嘲、自虐,甚至自我,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他肆元忌惮地报复社会、作践大良及其祖母。他放纵自己,糟蹋自己,最后他身上那些极其珍贵的精神,美好的品格终于随着他的吐血而亡被毁灭了。这是魏连殳的悲剧,更是与现实妥协的悲剧。 奴性、卑怯性。缺乏抗争的勇气是奴性的标志,阿Q就是一个奉行奴才哲学的代表。所以鲁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在《恋爱的悲剧》一章里,我们不仅更明晰地看到了阿Q不仪处处逆来顺受,毫不抗争,丽且还显出-N服服贴贴、心甘情愿的模样。阿Q 向吴妈求爱的方式不只粗俗而且有点荒唐,但赵太爷的处置显然无理。他强迫阿Q接受五项苛刻的条件:包括送红烛、请道士,甚至还不准阿Q“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直逼得阿Q 倾家荡产无处安身。然而阿Q却自然都答应了,不争辩一句.额外的被迫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阿Q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这些他都不折不扣地一履行了。因为在他看来,天经地义就该如此,可叹的是阿Q面对这些不合理的胁迫敲诈,不只是没有和赵太爷、地保之流抗争过,连想抗争的念头都不曾产生过。 无特标,随风倒。鲁迅指出:中国人民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不是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手段,如此一来,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为“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鲁美君

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 姓名鲁美君性别女出生年月1975年6月专业职称副教授 最后学历/ 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 招收学生 层次 硕士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办公电话82193628 从事学科 专业 中医临床基础电子邮箱Lumeijun8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6409212.html, 主要研究 方向 仲景学术理论研究及《伤寒论》经方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主要社会 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分会会员 目前主持科研课题1.蝙蝠葛酚性碱对胰腺癌TGF-β信号传导通路干预作用的研究(下达编号LBH-Z09009) 2009年黑龙江博士后基金 2.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研究黑龙江中医管理局基金2010年8 月-2011年8月指导 主要论著1.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 ——《伤寒论》(编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2仲景学术探赜(副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3高仲山学术经验集编委科学出版社2010.10 4内科临证医案副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 5《伤寒论精读》鲁美君副主编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2002.6 主要科研 成果1.麻子仁丸择时服药的药效学及毒理学实验研究省教育厅科技进步1等奖名次2 2007.3 2.苓武合剂抗心衰作用的实验研究省中医药科学技术2等奖名次4 2006.12 3.痤疮颗粒新药临床前研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名次6 2007.12 主要发表学术论文1.外感热病统一论治的探讨中医药信息 2008.1 2.中医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中医药高教研究 2007.2 3.《伤寒论》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医药高教研究 2008.3 4.半夏泻心汤刍议中医药学报2006.4 5.《伤寒论》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中医高教研究200 6.1 6.通脑心脉灵对血瘀型实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医药信息 2009.3 7.“通脑心脉灵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脂血症80例临床研究江苏中医药 2011.5: 32-34

鲁迅小说研究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6409212.html,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其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人日记》(1918年4月) 《孔乙已》(1919年3月) 《药》(1919年4月)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 《明天》(1920年) 《一件小事》(1920年) 《风波》(1920年) 《故乡》(1921年) 《阿Q正传》(1921年) 《端午节》(1922年) 《白光》(1922年) 《兔和猫》(1922年) 《鸭的喜剧》(1922年) 《社戏》(1922年) 《彷徨》写于“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在《题(彷徨)》诗中写出了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于是他反忧愤深广的呐喊,转变为对改造社会的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在艺术上,“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这本小说集闪烁着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光彩。《彷徨》所收的11篇作品的篇目为: 《祝福》(1924年) 《在酒楼上》(1924) 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唤醒民众,解放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化。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七下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 孙 倩 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学校 第一单元《红色记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难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课本 (教师)课件及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出其中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引入新课《红色记忆》 2、深入理解 1)放映《开国大典》视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放映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影视剧中的《开国大典》,最后引入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 构图上:(1)左实右虚(2)主体人物突出 色彩上:(1)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结合 (2)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绘画 3)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将三幅作品结合,提问这三幅画的视觉中心在哪里?画家为何这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整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并强调作品中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放映《太行山铁壁》《狼牙山五壮士》问:画家采用了什么样构图?画面产生什么气氛?对人塑造又产生哪些影响? 2)放映《支柱》《艰苦岁月》问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可体会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创作么?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情感、题材去分析作品。 4、欣赏评述 通过《母亲》和《血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第二单元《鲁迅与美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2)能用多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并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和美术的渊源,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以及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解读版画的重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培养综合探索的能力。 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欣赏鲁迅的书籍装帧作品并尝试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教学重难点: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常规作图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感受印象中的鲁迅

2020年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章程

2020年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章程 一.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院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考我院的非美术类考生须在考前通过我院组织的专业加试,方可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没有通过专业加试者,所缴的报名费一律不予退还。 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0月10日-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7年9月24日-9月27日,每天 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我院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江南社区文体活动宣传

大力开展文体活动助推社区文化建设 ——通化市东昌区民主街江南社区 社会的和谐,凝聚于文化的和谐。和谐的社区,离不开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社区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建设是江南社区建设的灵魂。我们本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打造,努力塑造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社区情况简介 通化市东昌区民主街江南社区始建于2002年5月,社区办公用房位于东昌区江南波尔多小镇内,面积2600平方米。辖区面积2.91平方公里,东起砬子头,西至王八脖子,南临千叶湖,北依江南大桥;设有江南委、工农委两个居民委;社区工作人员14名,其中“两委”成员5人,公益岗位9人;社区居民3232户,人口12543人。随着江南新区不断开发,未来5年辖区人口将增加到5至7万人。 社区办公用房外观为法式建筑,主体共计3层,内部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百姓说事点、文化活动中心、电子图书阅览室、儿童之家等28个功能室。室外建设1000平方米,划分为儿童游戏区和篮球场地2个室外活动区域。社区在内部功能、设施完备、管理机制、特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打造,充分体现现代、人文、温馨特色。配备办公桌

椅、高清晰LED显示屏、投影仪、智能监控、电脑、专业音箱等各种新型现代化办公设施、设备,为开展各种文体服务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利用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江南社区打造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电子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等,社区利用这些阵地,经常性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庆新春联欢会”,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三八妇女节,开展贫困妇女儿童救助,赠送药品和学习用品、举办“勤俭持家有妙招快乐主妇齐参与”活动,号召广大妇女同志勤俭节约从我做起、邀请专家举办妇女维权法律知识讲座等;六一儿童节,组织辖区儿童开展才艺大比拼,为孩子们展示自己提供舞台;七一党的生日,开展“庆七一放飞中国梦”晚会;八月一日建军节,开展书画作品创作、辅导展示会;乒乓球大赛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同时开展贴近居民的各种常识普及、培训活动,如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消防常识培训及演练、《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培训等。利用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笔友座谈活动等。 三、创新载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一是设计文化墙体、制作社区宣传片。有勤廉为民的展板,有敬业自强的标语、有“北挽清江南雍翠岭”的大气。走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被形式多样的墙体文化所吸引。自编自导自拍自剪了一部近8分钟的社区宣传片,将社

鲁迅小说研究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 恰如( 故事新编·序言》所说明的, 大多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以至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也大胆地引入历史, 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故事新编》的这种没有“将古人写更死”〔2 〕, 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既不违背故事木身的真实性, 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 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的创作方法, 使得《故事新编》显示出了一种历史小说创作中前无古人的新貌。所谓的油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时,“便陷入了油滑的开端”。具体的说,就是在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和人物形象身上出现了现代生活的情节,而且这种现代生活的情节并不局限某部作品而是从第一篇小说作品贯穿于全部作品。《故事新编》的这种表现方法同现代美学范畴中的“怪诞”的表现已无二趣了。(《故事新编》中的古代人物使用现代语言, 古人生活中出现现代生活的因素, 这对于描绘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来说, 显然是历史生活中“自然所没有”的情形。这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夸大, 甚至变形了原来生活中的人或事。这种重新创造产生了一种有趣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古今重叠, 作品中出现了漫画般夸张或变形, 甚至有些幻想色彩的古代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很容易令读者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那些古代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畸形混乱和荒唐却恰恰是现代生活中某些人物的本质持征和生活心态。这就达到了艺术芙的要求: 形式是光怪陆离, 违反常态的, 但它却是寓真于怪, 以扭曲的形态, 曲折地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实的要求, 因而它是可以达到艺术美的。细节的怪诞,《故事新编》中的怪诞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 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愿望, 而更多的则取决于生活本身。社会是人的所有关系的总和, 这当中也许会产生许多始料未及, 超出人们意愿和理智范围的奇特现象。文学中的怪诞是揭示这种社会生活的奥秘。 1 .深层文化心理语境中的“一”对“多”的外结构模式 A .行动元的价值指向向深层掘进所谓行动元, 就是推动故事向前进发的内在驱动力。一个角色可以成为一个行动元,也可以成为多个行动元, 而多个角色有时也只能构成一个行动元。o对立的行动元之间构成矛盾冲突。然而《呐喊)( 仿徨》却显现 出另一种截然不同景观。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外在紧张, 亦没有柳暗花明的曲折, 散漫的日常生活场景流淌着浓郁的原汁气息展现于我们面前。只有细细地品尝, 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事深处的内在紧张, 这是一种灵魂的无意识的角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