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_以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为例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_以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为例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_以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为例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_以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为例

2009年12月第4期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Dec .2009No .4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

———以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为例

陈 莉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650)

摘 要:启蒙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启蒙思潮的新旧更替,从鲁迅《摩罗诗力说》

中的“摩罗”到“抵抗的知识分子”,启蒙的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中既有复杂的“断裂”,也有贯穿批判精神的“传承”。知识分子们肩负着启蒙思想不断前行。

关键词:鲁迅;启蒙;断裂;传承

作者简介:陈莉(19812),女,广西北海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艺术。

启蒙主义这一源于西方的学说和思潮在现代

中国开花并嫁接出新的果实,为五四启蒙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文学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是在世纪之交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萌芽的,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文化活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使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话语空间。

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着鲁迅的早期思想,他的《摩罗诗力说》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有启蒙思想的论作之一。《摩罗诗力说》的启蒙主义立场,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鲁迅在该文中系统介绍、评论了欧洲近代的“摩罗”,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鲁迅早期的启蒙思想,还可以看出鲁迅肩负知识分子的启蒙责任。相对于一般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者而言,鲁迅更注重人精神力量的作用,更强调启发觉悟解放思想对于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说,精神革新对于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从人格塑造的意义上来说,鲁迅独特的人格姿态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个”与“群”糅合的摩罗精神鲁迅推崇“摩罗”,他们具有强烈的个性主义色彩,反抗专制的束缚,而这又常常是和个性解放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八位“摩罗”诗人都是孤军奋战的英雄,愤世嫉俗,张扬个性以

至不为时人所容。拜伦“重独立而爱自

繇”[1](P80)

,“……所通常抗,所向必机贵力而尚强,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如野兽为独立自由人

道也……”[1](P81)

,雪莱则“时既艰危,性复狷介,也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

亦不容人”[1](P83)

鲁迅在谈及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繇”的同时,又指出:“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

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1](P80)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是拜伦对劳苦大众的情感态度,也是鲁迅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而发出的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深切感叹。这种感叹植根于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其思想中摩罗式的崇高人性主义、个人主义中隐含着深深的民族和群体的思想,“个”之中隐含着“群”的意识,“个”是“群”中之“个”,“群”是“个”的根基。

“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已,亦必知人,

比较既周,爰生自觉”[1](P81)

,“审已”是为了“扬宗邦”。“稽求既往,相度方来”、“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是“为今计”。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提出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

数”[1](P46)

代表了其早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他对“个人”的认肯,是他认识到人类精神发展的不平等,“荡无高卑”的平等理想是对“个人特殊之性”的漠视。鲁迅强调个性的重要是看到了蔑视个性的平等主义致使整个社会精神水平下降,最终“全体以沦于凡庸”。“人既发扬踔厉矣,则

邦国亦已兴起”[1](P46),“任个人”是为了“邦国兴起”,为了群体、民族的强大而不“沦于凡庸”。个人主义是在每个人都具有独立不羁的精神、各自发挥其个性、保持独立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社会或群体的人格,而不是安于做奴隶的“众数”。

鲁迅启蒙思想的根源是为了群体的兴起,个人主义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群体的精神振兴,此后他开始了发掘“国人”魂灵及病根的宏大工程:“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及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1](P56)在鲁迅的精神结构里,有一个跨不出去的心域,那就是其人道情怀。作为精神界的战士,鲁迅希冀出现的是“撄人心”的诗人,这一诗人是群众中的一员,而不是脱离的群众的“超人”。他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民族主体,使处弱势的国民群体站住脚,并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个”与“群”融铸一体,显现了“摩罗”的人格精神,构成了鲁迅鲜明的思想特征。

(二)悖论式的启蒙思想

鲁迅既“尊个人”,又追求“邦国兴起”;既捍卫文艺独立性,又追求人的解放、政治救亡,以文艺为立人武器。当他依着这一思路去衡量民族的精神发展时,“个”与“群”的矛盾就剧烈地发展起来。

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他这样解释自己内心的矛盾:

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

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

罢。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2](P79)

对于他来说,人道主义是因为他爱人民,才去揭示人民的愚昧;而个人主义,则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所迫害,终至变成单人。

鲁迅根基于“群”的“立人”的思想奠定了其“启蒙主义者”的地位。在鲁迅那里,启蒙是一种觉醒的时代意识,它以理性为基础,以主体的个性自由为标志。鲁迅的启蒙思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无意识的揭示与探索,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批判以及对主体精神自由的提升上。但他思想中的独特的“个人”概念却使得他的思想同时具有后启蒙的或非启蒙的特点。当鲁迅试图把来源于尼采等人非理性的“个”的概念运用在理性的“群”的方式中时,无形中就促成了其“悖论式的思想”[3](P464)。鲁迅的启蒙思想带有悖论的因素。

在鲁迅的“悖论式的思想”及其启蒙与非启蒙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忽略的共时性的“断裂”。“断裂”源于福柯的历史观,他所强调的“断裂”否认历史中的进步,认为不同时代的话语构成方式不同,它们可以创造出来,亦可失去,它们之间是断裂的,无规律可循。福柯历史观中的“断裂”是历时性的,而在鲁迅同时具有启蒙与非启蒙特征的思想中,也带有断裂,但这种断裂是共时性的,是启蒙的断裂。

鲁迅思想中的这种断裂构成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同时也凸显出鲁迅的人格姿态。对于现代中国来说,鲁迅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还是涵盖文学、思想与社会批判于一身的人格姿态,他象征着一种现代社会的角色:知识分子。

(一)知识分子在启蒙“断裂”中的演变

“知识分子”一词来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其概念有二: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前者主要指俄国沙皇时期从西欧归来的留学人员群体,他们崇尚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不满于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怀有乌托邦式的理想。后者诞生于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1894-1906),由克雷门梭于1898年首次使用,这一事件意义重大,标志了现代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知识分子的角色在现代到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不断发生转变,这其中存在着历史的断裂过程。

现代知识分子主要指那些怀抱启蒙思想,疾呼正义与良心,批判专制统治,能够独立于体制之外又保持介入姿态的群体。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知识分子话语的厘清显现了这一群体的特征,他指出:“知识分子是一种思想体系上的而非职业和经济上的群体,没有依托,同任何等级生活及传统相决裂是知识分子的特点……知识分子总是迷恋于某些思想,主要是社会思想,并无私地献身于这些思想。他能够完全为思想而活。”[4](P18)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正是以其启蒙思想付诸于社会,并试图借此完成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

现代社会具有崇高的知识分子观,“知识分子作为立法者”担负着社会和民众的启蒙,追求

2009年第4期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

并确立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存在,是文化与价值的“立法者”,他们“拥有提供有约束力的审美判断、区分价值与非价值或非艺术判断的权力”[5](P179)。鲁迅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不委身于国家权威,关心大众疾苦而不认同劳苦大众,从而赢得了社会和文化的认同。

鲁迅作为“摩罗”的化身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追求共识性、普遍性、稳定性、连续性的特征,他扮演的现代知识分子角色具有“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伤”的摩罗式精神。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指出:“新声之别,不可灾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迎(匈牙利)文士。”[1](P81)

然而,后现代的知识分子却恰好与之相反,其追求的是非连续性、突变性。利奥塔指出,后现代的知识“通过关注不可确定的现象、控制精度的极限、不完全信息的冲突、量子、‘碎片’、灾变、语用学悖论等,后现代科学将自己的发展变为一种关于不连续性、不可精确性、断裂、灾变和悖论的理论”[6](P125)。后现代知识分子观反对现代知识分子以普遍主体自居,“把自己变成权威的代表”,认为现代知识分子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政治基础已经消失,后现代的知识分子是“专家性”的知识分子,他们已从文化的立法者变成了阐释者。知识分子的角色已由权威性陈述转变为建构解释性陈述,从现代知识分子观到后现代知识分子观的转变中存在着质的断裂。

后现代主义者对知识分子作了特殊的限定,他们认为知识分子的功能不再是指导大众和批判现在政治,不再是人类的良心和代言者,其作用主要是向社会提供分析的工具和成为专家性知识分子,即成为福柯所谓的与“普遍知识分子”相对立的“特殊知识分子”,进而形成了“文化研究”派知识分子———“抵抗的知识分子”。

“抵抗的知识分子”“应当来自并活跃在任何群体:他们反抗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的令人窒息的知识与实践。抵抗的知识分子可以为将对于被压迫情境的改革性批评作为出发点的人们提供道德的、政治的、教堂的领导权”[7](P85)。“抵抗的知识分子”是“文化研究”学派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角色进行重整的结果,其基本理念是:知识分子不仅是思想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同时也是仲裁者、立法者和社会实践者,“他们天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7](P87),他们反对知识分子仅限于学院、某专门领域或仅从事个人化的专业性的研究,从而导致知识分子与公众领域的隔离。专业化是导致知识分子专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前兴盛的“文化研究”思潮最突出的特色即是倡导跨学科。而“抵抗的知识分子”的职责则是抑制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权力性束缚机制。

叔本华说,“知识分子的旨归是启蒙与自我启蒙”。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鲁迅的思想中即使存在着内在的启蒙断裂,但他也寻找精神界启蒙的摩罗,呼唤“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并且提出了文学“立人”的思想,“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P57)。然而,到了后现代社会,西方的知识分子同样倡导启蒙,从叔本华到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再到“文化研究”学派知识分子的“抵抗的知识分子”,他们同样强调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可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知识的本质特征已发生了变化,启蒙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一种质的变化、断裂性的变化。

(二)启蒙的传承

表面上看来,鲁迅的启蒙与后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截然不同,存在着断裂性的变化,但实质上,二者具有内在的传承与接连。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具有的批判性本质与社会作用上。无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均具有批判本色,只是批判的表现形式不同。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具有宏大与普遍意义的特征,承担全人类的自我审视和批判。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表现出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大我的精神,一种强烈的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这一批判本身是针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带着一种强烈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这一特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鲜明的宏观性。

后现代知识分子侧重微观的政治批判,尤其是对真理与知识构成中权力机制的发掘和审问:“知识分子的工作……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为重要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缺席,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以此来实现他的知识分子使命),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8](P147)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总第28期

后现代的知识分子观不仅包含了对现代知识分子观的解构与颠覆,也包含了对后现代社会知识状况的一种批判性与反思性的阐释。其批判的目的在于防止后现代知识话语霸权的重新生成。科技导致的科技强权带给人类的危机已令后现代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忧患,这种批判是对现代哲学家批判科学与文明异化的一种潜在的延续,表现出后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知识分子同样关注人类命运,进而体现了两种启蒙思想的内在传承。

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在文明的倾斜中异军突起,开始生硬地主宰人类世界,个体的原子化和分工过细使知识分子走向专业化、技术化,对总体和普遍价值的追求飘逝天边,于是自由精神衰落,单向度思维横行天下,启蒙反被启蒙自身摧毁,现代知识分子立法者的角色正如利奥塔所言,成为了“现代知识分子神话”。

然而,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已成为人类精神的结晶,积淀成一种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后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即便知识分子的角色已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但后现代知识分子将批判精神介入现实的传统并运用到批评实践,使其与现代知识分子始终保持了一种批判性取向,保持社会良心与道义上的责任感,保持一种超越式的人类现实文化的关怀。

在现代中国,鲁迅的启蒙思想中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角色不仅属于当时,也属于今天,属于未来,因为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取向赋予了其永恒的生命力;但这同时意味着,鲁迅并非至高无上的存在,因为知识分子角色尚有待在今天与未来的公共参与中自我超越地不断生成。在这一历史阶段,“文化研究”派“抵抗的知识分子”在重重压迫下奋然抗争、执意突围,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断裂处喷薄而出,并继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使得知识分子形象得以重新生成站立。福柯断言,启蒙将是一个永远进行的过程,启蒙的精神气质在于“现时代的批判精神的追求”[9](P85)。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汪晖.死火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别尔嘉耶夫.俄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与涵义[A].尤西林.阐

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5]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

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M].北京:三联书店,1997.

[7]亨利?吉罗.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抵抗的知识分子和对立的

公众领域[A].罗钢.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

[9]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The Fracture and I nher it ance of En li ghtenm en t:

A Ca se Study of the Early En li ghtenm en t Thought of L uxun

CHEN L i

(Depart m ent of Business Ad m inistrati on,Guangdong Co mmunicati on Polytechnic,Guangzhou510650,China)

Abstract:The enlightenment thought has a p r ofound influence in China.W ith the rene wal and devel op2 ment of the thought itself,its connotati on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which can be obvi ously seen fr om Mara t o the revolting intellectual in O n the Po w er of R o m antic Poetry by Luxun.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change,a com2 p lex“breaking”and a critical“inherting”can be noted.The intellectuals are pushing for ward unceasingly with the task of devel op ing and passing on the enlighten ment thought.

Key words:Lu Xun;Enlighten ment;Fracture;I nheritance

2009年第4期 启蒙的断裂与传承

进化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28 作者简介:白海君(1980—),男,辽宁阜新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 论进化论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白海君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摘要: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性思想的智者型的文学家,也是引介西方思想的最有力者之一。鲁迅改造过的人性进化论思想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核心,进化论既是其启蒙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又造成启蒙事业及启蒙本身的悖论。 关键词:鲁迅;进化论;人性进化论;启蒙思想体系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15—03 鲁迅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文学性色彩浓厚的 思想家、文学家,将西方的思想理论进行主体化改造,并充分加以中国化与民族化实践,服务于其构建的启蒙事业,而进化论思想作为鲁迅对中国时空的主体性思考的重要武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鲁迅而言,进化论一方面作为其认识自然和社会进化的重要武器而具有改造未来中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时空及其中国人的真正立身立心必得在其内核的主体人的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改进,即人性进化为核心的启蒙事业是解决问题之本。 一、作为方法论的进化论思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是人类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作为生物的“人”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是开向西方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和神创论的科学一炮。其核心思想是遗传与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严复译自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的《天演论》所引进的进化论思想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和“天人合一论”,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历史观 。“中国迩日,进化之语,几成常言”。鲁迅兴奋异常地读着严复的天演论,但没有简单地理解进化论。1902 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又接触到日本加藤弘之的《物竞论》,丘浅治郎的《进化论讲话》等才真正学到 达尔文的进化论。[1] 再加上日本明治以来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民族歧视事件使他认识到进化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 鲁迅从“被淘汰危险的弱者”立场思考人性和 人类社会进化的问题。因为自由世界作为“宇宙过程” (天演)与人类社会作为“伦理化过程”(治化)是不能够完全同一的。而后者则因为人内在的向上的力经过互助等方法可以战胜前者而实现合理的社会进化和人性的进化。在这里,鲁迅以人类社会中所独有的情感来强化社会,特别是中华民族和中国,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个体人则须有个性的自由的发 展,由“诚”和“爱”的个别的个性的发扬而达到全体人的觉醒,一个空前强大的人国建立才成为可能。鲁迅“ (和当时严复所代表的进化论只是停留在‘自然的必然’这一宿命论的理解相反)在承认其‘自然的必然’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向其中投入了尼采的‘以意志超越自己’的因素,并以此把人类的历史, 看成并非由‘自然的必然’所被动规定的产物,而是 ‘意志’不断地抗拒‘必然’,实现自我的过程” 。[2] 留日期间的“幻灯片事件”和“漏题事件”作为 “屈辱的原体验”,使鲁迅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这样,鲁迅将生物进化论改造成为 人类社会之本的“个体人”及文明的进化问题,就是思想启蒙与精神启蒙问题。 二、乐观主义人性进化论的历史性 根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早在日本鲁迅 5 11

浅谈钢琴启蒙教育)

浅谈钢琴启蒙教育 摘要:在目前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形成了一个十分广泛的钢琴学习的热潮,以此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钢琴已经是孩子学龄前音乐教育首选的乐器。学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全面的培养孩子,对于学前年龄的学生还说,这不仅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帮助,这是其在学琴过程中逐步的锻炼孩子意志,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训练注意力和准确性等。课堂钢琴教学的启蒙教育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以及学习方法、技巧也是相当重要。同样在学习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积极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还针对孩子有抓感觉和知觉的训练、培养记忆力同时锻炼思维力和想象力。家长要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钢琴的环境,能掌握正确的辅导方法,那么,这对于孩子学习好钢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使孩子将来成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音乐修养的跨世纪人才。 关键词:启蒙教育;启蒙钢琴教学;重要性

音乐能使人变得愉快、健康,它始终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里占据着不可低估的位置。音乐作为少儿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钢琴启蒙教育的发展现状虽然钢琴传入中国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但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喜爱和练习的乐器之一。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钢琴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钢琴教育事业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为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国题材的钢琴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学习钢琴。“钢琴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钢琴教育新园地为儿童钢琴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大大地促进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教育者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不同与家长,他在心目中一直是崇高而又神秘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其特殊的心理来分析教育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千差万别,掌握批评与表扬的分寸也应当各式各样,没有一定之规[1]。 教师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对学生应给予信任、关心、激励。师生之间相互关联的心理交融非常重要。教师应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知识,保持健康人格、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师德,树立良好的教室教学威信。教师的心里期待能引导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第一讲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授课教师:黄乐琴 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但是革命总是失败,是一个循环复辟的过程,所以他此时对革命有一种失望。其次,是思想启蒙的失败。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改变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要使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以“幻灯片事件”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认为改造国民的精神,首先要文艺救国,试验了《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都遭到了失败。再次,是婚姻失败和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人生的创伤。他与发妻朱安十几年行同陌路的生活,以及与弟弟周作人的不和给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 他在《呐喊·自序》中自述无人呼应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他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多年抄古碑,校古籍的寂寞生活后,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新青年》的发起人之一钱玄同劝说鲁迅和他们一道用文艺唤起民众,引发了著名的“铁屋子之争”,他被钱“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所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叫出了“吃人”的声音,震撼了文坛。而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使人们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再次震撼了文坛。 第一节鲁迅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创作背景 (一)首先来自于西方科学,主要是人的两次发现。 1 牛顿力学的发现,带来了人的第一次发现。 牛顿力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他发现了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世界的哲学观也从“上帝中心论”转移到“人类中心论”,这是人的第一次发现。 2 人的第二次发现与量子物理学、非理性哲学产生有关。 16世纪末,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出现和非理性哲学的发现,人们对人类的理性万能、人类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非理性哲学的盛行以及人的第二次发现。具体说来,首先是量子物理学的产生导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人类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希望破灭了,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中心。第二点是非理性哲学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出现,强调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人的生活意志难以满足,人生充满了痛苦,所以人不再是完美无缺天使,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第三跟这个联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打开了人内心的神秘之门。本我是本能;自我节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已经具有理性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是最高级的,代表了理想、良知、秩序,是社会理性的象征。 (二)西方的民主、科学产生的同时,中国的专制还在继续。

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

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他们既是“荒原”中的先驱者,又是铁屋子中的先觉者,那么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鲁迅先生对他们寄寓了哪些沉思呢?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几位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作粗浅的分析。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他以十三则没有日期的日记形式,记述了一个患“迫害狂”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这个狂人以其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一针见血的“疯话”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茅盾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耀眼的阳光,使人一见就感到不可言喻的悲哀的快感”。 且看这个“狂人”,他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多疑,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和幻觉,感觉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 早上不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看见我。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这一切都不是正常人的心理,而是普通狂人的特征,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典型代表。文章这样写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狂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普通病人。但是这只是表象,狂人的狂言除去表面上的荒诞言语外,大多数时候口吐真言,细细体会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毫无疑问,这句话概括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吃人本质,仁义道德全是用血写出来的事实,戳穿了用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假面具。对封建统治阶级诡诈的一面,狂人也尖锐地进行揭露,体现了狂人认识上的成熟。 狂人在郁闷、孤独、痛苦中绝望而发了狂,最后,他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继“狂人”之后,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夏瑜又是一位先觉者,通过刽子手康大叔和茶客们的一些闲谈间接地表现出他的性格。如:“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

启蒙课程

启蒙课程 课程简介 启蒙课程涵盖了宝宝发展的各个方面,帮助宝宝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力的全面提高,对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帮助,是宝宝早期教育关键期内的必修课。 课程目标 启蒙课程通过线上活动、教师的展示工作、宝宝的自由操作、唱名、体操和游戏等活动,帮助7-30个月的宝宝学会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技巧,建立初步的秩序感和专注力,培养其观察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激发宝宝愉悦情绪。同时让家长学会尊重和观察宝宝,了解其心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配合宝宝成长的需求。 音乐课程 课程简介 音乐课程Ⅰ是东方爱婴经由MUSIKGARTEN(音乐花园)授权,在源自欧美的音乐花园蒙氏幼儿音乐教程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套适合1岁半到2岁3个月宝宝的音乐教程。 音乐课程Ⅰ借鉴戈登幼儿音乐教学法和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理论,遵循幼儿的自然学习模式,以听、唱、动、看、摸的形式进行歌唱、律动、音程及节奏练习的音乐活动和游戏,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适合较小宝宝的音乐课程。 课程目标 加强宝宝对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音调、曲式、音色、高低强弱等基本特性的吸收和渗透,加强听力的练习,为宝宝今后创造性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宝宝的发展需要与音乐发展巧妙地结合,提高了宝宝的学习兴趣。 音乐之声课程在开发宝宝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宝宝肢体、情感、感官、语言、人际、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 科学课程

课程简介 科学课程以“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通过丰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使宝宝获得智力的开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程对开发宝宝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宝宝发现规律,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有趣的科学实验培养宝宝的探索精神,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课程目标 科学教育建立在启蒙教育的基础之上,通过操作各种感官教具,通过参加各种实验活动,宝宝的感觉经验得到积累,感觉器官得到全面发展,以此作为智力发展的基础与预备。 通过自由选取教具、反复操作教具,宝宝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为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宝宝的专注力、探索能力、建构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综合发展,为学习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并参加游戏活动,培养了宝宝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宝宝的认知水平,发展了宝宝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家长成为合格的准备者、观察者与辅导者,使家长在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与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宝宝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数学课程 课程简介 在科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前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孩子熟悉数量,认识逻辑性的数量概念,并有系统的进行学习。潜意识培养孩子对整体文化的吸收、学习,以及形成人格时,所需的抽象力、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使孩子最终形成完美的人格。 课程目标 数学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根据先前的感觉经验,让宝宝了解数量,培养宝宝的逻辑思考能力,发展数学智力,帮助家长掌握符合宝宝认知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方法。 通过数量学习,让宝宝了解数量、数字与数名的关系,培养宝宝对数学的感受力,让宝宝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由对具体事物数量的学习系统性地发展为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宝宝的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性,并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所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宝宝数学智力的发展特点,指导家长逐步引导宝宝走向数学之路,使宝宝的智力得到完美的发展。

浅析艰难的启蒙——浅谈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一)

浅析艰难的启蒙——浅谈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一) 论文关键词:鲁迅劣根性启蒙批判 论文摘要: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运动,是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精神的文学表现。其关心国事、心系民生的大热心肠掩藏于其严肃的外表、冷峻的文字之内,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尚未觉醒的民众,他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担负起这艰难的启蒙任务,毫不留情的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效的注意,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群众。 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重视,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对改造国民性途径的探求,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早在留学日本的初期,他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集中在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上: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的国民性格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病根何在?刚刚二十出头的鲁迅,已经显示出思想家具有的关注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博大胸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广阔视野与务实精神。 鲁迅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涉及面较广。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正视勇气,不敢、不能正视现实,妥协、消沉。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这些人有知识,能看清现实,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他浑噩,但在思想上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魏连殳是由一个清醒的个性主人者转向与封建现实达成妥协,恭行原来所憎恶的一切,他终于投靠了在了城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杜师长,当了他的顾问。从此失去了原来的自我,由原来的自负、自持、自强一变而为自嘲、自虐,甚至自我,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他肆元忌惮地报复社会、作践大良及其祖母。他放纵自己,糟蹋自己,最后他身上那些极其珍贵的精神,美好的品格终于随着他的吐血而亡被毁灭了。这是魏连殳的悲剧,更是与现实妥协的悲剧。 奴性、卑怯性。缺乏抗争的勇气是奴性的标志,阿Q就是一个奉行奴才哲学的代表。所以鲁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在《恋爱的悲剧》一章里,我们不仅更明晰地看到了阿Q不仪处处逆来顺受,毫不抗争,丽且还显出-N服服贴贴、心甘情愿的模样。阿Q 向吴妈求爱的方式不只粗俗而且有点荒唐,但赵太爷的处置显然无理。他强迫阿Q接受五项苛刻的条件:包括送红烛、请道士,甚至还不准阿Q“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直逼得阿Q 倾家荡产无处安身。然而阿Q却自然都答应了,不争辩一句.额外的被迫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阿Q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这些他都不折不扣地一履行了。因为在他看来,天经地义就该如此,可叹的是阿Q面对这些不合理的胁迫敲诈,不只是没有和赵太爷、地保之流抗争过,连想抗争的念头都不曾产生过。 无特标,随风倒。鲁迅指出:中国人民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不是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手段,如此一来,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为“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

积累·运用(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10分)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礼记》)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_,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李白诗歌中的送别常与云彩作伴。如《渡荆门送别》是“月下飞天镜, ________________”的奇幻多姿,而《送友人》则是“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的惆怅不舍。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在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 【解答】答案: (1)天下为公 (2)于我如浮云 (3)树树皆秋色(重点字:皆) (4)草色入帘青 (5)星河欲转千帆舞(重点字:舞) (6)水至清则无鱼 (7)也无风雨也无晴 (8)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重点字:忧) (9)云生结海楼浮云游子意(重点字:生) 【点评】古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B.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风云变幻的百年秘史,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C.着眼薄弱环节,注重查遗补漏,我市完善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演练,未雨绸缪打响城市防汛战,确保港城安全度过汛期。 D.麦收时节,我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七下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 孙 倩 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学校 第一单元《红色记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难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课本 (教师)课件及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出其中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引入新课《红色记忆》 2、深入理解 1)放映《开国大典》视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放映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影视剧中的《开国大典》,最后引入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 构图上:(1)左实右虚(2)主体人物突出 色彩上:(1)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结合 (2)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绘画 3)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将三幅作品结合,提问这三幅画的视觉中心在哪里?画家为何这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整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并强调作品中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放映《太行山铁壁》《狼牙山五壮士》问:画家采用了什么样构图?画面产生什么气氛?对人塑造又产生哪些影响? 2)放映《支柱》《艰苦岁月》问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可体会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创作么?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情感、题材去分析作品。 4、欣赏评述 通过《母亲》和《血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第二单元《鲁迅与美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2)能用多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并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和美术的渊源,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以及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解读版画的重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培养综合探索的能力。 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欣赏鲁迅的书籍装帧作品并尝试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教学重难点: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常规作图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感受印象中的鲁迅

国学启蒙教学计划

国学启蒙教学计划 国学启蒙教学计划 国学启蒙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学生民族自尊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本学期学习《国学启蒙》的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朱子家训》以及默写经典名句(四书五经部分句段)。能翻译经典名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教材简析 《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北宋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

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三字经》虽短,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三年级学习《山海经》,《孔子》,《孟子》等。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从中可得语音、修辞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 四、教学目的 1、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朱子家训》以及默写经典名句(四书五经部分句段)。 2、能翻译经典名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五、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山海经》,《孔子》,《孟子》,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措施

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0日上午10时许,我们慕名来到鲁迅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包括鲁迅纪念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含百草园、绍兴民俗展览、朱家台门)、三味书屋等全部建筑,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鲁迅故里景区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诞生在这里。 临近故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门口的巨大壁画,壁画上书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鲁迅的半身画像,壁画前还有几个小孩正围成一个圈的铜像,他们的神态各不相同,活灵活现。远远望去,好像在谈论对鲁迅先生的无限赞扬。此刻,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方印着“民族脊梁”四个烫金大字。这块石碑是人们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丰功伟绩专门建造的。 我们踏着石板路,看着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和雕花的古木窗,会给人一种时空交替的错觉。这老房子呀,是周家的台门,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沿着石板路,看到以前的书房、天井、古井、灶间,都显得十分古朴,大家会感到自我也在鲁迅那时候。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夏天,小鲁迅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看那铜像人物表情十分丰富,我情不自禁地在旁边坐下,感觉到祖母讲得活灵活现,鲁迅听得如痴如醉。这些民间文学故事,为鲁迅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10时37分,我们沿着长廊,向后走去,豁然开朗,看到一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虽然那里没有奇花异草,但是它是鲁迅小时候童年的乐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等,几乎每一天都玩得开开心心,不亦乐乎。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此刻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百草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似乎还能找寻到鲁迅的童年身影。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书屋正中

鲁迅思想_1500字

鲁迅思想_1500字 在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冯骥才在《收获》上发表的《鲁迅的“功”与“过”》中认为,鲁迅作品的成功之处即在于独特的“国民性批判”,“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但这不过是“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的舶来品,鲁迅从中受到了启发和点拨,却没有看到里面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话语。冯骥才进而认为鲁迅没能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和被西方人认作经典的以审丑为主要特征的“东方主义”的磁场。这一度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鸣。陈漱渝在《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和《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几次论争》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确受到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影响。然而,“鲁迅展示中国人的丑陋面,并非印证西方侵略者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在展示种种丑陋的过程中渗透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否定性评价,使读者在否定性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黄川在《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中重点分析了“东方主义”一词的含义和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详细情况,指出冯骥才把“东方主义”加之于鲁迅的头上是“轻率的、不科学的”。 由论争引发,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被导入了十分广泛、

深刻的领域。对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渊源,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的《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以翔实的史料证实:鲁迅留日时期与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探讨,是受到当时弘文学院院长加纳治五郎与中国学者杨度关于国民性讨 论的直接触动。潘世圣的《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认为,“青年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其实与近代西方,明治日本,他的先辈思想家如梁启超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留日学生有着多样的联系,鲁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他的时代,他的周边世界的精神倾向。”王学谦在《精神创伤的升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幼时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直接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并促成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程致中在《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关国民性的讨论的影响,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着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和 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影响等等。袁盛勇的《国民性批判的困惑》则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要源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他看到了我们国人的“古老鬼魂中”还有一个“我”,因而,“鲁迅的国民性话语是一种自我在场的启蒙话语……他把自己拽进话语语场的同时,也一并让读者沉入其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6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6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6.1复习目标 1.熟悉黄宗羲、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2.掌握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6.2考点归纳 一、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1.“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 (1)提出背景 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他生活的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动的时代,政治上发生改朝换代,经济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在酝酿,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黄宗羲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民主开放的思想。 (2)内容 “公其非是于学校”是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中最鲜明的体现。黄宗羲认为,学校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更在于议论国家政事,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公其非是于学校”要求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讨论国家政事的得失,议论国家政策的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引导社会上不同的阶级进行议政,逐渐形成社会共同议政的良好风气,这样君主就不敢独断专行。 (3)意义

“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开创了学校新的职能,反映了黄宗羲要求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对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2.“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卓越见解。 (1)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 人性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 (2)教育的作用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会使人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①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 ②使人获取知识和才能,形成道德观念; ③割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 3.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1)内容 在伦理道德教育上,传统教育将“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传统教育的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利”是

启蒙者的呐喊——鲁迅的《呐喊》与

启蒙者的呐喊——鲁迅的《呐喊》与
启蒙者的呐喊 ——鲁迅的《呐喊》与《徬徨》赏鉴 有人说鲁迅是狼,身上有狼性的好斗性,故在礼仪之邦为异类。 反原始主义 梦的建构者。 《长明灯》中的疯子,不屈地叫:“我放火”对奴性的攻击。 对国民性的批判,目的为追求理想的人性。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身上的精神痛 苦的揭示。 (从来如此,便对么?→北岛:我不相信,吃人→反假崇高、官员的假面、 虚伪→在规则中→不容不规则→高行健《彼岸》→道德化身)b5E2RGbCAP 一、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 (狂人、迫害狂、吃人) 揭示了非人的境遇。 (历史给定) 《狂》揭示人的命运无法选择:一方面被吃,一方面吃人,《明天》中何小仙给宝 儿服药、迷信治人死。整部历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p1EanqFDPw 例如 《肥皂》 对道学家四铭的揭露。街上行乞故娘。光棍们“咯支咯支”“男盗女 娼”。 《祝福》中的祥林嫂(比男人还勤快,年底一个人担当,没添短工) 一个温和、 本分的女人的幻灭 鲁四家第一次做工,辛苦但满足被婆婆嫁到山里,撞。生小儿。丈夫死 (与张爱玲 的《连环套》比较)。儿子被狼吃了。被赶出来。(大伯收回房子)又至四爷家。祭祀 不让他沾手。“不干净”。于是,捐门槛。一年工钱。 (柳妈,遗憾祥林嫂没撞死做烈 妇,死后还要被锯)但仍然不得信任,最终在人们祝福声中死去。没有争到“人的价 格。”(女人死了丈夫,应自尽。是为贞女。)(重婚克夫,为不祥之物)(一个人死
1/7

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而鲁四,这个伪君子,骂祥林嫂为“谬种”。《故乡》 中充满朝气的少年英雄闰土,二十年后,却变成了屈服于环境的“只觉得其苦”的 “规则的奴隶”。DXDiTa9E3d 见了我这个少时朋友,恭敬为“老爷”并叫他第五个孩子:磕头(等级观念)。 《离婚》中孔教。爱姑丈夫抛弃了她,爱姑闹了三年,将希望寄在打官司上。 七大爷 的伪善,七大人“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 这样”,爱姑最终失败。RTCrpUDGiT 《白光》 里的陈士成共参加了 16 回县考,到 50 岁,没考中精神失常,希望在旧宅 中发现金银财宝,一无所得,投湖自杀。5PCzVD7HxA 二、对自欺心理的批判 即对瞒与骗的批判。 《立论》 最著名的例子,为“精神胜利法”。它的主要表现: 客观现实的失败和主观心理的胜利。(自轻自贱,自我解嘲)jLBHrnAILg “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 明更好”“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外国也有叫化子”“中国便是野蛮的好” (辜鸿铭称赞中国人的辫子、小脚、多妻制) 《新青年》 中: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 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xHAQX74J0X 阿 Q 在未庄地位低下。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赵太爷儿 子是文童,受人尊敬。阿 Q:“我的儿子会阔的多脸”LDAYtRyKfE 赵太爷不准他姓赵,骂、打他,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象话,儿子打老子,想 到赵太爷的威风,现在为他儿子,于是唱着歌去酒店。Zzz6ZB2Ltk (林语堂: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好死不如赖活,会想、吃,会享受,人生五大境 界——红高粱——苟活哲学——做一天和尚——)dvzfvkwMI1
2/7

优秀少先队长 推荐稿

吴菲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好学生、优秀少先队长。勤奋、踏实、懂事、好学,深受同学及老师的欢迎。 吴菲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纪不大的她却非常懂事,在人们眼中,她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她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她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她热爱劳动,积极和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她勤奋好学。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时刻跟着老师的思维,作业总是完成得又好又快,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记下来,第二天问老师,正是因为从一年级坚持到现在,所以她的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不止这些,吴菲同学还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经常让爸爸说一些童年趣事和历史典故,每到双休日,她就早早地起来看课外书。 吴菲同学每学期都被学校评为“优秀队员”,在二〇〇九学年度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长,此外在2010年被评为浦东新区世博风尚好少年,2011年7月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三等奖,2011年11月荣获“爱我中华”青少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几年来,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协助大队辅导员老师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校值日活动,检查监督卫生安全,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她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几年来,她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吴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助人是她的一大特点,班里有一位同学,学习不是很好,吴菲同学三年级时就做他的同桌:上课是督促他不做小动作,使他认真听讲;语文、英语下课后,主动借他抄笔记;数学课下课后,他不理解的题目,她主动教他…… 吴菲同学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我们相信,这位勤奋好学、心灵美好、胸怀宽广的小女孩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在少先队这块沃土的培育下,这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一定会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