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得益于发达的德国职业教育,使得“德国制造”成为世界市场“质量高、信誉好”的代名词。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双元制教育;二是纯学校式教育;三是采用以师带徒的学徒式。其中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高水平的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硕果的关键

“双元制”是一种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更注重的是“理论―实践”、“思考-动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1)以法律形式保驾护航。德国可以说是世界颁布职业教育法令最多的国家,其中《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的法律。行之有效的法律使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化的同时,也为德国培训各类职业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2)培训与考核相分离,把学习与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双元制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企业实习时间比一般为1:2。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并适应工作。而行业协会组织进行的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3)畅通衔接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着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

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经过一定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4)良好的教育师资。德国职业教育办得好,除了有“双元制”教育体制的保障,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师资力量,培养合格师资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5)企业深度参与。企业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界对职业教育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或者委托其它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企业除承担培训的全部费用外,还支付学生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

(二)细致明确的法律来保障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包括岗前和岗后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此后,德国又相继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在操作上,按照有关现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否则不准进入职业生涯。

(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德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小学毕业后进行第一次分流,初步确定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明确;初中毕业后进行第二次分流,根据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大部分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或企业培训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

低层次的职前教育为基础,并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利用严格统一的结业考试保障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企业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技能考核两部分。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颁发结业证书。如考试不通过,学生就不能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四)充足的经费来源

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体系是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共同承担的一个多元混合模式,企业始终把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作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立足根本,承担德国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培训支出计入企业成本。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但仍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重普轻职的问题很突出;关于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仍然薄弱;教育经费紧张、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依然不畅等,同时,职业教育多头管理、资源缺乏整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仍然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教事业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了解,我国职教工作者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构建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多元办学体制、以及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办法等方面进行借鉴改进,以此加强我国职业教育。

(一)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政府和全民族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是分不开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职业教育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看来是次等教育。所以,要通过舆论、政策倾斜等手段,使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尊重劳动、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同时,政府应该借鉴德国经验,调整宏观分配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为职业教育提供肥沃的发展土壤。

(二)强化职业教育法律保障

我国199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典。但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讲,单单一部法律是不够的。为完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规范职业教育立法,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规范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制度,深度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应当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设备齐全、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产品工艺,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三)构建普教与职教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是就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这与国际教育趋势是不相符的,应学习德国,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沟通,为任何阶段和任何范围内的学生提供自由选择机会,使其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想法和需求,进入到不同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四)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办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亟待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及时更新和完善题库,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学生必须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才准予毕业。

当然,德国职业教育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而是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本国国情,努力构建符合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2006-12-23 11:57:20作者:于淑萍点击:134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双师型就业准入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即在职业学校(Berufsschule)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德国宪法规定,凡18岁前不上其他学校的青年必须就读职业学校。大约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企业的实习培训期(也称“学徒期”)平均为3年。企业与国家共同分摊培训费用:企业向学徒支付报酬,国家承担职业学校经费。学徒在这三年中除了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外,还必须每周去职业学校上1至2天课。除一般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不论学习何种职业,培训结业时必须进行考试,考试制度十分严格,由工商业或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有大约50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大型企业都自办职业学校,其毕业生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企业还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1]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继续接受高级别职业教育的机会,甚至有机会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职业专科学校

(Berufsfachschule)是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期限1至3年。高级专科学校(Fachoberschule)是更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招收实科中学(Realschule)的毕业生。高级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进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深造。应用科学大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高校扩张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德国特征的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德国,如今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它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它的学制比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短。[2]专业课程组织紧凑缩短了平均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更快进入职场。此外,它与实际工作联系更为紧密。 原则上,德国不允许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正式就业。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经济能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2013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使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更有目的性地培养未来员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年轻人的录用率,使他们的就业更有保障。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三月德国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是7.6%,为欧洲同期最低。2012年德国境内共签订了551 272份培训合同,相比起2011年减少了3.2%,而企业里培训岗位的空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学习体会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学习体会 陶剑华 一、培训简况 经学院和分院安排,本人与本校其他12位教师一同参加了2011年度第二期西安“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培训由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和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主办,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由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托马斯?胡格教授主讲。此次培训主要是为了深入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二、德国职业教育情况 胡革教授以他所在的巴符州职业教育为例简单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笔者将其介绍的内容归纳整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双元制”下三个主体关系。“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企业向就近的职业学校输送生源,学校学生已是企业雇员、是学徒,学校是企业的服务者。(2)学情。据胡革教授介绍,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新生入校后的前半年主要是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学习,而非专业课的教学。学生在一周五天的学习中,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3)教学特点。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教学,即在一个项目下,由4-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 三、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法 通过胡革教授几天的讲授,我们亲身了解到了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新教学方法。胡革教授强调学生的学习循环,即“学生个人独立进行工作——小组(团队)意见交换——保证结果”,每一学习阶段均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独立工作阶段可以采用关键词卡片、观点站位法,小组(团队)意见交换可以采用拓展小组法、旋转木马谈话法、搭档拼图法,最后结果要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下就这次所学到的教学法进行简单归纳。 1.可视化 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

关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关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研究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中得出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明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建立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努力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标签: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校企合作 初次听到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模样,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四句话:象学校,不象学校,象工厂;象教室,不象教室,象车间;象教师,不象教师,象师傅;象学生,不象学生,象徒弟。使我对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特点和发展产生了兴趣,总结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预测、职业培训条例的制定、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劳动力安排、理论教学大纲与教师资格的审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等,都有具体部门负责。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由两类学校完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科高等学校。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力者;二是要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院采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毕业生一般没有学士学位,但却可成为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或中高级管理人员。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再经过大约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获得学士学位。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 从l975~l988年,具有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比例增加了7%-14%。目前,大约有4O%的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入学资格。在工业界的招聘广告中,有52%的广告并不区分综合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位。德国职业教育如此成功,关键是采用了“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在德国,进入“双元制”体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与企业要签订学徒合同。由企业提供岗位实际操作培训,由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学校的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也就是大约每周要有三天半的时间在企业培训,一天的时间在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

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 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读后感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系统地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情”。 ——斯宾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生活空间以及学习和教育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一切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方式方法都值得学习。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主流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一、认同的观点 1、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仅仅视为未来的劳动者,而应视为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是让从业者被动地适应外界的变动,而是主动地塑造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卓越的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而有意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可以增加从业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的筹码,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职业学校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重视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还

要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2、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利用职业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书中还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如何利用学习情境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强调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中应坚持“科学性”和“人本性”的原则。学习领域设计给予教师的“自由空间”要求教师根据地区和企业的情况自己开发学习情境,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行动导向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行动导向学习组织形式之一的项目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行负责地、全身心地投入实施较大的、完整的设计方案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完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果,学生要把不同专业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的跨学科性,所运用的知识、解决方案以及学习的结果都会涉及多个专业知识领域,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联系工作实际 斯宾塞曾说过: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有系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情,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事情。《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中的观点、思想和理念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李露 摘要: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它也被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更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它的形成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发展;启示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学徒制。这时的学徒制是只有行业的师傅才有资格教育、培训学徒。之后,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个别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有300多个封建邦国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开始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而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期,比英国、法国要早一个世纪。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德国的各个城市许多人开始创办这类的实科中学。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摆脱了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逐渐开始适应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容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快德国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18世纪,德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的教育上突出的表现在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 19 世纪初,为了传授给学徒们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德国创办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兴学校。与传统对小规模工艺生产的职业训练相比,针对产业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始于20 世纪20 年代。20世纪60 年代后,当舒尔茨“人力资本论”风靡世界,给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剧变时,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的理论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此期间,德国联邦政府于1968 年召开了11 个州的州长会议,就改革德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最终各州长之间达成《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的协定》。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创办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是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法》之后,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企业的培训员出现,并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形成

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摘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带有方向性的改革措施,也是解决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合作。因此领域内专家和学者对其研究非常广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切入点,深刻探究了德国双元制的各个维度。梳理国内外对德国双元制研究的主要脉络,归纳其主要特点,是进行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国内;国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概述 德国的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涉及到职业教育政策、法制、社会环境、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成本与收益、考核要求、培训与教学理念等方方面面。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上,以“德国双元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 1979 年至 2011 年共检索到期刊文章231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学位论文0篇。发现国内职业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予以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此后,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及试点单位的一些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开始较多地发表文章,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模式、特点、作用及借鉴等进行研究探讨,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我国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著作相继出版,形成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其中,公开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例如,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的雷正光编著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该书系统分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结构、教学与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借鉴其合理成分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它让我们了解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构以及教学与培训的特色,为我们合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供了启示。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是国家教委职教中心研究所余祖光写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与展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第12期)一文,文章回顾自1982年以来中德职教合作14年取得的成果及展望。 由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的《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背景、管理与教育机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师资培训及考核等进

德国教育范本

德国教育 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 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 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 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一个“教育计划Bilsungsgesamtplan”,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发展,然而这个计划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参见:东德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 教育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 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独立的 Orientierungsstufe。 ?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 在结束小学阶段後进入此层级,主要分为三个类别: 职业预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 ?第二级进阶Sekundarbereich II: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化的教学内容。 ?第三级高等教育Tertiärbereich: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

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

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

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

浅谈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

浅谈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 摘要:职业教育对战后主要经济体的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以德国 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学习交流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产业经 济的不断转型与升级,迫切需要依托职业教育来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 解 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本文简要对比分析了中德职业教育 模式,对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借鉴要点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德对比;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借鉴 由于经济发展原因,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较高,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形 成了较为完善、系统、卓越的职业教育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较低,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人才培养与我国产 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供给侧的矛盾。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 经验,引进成功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提高职业院校学生 的整体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一、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主要存在三种教育模式,分别是企业制教育形式, 这一形式主要存在日本地区,由企业直接负责学生的职业教;“双元制”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主要存在德国地区,就是指具有一定教育资质的企业对学生进行专 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教育,再由企业进行技能教育;职校制教育模式, 这一教育模式是我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由职业院校负责学生的全部职业教育,包括: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岗位职业教育[1]。 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入手,可以发现,在德国,职业教育主 要分为“双元制”教学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其中全日制职业教育又可以细化分为:“职业专科”与“全日制职业学校”。虽然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 为学生提供同样的岗位教育,但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企业承 担的岗位津贴,因此,“双元制”职业院校是德国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选择; 在德国,约65%的学生会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职校制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主要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职业教育由各个地区 的职业院校承担,包括: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大企业开办的职业学校(如一起 集团的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优势是学生能够系统的学 习理论知识,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缺陷是往往会脱离专业相对应 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资源 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出现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较低的情况[2]。 二、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借鉴要点 (一)结合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现状,完善职业标准体系 一味地照搬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样无法满足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对应用型人 才的需求,因此,要想有效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就要结合我国产业经 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现状,从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入手,明确各个专业的 职业标准,建立完善、健全的职业标准体系,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我国现阶 段的职业标准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由国家人事部门掌控,企业的用人标准则是由企业自己制定;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不 同专业的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参照[3]。

德国的教育体系

国际司: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一、德国教育经费制度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行政区划分联邦、州、地区三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12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德国教育总支出为1723亿欧元,占GDP的7.0%,占公共开支的18.6%。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90%源自州和县政府。 (一)教育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德国公民满6-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必须完成9年(有些州为10年)全日制教育,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其余3年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5-9年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科中学(5-10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或机关任中级职员)、文理中学(5-12或13年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德国培养人才主要通过两条途经: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经是小学——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每类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终身公职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投资体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中央高度集权, 战后转变为极端的地方分权化, 实行各州文化教育自治。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一般教育事务由各州制定的宪法、学校法和其他教育法令加以具体规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协调。 德国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进修等环节的日常经费投入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包括建校费、教师工资、以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费和业务费等。联邦政府也对各州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重点在高校扩建、新建方面,联邦和州各投入50%,在促进科研、师资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也为各州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这一体制虽然形成了德国教育景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各州在教育政策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州与联邦、州与州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 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因其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特点

价值工程 0引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频频出现,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寻求在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大发展,其对策是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进军,淘汰依靠密集型劳动、廉价劳动力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为此制造业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传统的职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为我国的制造业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工人,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方法及特点的介绍,能够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及方法 1.1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从中世纪的学徒制发展到目前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学 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培养的主体是工厂、 企业,他们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约占70~80%,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仅占20~30%。 在企业中的学习以实际操作为主,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则以公共课程,如:文学、外语、公共关系学等及专业基础课为主。这种双元制的共同培养模式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国内学者已作过一些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1.2德国职业教育的方法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均打破了传统的以课程为体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国内有译为行为导向、任务导向等),即学生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检验等,学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这种项目工作法有些学校分为七步,有些为六步,其核心意义为面向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工作进行练习,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关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本刊的2010年第11期已有详细介绍) 这种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教练员和导演的角色,教学的主体为学生自己,学生成为运动员和演员,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工作,教师起辅导、指导、帮助的作用,仅在学生完成项目中遇到困难时进行辅导和帮助,在总结时进行指导。该方法在德国已运行超过30年之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2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1方向明确、及早分流德国学生早在小学毕业时通过和家长、老师的讨论,协商便决定自己将来是进入科技界当科学家、白领阶层还是当技术工人、售货员、厨师、护士等。进入中学时已基本决 定其发展前途,如选择普通中学或实业中学,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 选择完全中学,接着读高中后上大学进入白领阶层。由于观念的转 变,人们并不认为当技术工人、 护士、售货员、厨师低人一等,只是由于家庭条件、历史根源等进行了职业选择,如他父亲是厨师,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厨师,则选择了这种职业,基本上不存在职业的歧视,因此学生不存在思想上的压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2.2无学费, 职校学生有生活费、家庭压力较轻,学生就业有保证德国的职业学校由州政府提供经费,学生无须缴纳学费。在进行职业教育之前学生必须先竞聘工厂企业的学徒岗位,一旦被聘任方能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期限为三年。这三年的生活费由招聘的企业提供。费用的高低视地区和工种的差异,为每月500~700欧元。这样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没有生活和学费的压力。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后,必须通过德国政府授权的德国工商会(IHK )的统一考试取得技工资格证书,绝大部分学生即可在原来招聘的企业从事技工工作,学 生无就业的压力。 对工厂企业而言,由于学生70%~80%时间在工厂学习和工作,会给工厂创造一定的财富,工厂企业的负担会得到减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招聘的技工对企业有感情,大多愿意 终身为企业献身,因此它是一个家长、 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面受益的良性循环结构,从而可以长期、健康持续地发展。 2.3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无过渡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由于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和实际工作,因此毕业时已比较熟悉和了解工厂的生产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并已实际工作相当长的时间,能够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因此学生毕业即可零过渡直接上岗。有别于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不熟悉工厂的生产情况,需要经过一段再培训的过渡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2.4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技术工人的质量水平德国的技术工人资格证书只能由受政府委托授权的德国工商会(IHK )颁发。其前提是职业学校通过三年学习的毕业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这种考试类似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即每各行业的工种,须在全国统一命题,同一时间进行考试,其监考和评分则由德国工商会组织专家进行,通过这种考试才能获得全德国认可的技工资格证书。这样便有效的控制了专业技术工人的质量,保证通过考试的技术工人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2.5优秀的教学团队, 良好的教学设施德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企业中从事培训徒工的培训中心的教师也多是由有相当长工作经验的技师来承担。在教学团队的层面上,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配备具有一段差距。虽然目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在强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 的建设,但与德国相比,还须不断努力改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在职业学校教学的手段和设施上,德国的职业学校除拥有供学生学习操作的普通设备外,还在不断增添少量先进的实验和生产设——————————————————————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科学研究项目(11JK0318)资助。 作者简介:孔庆华(1978-),女,安徽萧县人,学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合作;杨承涛(1939-),男,陕西西安人,教授,研究方向为 计算机集成制造,德国的教育体制,比较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及特点 On the Mode and Feature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孔庆华Kong Qinghua ;杨承涛Yang Chengtao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089) (Xi ′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 ′an 710089,China )摘要:德国是举世闻名的职业教育富有成效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为此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及 特点的介绍,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Abstract:Germany is famous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orl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ode and feather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gives as a lot of enlightenments for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特点Key words: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feather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38-02 ·238·

德国学习领域启示

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吴全全1 如果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20世纪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极富理性思考的德国人在上世纪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宏观层面做出的贡献,那么,面对21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德国“双元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过程中,经过极富哲理的探究而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则又在微观层面为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域。 负责德国职业学校课程方案编制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以“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八年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一直在努力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这一探索的创新性凝聚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之中,其核心成果不仅在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并另辟蹊径,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 1吴全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师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会秘书长。

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其基本内容都是工作过程取向的。其中,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特性,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具体化、精确化;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在整个学习年限内灵活安排。 笔者参考有关文献,从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的角度,对“学习领域”课程所表达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课程内容定向、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传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试图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更为宽泛的思考空间。 一、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定向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定向是指向职业资格还是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涉及到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一般说来,职业资格指的是个体从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总和,它应该是一组能够被精确测定并与社会和经济的现实紧密相关的可“量化”指标。职业资格强调其可利用性,这体现在它既是个体在进入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时所必须出示的“凭证”,又是特定的机构或组织对个体在各相应层次最低从业要求的认可。同时,在职业资格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职业资格是基于个体生活、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可以“量化”的学习结果。然而,职业资格一旦被明确界定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2016-06-10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