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优质课教学实录 备课参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优质课教学实录 备课参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优质课教学实录备课参考

一、导入

老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天下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陶渊明。

老师: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我们一起把它连读三遍。

学生(齐):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通品诗韵

老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一起共赏这首《饮酒》。先自由地大声地把古诗朗读一遍。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对字音。第二,读出节奏。那么对于节奏,这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三,二三节奏怎么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自由大声地朗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生自由朗读)老师:好,来,同学们,咱们已经读完一遍了,咱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怎么样呀?

学生:非常好。

老师:非常好。两个要求,读对字音,达到了吗?

学生:达到了。

老师:那读出节奏呢?

学生:达到了。

老师: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好像还有那么一点欠缺。不过,没有关系,原来在古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一二声平三四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汉语中,一共有四声,一二声称之为平声,三四声称之为仄声。好,平声音长,我们碰到了平声的时候,要读的怎么样?长一些。仄声短,仄声的时候要读得相对短一些,韵字平仄皆回缓。碰到韵脚的时候,无论他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读得缓一些。平声老师用横线,仄声老师用竖线去标志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口诀来读一下。一二声平开始。

学生(齐):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音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老师:其实,《饮酒》这首诗,并不是一首严格的

五言律诗,自然也就不符合五言律诗严格的平仄规律,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是借鉴这种朗读的方法,把它读出古诗的韵味就可以了。我们来试一下。“结庐”它是一个平声,老师用横线去标注。平声怎么样呢?长一些。“在”,相对来说短一些。好,就像这样和老师一起来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合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合读)

老师:好,再缓一些。再试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合读)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合读)老师:最后一句再来试一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再试一下,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定要读缓是吧,就像这样。欲辨已忘言。试一下。

学生: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自己试一下,找找感觉。

学生:欲辨已忘言。(自己读)。

老师:好,哪位勇敢的同学,来给我们试一下。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好,这位女同学大胆试一下。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不好意思,老师稍微地打断你一下,我觉得,你可能有点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只是说平声和仄声是相对的短和长,就是说不要太刻意。自然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知道吗,你还可以读得再缓一些。就像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试一下。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掌声在哪里?那么,受这位女同学的感染,老师也想把这首诗读一下。《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老师读完了,下面就请你借鉴老师刚才在朗读过程当中的得与失,咱们一起再把它试一下。坐好。放松,把心静下来,先来一个深呼吸。就好像置身田园一般。看着黑板缓一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进步了很多,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同学们刚才已经把这首诗重读了好几遍了,那么我想要问一下同学们,你对这首诗的一个初读的感受是什么呢,能不能用诗中的一个词去形容这种感受啊?

学生:悠然。

老师:对,很好。就是这种悠然的感受。好,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悠然的心境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样的一段历史。你给我们读一下。

学生: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为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怡然自得,闲适俭朴的生活。《饮酒》大约写于他归隐田园二十年左右。

老师:好,请坐。谢谢你。好,现在知道,陶渊明为什么有如此悠然的心境了吧。为什么呢?你知道吗?来你说。

学生:因为他住在,生活在一个非常闲适的环境里。

老师:对,非常闲适的环境里,换句话说,就是

因为他有一颗归隐田园的心。那你现在能不能从古诗当中,再找到一个词,去表现有如此悠然的心境的原因呢?

学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

老师:对,心远。远离了什么呢?一起说。

学生:官场。

老师:官场尘世,远离了世俗,那么亲近了什么呢?

学生:自然。

二、读懂赏诗情

老师:对,远离了世俗,亲近了自然。其实老师刚才教给你的那些,所有的朗诵的技巧都是最基本的技巧,朗诵还有一招,必杀技。体会作者的情感,才是朗读诗歌的关键。现在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对话陶渊明,静下心来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大家记得要记住注释,理解词意,揣摩心理,体会情感。好,静下心来,默默阅读。思考完毕后,和小组成员讨论。

(讨论环节)

老师:同学们,穿越回来了。你觉得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学生:我觉得主要体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这一句中。

老师:嗯,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采菊和悠然写出了作者摆脱尘世,热爱自然,(17:38)。

老师:你刚才提到两个字。悠然,是不是?你能把这种悠然的感觉,读出来吗?就这一句。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嗯,很好。但是我觉得,你可以读得再缓一些,老师给你个建议啊,像这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这个见字后面,我们可以稍微有一个停顿,就好像有一个悬念一样,就像这样,悠然见南山。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好不好?来给点掌声呗。好,既然读得这么好,此时我有个建议,这个男同学给我们连读三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这三遍的过程当中,你想一下,如果你是诗人的话,在这一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嗯,好,谢谢你,请坐吧。其他同学,告诉我,你刚才那一刻仿佛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好,你说。

学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栅栏围着一个茅草屋,周围种的都是菊花,在南边看到一个山,陶渊明就住在一棵柳树下,就读着一本古书。

老师:你想象力真的很丰富。好,正如这位同学所说,他说,他看到了东篱下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那么,据说呀,陶渊明一生当中,最为钟爱的就是菊,《爱莲说》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学生:“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合读)

老师:那么,菊花这种意象,也处处体现在他其他的作品当中。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陶渊明唯独对菊情有独钟呢?他为什么如此地钟爱菊花呢?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有答案的同学举手,敢于分享你的看法。这个小姑娘我看你挺有感触的,你来说一下。

学生:菊花一般在秋天才开放,然后它不与其他花朵来相争。然而陶渊明也是很厌弃在官场的争名夺利。所以他很爱菊花。

老师:看来他们身上有相似的地方对吗?

学生:对。

老师:那么如你所说。菊花在秋天开放,而不在百花开放的春天和夏季开放。那么你觉得他身上有什

么品质?

学生:与世无争。

老师:对,与世无争的这种品质。那么,你觉得陶渊明身上有这种品质吗?

学生:有。

老师:好,很好。请坐。那么正如这位学生所说,你想想,陶渊明归隐田园二十余年,早已经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那么菊花身上这种高洁傲岸的品质,也正是陶渊明的品质。好,回到刚才的问题,在刚才那位男同学连读三遍的时候,你还看到了什么呢?来说一下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我仿佛看见了,在田园上遍地都有菊花,陶渊明在采摘菊花,抬头一看,刚好看到他的家乡南山。

老师:对,抬头一看刚好看见他家乡的南山。好,坐下,这个刚好这个词,其实与我们这句话当中的一个字非常相符合。这个字用得非常得妙。是哪个?

学生:见。

老师:对,悠然见南山。好,我们来看一下。悠然见南山。老师在黑板上把它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悠然望南山。你觉得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老师:不可以,为什么呢?好,没关系,和你小伙伴商量商量,为什么改成悠然望南山不可以?

(讨论环节)

老师:好,和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有答案的同学举手。

学生:“见”是不经意间的,然后“望”则是有意地去,知道那个地方有座山,然后,“见”可以体现出悠然的感觉。

老师:对,非常好,你说“见”可以体现出,正好与本诗当中的悠然相符。非常好,好坐下,你的回答真棒,那么就是这样,这个“见”看来妙就妙在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其实,这种感受,我也体会过,去年我在江西婺源旅游的时候,当时,正是油菜花漫山开放的季节,我看着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心中感到非常的悠然。那么不经意间,一只蝴蝶突然间就飞到了我的身上。我看着这只蝴蝶,煽动着它美丽的翅膀,那一刹那,那种悠然之上再体现悠然感受,我心无他求,只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我想惟有用陶渊明的这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能形容。好,那么,你有类似的感受吗?如果有的话,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来,女同学你说。

学生:春天的时候,坐在窗边,然后感觉空气十分温暖,还有阳光照在身上,忽然有一阵温暖的风吹过来,夹杂着花的香气,觉得十分悠然。

老师:好,坐下,果然感受到这种花的香气了,非常的好,有一颗感悟生活的心。好,还有吗?

学生:雨后在树林里,看着碧绿的小草,然后上面带有露珠,然后这个时候,吹来一阵轻风,然后心里非常的惬意,非常的美好。

学生:夏季傍晚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然后坐在小院里,母亲给我讲故事,觉得十分悠然,这时候就会有一阵十分惬意的微风吹过,就觉得更加悠然。

老师:对,悠然之上再添悠然。惬意之上添惬意。大家想一下,像我们这种平常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悠然之上再添悠然的感受。更别说,陶渊明归隐田园,二十余年,心早已经被大自然冲刷的干干净净。你想,他这种悠然之上再添悠然,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简直是妙不可言呀。就连苏轼也曾经这样说,他说,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如果把它改成望南山的话,那觉得整篇都变得怎么样?索

然无味了。这样的感受,如果不读出来,实在是太可惜了。坐好。放松自己,置身田园,体会情感。把这种不经意之间的悠然之感读出来。来,连读三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师:好,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继续说,你觉得作者的心远还体现在哪些词句中。这位男同学,看你若有所思的模样,来说说吧。

学生: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好,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这一句作者在人聚集的地方,建造房屋,那个却不感觉到那个车马的喧闹。

老师: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是吧,把房屋竟建在最热闹的地区,但是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作者心远。

老师:你能具体说一下吗?

学生:只要心里远离了喧嚣,就不感觉到喧闹了。

老师:对,很好,请坐,就是这样的。只要心里内心平静,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喧嚣,自然就感觉到怎自己住的地方非常的平静了。有这样一句话说,小

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那么,我想陶渊明就是那个隐于市的人。这里面还有一个词,而无车马喧。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觉得这个车马喧,仅仅是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

学生:不是。

老师:不是的话,还指的是什么?你来说一下.

学生:还指的世俗与官场。

老师:对,世俗与官场,还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追逐名利的丑恶,还指所有的扰乱人心的纷扰。其实,内心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好,我们继续来说,你觉得作者的心远,还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学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佳”还有“相与”。

老师:你来说一下这两个词。

学生:佳的意思是,描写了山中的景色,傍晚山中的景色非常的美丽。然后,相与是相伴的意思。

老师:你觉得,诗人陶渊明看着飞鸟相与还,是什么感受。

学生:他悟出了返璞归真的感受。

老师:嗯,悟了返璞归真的感受。好,请坐,就是这样。飞鸟相与还是怎样的一个情景,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说吗?

学生:两只美丽的鸟儿。

老师:到底是几只?

学生:很多只鸟儿,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相伴而归,回到自己的巢穴。

老师:你觉得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十分悠然自得。

老师:好,坐下。其实,像飞鸟这种意象一直是陶渊明最为神往的,我想,山林对于飞鸟来说,正像自然对于陶渊明一样。山林是飞鸟的栖息之巢,是他的家,那么你觉得,自然是陶渊明的什么?

学生:家。

老师:对,他的家。他的心灵的家,他的精神与生命的归宿,咱们同学刚才找了那么多,如此美好的词句。如果此时此刻,不读出来的话,那就太可惜了。把你的课本端起来。置身自然,体会情感,我们朗诵全诗。《饮酒其五》,陶渊明。开始。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这样的感受,如果不写出来,那就更

为可惜。在这首诗中,老师感受到,诗人远离了尘嚣,却走近了菊花静立篱边的闲适。好,现在换你来感悟。你觉得,在本首诗当中,诗人远离了什么,却走近了什么呢?静下心来,可以写,可以想,也可以说。

学生:诗人远离了喧嚣的官场,却走近了美丽的自然。

学生:诗人远离了世俗,却走近了飞鸟相与的闲适。

老师:飞鸟相与的闲适,这个闲适用得太好了。

学生:诗人远离了尘嚣,却走近了悠然的心境。

学生:诗人远离了功名利禄,却走近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三、读透悟诗魂

老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想到了梁启超评价陶渊明的一些话,他说,大自然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好,正如同学们所说,在这首诗当中,心远离了世俗,却亲近了自然。好,正因为心远,所以更亲近自然。正因为亲近自然,所以更显其心远。就是这颗心,这颗宁静而自然的心。心能生意,意由心生。正如我们诗当中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真意,能让作者想要辨别的时候,却不知说什么好。你觉得

到底是什么样的真意。真意是什么意思呢?你来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真意呀?

学生:真意就是人生的真谛。

老师:人生的真谛。那么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呢?好,你来试一下。

学生:作者的真谛是指要摆脱尘世,不与官场同流合污,要热爱自然。

老师:很好,看来你真的思考了。你说。

学生:作者的真谛是远离世俗的纷争和走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诗人的真意是,远离黑暗的官场,去光明的追求。

老师:远离黑暗的官场什么?

学生:去光明地。

老师:去光明地,去自由地去追求这种闲适的生活。好,坐下。

学生:诗人的真意是,是远离人世的纷争,去领悟大自然的真谛。

老师:对,领悟大自然的真谛。那这四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我认为都对。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有几十个同学,自然就有几十种对陶渊明真意的解读。

可是,老师在这里还想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据说,陶渊明,非常地喜欢弹琴。但是,他的家里却有一把无弦琴,他高兴的时候,就喜欢拿来拨弄两下,我想,对于诗人来说,琴有没有声音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弹琴的心弦。那么有时候,我们说话也是这样,有时候,再复杂的言语也表达不出内心的感受。语言的尽头有时候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正所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其实,真意真意,重在真,而非意。《五柳先生传》当中,有这样一句话,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那么从这一句话当中,你能看出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是一个率真的人。

老师:对,是一个率真的人。就是这个真,“真”是陶渊明一生当中,最为珍贵的品质。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带有真字的一个词语,去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我们可以结合一下我们所学的他所有的作品。用带有真字的一个词语去形容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

学生:返璞归真。

老师:对,返璞归真这个词用得太好了。返璞归真,正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

学生:真实。

老师:对,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

学生:真性情。

学生:是一个率真的人。

老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他返璞归真,他真诚,他真心,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是陶渊明一生当中,最为珍贵的品质。这种真让他不带有任何虚伪的面具。我们回顾一下所学的他所有的作品。《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还有《归园田居》,还有我们这首《饮酒》。这样一句话,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其实回顾一下,他所有的作品,我们在他作品当中,很难发现那些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他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和自然。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着黑板,我们把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句留在自己的心里。一起读,羁鸟恋旧林。开始。

学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老师:真,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而这种真又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最为缺失的。所以,我们应当感谢陶渊明。(放滚动字幕)这就是陶渊明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真情感的人,一个做自己的人。(合读)虽然,陶渊明已经逝去一千多年,但是他就像一朵淡然开放的

菊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上。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合上课本,怀揣这种最为纯真的感受,去背诵《饮酒》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师:好,下课。

班长:起立。

学生:老师,再见。

老师:同学们,再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学情分析】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了解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宝库里的瑰丽珍宝,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整体人文素养。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算起,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整个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名垂后世的诗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岑参,清代的龚自珍等,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东晋的陶渊明的诗作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 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三、读诗韵 1、自由朗读本诗。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2、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读懂诗歌基本含义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部编新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诗词五首》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25.1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早已经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

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优质课教学实录 备课参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优质课教学实录备课参考 一、导入 老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天下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陶渊明。 老师: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我们一起把它连读三遍。 学生(齐):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通品诗韵 老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一起共赏这首《饮酒》。先自由地大声地把古诗朗读一遍。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对字音。第二,读出节奏。那么对于节奏,这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三,二三节奏怎么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老师:自由大声地朗读。 学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生自由朗读)老师:好,来,同学们,咱们已经读完一遍了,咱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怎么样呀? 学生:非常好。 老师:非常好。两个要求,读对字音,达到了吗? 学生:达到了。 老师:那读出节奏呢? 学生:达到了。 老师: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好像还有那么一点欠缺。不过,没有关系,原来在古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一二声平三四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汉语中,一共有四声,一二声称之为平声,三四声称之为仄声。好,平声音长,我们碰到了平声的时候,要读的怎么样?长一些。仄声短,仄声的时候要读得相对短一些,韵字平仄皆回缓。碰到韵脚的时候,无论他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读得缓一些。平声老师用横线,仄声老师用竖线去标志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口诀来读一下。一二声平开始。 学生(齐):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音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老师:其实,《饮酒》这首诗,并不是一首严格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一、原文: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

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时代有许多人为了做官而假惺惺地做隐士,心里急着做官发财却装着淡漠名利安贫乐道的样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只有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真人”,所以我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在这样的活动中去领悟陶渊明“真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导。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一、设计策略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 诗词五首教案带教学反思

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诗是第五首。 春望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雁门太守行 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雁门太守行》就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赤壁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国:古义:国都。例句:国破山河在。 今义:国家。 浑:古义:简直。例句:浑欲不胜簪。 今义:浑浊。 殷勤:古义:情意恳切。例句:殷勤问我归何处。 今义:热情而周到。 举:古义:高飞。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教学过程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了诗人隐居的情境。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春望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前四句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自有景。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构成纵深的多维艺术空间。这一空间是诗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物象融合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完美结合。时代之悲、骨肉之情,郁积胸中,诗人却不肯直抒。“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诗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思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 雁门太守行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的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十分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2017年7月第1版 2018年8月第2次印刷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步骤] 课前出示课题PPT 配纯古典背景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漫步在古诗词中,那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尤其那或悠然,或沉痛,或悲壮,或慨叹,或豪迈……丰富多彩的情感更是让我们心潮澎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五首》去感受吧。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2.学习《饮酒》(其五) 3.学习《春望》 二、教学目标(见上表格) 三、学习《饮酒》(其五)配大乔小乔 - 饮酒歌曲MP3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诗意朗读析诗内容鉴诗主旨赏诗名句 1.写作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因此本诗从格律上说为五言古诗,从内容上说为抒情诗。这一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诗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

田居》《饮酒》。 2.诗意朗读 赏听朗读,划分朗读节奏,听准字音。(插入“《饮酒》视频朗诵WMV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析诗内容 第一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字面意:居住在众人聚集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内含: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作者的心境:对幽美宁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第二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字面意: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精神超脱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内含:写出了生活的真谛: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已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表现作者对超脱尘俗境界的追求。主旨句 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字面意: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着南山的风光。 内含:写出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追求的心情。表现作者安贫乐道,悠闲自得的情态。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的名句。 第四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字面意: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秀丽,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内含:具体描写出幽静的自然景物。 第五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面意: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出来,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内含: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出此时复杂的感受。写出面对良辰美景的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4.鉴诗主旨 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

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实用教学设计

八上25.诗词五首实用教学设计 涡阳八中臧文清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背景】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当地方小官期间,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种情形,“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链接】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是田园诗的鼻祖。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读音停顿】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翻译】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诗歌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心远”为审美基点,探究文本中“心远”“心喜”与“心坚”的复合心绪。 2.抓住“超然→悠然→陶然”这条隐蔽的情脉,把握诗歌含蓄而精致的抒情艺术。 3.聚焦“人境”“心远”等词语和“山气”“飞鸟”等意象,体味“日夕当归”的文化传统,以及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言语表现风格。 【课前准备】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句,并能流利背诵全诗。 2.思考课后“思考探究一”,试着作答。 3.阅读所发背景资料,了解陶渊明“三仕三隐”的经历。 4.学有余力,读一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和《归去来兮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这首诗的预习,同学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的困惑可能集中在以下三点: ①为什么“心远”了所居之地也自然偏远了? ②南山本是陶渊明家乡的寻常景物,为什么采菊东篱时见到南山,依然充满惊喜? ③“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以学生困惑引出对“心远”“见”“此中有真意”等重点词句的深入理解。 二、品读词句,整体把握全诗

(一)关于“心远”的理解 1.找学生朗读本诗,请同学们思考: ①“远”是什么意思?仅仅是远离“车马”吗? ②为什么远离功名利禄,内心自然就静了下来? ③从“心远”一词中,还能读出什么? 明确:①“远”是“远离”的意思。作者表面上写远离车马的喧嚣,实际是对富贵、权势、功名的一种远离。车马与富贵、权势、功名之间存在一种隐喻或象征的关系。 ②因为对富贵、权势、功名无欲无求,复归本心,求其放心,即使深处闹市,生命也会走向宁静和澄明。 ③从“心远”一词中,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现象的鄙弃,对自我“心远”能力的自豪。 2.诵读前四句,抓住“何能尔”“地自偏”,读出自豪之情。 (二)关于“见”字的体悟 对寻常的景物“南山”,陶渊明有发现的惊喜。这一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发现了,如何理解他的这段话?(PPT)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点拨:“见”和“望”的表达效果一样吗?“我悠然地发现了南山”和“南山悠然地出现在我眼前”,哪一种翻译更好?南山之美,为什么陶渊明以前没有发现,独独回归田园,采菊东篱的时候才发现? 明确:“悠然”“见”体现了南山的悠然、宁静之美。作者之所以不用“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观赏,而“见”(xiàn,意同“现”)有意外发现之意。动作主体“我”转换成“南山”,更能体现南山的

部编版语文八上诗词五首《饮酒》《赤壁》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同学们,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可见,靖节先生陶渊明钟爱什么?钟爱孤标傲世的菊花。可是,陶渊明不仅喜爱菊花。在归隐初期,他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见,陶渊明还喜爱什么?喜爱喝酒。的确,每每酒醉,他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其中的第五首,与陶渊明共饮这一杯美酒。 二.初步朗读,读出词韵 (一)字正腔圆地读首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屏幕上红笔字的读音。 (二)有板有眼地读大家觉得刚才我们读的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其实,想要读好诗词,我们还需要有板有眼地读。所谓有板有眼地读,首先,就是要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是要我们随着语感,自然而然的停顿。 那么,《饮酒》这首五言诗应怎样停顿?二三。按照屏幕上的节奏再次朗读诗歌。同学们刚刚的朗诵进步很大,但是想要朗读的更好,还需要曼声长吟,也就是将某些字拖长读音来读,尤其作为韵脚的字更要回缓。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词,注意读出节奏,恰当拖音。 三.想象画面,读懂词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有板有眼地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这首词舒缓回缓的音韵美。那么这首诗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现在请同学们以三人为一组,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意,在疏通时,要注意屏幕上红笔字的解释。现在,请一组同学,一位同学朗读诗句,一位同学解释红笔字的含义,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意。 四.合作探究,读懂词情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仿佛看到了陶渊明躬耕采菊,悠闲自得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之前我们班也有两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别绘了一幅画,但两幅画稍有不同。现在请大家一起观察这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哪幅画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1.区别一:有无“车马”有车马。“人境”即“喧嚣扰攘的尘世”,必然有车马来往。“而无车马喧”是“没有车马的喧嚣吵嚷”,不是没有车马本身。为何陶渊明身处人境,却不闻喧嚣呢? 因为心远。陶渊明的心到底是远离了什么,才觅得一份宁静安乐? 出示资料: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闲适简朴、怡然自得的生活。《饮酒》大约写于他归隐田园20年。陶渊明的心远离了官场的追名逐利,远离了世俗的阿谀奉承,才觅得一份难得的宁静安乐。 2.区别二:陶渊明见南山、望南山见南山。 第一幅与“见”贴切,写出诗人无意见南山,却不期而遇,符合无意得之,悠然忘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饮酒(其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品读古诗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其意境。 了解诗人的处事态度,感悟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其意境及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提前板书课题和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齐读课题——《饮酒》(其五),这首古体诗的作者是——东晋陶渊明。 读中悟诗品情 一般而言,拿到一首古诗,家长和老师无非是要求我们多读,因为熟读才能成诵。具体而言,诗该怎么读呢? ①读字音②读停顿③读诗意④读感情 读准字音 ①对照着注释,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②请生读,师点评。 读好停顿 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对照着老师已经标好的停顿线,注意字音,注意停顿,一起试着读一读。读书的姿势!4.读明诗意 ①对照这段译文,听老师读诗句,你们找到相应的译文,注意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集中注意力。(适时点拨重点字词的解释PPT) ②古诗意思读到这,我们可以试着归纳一下。(1)本诗叙述了两件事;。【两件事(现象):结庐(结庐人境车马

稀);采菊(见南山)】 写到了三种心情或感悟:;;。 【心远,悠然,真意】 改题 过渡:理解完全诗,再将诗歌内容和标题对照着看一看,全诗不见“酒”字,也没有写到饮酒的行为,为何要用“饮酒”作为标题呢?预设:第一,这是20首诗的总题目;第二,这是饮酒时写的诗歌;第三,这是饮酒后吐的真言。师小结:这三种或者更多的理解,唯有第一种是事实,其余是猜测。那么我们尊重事实,总标题不改,我们能不能将“其五”换成一个有意义的切合本诗的题目? 出示拟题式样:饮酒·【填空内容示例:结庐/采菊/心远/真意。小结:前两种“叙事型”题目,后两种“情感型”题目,我们暂且用“叙事型”题目。教师相机选择其中之一板书,把“其五”擦去,填上“结庐”或“采菊”。】5.读出感情(体会诗情) 引:你喜欢“结庐”时的陶渊明和实“采菊”时的陶渊明?为什么呢? 教师介绍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几次做官,几次辞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诗句,结合陶渊明的性格特点,谈谈喜欢的理由。小组交流。 ①一问“问君何能尔”。 预设1:喜欢“结庐”的陶渊明。 理由:身居闹市本应熙熙攘攘,因为“心远”却能做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远离尘俗。这种心态真好,也是我们处世应该学习的一种态度。概括:人境车稀——心远(板书) 师生对读: (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生)问君何能尔? (师)心远地自偏。换角色再读。 ②再问“问君何能尔”。 喜欢“采菊”时的陶渊明。

部编版语文八上诗词五首《饮酒》《赤壁》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气之下,你会做出什么?有这么一个人:他一气之下弃官归隐,从此过上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是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预设: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有《陶渊明集》。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生活的社会背景黑暗的,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解题 1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 年(417 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悠然之诗韵 1、读诗韵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3)听读(教师配乐示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然,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悠然之境中去。诗歌是最需要朗读的,通过变化起伏的音节来更好地从诗歌这种跳跃的、非连续性的语言中感受诗人那种复杂的情绪、情感。 2、补充《饮酒》的节奏和注释。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其五)》教学实录 一、改诗题 师:这首诗虽然题目是《饮酒》,可是,内容却没有一处写到饮酒,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的题目与内容不符。现在,我们来帮帮陶渊明,帮他改一个更符合内容的题目。 生:改成“隐居”,因为这首诗写的就是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 生:我觉得“结庐在人境”也不错。陶渊明不同于一般的隐逸者,他没有隐居于深山老林,而是就生活在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所谓大隐隐于市,陶渊明是真正的隐逸者。 生:“而无车马喧”也不错。他没有刻意隐居自己,他食人间烟火,却不为世俗的纷争所动。“车马喧”,既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又指官场的尔虞我诈。“而无车马喧”,即像刘禹锡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采菊东篱”也行。采菊东篱下,多么诗意呀。陶渊明虽然是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愤然离开的,可是,一旦隐居下来,他却心无纤尘,悠然快乐。 生:我觉得“真意”更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不是忘言,而是融进了每一个文字。这个真意就是远离官场躬耕自织的田园生活带来的快乐,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独善其身,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乐,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山水之乐。 生:“真谛”也行,陶渊明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生:“心远地自偏”也行,作者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生:我觉得就一个“还”字也很好,这个“还”是“飞鸟相与还”的“还”,还是陶渊明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还”。但我认为,这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更主要的是,他已经平息了“兼济天下”的雄心抱负。他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他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实现。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的心反而平静下来,就像倦鸟归林,他认准了归隐生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二、悟诗意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可以挑战大师了,同学们所改的这些题目,都非常的符合诗歌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将这题目换了吧。且慢,陶渊明有话要说了,他说:“我确实饮酒了,而且还醉了,你们看不出来吗?”同学们,你们看出来了吗?生:陶渊明是为自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所陶醉。古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当时污浊的官场,陶渊明虽未能实现“济天下”的美好愿望,至少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做到了“独善其身”,他为此感到骄傲。 师:带着这种陶醉的神情读一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1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25.1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对诗人的情感有自己的体会(读出情感)。 2.联想想象,对诗歌的内涵有自己的理解(读出真意)。 3.深度探究,对陶诗的风格有自己的看法(读出深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 1.多层次朗读,多角度理解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真意”的涵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谁?(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诗《饮酒》(其五)。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他是东晋一位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他的一篇《桃花源记》,建构起一幅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2、写作背景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饮酒(其五)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lí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二/三结构)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视频朗读,注意重音 4、抽生朗读,读出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1.请你发挥你的想像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个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营造的一个优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cháo kē。 2.理解意象“秋菊”、“东篱”“南山”、“飞鸟”这些意象的内涵。 采菊?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高洁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 诗词五首 教案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学重点) 2、分析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3、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4、背诵、默写古诗。(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2.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欢”“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大约作于晋安帝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结庐lú在人境jìng 车马喧xuān 何能尔ěr 地自偏piān 采菊jú 东篱lí悠yōu然日夕佳jiā相与还huán 欲yù辨biàn 已忘wàng言 (2)补充《饮酒》的注释。 【1】结庐:构室。【2】人境:人世间。【3】而:却。【4】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5】君:诗人自称。【6】尔:这样。【7】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8】南山:庐山。【9】山气:南山的气象。【10】日夕:傍晚。【11】相与:结伴。【12】还:飞回巢。【13】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14】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15】辨:辨别,说明。【16】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分析诗歌 ①②句:喜爱田园,厌倦官场。③④句:自问自答,追求脱俗 ⑤⑥句:静穆超然,悠然自得。⑦⑧句:飞鸟还林,意欲归隐。 ⑨⑩句:揭示主旨,人生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 第一层(①——④句):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二层(⑤——⑩句):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3.问题探究 (1)诗人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