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解析版)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二、具体表现:

(1)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一步开展“自救”运动:预备立宪和新政。

(2)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在列强侵略(资本输出)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民族民主意识高涨;近代教育呈现新的变化。

(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三、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四、高考真题

1.(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16)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北京”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开滦煤矿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4.(2019·江苏高考·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

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D

【解析】“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D项正确;“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相矛盾,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阻碍作用,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C项错误。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 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6.(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 项。

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8.(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

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10.(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11.(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

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

五、高考模拟

1.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答案】A

【解析】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这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

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

A.《北京条约》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瓜分狂潮

【答案】C

【解析】《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体现出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特征,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内忧外患局面进行的自救运动,不能体现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符合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表现是列强瓜分狂潮,但瓜分狂潮不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转折性标志事件,故D项错误。

3.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

A.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清军战斗精神的比较,故D 项错误。

4.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答案】B

【解析】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洋务运动期间,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可知,“加快”即指“维新运动早产”,实行制度变革,故B项正确;提出学习西式民主,属于早期维新派,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了,故D项错误。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化,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化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用当时国际通用名称,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

6.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

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

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答案】C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但这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7.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

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了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

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 )

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步到了制度层次,两个派别为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正确。

9.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1913~1915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 )

A.保护工商业发展

B.小学禁止读经科

C.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

D.小学男女可同校

【答案】 B

【解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故B项正确。

10.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 )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

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答案】D

【解析】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应该大一些,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权势过重,所以扩大了内阁权力压制总统,体现了因人设法的倾向,故D项正确。

11.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材料“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不能体现移风易俗,故A项错误;材料“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得出反对满清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说是给崇祯皇帝(明代末代皇帝)戴孝”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一致,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

12.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

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

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答案】D

【解析】革命与民国虽然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是并不意味着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观点错误,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不同于传统王朝的更替,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在辛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中更加艰难,故D项正确。

14.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

项正确。

15.民国初年,“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民间团体兴起,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1915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这反映了民国初( )

A.孔子的地位达到最高峰

B.民间思潮左右了政府的决策

C.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

D.民众享有充分的言论结社自由权利

【答案】 C

【解析】民国初年,西学东渐,民主共和、儒家思想、维新立宪等各种思潮同时传播,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所以民间和政府在混乱中向儒家寻求解决之道,故C项正确。16.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受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能解释其大量购买田产,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一方面其投资近代工业,一方面又保留旧有的封建传统做法,如大量购买田产,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如果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其不应该投资近代工业,故D项错误。17.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

【答案】B

【解析】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1912年的时代特征。

18.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答案】 B

【解析】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

19.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

△1912年9月19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1913年9月15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答案】 C

【解析】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

20.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

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

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21.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答案】 A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历史发展的主题,出于此目的,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各种新思想,故A项正确。

22.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

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这说明( )

A.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

B.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C.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

D.康有为思想较为激进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没有清政府加紧舆论控制的信息,A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错误;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C错误。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析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二、具体表现: (1)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2)经济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能源利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大企业时代);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美德发展迅速并有赶超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印象派艺术流行。(4)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 三、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四、高考真题 1.(2019.4·浙江高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这位发明家是( ) A.爱迪生 B.莫尔斯C.贝尔D.马可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传播人声的

高考历史专题: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一、背景资料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易淡漠。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改革成败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评价,而取决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 ——《半月谈》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二、考点链接 1、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表现: ①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 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 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私学兴起。 (2)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具体表现: 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 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 缓慢发展;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 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 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近代西方社会的转型:(16~18世纪)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欧美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 制开始确立 ②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解析版)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二、具体表现: (1)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一步开展“自救”运动:预备立宪和新政。 (2)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在列强侵略(资本输出)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民族民主意识高涨;近代教育呈现新的变化。 (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三、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四、高考真题 1.(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专练02 中国近代史90题 考点5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说明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作者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是辩证的,并不是完全赞同,故④错误。D符合题意;A、B和C项错误。故选D。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义和团拒绝将革命口号由“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说明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同时结合史实可知义和团在反侵略斗争中英勇反帝但却盲目排外,所以②③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①④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没有清醒认识,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 ---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授课人:徐志辉 [专题分析] 教材:本专题内容涉及到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 高考:“社会转型期”既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部分的第37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2010年宁夏卷)该卷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程的考查力度加大,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这一点。2012年高考“冲击---反应”模式。 [教学过程] 破题导入: 社会学学者有关社会转型的论述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要探讨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必须从这一时期我国相应领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分析。 知识梳理、整合: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表现 1、重大历史事件(列表复习) (提问: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提问:运用社会转型理论分析上述重大历史事件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变化?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政治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政治民主化)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现代意义的银行、铁路、邮政等新事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也发行流传,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艰难、缓慢地转化。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是:经济的工业化)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传统文化的扬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中国思想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思想的理性化) 4.社会生活领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改革陈旧的社会生活方式:他们主张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学案:社会转型

高考热点话题:社会转型 01、概念解读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社会转型。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将1911-1978年间当作历史整体看,国民政府未完成社会转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 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在19世纪前60年,清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国成为附庸,

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影响,为日后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积累。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动。 中国近代的转型分为4个时期: 第一时期:1840-I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全面抵抗。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第二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各种影响在中国急剧膨胀,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创立。第四时期: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戴世铎老师在《“社会转型期”高考历史试题特征及备考启示》一文中指出,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4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含解析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1.(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解析】 (1)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事件:由材料一中的“1894年”再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知“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产生于19世纪末,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因此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激进的改革”思想。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应该从其性质和积极影响等角度回答,首先从维新变法思想本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本身就是爱国和进步的,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热点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教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链接主干】 1.中国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2)明末清初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4)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6)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世界历史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 (2)17-18世纪末: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4)20世纪40、50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形成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5)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中外某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及影响

【史论拓展】 1.近代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展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

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人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某某某某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某某到某某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 ) A.《某某条约》签订后B.《某某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解析:根据材料“从某某到某某……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某某、某某、沙市、某某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8·某某中原名校联考)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X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材料中的照会( )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B.协调列强在华利益矛盾并促进中国局势稳定 C.因为利益问题促使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反映美国是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角之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希望通过承认各国的势力X围来换取各国打开自己的势力X围,为美国在华经济侵略拓展市场,D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照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并没有促进中国局势的稳定,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导致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C项错误。 答案:D 3.(2018·某某某某调研)辛亥革命进行中,某某某某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七 中国近代化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3讲 ~间民

第3讲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 迁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唐山三模)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光绪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战略的实施( ) A.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 B.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C.增强了洋务运动办厂的能力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B。材料中“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鼓舞了民间设厂的信心,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故A项错误;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故C项错误;这一战略“在开埠的苏州等地”实施,未改变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故D项错误。 2.(2020·宝鸡模拟)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 1895年1913年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0.28亿 1.66亿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96%,工业品占4% C.民族工业发展落后D.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解析:选D。题目的表格中显示了中国进口和出口的大幅度增加,出口和进口的货物结构表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故D项正确。 3.(2020·绵阳三模)下表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类别厂矿数(个)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的(%) 商办463 90 792 76.3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解析:选B。表中商办企业在数量、资本上超过官商合办企业,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投资热潮,故选B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4.(2020·芜湖三模)“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 )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自然经济瓦解彻底 C.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解析:选A。材料“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1895年后上海人口的激增,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自然经济没有完全瓦解,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主要集中于轻工业,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 C项;材料“纯粹经商”“经商机构”“现代工业”都没有体现城市的功能,排除D项。 5.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 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解析:选A。根据材料“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颁布《公司法》……颁布《破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7单元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七) 一、选择题 1.(2020·河北衡水摸底)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的共同主题的是( ) A.寻求救国之路B.反抗外来侵略 C.进行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可知,都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主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救国”和“民主”,排除A、C两项;四个事件均不涉及“推翻清朝统治”,排除D项。 2.(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2-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偏概全,B项错误;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不符,D项错误。 3.(2019·河北邯郸摸底)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 ) 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答案 C 解析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主题四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主题四近代以来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主题解读]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学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二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三是特指中国的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外社会转型时期与战略机遇期时期链接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知识链接] 1.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4)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6)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7)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世界历史重要转型 (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 (2)17~18世纪末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5)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

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6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功1894_1919年

专题06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 2022年高考真题 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 【答案】C 【详解】 严复是维新人士,其宣传进化论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严复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睁眼看世界的时期,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项;进化论思想不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内容,因此“托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6浙江·高考真题)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江苏专用讲义:模块二第八单元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轻巧识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

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29年1月1日,政府下令:旧历年各政府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政

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公务员和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大多选择在元旦。这表明() A.临时政府倡导移风易俗B.国民政府意图破旧立新 C.洋节盛行冲击传统文化D.政府法令体现民众意愿 解析:选B对元旦和春节的态度,说明国民政府学习西方的历法,意图破旧立新,故B项正确。 2.如图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 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全国的共识 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解析:选D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排除A项,选D项;由时间来看,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B、C两项。 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选A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仍是旧式婚姻占据主导,这说明习俗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流行是因为多数人对传统的坚守,B、C、D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式婚礼复杂铺张,新式婚礼简便节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4.“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450次,汽车900次,马车1 000次,黄包车18 000次,独轮车1 000次。”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 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 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可知当时上海既有电车、汽车也有马车和黄包车、独轮车等,说明当时交通工具新旧并存的特点,故D项正确。 5.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 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答案】A 【详解】 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全国卷历史十年真题选择题汇编之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全国卷历史十年真题选择题汇编之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4—1919 基本史实 政治:1894甲午战争,兴中会; 1895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瓜分开始; 1898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戊戌变法; 1898—1900义和团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1901《辛丑条约》,清末新政开始; 1905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形成,清五大臣考察宪政; 1906清预备立宪;1910保路运动;1911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政府建立; 1913二次革命失败;1915袁准备复辟,护国运动; 1916 袁死,军阀割据;1917护法运动失败; 1919五四运动。 经济:甲午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01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20世纪初无线电报、电话; 1912后剪辫放足禁陋俗;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用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奖励实业, 1912—1919民族资本短暂春天。 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农民阶级义和团;地主阶级清末新政; 文化:80,90年代维新思想; 1905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 1905,电影《定军山》;废科举(原因和意义) 1915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1918李大钊宣扬马克思主义; 1919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 同时期的世界 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完全形成,世界真正连成一个整体;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有所衰落但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出现国家干预经济的萌芽; 垄断资本要求对外扩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23年真题汇编——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23年真题汇编——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4-1919) 1.(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陈去病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晚清,传统的社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资料:第6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 五四运动前 考点一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救亡 (一)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2)内容 ①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④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评价 ①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③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④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 (1)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