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1) 对象和任务

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

城市地理学的彻底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

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

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

3、空间分析学派

1)背景

50.60 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

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匡助决策。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 评价

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 ④空间模式不能彻底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 涵义

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 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

5,卫星城

1)概念

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者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 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

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 功能

吸收母城的部份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

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 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

1)概念

50 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浮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起郊区化的因素

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3)后果

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挪移;城市人口分布状态改变。

7,逆城市化

1)概念

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就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的过程。

2)动力

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8、再城市化

1)概念

8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积极开辟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的过程。

2)后果

高中收入阶层回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

9、过量城市化

1)概念

战后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个别大城市,导致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了工业化发展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产生原因

人口剧增;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农村贫困;城市规模过大且数目少。

10、乡村城市化

1)概念

常用术语,指一个或者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2)发展

50~70 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处于停滞状态;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步伐快,且浮现不同的发展模式。

11、巨大城市带

1)概念

世界上某些优越地区,城市话的两种基本形式(城市范围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 有着高度集中的表现,城市间的农田分界日渐含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成一片,

2)特征

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上的枢纽作用;带状的空间结构。

12、城市体系

1)概念

按特定含义确定的整个区域的城镇总况,各城镇之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2)特征

层次型,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

3) 研究内容

职能结构,规模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社会经济联系,政策调控研究。

13、空间相互作用

1)概念

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

2)产生条件

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3)对流,传导,辐射。

14、空间扩散

1)概念

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

2)类型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中心商业区

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便捷,建造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二、简述题

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 任务:研究城市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以及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书上写的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办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研究新办法、新技术在城市地理学的应用)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科学,属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在发达国家,把城市地理学划归为社会科学;

3) 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1) 学科性质上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地理学科

城市规划学:技术学科

(2) 研究方向上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3) 两者的联系

具有参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科学。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研究领域日益扩宽,研究手段和方向不断更新

2) 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参透越益明显

4)从事城市地理学科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重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6、简述西方城市地理研究发展

根据研究不同分为四个阶段:

(1) 1920 年以前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2 ) 1920~1950 年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特点: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对城市作用个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3) 1950~1970 年

空间学派兴起与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数量化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4) 1970 以来

人文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7、简述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大规模发展始于70 年代末,中国城市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研究;

2 、城市发展方向研究;

3 、城市体系研究;

4 、城市内部空间研究。

8、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 商品农业和中心地方型城镇;

2)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9、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普通前提

1)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能力;

2) 第二前提:农村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

10、简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阶段及特点,成因

a 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城市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分散分布。

b 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就业增加,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人口聚增,城市数目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与经济活动以集中为特色。

c 后工业社会时期,世界城市速度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发展中国家浮现过量城市化。

11、简述城市化的类型

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12、简述外围城市区的城市化进程

1)外围市区的范围

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

2)城市化过程

由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位移来完成的,一个部门迫于内部市区的压力向外挪移,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3)方式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13、简述内部市区高密度发展的优缺点

1)内部市区的范围

城市商业服务集中,交通路线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去 2.

2)优缺点

节省用地,缩短上下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但可能导致拥挤和社会病态。

3)解决不足的措施

良好的规划,有效的管理。

14、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

1)郊区范围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即承受来自城市内部的城市化冲击波,又接纳和输送农村腹地涌向城市的人流。

2) 特点

a 土地利用集约化,表现为农作物商品化,劳动商品化和土地商品化;

b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

c 城市网络化。

15、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浮现;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 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乃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16、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1)城市化的进程波动较大;

2)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17、简述城市其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城市基本与基本活动的涵义

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以外需要的经济活动;

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基本经济活动,基本经济活动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增值效应。

18、简要解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类型

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概念;

a)空间相互作用

概念

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

B)空间扩散

概念

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

2)类型及解释。

A、相互作用的分类

第一类:对流, 以物质和人的挪移为特征;

第二类:传导,各种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的交易过程;

第三类:辐射,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B、空间扩散的类型:

a、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

b 、.等级扩散: 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

c、重新区位扩散: 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

19、简述城市规模分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涵义;为位序-规模模式和首位分布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作用力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历史久、条件复杂的国家

概念: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作用力量少、人口少、面积小、城市历史短的国家。

概念: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2) 关系;两种分布类型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位序-规模规模分布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产生于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首位分布与社会不稳定发张相联系,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

20、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1)中地论的创建人及年代;

克里斯塔勒1933 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2) 要点:a、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

b、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根据这些变化,可将一个地区的中心低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组成中心地等级体系;

c、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六边形,按最有效市场区组合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有各自的K 值,并按不同的原则建立。

21、简要阐述并平评价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1)模式的创建人及年代;1923 年伯吉斯

2)同心圆带及解释;

由内到外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薪阶层住宅区-住宅区-通勤者地带。

解释:在彻底竞争的社会,所有产生得到经济地租均为土地拥有者以租金的形式收取,各土地使用者按其产生的经济地租决定其自身的付租能力,向土地拥有者租用土地,而土地拥有者则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的使用者,这样城市中心为零售业所租赁,然后为专业性服务业、工业及批发业,再远一些为高密度多层住宅,然后是低密度住宅,住宅之外才是农业。假设城市所在地区为一均质的平地,各种土地利用将呈现同心环布局,这就是同心环模式的新解释。

而伯吉斯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

3) 评价;

A 、成功之外;: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在宏观效果上,其本符合一元构城市的特点;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

B、缺陷: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划带过多,凝视过细,同心圆形状过于贵侧,没有考虑城市交通的作用,故运用受局限;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

22、简述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答题要点:

1)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部份,城市发展通常环绕其进行;

2)居住区:直接为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服务、安排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的用地;

3)工业区:a)分散工业:在生活区分扩散置,多为小型工业企业;b)集中的工业区:一些彼此有密切协作关系,或者用地大、运量大并共同使用交通、仓库、公共设施的工业的集中分布区;

4)郊区:只城市建成区与周围农村间的一个过渡地带,在景观具有农村特点,其发展受城市的强烈影响;

5) 卫星城镇:城市达到大城市规模时,周围的一写中小城镇在职能结构上受其强烈影响,与其保持密切分工联系,在地域上与其保持一定距离;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功能区。

23、简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3) 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重点城镇或者城镇分区专论。

4)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24、简述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A 、模式的创建人及年代;加纳1966

B 、模式要点;

1)门坎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坎的活动挨近低价峰值区,它占领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坎递减的顺序,一次环绕其他职能活动。

2) 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领。

3) 随着盛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领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坎大小的系列罗列。如在街区职能中,门坎最高的活动将占领所有街区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

C 、简要评价。

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商店的位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彻底取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5、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1)相对位置 (大位置):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

2)城址(小位置):决定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城址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

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变迁。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固定居民点即聚落的浮现,为城市发惠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城市邹形形成;

3)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2、城市内部从普通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对该问题的两种观念;

城市化概念只能包括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过程,不能包括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性地域(或者城市性状态)与农村

性地域(或者农村性状态)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城市化,指的是超越这条界限的转换过程,至于界限内部的转化过程不属于城市化。

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二元论。

2.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

变化彻底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3)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

这是因为,我国不少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特殊是在旧市区、小城镇,缺乏铺装道路、下水道、煤气等等,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

3、我国是否应该采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

1) 历史背景和必然性:18 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厂工业的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形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更广的范围发展。

2) 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相互影响。

3)我国的选择:现阶段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的发展。

4、试用“推动—吸引”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1)理论的简述“推动-吸引”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的吸引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我国推动力和吸引力的分析:从吸引力角度看,人口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成本低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城市老龄化程度逐步上升,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结果又使城市中青少年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其结果是沿海城市形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

3)我国的道路选择:我国应协调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发展,努力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

5、试以我国某一特大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1)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与建成区同义,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发生了平面量的扩大。

2)我国的独特性:我国城市化近域推进由流失中的集中到绝对集中到相对集中,即内部市区化到外围市区的城市化的转变。

6、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1)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20 世纪50-70 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较快,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2)城市化的进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国际化

7、当代中国城市化具体有什么特征

a、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b、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c、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变异显著

d、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e、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8、试论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利弊

1)现状:1980 年以来城市化的进程:1978-1991 这一时期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取得很大成绩,促进了乡村城市化发展,但有低度城市化现象,过低城市化的浮现,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

2)利弊的分析:乡村城市化鼓励各地农村发展城镇企业以吸引农业和剩余劳动力,但要求就地安置,根据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虽然职业发生了变化,但工作,生活城所被限定在农村,仍然不属于非农业人口,则浮现了过低城市化。

9、试评价经济基础理论

1)经济基础理论简述

经济基础划分为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份,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本城市需要服务的,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基本部份发展而发展。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吸引当地人口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要和本地区的人口,往复循环使城市发展。

2)利弊的分析

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份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的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基本活动由于部份原于是衰落,那末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的趋向衰落。

10、试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1)城市规模的全球趋势

小城市重点论者的理论虽然解决了一部份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但同时带来了经济的低效益,珍贵耕地的过量占用,环境污染的面状扩散,丧失了大量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2) 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

a、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

b、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

c、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种种优势。

3) 讨论 (从总体上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

中等城市重点论者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11、试评论中国 80 年代:“ 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城市化模式

1)时代背景

文革结束后,1978 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市,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离土不离乡”“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惟一道路”成为当时主流,它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但同时带来了经济上的低效益,珍贵耕地过量占用,环境污染的现状,丧失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12、试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a.互补性:一个地方有某种东西需求,另一个地方有某种东西供给。

b. 中介机会:具有过滤运输、人口、信息等的作用,导致地点上的置换,减少了长距离的相互作用。

c.可运输性: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13.试举例说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 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

2) 等级扩散:现象在扩散过程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

14、试简要介绍和评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A.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理论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每一点都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中心性:一个地点对环绕它周围地区的作用大小。

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者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为半径,可得到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此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B.六边形网络

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 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 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 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因为 B 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 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罗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 d 。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者服务。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

命名为K=3 的中心地网络。

C.理论模型

(1) 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而后低一级的市场区又包含了 3 个比它更低一级的市场区,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 的系统。也就是说,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 3 倍。

(2) 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末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

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 4 倍。

(3) 行政原则:在K=3 和K=4 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 的系统。在K=7 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 个次级中心地彻底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D、评价

(1) 某些假设或者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伤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2)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密集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可以不依赖于对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3) 克氏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创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者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15、试用“核心一边缘”理论解释我国现阶段的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

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的革新,连续不断地产生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

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发展。除产生革新外,还包括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核心区与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

16 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利弊(佰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式)

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模式之间的关联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是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代表性学说。这三种学说较为深刻的揭示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普通性规律,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同心圆学说是由伯吉斯在1925 年提出的。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但该模式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虑太少。

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于1939 年提出的,这个模式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

多核心学说是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 年提出的。多核心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前两个模式在结构上显得复杂,但仍基于地租理论,而且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的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富有弹性,比较接近实际

1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

现代化城市是城市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是传统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系统过程。

1 、打造大都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看,一个核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卫星城市的经济发展,

2 、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一个城市的建设要有规划,规划应考虑建造物与历史的结合,延续近期和远期同步。

3、城市的硬件、软件设施要同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势必妨碍城市经济发展。

4、城市交通路网建设方面。在信息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与国际化接轨,便捷的交通显得尤其重要。

5、城市经营管理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提高执行力,高度重视规划和拆迁力度,积极其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6、城市产业结构方面。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价值实现的动力。一个城市要有竞争力,产业结构就要合理。

a、是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力争与国际接轨。

b、是选好地方支柱产业。

18,试论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性

香港的带动有助于广州发展成国际大都市。这一方面有利于广州经济国际化,带动广州市发展成为国际城市,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广州市再形成某些国际城市职能,例如香港已是国际金融中心,同在珠江三角

洲的广州市就再也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由于广州市与香港的地域条件的差异,广州市还是可能形成其他方面的国际职能广州建起集装箱枢纽港比之经香港中转每年可节约数百亿元的装运费。这就是广州市发展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的巨大优势。只要能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包括金融、贸易、通讯、信息、保险、服务等方面的条件与国际接轨) ,广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就将进一步迅速发展,并将有力地推动广州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市就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并带动国际金融、旅游、信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广州市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城市,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在发展国际贸易、国际航运方面仍有比较优势,应当把它作为广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广州市经济国际化的根本措施。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市带县体制: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一级政权来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县级市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政府管理一体化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重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②城市土地利用;③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以实体空间结构研究为主体。包括城市土地利用与评价、城市边缘区以及市场空间和商业空间等。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 3、注重城市化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对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和郊区化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涉及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建模等。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由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起步较西方晚,在很多研究领域多是翻译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到目前,实践工作已经在多方面展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行理论的概括、科学的推论和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得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经济的全球化正推动着新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生产、贸易、投资跨国流动的和人民利益出发的本地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 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2*10) 1、关于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p2 2、城市地域包括什么。P21 3、4、5 中心地理论是谁提出的、基于什么原则提出的、k值(六边形)p204—210 6、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区p55 7、城市化类型p69—71 8、城市规模结构p163—165 9、城市职能p141 10、空间扩散类型p199 二、名词解释(4道或者5道题) 1、城市群p27 2、城市职能p144 3、集聚经济p48 4、空间相互作用p191 5、郊区化p73 三、简答题(10*4) 1、城市土地特点p252—253 2、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之间的区别p144 3、区位商的计算p134 4、霍尔关于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的主要阶段p76 四、论述题(二选一,以第一题为主) 1、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分析其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 杭州产业结构分析从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 供给方面:资金投入、商品供应状况、技术因素 需求方面:消费需求 三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比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波动较小。第二产业在21世纪之后就出现 了明显的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都在上升。一直居于上者的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但是两者的比重还是很大。(随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产 业转移,当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现象和资产投入和商品供应 状况、 技术 杭州的创意产业:动漫产业 杭州究竟应发展哪些产业?培育发展“特色潜力行业”。我以为重点应为三大产业:旅游产业(含会展等)、IT产业和文化产 业(含动漫等)。这三大产业前景无限且互相联系渗透,又无污染最适合杭州的人文环境。把“服务业优先”战略定为完善杭 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确认要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十大行业与杭州城市气质相符,代表了未来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杭州城市再次 向前进发的新引擎。 2、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特点和空间地域上的优势。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1946年英语国家第一本城市地理学的教科书《城市地理学》出版; 二、中国80年代中期大部分大学开设此课程; 三、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 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四、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城市地理学内容广泛,但重点是: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简述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研究阶段和内容 我国在解放初期对此无研究,在8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1).80年代初:前期集中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 2).80年代中期以后: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 城乡界线:城市辖区——行政区=城市实体——建成区 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有自己的行政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范围与城市实体相一致的情况很少见。于是不同的城市地域类型城乡界线不一致。出现两种情况: 1)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城市人口偏大 2)城市的实体范围超出了行政管辖范围,城市人口偏小 大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香港都市区,大上海都市区,大北京都市区,沈大都市区,青 济都市区,大武汉都市区等。) 大都市带:(戈特曼)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 (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 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城市化地区概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城市经济活动:按照产业结构,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基本活动部分与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非基本活动部分。 2、城市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达到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6、再城市化:由于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并且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而采取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此情况下,大都市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即再城市化现象。 7、同心环模式: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8、扇形模式: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其中心论点是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 9、多核心模式: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10、CBD界定:CBD即“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 简答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性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性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很少或没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异同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二章 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二、城市地域概念 1、城市的行政地域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镇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这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不同国家市镇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 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 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都市连绵区1986年,周一星在分析中国城市概念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时,提出这一概念,以 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大都市带相对应。 形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 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指城市所处的纬度和经度。 2. 城市可分为行政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3. 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4. 城市负载能力是指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5.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6. 超大城市通常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 7. 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54′48″,东经116°23′30″。 8. 都市圈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 9.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居舒适度密切相关。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城市化是什么? 城市化是指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过程。 2. 请简要说明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城市工业化和 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等。 3. 请列举并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包括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经济的 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文化的多样性等。 4. 城市的功能区域有哪些? 城市的功能区域包括行政区域、商业区域、工业区域、住宅区域、教育区域、文化区域和娱乐区域等。 5. 请简要介绍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具有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 6. 请说明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废物 处理和绿地覆盖率等。 三、综合分析题(40分) 请结合你所在的城市,分析该城市的发展情况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 质量的建议。 (此处略去1500字正文内容)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 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 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 3、空间分析学派 1)背景 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 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 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 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 5,卫星城 1)概念 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 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 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 1)概念 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 三、简答题 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 ¥ 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一、填空题 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17、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中的市带县中的“市”是指(设区市不设区市)。 二、选择题 1、2010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总人口万人,松北区人口万人,以上两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65 km 2、745km2。松北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松浦街道和万宝镇同为松北区辖区,松浦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建设延伸到的镇级地域,但松北政府驻地建设并未延伸到万宝镇。万宝镇政府驻地的居委会建设延伸到a居委会,但并未延伸到b村,按照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以下属于哈尔滨市城镇人口的有()。 A南岗区全部人口 B 松北区全部人口 C 松北街道全部人口 D松浦街道全部人口E万宝镇全部人口 F a居委会人口G b村人口 2、我国1986年城镇建制改革的内容有()。 |

城市地理学试题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城市地理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题,总20分 1.下列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B.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 C.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 D.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2.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D方面 ①景观②人口③经济④基础设施⑤土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3.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的是D A.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B.工业化的扩张与城市化 C.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D.以上三项都属于 4.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不包括B A.互补性 B.相同性 C.中介机会 D.可运输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题,总20分 1.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城市全部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的发展和新型工矿业城市发展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中心地 4.中心地 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货物的地方; 三.简答题第1、2题各10分,第3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任务 答: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有假设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严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给。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开展,开场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构造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兴旺、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开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开展★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阔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效劳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开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满足区际贸易和 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特点:职能单一、开展起伏较大 类别〔例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 ①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②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③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经济、规模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的容单一、开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开展起伏大 类别: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矿业城、工矿城、科学文化城 ★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开展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根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一.名词解释: 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

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的规律。是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方法之一。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在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

2022《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2022《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7、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9、简述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二、名词解释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分析题 根据教材P52图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四、论述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任务:一般来讲,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的变化规律性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主要研究、评价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城市经济学关系: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或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城市地理学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学和陈提高是社会学互相取长补短,在研究的内容份上相互融合。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从空间出发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城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有关问题和对策。 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法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实际,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应用的功能分布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与城市生态学关系: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长生了重大影响,病史地域结构成为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来,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迅速拓展,并互相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思想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收,并融入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 发展趋势:近年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深,学科的思维方法愈来愈复杂。概括起来城市地理学的新思维表现在三个层面:即从单要素到综合司围观的层面、从微观分析到宏观思维方法的研究和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思维观的深入。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 一、填空题 1、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过程 树栖一穴居一逐水草而居一分散聚居(乡村)一集中聚居(城市)。 城市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2、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自然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科学。 3、《淮南子》中对城郭的论述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市 的论述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4、世界六大城市带名称: (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3)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4)英格兰大都市带; (5)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5、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条件。P57 ⑴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⑵第二前提,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 ⑶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 &地理区位的类型。(P43笔记) ①大、中、小位置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

位置、渡口、河口 7、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划分(P169): ①位序——规模分布; ②首位分布; ③过渡型分布 8、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三种类型(P191):①对流;②传导;③辐射。 表现方式: (1)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2)财政金融上的往来信息 (3)信息的流动 9、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P192): ①互补性;②中介机会;③可运输性 10、中心地理论中,不同原则下的K值(P209): ①市场原则:K=3; ②交通原则:K=4; ③行政原则:K=7. 11、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形式(P324):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垃圾污染 12、城市交通问题表现形式: 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P326〜328)13、城市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什么? 就业冋题、贫困冋题、老年人冋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冋题(P330〜334) 二、名词解释(3分X10题=30分) 1、城市地理学: 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名词解释 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