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

第五章 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

第五章 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
第五章 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及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一目了然,而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且公共生活领域有不断扩大之趋势。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讨论1:在食堂打饭,排队好还是不排好?为什么?

排队:秩序;公平;效率。此时有人插队会怎样?

不排队:无秩;不公;低效。此时有人排队会怎样?

讨论2:上课迟到好不好?为什么?

迟到:偶尔一次无所谓,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这影响公共生活质量,给他人带来不好印象,次数越多越不自重,麻木后将失去自尊。而不尊重自己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想被人尊重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可见,公共秩序绝不是与已无关,恰恰相反,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公共秩序靠什么来维护?当然是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称之为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议一议:助人何以为乐?

助人的目的是什么?助者自豪否?要不要助?如何助?何以坚持助?值不值得助?大学生,面对贫困应怎样生活?贫困,就应过贫困的生活吗?贫困,就不能过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吗?资助大学生,为了啥?

2.议一议:长春市开通“老弱病残孕幼”专乘公交车。

公交,公共交通的简称。公共交通是为公共生活服务的,服务对象当然包括“老弱病残孕幼”,而且每辆公交车都设有“老弱病残孕幼”专座。那么,为什么还要设专乘呢?是专座不够,还是没人让座?这是否浪费了公共资源?姑且不论专乘还是专座,何谓“老弱病残孕幼”?如何界定?从法律上界定,还是从道德上界定?是强制让座,还是自愿让座?

3.探讨:如何看待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应禁否?

大学生,“准”成年人。校园生活,当为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当然需要遵守公共秩序。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是否有私人生活?是否需要私人生活空间?大学生在校内可有私人空间?是否在外租房,由谁作主?由校规校纪作主吗?要不要遵守校规校纪?不遵守会怎样?

道德侧重自律,自律就意味着你应该这样。我就不这样又会怎样呢?事实上,不这样也不能怎样!身处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又能怎样?当不这样就不行时,怎么办?交由法办。这就是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事实上,法律绝少规范私人生活。可以说,一切法律都是为公共生活服务的。法律强调的是他律,你不得不从。不从就制裁你,轻则破财消灾,重则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但法律的目的不是制裁,而是保障(人权)。法律规范给你一种确定的生活,它起着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等作用。

1.议一议:你感觉到法律在保护你了吗?

2.想一想:遇到“抱腿”乞讨的小孩怎么办?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具有极大的震慑力,但即使这样,可还是有人不从!怎么办?!

二.私人生活与公民隐私

私人生活事关公民个人隐私。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想告人之事。隐私事关个人生活幸福。但法律并不保护公民的一切隐私,当隐私涉及到他人或公共利益时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了,如“局长日记”、“疑犯用上百页日记精心设计作案手法”等。那么,公民哪些隐私会受法律保护呢?这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事实上,至今为止都不明确。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隐私权,我国《侵权责任法》也明确规定了隐私权属于公民的民事权益。

例1:网络泄露个人隐私

上海大学机电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小黄顺利通过了上海顺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招聘的笔试和面试,并被告之回家等通知。终于通知到了,但不是签约而拒签。被告之的理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不适合您”。原来,顺祥公司人事部在决定录用以前,在网上搜索了小黄的名字,查到了他的人人网个人主页和微博主页,了解到小黄太多的夜生活及吃喝的内容,并看到了大量小黄在酒吧里的照片,小黄出入这些场所的频率相当高,公司董事们担心他过于丰富的社交生活会耽误工作。因而拒绝录用小黄。这也是借鉴国外经验。

美国微软公司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35%的人事经理会在网上搜索求职者的个人背景,23%的人事经理会登陆社交网站了解求职者的个人生活。美国在线求职网站CareerBuild调查了3169名人事经理后发现,那些通过网络对潜在员工进行调查的人事经理中,有34%人在发现问题后取消了求职者的候选资格。

例2.隐私权与知情权孰重孰轻?

一对年轻男女到妇幼保健院做婚前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男方患有梅毒。医生建议其先行治疗后再结婚。

男方担心女友得知这一情况后会离开自己,认为这是个人隐私,要求医生为其保密。但女方坚持要求医生告知其男友婚检的真实情况。究竟男方隐私权重要还是女方知情权重要?院方左右为难,最后在女方的坚持下,院方告知其事实真相,随后女方与男友分手。男方为此找到医院要求赔偿,院方大呼冤枉。

例3.合法取证还是侵犯隐私?

妻子为了找到丈夫在家与人偷情的证据,雇人偷拍,结果拍到了丈夫与情人在家洗澡的镜头,后被逮个正着。愤怒的丈夫将妻子及其所雇者以侵犯隐私告上法院,而妻子则委屈地说她只是找人取证。

例4.劳动者的如实说明义务与隐私权冲突吗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许多女大学生求职时会碰到“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及“什么时候要小孩”之类的问题。能否拒绝回答呢?

三.《治安管理处罚法》(书P136)简介

(一)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

第二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即该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书P232)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必须为《刑法》所明文规定,否则该行为就不是犯罪行为。例如借钱不还、违背曾经的海誓山盟、吹牛侃大山等。《刑法》只规定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为犯罪行为。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不能容忍的限度!例如:卖淫嫖娼,我们能容忍吗?(议一议)

为什么有人卖?因为有人买!

为什么有人买?因为卖者满足了买者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达到的需求(生理的或者心理的)!

只要双方是自愿的,没有严重的危害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容忍?因此,卖淫嫖娼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买方或者卖方明知自己有性病还进行买卖,那么我们还能不能容忍呢?不能!因为故意传播性病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是犯罪行为。那么,谁有权决定一个人行为的罪与非呢?

法官,只有法官才有权决定一个人行为的罪与非。法官依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行为的罪与非?

《刑法》,法官只能依据《刑法》进行判断。而且,法官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权依据《刑法》来决定罪与非。只有经法院审理后,法官才可作出判断。因此,未经法院审理和判决,任何人都不能被认定为有罪。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最长不超过20日);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三)综合案例

某公司经理王某、张某和供销科长吴某到某市出差。酒足饭饱之后,吴某为取悦经理,将王某和张某带到他以前曾嫖宿过的某宾馆美容院,找到美容院老板徐某,要求安排3个年轻点的小姐陪他们睡一晚。徐某当即将店里的女服务员小桃、二丫和肥肥介绍给他们。徐某介绍说,小桃17岁,肥肥16岁,二丫20岁。王某带着肥肥、张某带着小桃、吴某带着二丫回到了宾馆房间内。回到房间后,王某问肥肥说:“你真的只有16岁吗?”肥肥说她还不到14岁。第二天,吴某向徐某支付了三个小姐的费用。

【问题】你认为材料中的王某、张某、吴某、小桃、二丫、肥肥、徐某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若是违法行为,请指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各违法行为依法应受何种处罚?

【解析】

1.王某、张某和吴某是嫖娼行为,小桃、二丫和肥肥是卖淫行为,卖淫嫖娼行为都是违法的。除王某构成犯罪外,其他五个人均是一般违法行为。王某应受刑罚处罚(从重处罚外),其他五人均应受行政处罚,但是肥肥因不满14周岁而不予行政处罚,对小桃因不满十八周岁应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若小桃是初次卖淫则可不执行行政拘留。当然,若卖淫嫖娼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发现,则不再处罚。

另外,对这三男三女应强制进行性病检查。若检查出有性病的,可能构成故意传播性病罪。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二十一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四)二人以上轮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2003年1月24日)

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十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四.对卖淫、嫖娼的,可以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强制集中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使之改掉恶习。期限为六个月至二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因卖淫、嫖娼被公安机关处理后又卖淫、嫖娼的,实行劳动教养,并由公安机关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对卖淫、嫖娼的,一律强制进行性病检查。对患有性病的,进行强制治疗。】

【《刑法》第三百六十条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故意传播性病罪)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嫖宿幼女罪)】

注:卖淫嫖娼是指不特定的异性或同性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行为主体之间主观上已经就卖淫嫖娼达成一致,已经谈好价格或者已经给付金钱、财物,并且已经着手实施,但由于其本人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发生性关系的;或者已经发生性关系,但尚未给付金钱、财物的,都可以按卖淫嫖娼行为依法处理。

2.徐某的行为是介绍卖淫,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故徐某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经法院审理判决才可定罪。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七条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幼女卖淫罪)】

注意:组织卖淫、强迫卖淫也是犯罪行为。

3.行政处罚程序:

调查——决定——执行

注意:

(1)工作证:警察身份的证明。

(2)公安机关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法行为人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违法行为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处罚决定不服,应告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3)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

(4)罚缴分离,警察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向被处罚出具罚款收据,否则可拒绝缴纳罚款。

四.《集会、游行、示威法》简介

需经举行地公安局的批准方可进行。应按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路线、地点及其他事项进行。

五.《环境保护法》简介

1.立法目的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发展。

2.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3.环境保护的范围

天然的和经人工履行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的义务。

六.《道路交通安全法》简介

(一)立法目的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二)道路通行规则

1.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2.机动车应不超速,保持安全车速。

3.行人优先。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4.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未设停放地点的,非机动车停放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5.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

6.行人以及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

(三)交通事故处理规则(电话122)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

13、丧葬费

4、被扶养人生活费

5、住院伙食补助费

6、医疗费

7、误工费

8、护理费

9、死亡赔偿金

10、交通费11、住宿费

12、后续治疗费=医生建议可能产生的费用

13、精神损害费(不超过5万元)

14、直接财产损失费=受损坏的财产的直接损失

15、车辆停运损失费(实际发生的损失)

案例1.张新炳诉胡建威等四人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机动车交强险合同纠纷案

.交通事故致工伤,劳动者获双赔

七.《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简介

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予以处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作业:请举出三个例子分别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作用)。

2018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练习题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以()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P89 A.真假 B.善恶 C.是非 D.美丑 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p91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P90 A.社会关系 B.人的自我意识 C.生产实践 D.人类的自我进化 4、()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P90 A.劳动 B.自然 C.宗教 D.合作 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p91 A.社会经济关系 B.在法律上的反映 C.全体人民的意愿 D.统治阶级的意志 6、()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P93 A.道德的认识功能 B.道德的规范功能 C.道德的调节功能 D.道德的导向功能 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P95 A.原始社会的道德 B.奴隶社会的道德 C.封建社会的道德 D.资本主义的道德 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的基本精神。P97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基本精神。P97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P100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P109 A.集体主义原则 B.正确的义利观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1、多选题社会公德的特点有_____。 A: 基础性 B: 强制性 C: 全民性 D: 相对稳定性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本题选ACD。 2、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方针的是_____。 A: 爱国守法 B: 顾全大局 C: 服务社会 D: 明礼诚信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方针是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故本题应选BC。 3、多选题在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的是_____。 A: 根据员工工龄分配工作 B: 根据服务对象的性别给予不同的服务 C: 师徒之间要平等尊重 D: 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平等尊重是指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职业活动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工作性质有多大差别,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信任。A、B项显然不是平等尊重的基本要求。平等尊重并不是要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D项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本题选AB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2、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 A.职业道德的基本要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 )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 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 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 C.下载网络游戏 D.收发电子邮件 5、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 A.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学习生活 B.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C.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D.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6、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 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A.纪律 B.政策 C.法律 D.守则 7、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A.团结友善 B.见义勇为 C.保护环境 D.诚实守信 9、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A.遵纪守法的要求 B.保护环境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 D.文明礼貌的要求 10、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文明礼貌 B.遵纪守法 C.助人为乐 D.保护环境 11、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传统道德 12、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有()。 A.遵纪守法 B.弃老溺幼 C.文明礼貌 D.助人为乐 13、()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14、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有序的公共生活 B.道德 C.法律 D.生产 15、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16、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人的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和基本标准是( ) A、道行品德 B、道德规范 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 2、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是( ) A、生活规律D、劳动纪律 C、社会公德 D、法律规定 4、网络生活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虚拟的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等特点,要求人们自觉做到不散布传播或获取有虚假反动、庸俗淫秽色情等内容的信息,抵制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不欺诈、侮辱和诽谤他人;并要求适度上网,不长期沉迷网络以避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等,这些是社会公德中的( ) A.文明礼貌B、文明上网 C.助人为乐D、爱护公物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 ) A、从职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业、职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D、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6、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公共生活规则。这种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是( ) A、职业道德 B、学术道德 C社会公德D、家庭美德 7、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 A、遵纪守法的要求 B、保护环境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D、文明礼貌的要求 8、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其身份都是“乘客”,应该当“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或看戏的人其身份都是“观众”,应该当“文明观众”;到商店购物的人其身份都是“顾客”,应该当“文明顾客”;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人其身份都是“读者”,应该当“文明读者”;在公园游玩的人其身份都是“游客”,应该当“文明游客”等等。这些属于( ) A、职业道德 B、家庭荚德 C、社会公德 D、恋爱道德 9,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这些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中( )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维系社会公德平衡的支干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本质、基本特点和要求;在公共生活中正确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4、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难点 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意识的培养。 [教学时数]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引入: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别与联系: 2.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以家族内部交往为基础):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经济全球化: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在原始社会,主要以图腾、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 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案例链接一:《道德也出竞争力》(见教案附录一)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综合素质》考点题库解析《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年最新版)

《综合素质》考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年最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素质》考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 年最新版) 1、多选题;职业道德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集中体现在_____ A: 它是个体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它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 C: 它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 D: 它是个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保障 参考答案: A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释: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故排除C。D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2、多选题;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_____。 A: 提高综合素质 B: 促进事业发展 C: 实现人生价值 D: 抵制不正之风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解析]略 3、单选题;道德评价的根据是_____ A: 动机 B: 效果 C: 手段 D: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

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其中,“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5、多选题;办事公道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正确的做法有_____ A: 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一定权力,更要办事公道,秉公行事; B: 办事公道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 C: 办事公道对公务员的要求更为严格; D: 在对待服务对象时,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程序办事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释:B很明显不对 6、单选题;“精诚合作、同舟共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顾全大局、虚怀若谷”等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_____的关系。 A: 团结友善 B: 助人为乐 C: 明礼诚信 D: 文明礼貌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3学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与简评 1、了解道德的起源,正确把握道德的涵义、本质、功能与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5、认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6、大学生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环节以及如何把握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品质的树立; 7、联系实际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8、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展示课时目标、导入新课]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也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除了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还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课时目标如下: 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叙述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4、叙述社会公德的涵义、特点和内容; 5、了解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以及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6、了解网络生活及其特点,掌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7、认识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以及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掌握公共生活中主要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讲授新课] 《上海: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从思想史的淵源来看,到了19

世纪末,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不是偶然的,它受到了明末以后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江南士风的很大影响。江南的士大夫在宋明以后就逐渐眼光向下,注重在民间创办书院,开拓风气,形成舆论,以期在朝廷之外建立强大的道统。这些区域化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氛围对清末上海的改革路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 这种现象说明:道德对社会、对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简介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②③④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人与人关系、公共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特别是网络使得人类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由于活动范围更广泛了,相应的交往对象也更复杂了。加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们要与更多的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小孩子交往要多加注意,以免看错人、交错朋友。▲某医学院女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交友不慎,最后走上行窃犯罪之路。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场所增加了,公共设施完善了,为公共生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阅览、体育馆健身、互联网链接,等等,应有尽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 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应有: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2)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1.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4.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5.遵纪守法 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

06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案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案例1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行人篇 汽车让人――《道路交通安全法》给了行人安全的保障。该法规规定: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有绝对优先权。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通行,必须停车让行;此外,该法规还保护了无交通信号情况下的行人横过道路权。规定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要主动避让行人。 撞了不能白撞――《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采纳“撞了白撞”这一做法,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定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因此,此前个别地区实施的“撞了白撞”今后行不通了。 行人违法要挨罚――尽管机动车今后要让行人走,但违反交通规则还是要受到惩罚,交通法规定,对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可以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车主篇 拖车不收车主的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停放的地点。因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拖车造成机动车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补偿责任。 肇事逃逸别想开车――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对六个月内发生二次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负有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的专业运输单位,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机动车,禁止上道路行驶。 发生车祸先救伤者――交通法对于救助交通事故的伤者也有了人性化的规定,它规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伤者,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也应当予以协助;交通警察赶赴事故现场处理,应当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医院应当及时抢救伤者,不得因抢救费用问题而拖延救治。 交通事故仍可私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还规定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按照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酒后驾车罚得很惨――据有关部门统计,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一大因素。因此,交通法不仅将酒后驾车作为对法律的触犯,还加大了对饮酒、醉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按照规定,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驾驶员,暂扣三个月的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6个月的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酒后驾驶公交、出租等营运机动车的处罚力度则更大。而且,交通法还规定如果一年内醉酒后驾车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将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车辆篇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学提纲

题库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选题 1.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上天神的旨意 B.社会关系 C.劳动 D.动物的本能行为 C 2.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文化水平提高 B.社会道德风尚 C.生产进步程度 D.国际交往扩大 B 3.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D 4.以下哪个行为不属于引领社会风尚的范围?() A.讲正气 B.知荣辱 C.树文明 D.促和谐 C 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 A.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B.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 D.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 C 6.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 A.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B.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 C.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D.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B 7.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因此要求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反映了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即( )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邻里团结 A

8.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体现了爱情的() A. 生物本能性 B. 专一排他性 C. 平等互爱性 D. 强烈持久性 B 9.道德不具有() A.阶级性 B.相对独立性 C.全民性 D.普遍性 D 10.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他的意思是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应:( ) A. 平等履行道德义务 B. 把个人纵欲作为爱情的目的 C. 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D. 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精神”关系 C 二.多选题 1. 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 A.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ABCD 2.下列不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 A.团结忠诚 B.服务群众 C.吃苦耐劳 D.诚实守信 AC 3.道德的定义() A.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B.对人类的一种内在约束 C.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D.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AC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导入新课】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有什么不同? 2、人类的公共生活如何发展起来? 【讲授新课】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比较 (1)私人生活:是指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2)公共生活中: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更为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3)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演变: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落――暂时的、松散的联合体――以地缘关系为主的广阔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资料: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 古希腊人把公共生活视为人所必须承当的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一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提出:“城邦为若干家庭和[若干家庭所集成的]村坊的结合,由此结合,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们所谓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这句话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政治普遍善的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们被整体地结合进由立法所规定的城邦制度,人们只有组成城邦才能形成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制度必定是至善的。“人天生是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现在社会上有哪些缺失公德的现象呢?列举公德缺失现象,提出你所认为的公德缺失的后果(如车祸、公共环境污染以及其它不文明现象)。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关于“公”的涵义 1.“公”的五种解读: 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 第二、“公”具有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如《左传》中的“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一般人们认为公事与公共事务和政府是划上等号的。 第三、中国传统思想中,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祉。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记事思想关系很深。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 第五、和睦相邻的观念。 2.近代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历史背景 一百年前,梁启超探寻中国所以“日即衰落”的原因,认为即在于“公共观念之缺乏”。“一涉公字,其事必败” 的。 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五十年,在《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普通民众缺乏社会公益心,少有“公”的概念。 “公共”这一概念,实为近代输入之“新学语”。当年思想界的先贤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化欲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不能仅以“船坚炮利”为能事已毕。 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开始分化,真正的公共问题由是浮现。

二、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公共生活:开放性、透明性。直接或间接关系。 私人生活:封闭性、隐秘性。家庭个人内部。 公共生活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为一体,人与人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三、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使公共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城市化的迅猛扩展,凸现社会公德的重要。 2、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传统范围: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医院、集体宿舍、集贸市场、商场等。 现代范围: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电话甚至网络等虚拟世界等。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过去:生活在“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小。 现在:多在“陌生人社会”,交往圈很大。 总体看,现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使社会生活协调地发展。且使交往越来越复杂化。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公园休闲、散步钓鱼、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旅游参观 四、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首先来了解两个概念: 1)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2)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体现为以下四点: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成员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具体表现 有序的公共生活具体表现为: 1)文明礼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2)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特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是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公共生活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公共生活的三个主要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的表现。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做合格公民》说课稿。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成人中专幼师专业高一思想政治课采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的“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科书”——《师德常识》,全书共五课,前边三课分别在讲什么是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本节课是第四课《教师在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中的第一节《教师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教更胜言传”,做为一名学前教育的教师,教师道德不仅仅体现在校园内,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这就要求幼师专业的学生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的提高,所以,本节课是一节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的课,知识点不多,主要任务有:①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学习社会公德知识,确立“遵守公德,做合格公民”的观念,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榜样。二、学情分析 受传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成人中专学生比普高学生比,优越性差,不被社会认同,因为从小到大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因而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我反正不如别人,学了还有什么用?”。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最大优势——敢于表现和动手能力强。 而细究他们学习不好的原因又不外乎“学习方法不对,事倍功半”、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基础差跟不上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成功的体验少,学习兴趣弱。上述种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不良循环。造成少数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认真分析上述学生的不良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信心、耐力和能力。 抓住这些成人中专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明确的学习方向,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和手段,鼓励他们发扬刻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火花。有针对性的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已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重拾信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从理论要求向实践行为要求的一大转变,本节课,学生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亲身体会、体验,从而进一步将理论转化为自觉行动。所以在学习中,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与理解目标: 1.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的内容。 2.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二)情感与思维目标: 1.愿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厌恶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三)行为与价值观目标: 1.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敢于批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 教学重难点: 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妨碍和损害他人。

第五章 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及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一目了然,而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且公共生活领域有不断扩大之趋势。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讨论1:在食堂打饭,排队好还是不排好?为什么? 排队:秩序;公平;效率。此时有人插队会怎样? 不排队:无秩;不公;低效。此时有人排队会怎样? 讨论2:上课迟到好不好?为什么? 迟到:偶尔一次无所谓,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这影响公共生活质量,给他人带来不好印象,次数越多越不自重,麻木后将失去自尊。而不尊重自己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想被人尊重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可见,公共秩序绝不是与已无关,恰恰相反,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公共秩序靠什么来维护?当然是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称之为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议一议:助人何以为乐? 助人的目的是什么?助者自豪否?要不要助?如何助?何以坚持助?值不值得助?大学生,面对贫困应怎样生活?贫困,就应过贫困的生活吗?贫困,就不能过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吗?资助大学生,为了啥? 2.议一议:长春市开通“老弱病残孕幼”专乘公交车。 公交,公共交通的简称。公共交通是为公共生活服务的,服务对象当然包括“老弱病残孕幼”,而且每辆公交车都设有“老弱病残孕幼”专座。那么,为什么还要设专乘呢?是专座不够,还是没人让座?这是否浪费了公共资源?姑且不论专乘还是专座,何谓“老弱病残孕幼”?如何界定?从法律上界定,还是从道德上界定?是强制让座,还是自愿让座? 3.探讨:如何看待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应禁否? 大学生,“准”成年人。校园生活,当为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当然需要遵守公共秩序。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是否有私人生活?是否需要私人生活空间?大学生在校内可有私人空间?是否在外租房,由谁作主?由校规校纪作主吗?要不要遵守校规校纪?不遵守会怎样? 道德侧重自律,自律就意味着你应该这样。我就不这样又会怎样呢?事实上,不这样也不能怎样!身处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又能怎样?当不这样就不行时,怎么办?交由法办。这就是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事实上,法律绝少规范私人生活。可以说,一切法律都是为公共生活服务的。法律强调的是他律,你不得不从。不从就制裁你,轻则破财消灾,重则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但法律的目的不是制裁,而是保障(人权)。法律规范给你一种确定的生活,它起着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等作用。 1.议一议:你感觉到法律在保护你了吗? 2.想一想:遇到“抱腿”乞讨的小孩怎么办?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具有极大的震慑力,但即使这样,可还是有人不从!怎么办?! 二.私人生活与公民隐私 私人生活事关公民个人隐私。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想告人之事。隐私事关个人生活幸福。但法律并不保护公民的一切隐私,当隐私涉及到他人或公共利益时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了,如“局长日记”、“疑犯用上百页日记精心设计作案手法”等。那么,公民哪些隐私会受法律保护呢?这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事实上,至今为止都不明确。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隐私权,我国《侵权责任法》也明确规定了隐私权属于公民的民事权益。 例1:网络泄露个人隐私 上海大学机电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小黄顺利通过了上海顺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招聘的笔试和面试,并被告之回家等通知。终于通知到了,但不是签约而拒签。被告之的理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不适合您”。原来,顺祥公司人事部在决定录用以前,在网上搜索了小黄的名字,查到了他的人人网个人主页和微博主页,了解到小黄太多的夜生活及吃喝的内容,并看到了大量小黄在酒吧里的照片,小黄出入这些场所的频率相当高,公司董事们担心他过于丰富的社交生活会耽误工作。因而拒绝录用小黄。这也是借鉴国外经验。 美国微软公司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35%的人事经理会在网上搜索求职者的个人背景,23%的人事经理会登陆社交网站了解求职者的个人生活。美国在线求职网站CareerBuild调查了3169名人事经理后发现,那些通过网络对潜在员工进行调查的人事经理中,有34%人在发现问题后取消了求职者的候选资格。 例2.隐私权与知情权孰重孰轻? 一对年轻男女到妇幼保健院做婚前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男方患有梅毒。医生建议其先行治疗后再结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