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生活》最新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最新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最新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最新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内容复习小结

2009年3月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消费(解决为什么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消费?(货币)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三个关键词:商品、货币、消费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商品的基本属性(二因素)其关系:对立性和统一性

注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对一个人来讲是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无论生产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会关心使用价值和价值。

2.关于货币的整体理解: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职能看,货币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本质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从发展看,它经历了金属货币、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形式。(以上说明货币并不神秘)3.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两种重要经济现象

我国在2004年基本成功解决连续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状况,进入2004下半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发原材料、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使目前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风险。

4.价格与供求、价值的关系

(1)价格由价值决定(唯一的决定因素):也可说价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价格与供求是双向制约(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注意:供求影响价格会形成两种市场状态,即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5.等价交换的理解

(1)等价交换的含义:价格与价值相符(货币出现之前等价交换表现为双方商品价值量相等)(2)等价交换如何实现---在动态中实现: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长期交换过程来看,商品平均价格与本身的价值仍然是一致的,说明商品交换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6.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使用价值量与两种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关系图示如下:

7.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有哪些?

(1)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2)直接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3)决定性因素:价值

▲扩展: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本身价值(根本性)、供求关系(直接原因)以及间接因素之外,货币(金银)本身价值的变化、市场垄断、国家宏观调控、纸币的发行量、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哄抬物价、地区差价、商品的新鲜程度等也会引起物价涨跌。

8.价格变动的影响:

两个角度(消费和生产),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

9.影响消费的因素

(1)客观因素:①收入;②物价水平;③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其他因素。

(2)主观因素: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扩展----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制度等

10.恩格尔系数及其变化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同学们要注意有关论述题:如…..材料可知(某地市)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2)变化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3)变化表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之间呈反比关系)

三.易混淆知识点

1.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

2.外汇与外币

3.本币汇率与外汇汇率(外币汇率)

4

5.互补品与替代品的需求量变动

四.热点问题

1.商家、企业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实施名牌战略。(分析角度:商品的基本属性)

2.国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角度:商品的基本属性)

3.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4.CPI(居民物价指数)上涨问题(分析角度:价格变动的因素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5.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注意: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意义何在?

6.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分析角度:正确的消费观--课本21-22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内容复习小结

2009年3月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金筹集方式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

3.三个关键词:生产、公司经营、劳动者

4.逻辑线索:消费离不开生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生产的制度背景→创造财富的主体与主要场所→如何筹集创造财富必需的资金

二.重难点分析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层含义:(1)生产决定消费:四个表现(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四个表现(P29页倒数第二段理解)

2.公有制的主体与国有经济的主导

(1)区别:公有制的主体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例;国有经济的主导则强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对全局和战略而言的)

(2)联系:国有经济的主导是公有制的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及增强:课本32页最后一段

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5.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

三.易混淆知识点

1.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即为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即在经济体系中或经济制度中),两者地位则完全不同。

3.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

注意:只有国有、集体控股,企业才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4.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关系比较

(1)集资方式不同:前者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后者企业不向社会募集股份,向企业内部募股。(2)合资方式不同:前者一般仅是资本联合,后者是劳动合作基础上的资本联合。

(3)表决方式不同:前者一股一票,股份越多表决时越有发言权;后者一人一票制,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决策体现多数人意愿。

(4)股份操作不同:前者股份公司的个人股票经批准可上市交易;后者职工个人股不得上市交易,企业职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5)分配方式不同:前者实行按股分红;后者除了按股分红外,还可以按劳分红。

(6)适用范围不同:前者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

以用,它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在我国一般用于国有经济);后者是目前我国城乡群众在改革中产生的新事物,一般用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

5.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以雇用劳动为基础。

6.外资经济不同于三资企业:

三资企业中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境内资本部分,不属于外资经济。

7.公有制、非公有制不同于混合所有制

8.法人、企业法人(法人企业)、非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区别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企业法人:是指企业本身,即依法设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3)法人代表:是指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指法律规定的代表企业法人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由自然人充当)。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般法人企业的厂长或经理等。(4)非企业法人:是主要从事非经营活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法人的分类:

我国的法律根据法人的设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把法人分成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三大类------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9.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可以发行股票

四.热点分析

1.结合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考查公司的经营、构建诚信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调整利息税: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包括人民币、外币储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结合角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免征利息税有利于增加个储蓄存款收益,剌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结合神舟七号,考查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4.结合矿难、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考查劳动者就业与权利保护

★★小资料-----上市公司上市的条件(上市公司一定是股份制公司,股份公司不一定能上市)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其股票经过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经向社会公开发行;二是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三是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四是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五以上;五是公司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六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只有符合了上述条件,才能批准其上市进行交易。

■上市公司的含义:上市公司则是指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证券交易所审查批准后,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本质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般特点,如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和投票参与公司决策等。但上市公司区别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比一般公司强。许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将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公开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内容复习小结

2009年3月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国民收入的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分配的两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分配环节(财政、税收)3.整体把握:

一个制度---分配制度,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四种财政收入,四种违反税法行为;五种财政支出;六个基本概念---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公平、财政和税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注意区分:哪些是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重要性:课本

3.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重点之重点!

(1)三个方面:一个制度保证,两个重要举措(具体内容措施看课本61—62页)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重要任务)

4.国家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控制经济运行?(注意几种财政政策的运用,当前的财政政策是什么?------请看学习资料五,保留好啊!)

5.财政收支平衡的理解:大体平衡、动态平衡

6.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理解:69页

7.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税收的作用: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退税、减税、免税、提高税率)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由税收的性质决定

纳税人意识:(1)义务意识——作为纳税人,积极履行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权利意识——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三.易混淆知识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的内容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分配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明确一点:使用范围不同,首先要看是在哪一类经济形式再做判断。

比如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1)公有制企业:主要是按劳分配;(2)股份制企业:按技术要素分配;(3)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按劳动要素分配;(4)自办公司或企业: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3.外汇收入与财政收入

外汇收入首先形成企业、公司的收入,然后企业、公司要拿出一部分以税的形式交给国家才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4.纳税人与负税人、征税对象的区别

(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主体。(谁来交税)

(2)负税人: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客体。(交什么给国家)

5.几种违反税法行为的区别:方式不同

注意:(1)偷税漏税经常在一起,要区分开:偷税(又叫逃税)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漏税是一种不知而犯的行为(不知道税法规定而没有去交税)。

(2)偷税与骗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设法隐瞒应税收入,后者是骗取国家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6.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四.热点问题

1.年初确定“稳健的财政政策”到2008年11月5日之后再提“积极的财政政策”

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增速下降)

主要措施:降低税率(免征利息税、降低企业增值税),增加财政支出(中央4万亿,地方18万亿),增发国债,扩大投资规模(十大措施,简称“国十条”—参考学习资料三)

2.免征利息税理解角度: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免征利息税的经济意义:免征利息税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唤回居民储蓄的吸引力,减少因存款利率下调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的影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收入,从而剌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可以从宏观上缓解国内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减轻降息给百姓带来的存款损失,并将成为股市发展的一大利好;合理调节个人收入、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注意;对个人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结合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应对措施,考查财政的巨大作用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内容复习小结

2009年3月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经济活动的背景与舞台(全书的关键内容)

2.知识体系:

当前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总体小康过渡到全面小康

所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的应对之策: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手段

(1)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主要手段:市场

2.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1)实现方式: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利用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三大机制。(即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2)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实质就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格、供求、竞争三要素的相互作用就是市场机制。

3.如何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1)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即主要作用)

(2)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重点是加强诚信建设)

(3)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三种手段要区分好!

4.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目标(任务)以及手段(P83至84)

▲着重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关介绍请看学习资料五、六)

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

四个要点: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6、为什么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解)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单纯追求GDP的增加,即数字GDP),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才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7.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注意区分: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有五大措施,与全面小康建设在经济建设上的三点新要求是不同的。

8.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双刃剑”---机遇(积极影响)与挑战(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它的实质是什么?(注意论述题)

答案见天天记忆四之17

9.我国应如何应对加入WTO面临(比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看课本100页介绍)的挑战?

答:(1)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3)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4)培养熟悉世贸规则的高素质人才;(5)企业增强竞争意识,面向两个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与狼共舞”。

10.新形势下我国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答案:(1)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4)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5)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6)增强规则和法律意识,主动适应国际惯例,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学会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指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安全。

(亦可参考天天记忆四之22)

三.易混淆知识点

1.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区别

提醒:自发性侧重于指行为、盲目性侧重于指决策、滞后性强调后果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必须会区别

3.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参考天天记忆四之8

4.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参考天天记忆四之11

四.热点问题

1.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考查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手段

2.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环境污染严重、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不协调等,考查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相关措施请记好!)

3.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考查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对调整利息税的经济、哲学思考

【热点材料】

据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包括人民币、外币储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国自1999年11月1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利息税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为了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降低广大中低收入储户的税负,国务院作出了2007年8月15日以后(含8月15日)孳生的利息减按5%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决定。目前,针对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角度分析】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需要国家采用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银行调整利息税正是利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体现。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调整利息税可以适当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3、储蓄的作用。利息税的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说等同于加息,随着实际利息收入的提高,居民的储蓄愿望多少会上升,有利于实现市场供应和商品购买力之间的平衡,从而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物价,实现社会的稳定。

4、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免征利息税有利于增加个储蓄存款收益,剌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5、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符合客观。

降息和减免利息税,是我国央行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针对国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为避免国内经济的大起大落,防止经济下滑所采取的举措。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降息和取消利息税后,国内存款所得还是相应有所降低,因此必然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储蓄流入股市。因此,利息税调整对股市和居民购买国债等理财产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利息税开征8年来,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有一定上涨,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相对减少,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方针政策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利息税调整体现了这一点。

5、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于利息税的调整我们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利息税这个税种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利息是个人所得的一部分,如果其它收入都要交个人所得税,那么利息收入就没有不交税的理由。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利息税制度上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加重

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其存在有其不合理性。

6、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通货膨胀已取代通货紧缩成为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征收利息税与整个宏观调控的政策大方向不近一致,所以经济形势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该随着发生改变。

7、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国家对利息税的调整过程既遵循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演练】

10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决定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中国货币当局充分考量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之后作出的有力“亮剑”!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举措体现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A.经济手段 B.金融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2.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C.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

3、上述材料体现的辨证法道理:

①因果联系②整体和部分的联系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④物质决定意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1999年11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2007年,为了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降低广大中低收入储户的税负,我国利息税由20%降为5%。目前,针对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开征利息税对我国对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国家免征利息税有何现实经济意义?

答:作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

经济意义:免征利息税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唤回居民储蓄的吸引力,减少因存款利率下调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的影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收入;可以从宏观上缓解国内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减轻降息给百姓带来的存款损失,并将成为股市发展的一大利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国利息税税率调整中蕴含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本次利息税的调整是国务院针对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新情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次暂免征利息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变化,利息税也应随之调整;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利息税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做出的决策。

编辑本段非企业法人与企业法人的区别

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根本区别是企业法人以生产性为特征,以盈利为目的,而非企业法人是非生产性,非营利性的法人。

企业法人是以指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

非企业法人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其特点是:(1)主要从事非经营活动(2)不以营利为目的。非企业法人包括以下三种:(1)机关法人。指从事国家管理或行使国家权力,以国家预算拨款作为独立活动经费,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2)事业法人。指从事教育、科研等事业,拥有独立经费和财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组织。(3)社会团体法人。除机关、事业单位法人以外的由若干成员为共同目的而自愿结合成的社会组织。

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都具备法人的基本要素,但两者有很大差别:(1)设立的程序不同。企业法人一般经国家主管机关批准,依法向法人登记机关登记,即取得法人资格;而非企业法人是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或主管机关的行政命令而设立的。(2)设立的目的和业务活动范围不同。这是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最根本区别。企业法人的最大特点是为营利而设立,直接从事生产经营;而非企业法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从事国家行政管理、社会科学卫生事业和学术研究、社会公益活动等。(3)终止的原因不同。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依法宣告破产,即当企业法人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时,应依法宣告其破产;而非企业法人则不能以宣告破产作为其终止的理由。

《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最新版)

文档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 奇 的 货 币 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商品 含义C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让渡 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 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如何, 关系着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文档 《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外汇 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 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货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1、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者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优点: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我国汇率的表示: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信仰、习俗

2017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2018最新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框架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外汇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优点、含义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爱护人民币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本质:一般等价物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 奇 的 货 币 货 币 的 职 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主体:发展 贮藏手段:含义、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表现 货 币 的 发 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银行卡的发放、作用、使用要求 支票:含义、使用要求、种类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正确认识货币 正确对待货币 商品 含义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者缺一不可。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 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价值能否 顺利实现。 起源 本质 职能 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用之有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 用之有度:花钱要有节制,争取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 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 币,货币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注意:外汇除了外币以外,还包括用于外币支 付的支票股票、债券等。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最新整理)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 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 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精华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加粗部分为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 【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017年高考政治 全国卷大纲《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7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三、社会再生产过程: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 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 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 17-18 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 年,【德国】冯特在德国 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西方主要 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 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 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1920s-1950s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 / 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 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一马斯洛、罗杰斯:1950s “第三势力”一一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 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合理组织活动; 3. 对兴趣的依从性; 4.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含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含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

《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版)2020

必修一《经济生活》需背诵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价格与消费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直接因素) 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需求法则,需求曲线)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供给法则,供给曲线)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居民的收入,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主要因素) (3)消费心理、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其它因素) 第二单元:生产与经营 三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3)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4)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5)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1.企业(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