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

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致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粒连接在
一起。

着丝粒:染色体内部的特殊结构,是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染色体和纺锤
体的部位。

动粒:位于着丝粒处的蛋白质复合物,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纺锤体丝结合,
发挥桥梁作用。

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结构。

杂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纯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回交:杂交的子一代与亲代的交配形式。

测交:杂合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的交配形式。

性状: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显性:杂合子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杂合子个体被掩盖的性状。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对位置上决定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表型:生物个体性状的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分离定律:杂合体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互相不影响地分到雌雄配
子中去的规律。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各自独立地分
开和组合,在杂交时各种基因型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可以预测比例的表型和基
因型的群体。

单基因遗传:由一个基因表达差异引起的性状趋势的遗传方式。特征:有显隐性
关系;后代有可预测的基因型和表型理论比例。

家系:根据遗传亲缘关系绘制出来的家族成员系谱图。
亨廷顿舞蹈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
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HD高发于美洲
和欧洲,中年发病居多。

囊性纤维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
粘稠,不同器官病变程度不一。主要见于肺胰及肠道可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
能不全及肝硬化。目前CF患者的平均寿命为37岁。白种人突变基因的携带频率
为3% -10%。

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染色体(X)显性遗传病。又称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
偻病、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患者由于磷酸盐再吸收障碍,肾小管磷重吸收率
明显降低,尿磷大量丢失,血磷降低。重症患者可表现为严重骨骼畸形、侏儒症、
剧烈骨痛等。

血友病:性染色体(X)隐性遗传病。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常常自发性出血
或某处破裂流血不止,尤以关节腔、肌肉、皮下粘膜及泌尿系统最易出血,此病
患者最后会因流血过多而死亡。

伴Y遗传疾病:基因只能随Y染色体传递,由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世代相传。

多基因遗传:是由多个基因的累加效应引起的遗传性状,一般与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所导致的疾病称多基因遗传病(简称多基因病)或多因素遗传病。因有遗传因
素在内,故发病呈家族倾向,但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即同胞中的患病率远比
1/2或1/4低,大约只有1%-10%。




第三章

共显性/并显性:杂合子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

不完全显性:杂合子中显性性状不能完全掩盖隐性性状的现象。

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可以在杂合子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的部位表现出来的现象。

表现度:某一特定基因在不同个体间,对它控制的性状的不同表现程度。即基因
的表现型变化的程度。

外显率:在特定环境的一个群体中,个体基因型实际表现值与理论表现值的比率。

致死基因: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

复等位基因:指的是一个群体中,在一个基因座上存在着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血型:人类血液由遗传控制的个体性状之一,是血液的遗传标记。

红细胞血型: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由遗传所决定的个体差异。

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结合并聚集成团的反应。

ABO血型抗原决定簇:是一种特异性脂多糖。

拟等位基因:表型效应相似,功能密切相关,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紧密连锁的基因。
它们像等位基因但不是真正的等位基因。

互补效应:不同对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种基因作用称为互补效应,
这两个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上位效应: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分为隐性上位和
显性上位效应。

抑制效应:两对非等位基因中,其中一对并不直接调控表型,而是对另一对等位
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这种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被称为抑制效应,该调控基因
被称为抑制基因。

核外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分为线粒体遗传和叶绿体遗传等。

核质互作: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互作控制的性状的遗传。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第四章

质量性状:表型之间截然不同,具有质的差别,用文字描述的性状称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呈连续变异状态,界限不清楚,不易分类,用数字描述的性
状。

阈值模型:把差别的连续变异同不连续的差别联系起来的模型。

超亲遗传:当杂交的双亲不是极端类型时,杂交后代中有可能分离出高于高值亲
本或低于低值亲本的类型。

多基因假说:由于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

目多,每个基因作用小,再加上环境影
响,所以数量性状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表现为连续变异。
累加作用: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相加或相减。尽余值指无效
基因的基本值。

倍加作用: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的数值与尽余值相乘或相除。

基因型值G:表现型值P中由基因型所决定的部分。

环境离差E:表现型值与基因型值之差就是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加性效应:非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

显性效应:等位基因内部的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非等位基因间之间的互作效应。

遗传率:遗传变异占总变异(表型变异)的比率,用以度量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
性状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对杂种后代性状进行选择的重要指标。

广义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指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近交: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或配子的结合。

杂交:不同个体间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个体间的随机交配。

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

全同胞交配:同父母的后代。

半同胞交配:同父或同母的后代。

堂表兄妹:亲代的全同胞兄妹的后代。

近交系数:指一个个体从它的某一祖先那里得到一对纯合的、等同的,即在遗传
上完全相同的基因的概率。

平均近交系数:近交婚配子女数与近交系数的乘积除以总婚配子女数。




第五章

顺反子:在互补实验中的功能单位,通常,一个基因就是一个顺反子。但是,有
时候一个基因内部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顺反子。也有时候,两个基因才构成一个顺
反子。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序列在染色体上不是连续排列的,而是被内含子
间隔开。

内含子:在成熟的mRNA中不出现的序列。

外显子:在成熟的mRNA中出现的编码序列。

可变剪接:一个mRNA前体在不同的剪接方式下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变异体的过
程。

重叠基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者是一段DNA序列成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可动基因、跳跃基因、转座序列:基因组中一些特殊序列能够从基因组的一个位
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

转座:转座序列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上的现象。

插入序列:是从细菌的操纵子的插入突变中发现的。是仅含有转座酶基因的简单
转移序列。

Ac基因:自主移动的调节因子。4.5 kb, 5个exon, 编码转座酶。两端有11个
bp的反向重复序列。

Ds基因:非自主移动的受体因子。0.5-4.0 kb

, 与Ac有同源序列,但缺失了转
座酶的部分编码序列,不能自主移动。在转座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座。

反转录转座子:指通过RNA为中介,反转录成DNA后进行转座的可动元件。

原核基因结构:包括调控区域和编码区域两部分。调控序列又分为转录调控序列
和翻译调控序列。

真核基因结构:包括调控序列和结构序列两部分。调控序列包括非翻译区和启动
子。结构序列即开放阅读框。

开放阅读框:起始密码子ATG;终止密码子(TAA, TAG, TGA),被翻译成蛋白质
的遗传序列。

非翻译区:从转录起始位点到开放阅读框的5’末端的序列被称为该基因的5’
非翻译区,而从开放阅读框的3’末端到转录结束位点的序列被称为该基因的3’
非翻译区。

启动子:基因序列上专一地与RNA聚合酶结合启动转录的DNA元件,决定转录的
起始位置和效率。具有一定的保守序列,受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节。启动子序列
包括核心启动子元件和远端启动子元件。启动子一般认为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1kb左右。

正向突变:将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或者实验室中保存的一种标准品系的野生型等位
基因形式作为研究生物体基因变异的出发点/标准类型。任何偏离野生型等位基
因的变化称为正向突变。

回复突变、反向突变:从偏离野生型的突变类型向突变类型的变化。

基因的自发突变:是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突变。可以由DNA复制错误、自发
损伤、基因转座等多种原因造成。

基因的诱发突变:是生物暴露在诱变剂中引起的遗传物质的改变。自然环境中的
诱变剂包括碱基类似物、烷化剂、嵌合剂、辐射(紫外/电离)等。

同义突变: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碱基变化,与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关。

错义突变:碱基替换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无义突变:编码区的碱基替换产生终止密码子(TAG/TAA/TGA),阅读框提前终止。

移码突变:由于一个或多个碱基插入或缺失,造成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位移,产生
完全不同的多肽序列。

可见突变、形态突变: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的突变。

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体的代谢途径,导致某一特定生化功能的改变。

功能丧失型突变:突变破坏了某基因的正常功能,得到无功能的产物。

无效突变:完全丧失基因功能的突变。

无效等位基因:突变型等位基因。

渗漏突变:功能失活不完全的突变。

亚等位基因:突变型等位基因。

功能获得型突变:突变使得基因获得某种新功能,产生新表型。

超效等位基因:表型效应超过野生

型等位基因的突变型基因。

新效等位基因:产生野生型等位基因所没有的新性状的突变型基因。

反效等位基因:产生和野生型等位基因相对抗的表型的突变型基因。

组成型突变:突变使得基因产物持续激活,脱离原有的活性调节。

致死突变:突变影响个体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现象。

条件致死突变:在一般条件下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但在特殊条件诱导下导致个体
死亡的突变。

载体:在体外重组DNA实验中,将外源DNA片段运送进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
的运载工具。

质粒:是独立于染色体以外的能自主复制的裸露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第六章

连锁: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交换: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在染色体某处形成交叉
(chiasma)并发生局部互换,导致互换位置两侧的连锁基因发生重组的现象。

连锁交换定律(摩尔根,1912年):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基因倾向于联合在一起进行传递,当这些基因之间的某处位置发生了交换,可以
产生重组类型配子。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减数分裂中联系在一起同时传递给
配子,形成两种亲本型配子,比例为1:1。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减数分裂中或者联系在一起同时
传递给配子,或者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后重新组合,形成两种亲本型配子
和两种重组型配子,且重组型配子比例小于亲本型配子比例。

重组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 RF) :两基因之间连锁的程度可以用测交
子代中的重组率进行估计:重组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 RF) = 重组型
数目/(亲本型数目+重组型数目)。我们将1%的重组值记为一个单位,称一个厘
摩,即1cM,这个距离也被称为遗传距离。

三点测交(three point test cross):即利用三杂合体与三隐形纯和个体测交,
在同一次杂交实验中获得三个基因之间的重组值关系

连锁群(基因连锁群,linkage group):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一定连
锁关系的基因群。连锁群数目等于单倍体染色体数(n)。

连锁图(遗传学图,连锁遗传图):根据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交换值和排
列顺序制定的、表明连锁基因的位置和相对距离的线性图谱。

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用于连锁分析,基因定位,遗传作图等的可遗传
的生物标记;包括可识别的个体形态,细胞特征,免疫性状或者特定的DNA序列
等。

DNA 指纹(DNA Finger):小卫星DNA标记主要存在于染色体靠近端粒处,在


同个体间小卫星DNA的串联数目存在差异,若在重复序列两侧有限制性内切酶酶
切位点,则切下来的片段会呈现出多态性。

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水平检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又
称DNA分析法。基因诊断包括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两种基本方法。

连锁不平衡:若某一遗传标记与待定基因距离较远,则它们在向子代传递时容易
发生自由分离,称作“连锁平衡”;反之,距离较近时不发生自由分离,呈现“共
分离”现象,即“连锁不平衡”。据此我们可在染色体上将待定基因标定在某
DNA标记附近。

家系连锁分析法:基于“连锁不平衡”的一种经典的基因定位方法。以两代或两
代以上的家系材料为基础,观察标记位点与致病基因位点在家系内是否呈“共分
离”,并利用优势对数计分法(Lod, log odds score)计算出遗传距离和连锁
程度。




第七章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variations/aberrations):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
目的改变,这些改变都会产生特定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染色体结构畸变:染色体基因组结构大片段的改变。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起源于染
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断裂和重接。

重复(duplication):是指染色体的部分区段出现多个拷贝。
顺接重复(tandem duplication):染色体某区段按照染色体自身的正常直线顺序
重复。如:abcdef→abcdcdef。

反接重复(reverse duplication):染色体某区段按照染色体自身直线顺序的反
向顺序重复。如:abcdef→abcdeedf。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 ):染色体重复中如果重复区段所在染色体的位置
不同,表型效应也会不同。

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DNA序列中由于寡核苷酸拷贝数目的变化,引
起生物表型改变的突变。

拟显性现象(pseudodominance):在杂合子中,由于显性基因的缺失,使原来
不应表现出来的隐性非致死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出来。

倒位(inversion):是指染色体一个区段发生180度颠倒。

臂间倒位(pericenticinversion):着丝点位于倒位区段内,倒位区段涉及染色
体的两个臂。如abc.defg→abed.cfg。

臂内倒位(paracentricinversion) :着丝粒在倒位区段外围,倒位区段在染色
体的某一个臂的范围内。如abc.defg→abc.dfeg。

平衡致死系(Balanced lethal system):紧密连锁或中间具有到位片段的相邻
基因由于生殖细胞的倒位同源染色体不能交换,所以可以用非等位基因的双杂合
子,保存非等位基因的纯合隐性致死基因,该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

易位(translocation):易位是指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既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
间,亦可发生在同一条

染色体的不同位置。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两个非同源染色体都折断了,而且这
两个折断了的染色体及其断片随后又交换地重新接合起来,称之相互易位。

单向易位(simple translocation)(转移):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
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的现象。

邻近分离(adjacent segregation): 同源染色体分离时,13/24或12/34组合
形成的配子染色体含有大段重复和缺失(不平衡配子),不育。

交互分离(alternate segregation): 同源染色体分离时,23/14组合形成的
配子染色体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平衡配子),可育。

假连锁(psedulinkage):发生易位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非自由组合,
表现出基因之间连锁的表型。
整数倍体(euploid):一个配子内的染色体为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体细胞内染
色体数目是染色体组整数倍的生物个体被称为整数倍体(euploid)。大多数生物
属于二倍体(diploid),即含有两套完整的染色体组。

多倍体: 含有超过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核型。

非整倍体(aneuploid): 生物个体染色体组的一条或几条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
改变形式。

单体(monosomy): 正常二倍体缺少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2n-1)。

缺体(nullisomy): 单体自交可以产生缺体(2n-2)。

三体(trisomy): 二倍体中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即形成三体(2n+1)。




第八章

基因组(genome):指的是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合,包括基因序列和基因间
序列。

类核(nucleoid):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闭合的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以超螺
旋的组织方式集中在一个较为致密的区域。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请自己查看PPT。

基因组C值悖论:在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称为C值(C Value),
每种生物具有其特定的C值; 生物的C值并不与生物复杂程度(或进化上所处地位)
相关的现象称作C值悖论,即物种的基因数与其复杂性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基因座(locus):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每个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
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基因簇(gene cluster):一些基因序列和功能高度一致的基因分布在染色体的
相同位置,紧密连锁。

基因家族(gene family):序列高度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的一类基因成员。
基因家族的成员可以以基因簇的方式存在,也可以散在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

基因超家族(gene superfamily):没有碱基序列的相似性,也没有同源蛋白质
功能域或者基序,但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类基因。

假基因(pseudogene):又称拟基因,与基

因组中有功能的基因相似,但失去编
码功能的DNA序列。

常规假基因(conventional/classical pseudogene):通常是在基因组进化过程
中功能基因复制后发生突变产生的失活产物。

已加工假基因(processed pseudogene):通常来自功能基因的RNA转录产物反转
录成DNA后重新插入(随机地)到基因组中。

单一序列:基因组中只有一份拷贝的DNA序列。

重复序列:是指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序列。

鸟枪法测序(shotgun sequencing):即直接从单个测序反应中得到的短序列通
过检测重叠区推导出完整序列。

单倍型: 指一条染色体上紧密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内一组等位基因的
基因型,单倍型中的等位基因通常是连锁的。




第九章

Pribnow盒:在基因启动子序列内部‐10区,一段为TATAAT的保守序列。

Sextama盒:在基因启动子序列内部‐35区,一段为TTGACA的保守序列。

诱导型操纵子模型:正常条件下,调节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阻遏物)结合到操
纵子序列上,抑制结构基因的表达;添加诱导剂后,诱导剂和调节蛋白结合,使
后者从操纵子序列上解离下来,结构基因在启动子和RNA聚合酶的共同作用下启
动转录,同时被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产物。

阻遏型操纵子模型:正常条件下,调节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处于无活性状态,不
能结合操纵子序列,结构基因正常转录和翻译;加入阻遏剂后,阻遏剂和调节蛋
白结合,形成有活性的阻遏物,结合到操纵子序列上,关闭结构基因的表达。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在机体的所有细胞中恒定表达的一类基因,相
应的基因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相关基因和细
胞骨架基因等。

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 gene)/奢侈基因:在特定细胞类型中独特
性表达的基因,它们的基因产物往往决定了特定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普遍转录因子GTF(general transcriptional factor): 识别和结合核心启动子,
和RNA聚合酶一起调控基因的基础表达。

非核心启动子元件: 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0至‐200区域的DNA元件,也称
做近启动子区。这个区域的调控元件包括:GC box/Sp1 box,保守基序为GGGCGG,
位于‐100位,是转录因子Sp1的结合位点;CCAAT box,保守基序为GGCCAATCT,
位于‐75位,是转录因子CTF和CBF的结合位点。

增强子Enhancer: 一种远端调控元件,可以通过调控启动子区域DNA转录核心复
合物的组装来提高基因转录效率。

沉默子Silencer: 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和增强子的调控方式很类似,参与时
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关闭,不受距离、方向和位置的限制



绝缘子Insulator: 绝缘子本身对基因的表达既没有正效应,也没有负效应,其
作用只是不让远端调控元件对基因的活化效应或失活效应发生作用。

基因座控制区(local control region, LCR): 位于基因(尤其是基因簇)的
上游,通常由DNA酶超敏感位点(DNase‐hypersensitive sites)组成,可以同
时调控下游一个基因簇内的全部基因的表达, 具有增强子活性和绝缘子活性。

共激活/共抑制因子: 指介导特异性转录因子与转录起始复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的
一类蛋白分子,通常不和DNA序列直接结合,具有一定的酶活性,也叫中介子
(mediator)。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
造成的染色体结构适应性变异,可改变染色体的表达活性,但并不一定可遗传。

CpG岛(CpGisland):指哺乳类生物基因组中长度为0.5~4kb的一段富含CpG二
核苷酸成分(CG含量>50%)的DNA序列,通常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和第一个外显子
区域。

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就是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
异的一种遗传现象。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在XY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中,性
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即在雌性、雄
性细胞里,X染色体的编码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X染色体失活(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失活的X染色体保持高度压缩的
形式,被称作巴氏小体,在一些组织细胞中可见。



第十章

中性学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MotooKimura,1924-1994)于1968年提出“中
性学说”,即核苷酸的突变绝大多数都是中性的,它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
对生物个体无害也无益;自然选择在分子水平不发挥作用;中性的突变可以通过
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研究群体中的基因组组成以及世代间基
因组变化的学科。

孟德尔群体(Mendelian population):即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并由有性生殖
过程(雌雄交配)实现繁殖的群体。

基因库(gene pool):是指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基因座上可
能出现的等位基因总数中的比率。任一基因座的全部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群体中某一基因型个体占群体总个体数的
比例。

Hardy-Weinberg定律: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
突变和选择的理想条件下,世代相传保持不变。也称为遗传平衡定律。

平衡

群体:在生物个体随机交配,且没有突变、选择情况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
世代保持不变这样的一个群体。

自然选择(nature selection):自然界中逐渐淘汰适合度低的个体,选择生活力
和繁殖力高的个体作为下一代亲本的过程。

适合度(fitness,w):群体中一个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存活并传递其基因到下
一代的能力。适合度具有两个基本成分:存活力(viability)和生殖成功
(reproductive success);一般用相对生育力(relative fertility)来衡量
w。

选择系数(selection coefficient,s):在选择的作用下降低的适合度;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如果一个群体的突变不断积累,并且这些突变是有
害的,就会出现适合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遗传负荷。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等位基因频率的随机
波动。群体中低频率的基因可以因为遗传漂变的原因直接变成高频率基因。

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遗传漂变的一种形式,指由带有亲代群体中部
分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重新建立新的群体。

迁移(migration):指群体间个体的流动或基因的交流。

微进化(microevolution):群体在世代过程中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即发生在
物种内的遗传变化。

大进化(macroevolution):指从现有物种中产生新物种的过程,是微进化的扩
展、累积的结果。

地理隔离(geographically isolation):两个群体占据着不连续的分布区间,
空间上的隔离阻止了两个群体间个体的交配,从而阻止了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指在野外的自然条件下,群体之间不
能通过两性生殖得到生活力和生育力正常的后代的现象。

受精前生殖隔离:不能形成受精卵的隔离现象。包括季节隔离,行为隔离,受精
隔离。

受精后生殖隔离:杂合子的生活力或生殖力很弱。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