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整体美语言美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 教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完善自我呢?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感,享受精神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 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二、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是人。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刘庆云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是德育的必要补充;同时能开拓学生的智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潜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本文就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引起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同时,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 根据自己半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了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将美育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去。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一、展示教师美,诱发审美情感。 创造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我们知道,情感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先导作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独特的形象感染人。试想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又有什么美育可言?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诱发学生美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尤其要讲究语言美。标准、流畅、富有感染力而又不乏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诱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是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许多美感因素,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美感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教育是艺术,是一种美的教育。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文字、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愉悦,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用。 一、发掘教材中的美元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古今中外,涵 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 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 的审美享受。 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 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 二、启发思维,体会意境美 作品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 时进行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不可强行灌输。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 想一想:大年夜富人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 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语言美、鉴赏美 摘要:正如培根所说:“自然界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地理学科中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学过程的行程美,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让“美”,在地理教学中无处不在。 让美如星般闪耀在地理教学中

有人会说,地理教育怎能有美出现呢?地理内容不外乎地形、气候、位置、人口、面积等等,这些内容和地理好像关系不大,但是我要说,地理课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怎样让地理教学过程激起波浪呢?我认为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的同时,接受理性的观念,这样就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乃两全其美之策。 地理是研究一个地方的地形、气候及人文活动规律的学科,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似相差较大,但实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把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中的: 一、自然美,素材得天独厚 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山大川,满眼苍翠的热带雨林,……一谈到这些,又有谁不愿意畅游其间,享受美好生活呢!如果给这些自然美分一下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秀美:清新、端庄、秀丽,如江南水乡的那种满眼碧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秀丽,“桂林山水甲天下”等等。二是“壮美”,名山大川——华山之险,黄山四绝,泰山之雄伟,“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说也说不完。三是大气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一种怎样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海天成一色的景象,让你感觉大自然的伟大,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原始森林,那是一个让人怎样感叹的地方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人文美,生活中丰富多彩 人类是自然界杰出的代表,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就旧貌换新颜了。一是建筑美: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从荷兰的围海造田到我国的三峡工程,从紫禁城到如今的摩天大楼,从羊肠小道到现在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从古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贯穿的教育内容,它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做人,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和升学率,集中于客观知识的传授面忽视共他方面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固然,我们应看到语文在实用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更应注意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可塑性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人格美。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乃至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少年记忆”往往给人一生带来影响,是每个人最长久的记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性: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因而,语文教学不光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鲜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和人格个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三、贴近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里有限的篇目,而应力图使学生走近形形色色的生活,体悟不同的人生,让学生在自已身边的广阔生活天地里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对真、善、美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所以,为了学生以后的生存、社会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应尽量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大胆创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02T11:11:44.68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仇素平[导读]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仇素平(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两河乡完小河北石家庄 050400)【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培养学生对美 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美审美素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1-044-02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 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 。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1年11期 2、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开审美的慧眼,语文教学的每一因素,无不放射着美的光华。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通过审美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感受美的载体――教材 阅读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一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缄、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三峡、石钟山的神奇秀丽美;秦淮河、青海湖的梦幻美:极光的神奇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米洛斯的维纳斯塑像更是达到了“高贵典雅与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的境界。可谓美不胜收。二是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

级砸烂旧世界;达尔文勇敢地批判神创论。三是真挚的人情美:《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四是语言形式的美: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汪洋恣肆美和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委婉、得体美。此外,还有构思的新奇美:如《读(伊索寓言)》;情节的巧合美:如《项链》;说客们的劝说艺术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真是不胜枚举。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所有的文章、文学作品都有许多焕发人们精神的审美情趣的亮点,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审美教学的正确人口。 在审美鉴赏之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揣摩语言应是美的语言:理清思路应是清晰明朗的;概括要点本身肯定是文章思想美的集中点,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

[语文教学,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为学生创造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审美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无论是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有声有色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帮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 “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帮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本身更有深刻的生命属性。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由于在学科性质、教学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认识模糊,却被人为地疏离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出现沉默、虚假、苍白和冷漠等不良状态;或刻意强调其中的生命属性,而抽空了其根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底子。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生命形式。语文教育是基于语言学习进行的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而人文、生命、审美三者,“人文”是语文的精神支柱,是语文的精气神;“生命”是语文的终极追求,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审美”则是语文教育的生动的表现。 一、语文教育的审美形态 从美的形态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而语文所承载的生命,同样有来自现实的生命,有来自艺术的生命。 (1)语文教育中的现实性审美。小珊迪,这个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演绎的极其震撼人心的孩子,其本身是个

虚构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个来自艺术的虚构的生命,却以其令人感动的真实性,给人以生命的震撼。在这种生命的震撼中,我们读这篇文章,就不再是读一个文学作品,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读另一个真实的生命,这生命也就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2)语文教育中的艺术性审美。丑小鸭、安徒生笔下令人感慨唏嘘不已的艺术形象。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他的生命来自安徒生的童话。这只丑小鸭不仅长得丑,命运也“丑”得可怜,让人为其愤愤不平。但看到它变成小天鹅的时候,看到他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的时候,我们不是也非常幸福吗?这是艺术的生命在唤醒我们真实的情感。 二、语文教育的审美范畴 人有气质的区别,黏液质的和胆汁质的迥然不同。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语文,也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的语文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清平乐?村居》,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一幅白描的村居图,虽然洗练,却有声有色,虽然朴素,却有情有趣。词人辛弃疾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痴人分明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现实主义的语文通常按照实际生活所固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美育是点亮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渗透美育的语文课堂更加丰盈灵动。 一、引领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中的形象美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营造美的氛围。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反复朗诵,品味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流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触摸一词,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细读默念,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四、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一本好书能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五、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美文创作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指导观察;二是启发讨论;三是完成创造。如让学生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作文写作,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9-01-09T11:55:49.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7期作者:刘琴琴 [导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湾中学264309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自始至终把审美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自然带有审美性的特征。这种审美性主要由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能力的教师表现出来,我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作为手段,是教师要以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在课堂上激发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学生主动参与,情绪愉悦的同时掌握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增强美的发现、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忽视和偏废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装在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把审美活动纳入语文的教学中,无疑会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一种催化和促进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审美理想,才能自觉地去运用、去创造教学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较高的审美修养,也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所不可缺少的,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获得美的享受。审美修养超高,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越深刻,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就越强。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艺术的创造。优秀教师与低劣教师的重要差别,可能不在于他们知识的积累,而在于他们的审美修养。优秀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而且这种修养已成为职业素质的有机成分,深深渗透于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当中。他们不光会运用娴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自觉地使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在教学中,他们会深入挖掘每篇课文中潜在的美,并尽力使这些美得到丰富和升华,让学生在美的沐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期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就初中语文而言,一至六册所精选的一些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都具有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其整体结构、文体、意境、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本身所包含的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语言美等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源泉。如《背影》中的父与子的亲情美;《我的教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听潮》中潮起潮落的动态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十大浮雕的静态美;《孔乙己》中的悲剧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当潜心钻研,从这一篇篇优美的作品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素材,促使学生逐步完善、提高审美。 三、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外在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教态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所谓教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动作、表情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的美,他表现为衣着整齐美观,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态度亲切、庄重、热情、真诚等。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则表现在多方面,诸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缓急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张弛交错、疏密有致的节奏美;干净、整齐、清晰、和谐,书写漂亮而又规范的板书美等。 四、指导学生感知自然美,培养他们得审美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之外,还应该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会体略自然美。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直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如萧如笛的山泉瀑布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亲身观察去领会自然界万物的形体、色彩、现调、空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对称等美的活动形式,最终形成对这些形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如让学生观察荷塘,老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感受讲碧绿的荷叶给人的平静、稳定之感;粉红的荷花给人的淡雅、欢快之感;而叶与花的形态分布可以使人从它的整体结构中感受到疏与密、点与面、明与暗的和谐统一。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自然景物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能赋予人的生命和感情,从而产生审美的体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自然界的万物就会成为他们审美的对象,他们的感情也就会在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时再让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荷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由荷花联想到春节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对它产生钦佩和敬慕之情,因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个阶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各种教育环境和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