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音乐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音乐分类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流传于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长调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

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呼麦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卡开斯(Khakass)等地区。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潮尔是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概念的总称,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音音乐形式。

潮尔音乐中有:弹拔潮尔(突布秀尔);弓弦潮尔(在科尔沁直接称其为潮尔);喉音潮尔(又称为呼麦);潮尔哆(由多人用喉音伴奏,一人演唱的长调歌曲)等形式。

潮尔哆是蒙古民歌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即几个人演唱低音,一个人唱高音长调歌曲。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晒怕硗穂?,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作为叙事歌的一种,其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带有浓厚的说唱性。其演唱形式均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马头琴等乐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情节、刻划人物的需要,随时插入评述性的对白。产生和发展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反映的题材主要有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拉》等。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如《东克尔大喇嘛》、《宝音好来宝》又称“好力宝”。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多在节日、婚礼和喜庆场合演唱。“好力宝”是蒙古语音译,是“联结”的意思。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但以单人演唱为多。内容一般有思乡、赞马、民间传说、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外,还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曲目长篇短篇均有。唱词为四句为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四胡。曲调豪放、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著名演唱曲目有《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还有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猎歌

来源于原始狩猎歌舞,内容大多直接模拟古代猎人们的劳动生活或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有时是寓言性的动物叙事歌。代表作有呼伦贝尔盟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只黄羊》等。

牧歌

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

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赞歌

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颂歌》、《辽阔清秀的故乡》、《西辽河颂》等。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声。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思乡曲

在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蒙古族享有盛誉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等,便是宽阔台汗时期的思乡曲。思乡曲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武士思乡曲,即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念故乡的歌曲。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莲松树》。另一种是妇女思乡曲,即远嫁他乡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歌。如科尔沁民歌《诺恩吉亚》等。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礼俗歌

在特定场合演唱,带有生活风俗性、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于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饮宴场合。婚礼歌在婚庆上演唱,曲调热烈、欢快。这类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主人们愿意聘请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结婚仪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多为齐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比赛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蒙古音乐发展历史阶段

蒙古民族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也极其丰富。据历史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征用旧乐于西夏”。元太宗窝阔台于十年(1238年)曾征集燕京和南京的金朝遗乐和乐官。元宪宗宗蒙哥于即位后第二年(1252年)三月,下令制作钟磬、笱,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元世祖忽必烈在藩邸时,命宋周臣管理乐工。即位后,于中统元年(1260年)用登歌乐祭祖。又命王镛作《大成乐》,并制作了一整套元朝宫廷乐器。明代时,蒙古封建主进行歌舞仍以蒙古乐器演奏。清代时,宫廷中所演奏的蒙古乐曲,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时期的。其乐器有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等。清政府还设有管理蒙古乐曲的什榜处。?

蒙古族的音乐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

隋唐时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额尔古纳河流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作为狩猎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为”古短调“。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萨满教歌舞、呼麦、狩猎歌曲、英雄史诗、自娱性集体歌舞等。例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教舞曲:《宝木勒赞》等。--欣赏:《宝木勒赞》(乌兰杰自唱)。

(二)草原游牧文化时期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发生了大变动。回鹘汗国被来自北方的黠戛斯人击溃,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中心地带,向西向大举南迁徙。蒙古先民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勇敢地走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进入了蒙古高原中心地带。

自此,蒙古人从狩猎民族转化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且,逐步脱离山林狩猎文化,跨入草原游牧文化时期。与此有关,蒙古人的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游牧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转变为”长调“。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长调牧歌、”潮尔“合唱、马头琴等。例如,《牧歌》、《小黄马》等。--欣赏: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绿缎子》(莫德格唱)。

(三)农耕村落文化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统治进入了危机阶段。朝廷对蒙古地区采取所谓”移民实边“政策,大片草原牧场被开垦为农田。于是,生活在长城沿线一带的蒙古人,由于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草原牧场,便逐渐放弃传统的畜牧业,转而从事农业生产。从文化方面来说,蒙古人已经脱离草原游牧文化,转入了农业耕村落文化。

当地蒙古人筑屋而居,形成星罗棋布的村落。随着生活的改变,音乐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长调民歌逐渐衰微,基本退出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反之,新的短调民歌却蓬勃发展,并且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短调情歌、长篇叙事歌、”胡仁?乌云力格尔“(蒙语说书)等。例如,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碧斯曼姑娘》等。--欣赏:《碧斯曼姑娘》(色拉西唱)。

蒙古族音乐—赞歌

蒙古族音乐——赞歌 今天,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就接着带您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第四大类—赞歌。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财富,尤其是蒙古民歌,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歌是歌唱的艺术,而每一种民歌形式在用音乐手段(不仅是歌词)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时,则往往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来。我们在欣赏蒙古民歌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那么,蒙古民歌究竟有哪些类别,各类民歌体裁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赞歌是蒙古族人民群众在那达幕大会或其它公共集会、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歌唱的民歌体裁。赞歌按其内容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是歌颂蒙古历史上著名英雄人物的赞歌;如《成吉思汗颂歌》。这首赞歌以其庄严肃穆的感情,高昂激越的音调,热情歌颂了成吉思汗。对“一代天矫”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伟大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这首锡林郭勒地区流行的著名歌曲,内容和形

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堪称是赞歌的典型代表。 其次,有一类赞歌是歌颂蒙古各地的名山大川,湖泊温泉,古刹寺庙等。例如,阿拉善盟民歌《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哲里木盟民歌《西辽河颂》。这两首优秀的赞歌,热情赞美了蒙古人赖以生存的草原和河流;充分体现出蒙古族劳动人民热爱家园,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 赞歌的演唱形式是很多样的。不仅有独唱,齐唱;还有重唱乃至合唱。有些古老的赞歌已具备简单的和声,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赞歌主要是在室内以及露天大会上演唱,多数情况下还有乐器伴奏。因此,歌词和曲调均较稳定,没有牧歌那样大的即兴性。 赞歌擅长于刻画人们热情豪放,庄严肃穆的思想感情。一般说,在赞歌中很难听到悲伤消沉的调子。比起牧歌来,赞歌的音调简洁有力,节奏较整齐鲜明;缺少华彩性装饰

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分析

传承是历史、当代的范畴。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该范畴的核心地位。任何有活力、有前景的传承,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创新。这样,就可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存活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进而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蒙古族传统音乐既是历史的积淀和存在的反映,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音乐文化事象。它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特定的现实,在历史中形成并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一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意义 1 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现实意义 历年来,蒙古族音乐都在中国的音乐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使得传统的音乐受到遗弃。同时,传统的老一辈艺人不断的去世,大部分的传统音乐已经没有原来的面貌,失去了其本来定的面貌。在通过一些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现阶段传统音乐的现状。很多的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播,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辞世,许多的传统音乐没有继承人进行相关传承,也没有相关的一些机构对这些传统的文化进行补救式的传承,只是依靠一些音乐的爱好者和传统的艺人对传统的音乐进行默默的坚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缺失使得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流失,给传统文化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同时,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还是采用较为落后的手段,一般就是对徒弟进行口头上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保留传统音乐的本来面貌。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这种方式是较为私密性的方式,一般只是对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进行传授,是一种不开放的传授方式,这样就局限了传统的文化传承,使得其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2 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音乐的一些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毕竟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进步,传统音乐因为更新的速度较慢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较为落后的情况。因此,社会上就会出现一些对传统文化不认同的思想,甚至是排斥和抵制。认为传统的音乐是落后的、不开放的、较为愚昧的音乐。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传统都有其必要存在的因素,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得到传承本身肯定具有自身的优势。而且在发展中也不断地出现音乐方面的非常优秀的作品。任何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传统的文化也不例外,本身来讲传统的音乐还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成果,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同时,在进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传统文化的底线,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各代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其中存在着相当多的精华,只要加以变革就能够成为被大众接受的非常优秀的音乐,因此在进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传统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1 与马存在着共鸣 在蒙古族中马是非常神圣的存在,是蒙古族的圣物。在蒙古族的发展工程中,不论是在内蒙古的周边还是在草原的内部,都有着对马的无限推崇,其本身的许多民谣和传统的音乐也是存在这许多对马的歌颂和表达。同时,通过蒙古的服饰和乐器也可以看出蒙古人民对马的喜爱。比如蒙古族的人民喜欢用带有马图样的饰品,他们的乐器也有很多的涉及到马的因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马头琴了,这个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据现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蒙古建国的时候就存在宫廷的乐队中,是蒙古族较为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一般来讲,马头琴由马骨组成琴干,在琴箱上面蒙上一层马皮,用来演奏的琴弦和琴弓都是有马尾制成,虽然只有两个弦索但是却能够发出较为空灵悠扬的琴声,表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较为丰富多彩,在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中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演奏方式,具有较强的穿

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与发扬蒙古族民歌教学

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与发扬蒙古族民歌教学 发表时间:2018-06-14T16:10:42.76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6期作者:道力杆[导读] 蒙古族民歌是我国小数民族的特殊文化体现,使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丰富人情以及民族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力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一小学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摘要:蒙古族民歌是我国小数民族的特殊文化体现,使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丰富人情以及民族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蒙古族民歌,可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对蒙古族民歌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以此实现蒙古族民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统与发扬。 关键词:小学音乐;蒙古族民歌;传承与发扬;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187-01 1传统蒙古族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在音乐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人们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在不断的发展改变,现代音乐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阶段人们对音乐审美需求的提升,而在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与普及下,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内涵,认为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是落后的,甚至对传统民族音乐产生了排斥心理。但是,蒙古族民歌音乐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本身具备存在的价值,其中具有的内涵及意义是现代音乐所不具备的,而传统蒙古族民族音乐其中具有的存在价值及意义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与发扬。任何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传统的文化也不例外,本身来讲传统的音乐还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成果,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而且,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其中存在着相当多的精华,只要加以变革就能够成为被大众接受的非常优秀的音乐,因此在进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蒙古族民歌音乐传承与发扬的现状 在现代娱乐设施逐渐增多,流行音乐大肆宣传的背景下,蒙古族民歌音乐渐渐别人们遗忘在角落,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着经典传统的危机。小学音乐教师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为了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流行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子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的比重逐渐减少,蒙古族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发扬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点,其一是教师对蒙古族民歌音乐的了解程度有限,教师专业度有待提升。其二是教师对蒙古民族文化了解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做到深入讲解与情感融入,从而制约了蒙古族民歌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发扬。 3基于蒙古族民间音乐传承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3.1了解蒙古民族音乐文化 内蒙古是民族自治地区,这里有大部分的人都是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歌曲,特别是蒙古族民间音乐更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提到蒙古我们就会想到蒙古舞,随着音乐而舞的粗犷的蒙古舞,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歌舞对于音乐教学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蒙古族民间音乐有着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服装礼节等等民族文化,这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大有帮助,并且在音乐传承上也是必有的部分。 3.2小学音乐教学融入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 在小学音乐中融入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助于对音乐的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应强调的不是内容、意义或知识,而完全是审美的感受力。那些知识性和智力的分析可能很快就使学生失去了欣赏的兴趣。首先,学习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助于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并学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然后从音乐学、音乐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性、审美性、民俗性的不同。第三,蒙古族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多元化、人本文化的教学文化。最后运用现有的教材,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融入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体会内蒙的民间音乐带来的浓厚的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去欣赏其他民族的民族歌曲,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 3.3革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音乐教学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音乐是一门需要多感官参与的学科,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牧民音乐时,可以通过幻灯片放映大草原辽阔的场景,奔跑的羊群,气势恢宏的画面更有助于学生情感与音乐更好的共鸣,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心中情感。 3.4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蒙古族的民族音乐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这一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音乐。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是兴趣占据主要地位,教师要让民族音乐的魅力和学生的兴趣点有效共鸣,让学生乐于并主动去学习音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实践参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民族音乐。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同学们参与民族活动中去,如那慕达大会,传统婚礼现场,祭祀活动等。 结语 结合上文可知,小学音乐教学中蒙古族民歌音乐传统与发扬的有效措施。小学音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少数民族民歌文化教育,增加小学生对蒙古族民歌文化的了解吗,对于传统音乐的传统与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相关教师在蒙古族民歌教学中需要加强小学生为民族文化及蒙古族人民生活习性的了解,体会歌曲背后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J]. 赵靓.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2]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 王婷. 新校园(阅读) 2018年02期 [3]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性的培养[J]. 裴祚楠. 新课程(小学) 2018年02期 [4]分析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 何李平. 中国文艺家 2018年03期 [5]浅谈重视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J]. 雷金荣. 中国新通信 2018年07期

蒙古族歌曲大全

蒙古族歌曲大全。一首《敕勒歌》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站在这几乎像是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下,脚踏着无边的绿色,极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骏马,我们不尽心旷神怡,仿佛来到了梦中的人间天堂。 走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会看到星星点点的毡包。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帐篷——蒙古包了。它的结构非常简易,由陶脑、乌泥和哈那组成,外面再覆上一层羊毛毡,既保暖又轻便,再安上门窗,两个人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内的正中央,再在顶上开一个小天窗,把烟囱伸出去就可以啦。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是蒙古族人为适应草原生活而发明的流动的家。 在每年骄阳似火的七八月间,蒙古族人们要举办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这1

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这里人们买掉牛羊,用换来的钱买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各种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节日,如摔跤、赛马等,让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 说起草原人民的服装,那可就更美啦!既简洁又大方。每一种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白色是如乳汁一般无暇的颜色,象征纯洁,一般在节日盛典时才能拿出来穿。蓝色象征忠诚坚定。红色象征热烈开朗,是人们最常穿的颜色。黄色只有活佛与王亲才可以穿,一般人不会穿。他们的腰间总是系一条宽大的腰带,通长长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他们饲养的牛马和羊群,不仅是牧民们生活的保障,而且构成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绿的草原因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2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勤劳善良、憨厚朴实,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美妙而悠扬的歌声,仿佛诉说着草原人民的豪迈与奔放。 编辑人:天堂草原音乐 3

蒙古族长调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蒙古族的民歌——长调,它就是口头文化遗产的一种。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伴随着中蒙两国申报蒙古长调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保护,将更好地被传承与发扬。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主要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2005年11月25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此次申遗成功,显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出于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使得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也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共识和认同。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比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教案

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打节奏、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欣赏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在教学中重点感受、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采用多种形式欣赏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欣赏、感受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试唱法、听赏法、讨论法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标签:蒙古族民歌蒙古族长调哈扎布文化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蒙古族音乐 蒙语歌曲

蒙古族音乐蒙语歌曲。今天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带您了解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蒙古人的祖先长期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业。白8世纪中叶始,有些蒙古族部落日渐强大,开始走出大兴安岭,向草原地带发展。840年,雄踞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破,被迫向西迁徙。但是,众多蒙古语部落便乘势跨入了蒙古高原腹地。肯特山为中心的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蒙古族音乐蒙语歌曲。在广阔的草原环境中,这些西进的蒙古族部落,逐渐从采集、狩猎生产方式过渡到畜牧业生产方式,“遂水草而居”,最终转变为游牧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丁阿尔泰语系,蒙古文则产生丁13世纪初,回鹘族学者塔塔统阿受成吉思汗之命,根据古回鹘文字创制而成,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便是用这种“回鹘体蒙占文”写成的,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

音乐和宫廷音乐资料。 蒙古族音乐蒙语歌曲。蒙古族自古信奉萨满教,蒙古语称之为“博”。自成吉思汗时期以来,“博”一直是蒙古汗国的国教。 13 世纪中叶,元世祖皈依藏传佛教,封西藏巴思八喇嘛为“国师”。自此,萨满教便失去了国教地位。直至16世纪中叶,土默特部封建主阿勒坦汗皈依藏传佛教黄帽派后,宣布萨满教为非法,明令废止。在藏传佛教与蒙古封建统治者的联合打击下,萨满教逐渐趋于衰微,但并未彻底消亡。萨满教上层分子向佛教妥协,采取了巫佛合流,以变图存的策略,继续在民间活动,此派被称之为“白萨满教派”。 蒙古族音乐蒙语歌曲。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既有其白身的特殊规律,也与汉族音乐有共同规律,蒙古族亦不例外。例如,划分音乐史发展阶段时,便不能完全照搬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甚至连本民族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也不能简单地加以照搬;而是应

《蒙古族音乐(天鹅)》贾斯汀教学设计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音乐学习的核心内容——听、唱、写、创四项技能,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二)理论依据 本课的理论依据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1.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2.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3.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

聚力,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民间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通过民间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淳朴、富有生活趣味的民歌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天鹅》是一首著名的乌拉特短调宴歌。乌拉特人为成吉思汗长弟合撒儿之后裔所统辖,属科尔沁部一系。明代以前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明清以来几次迁徙,最后到河套北岸乌拉特草原定牧,分化出乌拉特前、后、中三个旗,成为后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市)的主体部分。因此,乌拉特民歌一方面保持了古老科尔沁民歌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300多年来受毗邻鄂尔多斯民歌的影响,出现了不少具有鄂尔多斯风格的民歌。 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五声羽调式。歌词以天鹅作比,表达对客人尊重友好之情,节奏舒缓,曲调深情优美。 一段唱词由四行构成,唱词和曲调之间为“一对二”的关系,也就是一段唱词在两遍曲调上唱完。音乐曲调由上、下两句构成方整结构,每乐句分为前后对等的两个乐节,每乐句前乐节形成逆行倒影的倾向,后乐节则一气呵成,从而具有“前紧后松”的意味。下乐句前一乐节是上乐句第一乐节旋律进行的倒装形式(a+b/b+a)。下乐句第二乐节第一小结则是上乐节的压缩形态。上乐句落音为“商”,从而上、下乐句构成“下属——主”的呼应。 乌拉图蒙古部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很少有器乐或歌舞。其中,宴歌十分丰富,贯穿于乌拉特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民间分类法,乌拉特民歌分为希鲁格道和花儿道两类。其中,“希鲁格道”之“希鲁格”蒙古语为“诗”,“希鲁格道”便是“带有曲调的诗”。据说,“希鲁格道”是生活于18世纪的乌拉特梅日更寺三世葛根罗桑丹毕坚赞所作,是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绝大多数为长调形态。花儿道是宴会仪式上不能演唱的一类歌,多为情歌,基本上为短调形态。 宴歌,是蒙古族最重的民俗音乐体裁之一。它是一种程式化的宴歌演唱模式:即宴会开始时有特定的起宴歌,不同的礼仪阶段,对不同的礼俗角色,唱特定的兴宴歌,宴会结束时要唱特定的终宴歌。这一演唱程式,可以搬用于寿宴、年宴、婚宴以及其他各

蒙古族音乐文化鉴赏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鉴赏 看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人对那首有着草原风情的《赞歌》都不会太陌生。20世纪60年代《赞歌》曾传唱一时,风靡大江南北。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首旋律优美的《赞歌》是由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长调歌曲改编而来。 2005年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 准列入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人类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01年的昆曲和2003年的古琴音乐艺术之后中国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这也就反应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族文化甚至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闭上眼睛,一阵略带苍凉的声音传入,带着一份从容,透着一份自信,放荡得回响在无穷的草原之上。这是心与心的倾诉,是离自然最近的声音,飘向草原与蓝天相接的远方。这就是蒙古族长调带来的宁静,这就是蒙古族长调的魅力。 长调民歌, 蒙语称为“乌日汀?道”, 是蒙古族在草原生活和放牧劳动中所创造的民歌体裁。传统长调民歌包括许多歌种, 诸如牧歌、情歌、赞歌、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等, 形成了完整系列。它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 而且气息宽广, 情感深沉, 内在的抒情性与外在的描绘性相结合; 深刻的哲理性与日常 平凡的自娱性、实用性相结合; 陈述性的语言节奏, 抒情的悠长节奏,持续音上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的装饰, 展现出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 生机盎然的 美好景象。长调民歌流行很广, 以呼伦贝尔盟和锡林格勒盟最为丰富, 典型的曲例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调特点 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舒缓、节奏漫长、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在使用散板的音乐作品中强调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整个乐句的布局常以比较短促的音符 开始逐渐进入长音, 最后又用短促的音符收住, 表现出紧-松-紧的原则。小节线不十分明显,没有鲜明规律性的固定节奏, 往往不写小节线, 也不拿小节线来限制它的优美旋律的自由性。如《辽阔的草原》全曲只有四句歌词,由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反复一遍咏唱。每个乐句都以连续向上进行的曲调开始,表现了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追求。但是爱情生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平坦无阻的。接下去,时紧时松、起伏跌宕的旋律,象波涛一样上下翻滚,正是他内心惆怅不安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这种舒缓、悠长的旋律,使得年轻牧民的情感可以畅快、不收拘束的自由表达。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奏技巧 1.高腔唱法。这里的高腔唱法主要是指高音区的假声运用。因为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属于抒情歌曲, 善于正面表现草原上的一切美好事物, 抒发蒙古人炽热 的内心情感。一般音域较宽,需要运用假声唱法来完成。这种高腔唱法的产生 客观上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由于长调是蒙古人在放牧时所唱, 表现草原的广阔 无垠, 声音要求送得很远, 曲调必然要向高音区发展; 另一方面, 由于它多为 男子演唱, 为了取得音色上的变化发展了它的高音假声唱法, 从旋法上看, 有 比较大的跳动, 正是由于这种男声大跳形成的假声运用, 使曲调富于夸张和戏 剧性的效果。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牧马人高声歌唱,让歌声充斥在天地之间,驱走独自一人的孤独,畅快的表达心底的感情。唯有高腔才能表达牧马人豪放的性格。 2. 颤音唱法。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歌手, 歌声高远明亮而又低

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

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仍残存着一些氏族部落时代的痕迹。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况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又受到诸如战争、部落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影响,其音乐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从历史上看,蒙古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3世纪初以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经过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高原上的诸多蒙古部落,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随着民族共同语言与生活习俗的形成,蒙古人所操场方言与区域性音乐风格,经历了一场“由多而少”的发展过程。原先数十百计的方言与诸多区域性音乐风格,逐渐趋势于削弱或消亡。 有元一代近百年之内,蒙古音乐统一的民族风格基本形成,但其中又包含着三个主要的地区风格:即中部音乐风格区、东部科尔沁音乐风格区、西部斡亦剌惕(瓦剌)音乐风格区。从宏观上说,明、清以来蒙古族音乐的所谓地区风格,不过是上述三种音乐风格发展嬗变、分化整合的结果罢了。 蒙古族音乐地域性风格的最终形成,大体是在清代中期。清朝征服蒙古以后,统治者对蒙古实施隔离政策,“分而治之”。故蒙古族音乐的地方风格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强化。然而,自鸦片战争至清朝覆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动荡,塞北草原亦卷入了大变革的浪潮。在新的形势下,蒙古族音乐的地域风格受到猛烈冲击,再度出现了“由多而少”的发展趋势。直至晚清,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大体形成了五个基本风格区和三个派生风格区。这八个地域性音乐风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一直保持至今,尚未出现根本变化。

蒙古歌曲大全

蒙古歌曲大全 成吉思汗的传说、蓝色的蒙古高原、送亲歌、马兰花、鸿雁、蒙古人、天堂、蓝色的故乡、诺恩吉娅、嘎哒梅林、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克鲁伦河、在那遥远的地方、情人、梦回故乡草原的祝福雪山阿佳伊妮自由飞翔、月亮之上、可可西里、一代天骄、吉祥如意、康定情缘、相约北京、醉美天下、沙漠之恋、等爱的玫瑰、心驰神往、深深爱、、爱的狂怒、新疆玫瑰、大漠情人、最后的讨划、草原凤凰、泼水节、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传奇、我是一只小小鸟、让爱领舞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德德玛草原之女 2草原夜色美德德玛草原之女 3蒙古人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4天堂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5草原之夜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6天路韩红感动 7雕花的马鞍德德玛草原之女 8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腾格尔狼 9我的根在草原德德玛我的根在草原 10陪你一起看草原林媚陪你看草原 11鸿雁额尔古纳乐队 12坐上火车去拉萨徐千雅彩云之南 13家园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14彩云之南徐千雅徐千雅 15唱首情歌给草原朱永飞唱首情歌给草原 16辽阔的草原德德玛草原之女 17草原在哪里莫尔根蒙古天籁 18珠穆朗玛彭丽媛我属于中国 19草原之夜田震未了情 20北京的金山上梦之旅合唱组合流淌的歌声之真情依旧十三 21青花瓷周杰伦我很忙 22梦中的唐古拉米线情系布达拉cd壹 23乌兰巴托的爸爸 24为内蒙古喝彩韩磊 25卓玛亚东 26马背上的骑手德德玛红雨伞 27草原夜色美陆苹独听 28草原之夜谭炎健发烧神笛 29草原夜色美北京天使合唱团我的快乐天堂 30陪你一起看草原 31为内蒙古喝彩韩磊 32陪你一起看草原 33成吉思汗腾格尔

34嘎达梅林腾格尔蓝天 35鸿雁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36思念母亲阿穆隆 37牵手草原罗海英情牵草原 38牧人德德玛 39传说腾格尔出走 40青藏高原索朗旺姆歌自天成 41这片草原莫尔根蒙古天籁 42我从雪山来雪山朗玛 43为你等待白玛多吉云上西藏 44格桑花开容中尔甲阿咪罗罗 45万物生萨顶顶万物生 46呼唤阿穆隆木头人 47狼阿穆隆木头人 48梦随风飘腾格尔 49思念阿穆隆 50母亲阿穆隆阿穆隆 合集 51相遇人间阿穆隆 52蓝色的故乡腾格尔蒙古人 53小河淌水腾格尔蒙古人 54草原迎宾曲鞍安传唱金声1 55远去的母亲德德玛草原之女 56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57天边 58草原蒙古人家莫尔根蒙古天籁 59乌兰巴托的夜琪琪格洋娃娃 60父亲和我 61这片草原蓝野乐队这片草原 62就是爱你陶喆1,2,3!我们都是木头人-陶喆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站63吉祥三宝 64在那遥远的地方腾格尔珍藏专辑 65神奇的九寨容中尔甲九寨沟之歌 66成吉思汗的传说阿丽玛草原艳姬 67失恋草蜢草蜢:醇经典 68春天来了吉祥三宝 69春天来了斯琴格日乐我自己 70雪落下的声音谭维维耳界 71amid the falling snow enya amarantine 72两个人的下雪天许慧欣快乐为主 73初雪班得瑞莱茵河波影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与藏族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与藏族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能认真听赏《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酒歌》、《北京的金山上》等蒙古族和藏族歌曲,感受音乐的美,并能大胆展现两个民族代表性舞步。 ⑵、通过听赏、对比,感受和体验蒙古族和藏族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并能综合其他知识(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等)对其作出分析。 ⑶、领略了蒙古族和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后,对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兴趣,增强民族意识和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2、设计思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纳入到课程基本理念当中。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有多样性。教材虽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实际上是想通过它们折射出我们祖国大家庭更为华彩的民族音乐光芒。本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多来自农村,音乐和文化知识的积淀都不是很深。为此,本堂课从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蒙古族和藏族音乐入手,旨在激发兴趣,使同学们通过欣赏、体验、比较、探究等活动,认识到少数民族的音乐与人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并能由此产生探索其他民族音乐魅力的欲望,进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描述

四、教学反思: 1、本课选取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两个民族作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 开端,使学生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2、因为本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因此本课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加入 了较为经典的曲目作为欣赏材料,学生能够从耳熟能详的歌曲中深入理解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3、本课通过设计舞步学习和合作表演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此外,本课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1、教学程序及活动的设计较简单,没有很出彩的地方。 2、由于本人的舞蹈功底不足,在舞步的教授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 示范作用。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音乐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音乐分类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流传于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长调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 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呼麦

高中音乐《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