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在中医看来,这类好发于冬季的寒邪类疾病适合在夏季治疗。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特约中医专家刘法洲对其原理进行解释: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那么,具体哪些“冬病”适合“夏治”呢?

刘法洲告诉记者,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效果显著。

2012年三伏贴贴敷时间、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2年三伏贴敷时间:(伏帖每伏第一天最佳)

(一伏)头伏: 7月18日(周三)——7月27日,10天

(二伏)中伏:7月28日(周六)——8月06日,10天

(三伏)末伏:8月07日(周二)——8月16日,10天

夏至(选贴)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伏后加强(选贴)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三伏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

如慢性支气管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胃肠炎;溃疡病;小儿厌食;痛经等。

三伏贴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建议大家去大医院或者有中医科的社区医院敷贴。

一、贴敷方法

(一)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

(二)每次药物贴敷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儿童、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三)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二、选取穴位基本原则

(一)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选取背部双侧的肺俞、心俞、膈俞、定喘、膏肓等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

(二)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每次选用3~4个穴位。辨证取穴、对应取穴及阳性反应穴相结合。

三、适应症

(一)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二)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三)痹症(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怕冷,或遇寒加重者)。

四、禁忌症

(一)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二)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三)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四)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五)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五、慎用人群

(一)孕妇。

(二)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三)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四)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五)二岁以下婴幼儿。

六、注意事项

(一)一般对小的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二)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天气炎热、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

(三)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四)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

(五)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

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六)患者在贴敷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七)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和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八)在取下贴敷剂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本文摘自: 金隅滨和园社区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8668365.html,)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8668365.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05&extra=&ordertype=2

三伏贴活动总结

三伏贴活动总结 篇一:胶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三伏贴开展工作总结 胶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三伏贴治疗工作总结在院领导关怀和领导下,在政工科、医务科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医科医护人员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圆满完成了今年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工作,共为我市居民贴敷600余人次,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工作总结如下:胶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针对胶南地属沿海地区,易感风、寒、湿邪气,患者群中患慢性支气管炎、风湿及类风湿疾病、过敏性鼻炎的病人较多,采用祖国传统医学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以上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科为方便广大百姓就近就诊,今年夏天积极的开展了此项工作。 中医科通过前期调研,对胶南地区常见疾病进行了筛选,以胶南地区常见的6个慢性疾病作为开展对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三伏贴操作规范,通过业务讲座、PPT幻灯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熟练掌握三伏贴操作规范,做到了全科医师人人都能标准操作。在入伏之前,中医科在院领导、政工科、医务科指导下,对贴敷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与周密的计划,制定了宣传策划方案,通过导医台彩页分发、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宣传栏宣讲,于XX年7月18日至XX年8月16日期间开展三伏贴治疗。活动开展期间,中医科特别调动人员,专人轮值,保证“三伏贴”工作顺利开展,保证

“三伏贴”贴敷工作与中医日常门诊两不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做好每一位患者登记,并选择部分患者进行电话回访,通过对患者贴 服后的疗效观察、回访,积累了穴位贴服的经验,为明年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全体医务人员齐心协力,共同为提高本次工作效率、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进行了准备。由于准备充分,本年贴敷工作过程秩序井然,克服了场地有限、医务人员不足、患者人数增加等客观困难。医务人员各司其职,流程顺畅有序,操作精准迅速,深受患者的好评。贴敷期间,院领导、政工科、医务科共同下门诊督导服务,许多患者表示人民医院中医科服务方便暖人心,明年、后年还将继续到人民医院中医科进行三伏贴贴敷。此外,很多首次来的新患者通过本次贴敷了解到了中医的优势,表示今后自己的慢性病将首选中医科就诊。 本次贴敷工作的圆满完成,离不开院领导、政工科、医务科、全体中医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也离不开我市居民的支持与配合。通过三伏贴贴敷服务,进一步加强了人民医院与我市居民的联系,为更好的开展中医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科 XX-09-10 篇二:象州县中医医院“三伏贴”免费贴服活动取得圆

身心康中医谈冬病夏治:三伏贴

身心康中医谈冬病夏治:三伏贴 夏天气温高,以中医的角度来看,在炙热的天气之下,恰好可以运用于治病的大好时机,尤其是过敏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等季节交替时常见的棘手问题,除了平时可以用中药做体质调理之外,此时正好可以运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协助身体驱除病邪,改善病症。 中医认为这些过敏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有寒邪潜藏在患者体内,称之为「伏邪」,当秋冬之际,气候变换明显的时候,伏邪就会趁着寒气强盛大肆作乱,使人体出现气喘与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身心康国际中医研究院陈勇院长表示,在中医典籍的《内经》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意思是说,如果能选在春夏季节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补养阳气,是最适当的调养方法。 归纳古时众多中医前辈丰富的经验,若是能趁着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三天,称作「三伏天」,又分作初伏、中伏、末伏,就是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第四个庚日(中伏)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等一年当中阳气最强盛的三天,也是一年之中寒邪最虚弱的时候。今年的三伏天日期分别为国历7月19日星期一、7月29日星期四、8月8日星期日。 在这三天人体的皮肤肌肉比较疏通畅开,容易接受阳气,若能趁此时使用温肺散寒的药物敷贴在人体穴位上,就可以藉由大自然的节气与天然的药物来帮助人体打败寒邪,将寒邪驱逐于人体之外。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在秋冬之际寒邪再度的兴风作浪,这就是中医与众不同的「冬病夏治」概念,也是许多人已经熟知的三伏贴疗法。 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容易怕冷、手脚冰冷者或是冬季易患感冒的寒性体质者,皆适合接受三伏贴疗法。 三伏贴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遵循古法,运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中药,其中白芥子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的作用,细辛能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延胡索可活血行气,甘遂有泻水逐饮的功效,三伏贴就是将这些药物细研而成的粉末,加上生姜汁调和而成的药膏,敷贴于背部风门、肺俞、膏肓三个主要穴位,同时再经由中医师诊察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与症状搭配脾俞、定喘或肾俞等其他穴位敷贴。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xx驱寒方: 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 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 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 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xx驱寒方: 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 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最新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 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 2014.7.6 一、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冬病”的定义 1“冬病”:泛指一些由于阳气不足,正气亏虚、虚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 2冬季易发作的疾病。 3易发人群为虚寒型体质,即阳虚、气虚类体质。 三、“冬病”包括哪些疾病? 1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2虚寒型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3风寒湿痹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寒性慢性颈肩腰腿痛。 4妇产科疾病属于虚寒型者,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身痛。 5其他:冻疮、遗尿等。 四、“冬病”的病因 ?贪凉 ?饮冷 ?晚睡 ?缺少运动 * 夏季是最容易导致冬病的季节

五、何为“夏治” ?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以达到扶元正本的目的。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或复发,乃至不再复发的目的。 六、源流 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清·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七、“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 “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季节摄生”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八、“冬病夏治”常用方法 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数十种方法 三伏贴(天灸)贴药 选择“三伏天”原因 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2012年冬病夏治三伏贴

2012年冬病夏治三伏贴 时间、适应症、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适合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哮喘、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对成人咳喘病、腰腿痛等冬季疾病,以及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腰椎病、寒性胃溃疡、痛经、体虚感冒等疾病有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012年夏季“冬病夏治三伏贴”具体时间: 夏至(选贴)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一伏(头伏) 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二伏(中伏)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2012年8月06日(星期一)三伏(末伏) 2012年8月07日(星期二)-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伏后加强(选贴)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三伏贴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

炎、咽炎、体虚容易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以上疾病均是冬季易得或易加重的疾病,通过“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提前治疗,可以减少发病频率,减轻发病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望广大患者莫失良机,前来贴治。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效果最佳。因为阳干之庚为肺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10天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天也为庚日,由此类推,三伏第一天同样是庚日。因此,贴敷选择在每伏的第一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激发体内阳气。而一天之内,白天阳气盛,因此白天贴敷好,晚上不宜贴;而白天又以上午最佳,因上午阳气初升。因为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辛为阴干,效果较庚日稍差。中医认为肺属金,因此贴敷对于肺系疾病效果较好。而对骨关节病等其他情况不一定非要选择庚日贴敷。整个伏天都可收到满意疗效。贴敷时间:成人4-5小时;儿童1-2小时。 2、敷贴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摘自单桂敏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

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主收藏,夏主升发。冬季我们的汗毛孔是闭塞的,可以把元气锁住,到了春夏,汗毛孔开始张开,用冬病夏治的方式,可以把疾病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所以一般有寒症表现明显的疾病,您在这个季节艾灸,在春夏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这就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又快到了三伏了,就有网友问,阿姨您能不能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我们买不齐这些中药,同时也加工不细。大家说得对,我原来买药找的是一家小的加工店加工的药粉,很粗糙,粘不到一起。还是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好一些。120目箩,加工的真细啊!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三伏贴宣传标语

三伏贴宣传标语 篇一: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 冬病夏治“三伏贴” 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疗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 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开,利用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的功效。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

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三伏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 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亚健康患者。 2015年“三伏”贴敷时间: 夏至:2015年06月22日 一伏:2015年07月13日 二伏:2015年07月23日 三伏:2015年08月13日 贴敷时间:约在2~8小时之间,具体时间可因人而异。儿童皮肤薄嫩,敷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4小时即可。 贴敷禁忌症: 1、贴敷期间,忌烟、酒及生冷,油腻,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贴敷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大量出汗。 3、贴敷当天禁止游泳、淋雨、使用冷气。洗浴时,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 4、外用品忌入口,孕妇及皮肤过敏者禁用、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肺结核、肺癌咳血者禁用。急性咽喉炎、发烧、痰黄等急、热症患者也不宜用此疗法。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10天贴1次,连贴3次。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 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

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李仲文) 三伏贴药材逐个看 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 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一部分人贴敷三伏贴皮肤会起泡,除了药贴的过敏反应外,白芥子也会刺激皮肤,因此需要讲究贴敷的时间。成人为4~6小时,小儿为1~2小时。但如果个别人贴敷后皮肤过于痒、热,也可以视情况减少贴敷的时间。 甘遂苦、寒,有毒。能起到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 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 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 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 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 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 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每次选用3-4个穴位。辨证取穴、对应取穴及阳性反应穴相结合。 四、适应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不是所有的哮喘都可以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的伴有少气、白稀痰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为显著,但对于哮喘急性期发作患者,以及支气管扩张伴发哮喘效果不佳,对于可黄脓痰、或咳血的哮喘患者不宜使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新完整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上工治未病。 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利用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的功效。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三伏贴”与“三九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亚健康患者。 2014年“三伏”贴敷时间: 一伏:2014年07月18日(周五)—2014年07月27日(周日) 二伏:2014年07月28日(周一)—2014年08月06日(周三) 三伏:2014年08月07日(周四)—2014年08月16日(周六)贴敷时间:约在2~8小时之间,具体时间可因人而异。儿童皮肤薄嫩,敷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4小时即可。 贴敷禁忌症: 1、贴敷期间,忌烟、酒及生冷,油腻,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贴敷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大量出汗。 3、贴敷当天禁止游泳、淋雨、使用冷气。洗浴时,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 4、外用品忌入口,孕妇及皮肤过敏者禁用、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肺结核、肺癌咳血者禁用。急性、发烧、痰黄等急、热症患者也不宜用此疗法。 5、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烧灼感,属药物正常反应。外用抗过敏软膏即可,少数病人皮肤贴敷部位出现浅色印记,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个别病人贴敷部位出现起泡、起疹、化脓,禁止抓挠,可局部涂擦红霉素、烧伤软膏,严重者应到门诊就诊。 平山县中医院宣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

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冬病夏治内病外治三伏贴活动宣传单页

“冬病夏治、内病外治”三伏贴活动 活动时间:7月13日— 8月21日 “三伏贴”是以中医“冬病夏治”与“春夏养阳”等理论为依据,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伏贴特色 由于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患者众多,很多医院都根据历年的贴敷效果及临床经验制定了固定的穴位贴敷方案,加快了工作效率。XX医院在相对固定贴敷方案的同时,对每一位三伏贴贴敷患者进行问诊、脉诊及舌诊,辨证论治,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对现有方案进行有效地修改,使得三伏贴穴位贴敷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作用。 贴敷的适应症 三伏贴贴敷的适应症主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汕头金砂中医院三伏贴敷时间 初伏: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 中伏: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01日 闰中伏:2013年8月02日—2013年8月11日 末伏: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 注意事项 ①三伏贴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②三伏贴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③三伏贴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④三伏贴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⑤三伏贴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⑥三伏贴贴敷后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反应,需及时就医; ⑦三伏贴贴敷谨遵医嘱。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

三伏贴的正确配方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的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的疾 病,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的市民都有这样的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是管用的,但却不知道三伏贴的确切配方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的效果 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姚主任表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2021年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欧阳光明(2021.03.07)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陈贤标建议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三伏贴的功效 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全新磁药叠加疗法,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

三伏贴的配方、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禁忌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三伏天入伏开始已经预约了三伏贴。这主要是治疗秋冬疾病的,像是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过敏性鼻炎、风寒感冒、老寒腿等。下边为您详细介绍三伏贴的配方、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禁忌大全。 三伏贴:中医根据内经“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之时,调整人的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尤以三伏天治疗效果更佳。 【一】三伏灸的药物配方 1、虚寒性便秘药物:巴豆2克,肉桂3克,吴茱萸6克,生姜汁少许。取穴:气海、足三里、神阙。 2、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老虎草、白芥子、毛莨、独蒜头任选一种。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3、高血压药物:槐花、珍珠母各30克,吴茱萸60克,米醋适量。取穴:神阙、涌泉。 4、过敏性鼻炎药物:麝香1.5克,甘遂、细辛、玄胡各2克,白芥子5克,姜汁适量。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5、哮喘药物:麝香1.5克,细辛、甘遂各15克,延胡索、白芥子各30克,生姜汁适量。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二】2016三伏贴贴敷的最佳时间分别为 伏前加强(7月7日—7月16日)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8月26日—9月4日)。 【三】三伏灸的作用三伏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四】三伏贴禁忌症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 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到了肺气肿阶段的患者,肺结核患者、湿热型胃痛患者都不适合采用三伏贴治疗。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本身为特殊体质、有接触性皮炎等的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三伏贴疗法。因为该疗法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 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 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 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新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上工治未病。 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利用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的功效。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三伏贴”与“三九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亚健康患者。 2014年“三伏”贴敷时间: 一伏:2014年07月18日(周五)—2014年07月27日(周日) 二伏:2014年07月28日(周一)—2014年08月06日(周三) 三伏:2014年08月07日(周四)—2014年08月16日(周六)贴敷时间:约在2~8小时之间,具体时间可因人而异。儿童皮肤薄嫩,敷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4小时即可。 贴敷禁忌症: 1、贴敷期间,忌烟、酒及生冷,油腻,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贴敷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大量出汗。 3、贴敷当天禁止游泳、淋雨、使用冷气。洗浴时,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 4、外用品忌入口,孕妇及皮肤过敏者禁用、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肺结核、肺癌咳血者禁用。急性、发烧、痰黄等急、热症患者也不宜用此疗法。 5、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烧灼感,属药物正常反应。外用抗过敏软膏即可,少数病人皮肤贴敷部位出现浅色印记,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个别病人贴敷部位出现起泡、起疹、化脓,禁止抓挠,可局部涂擦红霉素、烧伤软膏,严重者应到门诊就诊。 平山县中医院宣

三伏贴工作总结

2017年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总结 2017 年“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职能科室的通力合作下,贴敷工作已告圆满结束,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准备充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联系速达广告公司印制宣传海报,放置中心大厅内,微信公众号推送三伏贴消息,提前告知广大市民贴敷的时间、地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 二、敷贴时间初伏:7 月12 日;中伏:7 月22 日;中伏加强:8 月 1 日;末伏:8 月11 日。主治:支气管哮踹,慢支,感冒,鼻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及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等。其次,与制剂室联系,及时置备药物,并就药物的配方、均匀度、细腻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与提高,把住了药品质量关。深得病友好评。 三、改革创新,方便群众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遵循“简、便、廉”的宗旨,中心在贴敷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以方便广大群众。在高温酷暑的三伏天,大家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贴敷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为中心贴敷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贴敷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年总挂号人次有30 余人次,总贴敷人次30 余人次。 四、总结提高,为实现我中心“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权威,创立品牌,疗效是关键,只有疗效确定,研究贴敷疗法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中心将加强贴敷研究,不断提高疗效,把该项目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中心中医特色的优势项目,广泛服务于广大民众。 本次贴敷工作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中心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也离不开辖区居民的支持与配合。通过三伏贴贴敷服务,进一步加强了中心与辖区居民的联系,为更好的开展中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年9月3日

冬病夏治活动方案

冬病夏治活动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2020年首届“冬病夏治”暨夏季养生活动 活动时间:2020.07.01---2020.08.31 所谓“冬病夏治”,“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风湿、老胃病、哮喘等病症,“夏治”是针对中医中春夏养阳理论,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外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刮痧,拔罐)、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 “冬病夏治”首选三伏贴 据介绍,“三伏贴”是在“三伏天”的特定时间,通过用有温经散寒、逐痰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的一种传统灸疗法。经过研究,中医专家认为“三伏贴”是通过药效、免疫调节、脏腑经脉调节等作用而对人体防病治病起效的。 “三伏贴”治疗的范围非常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等,对没有疾病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具体疾病治疗如下: 1.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顽固性咳嗽、体虚易感冒者。

2.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腹泻、胃脘痛。 3. 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厌食、遗尿、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 4.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5. 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痛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等。 6. 皮肤科疾病:冻疮、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症、雷诺氏病、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 2020三伏贴分初伏贴、中伏贴和末伏贴,时间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结束,共40天。 初伏贴 (1)时间: 2020.7.16日-2020.7.25日 (2)功效:大补阳气,增强免疫力 (3)周期:连灸3天,之后症状调理1次/2天 中伏贴 (1)时间: 2020.7.26日-2020.8.14日 (2)功效:症状调理 (3)周期:1次/2天 末伏贴

三伏贴的组方和应用

三伏贴的组方和应用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 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1、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1)消喘膏。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姜10%、麻黄10%、元胡10%,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型硫酸纸或薄膜纸上。纸面积约为10mm2; (2)甘遂姜汁膏。组成为: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各15g。共研细末,等分成三包,每次用一包,以鲜姜汁调成厚糊状,摊成药饼四只备用。 (3)毛莨、天文草(均为鲜叶),各取3~5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mm的药饼。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一)取穴: 常用穴:分3组。1)大杼、膏肓;2)风门、脾俞;3)肺俞、肾俞。 操作: 敷药制备:按白芥子50%、细辛30%、甘遂20%的比例称取药物,共研细末,用鲜生姜汁调和,分做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药饼备用。 于每年初伏、二伏、三伏进行治疗。每次选一组穴。贴敷时,先将麝香少许撒于药饼面上,用4厘米2大的胶布,将药饼贴于穴位上。可敷贴1~3小时,如病人感觉灼热难忍,宜提前将药饼除去。小儿贴药半小时即可。上述三组穴位,轮流选用,3次为一疗程,每年完成一疗程。 (二)取穴: 常用穴:印堂。 备用穴:内关。 操作: 敷药制备:斑蝥一味(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生用,去头、翅研末,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