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卡夫卡式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卡夫卡式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卡夫卡式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1、荒诞下的细节真实。如《生死不明的人》卡尔的遭遇,揭示西方人生存状态;《诉讼》每个细节都显得比较荒诞和不可思义;《城堡》《美国》和《诉讼》被称为“孤独三部曲”都贯穿着社会批判主题,正因为这一主题所以细节就比较真实。

2、怪诞:《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引起别人的讨厌,最后产生了消灭自己的决心,虽然情节显得怪诞、奇怪,但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

3、象征:《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神秘、异化力量的象征。

4、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在家受到压抑、胆小脆弱,又追求美好,但却常常失败,内心幻想浓重;《地洞》中表现小人物胆小心理,权威不可抗拒,障碍不可克服,孤独不可忍受,真理不可追求。

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修法律。l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他从小爱好文学,中学时就对自然主义戏剧和易卜生、斯宾诺莎、尼采善人的著作感兴趣。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有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和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等。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在艺术风格上都独树一帜: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颖别致,摆脱了传统小说的束缚,深刻洞察现代人隐秘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所描摹的正直善良又无力自助的“小人物”悲剧,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民众那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卡夫卡对现代人孤独、迷茫的生存图景的描述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尊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开创者。 《饥饿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1] 卡夫卡是一位极富个人独创性的作家,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异彩纷呈,很难准确地把他划入某一风格流派。这位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严格,曾在遗嘱中提出把他的遗著全部焚毁,而《饥饿艺术家》则是为作者自己所首肯,认为“还可以”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卡夫卡之所以如此看重这篇小说,显然是因为它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一、荒诞的现实主义 《饥饿艺术家》写一位以饥饿表演“为其生活目的”的艺术家,如何在世人的冷漠中寂然死去。乍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平实的生活故事,稍加思索,就又觉得是一篇地道的荒诞小说。既真实而又荒诞,荒诞之中有最高的真实,故谓之荒诞的现实主义。 无庸争辩,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长期不吃食物而生存的。然而生活中的不可能却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一种艺术的真实。饥饿艺术家,具有神奇的忍饥能力,他的绝食是那样真诚,那样彻底,那样“轻而易举”,“毫不费劲”,在他看来实在没有什么比绝食更容易的了。每届展览,他总是抱怨那原先规定的40天限期太短,以不能让他继续绝食下去而感到痛苦,他的忍饥能力似乎是无限的,可以超时空的。这样的人和事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吗?绝对不可能。这显然是作家的一种虚构,是对人的忍饥能力的高度夸张。作家把这种不可置信的异常当做真实加以描述和渲染,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陌生世界,这是艺术家的权利,也是艺术优胜于现实之处。这种虚构就其同实际生活比较而言,可以说是弥天大谎;然而就其形象体系的独立自足性而言,它又是合乎情理、真实可信的,这就形成了小说的荒诞性。 1·人物心理的真实;这篇小说尽管是三人称,但作家善于把叙述置于接近人物内心独白或意识深层的领域,通过人物的眼光来感受一切,把人物的心理描写与相应的情境结合起来,因而通过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心理的真实,同情并接受其思想观点,不自觉地跟着人物走。这是小说给人以真实感的一个主要原因。 2·细节描写的真实;作家善于选用一些具体生动的细节,以突出表现饥饿艺术家的温文尔雅、矜持自信和对艺术的痴迷,以及由于长期饥饿而造成的苍白、消瘦和虚弱等感性特征,为主人公传神写照。这只要看看小说开篇所描写的饥饿艺术家当年表演时的情景和后面表演结束时就餐的一幕,就会有深刻难忘的印象。正如卢卡契所说:在卡夫卡的笔下,“那些看起来最不可能、最不真实的事情,由于细节所诱迫的真实力量而显得实有其事。” 3·人物关系的真实。围绕着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小说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与观众、看守、演出经理、礼仪小姐、马戏团管事等诸多关系,各种人情世态跃然纸上。 可以这样说,除了主人公的忍饥能力超出了实际生活中的可能之外,其他一切描叙都很接近生活本身的面貌。作家就是这样巧妙地把不合理的事物同通常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让不可能的存在以可能的形式出现,造成荒诞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这篇小说为荒诞的现实主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荒诞之中传达了现代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 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异化为非人《饥饿艺术家》通过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同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它以令人触目惊心的方式,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对人的压迫,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感受力与独到的洞察力。 从小说中看到,饥饿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真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艺术荣誉感,他酷爱艺术,执着追求,永不满足,从不以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为念,而一心痴迷着艺术创造的辉煌。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请注意三个关节点: 1、笼子;即牢笼,是不自由的象征。艺术家的演出和展览,始终是在笼子里,表明艺术家的不自由和人的价值的丧失, 他由于成为资产者赚钱的工具而沦为非人。2、豹子;艺术家死后,幼豹取代了他在笼子里的位置。这表明作者有意将艺术家与动物类比。豹吃得饱饱的,并受到观众欢迎,更加反衬出艺术家的境遇不如动物。3、饥饿表演。饥饿是人生的大敌,把饥饿表演当做“艺术”去出卖,这是一种极其荒唐而残酷的自虐行为。这种活动,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否定,自我丧失。可见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异化劳动。 饥饿艺术家由于“世人骗取了他的工钱”,“找不到适应自己口胃的食物”,而不得不把自由的精神创造,变成了迫不得已的饥饿表演,这反映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的莫大悲哀。艺术家对饥饿表演“艺术”愈痴迷,付出的愈多,他自己所有的就愈少,最终是自我的完全丧失。饥饿艺术家之沦为非人,以至死亡,正是异化劳动所造致的必然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看,广大的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饥饿艺术家。他们给资产者创造的是金钱和财富,而给自己带来的

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或“席勒式”,涵盖四项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且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 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第一,权威的不可抗拒。在卡夫卡的意识中,始终被一种无所不在的、强大而无法抵御的异己力量——权威笼罩着,这简直成了他医生精神上的“紧箍咒”。这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充分的是《诉讼》和《城堡》。前者涉及“法”,后者涉及“政”,都表现的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异化”现象》《诉讼》中作者把那个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和处决认得法院写得既具体又虚妄,既腐败又恐惧。在卡夫卡笔下,政治上腐朽的资本主义庞大国家机器每天都在冷漠地运转,虽然他的每个局部是可以看见和接近的,但整体却始终是神秘莫测的。农民在“法的门前”等到老死而不得进的寓言,更是卡夫卡对资产阶级法律投的否决票。而“城堡”则是与人民为敌的剥削阶级官僚化统治机构的写照,城堡可望而不可即,象征着它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资本主义是一个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层层从属关系的体系。一切都分成了等级,一切都戴着链锁”,这个“戴着链锁”的社会越发展,他的官僚化统治机械越复杂、越庞大,暴君越多,人越受到它的统治。《致父亲》中作者揭露父亲“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莫测的特征”。正是在这样荒诞和异化的世界上,人民受到无形的权威的奴役,盲目地修筑长城,人还不如一条狗,人的处境犹如地洞中的鼠类,岌岌可危,以致最后“异化”为“甲虫”了。 第二,障碍的不可克服。卡夫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梦魇的世界。卡夫卡曾向雅诺赫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困惑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不能出海的帆船上的桅缆,吱吱扭扭地不停作响。”卡夫卡的这种感受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意识中日益严重的障碍无疑是现实生活在他头脑里一再叠印的结果,其作品有关障碍的描写俯拾皆是。《少数》中垂死的皇帝亲自派一个钦差大臣把他的诏书送到目的地。这位钦差大臣捧着死人的圣旨要走出皇宫,但宫殿重重,墙堞叠叠,台阶无数,上上下下总也走不到出口;出来的路上又遇到巨大的人群,他拼命挤呀,挤呀,挤不到尽头……一个人在公园里迷了路,陷进了一个荆棘丛中难以自拔,于是他发出呼救。一个园丁不慌不忙走来,好像要来救他,但忽然又说:要请示他的上司……《美国》中卡尔遇到的障碍还是阶段性的,《诉讼》里的障碍就频繁多了,而《城堡》中障碍的密度更大,几乎每走一步都会遇到绊脚石。洋洋23万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多少个障碍的辛酸故事!无怪乎卡夫卡感叹“我思考能力有限,但要超越的障碍却无限”。 第三,孤独的不可忍受。在卡夫卡荒诞异化世界里生活着的人,有一个突出特点:孤独。他们仿佛互相不认识,完全孤独,但又不是那种独来独往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被一种无情法则排斥的不幸人们,以致于亲生骨肉、手足同胞之间的感情也不能抵御这种法则的侵袭。《判决》中格奥克无非欠缺一点“孝道”,竟然被生父置于死地;《骑桶者》中的“骑桶者”严寒难熬,想向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 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 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 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城堡》写于1922年1月到9月,是卡夫卡生命后期的 作品,也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不仅是卡夫 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他创作风格成熟和定型 的标志,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城堡》讲述 的是一个自称为土地测量员的K长途跋涉来到城堡,打算履 行职责并居住下来,但是他必须与城堡的克拉姆取得联系并 确立自己的身份。虽然K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最终未能进入城堡,甚至无法与里面的人通话。小说没有写完,卡夫 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布洛德在整理编著《城堡》时提到:“卡 夫卡从未写过结尾的章节,但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如何 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将得到部分 的满足。他将不懈地进行斗争,斗争至精疲力竭而死。”这意

味着K所追寻的身份认同问题仍未得到实现,他仍旧是一个 被城堡排斥在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永远都找不到归属感。 《城堡》作为一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现实主义小说无疑有着极高的思想意义。卡夫卡在《城堡》中贯穿始终地营造了一种压抑荒诞的感情基调,通过对主人公K一系列进入城 堡努力而不得的描写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刻画,揭露和 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人间世态炎凉、人民苦难深重。所谓的“城堡”其实就是当时统治阶级强大权力的象征,城堡的不可接近代表了统治阶级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至高地位,在 他们的统治下,普通百姓就是他们玩弄于鼓掌的玩物,时刻受到他们的支配,同时,这所谓的城堡虽然庞大无比,官员无数, 却毫无效能,甚至无能得有些夸张荒诞,但它却是奥匈帝国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状态,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陌生与不可理解,将人生的荒诞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作者还着重强调了人本性中希望和绝望的矛盾挣扎。主人公K虽然一次次受到挫折打击,但是心中仍然抱有对城堡的憧憬和幻想,并且受其支配执着追求,不放弃自己进入城堡的努力,但是他的体力和心力都无法使他胜任

由《变形记》浅谈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9195527.html, 由《变形记》浅谈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点 作者:董张刘畅李鑫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8期 摘要:弗兰茨·卡夫卡,二十世纪初期的德语作家,堪称为"神话"的一个人物,他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总是一些关于人类生存境况的噩梦般的讯息,他总是能够将我们滞留在一种几近绝望的困境中,他称自己是一只不像样的鸟,一只寒鸦,并且已经不会飞了,"因为我的翅膀已经萎缩,因此,对我来说不存在高空和远方。我迷惘困惑地在人们中间跳来跳去。他们非常怀疑地打量我。我可是一只危险的鸟,一只贼,一只寒鸦,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我缺乏对于闪光的东西的意识和感受力,因此,连闪光的黑羽毛都没有。我是灰色的,像灰烬。--一只渴望在石头之间藏身的寒鸦。" 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变形,荒诞,虚无的色彩,这些特点在《变形记》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通过对《变形记》的解读,"象征之内另有象征,譬喻之后又有譬喻" 的意味就更浓郁了。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荒诞虚无 一、卡夫卡生平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十八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一九〇四年开始写作,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现代文学的鼻祖,由于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故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其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地洞》、《判决》,长篇小说《诉讼》、《城堡》等。[1] 二、《变形记》中的“变形”色彩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他朝天仰卧,背如坚甲,稍一抬头就见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块块弧形硬片,被子快要盖不住肚子的顶部,眼看就要整个滑下来了。他那许多与身躯比起来细弱得可怜的腿正在他眼前无助地颤动着。” 作品的开端,就把人变成了一只甲虫,很难想像出比这骇人听闻的事情,可是作者卡夫卡能用这样平淡的笔调来叙述这件事,“变形”就更加骇人听闻了。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以“变形”为主题的作品,如吴承恩的《变形记》,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可是,《变形记》却体现出一种与这些作品不一样的效果,那就是令人困惑,感到不习惯,进而引发无休止的争议。[2] “人变甲虫”这一灾难性事件几乎是凭空产生,就连格雷戈尔都认为自己是在做梦,因而可以说是毫无征兆,而文章的后文也没有交代出具体的原因,使读者难免感到困惑,这样突兀的开头,使读者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因而刚读作品时就自然而然产生警觉和抵触心理,这种心理使读者不必过多的投入个人情感,从而能更加清醒的看待这种“变形”色彩。卡夫卡对于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 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

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3)使用象征或隐喻的形象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 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限度地利用了象征隐喻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这种象征隐喻具体体现为三种方式:细节象征、情节象征、整体象征。 ①细节象征 细节象征是指某些细节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无端地变成了大甲虫,其实是象征不堪生活重负的小人物的心理变异和扭曲。 ②情节象征 情节象征是指由小说故事情节而构建成的象征。比如《变形记》中所记叙的格里高尔的父母家人,对变成虫子的主人公从怜悯、厌烦到憎恶的情节展开,象征着家庭伦理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情状。 ③整体象征 整体象征,是指由小说整体符号性所形成的象征。比如《地洞》

外国文学2名词解释

威塞克斯小说:指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包括:《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由于这些小说主要以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及附近地区为背景,哈代在小说中给它起了一个假想的名字“威塞克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一般以威塞克斯人的命运不测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着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人公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自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复调小说的典范。 小人物:19世纪俄国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是小公务员或城市底层人民的典型,社会地位卑微,在经济上极度贫困,他们的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不敢反抗,成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普希金的《驿站长》里德维林是第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 多余人: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出身于贵族,接受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有民主自由的要求,要求变革专制农奴制的社会现实,但由于他们阶级和自身的局限性,自恃清高,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远离人民,想要有所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作为,忧郁苦闷,最终一事无成,成为生活中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都属于“多余人”形象。 自然派:指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真实描写和强烈批判沙俄农奴制罪恶,以下层人民为作品主人公,同情下层人民,反映人民疾苦,描绘现实日常生活图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倾向。代表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 托尔斯泰主义。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激烈的转变,从贵族阶级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来,并把孔子、孟子、老子和佛教经典与基督教原始教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自己的学说,此即托尔斯泰主义。核心内容有三:一、勿以暴力抗恶;二、道德的自我完善;三、博爱。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表现较明显。 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采用内心独白、内心对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来表现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变、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忏悔贵族:托尔斯泰笔下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力图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爱好思考和自我分析的优秀贵族知识分子。《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其精神探索不囿于本阶级的思想范畴,达到了否定谴责抛弃它,并向人民靠拢的程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西方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统称,主要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试验和话语游戏。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统称,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把个体心灵当做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突现人的异化感和存在的荒诞性,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他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本文将结合卡夫卡的部分作品来论述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1、卡夫卡小说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为了表现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无望,卡夫卡把荒诞作为他的最基本的艺术方法。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 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着的特征。所谓“荒诞”是指关于事情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细节描写却是真切的。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来说一直是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城堡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就是走不到那里,但进城堡的具体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这种情况是荒诞的。 2.怪诞,即改变事物原来的形态,使之怪异。 卡夫卡认为艺术应该“给人以另一幅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样成为让人看不见“真实”的“铁制的窗板。”怪诞强调的是细节;而荒诞则是指小说的情节。例如在《变形记》中,人变成了大甲虫,却仍具有人的思维。作者旨在以这种怪异引起人们的惊异感和距离感,达到使人深思的目的。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但它们的心理活动仍与人一样。卡夫卡认为,动物没有被文明粉饰过,它们较之人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因而通过它们更能表现真实。这种写法也是比较怪诞的。 3.悖谬也是卡夫卡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如果再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作家还运用了悖谬的手法。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即似非而是。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如小说《审判》第9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相当典型。农民为进法律之门等了多年,在等待期间,门卫还给他一把小矮凳,和他拉家常,并告知这是专为他设的门,但他就是进不去。一直到死也未能进入那个专门为他而设下的门。在这荒诞之中,人们可以领悟到在非正义的社会里,普通农民要想沐浴到法律之光,那是难上加难。这就是卡夫卡惯用的产生似是而非效果的悖谬法。 4.卡夫卡常使用图像或限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 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度地利用了象征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云在雾之中。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象征具体体现为三种方式:细节象征、情节象征、整体象征。 5.卡夫卡的小说主要是一种寓言式小说,不求社会生活面得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内涵包蕴其中。 寓言或譬喻与悖谬、象征,虽同是喻示,但与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后者是通过形象的物体,而前者是通过寓言性的故事。例如在《变形记》中作者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 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若是对待一个人, 即使对他烦的要命, 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 用脚踩他, 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 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

以卡夫卡为例,论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

以卡夫卡为例,论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以卡夫卡为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象征性 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2)“荒诞性” 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里,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

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3)意识流 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 (4)意义的不确定性 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于捉摸的世界。 由此可见,现代派文学是欧美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众多相对独立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现代派文学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国际性文学思潮,又表征着一种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精神。因此,五光十色的现代主义流派又呈现出整体性,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思想上,现代派文学富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提倡非理性,善于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主题,具有强烈的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了喻人,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2. 教会文学 正统文学取材《圣经》 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 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3. 骑士文学 世俗封建主义文学兴盛地:法国 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4. 英雄史诗 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英雄史诗特点: (1) 民族遭难、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 (2) 风格庄严、激越。 5. 谣曲: 以描写生活的悲剧或历史题材为主,不少作品塑造下层人民喜爱的英雄,具有平民意识。最有名的:英国《罗宾汉谣曲》 6. 城市文学 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愿望 主要特征: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 主要体裁: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7. 普罗旺斯抒情诗: (1) 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2) 普罗旺斯所所抒情诗受民间诗歌影响较大,主要是写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故事。 (3) 最著名的《破晓歌》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具有反禁欲主义和反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 8. 文艺复兴: 1 )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2) 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3)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9. 人文主义: 1)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2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主要内容:

论卡夫卡小说整体艺术特征

论卡夫卡小说整体艺术特征 卡夫卡是20世纪小说史上伟大的作家,而且尤其在揭示现代主义这一新的文学创作主题中的作用及地位,举足轻重。同时也是20世纪文学创作中首次将人的个人命运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从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大多在传达一种深刻的寓意,即人在生存的世界中人面临的各种逆境或变异。卡夫卡通过小说精准的表达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人如何在现实与想象中去扮演一个角色。从而表达出人在现实面前将遭遇怎样的挑战与牺牲,卡夫卡某些作品通过童话般的故事,其中不乏尖锐的讽刺来揭示一种主体,寓意深远,发人省思。 卡夫卡的写作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心理学的那种潜意识的自由发挥的写作,因为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与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紧紧的围绕在以人为活动中心的周围,将个人的一种经历或感受紧紧的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去传达一种意识,什么意识?人在现实面前的一种痛苦,或者是寂寞,或者是空虚。他用一种超现实的眼光去审视着一切,去注视着一切,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的事。 这种极具个人化的张扬与紧张生活的记录与全部,远远高于生活本身,高出实际很远。他用一种永远是尖锐的那种灵活的姿态,去面对现实,去勾画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他的艺术和表现,常常给我们一张张清晰而陌生的面孔,这张面孔朝着夜晚,那些夜晚的思想就茫茫的侵来,寒冷的感觉瞬间就会袭遍全身,几乎要将人摧垮。 卡夫卡的作品,时时处处在透露出一种现实世界对灵魂的侵扰是连续不断的,几无中断,有时压抑得人快要窒息喘不过气来。但是,卡夫卡通过艺术再造完美,将这种冷酷的侵扰一波波转化到梦想的奇幻的世界中去,从而变得精疲力竭,仿佛一个废弃的中转站。他用一种奇特的表现手法,让我们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我们又只能通过其作品夸张的手法,酣畅淋漓的去体验。 卡夫卡的作品始终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个人的命运永远是悲剧性的。一种被时间所消磨的易耗品,但这个易耗品又是一个活动的物体。一个很容易又能感知感觉的东西,时时刻刻萦绕着或者困扰着我们得灵魂。一个布朗运动的分子,一张容易满足的普通人的面孔;就是这样一种矛盾和对立,让我们随着作者与作品在现实与梦幻中来回穿梭,徘徊不定。“卡夫卡凭着他那圣灵般的智力,分明洞察到人类存在的危机,即那日甚一日的“异化”趋势,他急欲向世界敲起警钟,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合理性提出质疑。” 在某种程度,感受力激发到生存的极限,批判和对抗时时处处也就存在于现实。当现实过分的压抑一个人的精神和内心,那又绝对不存在任何妥协的可能。除了礼貌之外,除了过分的强调一种精神意志之外,表现又有一种自我的坚定与不移。不容质疑的见解,尤其是在卡夫卡作品总体上来讲,现实超越的是永不满足的个体。卡夫卡通过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分裂,来详细解读了生命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给了我们读者一个精神上的享受。 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度,站在那个显露人类最优秀分子弱点和缺陷的角度,作者的双眼在不停地环视,不断地挖掘所有人的内心,也包括自己。他在努力寻找一切证据,以此来进行讥讽和嘲笑,一个幽默调侃的人,一个忠实的漫画家,作者与作品其实质是在为人的灵魂而工作和付出。 卡夫卡作品中事物的细节图像和语言的距离是最短的,而时间也是有限的。

下列关于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

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 卡夫卡 (Franz Kafka)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于世。然而,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艺术风格,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本文将对下列关于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无法无天的宇宙(无序性的象征)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解读为对宇宙秩序的无法理解、以及对生存处境的绝望感的表达。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陷入一个似乎毫无规律可循的宇宙中,无数的随机事件和不可预测的因素让他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象征性的描绘让读者感到一种深刻的恐惧和绝望,反映出卡夫卡对宇宙的深刻怀疑和对人类处境的悲观看法。 2. 孤独与内心挣扎(心理现实主义的体现) 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与外界和他人隔绝。这种孤独感和内心挣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痛苦和迷茫。这种心理现实主义的体现让卡夫卡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引起了读者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3. 僵化的官僚体制(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官僚体制的僵化和荒谬,他通过严谨的描 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将现实社会中的官僚主义和权力作恶以一种生动 而深刻的方式展现出来。他通过对官僚体制的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 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和对权力的怀疑。这种对现实的直面和讽刺让卡 夫卡的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和具有现实意义。 4. 迷幻和荒诞的现实(超现实主义的倾向) 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情境,他通过这种 迷幻和荒诞的现实来表达对于现实的怀疑和批判。这种超现实主义的 倾向让卡夫卡的作品更加富有幻想性和想象力,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体验。 5. 内在悲剧性的表达(宿命论的思考) 卡夫卡的作品中包含了对内在悲剧性的表达,人物往往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这种宿命论的思考让卡夫卡的作品显得更加深 刻和感人,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卡夫卡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对宇宙秩序、人类内心、现实社会和人类命运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表达。他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08083111 徐海霞 卡夫卡不把创作看做纯美学的事,而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勃罗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文学追求梦幻世界、怪诞的风格、崇尚强烈的情感、酷烈的画面。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23岁获博士学位时的卡夫卡(190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因而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发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作者平铺直叙地在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一一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 矛盾组合 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感。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

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人是需要睡觉的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作者虽然改变了人和动物原有的形态和属性,但这些细节的描写似乎又是十分合理的,所以整体荒诞却不荒谬,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正是这样荒诞的写法引起了读者对这个世界最清楚、最深刻地认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艰难状况正表现了在格里高尔生活的年代,小人物因弱小而充满了危机感与灾难感,并陷入了无助的困境当中。荒诞之下,《变形记》曲折却更想象生动地反映出了更深层的东西,发人深省。 二、揭示事物的本质——穿透现象揭示最真实的面貌 卡夫卡在《变形记》当中并没有使用具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叙述着,他只是很有选择地给我们展示一系列的现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事物的本质却悄然浮现于字里行间,卡夫卡告诉我们的便是最真最永恒的真理。 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可怜的动物,从而周围的人对这个可怜的动物的态度入手,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人与人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格里高尔的父亲无情地把他往后赶,一面嘘嘘叫着,简直像个野人。”儿子刚刚变成甲虫,父亲竟然不会感到奇怪,只是觉得儿子让他们丢脸了。他无情地驱赶儿子,到后来甚至想用苹果砸死他。父与子的亲情丝毫不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极点。格里高尔的妹妹葛雷特,一开始还很关心格里高尔,给 他送食物,为他腾出自由爬行的空间。而时间在小说是最好的考验者。格里高尔心目中的善良的妹妹没过多久就给他吃不新鲜的东西和残羹冷炙,完全把他当动物看待。再到后面,葛雷特却连对动物的同情心都没有了。“‘他

外国文学史笔记-重点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笔记-重点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绿荫下》(1872),第一部“性格和环境”小说。 2社会问题剧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和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政客们的丑恶。 3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派主张写人物深处的、原始状态的真实,以萨洛特为代表;一派热衷于对“物”作纯客观的细致描绘,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 8“卡夫卡式”:卡夫卡所创造的似真似幻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或“席勒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 1简·奥斯汀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从1813年开始,以《傲慢与偏见》的问世为标志。 2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是《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 2狄更斯早期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1837)流浪汉小说体裁,《奥立佛·退斯特》(《雾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