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研究

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研究

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研究
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

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研究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 Study of Yingqiao Powder

陈巧谋1,黄礼杰2,王炜2

(1.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 石门 415300;2.中国科技开发院医药科技开发所,广东 深圳 518057)

[摘要] 银翘散的现代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疾病。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银翘散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 银翘散;临床应用;药理实验研究

[Abstract] Y inqiao Powder is mainly used for treating some diseases infected by virus such a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acute tonsillitis,faucitis,pneumonia and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The 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 study of Y inqiao Powder indicated that Y inqiao Powder has the efficacy of clearing away heat-evil and relieving pain,counteracting hypersusceptibility,counteracting bacteria and virus.

[K ey w ords] Y inqiao Powder;Clinical application;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 study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47(2003)09-037-03

银翘散是我国清代医家吴瑭(字鞠通)创制的著名中药方剂,处方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9味中药组成。该方始见于清代1788年刻印出版的吴瑭的代表中医著作《温病条辨》,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温初起,当时以治疗风温、温热病以及某些杂病属于邪在卫分、上焦而闻名,并一直沿用至今。现代临床上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腺炎、咽喉炎、肺炎、疱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性感染疾病,是中医临床上广泛使用并且疗效确切的中药方剂之一。近年来,有许多人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对银翘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银翘散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解毒、抗炎、抗过敏等作用。现就近年来对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学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1 临床研究

1.1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中医温病”风温”的范畴。银翘散作为治疗风温邪热在肺卫的主方,该方仍然还是现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剂。王氏以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82例,结果痊愈253例,无效29例[1]。陈氏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患者82例,总有效率为73.6%[2]。吕氏用加味银翘散为主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62例,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50例做比较,结果加味银翘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3]。

小儿急性发热为门诊常见急症之一,董氏采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热症患者65例,总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以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4]。

俞氏以银翘散袋泡剂治疗25例发热及上感症状,其中风热型者22例,风寒型者3例。治疗结果,总疗效90.2%[5]。刘氏等对体温在37.5℃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或肺炎等并发症(选择发病初期具有发热恶寒者)的卫分证者共50例进行治疗,有效44例,无效6例[6]。

程氏将上呼吸道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加味银翘散合TMP组35例,一组为加味银翘散组30例。甲组在服煎汁的同时,每次服TMP片0.2g,结果表明,治疗3天,加味银翘散合TMP组痊愈,有效率为91.4%。加味银翘散组有效率为7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加味银翘散合TMP组优于加味银翘散组[7]。刘氏将外感高热症患儿分为两组,甲组用双黄连粉针静脉点滴合银翘袋泡剂治疗,乙组用青霉素静脉点滴。治疗结果显示,甲组总有效率为95.34%,乙组为90.6%。甲组在退热方面明显优于乙组(P<0.05)[8]。王氏报道将275例感冒病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给予以银翘散、板蓝根、布洛芬等制成的增效银翘片治疗,乙组予强力银翘片治疗。3天内的治愈率、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甲组61.45%、23.64%、96.36%;乙组20. 69%、10.34%、87.36%[9]。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银翘散单独使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有显著的疗效,但是若与化学药物药物联合使用,则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用银翘散或者化学药物,说明某些化学药物与银翘散相互间有增效作用。

杨氏等以银翘散解毒丸改进成滴鼻剂(每毫升含生药0. 5g),随机分组,单盲法观察,治疗组用滴鼻剂,对照组用丸剂,治疗3天后统计疗效,结果在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症状积分值方面两组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48h内的不同阶段,体温下降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滴鼻剂在退热速度上优于丸剂[10]。

1.2 治疗肺炎 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的,有不少患者很易由上呼吸道感染继发为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该病主要发病症状为发热、咳嗽、胸闷、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属于中医肺热病和温病范畴。临床资料表明,银翘散能明显改善本病的症状,缩短病程。耿氏等采用银翘散煎剂,并以病毒唑加抗病毒口服液作对照,治疗10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

73

照组(P<0.05)[11]。胡氏用银翘散煎剂加减治疗小儿肺炎25例,分别在3~5天内痊愈。实验中还发现,银翘散用于临床治疗屡用抗菌素而疗效不显著的肺炎患者,可取得一定效果[12]。肖氏等通过2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分析,分别选用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对并发症再行随证施治,重者加用抗生素,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13]。韦氏对116例小儿大叶性肺炎患者按中医进行治疗,风湿病毒犯肺型方选银翘散化裁,重症同时用青霉素。结果全部治愈,用西药治疗40例,虽全部治愈,但退烧,咳嗽、罗音等症消失均不及中西药治疗组快[14]。周氏等报道采用银翘散合并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性肺炎30例,有效率为86.66%,而另外30例同样病人采用银翘散合并桑菊饮治疗,有效率为60.00%[15]。

1.3 治疗扁桃腺炎与腮腺炎 急性扁桃腺炎是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辨证上属于风热乳蛾,多由风热邪毒搏结于咽喉而成,银翘散既能祛邪外出,又能芳香辟秽,解毒利咽,药症相符,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显著。王氏等通过对用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扁桃腺炎51例观察,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7

2.5%[16]

。贾氏用加味银翘散处方水煎内服与湿敷患处,治疗50例流行性腮腺炎,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3.74天[17]。用银翘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68例,随症加减,疗效显著[18]。内服银翘散加减,外敷方药,共碾细粉,加醋调糊,敷于腮腺区,治疗546例痄腮,全部治愈[19]。莫氏使用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176例,结果治愈135例,有效40例,无效1例[20]。应用银翘散随证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8例,治疗结果为30例服2~3剂后痊愈,8例服4剂痊愈[21]。

1.4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李氏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期,以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并适当补液,结果:流行性出血热单纯西医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18.5天。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均获痊愈,平均住院时间为13.4天[22]。蒋氏等对360例治疗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西药治疗同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邪在卫分,用银翘散加减;对照组291例,全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95.8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

1.5 其它应用 汪氏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暴发性剧烈风疹400例,多数病例能在一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二剂药后大部分症状消失[24]

。李氏用银翘散为基础方化裁辨证施治治疗小儿风疹532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100%[25]。另外银翘散在临床上还有用于治疗小儿口疮[26]

、颈部疮疡[2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

、小儿咽-结膜热[29]、小儿疱疹性口炎[30]

、青少年麻疹样病毒疹[31]

、病毒性角膜炎[32]

等疾病。

2 药理实验研究

2.1 解热镇痛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表明,银翘散对不同致热剂所引起的家兔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33~40]。周氏等用银翘解毒片大鼠腹注50mg/kg、灌胃125mg/kg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并能明显抑制三联疫苗致大鼠体温的升高[41];富氏等发现银翘散的不同剂型的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不同,袋泡剂有明显解热作用,但片剂的解热作用较弱[42],口服液与片剂的解热作用无明显差异[34],颗粒剂、丸剂、片剂均有较强镇痛作用[42]。邓氏等在银翘散的解热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基本排除了银翘散通过对内毒素的灭活解毒而产生解热作用的可能性[36],但杜氏等发现银翘散能够解除致热原对Wistar大鼠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作用,证明该药为中枢性解热药,且其作用原理不全同于解热镇痛类药物[39]。杜氏等通过以伤寒副伤寒甲乙混合菌苗作为激活物观察银翘散对体外培养MNC合成释放EP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EP合成无明显影响,提示银翘散的解热作用可能在于阻断EP产生以后的环节[40]。富氏等以对鲜酵母所致发热大鼠的解热效应为指标探讨了银翘散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银翘散的最小起效剂量为0.18g/kg,作用期为6.4小时,体内生物相当药量的消除半衰期为1.11h。另外以发汗的药效实验法证明银翘散能促进大鼠的汗腺分泌,并呈显著的量效相关。同时以发汗的药效法测定了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银翘散的最低起效剂量为0.267g/kg po,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效应消退半衰期为

3.90h,效应维持时间为23.71h,效应达峰时间为2.21h[42]。

2.2 抗炎与抗过敏作用 银翘散具有很强的抗炎与抗过敏作用,能增强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对多型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其抗过敏活性主要是通过抗组胺作用而实现,对5-羟色胺无明显抑制,对前列腺素作用也较弱[36]。

梁氏等发现银翘散能显著抑制致炎剂二甲苯引起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呈显著的量效相关[45],肖氏发现银翘散对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趾肿胀均有抑制作用[33]。明显地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部炎性水肿;腹注200mg/kg银翘解毒片对鲜鸡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也有明显的作用[41]

。银翘解毒水灌胃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7]。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周氏等发现银翘解毒片在体外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在体内也表现出明显减少病毒引起的死亡[41]。

佟氏等取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预防组及对照组。前两组以银翘散140g/kg,土霉素0.42g/kg灌胃给药,观察腹腔注射细菌悬液后24h内动物死亡情况,判断体内抗菌效果。结果银翘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与土霉素比较无显著差异[44]。

邢氏等发现在银翘散与银翘解毒口服液的抑菌实验中,动物连续给药四天后再感染,则可明显减少死亡率。其中感染后24h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P<0.01)。两种剂型间无明显差异,均可提高动物的抗感染力。体外抑菌作用表明银翘散与银翘解毒口服液均有明显抑制肺炎球菌的作用[34]。

陈氏等发现银翘解毒水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九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37]。

3 结 语

银翘散作为一首沿用至今的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经典方剂,在中医临床上对流行性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银翘散对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在对银翘散复方深入研究中,发现银翘散中具有抗流感病毒的有效部位为总黄酮类成分,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45]。建立了银翘散总黄酮TLC和HPLC指纹图谱和有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46]。

83

参考文献:

[1]王莉珍.中医中药治疗呼吸道感染282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1991,13(6):9

[2]陈卫.中西药治疗流行性感冒82例退热效果观察[J].中

国农村医学,1988,(12):42~43

[3]吕明惠.加味银翘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2例观察

[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5):435~436

[4]董学良,董晋英.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热症65例疗

效观察[J].山西预防医学,2001,10(4):413

[5]俞瑞霞.银翘散袋泡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

察[J].中成药研究,1986,(4):21~22

[6]刘祥泉,吴光坤,柯祥文.银翘散袋泡剂对呼吸道感染50

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1986,4(1):15

[7]程恋乡.加味银翘散合TMP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5例

[J].浙江中医杂志,1992,27(3):107

[8]刘薇.双黄连粉针合银翘袋泡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86

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3):15~17 [9]王志新.增效银翘片治疗感冒275例[J].陕西中医,

1998,19(11):481~482

[10]杨永芳,卜献春.银翘滴鼻剂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研

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5~6

[11]耿小茵,刘光太.银翘散治疗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

观察[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3):302~303

[12]胡居息.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肺炎25例[J].湖北中医

杂志,1982,(1):55

[13]肖淑琴,温振英,孙中林.中医药治疗26例小儿支原体

肺炎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4,(1):40~41

[14]韦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116例[J].陕西

中医,1988,9(8):341~342

[15]杨周瑞.银翘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性肺炎的

临床研究,中医研究,2001,14(1):25~26

[16]王海霞,王幼,李文芳.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扁桃腺炎

51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5): 1445

[17]贾美华.加味银翘散内外并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0例

[J].新疆中医药,1988,(2):34

[18]封丽,林寿江.银翘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68例小结

[J].口腔医学,1993,13(1):45

[19]吴惠学.中药治疗痄腮546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

药,1995,(2):7

[20]莫少琪.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176例

[J].新中医,1995,27(7):50

[21]黄桂英.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8例

[J].广东医学,1995,16(10):691~693

[22]李朝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08例[J].浙江

中医杂志,1991,26(7):296

[23]蒋华民,李兆风,张国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

血热临床观察———附360例报告[J].内蒙古中医药, 1993,12(1):25~26

[24]汪德云.银翘散加味治疗爆发性剧烈风疹400例介绍

[J].中医杂志,1987,28(4):33

[25]李七一.银翘散治疗小儿风疹532例[J].吉林中医药,

1999,19(6):20

[26]曹晶明.银翘散化裁治疗小儿口疮48例[J].广西中医

药,1988,11(5),14

[27]卢业轩.银翘散加减治疗上部疮疡和皮肤病38例小结

[J].广西中医药,1989,12(1):14~15

[28]刘水炳.银翘散治疗水痘100例[J].湖北中医杂志,

1992,14(4):5

[29]殷勤,谭清.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咽-结膜热30例[J].

河南中医,1994,14(2):108~109

[30]高津福,马玉香,林和平.加味银翘散治疗小儿疱疹性

口炎11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20~621

[31]曹元宇,魏跃钢.银翘散加减治疗青少年麻疹样病毒疹

78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3):51

[32]周守慧,周文莲.中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105例疗效观

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2):26~27

[33]肖锦仁.银翘散煎剂与颗粒剂药效学作用的比较研究

[J].中药材,2002,25(2):114~117

[34]邢富强,何建国,曹永才.银翘解毒口服液药理实验研

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0):46~48

[35]魏云,刘礼意,唐映红,等.银翘解毒颗粒与丸剂的药理

作用比较[J].中成药,1992,14(8):32~33

[36]邓文龙,王文烈,尚钩.银翘散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

医杂志,1986,27(3):59~62

[37]陈红.银翘解毒水的药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8,14(5):11~13

[38]杜力军,刘文琴,凌一揆,等.银翘散解热机理的研究I:

银翘散等药对内生致热原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3):4~5

[39]杜力军,沈映君.银翘散解热机理研究II:银翘散对大鼠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6~9

[40]杜力军,沈映君,国月英,等.银翘散解热机理的研究

III、银翘散对体外培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8~10

[41]周远鹏,江京莉,严少敏.银翘解毒片的药理研究[J].中

成药,1990,12(1):22~25

[42]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等.以解热的效法初探麻黄

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1~4

[43]贺玉琢,富杭育,周爱香等.以抗炎的药效法再探麻黄

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1):1~4

[44]佟丽,黄添友.古典清热方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成

药研究,1986,(12):39

[45]石任兵,等.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黄酮类成

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5):320~323 [46]梁吉春,等.银翘散研究方法的新探讨[J].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1999,22(1):37~38

(收稿日期:2003-08-17 编辑:刘亚明)

93

银翘散

银翘散 中文名称: 银翘散 英文名称: yinqiao powder 定义: 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温病条辨》上焦篇方。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

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银翘散出处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瑭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方名】银翘散 【别名】银翘解毒散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银翘散【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 【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 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

苯巴比妥片说明书

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片 [英文名] PHENOBARBITAL TABLETS [主要成分] 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 [分子式及分子量] 分子式:C12H12N2O3 分子量:232.24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学特征] 本品为镇静催眠药和抗惊厥药。对中枢抵制的程度,承受剂量而表现有镇静、催眠、抗等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秆满打满算系统,阻断冲动传致脑,从而使大脑细胞从兴奋转入抑制,产生困倦、镇静和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也啬运动的电刺激阈值,从而提高发作的阈值,抵制放电冲动从致痛灶向外扩散。本品亦可能通过诱导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结合胆红素,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 [药代学特征]口服本品后易由胃肠道吸收,约0.5~1小时起效,2~18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持续6~12小时。吸收后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内,脑组织中浓度最高,骨骼肌内最大,并能透过胎盘。约40%与血浆蛋白结合,羊衰期成人为50~144小时,小儿40~70小时,肾功能不全时羊衰期延长。有效血浓度为10~40μg/ml可出现毒性反应。在肝内代谢,转化为羟基巴比妥,大部分与葡萄糖酚醛或与硫酸雪上加霜结合后经尿排出,原形药约占27~50%。[适应症] [作用与用途]用于焦虑、失眠、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运动障碍,也可用于高胆红素血症。 [服用方法] 常用量口服 镇静:一次15~30毫克一日2~3次 催眠:30~100毫克晚上一次顿服 抗惊厥:一次30~60毫克一日3次,或90~180毫克,晚上一次顿服。抗胆红素血症:一次30~60毫克一日3次 极量口服一次250毫克一日500毫克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2T17:32:06.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作者:钟晓凤[导读] 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钟晓凤(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药剂科 472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6-02 【摘要】目的讨论三七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三七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系统产生影响,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炎的作用。结论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关键词】三七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三七,别称田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五加科类名贵中药材,传统医学对该药的研究较多。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有三七皂甙类、黄酮、三七索、氨基酸、挥发油、植物箱醇、糖类、无机盐和无机离子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本研究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七所含人参三醇皂苷Rg1类成分能够兴奋大闹中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活动脑部组织,增强大闹记忆及抗脑部疲劳的作用。Rbl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神和催眠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三七能强化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增强氯丙嗪的安定作用。马氏报道[1]:三七总皂苷能对抗L-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改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保护皮层神经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损害。另外,马氏报道:三七总皂苷不仅能阻断细胞外Ca2 内流,而且能抑制内源性Ca2释放,还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临床对三七在循环系统的作用研究和报道较多,尤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2.1 对心脏的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急性胰腺炎的心肌缺血状态。三七总皂苷单体Rbl能够阻滞钙通道,起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陈氏研究表明[2]:三七能够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有关。三七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上钙泵的活性,从而减少心肌细胞Ca2+,使左心室心肌重量减轻。三七总皂甙是一种肌浆网膜钙泵活性激动剂,早期高血压心肌细胞的可塑性大,适当运用三七总皂甙将会对改变心衰病程有深远意义。 2.2 对血管的作用 三七皂苷降低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钙通道阻滞,影响细胞Ca2+ 运动有直接关系。另外,三七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其提取液能明显引起麻醉,迅速而持久下降血压,同时对心率影响不大。低浓度三七提取液对蛙下支血管具有收缩的作用,而高浓度时,扩张作用短暂且明显,可能与血管壁的直接作用有关。三七醇提取物能兴奋离体蛙心,降压作用显著而持久。 2.3 降血脂作用 三七皂苷能抑制低浓度高脂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因此,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高氏研究显示[3]:三七浸出液能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通过收缩局部血管的作用,达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三七注射液降低GTP浓度,改善异常的血浆蛋白,预防肝细胞坏死,因此,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裴氏研究表明[4]:三七总苷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qd,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苏氏报道[5]:三七粉合并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尿道及其所属腺体的慢性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三七能增加实验小鼠的睾丸重量,增强正常男性的性欲,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对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疗效也很好。 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七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强化机体的免疫能力。三七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恢复,因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周氏等[6]报道: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 7 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三七茎叶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多糖等,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试验显示[7]:三七二醇苷能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又能延长最低寿命和最高寿命,能提高果蝇及老龄小鼠的交配率,还具有提高小鼠心脑组织的SOD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上三七经配伍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民间有将三七粉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三七总皂苷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升高Neu内cAMP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另外,三七还可用于治疗蜂蜇伤,治疗某些皮肤病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参考文献 [1]马丽焱,肖培根.三七总皂苷对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467. [2]陈晓丽,狄群英.三七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 [3]高瑞琴.三七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33. [4]裴淑丽,董建成.三七总苷注射液佐治婴幼儿腹泻82例疗效[J].儿科药学,2002,8(2):40.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作者:常思琪宇文亚换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 1.概述: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l et Vant的干燥叶,《别录》《药性论》《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其都有记载,以湖北蕲州地区产者最为著名,称蕲艾。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及安胎等功效。艾叶含挥发油,油中有桉油素、B-石竹烯、A-萜品烯醇、芳樟醇等,并含多糖类物质[ 1]。大量的药理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止血与抗凝血、免疫调节、抗过敏、镇静、护肝利胆等作用[ 2]。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的意义:目前对艾叶的提取物或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对它的有效部位研究很少,这不利于艾叶的开发应用。在对艾叶的药理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艾叶有护肝利胆作用,但剂量过大时可引起黄疸,这就需要加强对它的毒理学研究。同时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艾叶在传统针灸(艾灸)中的药理作用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选题的依据: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众多的药理实验已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静、抑制心脏收缩及降压等作用。从而使艾叶的应用范围在传统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并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方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临床一些疾病治愈案例的统计。 2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艾叶油灌胃给药或气雾吸入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哮喘潜伏期;并呈剂量依赖保护致敏豚鼠抗原攻击引起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气道流速改变;抑制枸橼酸引起的豚鼠咳嗽反应和促进小鼠气道酚红排泄,故此认为艾叶油具有扩张支气管、祛痰和镇咳作用。另有研究发现艾叶油能抑制致敏豚鼠气管Schultz- Dale反应,明显降低氨甲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收缩pD2值,抑制大鼠5-羟色胺和被动皮肤过敏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反应;拮抗SRS-A对豚鼠回肠的收缩;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因此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这是其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气管炎作用机制之一。 (2)对肝胆系统的作用 艾叶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能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艾叶油混悬液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艾叶油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小鼠胆汁流量增加20%,显示明显利胆作用。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41:抑郁不乐 这个剃头师父,他有七十岁左右。 那天他儿子过来看病舒服多了,今日他过来,他来复诊,拿到单话,先生,你的药涯吃了觉得好自在,好开心。 涯笑笑话,药可以自在开心一时,你啊记住这八个字,可以自在开心一生人。 他问,拿八个字? 涯话,无求自在,淡然开心。 一个人能够外求少了,能够将世事看淡点,自动开心喜悦。学生一看那方,怎么这么简单,就可以治这种压抑郁闷失眠? 原来是四逆散加丹参、菖蒲、郁金、香附。 丹参2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 涯话,你知郁金、香附这两味药有多厉害吗? 它可以话是专门疏通肝胆的能手,现代医学药物学研究,发觉到这两味药能集中于肝胆,使那肝胆排泄功能变好。 你看那人一生气恼气,是不是胸闷闷,肋胀胀,肚满满。所以我们的郁金、香附一去,就疏通胸肋,消除闷胀。 他觉得好神奇,吃着药后,头脑轻松,胸轻松,胃轻松。那人一旦有压力,觉得四肢百脉啊,都好像逆乱一样,一旦

释放掉压力,全身百节啊都像放松释放那样。 所以四逆散它能将四面八方压到身体上的压力啊疏散出去,你如果你能灵活加些理气的药,它就能治疗压郁,加些活血的药,它就可以治疗忧愁、跌打、胸肋痛闷,这些都是加减一两味药,就可以取得的效果。 所以涯同他话,你要少忧虑,愁肠百结,肝郁气结,愁虑的人啊,今下社会十分多。 所以你能够解决愁虑引起的百病啊,你可以在农村医病医开局面来。 包括你看涯医这些风湿,郁闷,胃痛,肩颈痛,肚子疼,鼻炎,头痛,肩甲劳伤等等啊,但凡见到他愁虑压郁加重,两眉皱紧紧的,四逆散主之,加无事常生闷气的,四逆散主之。所以连药房的人都好吃惊,为什么曾医生开出的汤方,寥寥几味,患者却有这么好的口碑。 涯话,这都是把握到病机,和病因后,总结出来的东西。好,到里趟。 学修心得:开心一辈子:无求自在,淡然开心。 压抑失眠用四逆散加丹参、菖蒲、郁金、香附。 郁金香附集中于肝胆,使肝胆排泄功能变好,是专门疏通肝胆的能手。 人一旦有压力,四肢百脉逆乱,一旦释放压力,就变得轻松。所以四逆散能释放四面八方压到身体的压力。

浅谈银翘散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

浅谈银翘散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 郑学东 摘要:银翘散方出《温病条辨》,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及“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由于小儿平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加之生性好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动辄出汗,易为外邪所伤。银翘散又为“辛凉平剂”,可用于温病初起,外感风热表证及咽喉诸症,故在小儿疾病中应用较多。 关键字银翘散小儿疾病应用 银翘散方出《温病条辨》,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及“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原方由连翘1两,银花1两,苦桔梗6钱,竹叶4钱,生甘草5钱,荆芥穗4钱,淡豆豉5钱,牛蒡子6钱,及芦根组成。其中银花、连翘功具辛凉透邪,清热解毒,在方中的作用和地位历来被医家所重视。从银翘散的方源及其制方原则结合药物的效用来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一曰:“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结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由此可知,吴氏制方的原则是“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之为基本方的东垣清心凉膈散本身已具备此功效,而其主药即为连翘、银花从现代药理分析来看,银花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却没有辛凉解表药所具有的发汗和解热之作用。由于金银花质体轻清,气味芬芳,性属甘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热于外,且可芳香辟秽,和连翘相配,相得益彰,故银花、连翘常相提并论,相须为用[1]。现代大量的药理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明显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感冒、麻疹、乳蛾、惊风、水痘、风疹、痄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2]、过敏性紫癜、手足口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由于小儿平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加之生性好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动辄出汗,易为外邪所伤,

药理简答题答案详解

1、简述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2、简述可乐定的降压作用机制 3试述治疗高血压联合应用氢氯噻嗪、肼苯哒嗪和普奈洛尔的优点。 4简述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5.改变心肌的血液分布,有利于缺血区的供血 6简述普萘洛尔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7简述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8试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包括哪类,各举一代表药。 9利尿药的分类、每类药的作用部位及代表药。 10述高效能和中效能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11比较各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部位、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12血的类型及抗贫血药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13双香豆素可与哪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为什么? 14常用抗凝药物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主要的不良反应及过量的解救药。 15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局部雾化吸入的主要不良反应。 16简述茶碱类平喘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17平喘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8试述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用途? 19.简述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意义? 20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并各举一代表药物。 21简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疗程及适用情况。 22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代谢紊乱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23状腺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4碘化物的不良反应。 25胰岛素主要用于何种糖尿病?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剂型? 26胰岛素过量所致的低血糖有何症状?如何预防? 27格列本脲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8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29抗甲状腺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0试胰岛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3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举例说明 33简述青霉素G的抗菌谱、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34试述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35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及其共同特点有哪些? 36.CCBs(钙通道阻滞药、钙拮抗药)的分类、代表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21章)。37.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22章) 38.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25章) 39.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26章) 40。硝酸酯类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8章) 41.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27章) 42尿药的分类、每类药的作用部位及代表药。 43.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2章)

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打破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被打破,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能灭活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及肿瘤细胞的的化学物质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指对病原体以及癌细胞等所致疾病的德药物治疗。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副作用(side effect) 定义:与主要作用同时产生的继发效应。这种效应不一定是相反的效应,但常是不必要的或毒性的。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又称撤药综合征,系指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受体向上/下调节(receptor up/down regulation)长期使用拮抗/激动药药可以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增高/降低的现象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 ED50

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艾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6-03 16:17:00 ] 作者:王新芳董岩孔春燕编辑:studa20 【关键词】艾蒿 关键词:艾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也称艾叶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艾蒿为我国传统中药,以叶入药,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是妇科常用药之一。艾蒿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等功效[1]。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该药用植物虽然在民间习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对艾蒿的药用成份进行科学分析和利用,则始于近代。近年来,已有不少关于艾蒿在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报道。本文仅就艾蒿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艾蒿的药用部位是艾叶,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及微量化学元素等[2]。 1.1 艾蒿挥发油类成分的研究艾蒿全草的挥发油含量为0.20%~0.33%[1]。1985年朱亮锋等[3]首次报道了艾蒿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1,8-桉叶素为主体化合物的挥发油(39.45%)近40种成分,主要为α-侧柏烯、蒎烯、莰烯、香桧烯、1-辛烯-3-醇、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γ松油烯、樟脑、龙脑等。顾静文等[4]报道的艾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1,8-桉叶油素(35.40%)、1,4-桉叶油素(4.17%)、樟脑(5.52%)、等。艾蒿叶含挥发油约0.020% [1]。潘炯光等[5]从艾蒿叶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三环萜、α-侧柏烯等60种成分。刘国声[6]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柠檬烯、α-侧柏酮、α-水芹烯和香茅醇等。各报道中艾蒿全草和艾蒿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及材料采集时间等有密切的关联。

四逆散临床应用进展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四逆散临床应用进展 王向阳 [摘要] 四逆散,原出枟伤寒论枠,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 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89畅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1-2476(2008)03-0220-03 四逆散,原出枟伤寒论枠,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枟景岳全书枠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肿块稍硬加丹参、牡丹皮;肿块有热感者加金银花、连翘;兼气血虚加党参、黄芪等;经前痛加益母草;胀痛明显加青皮、香附等。15天为1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畅72%。其中肿块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 作者单位:246300安徽安庆,安庆市潜山县水吼中心卫生院横中分院53例;肿块最大直径缩小50%以上,乳痛消失24例;肿块缩小不足50%,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50%以上,乳痛不减轻9例;肿块不缩小或肿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2例。张彩蓬[2]报道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35例,取得满意疗效。林振文[3]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各9g,甘草3g。痰湿阻滞加法半夏、浙贝母、夏枯草;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黄芪;疼痛加秦艽;气滞加青皮、陈皮;纳差加谷芽、麦芽;热郁肝经加牡丹皮、栀子;血瘀加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乳癌术后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每日1剂水煎服,6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显效(症状及肿块消失)268例,有效49例,无效33例。2 小儿腹痛 詹雪梅等[4]治小儿腹痛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3~12岁,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5~10岁多见。腹部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血常规和肝功能正常。大便常规及集卵未检到虫卵。31例曾给予驱蛔,亦无蛔虫排出。临床表现不规则腹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予以四逆散加味:柴胡5~10g,白芍10~20g,川朴6~10g,炒枳壳5~10g,制香附6~10g,炒延胡索6~10g,党参10~15g,甘草5g,蒲公英20~30g。如口苦呕恶酌加川连、吴茱萸、佛手片、郁金;便秘腹胀大便干结者,酌加莱菔子、制大黄;伤食生冷,胃寒作病可加高良姜、桂枝;胃肠积热加黄芩、姜半夏。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冷饮,避免劳累、情志刺激。3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可见胸闷、胸痛、心悸、善太息、失眠、体倦乏力等症状,且诸症随情志变化而波动,多属于中医“郁证”、“胸痹”等范畴。五志过激伤及肝木,肝气郁滞,可致心气匮乏,帅血无力而发为本病。可见,肝气郁滞为其基本病机。杨洪军

银翘散总结

银翘散临床总结 ——朽木 2011.2.14 一.从《温病条辩》中看其方症 1.原文本义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此外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分别为: 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39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一条,即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2. 银翘散类方 上述七条涉及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汗下后出疹、太阴伏暑、心疟等银翘散加减方和《上焦篇》第18条治疗“大头瘟”之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方以及第45条治疗“湿温喉阻咽痛”之银翘马勃散,均以辛凉解表为法,以银翘散命名或重用金银花、连翘者,概称为“银翘散类方”。 3. 银翘散应有“玄参”论 第16条,从此条看,银翘散中应有元参这一味药,该条提出倍元参,并在方中谓:“元参加至一两”。可见不但有元参,而且是加倍使用的。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据考:元参,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养阴,主治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甚则烦躁,谵语之证。《别录》:“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本草纲目》:“滋阴降水,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通过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吴瑭创立银翘散之用意主要是针对春温而设的。意在补“精虚”。正如其在银翘散的方论中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瘟”;又谓:“病瘟虚甚死一”。由此可见,温病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在温病学中,春温邪犯上焦肺卫,病因主要是精气先虚,因精虚:“温热热变最速”。用银翘散中元参意在补精虚,所以该方中应有元参,就可以理解吴瑭创立银翘散是治疗“春温”在卫的原意。若无元参,就只能作为风热犯表,卫表失和的方剂。 二.现代临床应用 1.银翘散加减方的应用 银翘散原方为:连翘一两,二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君:银

苯巴比妥片

苯巴比妥片 核准日期:2006年12月20日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苯巴比妥片[药典] 【英文名称】 Phenobarbital Tablets [药典] 【汉语拼音】 Ben Ba Bi Tuo Pian 成份: 苯巴比妥钠。化学名称: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 12H 12 N 2 O 3 分子量:232.24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抗癫痫药>> 巴比妥类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抗惊厥药>> 巴比妥类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用于睡眠时间短早醒患者)、癫痫及运动障碍。是治疗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的重要药物。也可用作抗高胆红素血症药及麻醉前用药。 规格: 30mg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催眠,30~100mg,晚上一次顿服;镇静,一次15~30mg,每日2~3次;抗惊厥,每日90~180mg,可在晚上一次顿服,或每次30~60mg,每日三次;极量一次250mg,一日500mg;抗高胆红素血症,一次30~60mg,每日三次。小儿常用量:用药应个体化,镇静,每次按体重2mg/kg,或按体表面积60mg/m2,每日2~3次;抗惊厥,每次按体重3~5mg/kg;抗高胆红素血症,每次按体重5~8mg/kg,分次口服,3~7天见效。 不良反应: 1.用于抗癫痫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镇静,但随着疗程的持续,其镇静作用逐渐变得不明显。 2.可能引起微妙的情感变化,出现认知和记忆的缺损。 3.长期用药,偶见叶酸缺乏和低钙血症。 4.罕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骨软化。 5.大剂量时可产生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严重的呼吸抑制。 6.用本品的患者中约1~3%的人出现皮肤反应,多见者为各种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和多形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极为罕见。 7.有报道用药者出现肝炎和肝功能紊乱。 8.长时间使用可发生药物依赖,停药后易发生停药综合征。 禁忌: 禁用于以下情况:严重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史、贫血、哮喘史、未控制的糖尿病、过敏等。 注意事项: 1.对一种巴比妥过敏者,可能对本品过敏; 2.作抗癫痫药应用时,可能需10~30天才能达到最大效果,需按体重计算药量,如有可能

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了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国内有关对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厄贝沙坦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亚型,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的抑制;由此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改善心功能作用;还可抑制胶原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或逆转左心室肥厚(LVH);并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房颤后心房重构的进程,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厄贝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逆转左室肥厚安全有效;对房颤复律后复发有预防作用;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与人胰岛素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更好地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作用显著,且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糖尿病肾病等作用,患者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厄贝沙坦;药理;临床应用 厄贝沙坦(Irbesartan)正是一种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属二苯咪唑类化合物,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现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药理作用 厄贝沙坦选择性作用于 AngⅡ受体AT1亚型,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的抑制[2],其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 850倍;由此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3]。本药可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改善心功能、能量代谢及毛细血管再生,并能改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心肌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4];还可抑制胶原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或逆转左心室肥厚(LVH)[5]。 厄贝沙坦具有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及主动血脉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作用,认为厄贝沙坦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6]。 本药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TF),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提高抗血栓功能有积极作用[7]。李太峰等研究证实,厄贝沙坦可改善高血压合并充血性心衰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逆转高血压、心力衰竭所致的血栓前状态[8]。 有实险研究结果表明兔急性房颤后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升高, MMP-13在此后的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能抑制房颤后MMP-13升高,从而抑制了房颤后心房重构的进程[9]。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 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4 更新时间:2002-7-12 [关键词]: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临床应用 健康网讯: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i.et Vant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具有浓烈香气,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生用或炒炭用,捣绒为艾绒。苦辛温,归肝脾肾经。艾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中医别录》。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血,安胎,杀虫止痒等作用,用于虚寒出血,尤宜于崩瞩。本文就艾叶的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作如下综述。 药理作用的研究 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叶春枚等观察了艾烟熏的抑菌作用,发现艾烟熏20 min后可抑制金黄色葡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熏30min 可抑制大肠杆菌,熏50min可抑制绿脓杆菌。曹仁烈等观察到艾叶水混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立包毛癣菌、革兰氏黄癣菌、羊毛状小芽孢所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较好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量为显著。有研究表明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且随剂量加大,作用亦增强。0.5mg/ml的作用强度与异丙肾上腺素0.125mg/ ml相当;也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和组胶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不论灌胃,肌肉注射或气雾剂对豚鼠由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药物性哮喘均有平喘作用。 止血与抗凝作用张学兰等人研究了炮制对艾叶主要成分及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加热地制后挥发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炒炭或烘制后对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有显

四逆散运用解析

四逆散运用解析 四逆散组方选药寓意深奥,广泛运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临床辨证化裁疗效颇彰。此文通过分析四逆散的药物组成,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本方。 四个方根 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柴胡甘草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 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 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 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此三味配伍功用全在肝脾气血阴阳上求之,合以“国老”甘草,功宏力强。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芍药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芍药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芍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