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

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在世界尚处于火光照明的历史时代里,中国的灯文化一直享有盛誉。在远古时代,人类渐渐地有意识地固定火源,而这些用来固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改进和演变,也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物事——灯具。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灯具不仅有陶质的、青铜质的,还有玉质的。

到了秦代,灯具铸造极其华丽。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战国和秦朝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料丝灯”(即玻璃灯)的制作、传入京城,以及在民间兴衰的详细记载,“料丝灯出永昌,言取药料煎熬,抽丝织之为灯,故曰料丝。其药料则紫石英、钝磁、赭石之属,不一类也。始出于钱能,以此进上,不使外人烧造。能去,始习为之;顾更精,长大几二三倍,价甚昂,烧造者死,其子传其法,人竞烧之,价益贱,为之者遂不能精矣。宦游者罔不取之。”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随着科技进步,灯具世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技型灯饰进入灯饰行列:音乐灯饰--音乐台灯是一种声光结合的新颖灯具。开灯后,乳白色灯罩中就会映现出红、黄、绿等多种颜色的灯光,同时传出银铃般动听的乐曲。这种音乐台灯,在灯座的上部装有多色灯泡,下部装有微型电机和八音琴,随着微型电机的转动,多色灯彩按时转换,并同时拨响八音琴,使之发出乐曲。嘉宾在座,可助兴作乐;夜阑人静时,又催你入眠。音乐台灯灯座内装有定时装置,可根据需要自动关灯。光导纤维灯--为了增添居室情趣,可安装一盏光导纤维灯。开灯后,它变幻出的各种色彩,象纷飞的礼花,十分诱人喜爱。光导纤维灯是在透明的灯罩中,放置一簇白色塑料光导纤维,其一端集束研磨,另一端设计成各种字样和花草鸟兽等装饰图案。灯座下端装有一只灯泡,灯泡和光导纤维之间有一个自动变色转盘,转盘上安装薄膜滤色片。当转盘移动时,滤色片使灯光变色,通过光导纤维传送,丰富的色彩便映现出来了,滤色片使灯光变色,通过光导纤维传送,丰富的色彩便映现出来了。光导纤维灯不仅是理想的局部照明灯具,还是一种精制的工艺品,作为居室的摆设,给人美的享受。山水画壁灯--在木镜框中镶嵌了一幅用塑料片制成的山水风景画,是集灯、画于一身的新颖壁灯。开灯后,塑料片开始转动,同时由微型电机将光源作特殊的处理,使光线时明时暗,秀丽的山水立时展现。幼影灯--幻影灯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能变幻各种图案的装饰灯具。客观存在主要采用可控硅调压装置,灯体形似一个玻璃筒,里面盛有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一为水,一为彩色油液。灯座内装有光源,发光后利用这两种液体因受热引起的比重变化,出现

不规则几何图案,忽而呈蝌蚪形,忽呈蘑菇云彩,各种图案上下翻滚,妙不可言。太空灯,犹如太空中的繁星,模拟神奇的光效。故被称为"太空灯饰"。太空彩用奇妙的光学效应,当通电后,灯饰背面瞬间产生特大的空间,使原有的灯泡个数魔术般的增加几十倍,让人产生"扑朔迷离"的感觉。如果将光这、电器、机械、电脑、电声以及艺术技术组成"太空灯饰"广泛用于现代建筑、舞厅、会议厅、餐厅、酒吧、咖啡厅、娱乐场以至家庭居室,它不仅能吸、吊、挂及平放,还可以与建筑物及家具等物体融为一体。利用光学功能效应,发出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光效,有如星光灿烂,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代照明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灯具在满足实用需求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光源功效的前提下,更注重灯具外观造型上尽可能美观、舒服、耐用等装饰性美学效果,由此形成了现代灯具发展的流行趋势。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使人类走向了文明,因此,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灯具也就成了人类文明的载体。

光源的发展史

一、概论

光源的发展史:

照明的最佳光源是太阳光。太阳以可见的光谱提供光线,千百年来,人们的眼睛已经熟悉了这种光谱。现在人类已经开始重视对日光源的应用,一些创新的技术如侧窗、天窗、光栅板和光线管道等,可将日光引入大楼内部,作为主要的照明光源。

人工光源分物理光源与电光源

物理光源主要是从人工取火开始,人工取火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发明。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马恩选集》第3卷154页)。从这儿可以看出照明对人类的文明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据说是在上古时期,西方荒远的地方有一个遂明国,终年暗无天日,唯一靠一棵大树闪闪发光照明全国。后来一个聪明的人发现,是一些形状象鹗的长脚爪、黑脊背、白肚子的大鸟在啄树干,一啄的顷间便放射出灿烂的火光。这人反复思绪,就用树支试钻,不一会就发热冒烟而后起火,从此,真正的火就产生了,遂明国也变成了光明的国度。人们为了感谢这位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就称他为“燧人”。

--------------------------------------------------------------------------------

标准白炽灯

1879年,爱迪生最先成功发明的是白炽灯。现代的白炽灯是将电流通过一小圈钨丝,使钨丝受热而发亮。白炽灯是照明领域最成功的产品。目前在几乎所有家用照明应用中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白炽灯只能将约二十分之一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它的效率很低。

托马斯爱迪生为了设计这种新发明以替代旧有的煤没灯以及汽灯,他和他的同事们试用了上千种不同质料的灯丝,同时也把原设计做了上千次的个性在1879年的一次实验中,他们终于获得了成功。他们在一个抽掉了空气的灯光中放入一段碳化的棉线做灯丝,结蛤洒泡连续发光13小后灯丝才被烧断。现代灯泡使用的是更为耐久的用钨做的

压缩荧光灯的寿命是标准白炽灯的10倍,而且发出同样的亮度所需的能量只是白炽灯的四分之一。现在的荧光灯也不再是无法安进一般灯座的笨重家伙了,它们有各种形状--短管、环状、圈状和螺旋状等,且能和大多数灯座配合。

荧光灯发光的基本原理:

灯丝导电加热,阴极发射出电子,与(灯管内充装的)惰性气体碰撞而电离,汞液化为汞蒸气,在电子撞击和两端电场作用下,汞离子大量电离,正负离子运动形成气体放电,即弧光放电,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紫外线,玻璃管内壁上的荧光粉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后,被激发而放出可见光。故荧光灯全称为:低压汞(水银)蒸气荧光放电灯(属于气体放电灯的一种)

--------------------------------------------------------------------------------

LED半导体照明

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它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置于一个有引线的架子上,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所以LED的抗震性

能好

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时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把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PN结加反向电压,少数载流子难以注入,故不发光。这种利用注入式电致发光原理制作的二极管叫发光二极管,通称LED。当它处于正向工作状态时(即两端加上正向电压),电流从LED 阳极流向阴极时,半导体晶体就发出从紫外到红外不同颜色的光线,光的强弱与电流有关。

--------------------------------------------------------------------------------

人类社会自钻木取火以来,经历了制造和使用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LED的漫长历史过程,可谓“一步一个脚印”。照明灯具是一种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她蕴含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凝聚着人类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

照明大事记

—1879 爱迪生发明电灯

—1959 卤素灯问世

—1961 高压钠灯问世

—1962 金属卤化物灯

金卤灯是交流电源工作的,在汞和稀有金属的卤化物混合蒸气中产生电弧放电发光的放电灯,金属卤化物灯是在高压汞灯基础上添加各种金属卤化物制成的第三代光源。照明采用钪钠型金属卤化物灯,金卤灯具有发光效率高、显色性能好、寿命长等特点,是一种接近日光色的节能新光源,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展览中心、大型商场、工业厂房、街道广场、车站、码头等场所的室内照明。

—1969 第一盏LED灯(红色)

—1976 绿色LED灯

—1983 荧光灯问世

—1993 蓝色LED灯

—1999 白色LED灯

—2000 LED应用于室内照明

灯具的发展史:

远古时代,世人没有灯具,没有火种。而黑夜从来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桎梏着先民们原本低级的生存活动,也为野兽的肆虐和侵袭制造了可乘之机……这一切,因火的使用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驱散了虫豸和野兽,也消减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患;同时,人类渐渐地有意识地固定火源,而这些用来固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改进和演变,也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物事——灯具。

人类社会自钻木取火以来,经历了制造和使用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的漫长历史过程。

灯具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将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灯具控光器件后按预定的要求分配到需要的方向中去。一般控光方式后有反射式,透射式和反射——透射式。现代灯具的三大构件为电光源、灯罩和管架。灯罩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光量的利用率、保护光源和视力,而且作为一种装饰品,创造着现代高度的审美情趣。

灯具造型追求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灯具造型除了功能合理外,还应有美化环境、装饰建筑、创造气氛的作用。灯具造型设计既要彩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还要体现文化特色,要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片面追求科学性(功能性)或艺术性。

特别是当今流行的"建筑化" 照明,把发光器件(光源)和建筑构件(顶棚、梁、柱墙和地面等)及室内设施(写字台、家具、吊扇等)融为一体,有仅使用权照明灯具的内涵不断深化与扩展,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让人耳目一新。

照明灯具的设计技术水平正不断提高。灯具设计软件,即CAD将逐步推广并普及化。在理论上,应用场论来设计灯具的[L]=[S]X[O]方程可望求解。按场论概念分析,灯具改变光源的光分布,用[S]表示光源的光场,[O] 为灯具光学系统的光场,[L]为灯具的光分布的光场。

未来灯具的光学设计、热学设计、安全设计、机械与工艺设计的科学化程度将大大提高,可用正行或逆行光路法和FIELD法计算配光技术;温度场分布、热流模型和气流分布等研究成果及技术,特别是灯具系统化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将得到推广和应用。

当今的灯具不仅要有最佳的内在质量,而且还要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和安全经济,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和文化娱乐的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最佳的视觉光照环境。

以往室内照明灯具的艺术化实例甚多,并给人美的享受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工厂和道路照明功能性很强的灯具,近年来也悄悄地发生变化,国际上近年来推出的艺术路灯和工矿灯,不仅功能合理,而且具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

--------------------------------------------------------------------------------

二、基本知识介绍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

可见光组成了所谓电磁光谱的一部分,电磁光谱存在于收音机和电视信号中,包括红外和紫外辐射,x射线,核辐射和宇宙辐射。在这些电磁辐射中,只有光波是动物和人眼可见的。

该光谱也包括标准的50赫兹交流电(波长6000千米)和波长380-780纳米(=10-9米)的可见光部分。

不同的波长给人眼造成不同的颜色感觉,从红、橙、黄、绿、蓝、靛(即蓝紫)到紫

电磁辐射谱。

光的传播

当光线到达一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还有一部分透射过去。反射面可以像镜子一样光滑,或者像涂漆的表面一样将入射光散射。吸收光通常被转化成热量。没有被反射或吸收的部分则透过表面。

光源与灯具的光学设计应用以上光线传播的方式来创造想要得到的效果。

反射,吸收和透射

--------------------------------------------------------------------------------

人眼

人眼大致是一个直径25毫米的球体。眼睛的定位肌使其可在任何方向上转动。浅显地说,

眼睛就像装有透镜的照相机,它将远处物体的缩小的倒像透射到感光后表面,称为视网膜。

从上面看的右眼截面

在可见范围之内,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强烈变化。例如,在很好的照明条件下(明视觉),眼睛对550nm波长的光(黄光)的敏感程度是红光或蓝光的20倍。在低照明水平下(暗视觉)敏感度的峰值下降为50nm,接近于光谱的蓝光一端。

明视觉V(lamda)和暗示觉V\'(lamda)的标准光谱人眼敏感度曲线,根据国际照明协会标准

人眼功能与照明标准之间的关系

最终,在光照下舒适工作的要求依赖于以下几点

·照明等级

·视场内的亮度分布

·避免眩光

·光在空间内的分布

·光色和显色

光学度量的几个基本量

对比度(c)

在视觉区域中,亮度对比度可以用相对亮度的差值表示为:

K=(LH-LD)/LH

其中亮度对比的两部分面积大小有所不同:

LH :表示诸如被照物体等很小区域的亮度

LD :表示诸如背景等较大面积表面的亮度

--------------------------------------------------------------------------------

光强光强(Iv, I)

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

单位:坎德拉,cd

(1)灯具的光强通常由光强曲线或者等光强曲线给出。

光通量(φv,φ)

光源每秒钟发出的光的总量。

单位:流明lumen, lm

光效

某一光源发出的光通量与其消耗功率的比值。单位:流明/瓦

黑体(普朗克辐射体)

对于不同波长、入射方向或偏振的所有入射光线均完全吸收的热辐射体。

亮度(L)

光源在某一方向上的亮度是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单位投影面积、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

单位:cd/m2

流明

光通量的单位,等于光强为1cd的均匀光源射入单位立体角中的光通量。

平均寿命(h)

在质量受控的情况下,点燃批量灯泡,其完好率为50%的小时数为平均寿命。

色温(CCT)

以绝对温度K(Kelvin来表示。乃是将一标准黑体加热,温度升高至某一程度时的颜色。开始由红→浅红→橙黄→白色→蓝白→蓝,逐渐变化,利用这种光色变化的特性,某光源的光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呈现的光色相同时,我们将黑体当时的绝对温度为称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

待测灯与黑体的辐射具有相同的色度值时,该黑体所具有的温度。

单位:开尔文,K。

显色指数(Ra)

表征在特定条件下,经某光源照射的物体所产生的心理感官颜色与该物体在标准光源照射下的心理颜色相符合的程度的参数。

--------------------------------------------------------------------------------

眩光

由于亮度分布或范围的不合理分配或空间或时间上的强烈反差,而引起的不舒适视觉条件或观察能力的下降。

眩光的控制

由特定的灯具系数(SLI)决定的灯具属性,以描述眩光控制的等级。灯具被分为有限控制、适度控制或紧密控制三类;

照度(E)

照射到表面一点处的面元上的光通量除以该面元的面积。

单位:lux,lx (勒克斯)

注:

被照表面的方向需注明。如:表面方向为水平或垂直时,可以分别得到水平照度或垂直照度。

举例:

1,7200手电在2米距离,照度是300lux,

2,7300手电在2米距离,照度是40lux

对于不同的工作场所,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给出了推荐照度值。

比如:

钢铁工业

1,全自动生产车间――――50lux

2,半自动生产车间――――200lux

3,人工操作生产车间―――300lux

4,控制台、产品检验―――500lux

化工、塑料、橡胶工业

1,自动处理――――――150lux

2,一般的室内工作间――-300lux

照明

对屏幕、物体、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照射,使之可见的过程。

光线与视觉

视觉并不是瞬息即逝的过程,它是多步编码与分析的最终产物。这些编码和分析的过程综合起来给出了环境亮度和色度变化图样的含意。照明设计者们正是利用这些过程的知识有效的控制光的环境。

光线与颜色

对于光和色的关系,牛顿的著作《光学》作了论述,“光线是没有颜色的,不过,光线具有能产生色感的性质”。牛顿还研究过表面颜色的性质,他说“物体的颜色不是别的,正是反射某种光线的能力显著的多于其他光线的能力。”

1860年,麦克斯韦在以不同量的红、蓝、绿色光调配出各种不同波长光谱的颜色,提出了三色混合定律。人们知道,由于具备与光的3种基色“红、绿、蓝”相对应的3种锥体,因此就能产生色感。

--------------------------------------------------------------------------------

-- 作者:大海阿武

-- 发布时间:2004-3-29 11:46:26

--

配光曲线

配光曲线的单位是cd/k.lm

配光曲线是光源或者灯具的本身特性。

距高比

距高比,即L/H值

无名鸟鸣歌泣血,四周被弥漫出阵阵紫红的幽魂香,暗香浮动,影随。

暗绿藏影,物在追随风的脚步,其停留在树梢一枝……

暖暖的黄昏,阳光散遍林地,白兔孤独地,享受着,被熏染成金色的骄傲。

Tord Boontje在设计这盏仿如琉璃般瑰丽色调的吊灯时,也许意会到光影的古韵意味,创造出如此充满传统中国古诗画意的“影灯”。

中国古代灯具作为手工业的经典,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令人瞩目。灯具作为照明工具,它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晚期。中国古代灯具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古代灯具的造型多样,有人物形、动物形、植物形及仿日常器皿等多种。动物形灯即将灯具做成各种飞禽走兽形状,它流行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以牛、羊和狮子造型者居多。目前我们见到的典型铜牛灯分别出土于江苏、湖南省的汉墓中,它们都以站立的牛为特征,灯盘背负在牛背上,巧妙地运用了牛的造型。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东汉墓的错银铜牛灯(图1)。此灯高64.2厘米,长37.6厘米,器物下部作黄牛形象,牛俯首站立,两角上翘,整体雄浑厚重。牛背中心处装置圆筒形灯座,在带把的灯盏上设置有两片可以转动的瓦状灯罩,形成穹顶,罩面饰菱形格状镂孔和小环。牛头上有一弯管与灯座穹顶相连。整个牛灯的牛身、灯座和顶盖三部分均可拆卸,通体装饰错银花纹,主要为流云纹、三角云纹、螺旋纹等,精致繁复,华丽秀美。此件铜牛灯是铜灯中的精华,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曾出现在众多文物图录和明信片上。

另外还有两件铜牛灯也十分精美。1949年在湖南长沙一座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铜牛灯

(图2),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灯体似水牛,双耳下垂,腿短小,从肩背两侧作圆管状向上竖立,至牛背上端折曲会合为一,由会合处再向下扩大呈覆碗状,成为烟管。背中心有一圆洞,洞上置一带柄圆灯盘,盘中有锥体,边沿设槽,用以放挡风板。再有1975年在江苏睢宁刘楼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铜牛灯(图3)。此灯通高26.5厘米、长21厘米,由牛身、灯体、灯盖部分分铸后合成。牛的躯体浑圆结实,俯首,耸角,双目圆睁,翘尾,神态憨厚,强壮有力。灯由灯座、灯盘、灯罩组成,灯盘与灯罩均可任意转动方向,以调节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灯罩顶部为穹窿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接于牛头上双角,牛角内空,牛身和穹窿盖上满饰云纹。全灯造型新颖,意趣盎然。这3件铜牛灯点燃之后,产生的烟炱可以通过烟管进入于牛腹中,腹中盛有清水溶解烟尘,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油灯,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1500多年。

灯具史话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2-5-11 0:00:00]

远古时代,世人没有灯具,没有火种。而黑夜从来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桎梏着先民们原本低级的生存活动,也为野兽的肆虐和侵袭制造了可乘之机……这一切,因火的使用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驱散了虫豸和野兽,也消减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患;同时,人类渐渐地有意识地固定火源,而这些用来固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改进和演变,也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物事———灯具。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古文献中,“烛”是照明用器的最早称呼。《仪礼·燕礼》云:“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司官执烛于西阶上,甸人执大烛于庭,阍人为大烛于门外。”《礼记·曲礼上》也云“烛不见跋”。郑玄注:“烛,燋也。”另,贾公彦疏:“烛,燋也,古者无麻烛而用荆燋(荆燋,一种灌木名,种类多,多生于原野,其枯木枝条易燃———编者注)。故《礼记·少仪》云:‘主人执烛抱燋。’郑云:‘未爇曰燋。’但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于地广设之曰大烛,其燎亦名大烛。”可见,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燋”,用于把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陶质的、青铜质的,还有玉质的。现存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造型十分精美,成为传世品。这个时期的灯具造型各异。在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15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今天的人们把这种灯具称为“多枝灯”,而把有人俑形体的灯称为“人俑灯”。后者上的人俑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持灯方式有的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1~3个不等。

还有一种被称为“仿日用器形灯”的,主要仿照“豆”、“鼎”、“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1974年在甘肃平凉庙七号战国坟墓出土了一件铜质的仿鼎灯。全器由身、盖键、耳几部分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双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盖顶中心有一托,双侧两鸭头旋向状,盖反转,中心有锥尖凸起。上盖后放下双键,旋动盖间两鸭头部即紧扣锁上,成一鼎形。打开时先旋盖再开键,即成一灯。构造相当巧妙。

到了秦代,灯具铸造极其华丽。《西京杂记》卷三记载:“高祖人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然,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战国和秦朝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且由于这一时期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使本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材质和种类也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从质地上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铁质灯具的出现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密切相关。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铁质灯具并不多见。河南洛阳烧沟一座东汉墓出土的铁灯,高达73厘米,下部有一圆形底座,中间有一灯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灯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个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在灯柱顶上站立一展翅欲飞的瑞鸟。这种造型堪称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清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里有“料丝灯”(即玻璃灯)的制作、传入京城,以及在民间兴衰的详细记载,“料丝灯出永昌,言取药料煎熬,抽丝织之为灯,故曰料丝。其药料则紫石英、钝磁、赭石之属,不一类也。始出于钱能,以此进上,不使外人烧造。能去,始习为之;顾更精,长大几二三倍,价甚昂,烧造者死,其子传其法,人竞烧之,价益贱,为之者遂不能精矣。宦游者罔不取之。”

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在世界尚处于火光照明的历史时代里,中国的灯文化一直享有盛誉。即使在电子灯具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逢元宵佳节,我国许多地区家家户户依旧张灯结彩,正可谓“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其景物之瑰丽,蔚为大观。

1879年在大洋彼岸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人类从此跨入了电气照明的新时代,但是国人自制灯具却是在20世纪初期。我国电光源工业历史较短,大部分企业是1958年~1960年期间问世的,国内光源设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自行研制、大批量引进到消化发展几个阶段。目前在引进国外先进光源的基础上,我国已研制设计出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光源生产设备,使我国电光源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灯具发展史

灯具的发展史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石器时代 在石器时代,人类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 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 战国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灯来看,不仅结构已比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 当时照明用的灯具就是豆,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陶器豆与青铜器豆就是当时的灯具。 秦朝的灯具同样极其华丽,但出土实物不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塔儿坡出土的雁足灯。 战国时期的灯具主要有:多枝灯(又称树形灯)· 人俑灯·仿日用器形灯以及少数玉灯

战国与秦代灯具欣赏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都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从质地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还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新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 座灯汉代人形吊灯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这一时期灯具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有出现。

中国灯具的发展史

中国灯具的发展史中国灯具的发展史 我的前一秒,我的现在,似箭,是史。如花开花落,从桃园满春色,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如春水东流,从冰封万里,到滚滚长江东逝水;如雨过天晴,从晴空万里,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眼前的画面,嘴里的呢喃,心里的相思,点点滴滴,是过去,是历史。任何一样事物都有一段属于自身的历史,从起初的形成,顺延着时光,慢慢地演变。灯,也有着起初,也有着演变,也有着历史。灯的起初。四个字的表达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万年前,自然捆绑着原始,捆绑着公元前,所以那时候的灯也满满的自然感。那时候的载体往往是一些中空的石头和贝壳,里面放着苔藓或者其他植物,然后添加动物脂肪便可。 灯的演变。从有史料记载的商周时期到如今,灯,一直在演变,还没到尽头。商周时期青铜器便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灯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春秋时期便出现了照明用的灯具,当时人们用豆脂作为燃料,放在陶质的器皿里,然后再放上一条灯芯便可点燃。到了战国时期灯具就以青铜器和陶质器皿为主,青铜器一般为一些达官贵人使用,陶质灯具则多用于民间,那时候的造型还比较单一,其造型一般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两汉时期,灯具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灯的材质还

是造型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灯具与之前的相比有了许多新元素,材质上出现了铁灯和石灯,造型上也没有那么单一,出现了许多动物形象的灯。是否听说过“长信宫灯”,那是钎灯的代表,钎灯最早出现于西汉,是中国灯具历史上成就最高的灯具,灯烟可以顺着管道排入蓄着水的灯身,实现“取光藏烟”。到了唐代以后,制作灯具的主流材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心开始慢慢往彩陶转变,在那种舞文弄墨的时期,灯具更是种类繁多,人们对灯具的想法不在那么千篇一律,造型各样的灯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了明清时期,灯具的材质和造型就更加的丰富多彩了,除了原有的金属、玉石和陶瓷之外,还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灯材料的灯具。清朝的宫灯让灯具的审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造型独特而不失委婉,外形精美,不仅是灯具也是装饰品,正所谓“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即便如今,宫灯还是享誉全世界。 清朝末年,电灯正式进入中华大地,最早使用电灯是在上海。灯具的演变历史,便翻开了新的篇章。欲知近现代史上灯具的精彩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中国灯具发展史 之前我们分享了灯具简史远古篇,讲到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7万年。那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那时的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舞台灯光的发展历程

舞台灯光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舞台灯光控制系统舞台机械 编写:北京德恩普舞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委员会主任、国家话剧院高级灯光设计师邢辛说过:“没有经过编程的舞台灯光,很难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 21世纪的今天,数字技术给舞台灯光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用数字技术连接舞台灯光控制系统,使得舞台灯光及舞台机械控制更加智能,这为各个国际一流剧场与技术要求较高的舞台增色不少。 一.原始“洋桶”舞台灯光技术: 舞台灯光是舞台艺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上世纪20年代,人们对舞台灯光的作用并不太了解。著名戏剧艺术家洪深算较早重视舞台灯光的。上世纪20年代南国社时期,

负责舞台、灯光工作的是田汉的三弟田洪。那时田洪对舞台灯光的妙用还没多少认识,只是认为,舞台上需要灯光无非是把舞台照亮,让观众看得清楚罢了。 那时,洪深和田汉交往甚密,常参加南国社排戏。有一次,他对田洪说:“只把舞台照亮了并不算灯光,灯光是舞台艺术的一部分,要与戏里的时间、地点、剧情相配合、相适应。” 洪深的一番引导使田洪开了窍,决心做点尝试。当排演独幕喜剧《生之意志》时,田洪在灯光上就想出了新主意。戏中的父亲因为儿子恋爱、失业归来,勃然大怒。田洪为了突出父亲的愤怒感情,用了一个较强的光柱打在他的头部,渲染其威严神情;又用了一道较弱的灯光,照亮了后边的两枝白兰,以此烘托老头儿的形象。这种灯光处理使当时的观众感到很新鲜。演出后第二天,报纸上就有文章称赞南国社演出的灯光有革新精神、有创造力。 后来田洪又在《第五号病室》、《湖上的悲剧》等剧目里,再次在舞台灯光上做了新的探索。然而,那时营造月光的氛围,通常用个洋铁桶改装一下,在幕后通过铁桶的圆形,将光打在布景上。田洪苦思冥想、反复试验,想出了用几种不同色彩的纱加在铁桶和幕布之间来渲染月夜的气氛。当《湖》剧演出时,随着剧情的变化,月光有时柔媚、温暖,有时悲切、凄惨,对剧情、人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为演出增色不少。 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很简单、很一般的处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关于国内灯饰行业现状的报告

灯饰,营销势能最大的行业 灯饰发展速度惊人,年产值过千亿,但行业整体营销水平却十分初级甚至是落后,据我们调研和综合评估,在国内诸多行业中,灯饰营销势能最大。提高营销技术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销售能量,以实现行业客观真实市场价值。灯饰行业呼唤营销技术的喉咙愈来愈强烈。 1. 行业透视 如果一个产品(服务)乃至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而其营销水平较低,将抑制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营销技术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销售能量,以实现行业客观真实市场价值。我们将这个差距所带来的价值能量称为“营销势能”。 灯饰行业蕴藏着巨大的营销势能。据我们调研和综合评估 ,在国内诸多行业中,灯饰营销势能最大。 灯具行业历史沿革 我国照明灯具行业在近几年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据权威部门有关数据显示,1999年国内照明行业销售总额为450亿元人民币,200 0年达到550亿元,2001年突破680亿元,2002年高达800亿元。2003年全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并连续5年均以20%的速度迅猛递增。 截止2003年底,全国灯饰企业4995家,其中还包括电光源、灯头灯座、电器附件等生产厂。另外.全国范围内从事灯饰销售的商业企业有6万余家,主要集中在各城市的建材灯饰专业市场。 中国灯饰行业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灯具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灯具品种规格非常少,特别是民用灯具,几乎全部是“一个灯头一个罩外加一个照明泡”,而且每个家庭基本上是一室一灯。生产企业集中在上海、北京、武汉、沈阳、成都、山东、天津等地,多为国营和集体企业。 起步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初期,市场需求对灯具外观造型有了强烈要求,一室多灯,灯具销售量剧增。在这种形势下,在浙江宁波、温州及附近地区成立了上千家灯具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多为民营或私营企业,生产特点是分工明晰、相互配合、家庭作坊式生产。由于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和集约化生产,与传统国营企业大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相比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在市场中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主渠道。但是由于无序竞争和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这个阶段浙江企业占主流。 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灯饰品牌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中国市场后,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生产商将灯具生产和配套生产转移到大陆。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产品研发技术理念。这个阶段是灯饰企业长足发展的时期,不仅产业基础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都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这个时期的企业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而民用灯饰企业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广东省。 仅拿有亚洲“灯都”之称、占国内灯饰行业60%产量的中山古镇举例,因为生产灯饰相关联的产业族群已经形成强大规模,目前不仅成为

人类照明发展史

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照明工具经历过无数的变革,出现过火把、动物油灯、植物油灯、蜡烛、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发展到现在琳琅满目的装饰灯、节能灯等,可以说一部照明的历史正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 人类使用油灯照明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过了多次改进。油灯用油从动物油改为植物油,最后又被煤油取代。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罩。早期的罩是用纸糊的,很不安全,后来改用玻璃罩。这样的油灯不怕风吹,在户外也照样使用,而且燃烧充分,不冒黑烟。 可是人类并没有满足,在使用油灯照明的同时,仍然在寻找其他的照明方法。公元前3世纪左右,有人用蜂蜡作成了蜡烛。到了18世纪,出现了用石蜡制作的蜡烛,并且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 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使人类的照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初,这种灯很不安全,在室内用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只当做路灯用。后来经过改进,它才走进千家万户。 火把、蜡烛、油灯、煤油灯、煤气灯这些照明工具,都没有离开火,都是靠物质燃烧发出的光来照明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也能照明的方法呢?有人曾经捉来大批的萤火虫,利用萤火虫发出的萤光来照明。这种方法虽然不实用,不过在人类的照明史上也算是最奇特的一种方法了。 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人类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 电灯泡(白炽灯):电线里的电流进入到很细很细的金属丝里,金属丝会产生高热,热到一定程度会发光,这是最早的电灯,现在仍然在广泛使用。 日光灯:它不含红外线,所以它的光是很温和的,不伤眼睛;因为不含有热线,用起来比较省电;它也会发出许多美丽有色的光。这就是由荧光粉里所含的化学药品的性质来定了,例如涂上钨酸镁的,发蓝白色光,涂上硼酸镉的发淡红色光。 蒸汽灯: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种蒸汽通以电流而发光的。它们的构造,有点像日光灯,也能省电。蒸汽灯有水银蒸汽灯、钠蒸汽灯。 下一代的新型照明光源,是LED灯,即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做的照明灯。它具有高效、节能、长寿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

汽车照明的发展史

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史 来源:百度文库作者:发布时间:2013-2-16 浏览(3458)次 汽车照明的发展史大体上经过如下四个阶段:汽车灯具的演变随着汽车光源 的更迭而发生。 第一代汽车照明系统是由燃料(蜡烛、煤油或乙炔)直接燃烧发光。但存在发光效率很低、光强弱、性能不稳定、操作复杂等明显缺点。能满足早期车灯的要求。 第二代汽车照明系统是白炽灯。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汽车灯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13年美国首先将白炽灯技术应用在凯迪拉克汽车前照灯上。从此汽车照明进入了电气时代。接着,先后出现汽车反光镜、启动机、发电机和蓄电池等新技术,1925年开始汽车真正进入白炽灯汽车灯具时代。20世纪50 年代又出现卤钨灯,很快成为汽车强光源的主要灯泡。将替代白炽灯、卤钨灯 成为新型的汽车前照灯的光源。 第三代汽车照明系统是气体放电灯(HID具有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和高可靠性等优点。 第四代汽车照明系统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ED半导体PN结二极管。使PN结系统受到激发,当一个正向偏压施加于PN结两端时。载流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当处于高能态的不稳定载流子回到低能态复合时,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多余的能量将以光子形式释放,就是LED电致发光原理。汽车灯具从最原始的 蜡烛灯。 近年来又出现了新型HID灯以及LED灯。自从奥迪家族第一款加装LED前灯的车型R8曝光以来,发展到普遍使用的白炽灯。国际上高档轿车生产商如奔驰、宝马、丰田、福特等纷纷推出配有五彩缤纷的LED灯具的新款式轿车以吸引顾客,尤其是日本汽车对LED应用已相当广泛。被称为一生不需要更换灯泡的汽车灯,国际上汽车电子化中最耀眼的产品之一。 汽车照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慢慢升华到另外一个层次,除了基础的照明之外,装饰成为其另 外一个功能,当然,汽车照明灯发展史万变不离其宗,汽车大灯最根本的还是照明,从先前 的卤素大灯到后来的氙气大灯,再到现在的LED灯,照明效果和配套的装饰效果越来越突出。现在汽车灯种类较多,作为汽车外装照明灯,有夜行照明灯、雾灯、转弯时用于弧线照明的 曲线灯以及方向指示灯;汽车后部有刹车灯、方向指示灯、与前照灯同时燃点的尾灯、在停 车场易于找到的有溯源反射特性的反光镜、倒车灯以及车牌照明灯等。夜行照明灯俗称“大 灯”,合理使用大灯应做到会车时变成近光,会车后及时变回远光,以放远视线,弥补会车 时造成的视线不清。 汽车照明类型

灯具历史渊源

灯给人以光明,灯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程度的标志 一、火是灯之源 在一百七十多万年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炭屑,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明证。在距今四、五十万年的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当时用火烧过的骨骸和木炭,还发现有用火烧过的厚达几米的灰烬层,从而表明,北京人在当时不仅知道用火,而且还有控制火和存火种的能力。 火,从一开始便是以一种神格意象进入原始先民的思维与认知模式的。由于禀有的只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同样低下的思维水平,先民们面对这神奇而跳跃着的自然力,有的只是迷惑、躁动与畏惧。他们对自己之于人化的自然中的支配、改造地位尚处于一种不意识状态。于是,他们一方面通过自我的物格化去抱合自然,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与无知;另一方面又试图使自然人格化,战战兢兢地潜扬 出一种模糊的、蒙昧的自然之主宰的优势与气质;于是,火的图腾便产生了。面对火的图腾崇拜,遂成为灯文化肇始与发轫的诱因与内驱力。 二、火的图腾产生 远古人将他直接的利己利益附属于群体的利益,把火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渴念溶入了图腾的仪式、舞蹈与歌唱中对火的崇拜也正是这样,在高度的利他性背后,先民以他们的祈愿、祭祷向我们透露出本质上的利己性。这表明,即使是图腾活动也是一种人类人化自然的实践之一-- 童年的人类正在步履蹒跚却又义无反顾地走向文

明。 我国关于火的图腾的实证也颇丰富,仅从繁多的孑存于现代的民间风俗中便可窥其一斑。聚居在云南中部哀牢山、乌蒙山等地的彝族人民自古至今就有对火崇拜的传统,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都与火密切相关。如火在彝族人民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火能消灾祛邪,给人带来幸福。哀牢山区的彝族群众,用烟火灭虫,以求五谷丰登;巍山县的彝族妇女,在帽子上缀着火花似的花球饰物,此帽名日火花帽,彝家儿童则喜穿火花鞋;火把葫芦笙是彝族的吉祥乐器,每逢喜庆节日,姑娘们便用这种乐器演奏乐曲;火龙夺珠是哀牢山西部地区彝族民间的古老游艺活动,两人手中的火把飞舞,闪闪的火光表现出火龙抢宝珠。我国的彝族、纳西族等民族,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的火把节。 三、炎帝的称号与火亦是大有渊源 《补三皇三纪》云神农氏以火得王、故日炎帝,以火名。被使用于旧石器时代的火,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姜炎族人认识到火与太阳对农业生产的至关重要,特别是炎帝榨农氏把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使人熟食、范金合土、烧荒垦植、照明取暖等等,引起原始先民生活的巨大变革和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原始先民们以为火与太阳同源,日是火之精, 姜炎族便尊崇其首领为炎帝,进而神化为火神和太阳神。炎帝被幻化为神的历程,正昭揭了初民的关于火的神格与人格抱合的意问。在炎帝故乡宝鸡,历代所建的炎帝庙或太阳神庙,每年夏秋两季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动,亦即卣普通群众装饰表演的神农擒野苗即草、火神等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社火(这一名字的由来可能与火有关)。正月十五日傍晚,耍火龙、放焰火、狂欢歌舞;时届午夜,村民们在自家院门外堆放松柏点起篝火,祈求一年吉利。小孩出生后,要从一堆篝火上面抱过,以保康健平安;家人仙逝,子孙们祭奠时,也要围着一堆大火绕行三圈,虔诚叩拜,送亡灵早日归天。在宝鸡,人们又把火与红色联系起来,姑娘出嫁要穿一身红(衣服),盖房建屋要搭红(布),表演出色的演员要挂红(布)这一系列民情风

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历史 博客首页业界动态博客中心博客推荐博客文化博客收藏 ●中国计算机历史|中国计算机产业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大事记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王立彬李佳路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 灯的使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电力时代和后电力后代。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7万年。那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那时的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lampas,意思是火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古文献中,“烛”是照明用器的最早称呼。《仪礼·燕礼》云:“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司官执烛于西阶上,甸人执大烛于庭,阍人为大烛于门外。”《礼记·曲礼上》也云“烛不见跋”。郑玄注:“烛,燋也。”另,贾公彦疏:“烛,燋也,古者无麻烛而用荆燋(荆燋,一种灌木名,种类多,多生于原野,其枯木枝条易燃——编者注)。故《礼记·少仪》云:…主人执烛抱燋。?郑云:…未爇曰燋。?但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于地广设之曰大烛,其燎亦名大烛。”可见,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燋”,用于把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陶质的、青铜质的,还有玉质的。现存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造型十分精美,成为传世品。这个时期的灯具造型各异。在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15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今天的人们把这种灯具称为“多枝灯”,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取得了傲人的硕果,显露出中国计算机网络巨大的发展前景。这都起源于一封跨世纪的E-mail。 1.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1990年10月,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1994年4月20日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线,NCFC正式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 通信。这标志着计算机网络正式进入中国。 1994-1995年,中国发展教育科研网,由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NCFC 的出现极大地避免了中国的互联网络的发展出现的滞后。 1995年以后,互联网渐渐被商业开发。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也纷纷开办,到l996年底北京就已经有了30多家。 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详见图1) 图1

从1994-1997年,中国的计算机数量以几何的方式向上增长,极大的带动了计算机网路的应用。(详见图2)中国电信预测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2000年时将达到一千万。 图2 2.中国科技网络发展阶段 中国科技网络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工程发展阶段,分别是NCFC,CASNET,cERNET,CSTNET。 1989年8月26日,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NCFC”项目论证评标组的论证,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同年11月组成了“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联合设计组。 NCFC网络由四级组成,广域网,城域网(主干网),院校网,局域网。CASNET是中国科学院的全国性网络建设工程。该工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分院区域网络工程,另一部分是用远程信道将各分院区域网络及另星分布在其他城市的研究所互连到NCFC网络中心的广域网工程。CERN是“中国生态研究网”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信息管理”两个项目组成。中国科技网CSTNet是一个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服务的网络,主要提供科技数据库、成果信息服务、超级计

灯具发展史

灯具发展史 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在世界尚处于火光照明的历史时代里,中国的灯文化一直享有盛誉。在远古时代,人类渐渐地有意识地固定火源,而这些用来固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改进和演变,也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物事——灯具。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灯具不仅有陶质的、青铜质的,还有玉质的。 到了秦代,灯具铸造极其华丽。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战国和秦朝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外,还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形象灯;从功用上看,不仅有座灯,还有行灯和吊灯。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史上的新天地。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料丝灯”(即玻璃灯)的制作、传入京城,以及在民间兴衰的详细记载,“料丝灯出永昌,言取药料煎熬,抽丝织之为灯,故曰料丝。其药料则紫石英、钝磁、赭石之属,不一类也。始出于钱能,以此进上,不使外人烧造。能去,始习为之;顾更精,长大几二三倍,价甚昂,烧造者死,其子传其法,人竞烧之,价益贱,为之者遂不能精矣。宦游者罔不取之。”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随着科技进步,灯具世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技型灯饰进入灯饰行列:音乐灯饰--音乐台灯是一种声光结合的新颖灯具。开灯后,乳白色灯罩中就会映现出红、黄、绿等多种颜色的灯光,同时传出银铃般动听的乐曲。这种音乐台灯,在灯座的上部装有多色灯泡,下部装有微型电机和八音琴,随着微型电机的转动,多色灯彩按时转换,并同时拨响八音琴,使之发出乐曲。嘉宾在座,可助兴作乐;夜阑人静时,又催你入眠。音乐台灯灯座内装有定时装置,可根据需要自动关灯。光导纤维灯--为了增添居室情趣,可安装一盏光导纤维灯。开灯后,它变幻出的各种色彩,象纷飞的礼花,十分诱人喜爱。光导纤维灯是在透明的灯罩中,放置一簇白色塑料光导纤维,其一端集束研磨,另一端设计成各种字样和花草鸟兽等装饰图案。灯座下端装有一只灯泡,灯泡和光导纤维之间有一个自动变色转盘,转盘上安装薄膜滤色片。当转盘移动时,滤色片使灯光变色,通过光导纤维传送,丰富的色彩便映现出来了,滤色片使灯光变色,通过光导纤维传送,丰富的色彩便映现出来了。光导纤维灯不仅是理想的局部照明灯具,还是一种精制的工艺品,作为居室的摆设,给人美的享受。山水画壁灯--在木镜框中镶嵌了一幅用塑料片制成的山水风景画,是集灯、画于一身的新颖壁灯。开灯后,塑料片开始转动,同时由微型电机将光源作特殊的处理,使光线时明时暗,秀丽的山水立时展现。幼影灯--幻影灯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能变幻各种图案的装饰灯具。客观存在主要采用可控硅调压装置,灯体形似一个玻璃筒,里面盛有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一为水,一为彩色油液。灯座内装有光源,发光后利用这两种液体因受热引起的比重变化,出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历史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在1957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但是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缩小了。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此后龙芯二号问世,龙芯三号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中。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近二十年无“芯”的历史。 开端: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

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在104机上建立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 历程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 (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