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船资料

比睿”舰二等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由英国赫文(Milford Haven)船厂建造,1875年9月24日开工,18 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3月建成,同级舰“金刚”由英国Earles船厂于1875年9月开工,1877年4

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舰船资料:二舰同为“金刚”级,属于早期的二等铁甲舰。铁胁木壳,外装装甲。正常排水量2250吨,舰长67.1米,宽12.5米,吃水5.3米,水线带装甲厚88-137mm,标准载煤330吨(“比睿”为340吨),主机为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气机1座,燃煤锅炉6座,功率2035匹马力(“比睿”为2270

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7节(“比睿”13节),编制286人。

“金刚”舰

扶桑

扶桑二等

船腰炮房铁甲舰英国Samuda Bros船厂(Samuda Bros Poplar)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4月14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舰船资料:“扶桑”舰长67米,宽14.6米,吃水5.5米,正常排水量3777吨,主机功率3932匹马力,航速13节,标准载煤360吨,水线装甲带厚100-230mm,炮塔装甲厚200mm,编制250人。主要武器:240mm克虏伯主炮4门,170mm克虏伯炮2门,150mm速射炮4门,75mm克虏伯炮6门(长管

4门、短管2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7门,11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舰史:1875年9月24日开

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

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

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与松岛舰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

日打捞出水。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1909年退役。1910年解体。舰长:“扶桑”舰舰长新井有贡,海军大佐。

“松岛”

“松岛” 舰船资料:“松岛”级三艘军舰是日本政府慑于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二舰威力,为应付二舰的铁甲巨炮而造,因为三艘军舰分别用日本的三个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被称为“三景舰”。该级舰正常排水量4 278吨,舰长89.9米,宽15.4米,吃水6.05米,正常载煤405吨,最大载煤量680吨,主机为2座卧式3

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5400匹马力,航速16.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轮机部外侧装甲厚125mm,炮塔装甲厚300mm,炮塔顶盖装甲厚100mm,装甲防御甲板厚50mm,编制360人,“松岛”舰识别线为黄色,“严岛”为黑色,“桥立”为红色。主要武器:法国造320mm38倍口径加纳主炮1门(采用露炮台设计,用于对付“定远”、“镇远”厚达355.6mm的铁甲,其中“松岛”的主炮布置在军舰后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1门(“松岛”舰为12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松岛”舰5门),47mm轻型哈乞开斯速射炮12门(“松岛”10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舰史:“松岛”级3舰是日本为了抗衡北洋水师的定镇铁甲舰而造,因为舰名采用的是日本三个著名景点的名字,又称三景舰。3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原本为对付“定远”级军舰而设计的320mm口径巨炮故障频发,未发挥作用,而舰上装备的大量120mm速射炮却带给中国舰队巨大损伤。此后,3舰还参加了日本海大海战。“严岛”、“桥立”2舰分别于1922、1927年退役,“松岛”舰后改充练习舰,于1908年4月30日在台湾澎湖岛附近马公岛停泊时,火药库突然爆炸而沉没,至今该岛还留有“松岛”舰纪念碑。舰长:“松岛”舰舰长尾本知道,海军大佐。“严岛”舰舰长横尾道昱,海军大佐。“桥立”舰舰长日高壮之丞,海军大佐。

“严岛”

“桥立”

吉野

吉野、高砂穹甲巡洋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Elswick)建造,“吉野”于1892年1月3日开工,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同级舰“高砂” 舰船资料:“吉野”舰正常排水量421 6吨(“高砂”为4155吨),舰长109.7米,宽14.2米,吃水5.2米,装甲甲板厚115mm(倾斜部)、45m m(平坦部),炮盾厚115mm;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主机采用2座立式4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12座,功率15900匹马力(“高砂”为1575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高砂”为22.5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编制360人(“高砂”380人),首舰“吉野”建成时为当时世界第一快舰,舰体识别线黑色。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高砂”为200mm45倍口径

炮2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高砂”10门),47mm重哈乞开斯速射炮22门(“高砂”为80mm40倍口径炮12门、47mm炮6门),360mm鱼雷发射管5具。舰史:“吉野”舰由英国海军造船处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使用新型的蒸汽机,航速高达23节,并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兵工厂最新设计的速射炮。建成当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主力,甲午战争爆发后,“吉野”成为日本对付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此后“吉野”舰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中,1904年5月15日“吉野”舰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大雾被相邻的日本军舰“春日”撞沉。舰长:“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

“高千穗”

穹甲巡洋舰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舰船资料:正常排水量31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 3米,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4座,双轴推进,主机功率8400匹马力,航速19节,装甲甲板厚75mm,炮盾厚115mm,标准载煤500吨,最大载煤800吨,编制304人。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舰史:“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 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3年报废。

铁甲舰“比睿”、“金刚” “扶桑” “比睿”舰二等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由英国赫文(Milford Haven)船厂建造,1875年9月24日开工,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3月建成,同级舰“金刚”由英国Earles船厂于1875年9月开工,1877年4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舰船资料:二舰同为“金刚”级,属于早期的二等铁甲舰。铁胁木壳,外装装甲。正常排水量2250吨,舰长67.1米,宽12.5米,吃水5.3米,水线带装甲厚88-137mm,标准载煤330吨(“比睿”为340吨),主机为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气机1座,燃煤锅炉6座,功率2035匹马力(“比睿”为227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7节(“比睿”13节),编制286人。

扶桑二等船腰炮房铁甲舰英国Samuda Bros船厂(Samuda Bros Poplar)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4月14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舰船资料:“扶桑”舰长67米,宽14.6米,吃水5.5米,正常排水量3777吨,主机功率3932匹马力,航速13节,标准载煤360吨,水线装甲带厚100-230mm,炮塔装甲厚200mm,编制250人。主要武器:240mm克虏伯主炮4门,170mm克虏伯炮2门,150mm速射炮4门,75mm克虏伯炮6门(长管4门、短管2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7门,11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舰史: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与松岛舰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1909年退役。1910年解体。舰长:“扶桑”舰舰长新井有贡,海军大佐。防护巡洋舰“松岛”、“严岛”、“桥立” “吉野” “浪速”、“高千穗” “秋

津洲” “千代田” “亩傍” 穹甲巡洋舰同级舰共三艘。由法国工程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其中“松岛”、“严岛”在法国地中海船厂(Forges et Chantiers La Seyne)建造。

“松岛”建造于1888年2月17日,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1年3月建成。“严岛”于1888年1月7日开工,1889年7月11日下水,1891年8月建成。在法国建造“松岛”、“严岛”的同时,1888年8月6日采用同设计的另外一艘军舰“桥立”在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完工。“松岛” 舰船资料:“松岛”级三艘军舰是日本政府慑于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二舰威力,为应付二舰的铁甲巨炮而造,因为三艘军舰分别用日本的三个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被称为“三景舰”。该级舰正常排水量4278吨,舰长89.9米,宽15.4米,吃水6.05米,正常载煤405吨,最大载煤量680吨,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5400匹马力,航速16.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轮机部外侧装甲厚125mm,炮塔装甲厚300mm,炮塔顶盖装甲厚100m m,装甲防御甲板厚50mm,编制360人,“松岛”舰识别线为黄色,“严岛”为黑色,“桥立”为红色。主要武器:法国造320mm38倍口径加纳主炮1门(采用露炮台设计,用于对付“定远”、“镇远”厚达355.6mm的铁甲,其中“松岛”的主炮布置在军舰后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1门(“松岛”舰为12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松岛”舰5门),47mm轻型哈乞开斯速射炮12门(“松岛”10门),8 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舰史:“松岛”级3舰是日本为了抗衡北洋水师的定镇铁甲舰而造,因为舰名采用的是日本三个著名景点的名字,又称三景舰。3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原本为对付“定远”级军舰而设计的320mm口径巨炮故障频发,未发挥作用,而舰上装备的大量120m m速射炮却带给中国舰队巨大损伤。此后,3舰还参加了日本海大海战。“严岛”、“桥立”2舰分别于1922、1927年退役,“松岛”舰后改充练习舰,于1908年4月30日在台湾澎湖岛附近马公岛停泊时,火药库突然爆炸而沉没,至今该岛还留有“松岛”舰纪念碑。舰长:“松岛”舰舰长尾本知道,海军大佐。“严岛”舰舰长横尾道昱,海军大佐。“桥立”舰舰长日高壮之丞,海军大佐。吉野、高砂穹甲巡洋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Elswick)建造,

“吉野”于1892年1月3日开工,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同级舰“高砂” 舰船资料:“吉野”舰正常排水量4216吨(“高砂”为4155吨),舰长109.7米,宽14.2米,吃水5.2米,装甲甲板厚115mm(倾斜部)、45mm(平坦部),炮盾厚115mm;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主机采用2座立式4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12座,功率15900匹马力(“高砂”为1575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高砂”为22.5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编制360人(“高砂”380人),首舰“吉野”建成时为当时世界第一快舰,舰体识别线黑色。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高砂”为200mm45倍口径炮2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高砂”10门),47mm重哈乞开斯速射炮22门(“高砂”为80mm40倍口径炮12门、47mm炮6门),360mm鱼雷发射管5具。舰史:“吉野”舰由英国海军造船处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使用新型的蒸汽机,航速高达23节,并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兵工厂最新设计的速射炮。建成当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主力,甲午战争爆发后,“吉野”成为日本对付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此后“吉野”舰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中,1904年5月15日“吉野”舰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大雾被相邻的日本军舰“春日”撞沉。舰长:“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海军大佐。1897年2月2日,在英照皇太后丧仪上鸣放哀炮的“浪速”舰。右侧军舰为姊妹舰“高千穗”。穹甲巡洋舰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 ard)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舰船资料:正常排水量31 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3米,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4座,双轴推进,主机功率8400匹马力,航速19节,装甲甲板厚75mm,炮盾厚115mm,标准载煤500吨,最大载煤800吨,编制304人。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舰史:“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3年报废。巡洋舰“葛城”、“大和”、“武藏” “西京丸” “高雄” “筑紫” “筑波” “天龙” “海门” “天城” “八重山” 葛城、大和、武藏无防护巡洋舰三舰同级,“葛城”、“武藏”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葛城”舰1

882年12月开工,1885年3月31日下水,1887年10月建成;“武藏”于1884年10月开工,1886年3月3 0日下水,1888年2月9日建成。

“大和”舰由日本小野滨海军造船厂(Onohama Kobe Navy Yard)于1887年11月16日建成。舰船资料:舰体为铁胁木壳,正常排水量1502吨,舰长61.4米,宽10.7米,吃水4.6米,标准载煤145吨,主机采用2座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功率16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3节,编制231人(“葛城”为230人),舰船识别线“葛城”为黄色,“大和”为黑色,“武藏”为红色。主要武器:170mm克虏伯炮2门,120mm克虏伯炮5门(“大和”、“武藏”为2门),75mm克虏伯炮1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11mm3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舰史:“葛城”,“葛城”级巡洋舰首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3年4月11日除籍。

“武藏”,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被列为测量船,主要从事日本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舰名改为“武藏碓”。1928年4月1日除籍,1935年解体。“大和”,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被列为测量船,主要从事日本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舰名改为“大和碓”。1935年成为杂役船,后改为系泊船。1945年9月18日在日本神户海面遇台风沉没。1950年被打捞起来,后拆毁。1887年末,在横须贺拍摄到的“葛城”舰1897初,在神户拍摄到的“武藏”舰西京丸代用巡洋舰原为日本邮船公司商船,后因日本军令部长桦山资纪随联合舰队出海观战,为乘坐舒适计,将“西京丸”临时征用加装火炮作为座舰。舰船资料:排水量2913吨,387匹马力,航速12节。主要武器装备:120mm速射炮4门,47mm 机关炮2门,57mm机关炮1门。黄海海战中“西京丸”被击中起火的狼狈之相高雄(二代)无防护巡洋舰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制造,1886年10月30日开工,1888年10月15日下

水,1889年11月16日完工。舰船资料:钢胁铁壳,排水量1770吨,舰长70米,宽10.4米,吃水4米,载煤300吨,主机采用卧式2汽缸蒸汽机2座,燃煤锅炉5座,功率23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5节,航行以蒸汽动力为主,辅以风帆动力,全舰编制220人。主要武器:150mm克虏伯炮4门,120mm克虏伯炮1门,75mm克虏伯炮1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6门,双联装机关炮2门,360mm水上鱼雷发射管2具。舰史:“高雄”舰为日本第一艘采用钢骨铁皮结构的军舰,代表了日本当时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甲午战争时隶属于西海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津轻海峡的警备舰。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7日解体拆毁。筑紫撞击巡洋舰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Armstrong,Elswick)制造,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日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 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舰史:“筑紫”舰原为智利海军订购,后来委托英国代为转售。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准备向中国政府兜售,李鸿章在对“扬威”、“超勇”二舰进行考察后,认为这种军舰防护薄弱;首尾火炮过大,遇到大风浪便无法射击;军舰的航速也过于缓慢,无法与新式的穹甲巡洋舰相比,而予以回绝。随后这艘军舰被日本买去,命名为“筑紫”。“筑紫”在甲午战时隶属于常备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1906年成为靶舰,1906年5月25日除籍成为废舰,1910年解体。天龙无防护巡洋舰日本横须贺造船所(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8年2月9日开工,1883年8月18日下水,1885年3月5日建成。舰船资料:舰身木质,正常排水量1358吨,满载排水量1547吨,舰长67.4米,宽9.8米,吃水5米,煤舱容量256吨,主机为水平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座,燃煤锅炉4座,功率1260匹马力,单轴推进,采用机帆混合动力,航速12节,编制214人。主要武器:170mm克虏伯炮1门,150mm炮1门,120mm炮4门,75mm炮1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舰史:“天龙”舰是“海门”舰的放大版,建成后因其重心过高,深海航行十分危险,所以又将水线以上加高。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

战争时担任神户港的警备工作。战后成为杂役船,后编入舞鹤镇守府成为练习舰。1906年10月20日除籍,1912年退役。海门无防护巡洋舰日本横须贺造船所制造,1877年8月开工,1882年9月下水,1884年3月3日建成。舰船资料:舰体为铁骨木壳,排水量1381吨,舰长64.3米,宽9.8米,吃水5米,主机采用1座卧式2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功率1250匹马力,采用机帆混合动力,航速12节,编制230人。主要武器:170mm克虏伯炮1门,120mm克虏伯炮6门,75mm克虏伯炮1门,47mm机关炮2门,其他机关炮5门。舰史:“海门”舰为日本第一艘采用国产轮机的军舰,此次以后日本国内造舰开始使用本国轮机,该舰在黄海海战时担任朝鲜海域巡视任务,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旅顺口的封锁任务。1904年7月5日在执行扫雷任务时在大连湾南三山岛水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天城巡洋舰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3月13日下水,1878年4月11日建成。舰船资料:木质船身,排水量926吨,舰长62.5米,宽9.1米,吃水4米,载煤150吨,主机采用卧式3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座,燃煤锅炉2座,功率720匹马力,航速11.5节,编制160人。主要武器:170mm炮1门,120mm炮4门,120mm 臼炮1门,12磅炮3门,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3门。舰史:“天城”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 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时担任横滨港的警备舰。1905年6月14日成为杂役船,1908年11月24日退役八重山无防护巡洋舰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87年6月开工建造,1889年3月下水,1890年3月15日建成。舰船资料:排水量1584吨,舰长96.9米,宽10.5米,吃水4米,载煤350吨,轮机功率5630匹马力,航速20.7节。装甲机舱上部甲板厚12mm,编制200人。主要武器:120mm炮3门,47mm速射炮8门,450m m鱼雷发射管2具。舰史:该舰是日本第一艘通报舰,由于马力大、航速高,兼作鱼雷艇母舰,舰上可装载5艘鱼雷艇的补给品。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通报舰。1902年在根室附近搁浅沉没,打捞修理后重新服役。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作为无线电收发舰,收效甚微。1911年4月1日除籍。炮舰“赤城”、“爱宕”、“摩耶”、“鸟海” “磐城” “大岛” “凤翔摩耶、鸟海、爱宕、赤城炮舰四舰同级,“摩耶”、“赤城”由日本小野滨海军造船厂(Onohama,Kobe)建造,“摩耶”于1885年5月开工,1886年8月18日下水,1887年10月完工;“赤城”开工于1886年6月,1888年8月下水,189 0年7月完工;“鸟海”由石川岛造船所(Ishikawajima,Tokyo)建造,1885年12月开工,1887年9月20

日下水,1888年10月完工;“爱宕”由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承建,1886年7月开工,1887年6月下水,1889年5月完工。舰船资料:舰长47米,宽8.2米,吃水2.95米,标准排水量612吨,载煤60吨,主机功率96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2节,编制104人。主要武器:120mm旧式后膛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重型4门,轻型2门)。舰史:“摩耶”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1904年参加了日俄战争。1908年5月16日除籍,成为练习舰,后作为横须贺港的杂役船。1911年12月11日被移交给内务省成为兵库县港务部的检疫船。后被池田商事株式会社购入作为商船,舰名改为“摩耶丸”。1913年解体。“鸟海”舰甲午战争时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

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时编入第三舰队参战,担任日本沿海的防备任务。1908年4月1

日除籍。后作为杂役船。1911年5月23日成为废船,1912年退役,1914年解体。“爱宕”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该舰被派往中国,停泊于大沽。日俄战争中于1904年11月6日在执行封锁旅顺的任务时在隍城岛附近海面触礁沉没。1905年6月1 1日除籍。“赤城”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30弹,死11人伤17人。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击毙。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七战队,1904年5月18日在旅顺外海浓雾中与大岛舰相撞,大岛舰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编入第三舰队。1911年4月1日除籍。1 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购入,航行于濑户内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岛遇台风沉没。1946年初被打捞起来,1月又在濑户内海触雷沉没,于1951年再次打捞起来。该舰最后于1953年在大阪解体。炮舰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7年2月开工,1878年7月下水,1880年7月5日建成。舰船资料:舰身木质,排水量656吨,舰长46.9米,宽7.88米,吃水3.9米,载煤107吨,轮机功率59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0.5节,编制112人。主要武器:150mm克虏伯炮1门,120mm克虏伯炮1门,80mm克虏伯炮2门,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3门。舰史:该舰为日本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军舰,初为测量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后重新作为测量船。1907年7月12日除籍。1913年退役。大岛炮舰日本小野滨造船厂(Onohama,Kobe)建造,1889年8月开工建造,1891年9月下水,1892年3月31日建成。舰船资料:舰身钢质,排水量630吨,舰长53.5米,宽8米,吃水2.75米,载煤140吨,轮机功率1200匹马力,航速16节,编制130人。主要武器:120mm速射炮4

门,47mm速射炮5门。舰史:该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中于1904年5月18日在攻打旅顺的战斗中与本国军舰“赤城”相撞沉没。1905年6月15日除籍。

吉野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还有一艘同型舰为“高砂”。据说吉野舰原为中国订购,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日本购去。1892年2月开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人伤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巡弋渤海。1904年被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中攻打旅顺的战斗。1904年5月15日在浓雾中与装甲舰春日号相撞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高千穗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是浪速号的同级舰。1884年4月10日开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5弹,死1人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编入第二舰队参战。1914

年10月17日在攻打我国青岛时被德国S90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264人战死。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号,日本在横须贺船厂建造的巡洋舰原来作为“松岛”级的4号舰建造,后改为单独设计建造一型巡洋舰。该舰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钢制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4弹,死5人伤10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六战队担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横须贺解体。

浪速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1884年3月27日开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该级舰据说原来也是中国订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而由日本购去。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9弹,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2舰队第4战队。对马海战中受伤,后退出第一线。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得抚岛海面因事故沉没。1912年8月5日除籍。

松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原计划建造4艘,后改为3艘。该舰1888年2月1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甲午战争时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3弹,死35人伤7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5年参加了对马海战。战后“三景舰”被编为练习舰队运送海军学员进行远航训练。1908年4月30日在运送海军候补生远航归途中在澎湖列岛的马公岛停泊时弹药库突然爆炸沉没。1908年7月31日除籍。

千代田号,由于日本向法国Forges公司订购的畝傍号(Unebi)巡洋舰1886年10月19日竣工驶往日本途中于12月3日突然失踪,日本海军获赔124万5千3百円。日本用这笔资金向英国Brown公司订造千代田号巡洋舰。1888年11月开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该舰是除扶桑、比睿两艘老舰外唯一在中央设置防御装甲带的军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3弹。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三舰队第六战队,在朝鲜海峡护送运输船队。1904年7月26日在炮击旅顺时触雷后赴横须贺修理,而后参

加对马海战。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一战中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作战。1921年4月30日成为水雷母舰。1922年4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4年4月1日成为杂役船。1927年8月5日在实弹射击训练中作为靶舰被击沉。后来该舰舰桥被拆除,移往江田岛海军学校作为号令台。

严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1月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3人伤1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9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更名为严岛丸。1920年7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舰名改回严岛。1920年9月20日至1924年7月31日又作为潜艇学校的水上校舍。1925年报废。1926年3月12日在吴港解体,同年3月21日除籍

桥立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8月6日在横须贺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1弹,死3人伤11人。黄海海战后曾代替松岛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1925年12月23日报废,次年5月1日抛售,1927年在横须贺解体。

比睿号,日本向英国Milford Haven公司订造的金刚级巡洋舰之一。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2月25日建成。1890年曾远航欧洲。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23弹,死19人伤37人。甲午战后撤去帆索装置加以改装。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作为旅顺港的警备舰使用。日俄战争后成为测量船。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5日退役。

扶桑号,日本向英国Samuda Bros公司订造的巡洋舰。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1891年11月16日在横须贺撤去帆索装置。1894年7月21日完工。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被松岛舰舰首冲角撞击后又与严岛舰右舷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后送入吴海军工厂修理。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杂役船,1909年2月15日退役。1910年在横滨解体。

赤诚号,日本小野浜造船所神户工厂建造的摩耶级炮舰之一。1886年7月20日开工建造,1888年8月7日下水,1890年8月20日建成,编入吴镇守府,舰长瓜生外吉中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30弹,死11人伤17人。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击毙。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七战队,1904年5月18日在旅顺外海浓雾中与大岛舰相撞,大岛舰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编入第三舰队。1911年4月1日除籍。1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购入,航行于濑户内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岛遇台风沉没。1946年初被打捞起来,1月又在濑户内海触雷沉没,于1951年再次打捞起来。该舰最后于1953年在大阪解体。

西京丸号,日本建造的商船,1889年下水,甲午战争前改装成代用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

12弹,伤11人。

毫无疑问楼主当时北洋舰队实力跟日本可以说不分上下的。因为基本都是进口货的战舰。

从史料上看,甲午海战中日方集结了12艘战舰,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8艘主力舰、巡洋舰全部参战。但中方的实力同样不弱,参战主力是北洋舰队,为晚清重臣李鸿章一手创办,动用巨额军费打造的,战舰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购自工业化最早最发达的欧洲,分别由英国、德国生产。如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经远号、来远号战舰,为“德国造”;致远号、靖远号为“英国造”。

定远号舰满载排水量为7335吨,全钢面铁甲,装配有4门305毫米口径主炮,2门150毫米口径副炮,3具38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携带21鱼雷,时称“东亚第一巨舰”。当时日舰中排水吨位最大的吉野、松岛、严岛、桥立等是5000吨级,只是速度快于中方。中方战舰不弱对手,将领也不简单。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李鸿章聘用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Lang William M)为水师“总教习”,负责水兵操练;提督丁汝昌在英国海军学习深造过,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也能算是“海归人士”。

可见甲午海战的失利原因并仅不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军的威猛。学术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北洋水师治军不严,训练废弛,导致战斗力低下,非“兵器落后也”——军事软实力劣于对手。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形势与政策——中国海权问题及其认识

中国海权问题及认识 ——以中日海权争端为例 摘要:近年,各国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纷纷调整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竞相出台了各种有利于本国海洋权益的政策,试图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中抢占先机。在如此背景下,中国海权争端不断,本文以中日东海争端为例分析当前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我国要重视主权宣示,加强双边谈判并且加快防空识别区的建设。 关键词:钓鱼岛;海权争端;海洋权益;陆海统筹 一、我国出现海权争端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调整海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比如,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越南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美国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并且建立了海洋工作小组,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甚至以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为由主张把监控网覆盖至太平洋。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海洋权益指正必定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头戏:。 在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中,我国存在双边或多边争议海域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面积的52%。另外,再者三个海域汇总约有7400多公里的海上界限分别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进行海洋划界。如此多的海域划界争端以及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主张的新趋势必然对我国带来新的威胁,必将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争端增添新的内容,使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 钓鱼岛是中国历史相承的国土,由中国古代先民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管辖、最先载入国家正史和官方图籍,且最先被西洋诸国出版的地图所承认。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成冲绳岛。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得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合法化,引发了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接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签订投降书

制海权&海权的区别

制海权&海权的区别 制海权 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对一定海区的控制权。目的是确保己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剥夺敌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保护己方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阻止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亦即使该海洋区域为己所用而不为敌所用。根据控制海洋区域的目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分为战略制海权、战役制海权和战术制海权。制海权不是绝对的,在优势一方取得总的制海权的情况下,劣势一方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局部海区取得制海权。在现代条件下,夺取和保持制海权还包括夺取该海域上空的制空权,并需综合使用海军各种作战兵力兵器和多种作战样式才能达到。 海权 海权应该从中性的角度定义为“一个国家在海洋空间的能力和影响力”。这种能力和影响力,既可以是海上军事力量及其产生的影响力,也可以是海上非军事力量及其产生的影响力。不同的海上力量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制海权只是海上影响力的一种,虽然重要,但不是海权的全部。这样定义的海权,是一个综合概念,而不是单一概念。其特点是,把海权概念从军事学、战略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中国的海权该如何发展?作者认为:(1)要正确定位海权在中国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如果说中国的发展包括海洋空间和大陆空间的发展的话,那么,大陆空间的发展将始终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中国要从一个濒海的大陆型国家变成一个海洋经济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陆型国家,或带有一些海洋国家特点的大陆型国家,但中国不可能变成像英国或日本那样的海洋国家,也不可能变成像美国那样把控制全球重要海上通道作为全球战略目标的超级大国。(2)鉴于郑和下西洋和甲午海战的教训,中国有必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发展海权的根本出发点。(3)海权发展必须以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基础,海军等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比例增加投入。(4)优先发展海上经济力量,优先发展利用、开发海上资源的能力,从一个濒海国家变成一个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国家。这是中国和平发展总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适当发展一定程度的保卫和控制“四海一峡”的海军能力。(6)重视发展与重要濒海国家、海峡要道国家的合作关系,其中要优先发展与“六海”、“六道”濒临国家的关系,用外交、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力来弥补海上力量的不足。(7)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使人们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8)借助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与海权大国的合作,用先有的国际机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中国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国家。 ★现在有很多人总把这两个概念搞混淆~所以我就把这个常识发一下。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回顾及启示 魏西京 一、战争背景 (一)什么是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和清朝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因主要战争发生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通过战争日本夺占了台湾,控制了朝鲜,勒索了巨款。日本吮吸着中国人民的鲜血和财富而急剧膨胀起来,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中国和亚洲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开战的原因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到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日本的“大陆政策”。什么是日本“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后三步在1931年侵华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其他国家时都实现了。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清政府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貌似强大的海军力量,有了一丝中兴的迹象。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所以说,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的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急于扩张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 欧美方面: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看看我们多惨,就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利用,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瓜分中国,就像一桌饿狼前面放了一只大烧鸡,有的说我吃鸡头,有的说我要鸡腿,有的说我爱吃鸡屁股,商量好以后,就开始动筷子,当然他们的筷子不是普通的筷子,而是长枪、大炮和血淋淋的刺刀。 两国军备: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

大国海权

1779到1782年在欧洲海域进行了海战,英国保卫了直布罗陀海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时英军的守备部队7000人,而他的对手共有3·3万人,英军的战斗力看起来不及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军,然而英军取得胜利与英军他们坚定的意志,还有熟练的航海技术密不可分的。同时,联军的优柔寡断松散无力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战争是多变的,是难以预料的,瞬息万变的。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并不能仅仅依靠双方军事实力的,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虽然现代战争形势是信息化战争,但战争终究是人与人的战争,人的行为影响战争形势的发展。就像英军在战争的表现一样,每一位成员都要团结出来,掌握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尽一切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美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决定性胜利,从而决定了日本惨败的命运。今天美国人认为应该感谢马汉,是他在一百多年前为美国的繁荣强大指明了方向。有人曾说,欧亚大陆的中国在得到了广大的大陆资源之外,又得到了海洋线之便利,那么就可以使用强大的大陆资源,治理建造海军舰队,那时一个帝国的崛起便将在望了。所谓中国海权,通俗意义上说中国开发利用海洋和有效保护海洋权益的能力。它可以被界定利用军事或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益,享受海洋权益,并拓展海洋权力的综合能力。 当前中国的海权矛盾,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海权矛盾 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东北亚的争端首先是中国与日本的之间海权争议。中日两国之间的海洋争端包括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及东海的划界问题。其中钓鱼岛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涉及领土约6.3平方公里,东海划界问题属于当代大陆架划分原则不同引发的主权冲突,涉及海权争议达16万平方公里。其次就是中国与朝韩海权争议,中韩在38万黄海上存在17.7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区,中朝有3000平方公里争议海域。 中国和东南亚的海权矛盾 我国一东南亚争端主要是中国(包括台湾)与越南、菲律宾。领海纠纷以越南为最多。越南

26、甲午海战

26*甲午海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记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作战,誓死保卫旗舰,最后在敌舰猛攻下壮烈牺牲。课文通过描写他们作战时的英勇顽强,高度赞扬了他们誓死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高尚情操。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结构紧凑清晰,语言朴实简练,情节紧张激烈,能够深深吸引学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佳作。二、教学要求: 1、认识“舰、督、眺、毙、逞、牺牲”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三、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英雄们的民族精神。四、教学准备: 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五、学情分析: 由于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是阅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自己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网络查找了对本课有历史背景的一定了解,这样对于本课的理解一定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用倚仗着自己的船坚炮利,用他们的洋枪洋炮无情地砸开了中国的大门上,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让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但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并没因此而屈服,他们奋起反抗,这中间涌现了无数的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PPT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板书:26、甲午海战二、检查预习情况: 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 PPT出示生字词,一起来复习。 同甘共苦:一起享受幸福,一起承担艰苦。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同归于尽:一同死亡或者毁灭。置之度外:把生死不放在心上。三、PPT出示邓世昌图片。 同学们谁认识这个人?简介邓世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中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吧。四、结合预习,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课文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接着介绍邓世昌率领将士们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最后赞美了邓世昌和将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节操。 PPT展示: ①课文叙述顺序:按时间先后,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及主要人物②课文主要内容:讲了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奋战,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板书:①遭遇日军舰队。 ②英勇奋战,誓死报国。③高尚精神,永远敬重。 2、品读领悟人物的精神。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邓世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节操? PPT展示: ①“邓世昌坚毅沉着地指挥战斗,舰首舰尾大炮轮番射击,炮弹纷纷击中日本军舰。”写出邓世昌沉着应战,面对凶狠的敌人毫不畏惧。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试题 一.非选择题 1.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_1894_; 2. 3.甲午战争历时多久9个月; 4. 5.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6. 7.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8.甲午战争中日签订条约是在日本广岛签订的(地点); 9.条约是清政府哪位大臣和日本签订的李鸿章; 10. 11.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 12.条约中阻碍中国名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场; 13. 14.甲午战争割了那些土地给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5.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为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战役;二.选择题 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

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钓鱼岛是中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一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无语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海权观念转变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海权观念转变 摘要:近现代以来我国海权观念经历了从闭关锁国到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再到远海利益维护几个阶段。 关键字:海权海禁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远海利益维护 正文: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饱受外来侵略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历史。纵观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海权”在这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近现代以来我国海权观念经历了从闭关锁国到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再到远海利益维护几个阶段。我国对海权认知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反抗列强侵略的艰难历程。 清朝前期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我国是一个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陆地大国自秦朝以来至清前期这两千多年间对我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在这一阶段历朝历代均把防御重点放在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上由此我们建立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来御敌于国门之外。万里长城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我国陆地防御体系的确立。在海洋方向虽有诸多邻国受限他们的国力与当时的于航海技术这些国家均无法对我国构成实质性地威胁,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历朝历代对海防仅停留在拒敌于海岸的认知上,于是就有了海禁的政策。在海禁的政策下我国的航海技术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为后来无力抵抗来自海上的入侵埋下祸根。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对对外贸易的需求量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航海技术的发展。到了清朝晚期我国的航海技术、对海权的认知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的同期水平。 一八四零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海禁的海防体系彻底瓦解,开始转变为近岸防御。此后海防的观念逐步受到重视。一八七四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

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

论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那场海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深远,不得不察也!!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甲午战争若细询其因,详观其果,恐怕远远并非“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般简单。它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范畴,更应该看做是一次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对决,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一次矛盾不可调和之后的总爆发,是两个世界历史发展后的一次大对决。 询前因,百年史事浑如梦。放眼历史,中华民族自夏开始,已然经历了三合三分的大局面,着实让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深入了人心,感叹了世人。但真如世人所悟,“合久必分”吗?历史的发展固然呈现出螺旋式的方式,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足以给我们描绘出这壮阔的历史画卷并给予后人启迪,但还是想再问一句,真的“合久会必分”吗? 恐怕未必如此。让我们铺开这绚丽的历史画卷,来感受这历史车轮前进的脉动。夏商周、隋唐、元明清,可谓是这三合。从时间上看,三个时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这一点看,合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世袭奴隶制到封建君主制,从世传制到科举制,从专制统治到地方分治,

无不彰显历史的进步。大禹治水赢了民心,建立了夏;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开创科举和三省六部制,则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元朝的大兴农业,兴修水利,各种文化的糅合,庶民文化的兴起,无不为后世打下长治久安的局面。纵观这三个时期,可以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三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不是藏富于民,国富民强之时。细细品味这三个时期,尤其是隋唐和元明清时期,两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一没有不征讨外族之举,正彰显出“安内必先攘外”的道理,看看这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多是平定了外来的威胁而导致国家更加的繁荣,更加的富强。而这些时期都是经过动乱之后的时代,百姓无不期盼安定的太平盛世,正是这种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外扰的平定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显示着一个真理:太平盛世是打出来的!!看看这三个时期的领土,元朝达到了鼎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朝代治世方式进步的必然。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证明上述的论述,那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分”会告诉我们什么。说到分,不得不说秦,这个短命的朝代改变了世袭奴隶制,创建了封建君主制,一统江山,可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制度的先河,依法治国也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治国之理。但他的法是巩固自身统治,并非取信于民,养富于民,而是一种残酷刑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生平简介 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17世纪东亚海权投世界历史

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及对东亚历史发展的影响 庄国土 内容提要: 17世纪以来,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东亚贸易,荷兰人与英国人与先期掌握东亚贸易先机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及东亚本土的中国、日本、东南亚海商展开的激烈争夺,揭开东亚海权争夺的序幕。到17世纪后期,荷兰凭籍其雄厚的海上武力,在东亚海权争夺中最后胜出。东亚海权和主要贸易利润落入欧人之手,决定性地改写了东亚历史发展的趋势,导致此后200多年东亚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 关键词:东亚海权争夺贸易 Competition for Sea Power in East Asia in 17th century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Trend of East Asia 英文提要:Since 17th century onwards, in order to dominate the high-profit maritime trade in East Asia the Dutch and British competed by military forces with the earlier comers of the Portuguese and Spaniards, as well as the local maritime forces of Chinese, Japanese, Muslim traders. To the late 17th century the Dutch defeated the other competitors and established its sea power in East Asia. Since then the Europeans had controlled the sea power and major profit from trade in East Asian Seas, which changed decisively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led the latter into colonization or semi-colonization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Key words: Sea power, East Asia, Trade, competition 海权指以武力为后盾的海洋控制权或主导权,海权理念可溯自古希腊时期。欧人开始大航海以后,主要欧洲航海大国,无不认为商业和贸易繁荣是一个国家赖以富强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对海洋的控制是构成国家安全和繁荣的主要因素,海权时代由此开启。如16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探险家罗利爵士(Walter Raleigh)建议英国女王重视海权时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1 17世纪以降,荷兰和英国开始大规模向东亚进行商务扩张。2他们与先期掌握东亚贸易先机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及东亚本土的中国、日本、东南亚海商展开的激烈争夺,揭开东亚海权争夺的序幕。到17世纪后期,荷兰在东亚海权争夺中最后胜出。本文探讨东亚海权争夺的原因、过程和结局,特别强调东亚海权争夺的结果,决定性地改写了东亚历史发展的趋势,导致此后200多年东亚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 一、海权目标:东亚贸易谁主导? 不同时代不同海域有不同的海权目标。在17世纪的东亚海域,海权目标集中体现在以武力实施对海域贸易权的追求和控制。大体而言,15-16世纪是东亚的自由贸易时代,虽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华人移民现状、趋势和居住国政策》和教育部委托项目《东亚华人 软实力》成果。 1维基百科·罗利爵士条(Wikipedia, Walter Raleigh,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8800786.html,/wiki/Walter_Raleigh) 2本文的东亚(East Asia)指亚洲东部,大体上与“远东”(Far East)的概念相当。学者在运用“东亚”概念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东亚”包括日本、朝鲜和中国。广义的“东亚”则包括东南亚。本 文取广义的“东亚”(East Asia)概念,地域范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区域。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页。本文 的“东亚海权”,指日本以南,印尼群岛以北、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的贸易控制权。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今天我们还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还能自由快乐的生活,这都是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提供的。我们还记得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吗?我们被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国家打败了,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今天我们要时刻反思历史,为什么我们会战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去贪图享乐,逃避历史。在我看来我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尽管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改革,但是其制度仍然未变。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且当时是亚洲最强的的舰队。由于政治的腐败必然影响军队的建设,清政府统治者只顾自己想乐,随意挪用军费,导致军队建设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好多枪都是假的,子弹也稀缺,还有李鸿章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们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没有打过一场胜战。 清政府对日本可能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缺乏预见,夜郎自大,轻视小日本,战备不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走上向了工业大国,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就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治国策略。而我们的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中洋洋得意,对日本一点防备都没有,还是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在战争危机的时候,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减军费,停止购买大型军舰,停止拨付机械弹药的费用。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极为不明确,还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仍做自己的大国梦,还认为日本就是个蛮夷小国,对当时日本的发展一点都不了解。殊不知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就在这种时候爆发,我们是毫无防备,日本是有备而来的,最终导致我们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危机时刻。 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李鸿章等人,他们一味的依靠外国调停,没有考虑自身实力的建设,还有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指挥者指挥失误,避战不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是极力主张求和,李鸿章也是坚决主张和局。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最后投降,李鸿章都是一味寻求德意美调停,已达到求和的目的,还命令北洋水师避港不出,以保存实力为名,失去了制海权,错失最佳出兵时机,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曾经是亚洲最强的舰队,拿着最高的薪水,却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这都是统治者一味求全,消极抵抗,贪污腐败造成的。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再次反省甲午战争,就是要求我们在和平时代要时刻记住甲午战争的教训。时刻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居安思危,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日本_海洋国家_意识的发展演变及其现实影响_戚文闯

唐 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六年第十四卷第四期︵总四十五期 ︶ 日本“海洋国家”意识的发展演变及其现实影响 戚文闯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新世纪以来,日本“海洋国家”意识愈加强烈,把海洋看做是立国之本,意图实现由“岛国”向 “海洋国家”的转变。这种海洋国家意识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今日本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加强与其他海洋国家的联盟关系;应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挑战;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深刻认识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日本今后的外交战略和日本对华、对美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日本;海洋国家;中国;美日同盟中图分类号:D8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JL08-0027(2016)04-0071-05 日本领土四面环海,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近年来,日本在领土周边海域活动十分频繁,在南千岛群岛(俄国控制,日本称“北方四岛”)、独岛(韩国控制,日本称“竹岛”)、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不断趋于强硬,呈现出北争、西夺、南控的全面出击态势。[1]在南海问题上,日本也是极力插足、推波助澜,并积极配合美国在南海所强调的航行自由口号。 日本之所以在周边海域及亚洲如此大动干戈,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以避免在中日两国海洋权益争夺中处于劣势。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则是日本近代以来所逐步形成的海洋国家意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已经深入骨髓,日本政府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海洋看作是发展日本的立国之本。但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视海洋到以海洋立国的过程。 一、日本“海洋国家”意识的发展 演变 早期日本人的海洋意识并不强烈,德川幕府时代,日本曾数次颁布“锁国令”,仅保留长崎一港与中国、荷兰等国进行有限的海外贸易,此时的日本仍然只是把海洋看做是保护本土的一道天然屏障,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通道、桥梁,“海洋围绕四方,唯有西部稍可停泊外国船只,且无袭来之虞”。[2]21这种消极的海洋意识严重阻碍了日本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文化的渠道,也间接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一)近代日本海洋国家意识的萌芽与发展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者林子平就提出了“海国论”,他认为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国”,“海国须拥有与海国相称的武备,不同于中国的兵法和日本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军事学说的军事思想,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建立日本的国防。”[3]1同时强调海防中要重点关注对大炮的利用,把大炮“编制于日本全国滨海各地,以作为日本长期之武备,奠定与天地共存之准则。”[4]17-18 但如此有远见卓识的建议却并未被幕府将军所采纳,结果却以破坏锁国政策为名让林子平闭门蛰居,由此可见日本幕府统治者严守锁国政策之 一斑。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推行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 作者简介:戚文闯(1989-)男,汉族,河南开封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日关系史。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 的八个启示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扞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

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的主张

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的主张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XC补-6.tif〗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撤掉了“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刑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