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_张振国

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_张振国

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_张振国
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_张振国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 陈瑞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3) 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各种形式的制度设计以及对各类制度、规范的积极实践,在反对异族伪冒,限制异族承祧,提倡族内承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实现了维持宗族内部血缘秩序稳定的目的。徽州宗族尽管遇到或面临宗法关系松弛、从内部开始瓦解等不利因素,但通过主观努力依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较为顽强地保持住了继续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血缘这一宗族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讨论,可以较好地揭示在环境变动情形下徽州宗族所显示出的能动性和应变力。 关键词:徽州宗族;血缘秩序;环境变动;应变力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人群共同体。血缘是宗族存在的基础和宗族构成的要件之一,也是宗族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形态最重要的标识之一,而血缘秩序稳定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宗族内部凝聚力及其各类功能发挥的一个主要标志。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县的徽州府是明清时期中国境内宗族组织极为发达、宗族制度较为典型的地域之一,血缘认同在该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术界对徽州宗族血缘问题较为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本文拟在这些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控制为视角,对前人较少涉及的明清徽州宗族内部血缘秩序控制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从总体上说,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十分重视血缘认同及族内血缘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徽州社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异族伪冒、异族承继宗祧等冲击或破坏宗族血缘秩序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徽州宗族往往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以维持和控制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本文拟从异族伪冒、异族承祧、族内承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扩张、分流与内卷: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06CZS008)的阶段性成 果。 1早期的研究如:叶显恩从讨论明清徽州佃仆制的角度提出:“在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外衣下,(徽州)宗族内部进行着血淋淋的阶级压迫。”(《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156页)近年来的研究如:赵华富从徽州宗法制度形成的角度提出:“汉代以来,从全国各地——主要是中原地区——迁入徽州地区的封建士大夫和仕宦,为了维系和巩固血缘群体的凝聚力和血缘群体的兴旺发达,他们从徽州当地血缘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继承周代和中原地区宗法制某些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法制度。”(《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卞利在讨论徽州族谱纂修时提出:“徽州族(家)谱之纂修,……是徽州宗族传统中严格血缘、尊卑和长幼秩序的最直接体现。”(《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唐力行从徽商资本与宗族关系的角度提出:“徽商资本源源不断地给宗族血缘纽带输送营养,不仅加固而且还扩大了宗族血缘群体。”(《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栾成显从明清徽州宗族异姓承继的角度提出:“血缘关系,或者说男性血缘关系,本是宗族形成命脉之所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按照一定秩序维系这种血缘关系,则成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这里,宗祧承继成为问题的关键。宗祧承继,关乎宗法关系下身份秩序的维持,关乎宗族的延续与血统的纯正。……异姓承继确是对宗族血缘关系的致命性一击。因此应该说,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异姓承继的相当普遍,实则表明这时的宗族已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了。”“明清异姓承继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历史研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 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 ?徽州建筑的界定 ?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 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 ? ?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 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 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 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 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 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 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 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二、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 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 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 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

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实习题目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学生姓名:黄琪钶学号:201403325 班级:建学142 专业:建筑学指导教师:郝赤彪许从宝解旭东程然耿雪川日期:2016.9.4

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摘要 徽州古民居建筑博大精深,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位于显眼的入口出的造型多变、雕工繁复精妙的门楼部分。门楼作为徽派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成为了包括徽州特有的艺术、文化、审美意味、哲学思想在内的综合体,所以门楼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徽州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宏村等徽州古建筑村落以及书籍收集并基于徽州地区的 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结合了徽州地区的习俗、经济条件、艺术特征、文化脉络和徽商的影响,对门楼的装饰特色、由简到繁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功能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徽州建筑;门楼;砖雕;渊源 一、序言——徽州建筑序幕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 摘要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此句不但表明了徽派建筑的发源地——皖南徽州拥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且历史源远流长,徽派建筑文化更是无与伦比。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流派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人们称作“徽州古建三绝”,在中外建筑领域都有很高的名声与赞誉。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给予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成就了它的古朴、自然、典雅的品格,而这些文化上的特征也扎根在徽派建筑特色之中。徽派民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模仿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宏村,西递相继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皖南己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观光之地,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人们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深刻认识。徽派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的载体己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在众多的追求“欧美”、“口韩”的今天,探索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徽派建筑的一些重要的构成元素,例如“徽州三雕”以及与其他建筑相比独有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徽派建筑、建筑类型、文化传承 1建筑历史背景与特色 1.1历史渊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在明朝的时候,徽派建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1:2。到了清朝的时候,徽式建筑基本上接受了北方

【9A文】徽州文化尔雅课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 一、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 二、建筑构造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 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 四、总结

一、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 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徽州砖雕”阅读附答案

“徽州砖雕”阅读附答案 (一) 自古以来,徽州砖雕就被誉为我国古徽州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砖雕是在徽州盛产的青灰砖上雕刻图案的一种建筑装饰。徽派建筑多用青灰色屋脊和屋顶,雪白色粉墙,水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砖雕装嵌其中,显得和谐美观。徽州砖雕的图案涉及人物、山水、花卉、走兽、文字等,可谓无所不包。其工艺更是令人赞叹不已,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能被雕出情节复杂、前后透视、多层镂空的画面。此外,门楼上访四角翘起、弯曲上扬的砖雕可以避雷,门枢上方的门罩砖雕可以引导鱼雨水顺墙面流下,窗罩的方框砖雕能够遮挡墙面上方的雨水,避免墙窗潮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 明代是徽州砖雕的大发展时期,随着徽州商帮的异军突起,徽州砖雕在民居、祠堂、庙塔等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一时期的徽州砖雕构图强调对称,刻风粗犷质朴,多借助于简单线条进行人物造型。清代时,徽州商帮雄踞中国商界翘楚。据《歙县志》记载,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以此光宗耀祖,炫耀故里。同时,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质使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品味,强调用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展现主人的涵养,这也促进了徽州砖雕艺术的发展。另外,徽州本土的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艺术流派也逐渐繁荣起来,对徽州砖雕建筑艺术的发展也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此时的徽州砖雕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雕刻层次更加分明。 (三) 位于安徽屯溪博物馆的一幅门罩砖雕作品,颜色为淡灰色,由52块砖雕拼接而成。砖雕画面主板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三组故事,从左至右分别为长坂坡赵子龙单枪救阿斗、刘备招亲、借东风。主板画面雕刻有楼台、亭阁、屋宇、人物,布局严谨,远近适宜,层次分明。其四周有数块花卉、寿字纹等雕刻,下面左右边角处刻有对狮,活灵活现。这幅砖雕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活泼,人物、建筑、狮子极富立体感。 14. 文段(一)主要介绍了徽州砖雕和谐美观、、、实用性强的特点。(2分) 15.阅读文段(二),概括明清时期徽州砖雕得以发展的原因。(3分) 答: 16.借助文段(二)的相关内容,判断文段(三)中屯溪博物馆的门罩砖雕是明清哪个朝代的作品,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14.答案示例:图案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示例:①徽州商帮的崛起。②儒学思想的影响(或“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质使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品位”)。③徽州艺术流派的繁荣。(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清代 示例一:屯溪博物馆的门罩砖雕作品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体现了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徽州图形符号的象征

徽州图形符号的文化传承在文化强省中的作用 姓名:常皖娟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硕)学号:2150620115 摘要:安徽省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省份,皖南地区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徽州文化的韵味和图形符号,如何将徽州文化的发展合理运用到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当中,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徽州民居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文化强省 一、徽派民居的艺术风格 徽派民居的总体风格特色被一些专家总结为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景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徽派民居的内部基本形式是天井、庭院式的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对称、封闭的空间,院内以朝南方向的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美丽的图案。有的甚至还有假山、鱼池、花台、盆景等。庭院的围墙上,还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漏窗。这些布局给人以园林化情调,回味无穷。 天井是徽州民居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座民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天井的主要功能当然是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与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沐浴朝霞,观看星斗。这是名副其实的坐“井”观天。 徽派民居的外形,几乎全部都是粉墙青瓦。远处望去,较大的村落,往往是绿树丛中灰白的一片。这种灰白色,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会产生一种宁静祥和的效果。并且这种单色色调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 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还有一重要特色,便是“马头墙”的设置。这种高大的马头墙是在邻居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所以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马头墙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千变万化,为塑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三)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三)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0217 16:17 ::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彬 ①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②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左右,很多都是古籍善本。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③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④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徼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⑤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螺纹槽管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2216311.html,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这个学期学习了《徽州文化》这门课程,算是第一次正式地了解了徽州文化。以前听到“徽州文化”这个概念,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观念总是“安徽文化”,其实不然,现在对徽州文化的概念总算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所辖的六县(歙县、黟县、休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徽州府 (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 、绩溪、祁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宁、婺源 (今属江西) 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很多文化学者都在研究这极具特色的文化。他们研究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徽州的商业文化、学习文化、建筑、美食等领域。不管在哪个领域,文化本身都异彩纷呈,灿烂丰富。 在《徽州文化》的课上,首先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徽州文化宗族方面的内容。徽州宗族对于研究徽州文化和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姓氏众多。除了徽州本土的姓氏之外,更有其他宗族迁往此地,对于徽州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对此呢,就会想到自己的姓氏起源,以前上过民俗相关的课程,也对自己的姓氏起源做过分析。孙姓的堂号是“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囊萤映雪夜读的典故,而孙姓后人以此为励,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记得某年的清明节,我们孙姓的人都聚在一起,说是“晒谱”,就是把宗谱拿出来见见太阳,并且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我有幸参加了那个活动,才知道我们这一脉的祖先。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有所成就,对徽州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徽商。 徽商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是当时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他们的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等。徽商的商业活动不是单独进行的,他们往往以宗族为核心,以此对外发展。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徽菜,它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一道道美食背后有都严格的讲究: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的原料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善于烧炖,浓淡相宜;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比如“黄山炖鸽”、“红烧果子狸”、“徽州圆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由此,我也想到我家乡的美食,虽然没有徽菜这么有名,但也为大众喜爱。当涂大肉面是马鞍山小吃中的新品牌,起源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205国道途经当涂段,故很多面馆都叫“205面馆”,打出广告“正宗当涂大肉面”。我曾经吃过很多次,很多品种。大肉都是肥而不腻的,也有大片瘦肉的,总之面条劲道,面汤香醇,当属佳品。 以上是我自己大致的理解,还有我觉得教学方法很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师漏掉的部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徽州文化。比如徽州的古建筑,徽州菜系,徽州民居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熟知所了解所感兴趣的徽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加深了印象,又能让这些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对于文化的小区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现在一提起徽州文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1)名词解释: 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围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 (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 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

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徽学研究? 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翟屯建 (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黄山 245000) 摘 要: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宗族;修谱形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6-0076-03 The difference betw een privately-w 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 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 uizhou prefecture ZH AI Tun-jian (Huangshan Local Chronicles O ffice,Huangshan245000,China) Abstract:Ancestral hall,clan pedigree and clan field are three marks of m odern family system.S ince the m odern family sys2 tem was formed in M id M ing Dynasty,the pedigee bureau established by clan writes pedigree has been the main form of writing clan pedigree.But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s still exist.The pedigree written by the pedigree bureau is calle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and the pedigree written by individual is called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Mainly from their contents,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s,scale,space and how they were handed down,this article makes com 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2 vately-w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uizhou prefecture. K ey w ords:clan;form of writing pedigree;difference 宋代以来,随着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的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宗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宗族社会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徽州设立谱局修谱约始于明嘉靖前后,是中国近世家族制度形成较早、宗族统治较为严格的地区①。我们把设立谱局修谱称之为公修族谱,因为设立谱局要集聚全族精英,动用族中公产,获得全族之认同。在宗族设立谱局修谱的同时,也有个人独立纂修家谱的,以个人力量纂修的家谱,不必动用公产,无须获得族众的认同,我们称其为私撰家谱。私撰家谱和公修族谱同为宗谱,但两者有相当的差异。 一、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 公修族谱动用全族的人力和财力,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婺源大畈汪氏修统宗谱,设立谱局,确定汪湘、汪隆、汪钅吾、汪道真、汪伦、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8人专职修谱事宜。汪湘为主修,负责审定全书,兼管经 费;汪隆、汪钅吾负责来人接待和刊印工作,同时负责出纳;汪道真、汪伦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监督和催办;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考辨,然后交主修裁正。明万历五年(1577)刊印的《新安大阜吕氏宗谱》集中了36人的力量,设有总裁、编修、催督、考订、誊书、刊谱等多个职责岗位,各司其责。正因为如此,族谱的规模宏富,篇幅一般都比较大。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印的《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8卷,每卷长51厘米,宽31.5厘米,共重15公斤。民国六年(1917)婺源《清华胡氏宗谱》24卷首1卷末1卷,26册,装在一只高约1米的木匣子内,一个人轻易不能搬动。 私撰家谱由于是以个人力量撰写,谱的规模、篇幅 67①参见翟屯建:《族谱的纂修与管理》,载上海图书馆 编:《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