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教学关键

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

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7课时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4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3课时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态度、情感、价值观

5.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AC CB

AB AC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8209380.html,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去括号,得:

x2+2x+1+x2-4=1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34习题22.1 1、2.

2.选用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5

x

=0

A.1个B.2个C.3个D.4个

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A.2,3,-6 B.2,-3,18 C.2,-3,6 D.2,3,6

3.px2-3x+p2-q=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A.p=1 B.p>0 C.p≠0 D.p为任意实数

二、填空题

1.方程3x2-3=2x+1的二次项系数为_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

3.关于x的方程(a-1)x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a满足什么条件时,关于x的方程a(x2+x)x-(x+1)是一元二次方程?

2.关于x 的方程(2m 2+m )x m+1+3x=6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

3.一块矩形铁片,面积为1m 2,长比宽多3m ,求铁片的长,小明在做这道题时,?是这样做的:

设铁片的长为x ,列出的方程为x (x-3)=1,整理得:x 2-3x-1=0.小明列出方程后,想知道铁片的长到底是多少,下面是他的探索过程:

第一步:

所以,________

第二步:

所以, (1)请你帮小明填完空格,完成他未完成的部分;

(2)通过以上探索,估计出矩形铁片的整数部分为_______,十分位为______.

答案:

一、1.A 2.B 3.C 二、1.3,-2,-4

2.ax+bx+c=0(a ≠0) 3.a ≠1

三、1.化为:ax 2+()x+1=0,所以,当a ≠0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2.可能,因为当2

1220

m m m +=??

+≠?,

∴当m=1时,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3.(1)-1,3,3,4,-0.01,0.36,3.3,3.4 (2)3,3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那么梯子的底端距墙多少米?

10

8

设梯子底端距墙为xm,那么,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___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

列表:

问题2.一个面积为120m2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m,?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设苗圃的宽为xm,则长为_______m.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列表: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其它解吗?问题2呢?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6是x2-36=0的解,问题2中,x=10是x2+2x-120=0的解.

(3)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x=-6的解;问题2中还有x=-12的解.

为了与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等只有一个解的区别,我们称: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回过头来看:x2-36=0有两个根,一个是6,另一个是-6,但-6不满足题意;同理,问题2中的x=-12的根也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

例2.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1)x2-64=0 (2)3x2-6=0 (3)x2-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1)移项得x2=64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8

即x1=8,x2=-8

(2)移项、整理,得x2=2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

即x1,x2

(3)因为x2-3x=x(x-3)

所以x2-3x=0,就是x(x-3)=0

所以x=0或x-3=0

即x1=0,x2=3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3思考题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设长为xcm,则宽为(x-5)cm

列方程x(x-5)=150,即x2-5x-150=0

请根据列方程回答以下问题:

(1)x可能小于5吗?可能等于10吗?说说你的理由.

(2)完成下表:

(3)你知道铁片的长x是多少吗?

分析:x2-5x-150=0与上面两道例题明显不同,不能用平方根的意义和八年级上册的整式中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求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夹逼”方法求出该方程的根.

解:(1)x不可能小于5.理由:如果x<5,则宽(x-5)<0,不合题意.

x不可能等于10.理由:如果x=10,则面积x2-5x-150=-100,也不可能.

(2)

(3)铁片长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及它与以前的解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34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方程x(x-1)=2的两根为().

A.x1=0,x2=1 B.x1=0,x2=-1 C.x1=1,x2=2 D.x1=-1,x2=2 2.方程ax(x-b)+(b-x)=0的根是().

A.x1=b,x2=a B.x1=b,x2=1

a

C.x1=a,x2=

1

a

D.x1=a2,x2=b2

3.已知x=-1是方程ax2+bx+c=0的根(b≠0)().

A.1 B.-1 C.0 D.2

二、填空题

1.如果x2-81=0,那么x2-81=0的两个根分别是x1=________,x2=__________.

2.已知方程5x2+mx-6=0的一个根是x=3,则m的值为________.

3.方程(x+1)2(x+1)=0,那么方程的根x1=______;x2=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如果x=1是方程ax2+bx+3=0的一个根,求(a-b)2+4ab的值.

2.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求证:-1必是该方程的一个根.

3.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中,小明给全班同学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变形,即在(

21

x

x

-

)2-2x

21

x

x

-

+1=0,

21

x

x

-

=y,则有y2-2y+1=0,根据上述变形数学思想(换元法),解决小明给出的问题:在(x2-1)2+(x2-1)

=0中,求出(x2-1)2+(x2-1)=0的根.

答案:

一、1.D 2.B 3.A

二、1.9,-9 2.-13 3.-1,

三、1.由已知,得a+b=-3,原式=(a+b)2=(-3)2=9.2.a+c=b,a-b+c=0,把x=-1代入得

ax2+bx+c=a×(-1)2+b×(-1)+c=a-b+c=0,

∴-1必是该方程的一根.

3.设y=x2-1,则y2+y=0,y1=0,y2=-1,

即当x2-1=0,x1=1,x2=-1;

当y2=-1时,x2-1=-1,x2=0,

x3=x4=0,

∴x1=1,x2=-1,x3=x4=0是原方程的根.

22.2.1 直接开平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 (ex+f )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 )2=n (n ≥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 )2=n (n ≥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 2-8x+______=(x-______)2;2)9x 2+12x+_____=(3x+_____)2;3)x 2+px+_____=(x+______)2.

问题2.如图,在△ABC 中,∠B=90°,点P 从点B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AB=6cm ,BC=12cm ,?P 、Q 都从B 点同时出发,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B

C

A

Q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8209380.html, P

老师点评: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p )2 2

p . 问题2:设x 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则PB=x ,BQ=2x 依题意,得:

1

2

x ·2x=8 x 2=8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

即x 1

,x 2

可以验证,

-2都是方程

1

2

x ·2x=8的两根,但是移动时间不能是负值. 所以

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8,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如果x 换元为2t+1,即(2t+1)

2

=8,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1=±

即 方程的两根为t 1-

12,t 2-12

例1:解方程:x 2+4x+4=1

分析:很清楚,x 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由已知,得:(x+2)2=1 直接开平方,得:x+2=±1 即x+2=1,x+2=-1 所以,方程的两根x 1=-1,x 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 2提高到14.4m ,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 );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 )+10(1+x )x=10(1+x )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 则:10(1+x )2=14.4 (1+x )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P 36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 ),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 那么1+(1+x )+(1+x )2=3.31 把(1+x )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

12)2=2.56,即(x+3

2)2=2.56 x+32=±1.6,即x+32=1.6,x+3

2

=-1.6

方程的根为x 1=10%,x 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2=p (p ≥0),那么x=mx+n )2=p

(p ≥0),那么mx+n=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 45 复习巩固1、2. 2.选用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若x2-4x+p=(x+q)2,那么p、q的值分别是().

A.p=4,q=2 B.p=4,q=-2 C.p=-4,q=2 D.p=-4,q=-2 2.方程3x2+9=0的根为().

A.3 B.-3 C.±3 D.无实数根

3.用配方法解方程x2-2

3

x+1=0正确的解法是().

A.(x-1

3

)2=

8

9

,x=

1

3

±

3

;B.(x-

1

3

)2=-

8

9

,原方程无解

C.(x-2

3

)2=

5

9

,x1=

2

3

x2;D.(x-

2

3

)2=1,x1=

5

3

,x2=-

1

3

二、填空题

1.若8x2-16=0,则x的值是_________.

2.如果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________.

3.如果a、b2-12b+36=0,那么ab的值是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解关于x的方程(x+m)2=n.

2.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25m),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40m.(1)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m2吗?能达到200m吗?

(2)鸡场的面积能达到210m2吗?

3.在一次手工制作中,某同学准备了一根长4米的铁丝,由于需要,现在要制成一个矩形方框,并且要使面积尽可能大,你能帮助这名同学制成方框,并说明你制作的理由吗?

答案:

一、1.B 2.D 3.B

二、12.9或-3 3.-8

三、1.当n≥0时,x+m=,x1-m,x2-m.当n<0时,无解

2.(1)都能达到.设宽为x,则长为40-2x,

依题意,得:x(40-2x)=180

整理,得:?x2-20x+90=0,x1x2

同理x(40-2x)=200,x1=x2=10,长为40-20=20.

(2)不能达到.同理x(40-2x)=210,x2-20x+105=0,

b2-4ac=400-410=-10<0,无解,即不能达到.

3.因要制矩形方框,面积尽可能大,

所以,应是正方形,即每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

22.2.2 配方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mx+n=p≥0).如:4x2+16x+16=(2x+4)2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二个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1:印度古算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共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

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成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1

8

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总数

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2:如图,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平行且与另一条相互垂直的道路,余下的六个相同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得耕地的面积为5000m2,道路的宽为多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8209380.html,

老师点评:问题1:设总共有x只猴子,根据题意,得:

x=(1

8

x)2+12 整理得:x2-64x+768=0

问题2:设道路的宽为x,则可列方程:(20-x)(32-2x)=500

整理,得:x2-36x+70=0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4x+768=0 移项→x=2-64x=-768

两边加(

642

)2

使左边配成x 2+2bx+b 2的形式 → x 2-64x+322=-768+1024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 (x-32)2=256 降次→x-32=±16 即 x-32=16或x-32=-16 解一次方程→x 1=48,x 2=16

可以验证:x 1=48,x 2=16都是方程的根,所以共有16只或48只猴子. 学生活动:

例1.按以上的方程完成x 2-36x+70=0的解题.

老师点评:x 2-36x=-70,x 2-36x+182=-70+324,(x-18)2

=254,x-18=

x 1≈34,x 2≈2. 可以验证x 1≈34,x 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 ≈34不合题意,所以道路的宽应为2. 例2.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2x-35=0 (2)2x 2-4x-1=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1)x 2-2x=35 x 2-2x+12=35+1 (x-1)2=36 x-1=±6

x-1=6,x-1=-6 x 1=7,x 2=-5 可以,验证x 1=7,x 2=-5都是x 2+2x-35=0的两根. (2)x 2-2x-

12=0 x 2-2x=12

x 2-2x+12=

12+1 (x-1)2=3

2

x-1=

x-1=

x 1

x 2

可以验证:x 1

x 2

三、巩固练习

教材P 38 讨论改为课堂练习,并说明理由. 教材P 39 练习1 2.(1)、(2).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在Rt △ACB 中,∠C=90°,AC=8m ,CB=6m ,点P 、Q 同时由A ,B ?两点出发分别沿AC 、BC 方向向点C 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 ,?几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CB 面积的一半.

B C A Q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8209380.html,

P

分析:设x 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BC 面积的一半,△PCQ 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列出等式. 解:设x 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CB 面积的一半.

根据题意,得:

12(8-x )(6-x )=12×12

×8×6 整理,得:x 2-14x+24=0 (x-7)2=25即x 1=12,x 2=2

x 1=12,x 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 1=12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2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CB 面积的一半.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左边是非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45复习巩固2.

2.选用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将二次三项式x2-4x+1配方后得().

A.(x-2)2+3 B.(x-2)2-3 C.(x+2)2+3 D.(x+2)2-3

2.已知x2-8x+15=0,左边化成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其中正确的是().

A.x2-8x+(-4)2=31 B.x2-8x+(-4)2=1

C.x2+8x+42=1 D.x2-4x+4=-11

3.如果mx2+2(3-2m)x+3m-2=0(m≠0)的左边是一个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则m等于().A.1 B.-1 C.1或9 D.-1或9

二、填空题

1.方程x2+4x-5=0的解是________.

2.代数式

2

2

2

1

x x

x

--

-

的值为0,则x的值为________.

3.已知(x+y)(x+y+2)-8=0,求x+y的值,若设x+y=z,则原方程可变为_______,?所以求出z的值即为x+y的值,所以x+y的值为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和4,第三边是方程x2-4x+3=0的解,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如果x2-4x+y2,求(xy)z的值.

3.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答案:

一、1.B 2.B 3.C

二、1.x1=1,x2=-5 2.2 3.z2+2z-8=0,2,-4

三、1.(x-3)(x-1)=0,x1=3,x2=1,

∴三角形周长为9(∵x2=1,∴不能构成三角形)

2.(x-2)2+(y+3)2,

∴x=2,y=-3,z=-2,(xy)z=(-6)-2=1 36

3.设每台定价为x,则:(x-2500)(8+2900

50

x

-

×4)=5000,

x2-5500x+7506250=0,解得x=2750

22.2.2 配方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2-8x+7=0 (2)x2+4x+1=0

老师点评:我们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1)x2-8x+(-4)2+7-(-4)2=0 (x-4)2=9 x-4=±3即x1=7,x2=1

(2)x2+4x=-1 x2+4x+22=-1+22(x+2)2=3即x+2=x1,x2-2

二、探索新知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2+6x+5=0 (2)2x2+6x-2=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

解:(1)移项,得:x2+6x=-5

配方:x2+6x+32=-5+32(x+3)2=4 由此可得:x+3=±2,即x1=-1,x2=-5 (2)移项,得:2x2+6x=-2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3x=-1

配方x2+3x+(3

2

)2=-1+(

3

2

)2(x+

3

2

)2=

5

4

由此可得x+3

2

2

x1=

2

-

3

2

,x2=-

2

-

3

2

(3)去括号,整理得:x2+4x-1=0

移项,得x2+4x=1 配方,得(x+2)2=5 x+2=x1-2,x2

三、巩固练习教材P39练习2.(3)、(4)、(5)、(6).

四、应用拓展

例2.用配方法解方程(6x+7)2(3x+4)(x+1)=6

分析:因为如果展开(6x+7)2,那么方程就变得很复杂,如果把(6x+7)看为一个数y,那么(6x+7)

2=y2,其它的3x+4=1

2

(6x+7)+

1

2

,x+1=

1

6

(6x+7)-

1

6

,因此,方程就转化为y的方程,像这样的转化,

我们把它称为换元法.解:设6x+7=y

则3x+4=

12y+12,x+1=16y-16 依题意,得:y 2(12y+12)(16y-16

)=6 去分母,得:y 2(y+1)(y-1)=72 y 2(y 2-1)=72, y 4-y 2=72

(y 2-12)2=2894

y 2-12=±172 y 2=9或y 2=-8(舍) ∴y=±3 当y=3时,6x+7=3 6x=-4 x=-23 当y=-3时,6x+7=-3 6x=-10 x=-5

3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 1=-23,x 2=-5

3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 45 复习巩固3. 2.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D 2.B 3.B )

1.配方法解方程2x 2-4

3

x-2=0应把它先变形为( ). A .(x-13)2=89 B .(x-23)2=0 C .(x-13)2=89 D .(x-13)2=10

9

2.下列方程中,一定有实数解的是( ).

A .x 2+1=0

B .(2x+1)2=0

C .(2x+1)2+3=0

D .(1

2

x-a )2=a 3.已知x 2+y 2+z 2-2x+4y-6z+14=0,则x+y+z 的值是( ).

A .1

B .2

C .-1

D .-2 二、填空题(1.1,-5 2.正 3.x-y=

54

) 1.如果x 2+4x-5=0,则x=_______.

2.无论x 、y 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 2+y 2-2x-4y+16的值总是_______数. 3.如果16(x-y )2+40(x-y )+25=0,那么x 与y 的关系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用配方法解方程.(1)9y 2-18y-4=0(y 1+1,y 2) (2)x 2x (x 1=x 2

2.已知:x 2+4x+y 2-6y+13=0,求

22

2x y x y -+的值.((x+2)2+(y-3)2

=0,x 1=-2,y 2=3,∴原式=2681313

--=-) 3.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

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一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①若商场平均每天赢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②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赢利最多?请你设计销售方案. 答案: 3.(1)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 元,则(40-x )(20+2x )=1200,

x 2-30x+200=0,x 1=10,x 2=20

(2)设每件衬衫降价x 元时,商场平均每天赢利最多为y ,

则y=-2x 2+60x+800=-2(x 2-30x )+800=-2[(x-15)2-225]+800=-2(x-15)2+1250

∵-2(x-15)2≤0,

∴x=15时,赢利最多,y=1250元.

22.2.3 公式法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2-7x+1=0 (2)4x2-3x=52

(老师点评)(1)移项,得:6x2-7x=-1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7

6

x=-

1

6

配方,得:x2-7

6

x+(

7

12

)2=-

1

6

+(

7

12

)2(x-

7

12

)2=

25

144

x-

7

12

5

12

x1=

5

12

+

7

12

=

75

12

+

=1 x2=-

5

12

+

7

12

=

75

12

-

=

1

6

(2)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且b2-4ac≥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x2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

a

x=-

c

a

配方,得:x2+b

a

x+(

2

b

a

)2=-

c

a

+(

2

b

a

)2即(x+

2

b

a

)2=

2

2

4

4

b ac

a

-

∵b2-4ac≥0且4a2>0 ∴

2

2

4

4

b ac

a

-

≥0

一元二次方程(6)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 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 Δ=b2-4ac 两个交点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 0 一个交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没有实数根 b2-4ac < 0 教师重点关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 清江中学钱旭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直接开平方等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探究和发现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究,初步养成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模式】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辅助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 不去,横着比门框多3尺,竖着比门框多1尺,另一 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杆,这个醉汉一试, 不多不少正好进去了。你能知道竹竿有多长吗? (学生思考)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门可以看成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 生:矩形. 师:那么,醉汉三次摆放的竹竿中存在什么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将上述醉汉进门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数学问题.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问题,如果我们设竹竿长为x 尺,你能得到相应的数量关系吗?请尝试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的成果. 生1 :我得到的是(x -1)2+(x -3)2=x 2 . 师:这个结果对不对,这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生:对!是一元二次方程. 师:能整理成一般形式吗?试一试. 学生很快完成,得到结果x 2-8x +10=0. 设计说明:以一个古代笑话“醉汉进门”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问题情境,生活气息浓厚,趣味性强,学生容易产生兴趣,能够很快进入状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该情境问题,简单易懂,起点低,且和本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不同学生都可以进行探索,有所收获.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列出方程,为后面的深入探究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探索一:从简单开始 师:要求出醉汉的竹竿长度,我们必须要求出x 2-8x +10=0的解,这是解决前面问题时出现的新问题. 师:如果解方程x 2-8x +10=0感觉很难的话,我们可以退一步,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谁能写出一个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生2:x 2=0. 多1尺多3尺1尺多3尺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张洁)

一、关联认知经验, 明确研究方向 问题(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按照你以往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呢? 活动(1)请每组同学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为了方便观察,我们统一都写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活动(2)虽然同学们写的都是一般形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大家能够写出看起来是各式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当我们要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可以怎么办呢?对,分类.那么请同学试着将这些一元二次方程分分类吧. 活动(3)请每组同学领一张任务纸,讨论呈现方式后,将自己小组同学写出的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归类。学生预案: 根据已有的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 方程的经验,我们是按照方程的概念、解 法和应用的顺序展开研究,下面应该研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 学生预案: 分类方法可能有: (1)按等号左边多项式所含的项数分; (2)按系数是否为零分等情况; 教师预案: 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回应,如果 学生分类范围比较大,追问还能细分么? 例子中若含有x2+1=0,x2+2x=0则引导学 生细分为两种情况,例子中若不含 x2+2x=0,教师不急于补充,在接下来的环 节中引导学生自主写出. 经过讨论,发现当a>0时,根据b、c 正、零、负的不同取值,一元二次方程共 有9种不同的类型;当a<0时,依据等式 的基本性质可将方程变为a>0的情形,因 此我们可以直接对b、c进行分类,对这9 类情形进行解法探究. 学生预案: 类别的呈现会出现直接罗列、树状 图、列表格等不同的形式。 教师预案: 用实物投影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呈 现方式更加直观简洁。 让学生有意识的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结代数学中研究方 程的一般顺序.自主提 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让学生自己写一 元二次方程,是对定义 的一次复习,同时也是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同学的参与度和 研究兴趣的一种策略. 使学生在分类活 动中逐步认识一元二 次方程的各种形式,为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法布好局,学生在接 下来的学习中探究每 个不同形式的方程解 法,也就完成了整个单 元中解法探索的整合 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是 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的建构是完整的. “列表格”是数学中 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 法,既有直观简洁的特 征,又能体现分类者的 思维顺序。这里,通过 填表加深学生对一元 二次方程各项系数的 认识,以及方程不同类 型的理解,并为后续研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doc

21.1 一元二次方程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内容解析:一元二次方程是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提供运算工具,是二次函数的基础.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方程的 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 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 般形式ax2+bx+c=0(a≠0)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 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a≠0的条件是确保满足“二次”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契机.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 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目标解析 (1)通过建立一元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导致方程的 次数升高,继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 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 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 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的第四个方程知识,首先在七年级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 接着扩展“元”得到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八年级 分式的教学,使得对实际问题的刻画从整式推广到有理式,分式方程得以出现,到一元 二次方程第一次实现“次”的提升.学生必然存在着疑问,为什么有些背景列得的方 程是二次的呢?教学中要直面学生的疑问,显化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自己解释疑问, 才能避免“灌输”,体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增强学好的信念. 培养建模思想,进一步提升数学符号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一元二次 方程的概念,得出一般形式,对初三学生是必须的,也是适可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成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上,不能草草给出方程的概念就反复辨析练习,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下功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本章的章前图,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 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 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理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 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案例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配方法解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配方法和推导过程,熟练地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配方法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配方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1)你能解哪些一元二次方程? (2)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你是怎么做的? (3)解方程x 2 +12x-15=0的困难在哪里?你能将方程x 2 +12x-15=0转化为上面方程的形式吗? 导语二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将下列各式配成完全平方式。 (1)a 2 +12a+ 62 =(a+ 6 )2 ; (2)x 2- x +4 1=(x+ 2 1 )2 ; 3、若4x 2 -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的值是 ±12 。 导语三 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2007年某市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2009年退耕还林1936亩,则这两种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增长率是多少? 你能用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则1600(1+x)2 =1936,解得x=10%,x 2=-210%(舍),即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增长率为10%]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配方法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 ,并且面积为16m 2 ,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个?(注: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几何题,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答案,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演示答案。) 即:设场地宽xm ,长(x+6)m 。根据矩形面积为16m 2 ,列方程x(x+6)=16,即x 2 +6x-16=0 (注:本题选择以解决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开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思考)怎样解方程x 2 +6x-16=0? 对比这个方程与前面讨论过的方程x 2+6x+9=2,可以发现方程x 2 +6x+9=2的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而方 程x 2+6x-16=0不具有上述形式,直接降次有困难,能设法把x 2 +6x-16=0化为具有上述形式的方程吗?(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同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若要解方程x 2 +6x-16=0,只要将其符号左边转化为一个完全平方式——配方,而配方的关键是常数项的选择,学生找出常数项,教师演示配方的过程,完成方程由不可解到可解的转化,师生完成后续步骤。) 移 项 9(即(2 6)2)使左边配成 2的形式 像上面那样,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solving 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的方程; 2.初步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能够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4.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5.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降次”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1)熟练掌握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种是直接开平方法,另一种是配方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未知数的平方或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或完全平方式,如方程,和方程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在开平方时注意取正、负两个平方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形式来求解。配方时要注意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和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两个关键步骤。 (2)熟记求根公式()和公式中字母的意义在使用求根公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九年级数学(上)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 我们学校要建一个面积是150平方米一边靠墙的自行车棚,另外的三边用铁篱笆围成,如果铁篱笆周长是35米,请你设计一下车棚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激发兴趣 教师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出示问题现在就请我们的各小组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3、学生的新旧知识迁移阶段 经过讨论,各个小组使用以前的知识列出统一的方程,由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产生新的知识结构,这时候各个小组都出现了迷惑的状态。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方程,此时教师引入课题,这就是今天所讲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进入一个阶段,好动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热衷于探求事物的本质,此时吊起他们的胃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确实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取得了成功的一半。 4、学生小组讨论阶段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方程有怎样的特点?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并把他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分组讨论交往互动,此时教师在小组内指导,宏观上能做到对全体的指导,并把学生的讨论结果即时的有选择的板书到黑板上。 “我们发现这个方程的次数是二次的” “我们还发现只有一个未知数” “我们又发现是按X的降幂排列的”“我们发现等式的右边是0” 这样老师尽力的把学生的各种观点板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种成功感,特别是对于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即时的表扬,调动各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的主线定义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梳理归纳阶段。 通过上一步的讨论我们能否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通过上面的板书,请大家归纳一下,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根据这个阶段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会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定义中,已表现出他们高人一筹,老师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使他们朝着老师设计的轨道前进。当然,他们完全能够偏离轨道,只要产生思考的火花,就理应即时的表扬,学生归纳出以下的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次数是2的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次数是2的按X的降幂排列的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次数是2的X的降幂排列的等式的右边是0的方程” 老师把学生的讨论总结即时的板书,水到渠成最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次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这样就对该概念的外延及内函有了充分的探讨,对于该知识的后续学习是极有协助的。教学反思: 我这次仅仅选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极小的方面(概念教学)。就这个阶段来说,可能是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缘故,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可能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原因,绝大部分的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学生课堂上生动活泼,自由的发言,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学生说而有章,初步达到了最初设想到的目的,所以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适时引导,让每一个人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试讲教案

1对1个性化教案 学生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教师李瑞芳授课日期授课时段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解法、韦达定理及应用 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怎样?其一般形式怎样? 2、你能说出下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吗? (1) 2x + 3 = 0 (2) 3x – 8 = 0 (3) 3x + y = 7 (4) 3、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各部分概念?(即认识:二次项及二次系数、一次项及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4、方程的根:x = 3是一元一次方程2x – 6 = 0的根吗? x = 1及x = -3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吗? 例1、你能找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想-------降次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5)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重点知识】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200 ax bx c a ++=≠. 典型例题解析:

例1.方程()221 170m m m x x m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 . 分析: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成立的条件(二次项系数a 不为零). 例2:指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a,b,c 的值 (1)2x 2+3x-4=0; (2)16y 2+9=24y ; (3)3x 2-2x+2=0; (4)3t 2-36t+2=0; (5)5(x 2+1)-7x=0. 二、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形如 或者 的方程; 例1、给下下列等式填上适当的数字。 例2、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根: 2、配方法:方程都能化成或形式,从而 去求解。 1、思考:求的根 例1:解下列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要点: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考点:方程的根与解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知识点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02=++c bx ax (a ,b ,c 是已知数,0≠a )。其中a ,b ,c 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2=x 时, 0232=+-x x 所以2=x 是0232=+-x x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知识点四 解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若()02≥=a a x ,则x 叫做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x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若()02≥=a a x ,则x 叫做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x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a ac b b x 242-±-= 当042 >-ac b 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个实数根不相等;

一元二次方程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内容解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以及高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计算技巧以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在本章教材中都有比较多的体现、应用和提升。我们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上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2)目标解析: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或因面积问题)导致方程的次数升高,从而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整式、分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浙教版

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的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的最高次数是2;(3)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全教案

21.1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内容: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先以一个设计人体雕像的实际问题作为开篇,并在第一节又给出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方程,并引导学生思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在这个过程,通过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认知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平方根、因式分解等知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仅用这些知识是不能够解决的,因此迫切的需要一元二次方程这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的.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三种特殊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理解二次根式的根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其它三种特殊形式.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练习法 七、学法指导 讲授指导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上初中后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 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从这节课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先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课本问题2 分析: 1.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全部比赛场数是多少?若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如何用含x 的 代数式表示全部比赛场数? 整理所列方程后观察: 1.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 2.下列方程中和上题的方程有共同特点的方程有哪些? 4x+3=0;0422=-+x x ;042=-+y x ;0350752=+-x x ;0621=-+x x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

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教学关键 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 课时划分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1课时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编制:张媚 九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小组合作的意识。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转化。 学情分析: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交流讨论,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设计适当练习,加深对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能力,突破重点,降低难点。但现有 学生运算能力较差,将一元二次方程的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a ≠0)有一定困 难,对实际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也会出现困难。 导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第1至4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问题1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 为3 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 ,宽为 .得方程 , 整理得 化简,得 .① 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 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 ____ 场. 列方程_ ____ = . 化简整理得 .② 知识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 个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 次 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 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整式方程. 自学反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自学检测: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看课件) 二、合作探究(例题学习)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将方程3x (x -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05212 =+-x x )(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 1 设计思路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并能识别各项的系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2. 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 二次方程的过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 ≠0 ,“项”和“系数”。 三、教学过程 1 1) 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m 2,求它的边长? 2.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米。 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 2,求花圃的长和宽? 3. 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 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4. 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 的距离是3米。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 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22=x 2225)3()4(=++-x x 2.7)1(52=+x 24)219(=-x x

(二)观察以上四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整式方程; ②只含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像这样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四)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0(0).7(0 ).6()2)(1(3).5(023).4(1).3(1 ).2(1).1(222222的常数为不等于m mx c bx ax x x x y x x x x x x x ==+++-=-=+-= ==+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 bx +c=0(a 、b 、c 为常数且a ≠ 0) 注意:为什么要限制a ≠0,b ,c 可以为零吗? 并指出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六) 例2: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2)510 2.20x x +-= 2(1)109000x x --= 2(4)30x x += 2(3)2150x -= (5) 3)2(2 =+x (6)0)3)(3(=-+x x 四、归纳小结 (一)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疑点,由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 (二)教师讲解、板演例题、小结(突出重难点)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 x +1=0 (4)x 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经典教学案+典型例题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 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情况): 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是二次函数2y ax bx c =++当函数值0y =时的特殊情况. 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 ① 当240b ac ?=->时,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1200A x B x , ,,12()x x ≠,其中的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 21AB x x =-= . ② 当0?=时,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 ③ 当0?<时,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 1' 当0a >时,图象落在x 轴的上方,无论x 为任何实数,都有0y >; 2' 当0a <时,图象落在x 轴的下方,无论x 为任何实数,都有0y <. 2. 抛物线2y ax bx c =++的图象与y 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 3. 二次函数常用解题方法总结: ⑴ 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需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例:二次函数y=x2-3x+2与x 轴有无交点?若有,请说出交点坐标;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⑵ 根据图象的位置判断二次函数中a ,b ,c 的符号,或由二次函数中a ,b , c 的符号判断图象的位置,要数形结合; ⑶ 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可利用这一性质,求和已知一点对称的点坐标,或已知与x 轴的一个交点坐标,可由对称性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 ⑴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的实数根就是对应的二次函数

c bx ax y ++=2与 x 轴交点的 . ⑵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如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记为 21x x 、) ⑶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与y 轴交点坐标是 . 【例1】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 ⑴求证: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 ⑵若二次函数213(1)21=--+-y mx m x m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①求二次函数1y 的解析式; ②已知一次函数222=-y x ,证明: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两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2y y ≥均成立; ⑶在⑵条件下,若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50)-,,且在实数范 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