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推荐下载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推荐下载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推荐下载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推荐下载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注意以下四点:

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他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③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④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所以,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个要素和3种活动过程)

5种要素:

学生:知识的主动吸纳者。学生这一要素影响教育学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群体的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学生学习的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学媒体: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环境:学生所接触道德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照明座位等。而后者指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

3种活动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反思过程反映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三种过程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的。

4.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2)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系统来加以考察)(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中学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通过观察记录教育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来解释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③个案研究法④行为研究

1.观察法的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映真实自然。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是研究的初级阶段使用的方法。

2.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1、问卷法是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测验法则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研究方法。

问卷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取样大

问卷内容有两个部分:个人资料的问题和所要填写的问题

2、访谈法

调查法的优点: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材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缺点: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行动研究:在课堂中研究学习并与其他老师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机会。

优点:给教师或管理者提供更具有指导性的有价值的信息,

缺点:缺乏客观性。

二.实验性研究方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控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①实验室实验法②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周期短,效果可以用仪器检测。

三.相关研究:研究者试图考察各个变量之间是否相关。

最好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以取长补短,更好的为研究服务。

第二章教学的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狭义: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2、儿童(2.儿童(0-18岁)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是心理的研究个体发展的核心内容。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3.发展的不平衡性。(婴幼儿期属于第一个发展加速期,青春期属于第二个加速期

4.发展的差异性。

4.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7-11.12岁为童年期;11.12-14.15岁为少年期;14.15-

25岁为青年期;25-65岁为成年期;65岁以后为老年期;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作为生理基础的,是一个人从性发育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中学生正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包括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少年期和青年期。

1.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时期)

1.)身体的发展。身体发育的第二个时期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开始。

2.)认知的发展。

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4.)个性的发展。

2.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而言心理发展平稳,所以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很多的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旺盛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3.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开始出现辨证思维,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4.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6.学习与心理发展:

1.学习必须依赖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2.学习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

7.教学与心理的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学的起点与依据,是教学的前提。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学,是教学的产物、结果。

8.教学应该怎么促进身心发展:

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时,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1.儿童的现有水平和2.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指在儿童在又的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提出这种说法的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自己鞥在发展的过程。

9.认知:广义:人的认识过程

狭义:思维或记忆

10.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研究内容:儿童认知的发展

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大约在9-

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者儿童已把主体和客体分开,完成“哥白尼似的任务”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堪称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2.前运算阶段(2-

7):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其思维有一下特征:1.自我中心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单维思维

4.拟人化或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运算:在心理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特征: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去自我中心化

具体思维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

15)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

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特点:能理解命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

11.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2.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形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4.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儿童人格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

3)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有两个1.发展良心 2.获得性别角色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力、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5.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1)家庭:创造人格的工厂。首先家庭把基因素质传递给后代其次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在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1.专制型,中等成熟

2.放纵型,最不成熟

3.民主型,最成熟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影响来实现。

(3)同辈群体

16.自我意识:作为主题的我对于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包括三个部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视

儿童在三岁以后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的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17.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因有三)

(1)生理上的原因(2)心理上的原因(3)社会的原因

18.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关心自己的外貌与体征

(2)高度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19.认知过程: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0.认知方式: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1.认知差异有几种:1.认知方式差异 2.智力差异

22.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几种: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指导。

场依存: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作指导。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射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索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解答。

发射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23.智力: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理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1)比纳-西蒙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将智力分为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24.智力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群体差异: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25.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因材施教

26.怎样因才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7.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28.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1.依据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2.依据个人独立或顺从

29.列维托夫将学生的性格分为:1.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型

2.目的方向明确,但在坚定性自制力方面有某些欠缺的类型

3.没有目的方向,但意志坚强的类型

4.没有目的方向和意志薄弱的类型

30.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的核心是道德品质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广义: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邵瑞珍等认为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标志

2.学习的说明(学习观点的共同点):

①学习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由于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否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

③学习产生于实践或其他经历

综上所述,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

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3.学习的意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在不断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获得新的发展,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新知识的要求。

4.我国认为学习的分类:①知识的学习②动作技能的学习③智慧技能学习④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5.加捏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2.刺激-

反映学习:指一定的情景或刺激与相应的反映向连结,其中强化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3.连锁学习:多个刺激-反映联结起来,形成动作的序列

4.语言的联合:指语词的连锁,即将单个的语词按照语法的规则组成一种句子

5.辨别学习:识别和区分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并作出反映

6.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关键的特征进行概括的

反映,概括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7.原理学习: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概念的联合

8.解决问题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原理或规则去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6.加捏对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7.联结学习理论: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认对头脑内部过程的研究,他们认为把行为可以简化为刺激-

反映,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一般把环境看做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

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为反应

1.)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的一定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迷箱具有局限性

2.)经典性条件反射说:巴普洛夫

3.)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

行为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哲学,对行为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行为主义的范围内进行

他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1.应答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

8.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顿悟学习说: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顿悟:动物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

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重点,信息加工学习说:他提出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是由三大系统构成的: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

系统和期望系统详细P60

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

3.认知发现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叫那个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并且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事物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1)学习的实质: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学习的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 2.知识的转化 3.知识的评价

3)教学的目标: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4)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方式学习)

特点: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

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有意义接受教育说:奥苏波提出

1.学习的类型:1)接受学习(学生学习主要表现)和发现学习

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简单重复

有意义学习: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互相练习、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说的理解学习 2.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获得知识的意义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以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

和实质性的联系

3.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

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进行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 2.学习观 3. 学生观 4.教学观

第四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动机

1.动机:引起和维持并使一定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力量。

2.学习的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习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3.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在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是产生学习期望的前提之一)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陷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也称为内驱力:它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构成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是由好奇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由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同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开始的学习附属内驱力占得比重大,而到了童年期和儿童期后,学生附属内驱力占得比重缩小,而且由为得到家长认可转移为同伴认可,青年期逐步转为认知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影响。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个体学生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与子女的学习期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2.与原来的学习成绩有正相关。3.在班级的排名会影响学习期待

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

5.学习动机的种类:外部动机: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把认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内部动机: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出于对对活动自身的兴趣

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6.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和反应构成的

强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

此种说法过分强调引起学习的外部力量忽视了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

1.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容

1.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前四个属于基本需要后三个属于成长需要

他认为只有在满足低一等的需要才会产生高一等的需要

2.自我实现理论的教育意义:

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后产生的。

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以爱,创造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

学生具有好奇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培养自我是在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3.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学生缺乏动机正是由于那些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障碍。缺陷:1.

他把需要视为本能,否认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2.他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却忽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森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某个人对某一任务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他将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更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喜欢容易的工作

教育意义:对学生的进步要求、成就需要应该给予满足,应给他们提供适当的任务和工作条件,使他们感到满足和情感上的平衡

(4)成败归因理论

1.基本内容:归因: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P83

2.教育意义:有助于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有助于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习得无助感:应付困难缺乏信心,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表现:1.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敢兴趣。2.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3.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限于抑郁状态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1.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强化和期待

强化分为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倾向)以及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期待包括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和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和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成败的经验分为个体成败的亲生经验或直接经验和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力,它理状态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目的的内部原因。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的需要。(一般把它称为学习积极性或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2.根据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第五章认知学习: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什么是知识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应。包括命题和概念两种形式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3.知识的表征:

这里所讲述的知识表征主要是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贮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式如何编码的。

1.命题和命题网络

2.表象和表象系统

3.图示: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信息模块,图示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或特殊的。

4.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还分为两类: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的观念纳入原有观念时,原有观念知识得到证实或说明。其本质属性不变,新知识只是原有相关概念的特例或特征。

相关类属学习:新学习纳入原有观念时,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得到了扩展或深化,新的命题或概念获得意义。

这两种学习类型的区别是:派生类属学习中新观念纳入原有观念时,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而在相关类属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观念

,有一定的关联,心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引起原有观念的扩展、深化,精确化或修改,使得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心学习的观念时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

5.知识学习的过程:广义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狭义:知识再现已不仅仅是知识学习,也涉及技能学习,因为知识再现主要不是回答是什么意义的问题,而是回答如何做的程序问题即表现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6.知识学习:学习者对新信息通过内部加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

第二节知识获得

1.知识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为了保证有效的理解知识,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主要是通过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2.直观: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层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知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3.四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视听)直观

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形成的一种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即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优点: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缺点: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电化(视听)直观: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等一系列现代的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形式

缺点就是软件较难制作,水平要求较高,所以教师个人往往不易置备

4.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强度律: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楚的感知到。

差异律:知觉对象对和背景的差异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能清晰的呈现出来活动律:在不动的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

(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5.怎样培养观察力: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6.知识的概括:

概括: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的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7.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初级

理性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高级

8.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肯定例证,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否定例证,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不用变式或变式用的不正确、不充分,就会引起两种错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非本质属性看做本质属性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

科学的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9.保持: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

10.记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11.记忆的一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2.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

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特点是识记时较慢,但一经记住容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保持时间长、甚至经久不忘的特点

语词—逻辑记忆:以抽象概念为内容的记忆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1分钟左右,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身记忆

13.遗忘: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或重现

14.遗忘的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和完全遗忘、不完全遗忘

15.遗忘的主要规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

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以运算思维结构为主要标志而划分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按四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是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将从这个阶段的习得中产生,因而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言语机能的出现,加速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育心理学1

第二章心理发展 1、填空题 (1)Piaget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 Assimilation: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Accommod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2)Piaget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3)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成就有、、。(客体永恒性,目标定向行为,学习翻转行为) (4)Piaget认为,守恒是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5)按照Piaget的观点,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和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6)Vygotsky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即和。(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7)Vygotsky认为,和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语言) (8)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 (9)按照Vygotsky的观点,教学应着眼于__最近发展区__。 按照我国心理学家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分类11、12岁到14、15岁这一期间属于 少年期 。 2、选择题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D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这个例子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哪个过程?( B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去中心化 儿童常常把什么都往嘴里放,是由吃奶向吃饭过渡,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因此是顺应。 (2)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 A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3)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儿童的年龄是()0-9岁 9-15岁 16-28岁 28岁以上 2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的阶段是()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普遍伦理水平 3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的服从与惩罚定向也称为() 利己主义阶段 权威主义阶段

规则主义阶段 契约主义阶段 4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利己主义定向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依据是能否满足() 社会规范 成人的要求 自己的需要 公平的标准 5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的服从与惩罚定向也称为() 利己主义阶段 权威主义阶段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6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的孩子认为重要的是遵守() 成人的意愿 自己的意愿 社会角色要求

法律和社会习俗 7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认为社会的要求胜过个人要求的儿童处于()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8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儿童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评价基本原则的阶段是()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客观化水平 9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在判断是非善恶时,认为只有兼顾他人权力与福利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个体处于()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10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在判断是非善恶时不仅要与既存的道德标准一致,而且要和普通的道德原则、自己的良心保持一致的个体处于()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11 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学习过程是()发现学习 探究式学习 观察学习 接受学习 12 观察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是() 注意 保持 复现 动机 13 一个人把观察被观察对象获得的榜样行为付诸行动指的是观察学习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起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到一本很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这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同时也对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讲述,以中小学的实际相结合,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读这本书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认为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是帮助。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因此,我将谈谈我对这本书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感受。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和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 因为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是强调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教育水平,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做了一个相对简明的总结和概括。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而教师只有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和年龄特征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研究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各种因素。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以鼓励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缺点。教育的功能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三、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1、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2、中小学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我们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学习规则。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技能与态度、道德学习的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内外条件。 4、教师必须学习教学心理学,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了解和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任何课堂教学方法或技巧都必须适合教学的目的。激发和保持学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 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 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 目录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 ?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 ?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 ?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 ?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 ?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 ?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 ?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 第一章绪论 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 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本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任何学科都有

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 ?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2、访谈法 ?内涵: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 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