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学重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整理.

? 1.土壤的三相组成?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成土母质

?六大成土因素?

母质因素

?矿物学和化学组成

?土壤的物理性质:孔隙度、团聚体

?化学性质:养分、质地、酸碱性

?主要成土岩石、矿物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岩石、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①土壤质地:

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砾岩

-质地粗,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粘粒多,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

②土壤养分:正长石、云母(K);磷灰石(P );

辉石、角闪石、橄榄石、褐铁矿(Ca、Mg、Fe)。

③土壤酸碱性:花岗岩-酸性;石灰岩-碱性。

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和体系

? 2.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对你的启发?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

沙土:

质地特点:土壤固相骨架松散,

砂粒多,粘粒少,粒间孔隙大

肥力特点:水、肥、气、热、耕性

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

蓄水弱,蒸发失水快,抗旱能力弱

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

土温变化快

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

壤质土类

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

粘质土类

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

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

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等

客土法: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引洪放淤、引洪漫砂法:调节进水口高低,改良砂质和粘质土壤,洪水中含农田表层土壤,含养料丰富 翻砂压淤,翻淤压砂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性含水量称土壤水分常数。

●吸湿系数空气湿度近饱和时土壤的最大吸湿水量。

●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并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称萎蔫含水量,或凋萎系数。

● 田间持水量土层中以悬着状态保持水分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层的田间持水量。

●饱和含水量指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

1.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功能

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

土壤腐殖质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和酶作用下,经分解再合成作用形成的土壤中所特有的、分子结构复杂的一类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腐殖质化系数:每克重的新鲜有机质加入土壤中经过一年转变为腐殖质的克数。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矿化作用下转化为矿质养分(好氧)有机酸(兼性)

或者在腐殖化作用下分解为多元酚、氨基酸、醌,再缩合成胡敏酸

1有机质分解由易而难递进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2)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2、腐殖质化过程

转变为比原物质组成更为复杂、结构更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

(1)产生原材料---含有芳核结构的物质(氨基酸、酚等)

(2)合成阶段:腐质酸

1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①提供作物及微生物需要的N、C及微量元素等养分

植物所需氮:土壤、肥料

②增强土壤保肥性能和对酸、碱缓冲性

主要带负电,吸附阳离子

③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P及金属元素

④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

是一种胶体,松软,絮状,多孔

⑤促进作物生长类激素

极低浓度腐殖质分子

⑥消除土壤污染

与农药、重金属络合,减少毒害。

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及其主要特点

阳离于交换作用指带负电的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1.可逆反应,迅速平衡

(反复浸提才能全部交换)

2. 等量电荷对等量电荷的交换

(如20克Ca 2+可以和39.1克K+交换)

3. 反应速度受交换点位置和温度的影响

1.阳离子交换能力

2.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 胶体性质

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交换性阳离子活度(有效度):实际能解离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

1 交换性离子饱和度胶体上某种阳离子占整个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 陪补离子的种类土壤胶体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

抑制能力:Na+>K+>Mg2+>Ca2+>H+和Al3+

竞争吸附

3 无机胶体的种类

饱和度相同时,各离子有效性:

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高岭石:阳离子吸附点主要在破裂边缘外表面;

蒙脱石:吸附点主要在晶层间内表面;

水云母:层间空隙狭窄,易使NH4+、K+等离子产生晶穴固定。

4 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

(专性吸附vs 静电吸附)

离子大小与晶格孔穴孔径相近,易进入孔穴中,稳定性较大,有效性降低。

如:K+半径1.33A,NH4+半径1.43A,晶格孔穴半径1.40A。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1)离子电荷价三价>二价>一价

(2)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Fe3+>Al3+>H+>Ca2+>Mg2+>NH4+>K+>Na+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 mol/kg 土。(1)胶体数量(土壤质地)

砂土<沙壤土<壤土<粘土

(2)胶体种类

有机胶体交换量最大(腐殖质含量);

矿质胶体: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3)土壤酸碱反应

胶体表面官能团中H+的解离

土壤胶体的特性、表面电荷、晶型结构

(一)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二)带电性

(三)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土壤胶体电荷

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分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①硅氧片、硅四面体硅氧片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硅四面体可以共用氧原子而形成一层,氧原子排列成为中空的六角形,称硅氧片或硅氧层。

②铝氧片、铝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或氢离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1:1型矿物特点: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多出现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1硅氧1铝氧

2:1型粘土矿物特点: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铝氧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负电→吸附阳离子。

如蒙脱石,这类矿物多出现于北方土壤。2硅氧1铝氧

砂土施用化肥时,为什么要少量多次?

对于交换量小、保肥力差的土壤,可通过施用河塘泥、厩肥、泥炭或掺粘土,以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有机胶体,以及通过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等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为什么对于保肥力差的砂土,常施用河塘泥、厩肥、泥炭或掺粘土,或施用石灰?

真正反映土壤有效速效养分含量大小。

若CEC大,而BSP(盐基饱和度)偏小? (施肥或石灰)

盐基离子为植物所需的速效养分、致酸离子

与pH的关系

从西北、华北到东南、华南逐渐降低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1 交换性离子饱和度

胶体上某种阳离子占整个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第七讲土壤酸碱性

氧化还原电位(Eh)电子活度负对数—pe

1 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

1.活性酸度(active acidity)

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形成的土壤酸度(pH值)。

2.潜性酸度(potential acidity)

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所显示的酸性,以cmol/kg表示。

2 潜性酸的分类

潜性酸度有两种表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具有羟基化表面的土壤胶体,通过解离氢离子后所产生的酸度。

一般要比交换性酸度大得多。

3 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

H+增加时,胶体表面的交换性盐基离子与溶液中的H+交换。

加入MOH时,解离产生M+或OH-,M+与胶体上交换性H+交换,H+转入溶液中同OH-生成H2O。

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和它的阳离子交换量有关。

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第八讲土壤耕性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 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 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 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 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 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含义

《土壤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壤学》读书笔记 篇一: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 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 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 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 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 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 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

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 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 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 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 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 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 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 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 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 壤学实习报告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1)

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结合笔记资料复习) 一:填空 1.1936年,梭颇的中国土壤分类把中国土壤分为两大系列,再细分为9个土类。 2.1987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六级分类制,及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把全国土壤划分为11个土纲。 3.我国土壤类型的纬度水平地带性从南至北分布规律是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黑土或黄钙土。 4.灰化土在寒冷和湿润且较砂质母质条件下形成,主要类型有典型灰壤、铁质 灰壤、腐殖质灰壤。 5.地势高亢的山坡梯田形成淹育型水稻土,平原区形成潴育型水稻土,山间谷 地山坑田形成潜育型水稻土,其中瀦育型为良水性水稻土。 6.典型水稻土具有耕作层、犁底层、瀦育层、潜育层发生层次。 7.水稻土在淹水还原条件下使土壤pH值向中性点转化,使土壤缓冲性增强。 8.按盐分的含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海滨盐土可分为重盐土、中盐土、轻盐土、脱盐土四类。 9.坝地土壤可划分为潮砂土、潮砂泥土、石仔土三种类型,其中潮汐泥土肥力 最高,石仔土质地最粗。 10.埋藏型泥炭土的剖面层次包括覆盖层、泥炭层、潜育层,形成时在底层进行着潜育化的离铁过程。 二:简答题 1.按照法格列尔学说论述红壤形成的脱硅富铝化作用过程? 红壤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矿物分解阶段:即矿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高岭石等化合物), 而风化物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2)第二阶段:中性淋溶阶段:其中绝大部分盐基被淋溶,随水流失;部分硅酸盐化合物被淋溶;Fe、Al化合物难淋溶而相对富集; 3)第三阶段:Fe、Al聚积层形成阶段:中性风化物盐基被淋溶,发生酸性反应,但酸度达到一定程度时,Fe、Al淋溶向下移动,在底层一定深度时停下来,反而上升到某一层次从而形成含Fe、Al丰富的聚积层。 2.广东省土壤形成的气候特征? 1)热量丰富、全年温热、冬季偶有寒冷; 2)雨量充沛、分布不均、春旱夏涝; 3)光照充足; 4)夏季台风多。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这就是土壤的结构体。 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 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互相连接起来的性能。 土壤粘着性:指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 土壤粘闭现象: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热。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土壤学资料

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3、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4、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四类。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称为(溅蚀)。 6、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7、若以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 8、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9、农田防护林造林方法一般包括(植苗造林)、埋干造林和扦插造林。 10、农田防护林按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可以分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 11、切沟侵蚀断面呈(V)字型;冲沟侵蚀断面呈(U)字型。 12、泥石流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性、(流动性)和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 14、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17、我国风沙区主要为沙漠、戈壁、(现代河流冲积沙地)、沿海沙地和沙漠化土地五种类型。 21、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3、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侵蚀过程及一系列的土壤侵蚀形式 4、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5、热融滑塌: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 6、水平梯田:把坡面修成若干台田面水平的地块,称为水平梯田 7、农田防护林:凡是具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具有网状或带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农田上的人工林。 8、林带结构:林带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综合体,具体指林带的层次,树种组成,栽植密度的总和。 9、林带疏透度:指林带透光程度,也叫光度。是以林带结构来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也是判断林带结构的重要参数 10、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物,以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和结构来达到固沙,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和地貌状况的目的 三、简答题 1、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何? 答:(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店面相结合治理新革局;(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农户专业队,群众个人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致力于开发利用相结合;(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形成了依法防止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应;(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5、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②以黄土为特色。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12、泥石流、泥流和石洪在组成上有哪些区别? 答:(1)组成上的区别:泥石流是由粘土、粉砂、石块和巨大的漂砾组成的流体;石洪是固液两相组成的流体,组成上砾石>砂>粉砂>粘土;泥流是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流体。(2)沉积物的区别:泥石流沉积物的分选性差;石洪的沉积物粒径以粗粒为主;泥流的沉积物与物源粒径组成无大差别。 论述 1、述荒溪治理的工程生物措施及其主要作用 答:荒溪治理工程措施: 1、径流调节工程: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 2、挡拦工程:拦沙坝谷坊工程、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变坡工程、潜坝工程。

土壤学整理

第一章 土壤学绪论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激发作用:由于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称之激发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在一定土壤pH 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 土壤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率 100) )(())((%11?++=--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同晶替代作用,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冻后聚墒”现象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夜潮”现象 白天土壤表层在大气蒸发力的作用下,水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变干。夜间降温,使得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由底土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的表土方向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土壤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 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度的总和。。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

土壤学考试重点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 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 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 <1mm;物理性粘粒<0.01mm。)、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 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微生物将有机残体转化为合成腐殖质的原材料。(2)在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将多酚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形成腐殖质。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当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2)土壤水、气状况(当土壤湿度适当,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所释放的矿质养分多呈氧化状态,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与保存)。(3)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最是温度在25~30℃)。(4)土壤酸碱度13.腐殖质系数:通常把每克有机质(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换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质系数。 14.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又称积湿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专插本生态学笔记

一、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层次及研究性质等,可以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以下大小不同的组织层次: 生物系统的层次:基因系统——细胞系统——器官系统——有机体系统——种群系统——群落系统——生态系统 以上层次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已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 在微观方面,向器官、细胞、细胞器、分子水平发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微观生态学分支;在宏观方面,由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向景观和生物圈方向发展, 出现了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传统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的范畴,普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⑴个体(有机体)——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 按其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来说,当前个体生态学应属于“生理生态学”的范畴,这是生理学与生态学交界的边缘学科。近代该范畴的研究更偏重于:个体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资源分配给维持、生殖、修复、保卫……等方面的进化和适应对策上。 另有“生态生理学”:偏重于对各种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及机制上。但更多的学者将两者视为同义。 个体生态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植物生态学的主体之一。 ⑵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

土壤学重点归纳

土壤学重点归纳 WUNN-INNUL-DDQTY

Iwtpovta^ce/ for AkX/ Parti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屮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屮的解吸及吸附的H\ A严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上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出0、C02、0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乂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o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毛管悬着水:由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随毛管张力、蒸腾力、毛管水重力而上下移动。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口分数,即BS。 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0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2、NO等的过程。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量百分数组合。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

(整理)土壤学复习.

土壤:地球露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未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农业土壤: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提供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肥力特征是水肥气热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综合反映。 自然肥力:自然因子联合作用下发生起来的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的产物。 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是农业土壤在耕种、改良、施肥等人为技术措施下产生的。 有效(经济)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只有部分肥力在生产中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 潜在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肥力在生产中未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矿物。 黏粒(土)矿物:存在于黏粒当中的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将土壤颗粒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级别。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层次性:土壤质地在上下土层间排列状况。 粘土矿物:组成黏粒的次生矿物。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晶架内组成离子常常被另外一种大小接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型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内电荷(永久电荷):由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彻底分解,并在合成为一种黑褐色、高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过程:复杂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变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料的过程。腐殖化过程:矿质化的同时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更为复杂的腐殖质。 起爆效应:给土壤加入新鲜有机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微生物不仅把新加入的有机物分解完,且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nm之间的固体小颗粒。 电荷数量:单位土壤所带电荷库仑数。 电荷密度:单位土壤表面电荷数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活性酸: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性酸度:过度中性盐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被浸提剂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过度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能(作用):给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总孔隙度(总孔度):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比: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土粒重量。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摄氏度水密度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干重。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和复粒大小、数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

一、绪论 1土壤及土壤学的概念 1.1土壤: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1.2土壤学:一门研究土壤性状、发育、分布、分类、改良和利用的科学 1.3森林土壤: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1)养分丰富,有大量凋落物 (2)根系发达:穿插作用、改善结构、保持水土 (3)生物繁多 2土壤的物质组成和一般性质 2.1基本组成: 固体:矿物质(多)+有机物(少)+生物(少) 液体:水(溶液) 空气:大气 2.2土壤的一般性质 (1)五大组成因素:气候、地形、岩石、生物(最重要)、时间 (2)多颗粒系统:土粒 (3)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化学反应剧烈 (4)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5)土壤具有明显的层次 2.3土壤肥力 (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土壤肥力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的)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3)土壤肥力相对性对指导园林生产的意义:根据其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将其种植在满足他们生态特征需求的土壤上 二、矿物与岩石的分化 1矿物的概念及分类 1.1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1)分类:原生矿物(岩浆冷却)+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复杂变化) (2)矿物鉴别:光学法 化学法 物理法:形状、颜色、条痕、硬度、解离、光泽 2岩石: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元素矿物岩石) 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在地球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的疏松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1)砾岩:由直径大于2mm的颗粒占50%以上。具砾状结构。 (2)砂岩:由2~0.05mm的砂粒胶结组成,具砂质结构。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 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 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 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 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 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 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 原生动物。 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 (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 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 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分离方法: 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