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论文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表现了普通民间艺术爱好者孜孜不倦的为艺术奉献的精神,他们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给我们,以及对他们简单生活了解过程。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艺术以及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心态几个方面来叙述生活体验与心得。

【关键词】艺术;生活;创作;当代大学生

艺术出现在生产劳作中并体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使人们在不受限制随意发挥缔造发明能力的体现,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在它逐渐演变进步的历程中越来越明显,也是一个人精神思想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的非物质精神财富,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历史的演绎。

1.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艺术作品呈现;所谓高于,艺术呈现出来的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以理想化的思维覆盖了令人不满的现实,将个人憧憬呈现于作品之中,以寻求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心灵以及精神释放的窗口。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可以让自己的主观上的遗憾,获得最大化的满足,在情感、思想、精神上的行为需要,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处处可见,生活中的林林总总,都是艺术在生活单调中体现出的人生多彩。优秀的艺术品总能让人震撼,那是因为艺术具有把人“逼入本性”的功能,而这种本性就是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立和永恒。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艺术可以揭开生活的面纱,让我们把单调忙碌的生活中掩盖的那部分充分的暴露出来,从而把人带到一个情感的荒凉地带,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这种情绪的延续和递进与感染,又能把人推向极乐状态,这是艺术的神秘之处,也是审美的乐趣所在。

2.艺术反过来也作用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融入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思维性劳动,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生活中既然处处被艺术所渗透着,艺术同样也作用于生活。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会有优点、缺点也有真诚、虚伪。把不好的缺点、虚伪,一旦与艺术元素相融合,经由艺术家的拓展思维工作,用审美特性把不好的东西转换为艺术的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就不再算是丑恶的东西。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性的创造劳动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

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平时生活中的缺点艺术家们通过拓展性劳动把这些方面转化为艺术美。物或事原本的特性没有任何改变,然而作为艺术作品来说它们已经拥有了艺术元素和艺术意义。每一位艺术家在个人平时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去追求和发现各种艺术美的形式,从素材和灵感的角度来挑选最完美的形式来强化艺术美得表现力,如此才能让艺术的形式广泛、丰富并得到发展。

我觉得艺术就是个人的事。所有的艺术都要有个性,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体悟与感触。艺术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内容也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但只要有内涵有精神在里面,那就是艺术。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成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3.生活就是一门艺术

我认为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一门艺术。通过艺术与生活的接轨,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传递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品质。我相信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生活被艺术渗透,说明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

艺术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不同时代呈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也相对有不同时代风格的出现。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从事艺术专业人员的专门教育,而是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寻找方法,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觉、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素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同时也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格调也都不相同。艺术的延续也不只是仅针对专业的艺术人员才有资格被教授,现在已然成为广泛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各种行业像作家、科学家或者是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依赖于在艺术中搜集灵感,打开切入点,把更多的艺术元素投入进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中。艺术的想象力、拓展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基础。所以作为我们这样的专业学习绘画的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做到感知艺术,感受艺术,丰富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不以单纯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而是要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做仅仅局限在本身专业中的井底之蛙,要能以人文核心的艺术学习,简单而不单调的进行。

4.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生活心态

当我们走出了培养我们四年的大学校园,回首往事,想想很有趣味,记得有人诙谐地将大学生活比喻成鲁迅先生的四本书: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而大学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往往使新生进校时出现“断乳期”不适应症。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目标实现后的迷茫;教学方法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失衡;自我同一的矛盾性。事实上在大学里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如同一个微缩社会,既有挑战又有风险。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受家庭宠爱,适应期较长,一般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旦适应过来,又容易走极端,将自己周围防范起来,怕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似乎只有到了大四,成熟的人格和独立的心态才会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回首,往往都会后悔自己虚度的光阴。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艺术、创造艺术,从而发觉美的特质,学会用双眼寻找美的特质。

我们已经无法忽视在当代大学生体内涌动的“另类”血液,而他们正试图以此来塑成中国年轻一代的新气质。即将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去重新挑战新的自我,在创作时不止一次的留恋和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踏入社会后我们对待新的人生时能否像民间艺术家那样,不计任何回报的追求自己的艺术;对自己的今后的事业充满激情;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依然处变不惊!期待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敏.关于哲学、艺术及其辩证关系[J].理论探索,2006(3):54-57.

[2]贺国强.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4(2):73-75.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置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

浅谈艺术的功能

浅谈艺术的功能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艺术的功能 一谈到艺术,大家就会感到高深莫测。实际上,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也正如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含义比艺术要广,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认识探讨艺术的功能作用,就是揭示不同艺术作品或整个艺术对人类的价值内涵。自从有了人类,艺术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需求,艺术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从物质追求升华到精神追求,净化灵魂的境界。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今,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艺术。艺术美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都知道黄金分割率,又称黄金率,是指公元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柴依辛(Zeising)所发现的矩形中短边和长边的比例为0.618。他认为这种比例具有“多样的统一”,轻重匀称,没有均等或悬殊的形势,最合乎美感的要求。现在许多门、窗、画框、国旗的宽与长大多接近这种比例。人身上很多部位的比例都接近0.618。画家陈醉写过一本《裸体艺术论》,他以人类的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艺术为背景,从美学、文艺学、艺术史理论等多种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裸体艺术作品的研究分析,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至现代的裸体艺术。没有那一个画家不研究人体,不画人体的。一幅好的人体写生,就是一幅艺术作品。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艺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多种社会功能,但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性。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艺术及其具体作品,能促进艺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与满足的功效。艺术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其他的社会功能都只能通过审美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真正的艺术品是艺术创作者美感体验的升华、外化、凝结的结果,是物理操作与精神流变的转化过程。当人们在欣赏它们时,艺术美的魅力便生发成为刺激、打动欣赏者心灵的作用力,从而显现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艺术能给予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以自我精神生活的享受、满足与愉悦,并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二、艺术欣赏有助于欣赏者和创作者高尚人格的塑造。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产生极大的审美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让人真正体会和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情,酸甜苦辣都是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多少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审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社会充满和谐,让人类向往美好。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篇一:说说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说说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郭东海 很多学生写不出作文,就是因为无话可写,他们每天都过得平平常常,因此觉得无事可写,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可以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

灵的作文。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116961.html,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作者:王萍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 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5-01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样,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舞台上就要这样表现。人们从来也没说这样的表现不真实。对于观众来说:“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在演员是:“基础与真,提炼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这是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有血缘,但是又必尽然相同的关系。演员做虚拟动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来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虚拟的合理。还说做针线活吧,谁都知道认上线缝衣服,线是越做越短,绝不会越做越长。但是有时演员在台上只顾唱了,忘了一点,她唱第一句时缝衣服的线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长,唱了几句,一使劲一下把线拉到肩膀哪儿去了,先越做越长,无怪乎有人说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说开门吧,有的演员走到台上,拔开门插关,两手一比划,随便往后一拽,就算开了门了。殊不知门是木头做的,不能打弯,要真有两扇门在那儿摆着,她这样开始开不开的,因为身子挡着呢!观众看了这种表演,绝不相信她是在开门,那得说她是扯碎布头呢!戏中表示真开门,演员应该脚底下向后退一步,闪身,把门让过去,同时双手平着向两边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开门了。演员做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得动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决不能离开生活根据,但必须把它舞台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来,才能强烈地感染人,让人产生真实感。舞台上是以假作真,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内和外 体验与表现:无论是什么任务,头一件事就是研究他是谁? 演员在台上每一个表情都要让观众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见,而且要看得懂,不如:演员在台上昂首看着远处,台下观众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这个观众说你在看太阳,那个

把小学生作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把小学生作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大理州巍山县青华乡中心学校王有权 内容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小学生作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结合作文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 小学生怕写作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这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把小学生作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下面根据笔者近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感受例文,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例文中的一些情景,联想现实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例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文章能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着此类文章使人感到就像是回到生活中一样,要把生活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来。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把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把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让学生可以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借用、模仿、延伸或扩展。把例文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感受会十分亲切,深刻。而且写起文章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九册第六课《荔枝》的时候,让学生体会文中母亲临终前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而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生活实际中自己的亲人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这样既深化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本单元的习作“写关心疼爱自己的一个人”打下了伏笔。同样,像《地震中的父与子》、《挑山工》、《少年闰土》等课文的教学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二、先谈后写,可写可谈。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把作文内容说出来。 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发愁,犯难。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必担心,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尝试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给学生提硬性要求,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来就可以,不能给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开心地交流,可以不告诉学生作文的目的,甚至可以干脆不让学生知道是在上作文课,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李 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李燕 发表时间:2014-03-26T09:04:55.9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作者:李燕 [导读]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或是空话连篇,或是假腔假调,或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李燕济南市长清区乐天中学250300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或是空话连篇,或是假腔假调,或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学生脱离生活、为作文而作文则是主要原因。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呢?下面略谈一下我的几点浅见: 一、通过阅读、欣赏,去感知生活、触摸生活 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 首先,使学生能透过阅读感知生活。 我们要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巨人的视野感知生活。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 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自觉地运用录像、幻灯、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如在《三峡》的讲解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把诗中的图画与现实生活的图景重合,把诗中的意境更直观地传导给学生,我播放了长江三峡的录像带。一下子,课文中的“绝崦”、“悬泉”、“秋猿”变成了视觉体验,增强了直观性;同时,再加上播音员配合画面那深情的诵读,更使学生深深体味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又请美术教师把长江三峡风景照挂在黑板上,请学生先思考后口头作文,要求学生从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出发,任意想象。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兴趣高涨,一节课有二十几名学生作了口头作文。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感知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通过观察、积累,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 人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创造力,都是生活磨炼所赋予的。生活每天都给人以启迪,如何捕捉并且留住它们?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 我班学生曾有一篇名为《邻里情》的习作发表在一个刊物上。《邻里情》的创作便是她多年日记积累、观察生活的结果。她在介绍写这篇习作过程时说:“我日记中有两个生活小片断,一个取材于我邻居家孩子爱养宠物狗却不顾及别人反感的故事,另一个是邻居突然发病众人齐伸援手的事。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反映了我对生活的理解与思索。”这正说明,生活的积累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上的重要性:积累是创作的前提,创作是积累的必然结果。 积累,不可缺少,但对生活的观察更重要。作文教学要求我们指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的真谛。我班有一位平时很喜欢诗歌的女生,在我们学完“当代诗歌”这一单元之后,她也试着写了一首名为《水中花》的诗。诗的语言优美流畅,节奏富于韵律美,从文字形式上看不可谓不优美,但思想内容上却有所欠缺。为此,我引导她到自然中向生活讨教、寻求答案:在公园,她细心观察了荷花、水波、水草、人群,并把这些景物都细致而生动地进行了描绘。由于有了细致的观察,她的诗生动了许多,但景物与感情之间却还留有很大的断层。我又指导她回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引导她联想景与情的关系,激起了她对生活在美好社会中的激情。于是再修改时,她把景物融入欢乐幸福的情感中,诗中的景、人、物、情都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审美意识。 三、通过讨论、交流,去探究生活、表现生活 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但每个学生对生活的某个侧面还是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我把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美”的事物作为作文讲解的突破点和落脚点。在《我的一家》这个命题作文中,有一位新生写他们家人怀着欣喜的心情把她送到我们学校,但我所掌握的情况却是她没有工作的父母为她能进这所重点中学借了别人许多的钱,且怄了一肚子气。我指出:作文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才会发现“善”,才会产生真情实感。后来她在重写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离家的时候父亲在家喝醉了酒,嚎啕大哭。只有奶奶和妈妈、小妹默默地送我到村口的小桥边。微风吹拂着奶奶的白发,夕阳映着母亲那忧郁的双眼,只有不经世的小妹面带笑容与我轻轻挥手。当我即将走上大道的时候,回眸远望无垠的阡陌中孤零零的三个身影,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我将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们去品评、比较:一个假腔假调,一个感情厚重。这篇作文的讲评使学生在理解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深刻地懂得了作文要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宋朝著名诗人严羽曾经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写作何尝不是?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把握了这个大方向,学生才能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作文。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说课材料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导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摘要: 生活是体验的过程,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既然说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更偏向于心理体验,就像他们所说的“精神食粮”。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艺术,但生活不完全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关键词: 生活艺术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再由发现引发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联系;在近距离的可视的现实环境中与想象的空间翱翔,在运动与静止间探索追寻美之所在。所以,生活是艺术的载体。绘画艺术更多的时候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首先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嗅觉上,我们闻到花儿的清香、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触觉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

艺术与生活论文

艺术与生活论文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摘要:在当代城市面貌甘趋“同质化”的时代,一座城市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竟争力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来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视觉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城市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城市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己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因此,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从城市的视觉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展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当代城市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取得胜券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视觉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介入都市过程中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或文化现象是当代大众美学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延伸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藩篱将艺术的概念扩大化,正如刘茵茵提出的公共艺术即是“那些在传统的画廊或美术馆系以外发生的当代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或精神需求为主的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而扩展到了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和装置艺术等具有艺术性的视觉形态或艺术行为领域。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与多义性。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即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实用性,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完整的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四者相合才能称之谓真正的公共艺术。正如《周礼·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公共艺术精神的曲解。 品牌塑造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品牌的观念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品牌一词最早缘于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企业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竞争

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离开了哪一方,语文教育都会倾斜也会失去平衡的.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互渗互补,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相关相联,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的两个方面,并且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二者之间有着互动性、渗透性、互助性。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尤其是“快速阅读法”的应用,学生们快速丰富知识,也为作文教学开掘出更多的活水。对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备课时能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融为一体,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讨论题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_高三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语文课标》明确写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首先就得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以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眼力。要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若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就不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句来。“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朱自清先生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春雨图”中的“静默”二字用得最妙,传达出春雨中安静而和平气象,突出了那种“静态”的美。作家王蒙说过:“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如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碧绿的田野,深邃浩渺的星空,感受自然对心灵的呼唤,追寻你心中的自然之梦,然后用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描述下来,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最终达到创造美,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就要关注人生,感受人生,憧憬、体验和思考美好的人生,然后抒写绚丽的

人生。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的共同的目标。”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坚定生活的信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抒写绚丽的人生。曹操的《龟虽寿》,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说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富贵不能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魏巍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地记载了朝鲜战场上的真人真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发表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作是“最可爱的人”,现在我们把解放军称作“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可见这篇作品的影响力有多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情感的真实流露。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些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经受时间的严格考验,会“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所以说,关注人生,感受人生,是写好作文最重要的一步。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学生就要关注社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社会。 ;;;;;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里,只要睁大眼睛去关注它,敞开胸怀去拥抱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与生活碰撞,艺术与趣味交融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吴莎极2010312040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 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全裸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他们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讲,很难将其视作种种“世界观”的表现,尽管它们毫无共同的特质,当人们难以把握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艺术

浅谈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建构

浅谈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建构 摘要:“模仿说”理论作为联系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贯穿在理论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本文主要探讨前苏格拉底“模仿说”理论提出和发展概貌,并认为他们在丰富模仿内容,扩大模仿对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早期诗人、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莫谟利特、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等人的观点,在对他们的比较研究中,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模仿;艺术;现实 模仿行为是自人类产生开始即伴随其生活的行为,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生活的这一项重要事实在古希腊时代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行为中,模仿对于人就成了生活的基本事实,也成了艺术的基本事实。原始初民面对充满未知的外部世界和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吸收一切行为方式为其所用用于生活并世代相传,在这一过程中,模仿起到了学习和传承的重要作用。而就艺术层面来说,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主张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在艺术的本质特征上,也是重要的形成因素因而,“模仿”成为与艺术从开始到现在都紧密联系的行为,以美学眼光来看模仿是主体审美心理与客体的结合行为。在这样的结合过程中,选择什么作为客体就成为各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一、早期诗人的模仿理论 鲍桑葵曾经说过:“美学思想,当其最富有历史性的时候,就常常最富有生命力”。模仿说也不例外,无论是机械复制,还是拟象理论,都是对模仿理论的遥相呼应,是其理论的某种突出和变异。模仿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古希腊时期,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为上,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刻的运用。荷马在《阿波罗颂》中第一次使用了模仿(mimesis),不过荷马这里指的是表现,他认为艺术模仿不是模仿整个现实,而是模仿某种特殊现实(神的世界)。实际上希腊人是将医药、耕作、骑射等与生产技术密切联系的人工制造泛称为艺术,而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称作“模仿性艺术”,最早是用于表演的一种演员的技巧。最先在著述中明确体现模仿论思想的当推诗人、哲学家色诺芬,他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乎,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乎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上画出和塑出马(牛),会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色诺芬:《回忆录》)言外之意,人是模仿自己的模样描出和塑出神像的。当然,早期诗人的模仿理论只是只言片语,还没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论。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模仿理论 相对于以前的偶尔提及模仿理论,而作为审美学说的一个最早范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模仿理论,后人则论述较少。但他们学说中最著名的声乐理论,实际也暗含着模仿论思想。他们认为天体音乐、泛音、人间音乐(它在提供快感的艺术中居首位)实质

艺术设计与生活

艺术设计与生活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来源。艺术设计与生活密不可分,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家具、房屋住所,行如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人们在享用的的同时,也有追求审美享受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贯穿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我们无时不在运用艺术设计的技巧,发挥设计的潜能。 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从艺术设计以最原始形态诞生起就已经决定了。从原始人类的石器、陶器、青铜器,以及后来的银器、木器等等器物,从古至今的服装首饰,古今的建筑,设计艺术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如今,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式,已经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有人说艺术设计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著名设计师陈幼林说过:“生活是很丰富的,并且每天都在变,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营养和灵感。一个人如果离开生活离开这个社会,那么设计肯定是无源之水,没有什么灵感可言。所以只有非常热爱生活,并且用自己全部的触角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创意灵感。”艺术设计受时代观念、审美观念和社会需要影响,它来自生活。收集大量与事实相符的素材是构成创造思维的基础。生活信息的层出不穷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影响很大,它能开拓人的思路,启发人的设计思维。艺术设计创意离开了生活,就会变得狭窄了。因为生活是创新的基础,大量信息的存储是进行艺术设计的源泉。设计者都是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了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寻找的了素材。许多设计者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如约翰·乌特松设计悉尼歌剧院的灵感来源就是切开了的橘子瓣;奥运火炬的设计灵感则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等等。他们的设计灵感都是源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最永恒的设计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懂得从人类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出发,体现设计对生活和人文的那份体贴与关怀。生活也是检验艺术设计的筛网。艺术设计不仅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优秀的设计会被生活所容纳所接受,会变得流行起来;而没有创意的设计自然会被淘汰。因此,艺术设计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其次,艺术设计也能反映生活,艺术设计中处处可以看到生活的痕迹。艺术反映了生活有着多元化、民族性、时代性等一些特点。以反映了民族性为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凭借各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品,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即是情感艺术作出评价。在现代艺术中,以中国的盘扣艺术与花结艺术为例。盘扣与花结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组成结构之一,经历了几千年文化与历史的洗礼,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盘扣的形成,是中国服饰审美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国服饰重意韵,重内涵,重主题,重简约之中的服饰趣味等特征都在一个小小的盘扣中得到了充

浅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课程论文 课程《外国美术欣赏》 姓名沈科妤 专业10级环境艺术设计(二)班学号201053080108 成绩:授课教师签字:

浅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对艺术有了更加透彻的系统的了解。通过课程的讲述和我在课后对《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了解到学设计的学生必须领悟的文学艺术中的内涵才会对设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单从浅薄的层面可以这样来理解,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供人们欣赏和另入思考的作品,它的特点是作者不用考虑受众,也不用考虑经济效益,完全是创作者主观的意识通过作品的表达。但是对于设计,狭义理解的设计,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人类有意识地制造使用原始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芽了。设计很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必须考虑受众的感受,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 艺术是设计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悟美好的事物,那么他所谓的灵感就不能感动人心,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呈献给大家。而设计是艺术的一种表达,能把自己领悟后所得的特定事物来表达出来,就是自己对该事物的一种理解和收益。艺术里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而设计是设定与计划;艺术是理论感性层次上的门类,而设计是实践为主的门类,相互依存。 康德认为艺术美有两种,即自由美和依存美,后者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对康德而言,合乎目的是一个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它与功能相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追求审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的草图或模型,本身就可能具备独立的审美艺术和价值。在现代中,很多设计作品的形式表现出与现代雕塑与绘画的密切联系。包豪斯时期,结构主义的抽象形式与新造型主义绘画和雕塑就存在着惊人的共同之处。康定斯基的抽象构成主义绘画与名信片的设计也就是构成主义的风格。荷兰画家蒙特里安《红黄蓝构图》就直接影响了里特维尔德的家具《红黄蓝》椅的设计,这表明艺术对设计有相当的影响。现代建筑和工业制成品是一种艺术形式,至少部分是艺术。在近现代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日趋缩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诱发新的设计观念,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成为新艺术形式产生的契机。

写作是生活的生命化——谈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于冬梅 (赤峰学院作文报社,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生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14-02 作文与生活,就如同庄稼与土地和阳光的关系,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这方面的论述有许多,在这里就不必赘述了。我认为有必要说说怎样理解“生活”这两个字。 现在,我们的一些老师,一讲到作文,就说学生没有生活,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两点一线,没东西可写,等等。这都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上走进了误区。长期以来,在“生活”二字上积聚了太多的褒义和政治意蕴,使人见到这两个字就肃然起敬,例如:文艺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家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育即是生活”、“美是生活”等等,把如何看待生活弄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其实,人一生下来,生活就向你敞开了大门,你就融入到生活之中,你想不生活都不行,你不贴近生活,生活也会贴近你。所以,整天嚷着学生没有生活,要贴近生活,满世界找生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常常把学生写作上的言之无物,归咎于他们生活面狭窄,似乎他们只要经常逛街、旅游或时不时地参观访问,就能写出有“生活”的精彩文章了。这种看法也是失之偏颇的。要是这么说,农民对农村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工人对工厂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市民对城市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又有几个农民和工人或者市民成了作家?所以我们说,写文章当然离不开生活,但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活着的人想不生活都不成。所以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所以,潘新和教授说: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请看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记忆与印象》开篇的一段话: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待我。不知什么时候它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命,但在我看来,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这绝对是史铁生式的生活体验,因为从下乡到双腿瘫痪返城,再到患尿毒症,史铁生对生命的体验太深刻了,死神一次又一次地与他擦肩而过,所以他对生与死的思考比我们要深刻得多。他为什么能写出《我与地坛》那么深刻的作品?在别人的眼中,地坛可能就是个废弃的园子,可在史铁生的心目中则不然,因为那里融进了他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在他的眼中,地坛是有生命的景物,能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他在地坛的生活经历,已经变成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所以,他写出来才那么生动,那么发人深思。

感悟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感悟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感悟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一词,我们都不陌生,所见所闻,无一没有设计的痕迹,设计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广泛的活动,从古至今,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反过来说,设计来源于生活。 设计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设计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人类产生之初,甚至可以说设计的出现是人类产生的标志。人类在物质创造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使人类的四肢、大脑、感官脱离了动物状态,逐渐变为人。设计是在人们生活中慢慢被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设计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和想法。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我们从早到晚生活的每个时间、每个空间,我们接触、使用、观看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品,还有建筑物、图书、居住装潢、服饰、海报、电脑图文、园林小品等,都可以看出设计,看出美,我们生活在被设计的环境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参与设计,改变环境,创造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随着城市化进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来临,设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例如图书。图书作为承载、记录人类思想、科技和艺术成果的载体,无疑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直接反映。从钟鼎到龟甲到竹简,到今天的图书,再发展到数字出版,图书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它的本质,它记录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功能没有变。与此同时,图书的装帧设计,也伴随着图书形式的变化,从实用、简朴,比如孔子时代的“韦编”,到今天的手法多样,风格多元,也无不遵从两个原则,一是提示、传达图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间接或直接的反映,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审美领域;二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图书设计的美感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不同装帧设计风格,是时代生活的一个反射点,也反过来参与时代审美活动创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