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地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地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地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地风格特征

学 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专 业 舞蹈表演

年 级 2015级

姓 名 *** 论文题目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指导教师 *** 职称 讲师

成 绩

学号:

2017年 11月 10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花鼓灯的体态特征 (2)

二、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3)

(一)演出特点 (3)

(二)服装特点 (4)

三、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5)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学生:*** 学号:2015***

院系: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花鼓灯是传播于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征;民间舞蹈;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o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drum lamp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analysis, flower drum lamp is a kind of spread in the river in province to d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a comprehensive art form, 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forms. With song dance drama, ha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art language, its simple dance movement energetic, warm, free and easy, lively performance style rich full-bodied local flavor, it originated from the music folk songs, the theme is extensive, rhythm, or high agitation or indirect tende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owerful folk dance.

Key words:flower drum lamp; Style characteristics; Folk dance;

前言

花鼓灯流传于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

风格。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花鼓灯的体态特征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一个花鼓灯灯班子的组成必须要有玩灯人和锣鼓班子。原生形态的花鼓灯舞蹈都有角色扮演,男角俗称鼓架子,舞姿热情奔放、技艺高超;女角俗称兰花,又称蜡花,舞蹈动作细腻优美、变化多端。花鼓灯的锣鼓是花鼓灯艺术中的灵魂,其恢弘的气势主宰并贯穿着整个花鼓灯艺术,花鼓灯的锣鼓不但可以给舞蹈伴奏,又可以单独表演,其锣鼓点子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三道弯是一种特定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形的体态。以广义上看,三道弯舞姿是世界上各国民族舞蹈最典型的姿态之一。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舞姿也颇为丰富,在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都是其典型舞姿。花鼓灯舞蹈的主要体态三道弯表现为多具有拧、倾、的特点。兰花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鼓架子在架式中的拧、倾、是整体的暂时性的偏离重心或略微前倾,不构成S型,有别于兰花的三道弯体态。

花鼓灯的三道弯,又称三掉腰。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舞姿是以腰部为中心轴,上半身与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胯部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扭的体态;重心的着力点在与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这就是三道弯的典型特征。在花鼓灯的舞蹈中,如凤凰三点头、搭凉棚、单展翅、单背巾、小二姐踢绣球、端针匾等这些亮相静止的造型都是在三道弯体态上完成的。花鼓灯舞蹈中,兰花的舞蹈动作是流动而欢畅的,同样,三道弯也随之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瞬间调整与转换中,如风摆柳之后接凤凰三点头又或者,在流动的单一舞蹈动作中,三道弯始终保持在舞姿里面,如拔泥步,就是双脚移动重心时,上身交替,随着左右步伐而前后扭动,形成了连续性的S形曲线。其他诸如登山步之后接手搭凉棚风摆柳与凤凰三点头是花鼓灯舞蹈中常用的动作。在风摆柳中以扭为主要动律,上身的扭动带动右上臂横行摆动,使拿扇子的右手腕在律动下自然环绕。左手掐腰,平足部前进四个八拍。在锣鼓的伴奏下,最后一拍在风摆柳和凤凰三点头的的过渡中快速的划步,迅速的刹住脚,落在三点头的造型上,

体现出溜得起,刹得住的舞蹈动作特点。凤凰三点头的呼吸属于非自然型,先提气,每次回头时迅速吐气、吸气。这个舞姿的节奏感很强,每一次的的吸气都是在空拍上。登山步与手搭凉棚都是取材自生活劳动之中,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形成了优美的舞蹈语言。登山步的动律就是体现一个梗字,双膝用力的下压,后脚掌重重踩住地面,重心就在这连续不断的左右腿的交替中轮换。二个八拍快结束时,在末拍和休止拍之间,摆成手搭凉棚的三道弯造型。呼吸型也有自然型转为非自然型,随着后退的步伐,退右腿头部转向右方,退左腿头部转向左方,上身的扭动带动着头部的转动。传神靠眼瞅,在手搭凉棚的舞姿中,由于扇子半遮面,表情藏在扇子的下面,显得兰花很娇羞而俏美。以上的舞姿都以扭、倾、拧的体态贯穿其间,在休止拍的瞬间以三道弯的体态出现,是花鼓灯成为这一个的重要特征。花鼓灯舞蹈的三道弯,作为高频典型舞畴而形成鲜明的舞蹈形态特异性,成为花鼓灯舞蹈的独特的体态特征。兰花的舞姿丰富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S形的体态中,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体身段,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二、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一)演出特点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铺、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演出现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进行修饰,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开始过门,然后再接着唱。较流行的曲子有《伞把子调》《小鼓架子调》、孟女等。

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淮河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长,当地人常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那是一片富庶的渔米 之乡,也是欢腾的歌舞之乡。要说淮河岸边的璀璨文化,必定要数有着“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作为流行在安徽省淮河两岸的民间舞蹈,最初盛行于凤台,凤 台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地,因为安徽”襟江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上 楚文化、吴文化和中原文化都在这里有过深厚且广泛的影响。所以花 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楚人有尚武、 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艺,即尚武精 神的体现。优美动听的花鼓歌,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体现了质朴 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特殊生态中形成的独特的花鼓灯艺术,在表现内容、舞蹈语言及其道具使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主 要特点和独到之处,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表现出色彩斑斓 的舞蹈特点。 花鼓灯在宋朝时已经发展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 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时,花鼓灯已经开始作为歌舞表演中的压 轴大戏,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但几百年来,她仅仅贫苦农 民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得不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直到新中国诞生, 花鼓灯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以前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视为”下九流“的花鼓灯艺术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当前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蚌埠市被确定 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 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同年4月9日,中 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 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 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 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二、体态特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综合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一个花鼓灯灯班子的组成必须要有玩灯人和锣鼓班子。原生形态的花鼓灯舞蹈都有角色扮演,男角俗称“鼓架子”,舞姿热情奔放、技艺高超;女角俗称“兰花”,又称“蜡花”“包头的”“花鼓娘子”,舞蹈动作细腻优美、变化多端。花鼓灯的锣鼓是花鼓灯艺术中的灵魂,其恢弘的气势主宰并贯穿着整个花鼓灯艺术,花鼓灯的锣鼓不但可以给舞蹈伴奏,又可以单独表演,其锣鼓点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三道弯’是一种特定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形的体态。以广义上看,‘三道弯’舞姿是世界上东方各国民族舞蹈最典型的姿态之一。”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舞姿也颇为丰富,在山东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都是其典型舞姿。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主要体态“三道弯”表现为多具有“拧”“倾”的特点。兰花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鼓架子在架式中的“拧”“倾”是整体的暂时性的偏离重心或略微前倾,不构成“S”型,有别于兰花的“三道弯”体态。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又称“三掉腰”。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舞姿是以腰部为中心轴,上半身与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胯部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扭”的体态;重心的着力点在与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这就是“三道弯”的典型特征。在花鼓灯的舞蹈中,如凤凰三点头、搭凉棚、单展翅、单背巾、小二姐踢绣球、端针匾等这些亮相静止的造型都是在“三道弯”体态上完成的。花鼓灯舞蹈中,兰花的舞蹈动作是流动而欢畅的,同样,“三道弯”也随之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瞬间调整与转换中,如“风摆柳”之后接“凤凰三点头”又或者,在流动的单一舞蹈动作中,“三道弯”始终保持在舞姿里面,如“拔泥步”,就是双脚移动重心时,上身交替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学 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专 业舞蹈表演 年 级2015级 姓 名*** 论文题目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成 绩 学号:

2017年 11月 10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安徽花鼓灯的体态特征 (2) 二、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3) (一)演出特点 (3) (二)服装特点 (4) 三、安徽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学生姓名:***学号:2015*** 院系: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花鼓灯是传播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征;民间舞蹈;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o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drum lamp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analysis, flower drum lamp is a kind of spread in the river in province to d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a comprehensive art form, 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forms. With song dance drama, ha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art language, its simple dance movement energetic, warm, free and easy, lively performance style rich full-bodied local flavor, it originated from the music folk songs, the theme is extensive, rhythm, or high agitation or indirect tende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owerful folk dance. Keywords:flower drum lamp; Style characteristics; Folk dance; 前言 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 摘要:这是一篇介绍安徽花鼓灯历史、艺术特征和我对安徽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见解的文章。花鼓灯是安徽沿淮地区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在传承过程中,花鼓灯兼融南北民间歌舞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我认为作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应该在保持民族性特色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才能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艺术特征未来展望 在音乐舞蹈欣赏课的课件制作课题上,我选择的是安徽花鼓灯。通过制作课件和课堂上的实践练习我根深一层次的了解了安徽花鼓灯这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喜欢上了那种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还有那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赋予其特殊的美感力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也正是通过“舞”,并通过“舞”的继承和发展,“舞”出一个民族发展史。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总能通过其传统民间歌舞的风格而留下印迹。花鼓灯也不例外,它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流行于淮河流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了,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一段很传说,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头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小场’两种: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扇,最后是变换各种队行的大型集体舞;小场多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其中“鼓架子”、“兰花”为花鼓灯主要角色。灯舞组合乃花鼓灯的基本表演造型。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 王伟潘集区文化馆安徽淮南2320082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们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可以使人在抒发自己精力和情感的过程中,在精神上达到极至的境界,获得心理上快乐和满足。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舞蹈始终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着变化。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它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兼融南北风韵,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千年流尚的淮河水滋润着它,两岸的乡音、乡情、民风、民俗熏陶着它,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每逢节日或农闲,淮河儿女们便自发地汇集田间、地头、广场、街道,敲锣打鼓,追逐起舞。那催人欲舞的锣鼓,那吉祥如意的岔伞,那健美奔放的舞姿,那上下翻动的彩扇,那恰似流云的手绢,无不蕴含着东方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审美情趣。花鼓灯的演出舞蹈语汇、锣鼓演奏、灯歌唱腔,无不散发着淮河沃土的馨香,表现着淮河儿女热情强悍、坚韧不拨、质朴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一、用形体表现文化的特征花鼓灯舞蹈的主要部分有翻扑精彩的“舞岔伞”欢腾热闹的“大花场”和“风趣细腻”的“小花场”,它是植根于农村,在自娱性的艺术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以农村男女青年为主,扮演角色男的统称“鼓架子”,女的统称“兰花”。由于淮河经常性的泛滥历史上元明以来的兵灾,使淮河两岸的生活极为恶劣,劳苦大众既要付出极艰辛的劳动又要练武防身才能得以生存。故而在鼓架子的动作中既有农民耕田打弯的动作发展而来的“单拐弯”,有出自挑担子姿态的“扁担式”;又有于武术的“缠丝腿”、“打虎式”、“摆帘子”及“怀中抱月”等。兰花的动作中摸拟筛粮食的“簸簸箕”,恰似农妇纺织的“双扯线”,尤如摘棉花的“拾棉步”和从插秧劳动中提炼的“插秧步”、“拨泥步”等,无不体现了江淮儿女勤劳勇敢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花鼓灯艺人们创作了极为多彩又富于变化的扇花,手巾花,如“端针匾”、“搭荫蓬”,各种“绕扇”、“翻扇”、“里翻花”、“外翻花”等,巧妙地配合步伐、翻身,使平凡简单的生活动作得以升华。不仅表现劳动还有表现对大自然热爱的“风摆柳”、“风吹荷花”、“凤凰三点头”、“燕子出水”等。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成为人物造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动作、动律和形态,组成花鼓灯自成系统的“语言”规律,被人们理解并与之共鸣,起到近似语言的交际功能,为研究江淮儿女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探究其文化意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在一定环境中进行传承的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旧时花鼓的演出,没有专业的团体和演员,都是老百姓中花鼓灯爱好者临时凑起来的灯班子,俗称“玩灯”。这种典型的群众性活动,参加者即是表演者,人们在舞蹈的进行中互相学习、相互激励,即兴创作。通过共同的提炼,使这一民间舞日趋规范、兴盛,并形成流派,并在传统的节日祭祖中,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各种节日中的特定环境,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场地,使参加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统教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庙会又成了集市贸易的场所,集宗教、祭神、娱乐、贸易三位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受重视的大事。每年这时,花鼓各路流派技艺纷呈,相互竞争,引发了“抵灯”活动。每个班子都以自己最优秀的演员、最漂亮的服饰、最拿手的绝活参加竞演,树立威望。有时甚至几个县知名的人和班子汇聚一地竞赛,可持续几天几夜。这种自发性活动,使一大批有影响的艺人脱颖而出,推动了花鼓灯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普及了传统节目促进了花鼓灯流派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锣鼓一响,终年劳累的农民从四面八方奔向灯场,歌唱呐喊、尽情欢乐,想跳的跑“大场”,跳的好的演“小花场”,不唱不跳的打锣鼓,

艺术教育视域下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

艺术教育视域下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 摘要:从艺术素质教育的视角对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探索,认为艺术素质教育是艺术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是高水平艺术教学的具体体现。花鼓灯舞蹈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表演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但当前花鼓灯舞蹈教学中艺术感受力、艺术认知水平和艺术综合表现能力教育与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提出请花鼓灯非遗老艺人现场表演、请专家讲解与点评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等对策,以此推动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艺术素质;花鼓灯舞蹈;课程教学;优化 花鼓灯舞蹈课程,是以教授花鼓灯舞蹈动作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花鼓灯舞蹈技能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核心,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为根本的重要课程。作为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花鼓灯舞蹈课程自从在部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后,不仅极大促进了花鼓灯舞蹈的创新发展,还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花鼓灯舞蹈艺术青年人才。应该说,花鼓灯舞蹈课程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花鼓灯的现代化传承,同时也提高了我国艺术人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修养。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花鼓灯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通过其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花鼓灯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而之所以对花鼓灯舞蹈课程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源于艺术素质在塑造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随着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升,能有利于认知学习花鼓灯舞蹈的意义和历史使命。因此,进一步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就成为花鼓灯舞蹈课程今后发展的重要教学目标。 一、艺术素质及艺术素质教育概述 1.艺术素质 艺术素质,是学生所具有的对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素质作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普通大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艺术专业人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它的舞蹈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舞蹈风格则可以用:“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来概括。而在特有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其中“兰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兰花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深动形象的刻画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兰花又分大兰花与小兰花,大兰花稳重秀美,舞姿优雅大方,而小兰花却是俏皮可爱,舞姿灵敏活泼。虽然两者舞蹈风格迥异,却一致体现了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对具体舞蹈动作的分析进一步的论证大兰花与小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与区别。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结合课堂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并使其完善,让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使我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的认识得到提升。 被喻为“东方芭蕾”的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它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淮南、怀远、颖上等20多个市。而花鼓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它的舞蹈形式多样化,并具有非常浓厚的当地民族特色。 一、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 花鼓灯是一种在节令习俗活动中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而花鼓灯舞蹈的动律特点则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遛得起,刹得住,刹住不断线”。 封建社会的妇女裹小脚,羞哒哒的,三步不出闺门。而由于那时候特有的社会风气,女性都不便于抛头露面,所以都是由男人扮演女角。模仿妇女裹脚后走路重心不稳左右摇晃的的姿态,因此成为安徽花鼓燈舞蹈的动律特点,也因此才会出现花鼓灯重心靠右后,走路腰晃扭;“遛得起来,刹得住,刹住不断线”等舞蹈风格特点。 二、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及舞蹈风格特点 (一)花鼓灯中兰花的由来 “兰花”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她是对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的深动的刻画,并且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兰花”这一人物不仅体现出花鼓灯舞蹈独有的风格特征,也充分反应了安徽民间艺术的特点。挂垫子,为使身体平衡,须挺上身,收腹,臀部稍突出,犹如小脚女子走路的娇态。“兰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和巾,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执扇,以各种各样的扇花、舞姿以及步伐来刻画这一人物的心里活动和情感变化。

浅谈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鉴赏

浅谈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鉴赏 摘要:主要介绍了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七种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部分作品赏析。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彝族舞蹈;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

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 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 (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4)根据鼓点的特点定名。如“撞四”由四个最强的音组成;“长锣”表示一拍一下长时间的连续演奏;“长流水”也具有连续性,表示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连槌锣”和“丁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

浅谈安徽花鼓灯中蕴含的艺术特性

浅谈安徽花鼓灯中蕴含的艺术特性 尤瑞安徽花鼓灯是典型的民间自发性的开放艺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或者在明月当空的收获季节,有着花鼓灯艺术习俗的淮河两岸经常是在锣鼓召唤之后就会有众多的农民自发此文由才子城论文设计网搜集整理。聚集到村庄的广阔空地上。他们共同燃起篝火,有的人用竹竿挑起灯笼,有的人敲打起铿锵的锣鼓,有的人就会自发地进行歌唱和舞蹈。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可以表达人们对大地、太阳的崇拜之情,表达人们对丰收、爱情及生活的喜悦之情,而且还可以融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者陶冶人们的情操。 2.安徽花鼓灯具有一整套成熟的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安徽花鼓灯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艺术套路。安徽花鼓灯的演出过程一般有上三路、中三路及下三路来共同完成。套路流程一般是先开场锣,然后就是“文伞把子”或“丑鼓”出场,然后是“武伞把子”上场,然后是大花场和小花场表演,最后最后才是“盘鼓”或后场小戏表演。另外,安徽花鼓灯不但有着一套完整的套路。而且在表演显要动作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出超常幅度的动作。比如在安徽花鼓灯的动作表演中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为了推动表演到达高潮,要求是必须要经常出现高、中、低三度空间造型的,这些造型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极高的技艺性。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一切的套路及高难度动作都是由几百年来淮河岸边的代代农民艺人独立创造和完成的,具有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3.安徽花鼓灯具有非常强的节奏性。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分为男角舞蹈和女角舞蹈两类。男角舞蹈的男角又称鼓架子。有时候也称扎头的或挎鼓的,因这些男角的分工不同,又分为领伞的、小鼓架子、大鼓架子及丑鼓等。在女角舞蹈中的女角称为腊花,有时候也称包头的或兰花,其中的女角根据任务不同分大腊花、二腊花及三腊花等。可以说,“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立性和组合性,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个人单项动作,两人或两人以上配合动作”。叫比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舞蹈还可以分为“大花场”、“小花场”及“盘鼓”三类,其中集体表演的情绪舞被称为是“大花场”,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被称为是“小花场”,这个是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核心。另外,“盘鼓”同上面提到的“大花场”及“小花场”不同,“盘鼓”是将舞蹈、武术及技巧表演实现完美结合的表演形式,同时还具有非常好的造型艺术特征。另外,“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比如“挂垫子”的动作,演员在表演这个动作的时候就必须要踮起脚用脚掌踩着木跷走路,然后只能用小腿部吃力,对于着地的部分又要求必须扒住地,这个动作就被艺人们叫作“艮劲”,颇具武术表演风范。另外,在安徽花鼓灯的女角兰花使用的折扇也是来源于戏曲,这个折扇道具也逐渐成为了安徽花鼓灯特有的表演道具。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并在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成为学生不可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地风格特征

学 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专 业 舞蹈表演 年 级 2015级 姓 名 *** 论文题目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指导教师 *** 职称 讲师 成 绩 学号:

2017年 11月 10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花鼓灯的体态特征 (2) 二、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3) (一)演出特点 (3) (二)服装特点 (4) 三、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5)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学生:*** 学号:2015*** 院系: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花鼓灯是传播于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征;民间舞蹈;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o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drum lamp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analysis, flower drum lamp is a kind of spread in the river in province to d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a comprehensive art form, 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forms. With song dance drama, ha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art language, its simple dance movement energetic, warm, free and easy, lively performance style rich full-bodied local flavor, it originated from the music folk songs, the theme is extensive, rhythm, or high agitation or indirect tende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owerful folk dance. Key words:flower drum lamp; Style characteristics; Folk dance; 前言 花鼓灯流传于省淮河两岸。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学号:20155**** 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专业舞蹈表演???年级 2015级??? 姓名 ***?????? 论文题目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成绩??????????? 2017年11月10日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 (2) 一、安徽花鼓灯的体态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3? (一)演出特点 (4) (二)服装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安徽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总结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学生姓名:*** 学号:2015*** 院系: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花鼓灯是传播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征;民间舞蹈;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ma terial, on the basis ofpredecessors' research, on the style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drum lamp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analysis, flower drum lamp is a kind ofspread in the river inprovince to dance as themain content of acomprehensive art form,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forms. With song dance drama, ha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art language, its simple dancemovement energetic, warm, free andeasy, lively performance style rich full-bodiedlocal flavor, it originated fro m the music folk songs, the theme is extensive, rhythm, orhigh agitation or indirect tender, is one of the repre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级别:答卷人: 考试标准及要求: 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后再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5-7岁儿童 授课舞目: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 小红扇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学习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合开扇、飘扇、扇位的高低变化,亮相;以及对花鼓灯常用节奏点的认识。 2、学会运用道具小红扇表演组合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的使用道具小红扇,让小红扇说话,以表达安徽花鼓灯中“小兰花”的 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形象。 2、难点:掌握《小红扇》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示范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上公园去,好吗?看,这是去公园的路牌,(出示路牌),谁认识路牌?(幼儿示范)那就让我们看着路牌上路吧!(律动) (二)学习新课: 1、公园到了,公园里有什么呀?公园里的花真漂亮?让我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象这些美丽的 花呢?(扇子)(出示图一) 现在让我们的花也开放吧。(引导幼儿练习开扇) 开花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摇头、笑咪咪等) 2、老师绕幼儿转一圈边扇风,“哗”花园里吹过一阵微风花儿被风一吹,会怎样?(练习折扇) 3、花儿们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在看它们,有点害羞了,要收拢了(练习合扇) 4、师:我好象听到花儿们在说,小朋友们的花开得太低?让我们长高一点。(练习把扇子高举过头边 抖扇) (三)学跳《小红扇》------让道具小红扇说话 1前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