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字形演变史(DOC)

汉字字形演变史(DOC)

汉字字形演变史(DOC)
汉字字形演变史(DOC)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第一节起源说

一、仓颉造字说

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从目前

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

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

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

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传说仓颉

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

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

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

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

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

情况。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

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

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

风俗。《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

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这种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国家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上。其中包括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

三、八卦说

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

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

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阳爻

“”为一字,两个阳爻作二,乾卦

为三,坎演化为水,离为火,坤为

巛。甚至有人认为六十四卦本身便

是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节汉字起源共识,文字源于图画至今为止世界上所见的古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古埃及文字。在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石壁上,绘写着一排排图画般的字符,这就是古埃及文。古埃及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苏美尔文。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象形文字,图画性很强,但仍属意音结合文字。后发展为契形字,又称钉头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使用。

记录过多种语言。前331年,亚历山大灭亡波斯人以后,逐渐消亡。

玛雅文。中美洲,图画性很强,意音结合文字,约270个符号,构成形声、会意结构的字,其表音符号已相当系统化。西班牙人16世纪入侵,施行文化灭绝政策,因此毁灭。二战后释读成功。

在甲骨文、金文中存在着很多图画文字的痕迹。

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有较强的图画性的反映。

简言之,当记事性图画逐步简化成抽象的表意符号,并且赋予了一定的读音时,文字就产生了。

汉字也吸收了一些原始记事的契刻符号。考古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半坡类型符号,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个部位上,规律性很强。有的符号不但重复出现在很多器物上,而且还出现在不同的遗址里。看来,这种符号,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经比较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了。”(《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汉字也使用少量的几何符号。

第二章汉字演变简介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汉字的演变史,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生动的书法发展史。

第一节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

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

(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

完整的最早的文字。

形体特点

人牛水日上下明射

鼠牛虎兔

蛇马羊

鸡狗猪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

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

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

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

字。

第二节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也叫钟鼎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字形圆转,大小也比较匀称。

特点

(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

文没有大的区别。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

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

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

甲骨文少。

参看:容庚《金文编》

第三节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

第四节 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字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五节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秦隶 汉隶

吴皇

象《

急就章》

章草

王羲

之《初月》今草

第六节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唐代的楷书,有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书体

成熟,书法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怀素《自叙帖》

狂草

痛》

帖 狂草

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欧阳询字体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字体

第七节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在宴会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第三章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第一节《说文解字》和六书说

一、《说文解字》

地位: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世界最早的字典之一。

收字:9353+1163=10516

体例:540部,按义排(依文字学原则排列部首,不是依检字法)

注释: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桂馥《说文义证》。

二、六书的含义

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三、“六书说”的来源

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说大体相同,原因:师说同源。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六书的具体内容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诘,同佶。如:佶屈聱牙。

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宛

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

义的造字法

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名词。

2、象形,指描写事物轮廓,抓住特征,不

一定很像。

3、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中的词发生

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线条简明,已为符号。

如:“鹿”,甲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

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的意味。

二、指事

《说文解字》对指事作的说解和举例是: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细查

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

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一般是抽象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最少,

有时与象形、会意不易区别。

指事可分三类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三、会意

许慎对会意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会

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比并几个事物(字),会

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

会: 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2、新意。

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

判定会意字的条件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联

的字组成。

(2)必须有新义。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

象形和指事,是独体;会意是合体。

四、形声

许慎对形声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论、锤

(2)右形左声,如:鸠、刚、攻、放

(3)上形下声,如:草、宇、雾、景

(4)下形上声,如:婆、忘、贡、架

(5)外形内声,如:圆、阁、匾、衷

(6)内形外声,如:闻、哀、风、辩

(7)义符占一角,如:颖(义符:禾)、腾(义符:马)、修(义符:彡)、聖(义符:耳)、赖(义符:贝)

(8)声符占一角,如:旗(声符:其)、碧(声符:白)、寶(声符:缶)、徒(声符:土)、寐(声符:未)

散开式

中声边义,如:衝(从行重声)、術(从行术声)

中义边声:如:隨(从辵隋声)

中声义上下,如:彦(从彣厂声)、哀(从口衣声)、黄(从田光声)

声符和义符的作用

(1)义符只表示该字的大类,而且仅就本义而言。如:“理”,本义是治理玉石,从玉。

(2)声符除标音外,还可表义。如:“驷、琀、仲、娶”中的声符除表音外还可表义。

古人有“声旁有义”、“右文说”等说法。

形声字的地位

突破了纯表义的局限,音义结合,提高了文字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所以数量多。如:氧、镁、锂、吨

据王筠《文字蒙求》统计,《说文解字》共9353正篆中,象形有264字,指事有129字,会意有1260字。这前四书共占18%。形声有7700字,占82%。

据估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20%左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大于80%,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大于90%。

4、形声字的缺陷

(1)义符表义不具体。

(2)声符标音不准确。

《新华字典》:声旁有效率(声、韵、调全同)的占39%。

(3)形体上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有时难辨认。

五、转注

《说文解字》对转注作的说解和举例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三家说:

(1)主形派:《说文解字》540部中同一部首之字为转注。

(2)主义派:互训即转注。

(3)主声派:一个词由于音变成为另一个词,则另造一字。

陆宗达先生认为“转注”为同一部首的同源字。

六、假借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假借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借助另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

对语言中某个词,不另造一定形体的字,就借助已有的同音字来作它的书写符号,因而假借也就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是汉字造字向表音发展的重要表现。

假借字分两种

(1)本无其字的同音替代。如:而

(2)本无其字的引申假借。如:令、长(有人认为不是假借)。寄托引申义于原字之中。

假借和通假的区别

假借是一种造字方法,是“本无其字”:“通假”不是造字方法,是“早有其字”。如:早——蚤、馈——归。

四体二用

转注和假借只是一种汉字的使用问题,前面四种是汉字构造的类别问题。转注使得汉字形体中的数量增加,假借节制了汉字内部数量的增加。转注和假借一起对汉字的数量进行调节。古人称这种现象为“四体二用”。

附录1

甲骨的发现、鉴定、收藏及甲骨文早期研究的情形

〈一〉1.发现:时间:清光绪(1875~1908)初年(1875~78),为何不敢确定?因为是事后追记的。

地点:河南北部安阳县,古时的县有县城,在县城西北5华里处(5华里≠5公里),有个小屯村。

发现者:小屯村的农民,在耕田、刨地时,常在田里发现甲骨,农民不知为何物,称之「龙骨」。

下场:村民将龙骨卖予中药店当药材,学术界一般相信,这些龙骨是被磨成粉,用来治毒虫咬伤,如现在的消炎药。

2.经过:清光绪24(1898)、25(99)年(追记,不确定),这些甲骨才被骨(古)董商视为具有商品价值的古物(身价转变),运送到北京去卖(1斤3毛成了1两数百)。

3.鉴定与收藏:当时一位范姓古董商,将他买到的甲骨卖给在北京作官的王懿荣,这是甲骨命运的大转折。王见了甲骨,大为赏识。王是个收藏家,也是金石学家[金=铜器上的文字,如散氏盘。石=石碑上的文字,如石鼓文,历代为了使功绩流传于世,秦汉就有很多石碑,像那到处跑的秦始皇],对文字的考订亦非常精深,因此,见此甲骨就鉴定为非常有价值的古物,从此,甲骨便广为世人所知(出头了)。

因此有人说,「甲骨文」是在清光绪25年发现的,但这是不对的,王是业馀的收藏、金石家,对字的考订又极内行,但却没有研究这些字,所以「光绪25年」只能说是个关键性的一年,不能说是发现甲骨之年,亦不是发现甲骨文之年。

4.为何王没有研究甲骨上的文字呢?王虽是收藏、鉴定甲骨的第一人,但他与

甲骨的因缘却不到一年,因为光绪26即发生庚子拳乱,八国联军入北京,王投井自杀以示负责。北京被破,皇帝都跑了,为何王不逃反死呢?王在京为官,当的是国子监祭酒,周朝的国子=小学生,清的国子是大学生,监=大学,祭酒是官名,王懿荣乃全国最高学府的首长,但这跟他的死无关;死亡关键在于,王以祭酒之官,兼任团练大臣[当时中央、地方皆有团练],王是首长,一个为职位负责的读书人,就这么自杀了,所以来不及作研究。

5.王死后,他的1000片甲骨就归于刘鹗手中,后来刘又经古董商之手,陆续买了5000多片的甲骨。刘将手中6、7000片的甲骨,精选出1000多片,拓印行世(刊行于世),名曰《铁云藏龟》,于光绪29(1903)年出版,公开贩售。《铁云藏龟》为中国第一部(本)研究甲骨文的材料之书。

为何要精选呢?因为一片大龟甲,可能破成好几小块,有些小片的,也许一个字也没有,刘精选出大块的、字多的拓印成册。

6.有了研究的材料,来年[光30(1904)],研究甲骨文的第一本着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就发表了(写成了,隔好几年才大量出版)。契=刻,甲骨文=契文。

7.早期的研究情形:此后,继续研究甲骨文且具成就者,不乏其人(有了材料,又有人开研究先例),其中,号称世界四大甲骨学者的四堂,分别是:1.罗振玉号雪堂2.王国维号观堂3.董作宾号彦堂(在台)4.郭沫若号鼎堂(大陆),此四堂是世界公认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之人。

为何说是世界呢?甲骨自光绪初被发现,经20、30年而盛行,先后有「甲骨学」、「甲骨学者」的出现。由于有材料和先例,全世界的汉学者都在研究,其中亚洲研究得最好的是日本,欧有英、法、瑞典、俄罗斯,美洲则有美、加,甲骨散在世界各地,俨然成为当时的世界显学了,而四堂正是世界公认最有成就之人。

其形体结构,有如下特点:

1.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象,是原始记事方法——绘画记事法的继承体,但从整个文字体系来看,其形体己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在线条化和规范化方面都己

具有相当的规模。

甲骨文的象形字“山、兕、羽、鬲”等,指事字“上、亦、孔、本”等,会意字“雀、安、秉、羞”等,形声字“杞、帛、室、汝”等,转注字“农、麓、墙、涉”等,以及假借字“西、兹、来、我”等,它们已具备了后世六书理论所总结的汉字的各种形义关系,这表明甲骨文虽还是一种早期文字,但已脱离了原始文字阶段,开始走向成熟。

3.处在不定型文字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字型多不够固定,异体字繁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a. 在不发生混淆的前

提下,字形书写允许部位移

易,即正反无别,正侧无别,

正倒无别,上下无别,左右

无别,同一字有多种写法。例如:“臣、新、龟、侯、相、灾”等字

b. 在不发生混淆的前提下,同一字允许笔画、偏旁损益,即可以增减笔画甚至偏旁。例如:“告、介、帝、晕、登、旅、渔、众”等字

c. 在书写上允许义近的偏旁任作,

即性质相近的偏旁可以互相代替。例如:

“族、莫、牢、逐”等字.

d. 异体字同形现象尚存。这违反

字形求别律,是文字形体在分化过程中,

存在于过渡环节的一种形体交叉现象。例如:“正”与“足”,子孙之“子”与地支之“巳”,“六”与“入”,“立”与“位”,“七”与“甲”。

4.有相当数量的合文。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

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

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

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甲

骨文中使用合文形式的,主要是先公先王的称谓、人名、地名、月份、十以上的数字以及某些常用熟语。例如:祖乙、祖丁、十二月等。甲骨文中合文形式往往是与析书同时并存的,因此判断一个字形是否合文,其重要依据之一便是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是否有析书而连用的形式。

5.笔画有直笔、圆笔、粗体、细体,但是一般都是瘦硬的细线,笔画多方折。这是因为甲骨文字多是用刀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或直接施刻,或先书而后刻,铜刀、玉刀刻划锋芒较明显所致。有些圆形之体往往刻成四方或五方形,如“日”字;有些肥体之物,往往只刻个轮廓或改用其它线条代替,如“天”字上本象人头,则刻成方框或一横。这样一来,其字体的象形程度间或也大打折扣。

6.行款比较自由,可直可横,可左可右,但是一般直行书写,即每行字从上到下字字相连,一行写完,另起一行,而提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段落一般是由下向上排列,以先下后上为序。

附录2

(一)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汉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生长力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书写工具和材料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远比范铸简捷;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导读: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呢?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吧! 篇【1】: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

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

汉字演变、构成、部首(全)

一、汉字的演变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草书和行书(魏晋)。 甲骨文:线条细瘦,大小不一、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容易理解。 金文:笔道肥粗、粗壮丰满,笔势圆转、结构匀称; 篆书:匀称齐整、体正势圆,瘦劲挺拔

隶书:字形扁方、左右舒展,生动活泼、风格多样。 楷书:形体方正,笔划平正,结体整齐,苍劲有力,笔势刚健。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豪放,潇洒飘逸、奔放雄壮、气势宏伟

行书: 遒劲有力,灵活舒展、雄健洒脱、酣畅浑厚、遒劲流利 二、汉字的构成——六书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现在通行的汉字绝大部分是用形声法构成的,即形旁加声旁的方式,形旁表示意义或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读音。用形声法造的字使汉字突破了纯表意文字,向表音化迈进了一大步。 1.象形 用文字的线条描画事物形象的造字法,只有一个组成部分,是独体字。 “日”,;“月”,;“魚”,,;“眉”,;“齒”,。 “州”,, 例如:人日月手爪山鸟鱼羊 2.指事 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是独体字。 例如:上下亦本末 3.会意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是合体字。 例如:休牧武从众伐劣信莫步 4.形声 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意,叫形旁或叫意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或叫音声符。 1、左形右声:红棋诂超种编框矿挤记 2、左声右形:攻期胡剔影领 3、上形下声:宇雾草景霖 4、下形上声:想梨裳盒掌 5、内形外声:问闻闷辨 6、外形内声:圆阔阁固

谈谈汉字从古到今字体演变的大致过程

谈谈汉字从古到今字体演变的大致过程。[align=left][b]谈谈汉字从古到今字体演变的大致过程。[/b]答:(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字形演变情况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字形演变情况 萧山中学方飞燕 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逐步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绵延不绝。如果要谈古代汉字的演变情况,可用一张图表来表示: 起源——六千多年前,“文字图画”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总趋势——由繁到简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正式书体——隶书、楷书 隶楷阶段 辅助书体——草书、行书 1.汉字的起源 如文章开头所说,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世界上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的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了图画,形成汉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但是出现的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象形字法产生最早是汉字最基本的造字法。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 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古汉字字形的演变发展 古汉字字形的发展,有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商朝和周朝有甲骨文和金文;战国到秦王朝主要有篆书,隶书也已发明;汉朝则主要用隶书,而草书和行书也开始流行;魏晋以后主要用楷书。隶楷阶段,草书和行书是辅助字体。文字学家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总称为古文字,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要转折点。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钧、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唐以前,楷书又叫“真书”“正书”,唐以后才通行叫楷书。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形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形。这是汉字字形演变的主流。

书法汉字字体演变

书法专项复习 《汉字字体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汉字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欣赏分析各种汉字字体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书法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名家书法名作 [三]教学过程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①书法特点:笔法多劲力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 ②代表作:《书谱》等。 2.张旭(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汉字字形演变史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第一节起源说 一、仓颉造字说 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从目前 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 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 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 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传说仓颉 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 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 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 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 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 情况。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 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 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 风俗。《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

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这种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国家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上。其中包括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 三、八卦说 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 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 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阳爻 “”为一字,两个阳爻作二,乾卦 为三,坎演化为水,离为火,坤为 巛。甚至有人认为六十四卦本身便 是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节汉字起源共识,文字源于图画至今为止世界上所见的古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古埃及文字。在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石壁上,绘写着一排排图画般的字符,这就是古埃及文。古埃及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苏美尔文。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象形文字,图画性很强,但仍属意音结合文字。后发展为契形字,又称钉头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使用。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知识 论文题目: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学号: 2011700226 姓名:尹学威 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班级: 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班 日期: 2013年5月14日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形体的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的形体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然而,汉字形体的演变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个是简易律,另一个是区别律。 简易律是对汉字形体进行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即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简单的符号。它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在汉字形体的简化过程中,最重大的变革有两次: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二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1、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鱼、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声,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书主要运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如公文、布告等,仍然要用隶书。草书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辨认容易。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而且字字相连,书写十分潦草,有时一个字只保留一点轮廓,许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头、心字底、四点底,都写成一个形状,辨认十分困难。狂草产生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

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 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考”、 “老”二字。古时考可作“长 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 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 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 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 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 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 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 求的“求”即是。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 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史料记载,小篆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唐人张怀《书断》称李斯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人尊其为“小篆之祖”。小篆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

关于马字的汉字演变

关于马字的汉字演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关于马字的汉字演变 “马”字的演变过程,从殷商的甲骨文下来,有周的金文,后来出现了篆书,在春秋战国之际,各国的文字都不一样,彼此之间世界来往交流极为不便,在文字的运用上出现很大的隔阂,都有一种希望文字统一的意识,因为彼此联系太过于麻烦。及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就在思想上实行统一的政策,实行“书同文字”(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后来在汉时又出现了便于书写的隶书,渐渐草书出现,后来钟繇由隶化楷,楷书出现了,楷书又称为“正书”“真书”,又有行书,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来看,行书已经相当成熟了,此时,可以说汉字流体已基本齐备了。后来又有仿宋等等。但是,自此以后,不管是怎样的割据局面,汉字的写法始终是不变的,这有利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作用。并且,汉字始终处于一种更不断演化的状态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的演进。 关于马的传说和历史故事 老马识途:三国时代的曾率军远征敌人,取得胜利后却在归途中迷路了。几个老兵建议把队伍中的老马放出来,解开它们的缰绳,让它们自己跑,说它们能找到回家的路的。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用老马来带路。 结果老马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的找到了归途,把大家顺利的带了回去。于是,就产生了这个成语:老马识途。 说明的道理:现在这个成语主要用来描述在某个专业领域中经验丰富的、极为擅长的老手。如果你在这个领域中遇到了问题,就向这位老手请教,他一定能帮你解决问题的。因为,他“老马识途”。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殷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汉字的历史及字体演化

汉字的历史及字体演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演示、自主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和欣赏书法作品,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字体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三、教学过程(板块设计) (一)导入 谈话及呈现图片,请学生试着辨认图片中的各个字体,自然简洁的导入新课。 (二)讲授 1、甲骨文——金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甲骨文,台下讨论甲骨文的特点,采访台上同学,看看写甲骨文时有什么感觉。 2 (特点:图画性强,笔画繁多) 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金文”(特点:字形大小不一、风格与甲骨文相似)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小篆”。它的笔画首尾匀圆,结构对称;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篆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篆书特点。(特点:结构对称,笔画粗细均匀) 讨论:古文字系统中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三种字体有什么特点?(提示:笔画组合起来像什么?) 教师引导总结:以上三种字体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 穿插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前,试着临摹几个隶书,采访台上同学并与台下相沟通,试着总结隶书特点。(隶书特点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折,蚕头燕尾。)同时还出现了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王羲之《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特点:笔画间有牵连,楷书的快写)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