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目录

1导言

研究目标

1.1.1探讨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客观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给昆山带来的影响,研究新背景下增强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与持续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1.1.2产业发展规模预测

比较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昆山自身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变化,确定分阶段的产业发展规模。

1.1.3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深入剖析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所具备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1.1.4产业空间布局

与城镇功能提升相适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对现状产业布局进行有效整合。

1.1.5产业发展的合理路径及策略

探寻适合昆山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的合理路径。研究如何更好地通过提高本区域在技术研发与转化、资本与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区域自身产业的主动升级;如何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的同时,着重提升外生发展能力。同时,提出促进昆山产业发展的策略。

研究思路

昆山产业发展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外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本部分在全球视角下,以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为核心,研究思路如下:

(1)比较借鉴,研究规划期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应具有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形态。

(2)研究长三角构建世界城市群背景下昆山的产业发展定位,研究与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的互动与博弈中如何扩展产业利益边界。

(3)对现状产业结构进行客观评估;探讨劳动密集型外向加工业的优化升级途径,研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的引导策略。

(4)研究产业发展转型的方向、规模和路径选择。

(5)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和对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并重点探讨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研究框架

2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发展历程

2.1.1总量快速持续增长——农业县到全国百强县之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昆山GDP由1978年的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亿元(相当于深圳1998年的亿元,新加坡1990年的亿美元,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1),年均递增%。同期,苏州市GDP由亿元增加到6701亿元,年均递增%;江苏省GDP 由亿元增加到30024亿元,年均递增%;长三角GDP由亿元增加到56568亿元,年均递增%。昆山GDP总量增速迅猛,高于长三角地区和苏州市同期水平。昆山市经济总量增长,具有快速、持续两大特点。

“快速”,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保持高于长三角地区近7个百分点的增幅,因此累计增幅高于长三角地区超过4倍。昆山由一个普通江南农业县发展成为蝉联数年全国百强县之首的过程中,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不断提高。

“持续”,体现在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昆山市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峰波谷,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成为外部资金投入和政府财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昆山的公共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表02-01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主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

图02-01昆山市GDP增长情况(1978~2008年)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GDP增速除1978~1980年间低于苏州全市和江苏省外,其他各时期增速均高于苏州、江苏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中1990~1995、2000~2008年GDP增长最为迅速。

表02-02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2四次重要转型——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改革初始——“农转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在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思路下,昆山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自费建设工业开发区。适时制定了“富规划,穷开发”,“三先三后”的方针和“依托老城,开发新城”的策略,发挥老城区在人才、技术、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势,推动新区开发。

在开发区建设没有政策允许、国家资金投入、技术项目和人才优势的困境下,昆山市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路径。通过抓横向经济联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山的发展与上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城市经营,昆山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昆山明确了突出发展工业的战略思路,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6::变化为1990年的::,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

(2)改革发展——“内转外”阶段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强劲势头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更为近在咫尺的昆山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昆山应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的法宝就是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昆山提出了与上海交通通讯、项目开发、金融投资等十大接轨思路,初步形成了“依托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迅速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大开放格局,为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资金。

同时,昆山依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与上海错位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昆山以项目引进为核心,不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对特定地区的招商,并采取“以商引商、以大引大”的引资策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改变了相关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昆山吸引外资,走开放型经济之路提供了难得机遇。“主攻台资”的战略决策,既适应台湾急迫进行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客观实际,又为昆山引进资金创造了条件。随着一批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台资的到来,为昆山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改革高潮——“散转聚”阶段

随着昆山引资结构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超过了一般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中心,专业园区、配套园区为组团的高新技术密集区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目前昆山开发区已成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以高科技为支柱的民生用品产业的集聚区。昆山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对外吸收、对内辐射的双重功能,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产生了综合经济效应。同时,还带动了全市其它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为了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昆山市较早通过规划引导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对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处理上。突出聚集经济发展思路,集中产业布局,采取与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空间发展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并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预留出空间。

进入21世纪后,昆山市为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全市域划分为7大特色片区,为产业在空间上的进一步整合奠定了基础。

(4)改革超越——“低转高”阶段

2000年以来,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投资和出口成为

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均与外资的利用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和昆山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逐渐从引资走向选资。具体为,不断提高产业进入门槛,重点引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链上的高端项目,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等。

为降低外向型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昆山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民资全方位参与外资配套协作,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强化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基于价值链的联系,一方面增强外资企业的根植性,另一方面提高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由外资单轮驱动向外资、民资双轮驱动转变,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昆山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级要素投入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直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为制造业实现功能升级和产业链的升级提供动力机制。目前,昆山正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已于2000年12月设立江苏国际商务中心;2006年8月成立江苏全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花桥经济开发区,2007年昆山又被列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1.3产品结构趋于高端——国际价值链上不断攀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昆山市除了经济总量持续突破外,在产品结构上也不断趋于高端化。昆山现今在国际产业格局上的独特地位,甚至更多是源自于其产品结构上的提升整合,而非总量上的提升。可以说,昆山产品结构的高端化过程对其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要大于昆山经济总量的增加过程。

昆山市产品结构高端化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食品、纺织、建材、轻工等低端产业发展到90年代末的电子、机械、化工等中端产业,再到现今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昆山在世界贸易和消费市场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在国际价值链上不断攀升,为今后进一步转型提升奠定了基础。

农业和服务业的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农业中附加值较低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比例下降,特色鲜明、附加值较高的渔业比例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品逐渐由传统的政府提供的服务产品向现代的政府市场共同提供的产品转变。批发贸易零售行业比例不断提升,层次不断提高。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开始成为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现状特点

2.2.1总体概述

(1)国民经济运行

昆山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8年的%

提高到2008年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8年的%提高到2008年的%,对苏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8年的%提高到2008年的%。

其中2001至2008年GDP平均增幅为%,比现行总体规划预期的18%左右的增长率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规划预期2010年的1000亿目标。

表02-03昆山GDP占苏州、江苏及全国的比重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按常住人口计算,昆山2008年的人均GDP达91223元,已经超出现行总体规划预测的2010年达到10000美元的水平,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接近江苏省平均水平(33928元)的3倍,全国平均水平(18934元)的5倍。超过深圳2008年人均GDP89814元的水平,达到新加坡1992年人均GDP14960美元的水平(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1)。

财政收入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显着增长,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02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33%,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政府增强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2)进出口和外资利用

2008年昆山外贸依存度达到%,虽然比2007年的348%有所下降,但是高于以外向型经济着称的深圳2008年264%的外贸依存度,世界500强已在昆山投资了55个项目。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昆山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7项,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进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表02-042000-2008年昆山对外贸易的地位

《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三次产业情况

昆山2008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近几年三产比例略有上升,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显现。

图02-02昆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与现行总体规划预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多;第二产业呈爆发式增长,2002~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远远超出规划预期2010年前平均%的增幅;第三产业增加值以略高于规划预测的增速发展。

2000年以来,昆山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一直稳定在60%以上,形成以二产为主导的结构,二产又主要依赖外资驱动,由于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少,第二产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小、层次低,不利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与昆山形成对比的是,深圳1998年GDP达到1500亿时的产业结构为1::,2008年GDP达到8000亿时产业结构为::;新加坡1990年GDP达到365亿美元时产业结构为:37:,2006年GDP达到1400亿美元时产业结构为::,第三产业均占主导地位,且其比例呈上升趋势。可见,与深圳、新加坡发展历程相比,第二产业对昆山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迈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4)自主创新能力

在“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的创新战略指引下,昆山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积极扶持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加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着,其中模具基地、传感器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电路板产业基地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国家级孵化中心,另有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光电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

2008年有16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苏州市级科技计划。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9025件,授权量300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

业45家,高新技术产品173只;认定省软件企业17家,省软件产品179只;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51家。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与周边主要城市(区)的比较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其它19个主要区、县(市),2007年昆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仅位于江阴市之后,列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城市的发展阶段,昆山市并未体现出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先驱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在所列的城市中排名中游,甚至比一些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城市更低。因此可以判断,昆山市与长三角几乎所有县级城市一样,处于以扩张为主、提升为辅的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

表02-052007年昆山市与长三角主要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8)》、《浙江统计年鉴(2008)》、《上海统计年鉴(2008)》。

2.2.3各项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

昆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以渔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产业的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表02-062001年与2008年昆山市第一产业总产值构成情况比较表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2)制造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昆山市工业产值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制造业的整体特点表现为资金来源以外资(含港澳台资,下同)为主,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接近90%;类型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企业以大中规模为主,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接近四分之三;类别以重型产业为主,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四分之三。

表02-07昆山市工业企业主要分类统计指标表(2008)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形成了千亿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另外形成了7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

表02-082001年和2008年昆山市工业产值前十的行业比较表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与国外发达国家一般达到50%以上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制造业产出耗能显着下降。2008年制造业平均能耗水平降到了2001年的1/4左右,以工业产值前两位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例,每亿元工业产值耗能率分别下降%、%。但总体上,2008年化学工业、纺织业和塑料业的能耗相比而言仍偏高。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2008年制造业劳均工业产值较2001年提高了约1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劳均工业产值分别提高了%、73%。

昆山市工业产值前十行业的产出耗能和劳均工业产值水平比较表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2、2009)。

从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看,昆山主要承担制造加工环节,而前向的研发设计、过程管理等环节和后向的供应链设计、发布展示、营销宣传等环节比例较低。制造加工环节利润微薄,却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撑。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加工制造环节仅占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宣传营销利润的5%左右,虽然昆山已经占据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的1/3左右,但获取的利润较为有限。因此,昆山未来的发展需要提升制造业层次与水平,获取更高的收益。

(3)服务业

昆山市服务业近年逐步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五个主要行业发展,2008年其增加值为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从业总人数172311人,占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

国外发达城市第三产业一般以金融、保险、技术服务业、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对比来看昆山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因此服务业在总体壮大的基础上,自身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花桥商务城的建设已经开启了昆山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发展之路,作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定位,重点构建以金融BPO为主要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研发销售为主要特色的制造业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和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现状发展中服务外包方面成绩显着,已经引进了中金数据、华道数据、远洋数据、凯捷全球交付及共享中心等多个颇具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表02-102001年和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对比表

2.2.4地均产出

(1)总用地地均GDP

2000-2008年,昆山市的总用地地均GDP持续上升,由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亿元/平方公里。1998-2008年,深圳市的总用地地均GDP由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亿元/平方公里。1990-2008年,新加坡的总用地地均GDP由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亿元/平方公里。

可见,尽管昆山总用地地均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深圳、新加坡相比仍有较大提升潜力。

(2)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产出

2000-2008年昆山市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由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亿元/平方公里。

2008年常熟市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为亿元/平方公里,太仓市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为亿元/平方公里。与周边城市相比,昆山的城镇建设用地地均效益并不突出。

(3)工业用地地均产出

2008年昆山市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亿元/平方公里,而2008年新加坡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折算人民币为亿元/平方公里;2008年昆山市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亿元/平方公里,而2007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折算为人民币)高达亿元/平方公里。可见,昆山与发达城市工业发展水平相比,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力提升用地产出效益。

表02-11台湾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一览表(2007年)

2.2.5各镇产业发展

昆山市各镇(区)经济规模差异较大。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占比重最高,达%;其次为玉山镇达到%,其余镇所占比例均在7%以下,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初步显现。

表02-122008年昆山市开发区、各镇GDP情况列表

昆山市各镇(区)之间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周庄第三产业优势明显;玉山、巴城、锦溪、花桥经济开发区、淀山湖镇二、三产均衡发展;其他镇(区)均以二产为主导,其中张浦、陆家、周市二产比重均在70%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高达80%以上;花桥经济开发区的第三产业优势尚未充分显现,二产仍占主导地位。

表02-132008年昆山市开发区、各镇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列表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市各镇(区)人均GDP差距较大,2008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达万元/人,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领先优势明显,表明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人均水平的提升。此外,周庄虽然GDP总量不高,但由于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人均GDP水平在全市位居前三,表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人均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周庄的发展模式对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表02-14昆山各镇(区)人均GDP比较表(2008)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各镇(区)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差异很大。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最高,为亿元/平方公里;其次玉山镇为亿元/平方公里;其他各镇(区)均低于昆山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各镇(区)工业用地地均GDP差距较大,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达亿元/平方公里,玉山镇约亿元/平方公里,其它镇约~亿元/平方公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玉山镇的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产出、工业用地地均产出位居前列且优势明显,表明中心城区的集聚发展有利于发展效益的提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此外,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周庄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位居中游水平,高于二产占主导地位的千灯、周市、花桥、淀山湖、锦溪和巴城,但其工业用地的地均产出则处于末位,表明对周庄这样的乡镇来说,应结合自身特色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而一味追求工业化发展则得不偿失。

图02-032008年昆山市各镇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增加值

数据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2009)》。

图02-042008年昆山各镇(区)工业用地地均GDP情况(亿元/平方公里)

数据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2009)》。

外部环境

2.3.1国际价值链分工与产业梯度转移趋势

(1)价值链分工态势依然

从本质上说,国际产业转移是跨国公司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和配置其生产力的行动。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制定产品标准、分包制造、下定单、控制销售渠道等方式主导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价值链的分工,并把处于微笑曲线下部的加工制造的薄利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和自身成本收益状况的不断变化,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和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从低端向中高端变化的趋势。尽管如此,国际产业转移中跨国公司主导和更细化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分工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国际资本向中国的产业梯度转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包括传统制造业和IT产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制造加工环节的转移;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

包括以商业、贸易、银行业等一般服务业转移为特征的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第三阶段则是近年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信息、研发、物流、地区总部、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的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内更多现代化大都市区域的崛起,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进程将愈益表现明显。

(2)服务业外资加速转移

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的跨国投资早已超过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投资总额中一直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成为国际资本直接投资的主导。同时随着高端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出现,使得服务业转移呈现了多层次性。从上海吸收外资情况来看,近年来服务业外资加速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上海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占全部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上升到了2006年的%。而2008年前5个月上海吸收的合同外资中服务业占了73%,同比增长%,其中尤以现代服务业为投资重点。

服务业领域外资的投入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层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目前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7500美元左右,其中有不少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接近1万美元,如上海、宁波、苏州、昆山等,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积累起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影响国外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大规模进入的主要因素是产业提升还没有达到对服务业产生旺盛需求的层次和高度,并且在市场制度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3)高端制造业转移酝酿新机遇

在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转移也在继续,高科技制造业、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化配置趋势,正在酝酿着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机遇。从国内不同区域今后吸收外来投资的特点分析,制造业梯度转移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别:我国后发地区将主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低端制造业环节;而已经具备相当产业基础、人力资本、管理经验、完善服务及规范制度环境的发达地区,能够在吸引高端制造业的新外资方面占据比较优势。并且,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地区综合生产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地区综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推动原先低端产业的转移,而形成产业升级提升的潜力。但地区综合生产成本是一把双刃剑,人为压低地区综合生产成本,将延缓产业升级提升速度,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地区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但如果其他条件和因素(如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城市功能、产业配套等)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则将导致地区产业的空洞化和衰退。

2.3.2长三角区域协作与竞争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原则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原则 (1)节约资源和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提高产业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研究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措施,形成节地、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 (2)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增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调控职能。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实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的合理布局。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加快形成企业集群,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4)巩固和强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紧密关系,促进和引导产业整合与集中发展。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划分次区域,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向发展带,尤其是向重点产业新城的转移和集中,引导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5)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升城市核心功能。重视首都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要求、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低消耗、低投入、高产业关联度和高附加值的行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6)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采取差异化战略,加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全国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合作与分工,尤其要重视在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四、主要措施 1、抓扶优扶强,壮大企业规模、要积极培育和扶持资本雄厚、技术先进、人才集中、行业领先、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依托豪翔、联群、大明、奇达利、有志、共荣、佳豪、磊鑫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推动石雕石材产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富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2、抓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要全力推动石雕石材业向基地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行条块结合,纵横拓展,规划建设―批规模大、聚集功能强的石雕石材生产基地。块状:建设惠东和崇武山霞为主区域的全国石雕制品加厂中心,力争在“十五”期间成为国际性制造业加工中心。形成集原料经营、石制品加工、产品展示、配套包装物、磨具磨料、石材机械的生产供应为一体的完整的石雕石材工业产业链。条状:以国道324 线及惠黄、惠崇公路沿线石材企业为主线,以中国雕艺城、磊艺、豪翔展示中心和洛阳石雕产品一条街为支点,形成集石雕加工、展示、销售一线串珠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 3、抓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后劲、针对目前该行业还普遍存在产品艺术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大路货产品多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工程,创办 3-5所工艺美术研究所,支持企业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引进高新技术装备;开展系列化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和工艺研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和协作。 4、抓市场拓展,扩大发展空间、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日本市场、进军韩国市场、开拓欧美市场”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带来的契机,加大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力度,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石雕石材展示会等经贸活动;鼓励企业到国内外开设办事处和营销机构:定期举办中国(惠安)国际石雕石材展示会和雕刻大赛;加强媒体宣传,提高石雕品牌国际知名度;加快市场载体建设,完善中国雕艺城规划;建立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历史博物馆,作为展示惠安雕艺的平台。 5、抓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要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实行人才培训与引进并举。依托惠安五中石雕职业学校、华光摄影学院基地,培养一批能自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实行企业与美术学院厂校挂钩,培养技术力量,大力引进工艺美术家和专业人才到企业来施展才能;同时要特别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石雕石材业的队伍整体素质。 6、抓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企业、针对石雕石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石粉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要在企业中大力推广采用“SC聚压滤法”技术,使产品加工中携带的石粉泥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分离,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全部回收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要倡导企业在应用节水、节能、降耗新技术的同时,开拓和引进一些废物再利用的相关企业,如引进利用碎石、石粉为原料的建筑材料加工企业,以发展资源循环的工业链。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产业布局重心由沿海到内地,再由内地到沿海,最后追求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变过程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明显变化。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情况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第三个阶段(1966-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一)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在该阶段中国经历了4个变化过程。一是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主要是为了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 的工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的布局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并着手改 造了旧中国造成的我国经济产业布局偏重于沿海的畸形情况, 让经济中心有沿海转移到了内地。并且重点建设了以武钢、宝 钢为中心的东北和华北工业中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 和轻工业过重的问题;三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阶段,经 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一五”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然后人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慢慢产生了冒进思想,于是在“二 五”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如“以钢为纲”、“全 面大跃进”等,这种政策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农业基 础受到破坏和重工业畸形发展过快)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由于“二五”计划的严重失误, 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当时党的指导方针为“调整、巩 固、充实、调高”八字方针,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部 分比例协调了,工农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总体而言,产业结 构得到极大协调,产业布局的重心是一路西移的过程。 (二)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该阶段由于国际上苏美两国对我国加强了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国家内部政治斗争十分强烈,极左路线盛行。于是在这种 情况下,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五”经济建设中如何考虑安全战备 问题---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问题,由此在布局原则上,又“均衡 布局”变成了“战略布局”。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一 线主要指沿海地区,二线指中部地区,三线主要指我国西部地 区,如陕、干、青等。对于一、二线,主要采取“停”、“缩”、“搬”、“分”。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城市的总投资达到了全国的 52.7%,经济中心位于中国中西部。虽然国防经济建设得到了很 大提高,但是损害了其他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个阶段(1975-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内战结束,并且国际形势得到缓和,这为我国经济形

产业发展布局的思考

产 业 发 展 布 局 的 思 考 2015陕西MBA西安班 康亚鹏

产业发展布局的思考 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具体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转移或重新组合 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 组合结构,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通过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可预防过度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合理的产业布局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利于协调经济政策: 1、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必须注意与工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农业和工业在许多方面就是一个产业链条的前后道工序,过去分别在农村和城市发展。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现

在轻工业生产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1 /3 ,纺织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1 /2 。搞农业产业化应该把农村和城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生产能力,或就地联合或异地转移。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有的提法和做法不妥,例如加速“农村工业化”,似乎我们国家有两个工业化,一个城市工业化,一个农村工业化,这样就把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分割了。重复建设必然扩大。因此,只能在一个工业化,一个统一市场的前提下来考虑产业布局。 2、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而城市化是要发展城市,以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降低农业的比重,将大多数农民变为市民,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并不是把农村都变为城市。因此加速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提法是不妥的。如果农村都城市化了,农业无法发展,重复建设也无从避免。因此,正确的提法,应是加速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样既可发挥集聚效应,又可减少重复建设。 3、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设施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根本,关系到整个经济能否正常运行,我国的农业又比较脆弱,吸取以往的教训,我们要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我国基础产业建设成效显著,从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建设适当超前是必要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影响作用初探 车松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城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空间组合,是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变化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在对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社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我们科学认识城市产业布局,更好的发挥产业布局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城市产业布局;概念;影响作用 一、城市产业布局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有关产业布局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布局生产力。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生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浪潮的涌动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日渐提高,国内外有关城市产业布局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理论界关于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城市产业布局,首先就要明确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在明晰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从城市产业布局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研究其形成演变规律,探讨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产业布局优化思路与对策。结合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与一般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所谓城市产业布局,即城市产业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分布与配置,也就是产业生产力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空间分布。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看,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从产业供给能力的形成来看,某种产业供给能力相对集中于某一地区,该地区成为该产业总供给

我国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基于1978-2006年数据 吴文韬 摘要:本文建立在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统计年鉴1978-2006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第三产业和我国GDP二者关系的相关性。对我国GDP 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GDP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第三产业发展显著影响GDP的增长,同时,我国的GDP增长也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其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第三产业,GDP,双变量模型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a book basis of two variable model, we use the year economy data is that from 1978 to 2006. The demonstration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to our country GDP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relation is analysed. Demonstration result is indicated, Existence interacts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and tertiary industry relation,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s notable effect GDP increase, GDP of our country increases development of effect tertiary industry;At the same time ,GDP of our country increases development of effect tertiary industry, and gave submitted pertinent suggestion. Key words:Tertiary industry ,GDP,Two variable model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给我国带来许多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1、第三产业有力的促进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2、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3、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第三产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我国当前就业压力。5、根据国外经验和对比,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大,从世界经济结构中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反映该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在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成为推动GDP增长的新生“力量”。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与GDP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对第三产业和GDP的统计每年都有,但是对第三产业和GDP关系定量分析的探讨和研究却不多。 吴顺发(2007)研究报告表明,经济总量增长14.6%。初步预测2008年实现GDP1057.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分别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7年预计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85亿元,增长17.3%,分别比2006年、2007年提高3.9和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广州市餐饮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 (初稿) 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目录 一、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规划背景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发展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现状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环境和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发展定位和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产业发展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产业链延伸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打造餐饮名企集群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强餐饮文化品牌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总体规划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8月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年8月

目录 一、面临形势 (1)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要求 (1)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2) (三)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2) (四)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3) 二、规划基础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3)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4) 3、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5) 4、块状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6) 5、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7) (二)存在主要问题 (8) 1、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8) 2、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11) 3、主导产业不凸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13) 4、产业发展与布局总体呈非均衡状态 (15) 5、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省会的功能定位不相 适应 (16) 6、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与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不相适应 (17)

7、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市域一体化发展 不相适应 (18) 8、优化产业布局的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 的趋势不相适应 (19)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20) (一)产业发展定位 (20) (二)产业发展重点 (20)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3)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6) 4、集约发展现代农业 (28) 四、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8) (一)指导思想 (28) (二)总体目标 (29) (三)基本原则 (30) 五、空间布局 (32) (一)总体布局 (32) 1、功能分区 (32) 2、总体布局 (33) (二)提升都市区功能 (34) 1、功能定位 (34) 2、中心城区 (35)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摘要 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经济现象的理论。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杜能的《孤立园》。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 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 1、成本学派理论 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胡佛。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2、市场学派理论。

城市经济发展(继续教育答案)

1、城市发展阶段经历了(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 2、商业金融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哪些应该重点发展需从(垄断与竞争错) 3、中国四个直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4、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属于(经济垄断) 5、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 6、除了注册登记外。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水平偏低) 7、(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型过程的产业 8、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战略条件) 9、(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 10、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混合型)性质的第三产业。 11、商业金融、文化旅游那些事重点需要从(目标与阶段)的角度去考虑 1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层次不高) 多选1、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是(1煤气2交通运输3建筑业4批发和零售业) 2、农村不可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因是(1人口越分散,服务业

的成本越高。2农村人口收入较低3人口分散性使许多服务业没有规模性的市场需求) 3、第三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体现在(1门类多2各门类差别大3、软的方面4硬的方面) 4、旅游、文化、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一下(1外来文化2公益与商业3人文与自然)(11外来文化2生活与生产的关系3人文与自然)(生活与生产关系、人文与自然地关系0分)的关系 5、第三产业的行政化表现在(1各行政业和国有单位2中西部行政支出形成的第三产业3各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会议4各行政和事业单位的食堂) 6、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地下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向合法化转变2行政事业占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向市场性的第三产业转变3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7、现代服务部门发展迅速,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领下以(建筑房产)(房产、建筑保险)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8、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意义体现在(1调整产业结构轻型化2改善收入分配格局3服务于第二产业4利于个体) 9、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相应界定,一下属于文化产业的是(1出版发行4广播电视电影服务2文化用品3网络文化服务) 10、文化产业中的盗版猖獗原因与下述哪些因素有关(1、消费能力2收入水平)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二00八年十一月 一、产业布局发展变化及现状 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东北老工业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造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主要强调的是:产业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但我市比较突出的还是造纸、农机、纺织等产业,尤其以轻工业为支柱,长期占我市工业产业比重的60%以上。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转轨期间,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主题。但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际是一场被动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转轨时间,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宠儿、强者,转变为鸡肋和包袱。这期间政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项目操作和国企的补救工作。但都不尽如人意。项目操作上不成功比例过高,尤其是在一些大项目上失误较多。环氧乙烷项目、佳西热电厂项目、八万五箱板纸项目等的失败造成我市在这阶段的成功项目上出现严重的断层,造成了我市工业增长乏力,迅速拉大了与其它地市的距离。在国企改革初期,补漏多,彻底改革的少。佳纺、亚麻、友谊糖厂牵扯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近几年我市已经认识到如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提出了很多全新的思路,并有了一些大的举措。 我市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源建设和发挥优势基础上的

引导和调控,强调政府应该由具体项目操作转变到项目操作和发展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努力促进招大商、发展大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处理国有企业的问题上,下定决心国退民进。使佳纺、糖厂等一批国有企业破产,有效资产被重组,形成了新的机制。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工业布局结构。作为整个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布局的调整能够保证和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市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明显的变化: 一是轻重工业的比重变化凸现我市产业结构变革的方向。 轻、重行业比重一向是评价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指标。而我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经历了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比较我市1989年、2000年和今年1-9月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由1989年的1.47:1,到2000年的0.87:1,到今年0.58:1。轻工业由占总量的60%,下降到36.7%,而重工业由40%,上升到63.3%。轻工业的下降主要是造纸和纺织行业受资源和地缘负向影响逐渐萎缩。而装备制造业是拉动我市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攀升的主力军。 1、造纸业失去龙头地主,取代的是装备制造业。造纸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大产业的含义【识记】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水平 ◆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理解】 1、交通——交通便利:①物流迅捷,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②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3、集聚——综合性商业街(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等)、专业商业街(福州路、宜山路等)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集约使用土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商业的知名度 ②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和购物时间,吸引顾客,提高商业效益 4、地价——①商业的利润最高、地租支付能力最强,最有能力使用高地价土地 ②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中心交通便利、人流密集,能确保商业取得高额利润 例: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商业区位 1、交通:位于上海市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地段, 地铁1、3、4、9号线等轨道交通和20多条 公交线路在此经过,交通位置优越。 2、人口: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高、消费旺盛、 购买力强、对高档商品的需求量大,交通便 捷又吸引了大量区域外的消费者前来购物。 3、集聚:许多高级商厦和高档商品店在此布 局,如:东方商厦、美罗城、港汇广场、汇 金百货、太平洋电脑城等,使得商业空间的 集聚加强,形成了特色商业街,如天钥桥路 的餐饮一条街,衡山路的文化休闲街等。这 种集综合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商业特点,为 不同消费者提供了各取所需的购物需求。

◆评价某一区域的商业区位优劣 例: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处发展商业的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商业街B 布局发展商业的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商业点分布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某地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分析形成条件 例:洋山深水港建设是上海走向海洋的起步。建设洋山深水港 将使上海及长江三角洲港口群有望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航运 中心,也将使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更好地与世界连接。 (1)上海港优越的地理位置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洋山深水港的建设说明了(多项)( ) A 、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在急剧缩小 B 、上海港已失去以往的优势,吞吐量大为减少 C 、黄浦江水深不足已成为上海港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条件 D 、包括洋山深水港在内的上海港将成为亚洲东部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贸易的含义【理解】 国际贸易——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换活动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理解】 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理解】 1、产业结构升级——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一二三”→“二三一” →“三二一”) 例: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所在比例过大,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 2、产业结构优化——指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调控,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是:提高第一产业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继续加强能源等基础工业的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上海 嘉兴 昆山 乍浦 慈溪 宁波 杭州湾 跨海大桥 东海大桥 杭州湾 北仑洋山港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十四条工业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发展壮大临海型和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近海油气开发、电力、木浆制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等八大支柱产业,建设沿海钢铁基地、全省重化工业基地、农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高级纸业基地和小家电制造业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整,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信息化程度高,结构高级化,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格局。到2010年,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十五条湛江市区工业布局 (一)临港工业园,位于霞山区西南沿海,重点发展石化、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运输配套和仓储物流业。 (二)官渡工业园,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布局经济型家用电器制造、化学工业、包装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 (三)麻章工业园,主要布局音像制品、水产品、食品、饲料加工和花卉种植加工等。 (四)东海岛省级经济试验区,结合深水港口的开发,规划大型沿海钢铁基地和配套的能源及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修造船业、港口物流业。 (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区,规划在东海岛开发试验区,主要接受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和布局新型较大型工业。 (六)太平一带,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基地项目。 (七)赤坎区大埠、调顺一带,发展农海产品加工、建材、机电产品、环保装饰材料等工业和中小型修造船业。 第十六条遂溪县工业发展与布局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海(水)产品加工业,主要以制糖和综合利用、特种酒精、高岭土、建材、化工等为主,重点布局在县城东北面的工业区。 第十七条吴川市工业发展与布局

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 各类产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目录 《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 ☆《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2002年11月30日,原国家经贸委令第43号)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令第8号)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国家发改委令第35号) ☆出台了水泥、电解铝、焦炭、电石、铁合金、煤炭、铜冶炼、钨锡锑等行业产业政策 ☆出台了电石、铁合金、焦化、电解金属锰、铜冶炼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当前国家政策关注的热点 1、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2004年3月11日)☆《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渝委发[2001]26号,2001年9月) 2、非公经济发展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2005年2月19日) 3、循环经济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2005年7月2日) 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能源[2005]2517号,2005年11月29日) 4、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文,2005年12月2日) 对依据《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执行的有关优惠政策,调整为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目录执行。 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税收政策等执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