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乡村旅游度假区成都试行

乡村旅游度假区成都试行

乡村旅游度假区成都试行
乡村旅游度假区成都试行

附1:成都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

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

成都市地方标准 DB510100/T 020—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的术语与定义、建设条件、规划控制、建设模式、度假区评定、度假区建设申报和授牌。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旅游特色村、农家乐集中发展区的转型升级和新建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63 旅店业卫生标准

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 12941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6153 饭店(餐厅)卫生标准

GB/T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 1897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8973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DB51/D 5059 四川省建筑防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

DB510100/T 004-2004 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

DB510100/T 005-2004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DB510100/T 006-2005 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市政府令第125号《成都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公安部\建设部 1989《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年)》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

成都市国土资源管理局 2008《成都市土地整理专项规划》

成都市建设委员会 2008《成都市林盘保护规划》

3 术语与定义

3.1 乡村性

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本属性,泛指乡村生态、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农舍建筑、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乡村范围内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原真性、包融性和生态性等共有属性。

3.2 乡村旅游

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旅游业态。

3.3 乡村旅游度假区

是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具有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多种活动功能,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和统一建设管理的经济组织,是提供休闲度假设施与服务的、相对独立与开放的旅游社区。

4 建设条件

4.1 选址依据

应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年)》、《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5)》等上层规划,以及《成都市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成都市林盘保护规划》和项目所在地的村镇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

4.2 选址条件

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应依托于市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村)、市级以上风景旅游区、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市级旅游特色村、农家乐集中发展区、市级农业产业园区或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等进行发展,环境幽静、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空气新鲜,有设置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实质环境(如田园、果园、农庄、森林、湖泊、草场等),且度假区的构筑环境相对独立,有明确的自然边界;选址确定后,应纳入各区(市)、县域总体规划及下一层次的各级法定规划。

4.3 业态类型

旅游设施建设应与当地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原住民的基本生活形态、原区域的地理文化特征相融合。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统筹城乡文明建设。

4.4 交通条件

外部交通的可进入性畅通快捷,一般要求度假区距客源中心城市的最佳车程在2小时以内,换乘系统通达方便;内部交通方便舒适,车行、人行交通设施体系完善,度假区内转运以环保交通公共型为主。

5 规划控制

5.1 总体原则

坚持“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态重构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优先、产业同步,兼顾系统性、特色性、市场性和安全性。

5.2 布局要求

乡村旅游度假区布局应充分结合所在地的产业特征、村镇风貌、自然景观、地形地貌以及提供的度假项目等因素。

平坝地区以院落式分散布局为主,丘陵或山区以点状适度集中布局为宜,布局休闲、游憩、运动、康体等度假活动项目及设施。

区内各类设施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的30%。

5.3 功能分区

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设置应包括农业生产区、休闲娱乐区、综合服务区、度假住宿区、原住民生活区等基本功能区。

5.4 景观控制

建筑景观(体量、形式、色彩等)总体要保持度假区所在地的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风格;绿化景观要避免过度“城市化”和“园林化”。建筑和绿化应在最大程度保护度假区所在地原有的大地景观格局。

建筑高度不超过围合林盘(树木)的高度,单体建筑高度以檐口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个别景观包括楼、阁、塔等的建(构)筑物高度可适当放宽,不得影响环境协调。

6 建设模式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运用村民自主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型、具有农民股东的股份制公司开发型以及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联合开发型等模式。

7 度假区评定

7.1 基本要求

7.1.1 建设规模

a)乡村旅游度假区范围一般不小于3平方公里,空间边界明显。

b)具备2项以上乡村性旅游资源(包括规模化、主题化的花卉种植基地、果林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养殖基地、牧渔场、草原等)。

c)具备500个床位以上的度假住宿设施。

d)具备年接待游客量25万人次以上的承载能力。

7.1.2旅游经营

a)具有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和运作机制。

b)度假区内应限制普通商品房项目开发,控制性建设旅游度假社区。

c)具备3种以上季节性农事参与类(包括:采摘、编织、手工制作等)和

5种以上常态性休闲运动类(包括:球类、游泳、登山、骑行、走跑等)

活动及服务设施,且设施日容量分别达度假区日游客接待量的1/10和

1/2以上。

d)具备常年性或季节性度假,具有一种以上的全国性或两次以上的地方性

特色节事活动(参与人数在3万人次以上)。

e)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不低于2天。

f)年接待游客不少于25万人次。

g)度假区年经营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

h)原住民与外来业主的利益分配合理,未发生利害冲突。

7.1.3 度假环境

a)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国家标准。其中空气质量达到GB3095的二级标准,噪

声达到GB3096的Ⅰ类标准,地表水质量达到GB3838的Ⅲ类标准,土壤

质量达到GB15618的Ⅱ类标准。

b)各种设施的卫生与安全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包括GB 9663、GB 9664、

DB510100/T 004-2004、DB510100/T005-2004、DB510100/T006-2005等。

c)房屋、桥梁等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DB51/D 5059-2008规定。

7.2 设施评价

7.2.1 住宿设施

a)新建或改造宾馆应达到三星级及以上的乡村酒店标准,单一经营主体的

宾馆客房应达到15间以上。

b)村民自建新房或原有住房改造后用于对外住宿和接待的房屋,应符合当

地新农村自建房相关要求,且单间住所应配备独立卫生间。

7.2.2 餐饮设施

a)餐饮设施具有乡村特色,类型丰富,环境舒适性好,能够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市场需求。

b)餐饮设施布局合理,总体规模与度假区能力相匹配。

c)餐厅风味应以地方特色和传统农家菜为主,乡土特色菜品占总菜品的70%以上;菜品选材和用料以乡土原料为主,按传统工艺制作。

d)区内能提供7天/24小时就餐服务,满足游客合理的消费需求。

e)新建或改建餐厅设施标准达到成都市5星级农家乐或四川省5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标准。

7.2.3 交通设施

a)对外交通可进入性强,与主要客源城之间至少有一条以上的旅游快速通

道或距离高速公路出口半小时车程。具备紧急安全救援双循环交通公路。

b)内部交通通达性强,具备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有独立的生产(消防)

通道、观光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等,可提供代步租赁

服务。具体建设标准可参照《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标准设置。

c)停车场容量应满足游客接待需要,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进行停车场配

置。主入口或游客接待中心附近区域应设置大型生态停车场(可供旅游

大巴车停放),度假区内可根据需要设置小型生态停车场,各类停车场

的选址合理,规模适中,与周边环境协调。泊车数量和标准可参照《停

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的游览场所类设置。

7.2.4 给排水设施

一般应采用集中方式供水,选择洁净的取水水源地或与城镇自来水管网连接,建设蓄水池、供水管道。生活污水排放应集中处理,一般应建设污水处理站,也可通过化粪池处理后与就近城镇地下污水管道连接集中排放。

7.2.4.1 供水

区内供水充足,满足度假产品需求,生活饮用水达到GB5749的规定,景观娱乐用水的水质达到GB12941的规定。

7.2.4.2 排水

区内应实行雨污分流,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完备,具有与接待规模相适宜的处理能力,处理后水质应符合GB/T18920 和GB/T18921的要求。鼓励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7.2.5 供电设施

区内电力充足,供电设施建设能满足当地村民和旅游发展对容量的需求,重要供电设施宜采用双回路供电,保证供电不间断。一般电线网应埋入地下,避免空中视觉污染。

7.2.6 通讯设施

通讯设施与接待规模相匹配,能满足当地村民和旅游发展对通信容量的要求。有国内、国际直拨电话、传真及互联网络服务,移动信号全面覆盖;公共场所应配备公共电话及互联网络端口;公用通讯设施服务标志醒目。

7.2.7 卫生设施

a)各类场所卫生达到GB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的要

求,游泳场所达到GB9667规定要求。

b)公厕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GB/T18973规

定的三星级及以上旅游厕所标准。

c)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垃圾箱,垃圾分类收集,日产日清,集中处理。

d)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配备卫生消毒设施,不使用造成污染的一次性

餐具。

7.2.8 公共安全设施

a)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提供全天候医疗

服务。制定突发应急处理预案,应急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

齐全。

b)执行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

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救助场所、应急疏散

场所和设施,能提供全天候安全救助服务。消防、防盗等救护设备和防

护设施齐全,交通、机电、娱乐等设备无安全隐患。

7.2.9 配套服务设施

a)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具备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

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

b)公共服务导识系统完善,标识标牌布设合理,规范醒目。标识牌和景物

介绍牌布置合理,能烘托整体环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应符合《成

都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要求。

c)设立旅游购物场所,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旅游商品种类丰

富,地方特色突出。

d)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具备网上查询、预定、支付等服务功能。

7.2.10 辅助设施

设置邮政、银行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外观易于识别,与环境协调性好。

7.3 管理评价

7.3.1 资源利用

全面调查评价度假区内部以及周边旅游资源的类别、品位,绘制旅游资源分布图,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具体方法可参考GB/T18972的要求。

7.3.2 环境保护

a)度假区建设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b)各种游乐、食宿设施设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建筑物采用生态环保材料。

c)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具有切实可行的监测机制和手段,设立环保和减灾防灾专项资金,保护景观、文物、古建筑、生态系统、珍稀名贵动植物,防治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

d)旅游最大容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阀值范围内。

e)鼓励度假区进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7.3.3 经营服务

a)服务质量应达到GB/T 17775规定,鼓励企业产品质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b)持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度假旅游活动不影响农业生产,无闲置、荒芜农田。

c)建立市场营销机制,设立专项活动资金,巩固与发展客源市场,在最大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度假游客数量每年增幅达到5%以上。

d)建立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方针口号,有企业注册标志。

e)度假区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得到90%以上村民认可。

f)度假区从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村民年人均收入10%以上。

g)当地村民因旅游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

h)就业人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有率达到30%以上。

i)提高本地区农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附加值20%以上。

7.3.4 社区管理

a)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质量、卫生、环保、统计等规章制度。

b)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和开发经营,与社区村民沟通渠道畅通,社区村民认可度达到70%以上。

c)定期宣传解释度假区发展的规划设想和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发展环境。

d)定期开展安全、卫生、环保、统计、法制和质量、营销、服务、管理等培训,吸引70%以上村民参与,50%以上村民参加旅游从业免费培训。

e)旅游社区对外来文化影响的整合能力强,90%以上村民认可度假区的社区管理模式。

f)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教育活动,安全责任制度健全,有安全应急机制和预案,每年至少组织1次安全演习。

g)建立游客投诉服务系统,具备网络、电话和现场问卷等多种受理渠道。

8 度假区建设申报和授牌

8.1 申报条件

申报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应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建设方案等技术资料,提供国土、规划、建设、旅游等部门审查意见及有关补充说明文件,由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批。

8.2 项目管理

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应严格按审定方案和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项目所在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协调、督促和监督实施。

新建的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可列入全市重大产业化发展项目,并同等享受相应政策。

成都市三圣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市三圣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刘泽华冉文红陆凯丰玉军 近期,我们参加了市人大组织的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乡村旅游发展考察学习活动,受益非浅,感触很深。农家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亮点和典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 一、三圣乡乡村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该乡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面积亩。常年花卉种植面积亩,年产值多万元,蔬菜种植亩,年产值万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元。今年月,该乡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称号。 三圣乡曾是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连村里的路都是泥路。三圣乡红砂村有农民种花的习惯,年月,成都市在这个村举办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村里一下涌进来多万游客。受此启发,红砂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打造乡村型开放公园,把上百家“农家乐”组合起来构建大型生态休闲空间。“农家乐”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公园中的旅游服务点。周边村受此影响,也发挥各

自特色竞相发展。 年,乡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五个区分别为“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和“花乡农居”,简称“三圣乡——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五朵金花”两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元增长到目前的元。 幸福梅林:总面积余亩,余亩梅花环抱亩水面。各色梅花万余株,多个品种,堪称中国四大梅花之首,主要品种有字梅、江梅、宫粉、玉碟、朱砂、垂枝梅、杏梅、樱李梅等。有农户余户,农居建筑风格充分借鉴了“川西民居”特点。景区内林木葱茏、竹树掩映,

四川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四川地区新农村建筑住宅设计 学生:冯煜晨指导老师:黄达林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有关新农村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构想,同时以四川地区为主要的运用区域,进行设计的改良。以介绍农村地区居民住宅风格的变化,从中探索我国新农村住宅设计的相关规律,然后通过对规律的掌握,设计出相关的新农村住宅设计的蓝图。同时,对自身设计进行介绍与改良,对每个设计的难点与要点进行对应讲解,最后得出一套具有可实施性的方案。最后,以四川成都地区为例,着重介绍了当地的建筑设计特色,着重分析该设计的在四川地区的兼容性等,最终探索出来以四川地区为蓝本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最终定稿。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设计设计风格

Rural building design of Sichua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idea,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main area, to carry on the design improvement. To introduce the chang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styl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law of our country 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and then through the grasp of the law, and design the relevant 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blueprint. At the same time, on their own design is introduced and improved, the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of each design to carry on the corresponding explanation,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a set of practical solutions. Finally,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area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feature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in the sichuan region compatibility and so on, finally explored in sichuan area based on the 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The final version.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esign architectural style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 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休闲游和赏花游的发展,11月4至7日赏花游办公室组织有关区乡村休闲游办公室和赏花游特色村项目建设村的负责人,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一、基本情况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整村集群发展模式 1、“一村一品”,坚持以农为本,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380多家,农村人均年收入19752万元,从事农家乐经营农户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10万元以上。“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1500多亩、200多个品种、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是三圣花乡最先推出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已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花卉生产集散地;“江家菜地”面积3000余亩,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拥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荷塘月色”面积1000余亩,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以绘画、音乐形式为主题,将湿地生态荷花文化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在一起,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政府投入1.8亿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 3、文化提升,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 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

旅游开发与规划--l-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村旅游

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管窥 旅游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而其中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而且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的部分内容是我们专业我们小组的科技立项所研究的内容。“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研究学界,其英文为“rural routism”,还可以用agro-tourism和farm tourism等等来翻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不少专家学者都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问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根据Gilb和Tung(1990)的定义: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而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虽然乡村旅游概念的认定不尽相但主要都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其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物,二者缺一不可。而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闲度假、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新的旅游休闲模式,引领着中国休闲旅游的新潮流。而说到成都的乡村旅游,就不能不提到这种旅游的“开山功臣”——农家乐。1987年,农家乐旅游形态首先出现在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徐家大院。穿竹林、走石径、过小桥、观花木盆景、吃农家饭菜,每人一天花费一二十元,就可休闲娱乐一天。人们把这种以农家庭院为载体的旅游形式叫“农家乐”。 乡村游和其他传统旅游方式不同,讲究的是亲身体验,接近自然。而且多数是自助短程游,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旅游方式和游玩内容。农家乐的游客通常是周末早上出城,到成都周边找到一处农舍,三五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边娱乐边聊天。时近中午,农舍主人利用当地的瓜果鱼肉弄出一桌热气腾腾的菜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目标)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一、总书记指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1]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 二、内容编辑 (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调研组调研后认为,再用5年时间,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中国最美丽乡村就会出现。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

成都乡村旅游

摘要: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在越来越受到亲睐和推从的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专家和学者们的注意,并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前景入手从而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现状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字: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基础的旅游活动,即已具有乡村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为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文化旅游。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二成都市开发乡村旅游的前景 ㈠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且另一方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成都市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市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更是成都市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㈡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喜爱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千遍一律的生活,大家每天都是在钢筋水泥砌成的建筑物中穿梭,上班下班,上学放学,大家都想并且喜欢到乡下去欣赏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品尝乡村特色美食,感受风土人情,比如成都市"五朵金花"就深受人们的喜爱。㈢开展乡村旅游的功能 ①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推销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提高了农民收益,增加了就 业机会,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②社会功能。增进我市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民的人际关系,对缩小我市城乡差 距做出了突出贡献。 ③教育功能。提供了机会让我市城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医疗功能。乡村旅游有利解除情绪紧张,降低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舒畅健身效果。 三成都乡村旅游的现状

4.成都、重庆乡村旅游成功案例解析与经验借鉴

成都、重庆乡村旅游成功案例解析与经验借鉴 一、成都“五朵金花” 基本情况。“五朵金花”是指依托成都市三圣街道所辖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大安桥6个行政村建设成占地12平方公里,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观光休闲农业区,现已成为国内外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4A级旅游区”、“全国5A级风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主要经验。(1)坚持高起点规划。2000年,成都市政府提出用景点形式打造国家级品牌“农家乐”的总体方案,按照国家5A级风景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成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五朵金花是由锦江区党委、政府直接策划,并请名家规划,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2)坚持政府主导。“五朵金花”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政府的强势推动。在任何情况下,政府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5年来,在旧村庄改造中,涉及拆迁等各种农民实际利益的问题,各级政府不回避矛盾,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和“穿靴戴帽”等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旧农居,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农民在新景区就地转

市民,统一缴纳“三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3)坚持连片开发经营。规模化经营,用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共同做大做强“农家乐”这一主导产业,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春有花香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游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打造出了乡村酒店、休闲会所、艺术村相互借景的和谐休闲娱乐场所。(4)坚持把农民摆在创业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民产业规模,在发展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

本专科课程考查专用封面 题 目: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 分析及发展模式 所修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所修课程时间:2015年 9 月至 2015 年12月 考查方式:学期论文 考查日期: 年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__ _ _ 法___ __学院___ __14__ __ _级_____ _法学__ __专业 姓名__ __ _邓亚萱___ _ 学号__ _201402040 8__ __ _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邓亚萱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4班,2014020408) 【摘要】:近几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郊农家乐的SWOT分析,提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营销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发展模式;营销模式 一、引言 1.SWOT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其中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2.农家乐的概念及特点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了。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研究

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研究 2012-12-11 乡村旅游始于100多年前的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1]。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是在最近20年才兴起的。1987年春,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诞生,成都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我国乡村旅游发源地之一。2012年,成都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指引下,大力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旅游现代化、国际化,切合现实所需,关乎未来所系。 一、资源优势: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旅游国际化是一国旅游要素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要走向国际化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旅游资源等级﹙如资源特色、类型、集聚度、丰富度、珍稀度﹚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成都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级高,且保存了十分浓郁的农耕文化传统。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二千多年农耕水利文化的见证,也是成都高品级乡村旅游资源的典范。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成都市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旅游产业业态。从资源类型看,以下四个功能板块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是以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水利工程,以及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是体验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源远流长的平原农耕文明的最佳乡村旅游地。此外利用都江堰景区的秀丽风光,发展拜江祭水、避暑养生、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二是以洛带、黄龙溪为代表的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围绕着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9个市级文化名镇,发展集接待服务、古镇建筑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 三是以农科村、三圣花乡、龙泉“桃花故里”为代表的农家乐。全市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这些农家乐依托城市郊区这一区位优势开发了农事参与、乡村观光、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修学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四是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为代表的灾后重建现代化村庄。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陆续推出灾后重建农民新村观光游、农家生活体验游和农村风光休闲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向游客全面展示成都受灾乡村地区的灾后重建和农村旅游恢复成果。 承载上述四类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区,对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已成为众多游客节假日闲暇度假的重要目的地,为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多重价值: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意义 国际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消除地域空间的阻隔,增加资本、人员、理念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2,3]。乡村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必然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为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持续动力。 (一)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肩负着探索可供全国城乡统筹经验借鉴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成都坚持不懈追求和探索解决的现实命题。乡村旅游产品生产、消费的主要场所虽处在偏远平静的乡村,但由于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主要来源于喧闹繁华的都市。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维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2-0336-04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 ———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① 马 勇,赵 蕾,宋 鸿,郭清霞,刘名俭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中国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在中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理顺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对以往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旅游考察调研体会,总结出四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中国乡村旅游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1990年代的倡导发展,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大力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宣传乡村旅游,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跳出传统的“就三农抓三农”发展定势,将农村经济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发挥乡村旅游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盘活旅游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对模式的总结还是创新,最后的结论只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切合,能够指导实践才是有意义的。笔者也一直在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2006年在编制《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曾前往国内有着广泛影响和取得明显成效的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乡村旅游考察和调研,此次考察调研工作对于发展现阶段湖北省乡村旅游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1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 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 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 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2 Mar.,2007 ①收稿日期:2006-11-24;修回日期:2007-02-10基金项目:湖北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2013年成都市特色农庄(观光园)30强

1. “正农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实验区 所在地:双流县金桥镇新安村 占地面积:1100亩 主要特点:“无七害”生态种植、功能性蔬菜为主 情况描述:“正农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实验区由四川弘民集团重点打造与经营,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双流县新安村,占地约1100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区已由当初杂草丛生,荒芜搁置变成了今天种植品种丰富,生产设施完善,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农业基地。 以“无七害”(无化学农药;无转基因;无生长激素;无除草剂;无设施农业;无水污染)有机农业生产为根本,以生产有益人体健康的各种功能性蔬菜为目标,采用先进的“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的服务模式,从土壤的改良培育、有机肥研制、有机植保、产品现代化包装、全程冷链配送等各个环节均有严格的管理和把控。同时自主研发了分数码防伪系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云平台等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有机食品质量追溯和现代农业系统综合管理。 交通情况:绕城高速双流收费站出口沿双楠大道直行进入双流绕城路,沿双流绕城路行驶2.1公里,右转进入菜园大道。沿菜园大道行驶1.6公里,过左侧的大白头堰,左转进入新安路。沿新安路行驶500米,右转行驶200米,到达(在道路右侧)。

2.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区 所在地:新津县花桥乡长春村 占地面积:1000亩 核心区域面积:300亩 主要特点:绿色、生态农副产品、西南最大青少年农事体验基地、农业观光 情况描述: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区是由VMA农业投资集团斥巨资打造,园区立足于以农业高新科技为依托,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融科技农业景观与传统田园风光于一体。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耕文化展示与生产创收、深化加工等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特色化、生态化、设施化、科技化、高效化,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结合。 田园牧歌生态园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一期开发300余亩,涵盖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户外拓展、农耕文化体验、花卉博览、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现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 园区内提供完善的休闲娱乐配套服务,美食、品茗、烧烤、露营、骑游应有尽有。还有丰富经典的娱乐项目:亚洲第一大球形智能大棚、妙趣横生的小猪赛跑、现实版愤怒的小鸟、定制私家农庄……让您和你的家人度过愉快的假期。 特色菜肴:生态养生一人一锅、菊花美食、巴马香猪宴、大巴山野猪熏肉、田园土鸡宴 住宿条件:园区可露营,二期农业主题酒店规划修建中;园区附近有捷瑞、华祥乡村酒店等近300个床位; 交通情况:园区毗邻成都市天府新区,交通便利,距离成都市区25km,车程仅30分钟,可自驾和乘坐大巴经成雅高速、大件路均可到达园区;也可乘坐县公交车521路直达园区; 特色农业项目/农产品推荐:生态食材礼盒、鱼稻共生大米、自酿春天花朵蜂蜜、原生态菜籽油、生态时令蔬菜、奶油南瓜、养心菜、蛇瓜

乡村旅游度假区成都试行

附1:成都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 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 成都市地方标准 DB510100/T 020—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的术语与定义、建设条件、规划控制、建设模式、度假区评定、度假区建设申报和授牌。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旅游特色村、农家乐集中发展区的转型升级和新建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63 旅店业卫生标准 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 12941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6153 饭店(餐厅)卫生标准 GB/T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 1897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8973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DB51/D 5059 四川省建筑防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 DB510100/T 004-2004 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 DB510100/T 005-2004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DB510100/T 006-2005 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市政府令第125号《成都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公安部\建设部 1989《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年)》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 成都市国土资源管理局 2008《成都市土地整理专项规划》 成都市建设委员会 2008《成都市林盘保护规划》 3 术语与定义 3.1 乡村性 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本属性,泛指乡村生态、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农舍建筑、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乡村范围内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原真性、包融性和生态性等共有属性。 3.2 乡村旅游 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旅游业态。 3.3 乡村旅游度假区

新农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古城镇花牌村聚居点规划

第一章现状概况 一、区位及行政区划 古城镇位于成都西北部,郫县县城最北端,距郫县县城约9千米,地处蒲阳河中游南岸,东与新都龙安镇相邻,北与新都利济镇隔河相望,南与郫县三道堰镇毗邻,西与郫县唐元镇接壤,全镇幅面积17.8平方千米,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占165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500人。 花牌村共有14个农村合作社,与三道堰镇相邻,距成都市区三环路18千米,距郫县县城8千米,与古城镇的中平村、水梨村和三道堰的八步桥村、三堰村相邻。 二、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花牌村位于都江堰灌溉冲积平原地带,无山地地貌,平均海拔5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为平坝型。 2、水文、水系 本区年均降水量为745毫米,7、8月降水占全年的51%,12月降水量最少。该区域是成都平原的上风上水地带,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居民饮用水多为打井取水,一般10米深即可取水。岷江支流柏条河从花牌村南部流过,水量丰富,水质很好。浅层地下水源区大多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优越。 3、土壤、气候 该区域土壤肥沃,土质以灰色水稻土为主,多为油沙田,能保温、保肥,土壤肥沃,宜种性广,为农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土壤条件。 花牌村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风向频率以东南风最多,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的特点,热量丰富,水量丰沛,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80多天,冬季多雾、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数为1300小时。 三、人口及经济状况 2008年末,全村共有农户852户,人口2776人,劳动力1769人,全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农民人均纯收入6327元。目前村内社员仍以自然院落分散居住为主。 四、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郫县土地二次更新调查资料,花牌村土地总面积314.16公顷,其中农用地252.32公顷,建设用地61.55公顷,未利用地0.29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32%、19.59%和0.09%。 农用地中,耕地244.57公顷、园地6.56公顷、林地0.03公顷、其他农用地1.16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的91.41%、2.60%、0.01%、0.46%。其中耕地中以水田为主。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55.82公顷,交通水利用地5.73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0.69%、9.31%。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面积52.55公顷、建制镇用地2.94公顷、采矿用地0.33公顷。 未利用地中全部为河流水面用地,面积为0.29公顷,见表1。

乡村旅游案例借鉴之成都“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的借鉴

来源:厅产业信息处发布时间:2007-10-11 为了进一步推进浙江农业与对口帮扶联系点---四川南充嘉陵的合作与交流,浙江省农业厅由朱志泉副厅长带队,组织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一行10人,于8月29日赴四川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及对口帮扶工作。代表团分别与四川省农业厅、嘉陵区政府召开座谈会,考察了当地产业政策、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举行了浙江省农业厅向嘉陵区人民政府捐赠对口帮扶项目资金的仪式;实地参观了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项目、锦江区新农村建设及蚕桑、花卉、果蔬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受益匪浅,启示颇多。现将锦江区"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概况、做法、成效与启示汇报如下: 一、"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概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位于城乡结合部,"五朵金花"其实就是三圣乡的五个小村子。这五个村子,各有特色,红砂村搞的是"花香农居",幸福村搞的"幸福梅林",驸马村搞的"东篱菊园",万福村搞的"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搞的"江家菜地"。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为品牌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占地12平方公里,现已成为国内外享用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胡锦涛、温家宝等数位中央领导亲临视察。"五朵金花" 休闲观光农业区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将农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镇等为主体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成都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近6年来,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通过景区建设,在区内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3000多户农民(11500多人),全部就地转为市民,解决了9790个农民的就业安置,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五朵金花"旅游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达近千万元。 二、"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做法 (一)高起点科学规划布局。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思路,用景区模式打造国家级品牌休闲观光农业的大平台。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按照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设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对市政府的规划建设方案,多次举行由社会各界和规划区农民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干到底,从而打造了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五朵金花"的知名品牌。 (二)突出连片开发经营。"五朵金花"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经营,用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走出了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共同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这一主导产业,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花香农居":以建设中国花卉基地为重点,全方位深度开发符合观光产业的现代农业,主办各种花卉艺术节,促进人流集聚。"荷塘月色":以现有1074水面为基础,大力发展水岸经济,建设融人、水、莲、蛙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东篱菊园":依托丘陵地貌,构建菊文化村,引导游客养菊、赏菊、品菊,陶冶道德精神情操。"幸福梅林":用3000亩坡地培育20万株梅花,建设以梅花博物馆为主要景点的梅林风景。"江家菜地":把500余亩土地平整成0.1亩为一小块的菜地,以每块每年800元租给城

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分析

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分析 一、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成都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成都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仅2005年,成都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7.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9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成都乡村旅游市场分类及特点 根据成都乡村旅游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类型:都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和独立资源型。其中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为代表的都市郊区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最快、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类型。 1、都市郊区型资源特点 所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位于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1)区位条件优越 此类乡村旅游主要位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依托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发展起来。如AAA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郊,由二环路成龙路口出发沿成龙路仅有5公里。北湖风景区乡村旅游地处成都市北郊风景区,东接龙青环线、西至三环路、南临成渝铁路,北靠成绵高速,横跨龙青路。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距成都15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仅十几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和支线公路的两侧。 (2)交通便利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旅游目的地距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和时间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成都近郊乡村旅游一般交通方式灵活多样、方便便宜。游客一般可以通过乘车、驾车、骑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达到,游客一般可以当天往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成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良好,如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