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摘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如今我国的经济面临了一个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也就是要寻找一条兼顾当代经济与后代子孙利益相结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相对于新古典理论中所言的“要素”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创新”更能引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均需要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提供很好的保障。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1章前言 (3)

1.1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3)

1.2 创新理论综述 (3)

第2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5)

2.1 技术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5)

2.2 制度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6)

2.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比较 (6)

第3章中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8)

3.1 中美创新基础比较 (8)

3.2 对中国的启示 (9)

第4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第1章前言

1.1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了日本[1],正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中国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版图中,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取得了经济上的重大成就的中国,也隐藏着很多问题,主要有:1. 能源紧张;2.产业结构亟需调整;3.社会经济分配不均衡;4.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合理的增长也成为了新世纪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我们知道,一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因素进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且带有十分复杂的相互耦合关系。而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但主要还是取决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而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又依托于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上的革新。因此,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对比中美两个经济大国在这两方面的异同,着重研究中国应该从中吸取到的宝贵经验。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初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将来要走的方向,为经济理论发展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1.2 创新理论综述

创新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关于经济革新的动态理论,在这套理论中,熊彼特强调要素在各种创新活动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展并革新了熊彼特创新理论[2],并主要发展成了两大分支:以技术创新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理论和以制度创新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并形成了所谓的“新熊彼特理论”。

1)技术创新理论

门施与熊彼特的观点相似,将技术创新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还使用相关的统计资料证明了熊彼特的观点。但是,门施也指出了熊彼特理论的不足之处,认为熊彼特理论只是强调企业的技术革新,而没有涉及创新环境这一因素。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等人虽然也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作用,但他们也提出了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也是对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卡曼、曼斯菲尔德、海纳等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3],通过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规模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企业的竞争程度、企业的垄断

力量和企业的规模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

2)制度创新理论

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尔斯[4]在《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所谓的制度创新就是指经济经营管理方式或者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革,比如说股份制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工会制度等都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他们同时认为这种管理和组织上的革新,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诺思通过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过论证后,他明确指出了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创新而非技术创新。

第2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2.1 技术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它通过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试图通过人口的增长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的徒劳的。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固然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但也消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且随着人口基数的增长,人们的人均资本将会越趋于稳态,但这种增长是不具备长期效应的。而相应的大量研究同时表明,人类技术的进步能不断带来经济的大发展,这主要是人类的知识和见识的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也正是这样,所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才指出经济增长的源头是技术发展(即技术创新),而非所谓的人口增长、资本积累等因素。

经济学家为了衡量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作用,对经济增长中的要素进行了分析。一般而言,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将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作为投入要素,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考虑技术因素。但是,技术因素并不能使用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那样的衡量方法进行权衡。因此,在分析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需要将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去除,于是索洛发现了技术进步这些非要素的投入而引起的经济增长,从而得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索洛余量”。经济学家巴罗等人通过对多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分析得到:多数的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而对于多数的新兴经济体,它们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资本的积累。

因此,可以这么说,要素驱动和技术进步创新驱动都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对而言,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大于要素驱动,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情况还会继续增强。据相关统计数据,在1960-1995年(也是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这35年间,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的技术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38%、42%、42%、47%[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所占的贡献比重均在1/3以上,其中,日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实我们也不难理解,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人口等各方面的要素都奇缺,因此,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要素驱动不可能在其经济增长贡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一些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国家,情况则刚好相反,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要素驱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据相关统计数据,在1940-1990这50年间,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秘鲁等国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19%、22%、19%[5]。

2.2 制度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制度创新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革新新的、能更有效激励人工作行为的制度或规范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中,除了要素和技术创新驱动,制度创新驱动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这么说,我们生产生活中的技术进步等创新活动需要在一定受保护的环境中进行,这样创新活动才能得以持续进行,而这一环境的营造和产生就需要制度创新来驱动。

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市场自由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政治等各项制度较为完善,因此,制度创新对于各项制度尚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更加显著。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著作《经济增长理论》[6]一文中提及了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此文认为,制度到底是促进还是限制了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有效地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为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活动提供机会和允许市场的经济自由程度。因此,为了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适应多变市场的发展,制度需要不断进行革新以便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否则市场经济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增长,市场也会大范围失灵,从而造成很多无意义的浪费。

2.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比较

对于到底是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还是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这个课题一直为经济界学者孜孜不倦的话题。本文在通过阅读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也提出本文对于这个课题的观点,本文认为:要比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哪个更重要,需要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来看,具体为:

1)经济高速发展期

对于很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当该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由于经济不全面协调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良性,而这种不良性经济增长必然会刺激制度的作用,从而推动制度的创新,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此时,制度创新驱动将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经济快速增长液会反作用于技术创新,从而慢慢实现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发展的轨迹。但总体上而言,因为这个时期的制度上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制度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这个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说,制度创新相较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

2)经济衰退或停滞期

当一国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其制度建设不仅已经完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现状,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为这个时候的制度是为了迎合前一阶段经济现状而制定的,已不适用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在经济衰退期的时候,制度创新将毫无疑问成为推进经济再增长的首要因素和决定性的力量。当然,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哪怕在经济衰退期也会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只是制度建设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会大打折扣。而在这个时期,制度创新通过促进经济复苏,从而刺激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说,制度创新也会促进技术创新。

3)经济一般或复苏期

当一国经济进入一般发展时期或复苏期时,制度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滞后性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创新刚在经济衰退期起到对经济的推动,并仍然能适应于目前经济增长的需要,只是有一部分的制度需要加以改良,因此,在这段时期,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很有限。而在这段时期,技术创新将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给了技术进步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也许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时期持续时间越久越好。因此,在这个时期,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先进的技术理念,并且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且经济增长也会必然反作用于这两大因素,以保证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同等重要。

第3章中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增长态势一直保持着“二低一高”的模式(即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率),根本原因就是美国的经济已成功转型,正如前文所言,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复苏期,技术创新成为了美国经济的主要引擎。据相关数据表明:1997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3要归功于技术创新,而传统要素驱动(如房地产等)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14%[7]。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当中,正如前文所言,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尽管如此,由于中国技术创新程度不高,经济整体上是粗放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来自于要素驱动。这就是中美两国经济目前基本的发展态势和现状,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对比中美两国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3.1 中美创新基础比较

中美两个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不同,因此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创新基础差距也许是全方面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美的创新基础展开阐述:

1)研发的投入比较

一方面,由于我国总体资金的不足,因此在研发投入的力度和强度上有所不足,绝对额上也较美国有较大的差距。以从90年代到现在的中间节点1998年为例[8],美国研发的投入总额为2435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指标为2.78%,而我国仅为67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也不足1%。另一方面,我国不仅研发的投入资金不足,研发资金的使用结构也不合理。如从技术创新成果转为产品的效率来看,美国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的投入资金比例为1:1.6:4.5,而我国的这一数据的比例为1:2:2.7,由此可见我国的开发性研究投入过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高达70%,而我国只有不足16%的原因了。

2)教育制度比较

可以说,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这些创新均来自于源源不断的人才,因为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上面,

美国依赖政府大量的公共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及合理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调查数据表明:美国公共教育资金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2%,每一万个受教育的人中就有38人为研发人才,而我国相对应的数据为可怜的2.5%和3人。加之,目前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长期忽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研发能力不足。

3)风险投资比较

一方面,中美两个风险投资的规模差异仍较大,中国的风险投资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而从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来看,中国的风投资本总额大概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亦有所区别,美国一半以上的风险投资资金来自于民间的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捐赠基金等),而中国的风险投资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政府或国有大中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这样一来,既限制了风险投资的规模,也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效率。

3.2 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新基础,也许能给中国政府和企业一些启示,如:

1)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通过制度创新改善资金的投入结构。具体而言,在研发资金

的投入上,应增加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的比率,更好地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要改进以前以政府层面投资为主的结构,逐步向以企业投资为主的模式过渡。

2)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教育体制,我国应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注重

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人才基础。

3)革新技术创新体制,从而使我国各个技术要素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应得以发展,政府也应该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和鼓励创新活动,比如通过税收减免、直接财政拨款和创新奖励等措施来引导和鼓励。

第4章结论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驱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是G20国里面比例最低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经历了几个经济驱动模式阶段,大体可分为市场驱动阶段(1978-2000)、要素驱动阶段(2000-2010)和效率驱动阶段(2010-至今),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符合一国的经济发展规律的。然而,无论上市场驱动、要素驱动还是效率驱动,这些要素都无法保证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才能带来经济的可持续。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也经历过多次制度创新,每一次制度创新也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在金融、税收、财政、外贸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改革,从而使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得到了制度创新的刺激,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综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推进,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不断诱发技术创新,共同为经济增长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萍,郭艳,何思.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04).

[2] 段云龙.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0(05).

[3] 屈白,付雅婷.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4] 段云龙.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理论评述及研究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5] 周小亮.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理论比较分析与现实理论假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6] 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8] 刘蓉.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J].财经科学.2015(12).

加大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了一下发到。 为加快推进我县行政审批 "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促进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近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全臣带领县环境创优效能提速工作办公室、监察局、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政府法制办、采购中心、城投公司、电信公司等单位负责人,赴**市、**县和**市考察学习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通过听取情况介绍、现场参观、查阅资料等方式,实地感受了三地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和优化环境工作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的大手笔风格,人员创新服务理念、热情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其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三县市政务服务基本情况 (一)**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新政务服务中心于xx年8月正式运行,面积6500平方米,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45个,其中44个部门275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进驻,设70个服务窗口,窗口人员150人,真正实现了"一楼式办公、一站式收费、一条龙服务、一网式运行",是集审批、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超市".一是窗口布局科学合理。将中心大厅按功能分成投资建设审批

区、企业注册登记区、房产登记服务区等9个服务区,同时还设有10个中介和配套服务窗口,大厅服务功能清晰明了。二是人员管理规范有效。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制定了责任追究、限时办结等19项管理制度,统一窗口人员工作着装,并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营造中心"一家人"的亲情氛围,达到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目的。三是政务服务向镇村延伸。全市10个乡镇123个村、22个社区的便民服务室全部建成,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做到"十有",村便民服务室做到"五有",部分乡镇还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了网上通知、网上代办、网上查讯、网上投诉等网上办事目标。 (三)**市政务中心。**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xx年,进驻市级审批部门39个、开发区部门4个,水电气热报装和中介服务机构26家,设服务窗口253个,窗口人员390人。该市在政务服务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中心也被列为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主要做法是:深入开展行政___度改革,延伸服务链条,形成 "一个创新、四个延伸、两个网络"的服务模式,打造了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资源交易于一体的"政务超市". 在推行"四个延伸"上:一是中介机构进中心。设立中介机构服务区,招标进驻20余家服务好、收费低、效率高的中介或技术服务机构,包括环评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建筑图审查等,为项目提供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摘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如今我国的经济面临了一个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也就是要寻找一条兼顾当代经济与后代子孙利益相结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相对于新古典理论中所言的“要素”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创新”更能引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均需要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提供很好的保障。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1章前言 (3) 1.1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3) 1.2 创新理论综述 (3) 第2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5) 2.1 技术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5) 2.2 制度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6) 2.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比较 (6) 第3章中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8) 3.1 中美创新基础比较 (8) 3.2 对中国的启示 (9) 第4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第1章前言 1.1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了日本[1],正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中国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版图中,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取得了经济上的重大成就的中国,也隐藏着很多问题,主要有:1. 能源紧张;2.产业结构亟需调整;3.社会经济分配不均衡;4.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合理的增长也成为了新世纪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我们知道,一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因素进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且带有十分复杂的相互耦合关系。而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但主要还是取决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而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又依托于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上的革新。因此,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对比中美两个经济大国在这两方面的异同,着重研究中国应该从中吸取到的宝贵经验。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初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将来要走的方向,为经济理论发展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1.2 创新理论综述 创新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关于经济革新的动态理论,在这套理论中,熊彼特强调要素在各种创新活动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展并革新了熊彼特创新理论[2],并主要发展成了两大分支:以技术创新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理论和以制度创新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并形成了所谓的“新熊彼特理论”。 1)技术创新理论 门施与熊彼特的观点相似,将技术创新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还使用相关的统计资料证明了熊彼特的观点。但是,门施也指出了熊彼特理论的不足之处,认为熊彼特理论只是强调企业的技术革新,而没有涉及创新环境这一因素。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等人虽然也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作用,但他们也提出了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也是对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卡曼、曼斯菲尔德、海纳等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3],通过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规模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企业的竞争程度、企业的垄断力量和企业的规模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论文】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 摘要: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农业都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薪酬也大大提高。这不仅能够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全民素质。但是,这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农业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只有给农业领域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机械播种与机械收割等等。对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创新;农业经济 0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有限的土地上养育着将近14亿的人口。尽管耕地面积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创新力度。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破坏严重,土壤的有害物质也不断增加。所以,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创新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绝不能盲目的追逐农业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害。一定程度上,它损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使居住环境受到威胁。因此,一定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切都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在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科学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1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农业技术创新就是指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灵魂。简单来说,它就是指农业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它将这种发明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改变了以往旧的农业生产模式,将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到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与扩散等。新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生产者与企业家都能获得经济利益。但是,它的创新也具有极高的难度。尽管效益很高,但是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农业技术创新的种类分很多种。按照它创新的对象可分为三种,分别是产品、方法和种质。产品创新的内容包括种植所需的化肥、除草和害虫所需要的农药以及新型农具的研制等等。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创造出新的产品并且把它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法创新是指在饲养、灌溉、防疫、栽培、捕捞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公司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

公司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林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重要思想,遵循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推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板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把产品创名牌、服务创一流、岗位创能手、企业创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在目标上,要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领域上,要与企业的产品、质量、工艺、经营、流通、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创新,注重生产经营中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在形式上,要以职工欢迎、企业需要、效果明显为标准,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经济技术活动。 三、参加活动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范围:在全公司员工队伍中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 主要内容: (一)引导教育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树立经济技术创新意识。充分认识知识是资本,人才是财富,科技是生命的观念;充分认识竞争的焦点就是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培养职工的市

场竞争意识,为实现板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员工科学技术素质,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职工群众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实施这一工程必须立足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素质,引导教育职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岗位技能,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劳动者。 (三)各单位要坚持岗位练兵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相结合,技术比赛同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培训同推广先进操作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作用。 (四)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在员工中广泛开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学一门新技术,创一项新成果,改革一项新工艺,刷新一项新纪录”活动,使技术创新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五)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创造发明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六)开展“安康杯”安全生产无事故及安全生产岗位标兵竞赛活动。以“消除隐患、确定安全、保障稳定、促进发展”为目标。切实把“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考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四、组织领导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加强对这一活动的领导,公司成立了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单位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活动的开展。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促进定位途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它即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实力的较量。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就工业企业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性能、质量、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核心是技术创新。因为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的更新换代、适应需求变化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都有赖于技术创新。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靠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且也是目前有些处于困难的传统产业的振兴之路。无论国内国外,都不乏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成功事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拼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客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2)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现实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或扩散行为相关,决定着企业的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反映企业技术竞争水平乃至整体竞争实力的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在成熟的市场竞争背后所蕴含的,是更为成熟的创新竞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书范本

附件1: 编号: XX技术创新项目 申报书 类别: A类 项目名称:可移动熟料输送机 申报部门:技术装备部 申报人: 联系: 申报日期: 2017年7月12日 XX制

填写说明 1、本申报书为申报部门申请公司创新项目的重要文件,各项容须如实、认真全面填写。表栏目不能空缺,无此项目时填“/”。 2、封面“编号”由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办公室统一填写。 3、封面“类别”指申报的项目属下述哪一种类型:A 类:生产技术类;B 类:综合管理类;C类:生活福利类。 ①生产技术类(A类):指企业采用自主研发的节能、环保、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或通过技术集成及在关键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改造。该类项目应突出自主研发创新或系统技术集成上的创新以及对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或者是企业生产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针对生产工艺、生产工器具、操作工法或管理流程等开展的改进创新、发明和创造,以及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等。 ②综合管理类(B类):指在公司的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中能够提高管理效能、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方法或措施。 ③生活福利类(C类):凡在公司员工生活福利及改善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均可列为生活福利类。 4、“项目名称”要简洁、完整、准确地反映创新项目的容特征,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 8、“申报单位”指公司所属各部门、分子公司。 9、填写“技术创新领域”栏目时,在与之相对应的字母上划“√”。 11、“项目详细容”按《申报书》中规定栏目容及本说明的有关要求,准确、详实、全面填写。 ①“实施背景”:要简明扼要地概述项目来源、立项时相关技术状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②“详细的技术创新容”:包括:针对企业什么样的具体技术难题;用什么样的改造、开发方式及容;创新或革新什么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 ③“创新点”指技术改造工程术创新与革新的容;自主开发的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的实用性;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开展这一活动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开展创新活动要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内涵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指在企业内部,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原则,以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生产作业效率、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或操作水平为目标,通过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技术改进等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参加技术技能比赛,组建经济技术创新小组,普及应用先进操作法,学习现代高新知识和技能等活动为主要形式。创新主体不仅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队伍,更是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条件进行改造革新。通过观念、技术、结构、管理、制度、产品、服务、经营过程和企业文化等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向生产与科

技的深度和广度拓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成为企业追求的根本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需要提高效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重视直接效益与创长期效益的统一。重视在企业内部生产规模、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降低成本上使实劲,又要重视预测市场变化、捕捉市场信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知名度等。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设备、工艺的不断更新,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领域上加大工作力度。既要重视调动生产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又要注重发挥好科技、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等职工技术骨干队伍的聪明才智;既要在活动的具体策划、组织、发动、实施中下功夫,又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在普及、引导、示范上做文章。从企业实际出发,把技能型和知识型统一起来,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突出创新、创先、创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职工是创新的主体,职工参与的广度、力度、深度是衡量创新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要按照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群众满意的原则开展创新活动。

管理技术创新与经济生态化

管理技术创新与经济生态化 [摘要] 随着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生态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必须要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发展道路。而要完成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要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产业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乐观的看待现代技术应用的前景,减少现代技术应用带来的负效应,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尤其是管理技术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 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

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谈技术创新

从经济学角度谈技术创新 摘要: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初次显现出来,这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了对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理论的探索和研究。 (一)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 作为一个关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家,马克思较早地注意到了技术创新对资本主义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技术是工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联系的中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表现为客观技术关系的社会关系。而技术创新则是这个一般知识和特殊技能的发展或进步,其直接后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在他的分析框架里,技术或者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客观技术的问题,而且还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马克思在其论著中多次表达技术或者技术创新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推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足以说明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二)熊彼特及新熊彼特学派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将创新归纳为5中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定义既有技术创新的含义又有制度创新的含义,被西方主流的新增长理论广泛地接受。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在经济体系外存在科学和发明,企业家利用科学和发明导致创新的

公司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

公司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公司员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 ? [] 根据《林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重要思想,遵循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推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板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把产品创名牌、服务创一流、岗位创能手、企业创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在目标上,要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领域上,要与企业的产品、质量、工艺、经营、流通、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创新,注重生产经营中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在形式上,要以职工欢迎、企业需要、效果明显为标准,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经济技术活动。

三、参加活动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范围:在全公司员工队伍中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 主要内容: (一)引导教育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树立经济技术创新意识。充分认识知识是资本,人才是财富,科技是生命的观念;充分认识竞争的焦点就是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培养职工的市场竞争意识,为实现板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员工科学技术素质,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职工群众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实施这一工程必须立足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素质,引导教育职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岗位技能,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劳动者。 (三)各单位要坚持岗位练兵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相结合,技术比赛同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培训同推广先进操作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作用。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

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l、企业部的研究与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与发展已经制度化、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与发展活动。企业部的研究与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技术市场。即使研究与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与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研究与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研究与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1、变量选取鉴于市州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人均GDP(lnGDP)衡量经济 增长,采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INO)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采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REV)衡量制度因素,同时采用国有 经济固定资产投资(lnK)及从业人员(lnL)衡量投入要素。其中人均GDP 采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后统一调整为以2002年为基年的不变价格,对调整后的数据取对数。资产存量采用2002的新增投资除以10%得到,此后年份折旧率δ采用9.6%,ΔKt为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Pt采 用当年GDP平减指数。对调整后的数据取对数。从业人员采用上年年 末数和今年年末数的平均值,并取对数。选取湖南14个市州2002-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来自历年《湖南统计年鉴》和《湖南科技年鉴》。 2、描述性统计表1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各市州 REV和INO的区别较大,REV均值为4.6507%,最大值达到了 7.9706%,但是最小值只有2.8897%;INO均值为1.1756%,最大值达到 了4.559%,最小值只有0.0555%。表明各市州的财政收入和科技投入 存有着很大区别。 3、面板模型选择常用的面板模型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形式,因此首先需要对模型形式进行选择,常用Hausman检验进行判断。表2报告了Haus-man检验的判断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干的原假设,只 能对样本本身进行研究,因此选用的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考虑到投资对技术创新因素和制度因素的中介 作用,因此建立4个模型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及自变量之间的 相互传导作用。如果模型(2)和模型(3)中的β2比模型(1)中的β2变 得更为不显著,则证明投资具有中介作用;如果模型(4)中的β3和β4比模型(2)中的β3和模型(3)中的β4变得更为不显著,则证明其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