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高亮华)考点参考

自然辩证法(高亮华)考点参考

自然辩证法(高亮华)考点参考
自然辩证法(高亮华)考点参考

自然辩证法(高亮华)考点参考

说明:本资料将历年考题进行了归类整理,并给出相关考点的参考答案。答案主要来源于课件,课件上找不到明显答案的考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很容易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考点只给出了页码。编写本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考试时候如果出现往年原题,抄起来会方便些,并没有其它价值。由于时间仓促,考虑到资料的价值不大,相关答案并未经过仔细推敲,仅供参考之用。蓝色字体是关键字,剔除了不考的第四篇内容。

——by yythu,2008.12.24

第一篇

1、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自然观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定义:P29;

关系: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反过来,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发展及意义: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古代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因为其特点与局限性,所以称为“朴素的自然观”。特点:1、直观性。2、猜测性。3、神秘性。4、思辨性。5、整体性。

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局部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从而造就了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意义参考题3)

现代科学革命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全面挑战,为辩证自然观提供了更丰富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彻底变革机械自然观,极大地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辩证思维方式上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在辩证自然观上明晰了自然界联系、发展的具体机制。现代科学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问题。研究和总结这些新的问题,是完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求,不断建构辩证自然观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2、什么是自然的数字化?自然数字化对近代科学革命的独特作用。藉此阐述历史上科学发展的自然观背景,并论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自然观变革。

自然的数学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万物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其数学结构的不同;自然的本质在于其数学结构。柏拉图基本上承继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认为自然的真蒂不在于我们面前转瞬即逝的现象世界,而在于永久不变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按照数学的世界构成的,数学是我们通向理念世界的桥梁。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柏拉图主义在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旗帜下复兴了。在这种复兴的柏拉图主义中,上帝变成了数学家,于是,自然作为上帝的作品,理所当然地要以数学结构为基础。对自然中的数学结构的和谐的赞美,就是对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本身的赞美。去寻求与发现自然中的数学结构规律就是认识上帝本身。

随着自然的数学化,一种新的自然图景出现了。自然变成了一个不具“目的”的循数学规律而运动的物体。这种新出现的自然图景所导致的一个首要结果就是17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无一不是在以自然数学化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伽利略视自然为一数学宇宙,而物理学就是应用几何学。牛顿认为,自然就是一个大钟表。

而除了导致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外,新的自然图景也构成了近代技术文明兴起的重要前提之一。这是因为,随着自然的数学化,自然成了可预测、量度、计算、验证的,亦即可以的集合体。既然自然是可以认识的,那么,人类只要能捕捉住自然的运作规则,就可以借此来支配自然、控制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自然的数学化,先前原始浑然一体的人与自然也开始分置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之中。一个是主体世界,一切目的与意义均属于这个世界。另一个客体世界,遵循数学规则的机械的、客体的自然属于这个世界。在这种主-客体世界的两元对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原始同一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人对无意识的客体世界的控制与利用的关系。

3、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进步性和缺陷,并根据科技的发展,阐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并说明辨证唯物自然

观取代机械自然观的必然性。

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论自然观P49: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机械论的自然观没有提供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概括:第一,自然界中只有物质和运动,一切感性事物都是由物质运动造成的;第二,所有的运动本质是机械位移运动;第三,宏观事物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第四,自然界一切物体包括人体都是某种机械;第五,自然这部大机器是上帝制造的,但是上帝只给予第一推动,它以后不再干预自然的运动。

特点: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2、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重视分析,形成把事物孤立起来分析的方法,并绝对化后,逐渐形成孤立、静止和片面的思维方式。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深层的机械论则以牛顿为代表。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只要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的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利用牛顿定律及其方程,便可以单值地确定物体任何时刻的运动状态。“宿命论”(一切命中注定,或一切早已被决定) 5、还原论。牛顿指出:“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

历史意义:机械论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反对神学和迷信;解放人性和自然科学。在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有的自然观。

为技术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活中机械轰鸣,人们按照钟表的指示规定着自己的行动。

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导致对事物最终错误的认识,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不能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牛顿的第一推动。

辨证唯物自然观取代机械自然观的必然性: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收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材料的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理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辨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它指出了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和系统。在该系统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形成了一个无穷系列和层次;物质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的物体由于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运动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四种基本形式(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提出)为:机械运动、生物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运动的规律性。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又摆脱了古代自然观的朴素的、自发的属性,而是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的新的自然观,它是建立在精确的观察材料上的;它以自然界本身的真实联系代替了以往的哲学思辩的幻想的联系;是以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说明自然界的多样性、统一性的。它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简述你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解。重点说明自然观变革在处理今天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特殊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着重于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江泽民: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

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的可持续: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

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

生态的可持续: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Fairness)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各民族之间的公平,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Sustainability)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Common)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全球要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它要求人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适应自然界先定的条件,否则人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人在依赖于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对于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否则就谈不上人所特有的存在。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与独立的关系。

由于人的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科学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技术与生产是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从消极的被动适应自然到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实现了由自然的“仆人”向自然的“主人”的历史性转变。科学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使近代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巨大动力。借助科学的力量,近代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得到了惊人的发展。随之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体系展示了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巨大能力。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对自然的支配能力急剧放大,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是自然主人”的观念被牢固地确立了下来。

人工自然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双向的通信系统,人通过对自然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而自然界通过人类信息的介入,实现自然的人化过程。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的逐步完善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

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

自然界决不会制造机器、火车、铁路、电报机、自动纺纱机,等等。它们是人的工业的产品,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或在自然中活动的工具的天然材料。它们是人手创造的人脑的工具;是对象化了的知识力量。

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变革自然的依据。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交错发展。人化自然的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的自发过程,而人工自然的扩大则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

第二篇

5、科学假说的作用,假说验证的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假说检验中证实与证伪的理解。论述科学假说的检验和问题(P212,书上都有)。简述你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参考P117。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断言不合逻辑;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与预言、神学、玄学不同,伪科学宣称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被科学方式观测到。基于“神佛”、“通灵”基础上的思想系统不被认为是伪科学,因为它们本身并不宣称自己是科

学或者将推翻现有的科学系统。

6、论述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和局限。

逻辑思维:比较与分类;归纳与统计;分析与综合(P185);形式演绎法;数学方法。

比较方法的作用:可以建立科学概念,如比重、比热等。可以导致新的理论的诞生,如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自然地理,产生了比较自然地理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生物机体和器官,产生了比较解剖学,提出“同源器官”概念。比较方法有其局限性,绝对就容易片面化。

归纳法的作用: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有很大的创造性(科学发现的逻辑),从范围较窄的一般原理到普遍的一般原理。局限性:完全归纳法固然可靠,但很难做到;不完全归纳法具有或然性(需要多种方法配合);归纳原理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也不能从经验上证明

演绎法的作用: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这是主要的作用,如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公理体系;

反驳错误学说;预见科学事实,提出科学假说;帮助检验假说。局限性:创造性小,结论原则上包含在前提之中,

主要用于“证明”,而不是“发现”,可靠性受前提制约。

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P196)、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直觉思维在科研创新中是不可缺少的。依靠直觉思维进行选择;科学家依靠“战略直觉力”,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直觉思维的局限性:可靠性最小,与类比方法相比,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不提供成果,只提供新的启示、设想、思路和途径。

数学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认识手段,主要表现在:(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在数学中,由于创立了一系列科学而又精确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才使数学的高度发展成为可能。同时,符号化也是科学技术运用数学方法的一个前提。(2)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和计算,是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数学方法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逻辑的严格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是数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就使由此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原理等,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可靠性。

7、理论与观察的关系,以及理解这种关系对科研的作用。

传统上,观察中性,理论依赖观察,而不受理论制约。现代发现,观察渗透着理论。因为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所以必然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乃至生活经验、心理定势相联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过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观察,就其是对被观察对象的反映,无疑具有客观性。但观察不可能绝对中立,又没有纯粹的客观性。但是,科学家渗透在观察之中的理论,主要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与猜想和假说有区别。因此,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于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探索的一种认识活动。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科学认识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形态也不例外,它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实验是人控条件下的观察)这种实践形式去获得自然信息(感性认识),经过抽象和逻辑思维,提出假说(理性认识) 这种认识<假说>是否真有道理,还须放到观察和实验中去进行验证,然后上升成为理论,实现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认识。因此观察是取得科学认识的主要源泉。

任何自然信息的获得都必须经过人的感觉器氏而观察和实验就是依靠感官(包括延长的感觉器官--仪器)去获取自然信息的最普通和最基本的方法。虽然科学的观察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思维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先于实践。指导我们从事观察和实验的实践活动的那个理论,也是从以前的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决不能产生科学理论。任何理论部是建立在以前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而问题也是由于这个理论中的一些方面不能符合新观察到的事实而产生的,所以,归根结蒂,人们的一切认识都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始于观察”。

8、什么是科学发展模式,试举一西方科学哲学流派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并加以说明。

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对科学理论和科学结构发展规律的一种抽象描绘和整体把握。以下试举几例:P225

第三篇

9、谈谈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异同。结合课堂讲授的技术的维度和谱系观点,对你所持有的技术观加以梳理(P235)/什么是技术?(P237)并谈谈你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P245)/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谈谈如何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经历,谈谈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后,你对科学发现与技术开发(发明)有何新的理解?

科学知识:自然;是实在论的。对于科学家来说,自然是值得研究的“物自体”。自然,从最小的原子到巨大的天体,都具有同样有价值。科学家的兴趣在于通过系统的考察与实验,发现所有那些直接面向人类经验的,或通过对自然过程的人为干涉(如原子裂变)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将关于自然的普遍规律陈述出来,以说明自然界是怎样运行的。在这里,于科学家而言,实在是科学的对象,知识是终极目的。

技术知识:是工程师所应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同其目的在于操纵人类环境的人工制品的设计、建造和操作相关连的,是设计、建造、操作人工客体的知识。技术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如果说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所追求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那么,工程师的任务就是改造世界,是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中,知识是作为解释世界的手段。在工程中,知识是作为实用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科学知识中,规律是其核心的焦点,那么,在工程知识中,技术规则是其核心焦点。工程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工程知识是以技术规则为基础的。在当代工程知识中,相当多的技术规则奠基于科学规律之上,或者是由科学规律所转换过来的。

科学知识与工程知识的共同点:有一个外部世界的存在;这个外部世界是可知的,至少是部分可知的,只要我们给予关注,关于外部世界的每部分知识都可获得改善。

补充资料

联系:(1)科学知识对技术知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现代的技术知识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现代技术的主要标志,基础科学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推动整个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重大的技术革新以至技术革命,从而开拓前所未有的全新生产领域。(2)技术知识对科学知识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科学课题是受技术发展的需求而得出的;另一方面,现代许多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重大学科的诞生都依赖于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与设备。区别:(l)从任务和性质看,科学是反映自然界,认识自然界。基础科学所反映的还是天然的自然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范畴。技术的任务是要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是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得更好。(2)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追求满足主体需求的目的性。技术的问题、通常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与一门科学有关,而且往往要涉及到多门科学的综合知识,还要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因素。(3)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方法不同。科学家所关心的是如何从认识过程的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技术上安全系数的确定,虽然可以先在理论上作最充分的计算,但最后仍离不开经验的估计。而且技术上的完善总要受到经济(成本)、时间(工期)等因素制约,很难避免要在这些方面“折衷”。(4)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知识结构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祸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5)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研究过程不同。尽管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计划性,但科学的目标是相对不确定的。在开始进行探索时,难以预见在何时会做出何种发现,也难以确切计算出某种新发现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和成本。要求科学探索必定成功或指日成功是不切实际的。技术活动也有它的不确定性,但诸如新产品的研制和设计,它又可以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工作的计划性较强。(6)科学知识和技术技术知识的社会功能不同。科学知识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完备的知识体系,技术知识的最终成果是人造物—物化产品。科学知识在人类零散、粗糙的经验材料和深奥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技术则在人类社会与天然自然之间筑起了“人工自然”的屏障,透过它使人类获得了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和变革客体的有效手段。前者构成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后者的影响则主要在物质文明的层面。科学知识反映着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并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普遍的理性标准。而技术知识则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经济行为相联系。科学知识研究成果的评价主要由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标准决定,而技术知识价值的判断则由相应的人造物决定。同时,科学知识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是崇尚理性的文化氛围和个性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技术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的实际需要,恰当的先例以及有才华的发明家。进而可见:“纯粹科学的特性,就是研究科学的人的动机都很单纯,只为求知,不考虑实用问题,也不追求商业性利益……至于应用科学,则是利用科学的知识原理,对具体的目标和问题进行探讨……技术就是把应用科学所得的原理和方法等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7)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承的方式不同。从纵向的传承来看,科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逻辑体连贯性,技术的发展则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所以,科学的发展是进化,技术的发展是积累。

再从横向发展来看,科学思想的传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依靠思想观念的方式进行,而技术知识的传播大都借助于直观图形或以实物模型为中介。所以技术的传播通过简单地模仿、复制的方式进行,科学的传播通过把新的科学思想“嫁接,在原有的思想观念之上而实现的。(8)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评判标准不同。正因为技术是以规则形态呈现,技术知识的评判标准为“有效性”。自然科学是由命题构成,它的标准是真与假,“所有人皆有死,,为真命题,“太阳绕地球转”则为假命题。而技术规则“如A则B’,为行动规则,“A”行动与“B’,结果之间,如果有一条因果连联系,则这样的规则是有效的,反之为无效的。如“如果人们将水冷却到O摄氏度,那么水将结冰,这是一条被人们通过经验证明了的有效的技术规则,而“如果人们向上帝祈祷,那么可医治其所患的癌症”。则是一条无效的规则。

技术观的维度(P235)

?有益性vs有害性

?工具性vs价值负载

?可控制性vs自主性

技术观的谱系

科学的大厦是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共同构成的,彼此联系,缺一不可,又各自发挥着独立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明与发现:发现衍生发明。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发现,便不会有人类的发明。人类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建立在发明者对某种特定自然规律的发现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发现可分为自发性发现与自觉性发现。自发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现象性的、外在性的、首次性感性认识。发明导致发现。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发现尤其是对于理性认识的科学发现来说,发明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发明,也不会有人类今天的科学发现。在科学领域中,如果没有实验工具、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的发明,科学发现将只能成为人类的梦想与空谈。科学发现只有在发明的有力帮助下,才会不断的前进。

发明是利用自然科学原理或自然规律,解决某一领域内所存在的问题的具有创造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与创新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新是经济行为,而发明是技术行为,简单地说,创新是发明的商业化过程或商业化结果。

如何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江)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加快科技进步,一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项工作我们远没有完成。二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这件事我们才刚刚起步。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为此,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要加快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当前重点要落实好国家支持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做好选项、论证和实施工作。要加强重要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重大和关键技术要组织全社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并力争尽快取得新的突破。

必须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科研院所特别是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或改制为企业,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国家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和发挥才干创造条件。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和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祖国服务。支持科技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论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是强调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这一论断说明了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发展生产力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自邓小平提出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论断开始,中国就在推进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几十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能忽视结合的不彻底,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今,中国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更符合创新规律的方式来推动。在对结合的认识上,不仅要加深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将结合问题看作科技界的问题,也要看作经济界的问题,切实转变经济工作的根本理念,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明确技术创新的经济属性,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入手,获得高价值。此外,现阶段我国的新产品主要应用者不能依赖于国外市场,应该发挥本国市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牵引作用,将市场应用作为自主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资本市场对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也至关重要。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尽管开办了创业板,但真正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短期利益导向严重阻碍了科技与经济结合。当前,在政府资金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下,应该下大力气引导投资市场关注科技与经济结合,关注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鼓励创新的投资市场。 或者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A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B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C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D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集中体现在生产的影响上。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则: 1、技术上的新颖性或创造性。技术创新特征在技术上的体现就是“新颖”,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市场范围内,相对于原有技术的改进或创造。2、经济上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技术创新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创新,这是因为创新存在极高的回报。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或过渡性。作为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中间环节的创新具有中介性,是技术与经济。 2、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⑤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你的专业上选一个题,并简述选题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所谓科研选题,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从广义上来说, 它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研究课题是指科学技术领域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而研究方向是指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领域。 选题的过程 (一)课题调研和实际考察。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

说明: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请大家务必注意!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c.科学设法与社会制度的对应 D.A+B+C 13.关于盖森事件,哪种说法不正确? A盖森在科学史大会上提交了"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 B.盖森的论文向西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盖森的论文开辟了科学史"外在论"研究的先河 D.盖森的悲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例 14.亨普耳悖论是指?(A+B) A.关于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有问题 B.渡鸦悖论 c.关子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没有问题 D.A+C 1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知识在本质是共同体的产物 B.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 C.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评价和理论选择的客观准则的象征 D.科学家个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 16.库恩的范式包括 A.基本的科学理论 B.形而上学假定 C.解难题的示范方法 D. A+B+C 17.关于科学家角色的意义,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B.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C,鲁班是中国科学家角色的雏形D.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使角色更成熟、稳定 18.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9.一个检验蕴涵被确证,意味着自之导出的全称命题 A.被否证 B.被确证 C.被证明 D.非A非B 20.《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默顿 B.本·戴维 C.科尔 D.贝尔纳 21."大科学时代"的涵义是 A.职业科学家人数日益增多 B.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C.科学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D.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22.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中不包括(还有一个是无私利主义) A.普遍主义 B.公有主义 C.自由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3.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增长模式是 A.猜想·反驳模式 B.实证式模式 C.归纳式模式 D.非A非B非C 24.关于科学界中的内部分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A.分层意味着科学家阶层在整个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存在悬殊 B.分层说明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平等现象 C.分层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有内存关系 D.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分层模型都是呈金字塔型 25.基础研究的先导性特点说明,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 A.不可能的 B.必然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26.可检验度取决于命题的 A.普遍性B精确性 C.冒被证伪风险性 D.亦A亦B亦C 27.科学界内部的互动之根本目的在于: A.获取学术信息 B.得到奖金 C.获得承认 D.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8.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科学界内部的越轨行为? A.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B.提高科学家的个人道德水准 C.将科学与法律密切配合 D.建立、规范科学界内部的自我控制之机制 29.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是 A.分门别类的学问 B.可证实性 C.可证伪性 D.亦A亦B 30.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是:发现→评价→奖励 B.科学共同体中不包括非组织化、非正式化的科学群体 C.无形学院与科学学派是无法交叉的' D.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不相包融的 31.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 A.爱因斯坦 B.尼尔斯。玻尔 C.泡利 D.海森伯 32.关于优先权之争,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争夺优先权是科学体制的动力机制 B.优先权之争是人类天性在科学界中的反映 c.优先权之争是科学体制本身高度强调创造性带来的产物 D.学术承认和荣誉是科学家从体制方面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

自然辩证法复习参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参考答案 1.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定位 答:1.是从学科上来定位,它是一门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理性质的学科; 2.是从功能上来定位,它具有方法论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门类来说,更偏重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哲学和实践的双重特性。 2.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意义 答:1.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2.吸取科技哲学的思想 3.探索科学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机制 4.求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3. 简述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答:1.自然界是简单性,复杂性,构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的。 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他即与其所 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3.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叫吵得和凸显使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 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程序。 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5.自然界经理这混沌有序不断相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和哲学资源有哪些? 答: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 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 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 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 为历史的必然。 哲学资源:1、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 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

2019年《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2014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整理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考试其中四道题(简答或者材料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 二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⑴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⑵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答:⑴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⑵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共4题,每题12分) 1.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经历了哪些演变阶段?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论。1.古代朴素自然观; 2.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 4.系统自然观和5.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a)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b)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C)思辩性:由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近代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和局限性:实证性,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经验归纳和数学演绎为主要方法,分门别类。局限性:a)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自然。b)机械性。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拉美利特认为《人是机器》。c) 不彻底性。把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归结为“人类理性”、“目的意志”等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

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区别于其他自然观的特点。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

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使之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 勤于观察实验;留心意外之事;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 3.我们要遵循何种可持续原则?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