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钱文

著名的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自于一个意念——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等,它犹如“心灵面前的一幅长期且稳定的自我肖像画,使得你越来越和它相近”。

婴儿出生的时候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一直到1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渐渐地知道了“我是谁”和“我不是谁”,一直到产生自我评价,如“我是个可爱的孩子”等。儿童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知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简言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具有帮助人认知自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知、情、意构成的复杂结构,我国学者大多采纳以形式维度划分的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知、情、意三个维度。

自我认识也称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在学前期主要包括自我

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等。具体而言,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身存在以及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儿童在别人评价他(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的,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产物。对性别的认知也是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的重要内容。1—2岁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直至6岁,儿童才形成比较全面、稳定的性别意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与自信、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产物。自尊与自信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中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与人际关系有很显著的相关,自尊强的儿童更可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自信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信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对个体发挥自我潜能、把握人生机会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等都有重要作用。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与调节,在学前期发展的主要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有能动性、反馈性和修正性等特征。首先,自我调控的前提是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个体自主、独立、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具有能动性。其次,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个体依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具有反馈性,自我调节过程要求个体不断去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进展、变化和结果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审视周围环境中的变化。最后,自我调节具有修正性,自我调节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的行为能更好地符合环境中的要求,在反馈的基础上,个体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外部的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性领域对上述自我意识的各个成分都有所涉及,例如:能介绍自己(自我概念、性别意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我评价);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自尊与自信);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自我调节)等。

二、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3~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个别差异也相当显著,并受到家庭、幼儿园、同伴等多方面的影响。

1.3~6岁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特征

对于3~6岁儿童而言,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的发展是自我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

首先,自我概念是幼儿认知自我后对自我形成的看法,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呈现如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具有渐成性。幼儿在3岁左右才开始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标志着他们开始知道我是谁、我的名字叫什么、我是哪里人等关于自己的最基本特征。到了4岁以后,幼儿会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开始出现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描述,比如我是好孩子,我喜欢笑,等等。5~6岁的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加深了对自己特征的了解,对于社会性方面的自我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等。但是总体而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仍较低。第二,呈现出具体性。如果让一个6岁的儿童来介绍一下自己,你会发现他的描述非常具体,从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会做什么事情,一直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很少会有幼儿给自己下一个概括

性的结论,比如“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第三,认知维度简单。例如,3岁幼儿对自己的描述多与性别和年龄有关,“我3岁了,我是个女孩子”。4~5岁时,幼儿典型的自我描述常常集中于身体特征(如长头发)、所有物(如有2个芭比娃娃)和喜好(如喜欢吃巧克力)。5—6岁的儿童则能从能力(如会自己吃饭)、社会关系(如有很多好朋友)等方面来介绍自己,并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物体与事件的简单态度和情绪( Harter,1998)。

其次,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形成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内容由外部的具体行为渐渐过渡到内在的品质。3~5岁儿童自我评价的对象往往是自我外部表现的某个具体行为,如4岁的儿童会说“我很乖,因为吃饭吃得快”。而5~6岁的儿童开始出现一些对自我内在品质的评价,他们可能说“我很乖,因为我对小朋友很谦让”。第二,自我评价遵从权威。幼儿对自己具体行为的评价大多是成人对其评价的翻版,带有一般化和笼统的特点,常常缺乏针对性。一直到大班,儿童才开始对自己有了初步的判断,虽然有时会不同意成人的评价,提出异议,但是大部分时候仍然屈从于成人的评价。例如,幼儿说自己不是乖孩子,是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第三,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幼儿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其自我评价也往往比较高,反之其自我评价就比较低。

最后,3~6岁儿童性别意识的发展非常关键,在这个时期,儿童获得了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柯尔伯格把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性别标志(3—4岁)。这时的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但认识性别的根据是外部的、表面的特征,如头发长度、服饰等。第二,性别固定(4—5岁)。这时的儿童对

性别的“守恒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将来要长成大男人,但他们仍相信改变服饰、发型等就能导致性别转换。第三,性别一致性(6岁以后)。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始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知道即使一个人“穿错了衣服”,也不会改变性别。

2. 3—6岁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特征

自我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尊、自信、成功感和自豪感等;后者则包括自卑、失败感和羞耻感等。其中,有关学前儿童自尊和自信发展的研究最多。自尊和自信对儿童的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其品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还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发展。

自尊是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和自爱,是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学前儿童的自尊大约在3岁左右出现,在整个学前期都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态势。对于3岁幼儿来说,生活能力的获得、成长与进步是自尊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4岁是儿童自尊水平最高的时期,4-7岁儿童自尊水平开始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角色采择能力、合作能力、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在渐渐发展,他们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会比较客观地来判断自己的自我价值。学前儿童的自尊水平不稳定,他们遭遇挫折后会很容易对自我价值作出负面的判断,形成与自尊相对的挫败感。

自信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某项任务所进行的判断,自信源自儿童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3~6岁儿童自信的发展与年龄相关,随着认知、运动、语言等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能够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复杂,自信一步步发展起来。小、中、大班儿童间的自信水平有着显著差异,且都有性别差异,女童的自信水

平要高于男童,这主要是由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造成的。虽然自信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但是自信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造成这种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养环境,家庭环境中的言语刺激数量、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其他儿童玩耍的时间长短等变量均会影响儿童自信的发展。因此,学前儿童自信水平一方面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另一方面受到教养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影响。

3.3~6岁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特征

自我调控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三个成分。但是,对于学前儿童自我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自我控制是在缺乏外在监督时,个体按照社会期望行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

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可分为前道德、遵从、认同和内化四个阶段(Marion,1999),其中3~6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主要处于遵从阶段和认同阶段。处于遵从阶段的儿童表现为能够听从成人的指令,遵守成人制定的规则。大部分3—4岁的儿童者B会表现出对家长和教师的遵从,这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序曲。例如,当教师告诉一个4岁的孩子,“你可以直接和小朋友说你也想玩积木,而不是用推开别人的方法”,通常孩子会遵从教师的教导去做。但是,处于遵从阶段的儿童仅仅是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听从成人的指令,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自我控制。此时,儿童只有在成人直接监督下才能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一旦缺乏成人的指令,那么儿童往往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或需求。在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中,幼儿完成某项任务后,研究者告诉幼儿如果你现在就要奖励的话,你能获得一颗糖;如果你可以等待一会儿,那么可以获得两颗糖。处于遵从阶段的幼儿往往会要求马上获得奖励,因为此时成人没有

对他们提出要求,他们不能控制马上想要得到糖果的本能。

处于认同阶段的儿童能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如知道在集体面前讲话要先举手,但儿童并非是由于认识到了规则的社会价值而去遵守这些规则,而是为了与特定的人确立或保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如举手发言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与教师的预期相一致。4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能够用外在的规则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应该说此时出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行为。处于认同阶段的儿童在成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依据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如中班儿童开始渐渐地能够自觉遵守班级的规则,即使教师并不在眼前也能做到。

总体而言,幼儿自我控制开始显著发展的年龄是4—5岁,并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发展的关键年龄在3~5岁之间,5岁后的总体发展趋势不再明显。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幼儿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习有兴趣,情绪稳定。否则,幼儿对自己就会没有信心,对周围世界就会缺乏兴趣,就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行为退缩,也会产生自卑的性格特征,这将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荣格认为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许多研究结论都支持这一观点。例如,自我评价过高的个体容易产生孤

独心理(罗杰斯,1958);个体对自己的前景持有乐观的看法,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情感坚韧,较少焦虑和消沉,更能获得学术上的成功(班杜拉,1986);消极的自我概念使人更加抑郁,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赛里格曼,1997);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兰燕灵,2005)。

第二,能帮助幼儿增加获得成功的动机和机会。研究表明(BjorkundGreen,1992),幼儿对其能力所持乐观的看法,可能是有益的,并且有助于幼儿适应周围的环境,因为这种看法可以鼓励幼儿去尝试实践一些困难的任务。

第三,有助于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受欢迎情况有显著相关(BohrnstedtFel-son,1983)。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会对建立与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能帮助幼儿决定对自己的期望。儿童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研究发现,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会引发消极的自我期望,而且决定了持有消极自我概念的儿童往往会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这种期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从而不愿意去尝试各种活动。

总之,3~6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无论是认知、情感还是意志因素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1—3岁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doc

授课题目: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先学前期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掌握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并能对其进行正确教育的能力。 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及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教学重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进行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导入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同学们将教材翻至65页,自己预习一下教材的内容。回答两个问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一、认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别人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包括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 学生列举描述自我认识的语句: ?人贵有自知之明

论自我意识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 论自我意识 武彩鸿 [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 程。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 ? 1 2 8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摘要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 有特点。 关键词:自我意识构建方法

目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1) 1.1 意识 (1) 1.2 自我意识 (1) 1.3 自我意识的特性 (1) 2.自我意识的结构 (2) 2.1 自我认知 (2) 2.2 自我体验 (2) 2.3 自我调节 (2) 3. 构建自我意识的方法 (3) 3.1 正确的自我认知 (3) 3.2 客观的自我评价 (3) 3.3 积极的自我提升 (3) 3.4 关注自我成长 (3) 4.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1.自我意识的含义 1.1 意识 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指的是精神的东西;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种反映形式。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高级活动的一种能力,即对自身(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与环境(环境意识)的认知能力,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对客观实践的感知和间接的感知;意识的产生与形成是由感觉、注意、思维、认识、推理、想象等大脑的综合活动而形成的。 1.2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士(W.James)于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后者表示人们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位置与作用等)。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的观念。 1.3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毕业论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专业植物保护 学生姓名周伟苏 班级植保高职10班 学号101113136 指导教师周晓培 完成日期2015年12月27日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论自我意识的构建 摘要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在越来越开放的大学生活中,构建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女大学生 1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2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

各年龄段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各年龄段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小班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生活: 1、愿意学习正确的洗手、入厕的方法。 2、乐意用调羹独立进餐,并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并尽量保持整洁。 3、乐意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学习穿脱、折叠衣物的本领。 4、懂得爱护玩具,学习收拾玩具和日常用品,知道要物归原处。 5、能适应集体生活,情绪愉快的上幼儿园,乐意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6、乐意招呼周围熟知的人,有一定的礼貌意识,会说早、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 游戏: 1、喜欢参加各类音乐游戏,能感受明显的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 2、尝试用多种材料、工具运用画、折、涂、贴撕等方法自由表现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想象。 3、在游戏中愿意用语言、动作、声音等多种表征方式表现所理解的事物和自己喜爱的角色。 运动: 1、对各种运动活动感兴趣,愿意与老师、同伴一起运动。 2、乐意参加走、跑、跳等各类户外运动,发展幼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3、活动中能大胆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学习: 1、了解自己身体的主要部分和五官的主要功能,初步知道要避开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因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喜欢操作、摆弄,并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环境中有趣的物品及现象。 3、了解周围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能尝试比较、发现其明显的差异。 4、对简单有趣的科学现象有探索的愿望,在成人的帮助下初步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5、初步学习5以内的数数、认数。 中班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生活:

1、初步习得刷牙、漱口、使用调羹、手帕、纸巾、便纸等生活技能,对自己能做的事表现出自信。 2、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能关注熟悉的人和弱小的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3、愿意帮助集体做事,有爱劳动的习惯。 4、能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能觉察并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要。 5、能理解日常规则和尊重公共生活的基本常规,有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能留意和了解周围各种常见的符号的意思。 游戏: 1、学习结伴、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能注意倾听他人的说话,并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 2、游戏中乐意用动作、歌声、语言、绘画等手段表现所能理解的事物和喜欢的角色。 3、愿意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4、能遵守游戏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适宜的行为。 5、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和表现方法表现事物,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 1、有了解自己身边的各种新鲜事物的兴趣,乐于主动收集和交流新的信息。 2、了解常见动物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进一步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 3、喜欢阅读,初步理解书中表达的内容,学习欣赏各种中外儿童的艺术作品。 4、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绘画,有初步的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5、结合日常生活,学习10以内数的形成,初步理解粗细、长短、高矮等概念,并在实践中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比较、测量活动的方 法。 6、了解社区和松江的一些典型景观。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感受节日的快乐。 7、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懂得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8、乐意亲近自然,能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感知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 运动: 1、积极参加各类运动活动,精神充沛,动作轻松,自然协调。 2、能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周围事物的形态和动作特征,感知运动节律的变化。 3、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活动,在过程中能玩出多种花样。并体验合作的乐趣 4、对相关的信号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中学生常见心理挫折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加,中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自我意识有了发展,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经济上没有独立,心理上存在着依赖感,他们对生活、未来的理想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形成种种矛盾,加之,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尚不完善,在种种矛盾面前必然产生心理上的挫折,并表现出种种由各种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对此,有的学者称之为“青春期综合症”或“挫折综合症”。现就中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作一分析: (一)学习挫折 学习挫折是指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在心理上造成的困惑、不安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中因学习挫折感到困惑的人数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重,学校基础教育始终围绕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而转,形成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应试教育,其结果便是人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也不得不重视分数,每次测验,考试都力争取得好的成绩,然而一旦事与愿违,考试失败或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便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想把学习搞上去,但因方法不当,基础较差,虽经努力,效果却并不显著,为此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长期以往,便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陷入学习棗成绩差棗感到压抑棗失去信心棗自卑棗厌学的恶性循环中。 (二)人际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人类获得信息,交流情感,免除能力不足与孤独感,满足生存需要与归属感的一种需要。社会发展越进步,人际交往的形式就越复杂,交往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大,人的心理能力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交往顺利活跃,便能心情舒畅,身心健康,而一个人的交往受到阻碍,便会感到心情郁闷,缺乏朝气,有碍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我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那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做为社会成员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摆在社会集体中的恰当位置上,并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有可能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美发展。 但是,人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人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所碰到的最困难的课题之一。如果说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话,那么,人一生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从人的一生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能够做到大体清楚,基本正确就不错了。从人的成熟期的发展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逐步深入,最后接近于成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幼儿阶段属于发展早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还十分肤浅。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对自己几乎没有多少认识。他不清楚自己同周围事物的界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实体,更不知道使用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他不知道主动地伸手抓物;他吸吮自己的小手,就像吸吮一个玩具一样,并不了解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在摆弄玩具时,如果从他手里把玩具拿走,他不会追寻,如果再将玩具放在他的肚皮上,他也不会主动伸手将它拿出来。放在他肚皮上的玩具就象长

在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成为他身体的一份。这些都说明,孩子还不清楚做为主体的自己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孩子为了弄清这个界限,并了解自己的独立存在,大约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认为,孩子了解自己是从看到自己的力量开始的。当孩子将玩具扔到床上后,妈妈给他捡起来,他又再次将玩具扔到床下。如此往返,他逐渐看到了自己有一种作用于其它事物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力量可以在许多场合表现出来,这就不断强化了孩子的上述感觉。其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孩子开始了解自己身体各部的名称,如哪是自己的头,哪是自己的手、脚、眼、鼻、口等。这时,孩子逐渐了解了做为一个生物实体的“自我”,并把自己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区分出来。 但是,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实体,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做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孩子是在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逐渐认识的。首先,他借助于语言确立了自己的名字,并以此代表自己同他人进行语言交往。这种交往活动常常不只是为了生理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社会性的需要,如玩耍。在效中,孩子从开始使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到掌握代名词“我”,这时他才真正把自己做为一个社会的主体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独立出来,才会真正开始积累对于“我”的认识。孩子大体要到三岁左右,才会成熟到如此程度。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一种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的愿望,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这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个时期,鼓励孩子独立行动,赞扬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每一点成

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自我的发展 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3岁以前的一段时期。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当代对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多运用镜像技术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提出“镜像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 (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学者(哈特)总结了各种有关研究,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过程。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表现为主动地引起自身的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用自己的动作引发出镜像的动作,这显示婴儿能够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知。 其二,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对自我镜像与自己动作之间的关联有了清楚的觉知,表明婴儿已经能够区分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作出的活动。如婴儿热衷于扔玩具,让成人拾起,再扔,再拾,反反复复。这就说明,他把自己视为活动主体,并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显示主体自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期具有了人类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表现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婴儿客体我的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两岁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这表明婴儿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自我认知。 (2)、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幼儿期 幼儿期:3岁至6、7岁,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又称为学前期。这一期间属于儿童人生发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其年龄主要是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逆反期幼儿的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他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 逆反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于: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自以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并大胆付诸实际行动;自以为能干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态,自己重做;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说“不”,并按自己的愿望说“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等表扬。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这之前婴儿处处依赖父母,父母紧密地控制儿童的行为,这是依赖和控制的平衡期。到了3岁左右,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跃入”新阶段的动力和趋向。 这个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言语发展和行为活动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构成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所以他们便跃跃欲试地趋向新的发展阶段。 【案例分析1】答案: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 (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 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

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 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幼儿自我意识活动设计说明

我们的主题:《我们的身体》 容与要 求: 1、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位的外部特征,体验它们的作用。 2、运用测量及比较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大,并为自己长大而高兴。 3、初步了解和积累爱护身体的基本尝试。学习保护身体的方法,体验身体健康的快乐。 活动与指导: (一)我们的脸蛋 1、散文:秘密(语言) 2、健康歌(歌曲) 3、练眼力(语言) 4、表情娃娃(数学) 5、会听声音的耳朵(科学) (二)双手真能干 1、认识指纹(科学) 2、我爱小手(科学) 3、小手歌(歌曲) 4、好看的手影(艺术) (三)我的小脚丫 1、滑稽的脚先生(歌曲) 2、小脚印(语言) 3、大鞋和小鞋 (四)我们快快长 1、我在长大 2、我长高了 3、笑呀笑(歌曲) 我们的儿歌 儿歌:脚印 小鸡的脚,尖尖的,跑来又跑去,竹叶撒满地。 小狗的脚,圆圆的,跑来又跑去,梅花落满地。 小鸭的脚,扁扁的,跑来又跑去,小扇铺满地。 小孩的脚,胖胖的,跑来又跑去,小树栽满地。

散文诗:秘密 墙角有条小缝,风儿会吹进来, 小雨会钻进来,凑近小缝仔细瞧: 可以看见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彩虹从屋顶上浮现。 可以看见独角兽在月牙周围打转,一大把流星从天边划过。 可以看见太空战士登上火星,小精灵钻进地球的肚子。 这些都是我们的秘密,只能一个人去看,别人都不会知道。 儿歌:十个手指头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斗,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健康歌 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能够较清楚的演唱歌曲。 2、感受运动身体的快乐。 过程: 1、欣赏歌曲 2、学习歌曲1)、说说歌曲中唱了些什么?2)、身体哪些地方动?3)、熟悉歌曲4)、演唱歌曲 3、歌曲表演1)启发幼儿根据歌曲创编容,说说身体的什么地方还可以动?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快乐的边唱边动,体验歌曲的活泼、欢乐的情绪。 4、活动结束。 身体怎么动 目标: 1、能够积极探索自己身体的运动机能。 2、感知自己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能运动。 过程:1、哪些部位能动?1)、除了手、脚、脖子、屁股能够动,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能动?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3)、鼓励幼儿经验交流。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培养农村幼儿自 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顾欢华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已走向新纪元,未来世纪的明显特征是科学技术日益昌盛,知识发展日新月异,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五光十色,相互影响。我们 确信,未来时代的教育只有一个选择,既教会人们学会学习、学会 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发展,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和情感化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个性发展契入。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育是以 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市学前教育纲要》及新出台的《全国学前教育教育纲要》都特别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部分,是个性形成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 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大约在1岁左右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儿童的 自我系统主要包括3个部分: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 而我们农村的幼儿严重的自我认识不适当的现象,在遇到动机冲突或挫折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 解内心的困扰和不安,陷入回避矛盾、自欺欺人的境地,而对于自 我评价也过低,缺乏自信心,表现为低度的自我尊重,只为自己确 定很低的目标,只有很差的成就动机,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 交往、行为退缩、情绪抑郁,也常常不能够自觉掌握和调整自己的 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这样的儿童以后很难适应复**变 的社会生活,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常会出现种种为题和障碍。 因此,只有重视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认知层面,幼儿学习动力和态度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而只有积极学习探

索,与人合作并反观自身的愿望不止、热情不息的健康个性品质,才是一个人科学认识和心理品质培养迈向巅峰的可靠保证! 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幼儿教育,由于家庭、环境、传统教育观念、师资等的影响,对于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具体的培养途径的研究。 综上所说,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的途径研究解决了在幼儿园教养活动中如何运用最恰当地途径进行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及在幼儿个性发展中发挥其最佳作用,加快了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进程。 二、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目标:在幼儿园教养活动中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及小、中、大三个层面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分层目标。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收集有关情报资料。收集了有关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如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同时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理论,为本课题的顺利研究做充分的准备。 (2)调查法:运用问卷、座谈,调查了本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及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3)思辩法:制定了3到6岁农村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指标。 (4)行动研究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实践研究,保证了课题计划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总结出了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目标、途径、评价体系;汇编了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内容的指导方案。 3、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99、12---2000、2:广泛收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信息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研究资料。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指标

小班社会领域幼儿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社会领域自 我 意 识 1 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 同 姓名、性别、 年龄、属相 问答 1能全部说出,并且知道的更多(优秀) 2能清楚地说出(良好) 3能说出2-3项(再努力)2 愿意自己的事自己做,相 信自己的能力 穿衣、洗手、 吃饭、入厕 观察活动 1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优秀) 2能完成4项(良好) 3能完成2-3项独立完成(再努力)3 知道遇到困难时寻求帮 助 生活、学习、突发情况问答、观察 1知道主动及时地寻求合适的帮助(优秀) 2知道寻求帮助(良好) 3不知道寻求帮助(再努力)1 有自己长大的意识,感 受成长的快乐 回忆成长的过程 (年龄、身体特征) 语言讲述 1知道自己长大,能感受到长大的乐趣(优秀) 2知道自己一天天长大,感受到身体的变化(良好) 3知道自己长大(再努力) 2 能辨别行为的美与丑。辨别行为的对错观察活动 1知道行为的对与错,并能严格要求自己(优秀) 2能辨别行为的对错(良好) 3对行为的对错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努力)

中班社会领域幼儿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社会领域自 我 意 识 1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尝 试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判 断 一日生活观察、谈话 1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会表达自己理解和判断(优秀) 2知道一些自己的优缺点、但不会进行表达(良好) 3不很区分自己的优缺点(再努力)1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 愿意学习。 能表达出别人的优点 游戏、问答 1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优秀) 2知道别人的优点(良好) 3不明确别人的优点(再努力)2 有集体意识,愿意为班 级服务 班级活动观察 1愿意为班级服务,自觉处理班级事务(优秀) 2能够按要求为班级服务(良好) 3对班级工作不够积极(再努力)3 有自信心,相信自己能 把事情做好 手工活动等观察操作 1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优秀) 2敢于自己独立去完成(良好) 3没有信心,独立完成的能力弱(再努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