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讲:泾渭分明

第一讲:泾渭分明

第一讲:泾渭分明
第一讲:泾渭分明

第一讲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同样,学习STM32的过程也如同大河汇聚一样,无数的支流汇聚成大江,聚少成多,积沙成塔。

本讲学习目标:

1、理清架构,把握重心。

2、审时度势,看清自我。

3、适时查找,择优吸收。

A:写在前面的话

STM32是Cortex-M3系列的,而Cortex-M3处理器采用ARMv7-M架构。如果不知道,请你记住吧,否则乱说出去让人笑话的。而M3的M,正是指代的ARM中的M,可想而知,M3只是比较弱的ARM一种,在国外并不高端。

为何笔者说的如此廉价的片子,用的好的却是少部分的工程师?为什么买了开发平台却不知如何去有效的学习?究竟错在了哪里使得你止步不前?

原因只有一点:你还没有适应!没有适应STM32芯片的编程背景,没有适应大量文档的有效阅读,没有适应STM32的开发方式!多数的工程师51学的很溜,于是乎闲暇时候转型STM32。有人说:单片机无非就是配置寄存器。可是正是这句无非,使众多工程师止步不前了。

笔者在10年8-9月之间,入手了STM32,阅读了N多开发板资料,闭门造车看了一周的代码,小有体会,加以实践,果然恍然大悟。玩过一遍之后,就作为技术储备扔下了,并没有太大在意。

直至近日,为人答疑解惑之时,创立本坛,为避免重复劳动,所以开始着手整理这本“稀里糊涂学STM32”教程。

B:揭秘STM32

STM32结构远比51复杂,所以有着众多的寄存器网络,整体的芯片架构如下:

DMA或许很多朋友没有学到,我暂时不想先做介绍,但是希望关注的是AHB总线这是贯穿所有外设的一条总线,可以在图中发现,AHB经过桥接,由APB1、APB2控制着几乎所有外设,希望记住一点,2>1,如何理解呢?APB2属于高速设备,而APB1则属于低速设备。

上面的一些介绍,是为了让大家对STM32的硬件结构有所理解,如需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去参看26页(RM0008STM32F10xxx参考手册中文V10)。

接下来想说明下STM32的软件底层,同样是结构很是复杂,以前玩51的时候有些工程师一个Reg52.h或者我这种懒人AT89X52.h用了很是开心。同样道理,STM32也有一套完整的,含有致命与知名缺陷的,完整外设的“.h”见下图: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4.0”中的inc)

到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常听人说,STM32有两种软件开发方式,用库和不用库,这时候你该清楚的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了,什么是用库做开发,库在哪里?这点确实值得细细道明。在设计STM32时,官方已经发现其架构的复杂,所以请了几个倒霉工程师,做了一些库函数,包括诸如声明、定义等等,开始的几版漏洞百出,直到2.0-3.0的这一过渡,库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并且逐步有了自己的套路。

----------------------------------------------------------------------------------------------------------------------说下用库开发的优缺点吧,大致是这几点:

1、开发效率上高,集成库环境优美~适用于急于求成~

2、不用看繁琐的手册,一本固件库函数指南搞定~

3、执行及编译效率不高,速度慢,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代码。

4、有手有脚都能做。

(最新的库和相关的APPLICATION NOTE&DATASHEET可以在ST官网上下载,具体地址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17508829.html,/internet/mcu/class/1734.jsp)

----------------------------------------------------------------------------------------------------------------------准备工作:

1、下载V3.4库文件,找到stm32f10x_stdperiph_lib_um.chm文件

2、下载中文版V2.0固件库手册,因为有可能上面的库文件手册有些E文看不懂

3、下载STM32F10X参考手册中文版,最近的版本是V10

4、下载编译环境KEIL MDK,笔者使用的是MDK4.1

5、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款开发板,笔者不是卖开发板的,所以任何一块都行,没

有统一规定。

6、准备一个Jlink或者ULink2仿真器,或者也可以使用ISP方式,那只需准备

一个USB转串口。

7、不要带板凳,因为屁股不能帮助你思考,只需要带脑子即可。

----------------------------------------------------------------------------------------------------------------------关于奖励:

笔者下学期将有学校实训课教学,故需要时间整理实训指导书,而本群之手册,将会是其蓝本,本群之糊涂课,将为试讲,若有不足还望见谅。凡能完成所有课程,并完成最后大作业真正理解STM32开发方式,完成学习心得及笔记者,在分享进步之后,将有机会借到M3内核芯片的小板一块,虽然是旧的,而且是借着玩,但是我希望获得的同学能有所应用。并人人相传。

用库,那么请你下面看这张图,接着听完我的课,要不想用库~哇哈哈,你可以回去看看好友正点原子的及其配套的ALIENTEK MiniSTM32开发板。其实并不是一定要用库操作,但是初学者,我一直认为,还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用库入门,用寄存器提高。

下面是库文件的结构图:

看了以上结构图,是否有所感想?深刻理解了这张图的组成,即可建立自己的工程,完成对应的工作。很多朋友在不同的手册上一步步跟着做,建立了第一个工程,点灯,但是不知其所以然,群内的三位管理员,皆经历过笔者痛骂,试想,如果没有别的技术文档,仅有ST的官方文档,您是否能如同51那样顺手的完成一个点灯工程呢?

应用层软件是依赖于第二层的定义以及第三层相关的库函数文件完成的,如果你不想使用库,那么你可以利用stm32f10x.h中的寄存器和结构体的定义直接对寄存器操作。而用库开发则是依靠第三层中已经定义好的一些函数直接进行函数调用。下面将会解释下几个关键的衔接头文件。

继续看结构图,stm32f10x.h是如同Reg52.H一般重要的头文件,他定义了芯片的类型

及外设,并且在0461行处引入了另外三个头文件(而后会适当做一些介绍)#include"core_cm3.h"//ARM公司为了标准化M3内核的一些声明#include"system_stm32f10x.h"//没啥东西的~

#include//编译器及内部参量类型定义

在引入头文件过后,定义了一些变量类型,和外设相关的结构体、外设常量。

请注意一下8729行及以下部分:

#include"stm32f10x_conf.h"//很关键的哦!稍后会讲!

#define SET_BIT(REG,BIT)((REG)|=(BIT))//一些ARM中的位操作定义

#define CLEAR_BIT(REG,BIT)((REG)&=~(BIT))

#define READ_BIT(REG,BIT)((REG)&(BIT))

#define CLEAR_REG(REG)((REG)=(0x0))

#define WRITE_REG(REG,VAL)((REG)=(VAL))

#define READ_REG(REG)((REG))

#define MODIFY_REG(REG,CLEARMASK,SETMASK)WRITE_REG((REG),

(((READ_REG(REG))&(~(CLEARMASK)))|(SETMASK)))

----------------------------------------------------------------------------------------------------------------------关于stm32f10x_conf.h:

他是一个起到开关作用的头文件,0027行开始是对前文提到的那堆头文件做开关,有人会问如何做开关,其实只要//注释掉不需使用的头文件即可,而软件层次结构图中的PPP.X就是相关的那些.h和.c文件。

----------------------------------------------------------------------------------------------------------------------看了这里,是否对STM32的软件结构有所了解了呢?其实只需要从stm32f10x.h开始顺藤摸瓜即可了的。还需要提醒的是,在做好这些文件衔接的工程中还需要一个启动文件,不知道你们是否在玩51的时候接触过,但是STM32的启动文件有些不同,虽说开发时不需要你去了解,因为早已有先人写好了,但是希望有兴趣的可以知道启动过程下是如何运作的。在inc里找不到的文件可以在这个路径下试试找,启动文件也在里面: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4.0\Libraries\CMSIS\CM3\DeviceSupport\ST\STM32F10x

在刚才的路径下你还可以找到:

----------------------------------------------------------------------------------------------------------------------别急,这张图还没彻底讲完,试问说起it你们会想起什么?

It是STM32的中断函数,这个是独立在库文件之外的,暂时还没用到,不过可以在这个路径下找到相关内容。

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4.0\Project\STM32F10x_StdPeriph_Template

以下是我按照上面对软件结构的理解,建立的一套工程模板。原因是如果使用库,那么建立工程时会很繁琐,如果有了一套适宜自己的模板,那么相信开发起来会很顺手。

其中要说明的是“.LIB”文件,这是我自己生成的一个包括所有库函数中.c文件集成库文件,具体生成方法以后会介绍到,需要自行添加“stm32f10x_lib.h”,现在还是希望读者能有针对的添加需要的.c文件和必须的.h文件来建立工程。

另外,需要知道一些外设的缩略词,详情见下图:

C:课后练习

第一讲泾渭分明的意思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旨在区分一些本来相对模糊地概念,将STM32的层次深入的剖析,希望有所帮助。课后练习是根据自身理解,记住是自身理解,而不是照抄别人的方法,建立一个工程模板。

D:听课笔记

--------------------------------------------------------------------------------------------------------------------------------------------------------------------------------------------------------------------------------------------------------------------------------------------------------------------------------------------------------------------------------------------------------------------------------------------------------------------------------------------------------------------------------------------------------------------------------------------------------------------------------------------------------------------------------------------------------------------------------------------------------------------------------------------------------------------------------------------------------------------------------------------------------------------------------------------------------------------------------------------------------------------------------------------------------------------------------------------------------------------------------------------------------------------------------------------------------------------------------------------------------------------------------------------------------------------------------------------------------------------------------------------------------------------------------------------------------------------------------------------------------------------------------------------------------------------------------------------------------------------------------------------------------------------------------------------------------------------------------------------------------------------------------------------------------------------------------------------------------------------------------------------------------------------------------------------------------------------------------------------------------------------------------------------------------------------------------------------------------------------------------------------------------------------------------------------------------------------------------------------------------------------------------------------------------------------------------------------------------------------------------------------------------------------------------------------------------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的奇特景观。 A、陕西西安 B、山东潍坊 C、河南洛阳 D、河北秦皇岛 泾渭分明,汉语成语,读音jīng wèi fēn míng,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出自《诗经·邶风·谷风》。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 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鸟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经的是关中平原、八百

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

泾渭分明的两江水_初一写景作文

泾渭分明的两江水 岷江在宜宾汇人金沙江,浩浩荡荡奔向东海。在两江汇合的河面,你会发现:南边浑,北边清,形成一条明显的界线。冬季,岷江水清澈透明,呈深绿色,金沙江呈浅泥黄色;即便是垔季,岷江水略呈浑浊,与这时已呈金黄色的金沙江浑蚀江水相比,仍有极大差别。这什么原因 金沙江与岷江颜色的差别,是由于它们含沙量不同。据水文资料记载,1988年2月16 日,在金沙江屏山水文站測得金沙江含沙量为430克丨米3。而在岷江髙扬水文站测得岷江含沙量44.4克丨米3,金沙江含沙量差不多是沙量为3010克丨米3,岷江为1480克丨米3,金沙江含沙量仍是岷江的两倍多。难怪它们的水色有明显的区别。 那么,两条江的含沙量为什么不同呢?这就和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关了。岷江发源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岷山南麓,流经松潘草地和川西平原。上游土壤粘性较大,不易受侵蚀。整个流域植被覆盖较好,水丄流失较小,岷江在灌县城西经都江堰流人川西平原后,河面衆然开阔,河床比前锐减,河道弯曲,水流变缓,这样,泥沙沉积,使中下游泥沙显著减少。所以,岷江水经常是清洌可鉴,呈现美丽的绿色。 用平实的语言介绍,得出结论后文章戛然而止,文章筇明、^0 金沙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丛中。在上游,它大多流经高原和高山地区,那里的季节性积雪和冻土层解冻后,土层疏松,土粒被融雪水带人江河。上游河岸陡峻,河谷狭窄,如著名的虎跳峡最窄处只有30米。因此,水淹十分糖急。金沙江流域多地震、泥石流,岩石棵

露,岩层断裂玻碎,加上许多地段植被遭到严重玻坏,水土淹失十分严重。金沙江流域受西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河流汛潮早而长。每当暴雨来临,千万股山洪挟裹大量泥沙冲入金沙江东干流,随着滴急的金沙江水一泻千里。在漫长的旅程中,泥沙难以大量沉积。到了宜宾,舰呈浑黄|浑蚀不清,与绿色透明的岷江相比^泾渭分明。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

1,家应该都听过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它一般用来比喻界限清楚,也用来表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这个成语源于泾河和渭河,那你知道泾渭分明发生在哪里吗?在在西安市高陵区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因为含沙量不同,出现一清一浊的奇特景观。 2,发生在陕西西安的奇特景观。“泾渭分明”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色,泾河和渭河在我国陕西西安汇合在一起,两河之间清水和浊水互不相融。

3,一般来说对待同一种食物,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大家都会用泾渭分明来形容。之所以会有这个成语,是因为泾河和渭河清浊不相容的奇特景观,衍生出的成语。泾渭分明发生在哪里呢?它在西安市高陵区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因为含沙量的不同,呈现出清浊不相容的奇景。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二泾河则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因为两者含沙量的不同,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界限十分的明显。所以许多人都喜欢用泾渭分明,来比如界限清楚或者是是非分明有时候也会被人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者是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 泾渭分明这个词语的雏形,经考证很可能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因为这个成语的关系,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前往西安市高陵区观看这一奇景。现在虽然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还在,但是实际上渭河的水色和含沙量,因为环境的破坏有了很大改变。 1地理位置 泾渭分明自然景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境内。最佳观赏点位于西安市高陵区渭阳一路(即泾渭分明北岸)。

辨析 历史上关于泾渭分明的记载大致分为“泾清渭浊”和“清渭浊泾”两种观点。 1.春秋。《诗经》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2.唐代。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等,其诗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渭清泾浊)。 3.宋代。记载中和唐代一样“清渭浊泾” 4.清代。乾隆派陕西巡抚秦承恩,对泾渭进行考察得出了“泾清渭浊”的结论。 后来泾渭分明的情况是这样的: 1、泾河虽从黄土高原流下来,但它早已切到了黄土下的基岩上,因此泾河的河床是石头底。它在有的地段是浑的,但大部分河段是清的。7,8月的洪水季节或春汛或上游降雨,则河水是浑的。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清的。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陕西西安的奇特景观。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 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鸟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经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

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

泾河与渭河泾渭分明是发生在哪里的奇特景观 大家对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并不陌生,一般是指做人做事和别人完全不同。这个成语很好理解,可为何称为泾渭分明呢?泾河与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船张村交汇,也因此诞生了泾渭分明的神奇景观。 有旅客说到:“今天去了一趟西安市高陵区,终于深刻理解了泾渭分明是什么意思”。没错,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也很熟悉它所表达的思想意境。 但它的原始出处大家知道吗?其实它是一种自然景象的写照。径水现称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众所周知,黄河的最大支流是渭河,而渭河的最大支流是泾河,这两条河流在西安市高陵郊外交汇时,由于各自河水携带的沙土含量比例不同,结果呈现一清一浊,泾河清,渭河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 这些年来有很多人来泾河和渭河考察,发现两河的水质截然相反,反而是渭河水浊而泾河水清,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杜甫写的并没有错,你想啊,现在距离杜甫那个时代已过去一千三百多年了,水质变化是必然的。渭河本身其实也是带泥沙东下的,只不过没泾河那么多。在泾河汇入渭河之前,渭河自带的泥沙每年约1.78亿吨。 现在有这么一种解释,认为渭河上游的河道因为泥沙太多,导致渭河上游的水质较浑浊。出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各个时期的人们会在渭河和泾河上游进行开发,开发程度的轻重会导致渭河和泾河泥沙数量的多少。有人算过,从春秋战国到魏晋时,泾河浊而渭河清。到了战乱不休的南北朝时期,泾河水变清了,渭河又浑浊了。到了隋朝和唐朝时,泾河水浊而渭河水清。唐朝五代之后,泾河水开

始变清,渭河水变得浑浊起来。 这些都说明人类的开发对河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人在呼吁:“为了真正的泾渭分明,开发河流时要做到科学统筹,不要只考虑眼前,还要考虑子孙后代。”

楚河汉界 泾渭分明

在今天荥阳市东北广武镇东北的邙山(又名广武山)上,有一条南北向的山涧,将东西走向的邙山拦腰截断,这条山涧,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又名广武涧)。鸿沟的两侧,各有一座古城,东面的为霸王城,西面的称汉王城,所谓汉霸二王城,指的就是这里。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郑州荥阳的鸿沟,是个有故事、值得回味的地方。走进荥阳的广武,你随便问及当地老少,他们都能对鸿沟的来龙去脉说上几个典故,尤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向你炫耀: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指的就是鸿沟。抚今追昔,发现那些曾经炫目甚至改变了历史的伟大人物,那些发生在这里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依然清晰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鸿沟的出名,源自于发生在汉霸二王城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的双方,一个是汉王朝的始创者刘邦,一个便是那高唱着“虞兮虞兮奈若何”,至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剧英雄——项羽。 如果追溯鸿沟的历史,就不可回避战国中期的魏国。春秋时期,晋国非常强大,但随着国内大臣的势力增强,晋国几经动荡,直到战国初期,晋国就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据史料记载,魏国是韩、赵、魏三国中最早发展起来的国家,它最早的势力范围在山西南部和陕西东部,随着势力的扩张,魏国在黄河南岸,今天的延津、原阳、开封一带获取了大片的土地。这样魏国的疆域就有了东西两部分,中间被韩国和赵国隔开,就像今天的美国国土被加拿大分开一样。 到了公元前339年,魏国又把都城从山西的夏县一带迁到今天的开封。既然疆域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那就要有一个连接的通道。于是,当时的鸿沟就起到了连接魏国疆土的重要作用。它当时并不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而是一条灌满渠水宽宽的河道。 只能先有通道,才能迁都,所以鸿沟的开凿应该在魏国迁都开封之前。公元前361年,魏国投入大量人力,在荥阳县北的黄河南岸开凿水渠,将黄河水引入,一是作为运河,作运输粮草物资之用,二是作为水利工程,灌溉土地。 从公元前203年冬开始,刘邦、项羽就一直在鸿沟两侧对峙,两军在此连番争夺,相持数月,最终因楚军缺粮,军心涣散,加上韩信也出兵击楚,项羽被迫与汉约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此鸿沟。

金山文档: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金山文档: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前几天,公司里刚入职三个月的孩子突然说要聊聊。看着他一脸凝重的样子,我还以为传说中“入职三月跳一跳”的职场伦理剧马上要上演。几句聊下来后,发现困扰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曾经困扰我自己的问题: “工作这么忙,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已经快要没有了。” 我对此的回答是: “你的生活还是你的生活,只不过它长成了工作的样子。” 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的过去,也有独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堪曾经,在小学生的作文里有一个经久不衰的桥段:每到下午5点多的时候,楼道里就会传来沉重的脚步声,是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了。父母先是忙着准备晚饭,然后一家人和睦地聚餐之后,父亲喝茶看报纸,母亲追剧打毛衣。 哦对,那个时候还没有追剧这种说法,但是《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绝对是最常见的家庭晚间娱乐。 那个时代,工作和生活是泾渭分明的。每个人都是安分守己的,我们从还珠格格里也看不到偷税漏税,从耳机里的《奔跑》也闻不到毒品的味道。 但是在那个时代,互联网也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离开了工作单位,你几乎没有办法继续升华你的事业。 这样的时代,真的值得怀念吗? 工作生活边界正在消弭 人的上进程度,取决于上进行为的难易度。而互联网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上进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也擦掉了工作与生活的最后一块边界。 面对这个工作与生活融合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有的人一筹莫展,感慨夹缝越来越窄,日子越过越苦;有的人激情四射,用热情与努力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且不提前者与后者的对错,当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让自己变得更加从容的人,才是真能握住自己命运的人。 移动办公,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 而金山文档,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中地理泾渭分明的原因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引一段文:渭河流域暴雨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西风槽、青藏高原热带高压影响所致。暴雨有以下特点:①暴雨多出现在7~8月份,一般南部早于北部,东部早于西部,最早可发生在4~5月份。②暴雨中心多,笼罩面积大,历时较长,但强度不大。 ③暴雨多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增加了前期土壤含水量和抬高河槽基流,为第二个过程的洪水量和洪峰增大创造条件。 渭河洪水主要是由于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所形成的暴雨洪水,不同部位洪水特性不同。上游暴雨由于受秦岭(陇山)的阻隔,很少向下游移动,所以洪峰值不高,而洪量较大。中、下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大小,主要取决于泾、渭洪水是否遭遇。因为渭河上游和泾河上游常处于一次大暴雨的笼罩区,若相遇则会形成峰高量大的洪峰。如1954年8月,渭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大面积、长历时的全流域性暴雨洪水,由于暴雨中心多、降雨量大,渭河干流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洪水。1988年8月,则由于下游支流和干流洪峰遭遇,使临潼站出现3770m3/s的洪峰流量。洪水期含沙量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渭河成为有名的多泥沙河流。

泾渭分明的中国

泾渭分明的中国 泾渭分明,是指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两河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因其成为“关中八景”之一而闻名天下。典出《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泾渭分明”这种风景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过它们的成因并不只是水清水浊那么简单。 1.甘肃洮河与黄河交汇处 我国甘肃永靖县境内,洮河与黄河交汇处,水面上出现了分明的黄、绿两色分界。图片右侧,河水青绿色的是黄河——这里地处黄河上游地区,还未进入黄土高原,河水还比较清澈;左侧浑黄的是洮河,因为它穿越了陇西黄土地区,裹挟了大量的泥沙,在这里反而客串了“黄河”。 2.广东肇庆西江、贺江交汇处 在广东封开县江口镇的西江、贺江交汇处,也有这种“清浊分明”的奇观,特别是在西江洪水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上游降雨带来大量泥沙,西江水变得更加浑浊,黄色的江水翻腾着滚滚而下。而它的支流贺江全部流经植被覆盖良好的

山区,因此江水清澈,碧绿如蓝,很是诱人。因此,两江交汇处一清一浊,对比十分强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万千。 3.重庆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 朝天门码头位于重庆城东北,是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 左侧嘉陵江于此注入长江,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清浊分明。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4.湖北武汉汉江汇入长江 汉江,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湖北省襄阳市以下简称襄河。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南麓,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5.吉林嫩江汇入松花江 嫩江,在黑龙江省,古名难水,明代称脑温江,清初名诺尼江。源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流在嫩江县以上接纳大兴安岭东坡和小兴安岭西坡流出的许多支流,河

泾渭分明话奇妙的地理现象

“泾渭分明”话奇妙的地理自然景观 高考模拟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成语‘泾渭分明’即由此而来。请解释其自然原因” 题给的答案是:“泾、渭河河流受锋面雨带推移规律的影响,先后错开了雨季和汛期(当锋面雨带北移时,渭河首先进入雨季,水浑,而泾河水清;之后,泾河进入雨季,水浑,而渭河则水清。当锋面雨带南移时,泾河先进入雨季,而渭河后进入雨季。)” 我对这个答案有疑惑,在我的知识层面里一直认为泾河浊渭河清,因为我知道泾河是从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上流下来的,含有大量泥沙;渭河的许多支流是从秦岭流下的,因此含沙量小,自然比泾河清。 我试图查字典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很奇怪,“泾渭分明”这个成语虽然妇孺皆知,权威性的工具书对其的解释却说法不一。《现代汉语词典》则说:“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中国成语大词典》写道:“古人认为渭水清,泾水浊。泾水流入渭水时,清浊不混。”;《辞源》说,《诗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是说“泾因渭入而浊”。《高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不同的说法使我更疑惑。 我赶紧上网搜索,搜索的结果很有意思:有关泾河和渭河孰清孰浊竟然是百家争鸣,而且争鸣了几朝几代,。我很感兴趣,就进行了研究总结。 研究总结: 观点一 《中国成语大词典》的说法:泾河浊渭河清 依据: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明显是泾浊渭清。 观点二 《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源》的说法:泾河清渭河浊。 依据:泾河是一条山区河,落差大、流速快,一次次不断地向下切割河床。经过漫长的岁月,泾河早已把黄土层切开,切到了基岩,因此平时泾河流淌在石头的河床上,河水是清的,只有在下暴雨的雨季或冰雪融化的春汛期,才会从黄土高原上带来大量的泥沙,这时的河水是非常浑浊的。 而渭河的中下游是一条流淌在冲积平原上的河,这个冲积平原就是大名鼎鼎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沉积了从秦岭和四周山上的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渭河就流淌在这泥沙堆积的平原上,渭河的河床是泥沙的,渭河河水始终携带一些泥沙,因此渭河无论何时都是混的。 观点三 《高级汉语大词典》和“高考模拟题”中的说法:泾河清时渭河浊、泾河浊时渭河清依据:泾、渭河河流受锋面雨带推移规律的影响,先后错开了雨季和汛期(当锋面雨带北移时,渭河首先进入雨季,水浑,而泾河水清;之后,泾河进入雨季,水浑,而渭河则水清。当锋面雨带南移时,泾河先进入雨季,而渭河后进入雨季。)” 观点四 史念海说法: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而异。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 依据:春秋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渭河下游的农业较为发达,渭河两岸的平原

第一讲:泾渭分明

第一讲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同样,学习STM32的过程也如同大河汇聚一样,无数的支流汇聚成大江,聚少成多,积沙成塔。 本讲学习目标: 1、理清架构,把握重心。 2、审时度势,看清自我。 3、适时查找,择优吸收。 A:写在前面的话 STM32是Cortex-M3系列的,而Cortex-M3处理器采用ARMv7-M架构。如果不知道,请你记住吧,否则乱说出去让人笑话的。而M3的M,正是指代的ARM中的M,可想而知,M3只是比较弱的ARM一种,在国外并不高端。 为何笔者说的如此廉价的片子,用的好的却是少部分的工程师?为什么买了开发平台却不知如何去有效的学习?究竟错在了哪里使得你止步不前? 原因只有一点:你还没有适应!没有适应STM32芯片的编程背景,没有适应大量文档的有效阅读,没有适应STM32的开发方式!多数的工程师51学的很溜,于是乎闲暇时候转型STM32。有人说:单片机无非就是配置寄存器。可是正是这句无非,使众多工程师止步不前了。 笔者在10年8-9月之间,入手了STM32,阅读了N多开发板资料,闭门造车看了一周的代码,小有体会,加以实践,果然恍然大悟。玩过一遍之后,就作为技术储备扔下了,并没有太大在意。

直至近日,为人答疑解惑之时,创立本坛,为避免重复劳动,所以开始着手整理这本“稀里糊涂学STM32”教程。 B:揭秘STM32 STM32结构远比51复杂,所以有着众多的寄存器网络,整体的芯片架构如下: DMA或许很多朋友没有学到,我暂时不想先做介绍,但是希望关注的是AHB总线这是贯穿所有外设的一条总线,可以在图中发现,AHB经过桥接,由APB1、APB2控制着几乎所有外设,希望记住一点,2>1,如何理解呢?APB2属于高速设备,而APB1则属于低速设备。 上面的一些介绍,是为了让大家对STM32的硬件结构有所理解,如需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去参看26页(RM0008STM32F10xxx参考手册中文V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