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1.简述心理学家Rubin有关爱的理论的要点。

2.什么是Passionate love? 什么是Companionate love? 两者有何区别?

3.Lee的爱的六种类型是如何划分的?每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Sternberg的爱的三角形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个理论?

5.Hatfiled等人提出的Love schemas的含义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类型?

6.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点,爱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Learning to love?

7.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历的“二次动因学说”存在什么问题?请举出证据表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缺陷。

8.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的定义是什么?

9.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10.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11.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在什么条件下,依恋系统会被激活?

12.什么是Secure base 现象(secure base phenomenon)?

13.Bowlby的依恋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何异同点?

14.根据Ainsworth最初的观察,婴儿依恋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什么样的表现?

15.什么是Ainsworth的“陌生情景法”(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请说明其包含那几个场景,以及标准的程序。

16.依恋测量的Q分类法的特点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17.根据Bowlby和Ainsworth的理论,婴儿依恋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18.在婴儿阶段,哪些因素会决定婴儿的依恋模式?请具体说明。

19.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你亲身的经历,你认为父亲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角色?

20.为什么可以将成人的浪漫的爱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

21.成人依恋访谈(AAI)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其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2.成人依恋访谈(AAI)与陌生情景法(SSP)测量的婴儿依恋模式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23.简述Bartholomew等人关于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的划分逻辑。

24.Brennan等人提出的成人依恋测量的两个维度是什么?他们提出的量表(ECR)是如何编制的?

多人综合版,终于完成了这个浩大工程,看起来可能有点乱,答案是结合各种论文期刊东拼西凑出来的,将就着用吧~但愿不会和老师“同归”于尽~祝所有学“爱的心理学”的孩纸们好运啊~

1.Rubin有关爱的理论。

Rubin是第一个通过客观的心理量表来测量爱的研究者。Rubin将浪漫关系描述为“爱”和“喜欢”。而柏拉图式的友情被认为只是“喜欢”。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的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每个量表包括13项。在他初期的研究中,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只是中等程度的相关(女性r=0.39,男性r=0.60)。

Rubin认为爱包括以下三个特征:接纳,依赖(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提供帮助(p redisposition to help);排他、吸收(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喜欢也包括三个成分:赞许的评价(Favorable evaluation);尊敬(Respect);相似的感觉(Perception of similarity)。

他对爱的二分法的观点对以后爱情分类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2.Passionate love&Companionate love

1978年,Hatfield & Walster按照是否包含性的因素,对爱进行了划分:友谊式的爱情(Companio nate love)和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友谊式的爱:包含的是我们指向他人的那种友好的感情和深切的依恋,并不包含激情和生理唤醒。激情式的爱情:主要包含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亲密感,并伴有激情和生理的唤醒。

Hatfield and Sprecher(1986)年发明了激情爱式的量表(PLS)。这个量表包含30个关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面的激情式问题。Companionate Love were usually measuredby Rubin’s Love scale or Sternberg’s Intimacy (亲密,性行为)subscale.

3.Lee的爱的颜色理论

Lee通过三个主要特点和三个次要特点所构成的纬度,将爱分为6种类型,由于这种分类方法有点像三原色理论,因此他对爱的分类方法被称为爱的颜色理论(Color Theory of Love)。

Lee认为,激情、游戏、友谊是第一等级,称为基本类型,而占有式、理智式和奉献式是第二等级,是由三种基本类型组合而成的。其中激情+游戏=占有, 激情+友谊=奉献式,游戏+友谊=理性式

Eros :浪漫激烈式爱情,主要建立在双方身体的吸引上(physical attraction)。常见表现有: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立刻被彼此吸引,时常有占有对方的欲望,恋爱中十分具有激情,而且常感满足,觉得彼此真是天生一对,觉得对方的外貌特征符合自己的理想标准

Ludus:游戏式爱情,嬉戏和游戏式的。常见表现有:不能给对方一种确定而且清晰的承诺;相信不想让对方知道的自我部分会伤害到他/她;有多个异性朋友,避免让他/她们互相查明对方;可以相当容易且快速的遗忘自己的风流韵事;知道如果事情败露,对方将会觉得难过苦恼;如果对方过于依赖,会想做出一些退缩。

Storge :友谊式爱情,建立在逐步发展的感情和友谊之上。常见表现有:很难确切说明彼此是何时从友情进展到爱情的,确信真诚的爱情必须具备一段时间的关心和喜欢;即使分手了,仍能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认为最佳的爱情产生于长久的友谊;很难确切说明彼此是何时堕入爱河的,认为爱情是一种深厚的友谊关系,而非神秘情绪。

Mania :占有依恋式爱情,嫉妒和束缚对方的。常见表现有:当和对方的关系发生问题时,会感到十分不适;失恋时会变得十分沮丧,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因为想到自己正处于爱情之中而难以入眠;当对方不再注意自己时,会感到浑身不适;恋爱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其他事物上;当怀疑对方正和某人在一起时,会无法放松自己;当对方有一段时间不理睬自己时,会做出一些蠢事去引起他/她的注意。

Pragma:理智型爱情,对爱人在各个方面特点进行有意识的考虑的实用主义的爱情。主要表现有:确立恋爱关系前会仔细思考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在选择恋爱对象前,会先仔细规划自己的生活;爱上一个和自己的生活背景相似的人是件最好的事;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会考虑对方如何看待家人;还要考虑对方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同时考虑对方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在和任何人相爱之前,会先描绘出假使将来有孩子时,对方和我的基因相容性如何。

Agape:奉献式爱情,无私的。主要表现有:尽我所能去帮助对方度过艰难时刻;与其让对方承受痛苦;不如自己承受;对方得到快乐,我才快乐;愿意牺牲自己的愿望来让对方达成他/她的目标;我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由对方支配;即使对方发怒,也会全心全意地爱她/他;为了对方的利益,可以忍受任何事情。

–Eros :浪漫激烈式爱情–Ludus:游戏式爱情–Storge :友谊式爱情–Mania :占有依恋式爱情

–Pragma:理智型爱情–Agape:奉献式爱情

5.Hatfiled等人提出的Love schemas理论

Hatfiled提出爱情图式(Love schemas)理论,认为,爱情图式建立在两个要素基础之上:人们在亲密情绪中感到舒适的范围;对一段浪漫关系进行感情投资的意愿。

在这两个要素之上,爱情图式可以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安全型:与他们的伴侣在一起时和独自一人时有同样的舒适感

粘附型、缠人型(Clingy type):在与伴侣一起时感觉良好,而独自一人时会感到不安。这个类型对他们的伴侣会过分的非常的依赖。

轻佻型(Skittish type):在与伴侣亲密时会感到不安,而在自身独处时感觉良好。这个类型极度的自我依赖。

情感不专(Fickle type):在独处和与伴侣保持亲密时都感到不安,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这种类型非常需要从他人处得到自身的认同但是同时被他人辜负。

偶然,不经意(Casual love schema):没有学会在亲密和独立之间平衡。这种类型只对那种不会存在问题的关系或者偶然的关系感兴趣。

不感兴趣型(Uninterested type):对亲近的关系毫不关心。

6.Sternberg的爱的三角形理论

Sternberg的爱的三角形理论(1986)认为爱由三个要素组成,他把这些要素形象地比作三角形的三个边,这三个要素分别是:激情、亲密(性行为)和承诺。

按照Sternberg的理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生活都是爱情的三种成分的组合形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了不同的爱情类型,Sternberg将爱情分为8种类型。(量表共72个问题,每个要素24个)

完全型的爱:三个成分相当,

喜欢型的爱:较强的亲密感,较低的承诺和激情。

心醉型的爱:较强的激情,较弱的承诺和亲密感。

虚爱型的爱:较强的承诺,较弱的激情和亲密感。

浪漫的爱:高度的激情和亲密感,较低的承诺。

友谊式的爱:较强的承诺和亲密感,较低的激情。

虚幻的爱:高度的承诺和激情,但是亲密感较低。

非爱型:三种要素均很低。

总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决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

的决定与忠守”。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决定/忠守是“冷却”的。

三种成分的解释(摘自某论文):

⒈亲密成分(Intimacy) 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研究表明(Sternberg & 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ion) 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

⒊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面。

7.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点,爱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Learning to love?

Freud发现了无意识并且建立了精神分析学派,他认为爱的根源并不在于成年之后在试错中学习,爱的根源在婴儿时期和我们的早期经验中,是从我们的母亲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Freud是正确的。现在的一些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依恋理论。

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天生就可以做一个好的伴侣,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另外,在爱的关系中,我们同时在学会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同时在支持别人和被别人所支持,因此在爱的关系中,不管是和母亲的关系还是和伴侣的关系中,我们实际都处在一个对爱的学习过程中。

8.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历的“二次动因学说”

二次动因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关系,是因为母亲哺育了婴儿,婴儿由于饥饿动因被满足而产生愉快的经历,这种正性的情绪将和母亲联系在一起。

这个学说存在一些问题,Harlow (1958)的著名的关于恒河猴的实验,幼儿的恒河猴和两个妈妈生活在一起,一个是铁丝做的“妈妈”,可以为小猴提供食物,另一个是裹了一层布料的“妈妈”,在压力情境下可以给小猴以触觉安慰,而实验表明,小猴子更喜欢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另外Lorenz(1935)的实验也表明,刚出生的小鹅会和那些并不喂养他们的父母建立依恋关系。

这些证据都表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哺育的基础上,因此并不能说是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

9.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依恋的定义是什么?

Bowlby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依恋可以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包括在独处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婴儿会哭泣,叫喊,追随,靠近,抓挠和反抗等等。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联结而非行为的联结。

10.依恋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他进一步提出,依恋系统是一种目标校正系统,也就是说通过组织一系列不连续的行为来帮助个体实现最终的目标,也就是婴儿在达到一些目的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灵活的手段。对婴儿来说,这个目标就是寻求“安全感(feltsecurity)”。。一旦婴儿的安全性需求得到满足,依恋系统就会回到一种“内衡状态(homeostasis)”。当这种依恋行为模式得到健康发展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依恋系统会被激活?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12. 什么是Secure base 现象(secure base phenomenon)?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安全基地”,即可以让自己信赖、依靠的人。幼年时“安全基地”可能是父母,童年时可能是伙伴,以至于同学、同事、伴侣等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据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不同,可以基本将人分成两种:“安全型的”和“不安全型的”。第一种人往往很自信,也信任他人,在他们周围永远都有很多朋友,他们事业、生活大都很成功。而第二种人往往缺乏自信,也不信任他人,他们的事业、婚姻大都不是很成功。

13. Bowlby的依恋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何异同点?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行为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各种内驱力。

鲍尔比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内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

鲍尔比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1)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2)增加新的依恋,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

14.根据Ainsworth最初的观察,婴儿依恋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什么样的表现?

3种模式:焦虑-回避型(anxious -aviodant)、安全型(securely attached)、焦虑-矛盾型(anx ious –ambivalent)

A型,为回避型;B型,安全型;C型,为矛盾型。

①安全型(B型)依恋的特点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亲近,但能放心地在一定范围内玩耍,他们经常回头看看母亲,与母亲微笑。在母亲离开时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刻亲近母亲,并很快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有警觉和怕生,但也试图接近和表示友好。这类婴儿母亲的特点是有很好的敏感性,当婴儿表示需要时能及时回应和帮助他们,鼓励孩子独立玩耍,从不欺骗孩子,日后孩子的性格倾向乐观、开朗、热情。

②回避型(A型)依恋特点婴儿对母亲很少理会,不关心母亲离开,当母亲回来时,孩子不表示兴奋,抱他时会反抗,回避母亲亲近,平静地自己玩耍。这类婴儿似乎与母亲没有形成亲密的感情联系。母亲的特点是对婴儿的需要不敏感,缺乏热情,经常不愉快,表情古板,常常忽略孩子发出的情感信息,没有积极地回应,久之,婴儿的感情也变得淡漠,这种冷漠情感不利于婴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日后孩子倾向于内向,缺乏热情,不乐观。另一种情况是母亲多数时间不在家,孩子由多人抚养或频繁更换抚养人,没有及时形成对母亲或特定抚养人的依恋,孩子也会变得情感淡漠。

③矛盾型(C型)依恋的特点婴儿对母亲离开十分警觉,母亲的离开使孩子极度痛苦,母亲回来时孩子表现为矛盾情绪,一方面渴望与母亲亲近,同时在母亲亲近时又生气地拒绝,情绪平复需要很长时间,此后更加缠住母亲,怕母亲再度离开。在陌生环境中哭的多,情绪消极,没有积极的探索行为,对陌生人难以接近。这类婴儿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属于焦虑性依恋)。母亲的特点是对孩子的感情依恋反应反复无常,有时对孩子亲近、依恋,有时又突然不理睬孩子的需求,不告而别,欺骗孩子,当孩子因分离而痛苦万分时,妈妈往往十分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情感,孩子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中,不知道母亲何时突然离开,缺乏信任感,因而不敢离开母亲,很少独自玩耍。长大以后性格特点往往是紧张、多疑、胆小、焦虑。

15.什么是Ainsworth的“陌生情景法”(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请说明其包含那几个场景,以及标准的程序。

爱因斯沃斯设计的“陌生情景测验”是研究婴儿依恋的重要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所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出了婴儿的4种依恋类型,具体介绍如下:

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

测验的方法和步骤:

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母亲陪伴在身边。

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谈,然后接近婴儿。

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

测验的结果揭示的4种依恋类型:

通过母婴分离和团聚时婴儿的情感行为反应,得到4种依恋类型:

这个回答上个问题~

依恋类型

母婴分离和团聚时婴儿的情感行为反应

安全型依恋

母亲在时独立玩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感到难过,想要挽留;母亲不在时不太安心;母亲返回时,热情欢迎母亲,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得到安慰,然后继续玩和探索;母亲在时对陌生人随和大方。

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

母亲离开时很少哭闹;母亲不在时很少表现出焦虑(仪器显示婴儿有焦虑);母亲回来时表现冷漠,忽略或者回避,母亲抱时会有明显不看或不紧贴母亲的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友善,但也会表现出对母亲一样的忽视或回避。

不安全型依恋—抵抗型

母亲离开时非常痛苦、极度反抗;母亲回来时非常生气,有时会打母亲,很久才能安静;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不安全型依恋—紊乱型(后加,不写)

母亲离开时表相当慌乱和不知所措;母亲不在时非常压抑;母亲回来时对是否接近母亲表现矛盾,可能哭叫,可能跑开,可能一边张开双手让母亲抱又一边后退。

16.依恋测量的Q分类法的特点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依恋的Q 分类法(Attachment Q2sort ,AQS) 是Waters 等人[11 ] 提出的一种快速测量儿童依恋类型的方法,主要是用于测量年龄大于18 个月的儿童。方法是把由父母或观察者评定的儿童的依恋行为,与专家评定的该年龄段的儿童的安全型的依恋行为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度高的儿童被判定为安全型,相关越低,不安全型的程度越高。这种测量方法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7.根据Bowlby和Ainsworth的理论,婴儿依恋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尤其是人,表现为倾听、追视、吸吮。婴儿对人的探索只能借助于哭泣、微笑和咿呀语等。一旦成人给予回应,或是留在孩子身边,或是抱起孩子轻轻摇晃,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并且感到愉快、满足。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因为此时的儿童还未能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他们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婴儿继续探索环境,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如婴儿用不同的微笑和发声区别不同的人。对熟悉的人表现为更敏感。他们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些反应就要相对少一些,若是面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则更少。但此时的儿童除了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至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就很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显得谨慎、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不过,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明白成人不在视野范围内后还会继续出现,所以他们以母亲为安全保障,在新环境中探寻、冒险,然后又回来寻求保护。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随着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亲子之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具有“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性质。儿童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他们已经理解父母离去的原因,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这样分离焦虑便降低了。如2岁的孩子会问妈妈去哪儿(到超市买东西),什么时候回来(过一会儿就回来),这些解释使孩子相信母亲肯定会回来。有时他们会要求母亲离开前给他讲个故事,再把他交给保姆。总之,这时的儿童会同父母协商,向成人提出要求,亲子之间的合作性加强,而不是跟在他们后面或拉住他们。

18.在婴儿阶段,哪些因素会决定婴儿的依恋模式?请具体说明。1-5内容自选

2.1 母爱剥夺

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同期的动物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如著名的罗猴实验。出于伦理原因,研究者不能进行人为的母婴分离实验,但通过自然或半自然条件下的观察仍然使人们认识到母婴剥夺或长期分离的严重后果。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心理学者受罗猴实验的启发,研究了孤儿院婴儿的表现。在这些保育机构中,婴儿很少有机会与人交往,保育员每天只是履行公事般的与婴儿进行接触,没有亲吻,没有逗乐,缺乏游戏,社会性刺激极其贫乏,更重要的是缺乏孩子与抚养者互动交流的环境。

心理学者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了观察研究。这里的婴儿被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监护室里,一名护士至少照顾8名婴儿。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2](P58)

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在对孤儿院儿童的一项追踪调查中,研究者跟踪研究了一些在抚养院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该抚养院给儿童提供了合理的抚养者与婴儿比例,以及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书籍和玩具。然而,抚养人员更换太频繁,以至于孩子在四岁半时已经历了50位抚养者的照顾。这些孩子中许多在四岁后被领养时表现出适应迟缓,但大部分孩子能与其养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这表明儿童在4-6岁时仍能产生依恋关系。但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这些孩子很可能出现情感与社会问题,包括要求成人过多的关注、过度的交往以及缺乏亲密的友谊。虽然对成年期的追踪调查较少,但上述研究结果强化了这种认识,即:完全正常的人格发展有赖于是否在生活的最初几年与抚养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有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强调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早期经验在形成依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隐含着心理学界长期持有的观点:儿童年龄越小,接受他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就越大。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鲍尔贝在1951年出版的《母亲照顾与心理健康》一书中强调,如果婴儿在关键期内没有与母亲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例如:如果儿童到二岁半才得到母亲的关爱,那这种关爱对儿童的成长就几乎不起什么积极作用了。[3](P127)

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年龄与接受影响的可能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儿童形成对父母的依恋之前,与家庭亲密成员的分离对儿童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件。以父母离异为例,并不是父母离婚时儿童的年龄越小对其影响越大,甚至有的经验表明在儿童年龄越大时发生比在幼小时发生的影响更显著,因为经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和内部体验。这说明诸如母婴分离、家庭破裂等早期经验对依恋的影响也受到儿童的认知水平、情绪、个性发展的影响。[4]

2.2 养育质量

尽管婴儿具备与一个或多个抚养者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和能力,但若父母的养育行为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仍然会导致不安全依恋。为了验证这个观点,Ainsworth等研究者把母亲养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与依恋关系的质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反应敏感迅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照顾婴儿温柔细心。相反,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的母亲不喜欢身体接触,照顾婴儿显得笨拙无能,当婴儿哭闹烦躁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且对何时以及如何满足婴儿的需要缺乏敏感性。

是何种机制使安全依恋型儿童的母亲的行为增强了婴儿的信任感,从而形成安全依恋的呢?在一项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对母婴在生活情景下的交互作用进行录像,并对彼此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一种被称作“交互作用同步性”的特殊交流方式区分了安全与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体验。交互作用同步性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一种“情感舞步”,即抚养者能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作出反应,而且参与双方通常能配合这种情绪状态的发展演进,尤其对通常作为积极一方的母亲更是如此。

交互作用同步性与安全依恋的确切关系有赖于更多的研究去证实。一项研究揭示,母婴双方之间的交流中只有30%的时间是处在交互作用同步性的状态,余下的70%的时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错误。可能温情敏感的抚养者及其婴儿更擅长修正这些错误以回到同步状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亲切的语调、协调的交互作用并不是所有文化背景下母婴关系的特征。在肯尼亚的Gusii族中,母亲很少搂抱亲吻孩子或与她们的孩子玩耍,虽然她们对满足孩子的需要同样具有责任感。这表明,无论处于哪种文化状态,安全依恋的形成都有赖于精心的养育,但母子交互作用与安全依恋的关系可能存在文化的差异。

与安全型儿童相比,回避型婴儿被认为接受了过多的刺激性、侵扰性的照顾。例如,母亲可能对一个左顾右盼或将要入睡的孩子喋喋不休。通过对母亲的回避,这些婴儿表现出对过多的交互作用的逃避。

抗拒型儿童通常会体验到不协调一致的照顾,如当孩子哭闹时,母亲要么一味地给他喂奶,要么置之不理,这类母亲似乎不愿意过多卷入抚养行为,对婴儿的信号缺乏反应。然而当婴儿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这些母亲却往往又加以干预,试图把婴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她们身上。因此在母亲缺乏参与的场合下,婴儿表现出过分的依赖、愤怒和挫折感。

国外的大量研究都显示,忽视或虐待儿童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都存在较显著相关。在受虐待的儿童中,混乱型依恋的比例最高。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母亲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其孩子的行为表现,当孩子自身表现出抑郁或难过时会产生混乱的亲近、抗拒和回避的行为。

2.3 婴儿的个体特征

一般认为,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也有父母对婴儿的依恋。因而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是与母亲养育、家庭环境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例如,具有早熟、先天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生儿自然要求父母承担更多的抚养行为。研究表明,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与母亲的相互作用甚至存在异常。如果父母肯花时间和耐心去照顾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婴儿,并且这些婴儿的疾病又不是十分严重的话,那么这些新生儿会同样很顺利的与其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婴儿存在很大的气质上的差异。有些儿童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不愿人抱、不安分、不喜欢盖被子等特征。但研究也发现,这些不喜欢紧密的身体接触的儿童往往喜欢其他形式的接触,如目光交流、亲吻、呵痒、摇晃身体等。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见人便笑、喜欢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而那些不喜人抱、不易被抚慰的婴儿就可能遭受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人们对气质在依恋发展中的作用存在激烈的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在陌生情境下的反应方式。他们认为那些易怒和恐惧的儿童只是用强烈的焦虑对短暂的分离作出反应,与父母对幼儿的照顾是否敏感关系不大。例如J?Kagan就认为儿童的气质是依恋类型的决定因素,陌生情景测验测出的婴儿差异主要是儿童气质上的差异,而不是依恋性质的差异。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易教养型儿童被归为安全型依恋,行动缓慢型儿童则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5](P7 3)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几项研究揭示,在婴儿阶段那些暴躁、容易烦恼的倾向与后来的不安全依恋存在显著的相关。另外,还有一些学者(D?Calkins & N?A?Fox)考察了儿童的气质的抑制性与非抑制性特征与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C型依恋的婴儿抑制型居多,A型依恋的儿童非抑制型的居多,B型依恋在两种气质类型之间都适度存在,不存在极端情况。[6]

但许多研究者反对把气质作为决定依恋模式的首要因素。

首先,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性质通常是相似的,如相当多甚至大部分的儿童与其父母会建立良好的依恋,而且婴儿与其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可以建立不同性质的依恋关系。如果婴儿的气质是决定因素,那么就无法解释上述现象。

其次,当婴儿的兴奋性水平等气质特征与不安全依恋存在一定联系时,养育行为会影响这种关系。例如,一项研究认为,具有抑郁倾向的儿童之所以易于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很可能是因为他母亲的性格是严厉的、有控制欲的,对于抚慰一个哭闹的孩子存在困难。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试图设计一项计划以提高六个月易怒婴儿母亲的敏感性,结果促使母亲反应敏感性的改善及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的机率的提高。而且这种干预的效果会延续到幼儿期。

最后,通过研究比较问题儿童和问题母亲的行为对依恋联结的影响表明,养育行为的作用大于婴儿个性的作用。通过比较34项研究的一千对母婴的数据,研究者发现母亲的问题――如母亲的心理疾病、早孕及童年受虐待的经验――与不安全依恋存在很高的相关。相反,儿童的问题――如早熟、发展迟缓、身体障碍以及心理失调――对依恋的性质影响很小。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发生概率类似于样本的正态分布。

2.4 家庭与社会环境

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如在一个有压力、不稳定、不敏感养育的家庭里,不安全依恋的比例很高。

研究者日益发现,气质以及其他的个性特征与依恋并没有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关系。研究者开始从环境与特质互动的角度分析原因。Thomas和Chess首先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7](P143)这种观点认为,当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时,或者说达到一种“良好拟合”时,其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当两种力量存在较严重“不良拟合”时,结果可能导致扭曲的发展或适应不良。为了确保“良好拟合”,成年人必须营造适合每个儿童的养育氛围,以激发其更多的适应性功能。以这种观点来看,只要抚养者调整其行为以适合幼儿的需要,无论何种气质的儿童都会形成安全依恋。但当母亲调整其行为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如她自己存在人格问题或生活压力太大,则存在困难气质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由此可见,母亲敏感的养育能较好的预测依恋的性质,是因为敏感的养育意味着这个母亲有能力调整其养育行为以适应具有独特个性的婴儿。

“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存在困难气质的儿童更容易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进而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困难儿童往往更多地经历了与其性情不适合的教养方式,例如,其父母经常无助的借体罚与愤怒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反过来,儿童的反应则是公然抗拒和不服从。另外,父母的教养行为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如通过让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对孩子错误行为予以姑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这样,困难儿童的气质与其严酷、矛盾的教养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不良拟合”,这种“不良拟合”维持甚至增强了困难儿童的易激惹性和养育的反抗-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不可能良好发展。当然,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

在拟合优度模型中,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并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拟合优度也有赖于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西方国家,害羞和退缩的儿童被认为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然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成人会给这类儿童更多的积极评价――成熟和善解人意。因而文化背景与儿童特征的互动也将影响到亲子关系的水平。

众所周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为孩子的发展创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借助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养育行为和亲子关系往往成效显著。在国外一项对贫困、抑郁且有虐待倾向的母亲进行指导与帮助的研究中发现,受过养育训练的家庭访问者比较容易与婴儿建立一种良好的相互信赖的关系。与控制群体中的儿童相比,有家庭访问者的儿童的智力测验得分高10分,而且形成安全依恋的概率两倍于前者。这种干预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安全依恋的可能性越大。这说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帮助,往往会规范并强化更有效的养育行为。

总之,除了家庭的养育方式,增强获取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改善婚姻关系、增加配偶在养育中的协助、利用社区服务,会减少环境方面的压力,改善依恋质量。

2.5 父母内部工作模式

父母在童年时代体验到的家庭环境中的依恋使他们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活动模式即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影响到他们与其子女建立情感纽带。为了测量父母早期依恋的“内部表象”,Carol等人进行了成人依恋访谈。访谈要求成人父母回忆童年的依恋经验并加以评价。研究者通过对照父母对事件本身的消极与积极特性、父母们对早期经验的解释评价,确定出三种不同的依恋表象。结果显示,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依恋有着明确的关系。具有自主―安全型依恋表象的母亲通常会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具有懒散型表象的母亲产生回避型婴儿,具有纠缠型表象的母亲产生抗拒型婴儿,具有解决困难型表象的母亲与混乱型依恋相关。研究发现,母婴对照中有60%显现出这种关系。另外,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关系似乎也受到抚养方式的影响。自主-安全型的母亲更热情,给孩子更多的支持,而且更多的鼓励儿童的学习与探索行为。反过来,孩子对她有更多的爱恋和良好的交流。

研究发现,较母亲而言,父亲在成人依恋访谈中的评价与儿童的依恋行为相关不显著,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父母一般与婴儿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然而,研究也发现,父亲作为丈夫是否称职以及父母的婚姻关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预测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这表明良好的内部工作模式也为父婴建立情感联结提供了重要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实际上与心理分析理论和习性学理论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父母的童年经历可以通过他们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迁移到下一代身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有不幸童年经历的父母注定要成为不敏感的父母,进而导致不良的亲子关系。相反,这些父母看待其童年经历的方式似乎比他们实际接受的养育行为对其如何抚养孩子影响更大。如他们把新的信息融入内部活动模式的能力,忍受消极事件的能力,以及以理解和谅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父母的态度等,都可能使其形成更积极的依恋表象。

19.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你亲身的经历,你认为父亲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角色?

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有许多不同之处。父亲与婴儿交往更多的是游戏,常常爱玩把婴儿高高的举起、来回悠等较为激烈的、带有刺激性的身体运动方式。因此婴儿想玩儿时更多的会选择父亲,因为他们对父亲的游戏更感兴趣。而母婴交往主要是生活照料、言语交流和玩具游戏。因此,父亲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游戏伙伴,是重要的依恋对象;对婴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讲,父亲具有坚毅、果敢、自信、独立、富于挑战精神和敢于冒险精神以及宽厚、大方、热情的个性特征,是婴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无形中渗透于婴儿的精神生活中。早年失去父亲的孩子,有的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此外,父亲对婴儿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丰富和提高婴儿社交经验和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婴儿的交往数量与婴儿的智力正相关。

答案2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研究者认为,在孩子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发展中,父亲的角色比母亲的角色更有决定性。研究发现,高度男性化的男孩,其父亲在奖惩的宽容和限制上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性的形成更容易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对于女孩的女性化发展,则不仅与父亲的男性化有关,还与父亲对女儿模仿母亲、参与女性活动的赞扬有关,而与母亲的女性化发展无关。对儿童人格、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亲身上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模仿。因此,父亲对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陈小萍对父亲缺失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完整家庭的女童相比,父亲缺失的留守女童更加谨慎,更加成熟,想问题更加周到;与完整家庭的男童相比,父亲缺失的留守男童表现出更多的冷漠、孤独、不合群。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由于父亲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儿童互动的独特性,儿童从父亲那儿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与从母亲那儿得到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儿童从父亲那儿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并能通过各种游戏活动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丰富想象力,培养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对儿童的道德和行为的影响父爱缺失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就是易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有此症状的孩子的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等。对儿童生理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亲的缺失都会造成青春期的提前(例如,月经提前或嗓音的变化),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母亲的缺失或者继父的缺失与孩子青春期的提前有关。Anthon y F.Bogaert的研究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

20.为什么可以将成人的浪漫的爱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similarities include frequent eye contact, smiling, an d holding

The desire to share discoveries and reactions with the otherPowerful empathy (移情作用,执着)

If the attachment figure is available and responsive, the individual feels se cure

If the attachment figure is unavailable, the individual will signal or mov

e closer until feelings o

f security are restored

These parallels suggest that these two types of relationships may be variant

s of a single underlying process.

21.成人依恋访谈(AAI)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其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AI不是简单的叙述依恋关系史,它要求参与者对其童年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及这些经历在个人发展及个性形成中的影响做出描述及评价,由此发现个体依恋的一般表征,并通过个体当前对过去经历意义的解释,记录个体有意识的表述和无意识的表达(如谈论明显的不和谐和不一致)来评估个体无意识的依恋表达元素。

AAI最终产生三方面评分:童年经历的描述、访谈中怎样表达、对经历的解释及整合能力。

22.成人依恋访谈(AAI)与陌生情景法(SSP)测量的婴儿依恋模式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Hazan 和Shaver从依恋理论的内部活动模型的稳定性出发,认为依恋行为是人类一直发展的行为系统成人的爱情和儿童对他的依恋对象所感觉到的爱是非常相似的,完全可以把婴儿依恋的理论推广到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去。

但是,成人依恋与儿童依恋有许多重要的差异:(1) 儿童依恋通常是互补的,即依恋对象提供但不接受照顾,婴儿寻求但不提供安全性,而成人依恋则是互惠的,双方都提供和接受照顾。(2) 在成人依恋中,依恋对象通常是一个异性同伴,因为成人寻求亲近的动机之一就是性的吸引。典型的成人依恋通常综合了3 种行为系统: 依恋、照顾、性行为。(3) 成人的探索系统不容易被依恋系统所掩盖,而在儿童依恋过程中,依恋系统通常会掩盖探索系统。

23.简述Bartholomew等人关于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的划分逻辑。

Bartholomew和她的同事们提出, 根据Bowlby的理论, 依恋的活动模型可能是不同的, 依赖于自身的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 因此, 完全可以将这两种模型进行整合, 这样从理论上能够产生四种成人依恋的/原型0 ( Prototype)。具体而言, 自我模型可以有积极的( /我自己是值得爱的0 )和消极的( /我自己是不值得爱的0 ), 他人模型也有积极的( / 他人是值得信赖的0 )和消极的( /他人是不可靠的0 )。两类自我模型和两类他人模型可以组合起来, 构成了四个成人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安全型依恋的人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并且期望他人是有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的; 倾注型依恋觉得自己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但对他人有积极的评价; 轻视型依恋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而他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害怕型依恋的人则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 而且他人也不值得信赖。

24.Brennan等人提出的成人依恋测量的两个维度是什么?他们提出的量表(ECR)是如何编制的?

Brennan 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如何:他们收集了14个已有的成人依恋的量表, 包括60个子量表, 将所有的题目精简为323

题, 然后在1086名大学生中进行了施测, 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后, 取出了两个因子, 共36道题, 根据题目的内容, 把这两个因子命名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不论是内部一致性, 还是重测信度), 以及良好的效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

度) [ 8] , 并被广泛使用, 成为测量成人依恋的标准量表, 以至于从那以后再没有新的成人依恋量表出现。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两大部 分。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和 验证期。 A.马斯洛 B.勒温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C.默里 D.罗杰斯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 5 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和。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8、气质的 4 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9.能力是一种()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10. " 一俊遮百丑 "、 " 一坏百坏 " 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分)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1 、自我意识 1

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4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1.简述心理学家Rubin有关爱的理论的要点。 2.进化心理学对于择偶的性别差异现象有何解释? 3.什么是Passionate love? 什么是Companionate love? 两者有何区别? 4.Lee的爱的六种类型是如何划分的?每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Sternberg的爱的三角形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个理论?6.Hatfiled等人提出的Love schemas的含义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类型? 7.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点,爱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Learning to love? 8.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历的“二次动因学说”存在什么问题?请举出证据表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缺陷。 9.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的定义是什么?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10.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11.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在什么条件下,依恋系统会被激活? 12.什么是Secure base 现象(secure base phenomenon)? 13.Bowlby的依恋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何异同点? 14.根据Ainsworth最初的观察,婴儿依恋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什么样的表现? 15.什么是Ainsworth的“陌生情景法”(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请说明其包含那几个场景,以及标准的程序。 16.根据Bowlby和Ainsworth的理论,婴儿依恋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17.在婴儿阶段,哪些因素会决定婴儿的依恋模式?请具体说明。 18.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你亲身的经历,你认为父亲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角色? 19.为什么可以将成人的浪漫的爱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 20.成人依恋访谈(AAI)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其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1.成人依恋访谈(AAI)与陌生情景法(SSP)测量的婴儿依恋模式之间有何对应关系?22.简述Bartholomew等人关于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的划分逻辑。 23.Brennan等人提出的成人依恋测量的两个维度是什么?他们提出的量表(ECR)是如何编制的?

设计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汇总

设计心理学题库 1. 菲利德伦德尔在《论艺术和鉴赏》一书中说: “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2.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3. 设计心理学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4.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正在进入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发展的时代。 5. 设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它在(方法)论上是更加宽容的,但是必须有严谨 的科学态度。 6. 心理学不是对人类常识的描述,因为常识不是与人类(行为)相互一致的知识。 7. 设计心理学的艺术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对象)的性质上。 8. 设计心理学的人文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概念)的抽象上。 9. 布卢诺斯奇在《人类的升华》中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科学和艺术同样都是他的(精神)的可塑性表现” 10. 对麦克尔?怀特而言,(科学)就是探索、它提出问题,它是想象力的发挥,它是分析。 11. (达芬奇)被誉为第一位集合了科学与艺术大成的人物。 12. 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表现活动、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一起进行的。 13. 艺术家普遍认为视觉事物是绝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 14. 科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再现艺术,描述和解释也只是将(经验)的大体轮 廓呈现出来。 15. 科学的创造:直观、表象--- 抽象概念--- (理论) 16. 艺术的创造:直观、表象--- 意象形态--- (形象) 17. 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18.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9.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 20.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艺术史)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1. 设计是围绕着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 22. 德拉克山认为心理学学科的特别之处就是研究(心理),必定是自我反省式的。 23. 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因为它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24. 在审美研究中,人们看画展的行走方式、停留时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以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25. 心理学不仅是行为的科学,对人类意识体验的研究,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知识。 26. 阿恩海姆不仅仅是纯粹使用实验科学方法,或行为的研究,而是大量采用(意识)体验的研究。 27. 心理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一个内部过程,无法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和测量。 28. “人生是一场梦”这个课题,无法用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证其真伪,只有通过(艺术)的表现方法来实现。 29. 阿恩海姆说:“不管承不承认,实际上他们(艺术家)至终都在运用心理学,不是家传的,便是其他人留传下来的”。 30. (哲学)是心理学的前身,古希腊人很早就有系统的对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31. 心理学的真正起源源于正式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32. (现代)心理学强调理论应该有研究证据的支持,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或普通感觉的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最新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 质前提 C、环境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D、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 用 ()2、“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3、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5、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A. 气质特征的表现 B. 能力特征的表现 C. 性格特征的表现 D. 思维特 征的表现 ()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情绪 D.表象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9、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10、某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但冲动,易感情用事,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婴儿的深度知觉 B.婴儿的大小知觉 C.婴儿的形状知觉 D.婴儿的方位 知觉 ()12、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17岁儿童智力为100%成熟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已达到() A.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一 B.成熟智力的二分之一 C.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二 D.成熟智力的四分之三 ()13、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15、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

护理心理学__复习题及答案

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关于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以下哪项正确 A.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事物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的基本反映形式 B.知觉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高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C.知觉是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D.高等脊椎动物所进行的复杂的行为的反映形式属于思维萌芽阶段 E.以上都不对 2.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A.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 B.生物体对于外界反映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 C.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作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 D.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E.以上都不对 3.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理解性 B.对比性 C.整体性 D.组织性 E.恒常性 4.先吃糖,后吃西瓜,会感到西瓜不甜。这是因为人感觉具有 A.对比性 B.感受性 C.适应性 D.发展性 E.选择性 5.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遗传因素 B.孕妇情绪状态 C.社会环境 D.孕妇营养状况 E.胎教 6.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 A.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 B.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C.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 D.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E.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 7.“草木皆兵”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 A.感觉神经发生病变 B.幻觉 C.想象性错觉 D.感受性错觉 E.情绪型错觉 8.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0.25~2秒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心理学期末试题

心理学2008年试卷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的题号填在括号中。(20*1分=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 D )及其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生理变化 C、行为过程 D、心理和行为 2、“自然、真实”是心理研究中( A)方法的主要优点。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D ) A、扩散 B、集中 C、兴奋 D、反射 4、飞行员在飞机上升和下降的5-6分钟内需要对飞机性能做出200多次的关注,此时反映出注意的主要特征是( C )。 A、范围B分配 C 转移D、稳定 5、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 A )关系。 A、反比例 B、正比例 C、常数 D、对数 6、严格而言,夜晚驾驶室内的灯光应关闭,是为了防止( A )现象出现,。 A、明暗适应 B、视觉对比 C、感觉干扰 D、感觉差异 7、电影是依据( D )现象的原理而摄制和放映的。 A、空间知觉 B、眼动 C、错觉 D、似动 8、将物体的物理特性在头脑中登记的过程是一种( B )。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外显记忆 9、主体依据事物外部特征将物体记忆,只是一种( C )记忆策略。 A、精细记忆 B、精确记忆 C、机械复述 D、有意记忆 10、位置处在中间的材料往往遗忘多,说明记忆材料会受到(D)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前摄、倒摄两种抑制 11、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它说明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是( C )。 A、材料性质 B、数量 C、时间 D、检查指标 12、一般说来,复习的时间分配对记忆效果会产生影响,分散复习往往要( A )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心理学》期末必考试题集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感受性,动物没有感受性。(×) 2.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味觉适应。(×) 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7.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8.聋哑人“以目代盲”,盲人“以耳代目”,这是感觉补偿现象。(√)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1.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 12.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 14.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 15.遗忘就是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16.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 17.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 18.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9.“一题多解”、“闻一知十”主要体现了集中思维的求异特点。(×) 20.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21.数学中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在于分化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2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3.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 24.近年来,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5.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26.“喜者见之则喜,忧着见之则忧”,充分体现了应激状态的感染性特点。(×) 2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28.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29.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 31.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的评估—兴奋学说。(√)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此时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33.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3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35. 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36.气质俗称为性情、脾气。(√) 37.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38.在社会评价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 39.性格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41.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2. T型性格的人具有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3. 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 ,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6.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精选2020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早晨起来记忆效果好,是因为没有倒摄抑制的作用。 标准答案:0 2.“比奈—西蒙”量表是在()年由比奈和助手西蒙设计出来的。 A.1905 B.1916 C.1908 D.1911 标准答案:A 3.简述智力三元理论。 答案: 智力三元理论是斯滕伯格提出来的,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人类智力是由连续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 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 (1)组合性智力 (2)经验性智力 (3)情境性智力 标准答案: 智力三元理论是斯滕伯格提出来的,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人类智力是由连续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 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 (1)组合性智力 (2)经验性智力 (3)情境性智力 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答案: 1.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种类: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标准答案: 1.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种类: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5.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谈谈这一理论对你的启示。 答案: 马斯洛认为: 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5种需要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可以从下而上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上一级的需要必须在下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能产生,即“先低后高”。 3、先低后高并不绝对,有些人可以为了高级需要的满足而超越低级需要。 标准答案: 马斯洛认为: 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5种需要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可以从下而上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上一级的需要必须在下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能产生,即“先低后高”。 3、先低后高并不绝对,有些人可以为了高级需要的满足而超越低级需要。 6.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答案: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促进能力发展。 4、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标准答案: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促进能力发展。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渝北区中职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上)期末考试 《学前心里学》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注: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2、请将答案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保持答题卷清洁。 3、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 ( )。 A. 0-6、7岁儿童 B.3-7岁儿童 C.0-3岁儿童 D.3-4岁儿童 2、幼儿指的是( )。 A. 3—6岁 B.0—1岁 C.1—3岁 D.7岁 3、美国心理学家( )用双生子楼梯的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 A.艾宾浩斯 B.皮亚杰 C.格塞尔 D.埃尔金德 4、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5、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发射的是( ) A.抓握反射 B.惊跳反射 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游泳反射 6、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应用题 —— 分值 24 26 15 15 20 100 得分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7、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8、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叫()。 A. 思维 B.想象 C.记忆 D.情绪情感 9、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1岁半—2岁 B.4—5岁 C.5—6岁 D.2—4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11、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A.15分钟左右 B.3~5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____________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 3、第_____个月出生的早产儿,如在暖箱里精心照顾,已能存活。 4、我国学者认为_____________这个年龄段是怀孕最受欢迎的时间。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______记忆。 6、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大致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阶段。 7、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咨询心理学》期末考试习题(A卷)

《咨询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2003—2004学年上学期) 院、系:教科院任课教师:吴素梅学生人数:60印题份数:60+3 专业:年级:学号:学生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心理咨询是指运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求 询者提供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来访者表现出的感情转移的内容频度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咨询前应做的准备,主要应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考虑。 4、在心理咨询初期,特别应该注意回避以下诸种态度和问题: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回避对他人的辩护和责难。 5、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广义的心理咨询往往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 范围。() 2、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除器质性障碍等问题外,可以说基本上是家庭病理 的一种表现。() 3、在其他地方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前来求询时,原则上应不予受理() 4、心理咨询人员只需要有理性的判断,不必需要感情的投入也可以。() 5、现代的心理咨询的历史是以本世纪初日本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为起源的() 6、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的基本理论与心理治疗的实践活动相结 合,形成了心理治疗的“三大势力”,在精神医学和心理咨询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试题共2页,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7、在心理咨询的中期阶段,对咨询者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确立与来访者之间相互 信赖的协调关系问题。() 8、心理咨询不需要有时间的限定,咨询者可随意调节咨询时间的长短或间隔。 () 9、心理咨询是在来访者所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是基于心理不适应(或适应失败)为内驱力 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工作。() 10、咨询人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真切地关心来访者,迎合来访者。()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指示的心理咨询 2、具体性 3、移情 四、简答题:(第1题6分,第2题10分,第3题8分,共24分) 1、在心理咨询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采用会谈法收集临床资料的一般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简述“来访者中心”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五、案例分析题:(第1题12分,第2题8分,共20分) 1、求助者是一个十岁的女孩。 咨询开始时求助者:我不明白我的父母不再住在一起。我不责怪任何人,但它让我感到困惑。(低而弱的声音,眼含泪花) 咨询进行中求助者:我希望他们能在一起。可能我是他们不能住在一起的原因。 问题1:就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感受,求助者谈了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