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选事迹

王选事迹

王选事迹
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的选择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月13日下午,我在报社开采编例会。半截儿的时候,总编辑告诉大家,“今天上午11点,王选去世了。”全场愕然。我不禁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如果没有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采编和出版工作会是多么的辛苦、繁琐……”。是啊,在如今的激光照排车间里,您已听不见铸字机单调乏味的咔咔声和打字机的隆隆吼叫声,也看不见毒雾弥漫的熔铅炉及密密麻麻的排字架了。您把文稿输入电脑后通过“方正采编系统”传来,再通过组版员的巧手,瞬间就可以把标题、正文和图片安排妥当,并可随意、便捷地进行增删、修改。然后,把组好的版面输入激光照排主机,即可输出一张跟报纸版面一模一样的胶片。把胶片送到制版车间制成PS版,挂到印刷机上就可以大量印刷了。

我很幸运,在刚刚涉足新闻工作的时候,就赶上了并受益于由王选及其伙伴们所引发的汉字印刷术和汉语文明传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算有缘,我在来到《科技日报》之后不久参与筹办《科技文摘报》时即受领导指派,做了两件与王选先生有关的工作: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那是在1993年春夏之间的事儿,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虽然我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交谈。记得在三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王选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

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按照王选本人的说法,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病中的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个决定,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选在1975年所做的第4个重要选择,就是从事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他,顶着“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的讥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即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直接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

令人感怀的是,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王选教授一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

2:1933年春天之间,我做了那两件与他有关的工作?它使我对王选教授有那些了解?

3:王选一生都在选,有8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

4:有2个刺痛激励着王选,它们是?

1\激光照排技术

2\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

3\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4\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案例分析:王选先生的八个重要选择

【案例分析】王选先生的八个重要选择 王选,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领导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打入日本和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两度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教授也被誉为“当代毕升”。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

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方向呢?我觉得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我毕业以后就投身到硬件里面,在第一线跌打滚爬,滚爬了大约三四年之久。 1961年,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的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他讲:“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对王选和冯锦华事迹的评价及启示

对王选、冯锦华事迹的评价与启示提到细菌战诉讼,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王选,那个用流利的日语和英语在日本的法庭上、在国际会议上慷慨陈辞的中国女子。侵华日军的细菌战暴行惨绝人寰,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秘而不宣,战后美国为了得到日军的细菌战资料,与日本人一起隐匿了这段历史。纸里从来都包不住火,更何况是这样的惊天罪恶呢。在日本工作的冯锦华为表示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了靖国灶神的抗议,用红漆在靖国神社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这一举动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冯锦华的举动,虽然他是出于对日本首相的愤怒,但当我们细细来想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难免有些冲动。不可否认,他的举动之中蕴含着内心满满的愤慨,对于民族的一种强烈责任与热爱。可是,对于他本人来说结果却是严重的。他虽然宣泄出了内心的愤怒,却也触犯了法律,我们就难免会去想这是不是不值得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刚烈爱国的影子,他所持有的一份爱国态度,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份情感,但我们也不得不斟酌这一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忽然一下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到日本来留学,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文化,拼命了解日本社会。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全部意义。” 王选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到细菌战调查和后来的诉讼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即使有个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国家都已经放弃赔偿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但王选不这么看,通过诉讼,让日本的法院认定二战期间日军曾经在中国战场使用过细菌武器,全面认定了原告方面提出的受害申诉,世界各大媒体纷纷用到“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一类的词,就凭这一点,王选说:我们胜了。王选奋斗的目标绝不在于复仇,而是呼吁人们正视战争和战后冷战政治在战争受国民众、尤其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造成的至今未愈的创伤,以正义和平、生命尊严的价值共识感召跨国公民运动,争取跨国司法救济,致力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和解”。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忘却了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淡化了,留下了创伤就会是永久的。王选以一个普通中国女性身份,坚守民族道义,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为中国受害者向日本讨公道,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一根标杆,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榜样。

有感于参观王选事迹陈列馆

有感于参观王选事迹成列馆 就要离开无锡了,距开车还有四个小时,真不想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仓促间又不可以远行,只能就近再浏览些街景。偶然抬头,看到路牌上标志着东林书院,想必是那座创建于北宋、明代东林学者们讲学的古书院,到底是一处古迹,决定去看看。东林书院居然就在下一个街口,一路走过,到处是断墙残垣和建筑材料,看样子书院也在维修,走到门口便没有进去,意外地发现旁边是王选事迹陈列馆。 大概每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都知道王选这个人,因为我们手中使用的电脑激光打字排版技术是他的贡献,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就不多了,如我,仅仅知道有这个人而已。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只是一处普通的纪念馆,甚至没有路牌标示,原本想进去看看消磨一下时间,不曾想这无心插柳的偶遇,却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非常的震撼。 王选事迹陈列馆右侧是东林书院,左侧是无锡第一女子中学,门口很冷清,参观者寥寥无几,只需在门卫处登记一下便可以自由进入。展厅静悄悄的,昏暗的灯光里我做了一次穿越,一步之遥就迈进了历史。展出由王选的童年生活开始,详实地介绍了他大

学年华、创业时代、辉煌时期,以及他以大家风范奉献一生的图片、音像和实物资料。 那些珍贵的图片和实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伟人的人生,王选出生于上海,在衡山路一间石库门里度过了童年,做会计的父亲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对王选以后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科研作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母亲是一位旧中国的大家闺秀,传统教育使她成为典型的贤妻良母,对孩子平等慈爱。家里的五个孩子一直生活在严父慈母式构建的中国家庭,一家人亲密和睦、平等友爱,孩子们得以在一种和谐温暖、开明进步的家庭环境里自由自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王选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这是上海一所最好的学校。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接着又在北大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尽管也经历了五七年的反右斗争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样荒诞的政治运动,王选却以不懈的努力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和优秀企业家﹑中科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两院院士。因为始创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他成为了当代毕昇,使使用象形文字

一些国内研究院简介

一些国内研究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国家最高学术机构,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 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有6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12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重庆)、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3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位于北京市。2001年转制为国家电网公司全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拥有11个研究所、10个专业公司、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部级质量检测中心(含9个质检站)和研究生部及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科研开发、承担重大工程、进行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1] (以下简称光启研究院),是由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深圳大鹏光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全资注册发起的一家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民办非企业机构是指在民政局注册的民办机构。作为新兴科研机构,光启研究院的运作模式创新,组织架构灵活,给予了研究人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真正的创新人才找到创新机构,“让创新的DNA自由生长”。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是一个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技前沿机构。以学、研、用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类、医学、农业、畜牧、濒危动物保护等分子遗传层面的科技研究。为消除人类病痛、经济危机、国家灾难、濒危动物保护、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提供分子遗传层面的技术支持。华大基因有科教、科研、科普、科用四大支柱,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前瞻高等理工研究 前瞻高等理工研究院承担前沿尖端交叉多学科科技研发、国际前沿理工领域应用研究任务;提供知识产权积累和转化、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支持、科技咨询和技术合作服务。 如今研究院下设多个实验室与研究中心: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新材料应用重点实验室、RFID溯源重点实验室、RO膜逆渗透重点实验室、石墨烯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家居技术研

王选谈人生选择

王选:我的人生抉择 王选口述吴燕整理发布时间:2006-02-19 06:46来源:文摘报 21岁,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24岁,他与死神擦肩,却激发出对计算机事业的灵感,决定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38岁,他挑起研制 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梁,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跋涉。 他是中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印刷因他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1958年,王选从北京大学数学 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1958~1974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 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 面的研究工作。1975年起主持照排 系统的研制,其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 和高速复原技术使字形信息的总体 压缩率高达500∶1。1975~1991年, 具体负责华光Ⅰ、Ⅱ、Ⅲ、Ⅳ和方正 91电子出版系统的核心硬件——栅 格图像处理器的研制,使国产照排系 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他领导研制的 华光和方正系统在中国各大报社和 出版社、印刷厂逐步普及,并出口到 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和马来西 亚等国家,为中文新闻出版全过程的 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2001年,王选获得中国国家科 学技术大奖。 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 来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 的南洋模范学校,所以是一个空前绝 王选在北大校园晨练 后的十三年“老南模”。南模这个学校 很好,我在这里读书,感觉培养最多的是一种学习自觉性,一种灵活的脑筋,还有一种集体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学风,这对我是终身受益的。 高考的时候报志愿,我填了三个,都是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选择数学,只是因为我觉得理科是我理想所在,而数学又是我擅长的。 到了北大数学系,年级里共200多人,大二的时候分专业,前十名都选了纯数学,可见好学

王选伟绩

[编辑本段]一、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 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 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 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 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 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 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 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据 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 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 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园面积有80万亩,开采面积70万亩,茶叶总产值8 亿多元,社会总收入12亿元以上。 信阳毛尖是所有信阳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 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

王选的选择

王选的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2.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 3.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2.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 教学方法: 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预习课文 1.本文记录了王选的几次选择,分别是哪几次? 三、研读课文 划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6) 第三部分(7---25) 第四部分(26---31) 第五部分(32---34) 四、介绍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

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王选(1952年8月6日-):女,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被《南方周末》、《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五、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说王选的第六次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 自知自省精神,对科研认真负责的精神,不居功自傲 2.如何理解18段末尾的那句话? 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想着自己能为国家做多少贡献,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催促自己努力和进步 六、作业 课后练习题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1937年—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同志一生执着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他衷心拥护和坚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他深知人才对于创业兴国的极端重要性,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他的事迹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献身科学勇于创新 王选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他不仅具有超前的眼光、非凡的魄力,更有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 王选同志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名师云集、学风优良的教学环境,塑造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良好学风。他从小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他树立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1954年,王选同志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当他看到国家“12年科技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天工业乃至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时,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王选同志认为,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他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这一选择,为他今后的科技报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961年,王选同志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

王选

王选 一、人物简介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二、人物履历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3.1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王选,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王选教授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76年,他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以此为技术核心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占据了祖国内地99%的报业和8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港、澳、台、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90%的华文报业市场。新增产值三十余亿元,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引发了全球华文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变革。其后又率领北大方正研制出日文、韩文和西文出版系统,成功打入日、韩及欧关市场,实现了民族软件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以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出版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实现了从铅排作业到计算机操作的彻底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全面和成功的行业之一,成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必要条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最新读王选院士《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有感资料

大家智慧 ——读王选院士《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有感 最近,读完王选院士《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感慨颇多,尤其那句“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高度概括了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结合自身工作,唯有将自己融入到审计的大集体里面,知难而上、谦虚谨慎,最终才能完全实现自我价值。 王选院士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他所主持研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步入光与电的时代,引发了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的变革,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 感受一:克服困难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享受。当面对投资审计复杂繁琐的程序时,内心难免有烦躁抵触情绪。王选教授却说:客服困难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享受。在研究激光照排系统过程中,面对国外同行的嘲笑,王选教授选择了“自己动手”。18个年头里,他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那儿工作,上午、下午、

晚上,“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么生活。”家中失掉了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这个乐趣是难以形容的,当看到全国99%的报纸都用了自己开创的印刷排版技术,这种既感动又难以形容的心情,就是一种享受。记得居里夫人也讲过,科学探索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至美、一种享受,带来的这种愉快本身就是一种酬报。著名诗人歌德也认为,一个有真正才干的人,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感。当面对一个又一个审计难题时,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享受克服困难的过程。 感受二:正确的名利观对人的成就影响非常大。“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正确的名利观就是我们不要去追求科学以外的东西,应该把自己的未来,把自己的能力培养跟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要看得远,不要由于暂时的清贫而困惑。“不要致力于满口袋,而要致力于满脑袋”,王选教授选择激光照排研究时,在计算机同行里被看不起,当时很时髦的项目,什么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结构等等,搞这些研究的人就说:“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赶潮流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搞成热门。要信任知识的价值,相信知识的价值最终会体现。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也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淡泊名利,相信审计的价值终将随着调查、评价和审计建议的提出,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

观纪录片《王选》有感.docx

80分钟的时间有多短,短得甚至来不及好好阅读完一本书,看完一场电影。80分钟的时间又有多长,长得几乎全面描绘了一位科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便是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方正集团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王选》,短短80分钟,通过对“改革先锋”王选院士的生平事迹、科研成就和人格魅力的生动讲述,展现了王选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刻苦踏实的工匠精神以及决战市场的开拓精神。 看完后,更是由衷地感慨:现在我们能轻松地使用汉字输入法打字、上网,能开开心心地阅读各类中文书籍,都离不开王选院士辛勤、忘我的付出,过程之艰辛更是让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王选院士带领团队克服重重难关,在无任何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开发出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称为“当代毕昇”,绝不过誉。可以说有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完成了汉字印刷技术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变,效率提高了上千倍。假如没有这个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不会迎来出版物极大丰富,知识普及加快的时代,更谈不上飞速发展。 但王选又不只是一位科学家。他以一位“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身份参与创办了北大方正集团,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方正模式”。他反复提出,中国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他的这一思路也为后来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开拓了新方向,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拓了新的道路。 科技成就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很难有大的作为。王选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努力,完成了激光照排项目的研制和推广。因此,在科研方面,王选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要善于“延迟满足”。王选说:“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作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王选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用一项技术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企业,支起了一个产业,更重要的是他以他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世人所敬仰。“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是王选的座右铭。王选总结自己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时,在第一点就指出,青少年时代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懂得要为别人考虑,要以身作则。他认为,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做个好人。对于季羡林先生的好人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点就是好人”,王选觉得可以降低一点,认为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王选胸襟开阔,慷慨大度。几十年风风雨雨,见识了无数荣华富贵,对于名和利,王选观点明确“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1991年王选将自己多年来获得的30万奖金捐献给了北大数学学院,设立“周培源数学奖学金” 2001年,他从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学金500万中,以“等额匹配”拿出900万,设立了“王选科技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有科技创新和市场前景的项目的研究开发。在其去世后,根据王选生前遗愿,在其多年捐款的基础上成立了“九三王选关怀”基金,多年来为受到大病困扰、生活困难的社员雪中送炭,缓解了燃煤之急。 在王选成为方正领导人之一后,他还是坚持原来简朴的生活,并提醒科研人员不要为名利诱惑。王选说:“科学研究给人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获什么奖,或得到什么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的追求,是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王选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身为科技界的名人、九三学社领导人,但他始终虚怀若谷。虽然拥有多种领导人的头衔,但王选最常用的名片上写的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

王选及王选奖

王选生平 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另] 王选同志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

王选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2篇欣赏

王选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2篇欣赏 篇二 80分钟的时间有多短,短得甚至来不及好好阅读完一本书,看完一场电影。80分钟的时间又有多长,长得几乎全面描绘了一位科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便是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方正集团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王选》,短短80分钟,通过对“改革先锋”王选院士的生平事迹、科研成就和人格魅力的生动讲述,展现了王选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刻苦踏实的工匠精神以及决战市场的开拓精神。 看完后,更是由衷地感慨:现在我们能轻松地使用汉字输入法打字、上网,能开开心心地阅读各类中文书籍,都离不开王选院士辛勤、忘我的付出,过程之艰辛更是让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王选院士带领团队克服重重难关,在无任何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开发出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称为“当代毕昇”,绝不过誉。可以说有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完成了汉字印刷技术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变,效率提高了上千倍。假如没有这个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不会迎来出版物极大丰富,知识普及加

快的时代,更谈不上飞速发展。 但王选又不只是一位科学家。他以一位“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身份参与创办了北大方正集团,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方正模式”。他反复提出,中国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他的这一思路也为后来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开拓了新方向,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拓了新的道路。 科技成就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很难有大的作为。王选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努力,完成了激光照排项目的研制和推广。因此,在科研方面,王选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 要善于“延 迟满足”。王选说:“在计算机领域内, 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过“第一流人物对 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 作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王选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用一项技术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企业,支起了一个产业,更重要的是他以他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世人所敬仰。“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是王选的座右铭。王选总结自己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时,在第一点就指出,青

当代毕升

当代毕昇——王选 09043019 高中小教程佳俊 内容摘要:对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王选老师进行了介绍,介绍了王选老师的一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精神。王选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伟大的人格更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关键字:激光照排技术王选北京大学 在老师留这项作业之前,我对王选老师的是一点也不了解,我也就是听说过方正集团,最熟悉的就是方正电脑。但是方正电脑我们用的都很少。 我上北大方正集团的网站上看了看,发现有“王选专栏”,在这里都是与王选老师有关的消息、书籍、文萃等等。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王选教授,不只是因为他是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还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格,让人敬佩的精神。 王选老师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科学家和人民教师的杰出典范。在他身上, 不仅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如热爱祖国, 服务人民, 爱岗敬业, 艰苦奋斗, 献身科学, 无私奉献, 淡泊名利等等, 而且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觉悟和崭新精神风貌, 如思想解放, 视野开阔, 开拓进取, 大胆创新, 敏锐的机遇意识, 强烈的市场竞争观念。 一、王选简介 (一)王选生平简介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生长于上海,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2002年初,鉴于王选老师在科技领域做出 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

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2月19日,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在中文照排系统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了“当代毕升”的美誉。 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 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 2.扎实的数学基础。 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 4.长期在第一线拼命干活。 5.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 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 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