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由于这种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是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尽管各个行为主义者看待学习的角度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者根据对动物学习问题试验研究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成功的反应会自动地得到加强,而失败的反应会自动地被削弱,也就是说,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会根据环境的反馈结果而自动地得到加强或削弱。

行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通常把它们分别称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一)早期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早期行为主义一般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前华生时代的行为主义。

1.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E. L. Thorndike, 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这样那样的反应,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这里我们只介绍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他在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中对其多年的动物研究进行了总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2)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②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③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1931)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练习律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2.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

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 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UCR)。这

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3.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John.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曾经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因为一种动物和一种引起恐惧的刺激产生了联系,婴儿产生了对那种动物的恐惧。

在形成条件反射以前,小孩接近兔子毫无害怕的表现(图1)。后来,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响声(图2)。图3中,形成条件反应之后,单是兔子也能

使小孩害怕。图4表示最严重的程度,这时小孩会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原来以兔子为条件的恐惧,现在泛化到相似的刺激。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

产生原因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就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试图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来解释刺激-反应公式所不能解释的事实。赫尔也嫌J.B.华生用刺激-反应的一般原理作为行为解释的原则未免太天真,认为这些有机体内部进行的事实,应该从一套表述清晰的公式出发,用最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互相连结的定理,从而建立一种可靠的行为科学理论体系。斯金纳则认为,早期行为主义把意识经验排除在科学考虑之外的做法,在策略上是很不明智的。他指出,一种适当的行为科学必须考虑有机体皮肉内部所发生的事件,并认为可以对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进行研究而无需放弃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行为主义产生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操作主义以探讨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为宗旨,强调“操作分析”的方法,认为由于测量操作的方式不同,同一客观概念并不总是具有同一的意义。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记录、运算等操作的结果。30年代以后,操作主义原则在美国风行一时,特别受到新行为主义者的重视。他们都认为用科学的操作来规定心理学上一些术语的意义,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争论,有助于把心理科学体系建立在客观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之上。

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

简介

托尔曼的体系是一种整体性行为主义。他认为行为中所包含的不只是一些生理过程的细目,从肌肉抽搐中并不能推演出行为来。行为具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性能:首先,行为总是趋向或是避开某个目标,这就标志着整体行为的目的性。其次,有机体在指向目标的进程中能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途径和手段,这就标志着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第三,行为有选择短近而易于达成目的活动的倾向,托尔曼称它为“费力最少原则”。最后,整体行为具有可接受教育的特征,因为它是可以教育变化的。托尔曼指出,“行为所固有的目的和认知,按其定义来说,是完全客观的东西”,这与W.麦独孤的主观的目的心理学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范畴

托尔曼认为在整体水平上进行行为的心理分析,就是要推断出介于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过程。1951年,托尔曼把原先提出的两种中介变量改为3种主要的范畴:①需要系统:特定时刻的生理剥夺或内驱力情境;②信念价值动机:表示宁可选择某种目的物的欲望的强度和这些目的物在满足需要中的相对力量;③行为空间:行为是在个体的行为空间中发生的。在这种行为空间中,有些物体吸引人(具有正效价),而另一些物体则使人厌恶(具有负效价)。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却是行为的决定者。

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在他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动物在迷津中学习,除必须被一定刺激物所引起外,还须针对环境的当前特点(他称作对象-符号或符号)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尝试中,逐渐过渡到按记忆中的这些特点(他称作意指之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这些特点包括对行动的方向、到达目的的距离以及其间的关系(他称作手段-目的-关系)。在托尔曼看来,动物学习任何迷津,都是对这种特定的整体(符号、意指之物和意指着的手段-目的-关系)形成认知-地图,从而产生期待的过程。这一整体,托尔曼称之为符号-格式塔。他的这一学说也就被称作符号学习理论、符号格式塔理论或期待理论。由于整个学习过程带有认知的客观性质,有人也把他的学说看作是当今认知心理学的滥觞。托尔曼的主要著作有:《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1932)。

赫尔的行为原理

简介

赫尔坚决主张动物和人的一切适应性行为,从根本上说是物理的、非心理的。他认为建立一条从简单的电子质子运动一直延伸到复杂的目的性行为(包括理性行为和道德行为)的连续不断的逻辑链索,是科学的理所当然的目标。赫尔特别赞赏欧几里得和牛顿等人关于数学和物理的演绎系统,并把它作为模型用来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和形式化的行为系统。这就是他所倡导的假设-演绎系统。假设-演绎系统开始于假设,每个假设充分地完满地与一个逻辑系统相结合,从中演绎出结论(定理)来。如果结论与经验事实相符合,假设就保留;否则,假设就得加以修改或排除。

原理

赫尔的体系包括一套复杂的公设和附律。从直接观察到的先行条件(刺激变量)开始,通过中介变量,移向输出的一端(反应变量)。刺激变量包括如强化的次数、诱因的剥夺、刺激的强度、奖赏的分量等客观因素。在赫尔的体系中,刺激变量需要通过3个层次的中介变量,才达到输出的一端。中介变量的第1层次有习惯强度,它是强化次数的函数;内驱力,它是驱动状态(如诱因剥夺)的函数;刺激强度动力机制,它是刺激强度的函数;以及诱因强化,它是奖赏量的函数。第2层次有反应势能,它是第1层次变量的联合函数;概括化的反应势能,它是泛化的习惯强度的函数;以及总的抑制势能,它是反应抑制和条件抑制的函数。第3层次有净余反应势能,它是振荡度和反应阈限的函数。最后,作为输出一端的反应变量包括行为反应的一些可计量

的特征,比如反应潜伏期,反应幅度,达到消退所需不强化的次数和反应出现的概率等。

著作

赫尔力图使心理学体系数量化,他的学习理论一度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学说。主要著作有:《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1943)、《一种行为体系:关于个体有机体的行为导论》(1952)等。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体系

简介

斯金纳强调行为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其任务就是建立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情境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虽曾主张有一种“第三变量”,但他不把这种变量安放到有机体内部,而坚持以外在的情况来说明有机体的状态。在他看来,有机体内部所发生的事件,不管称为中介变量,或是叫做生理过程,其本身也是行为的一部分。有机体外部和内部的事件具有同样的物理维度,因而无须假定那些内部事件具有任何特殊性质,或者必须用任何特殊方法去认识。

原理

斯金纳在他的行为的实验研究上虽然深受华生和И.Π.巴甫洛夫的影响,但他却独自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实验研究体系。斯金纳认为,一门只是关于团体行为的行为科学,对理解特定的个案不会有多少帮助。因而他只着重对单个有机体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斯金纳的立场是严格的行为主义,他只研究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他所关心的只是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他从不靠建立什么“假设”去研究问题,也从不演绎什么“定理”,或用实验去证明那些“定理”。因此斯金纳的体系性质上是非理论的。

斯金纳关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行为分析的核心部分。斯金纳把条件作用区分为 S型与 R型。S 型反应是由一个特殊的可观察的情境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他称之为应答性行为;R型反应是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外部刺激情境下发出的反应,他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在斯金纳箱内,在行为和环境的因果关系中,反应、刺激和强化是顺序发生的基本的偶合。一个操作的发生(反应),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次发生的强度(概率)就增加。这里,实地练习固然重要,但关键的变量是强化。

其他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斯金纳关于强化程序的研究。斯金纳和他的同事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影响行为的最佳程序。他们发现定时强化(就是按某种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比连续强化(就是每次反应都受到强化)要优越。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就越快;反之,反应的速度就下降。他们又发现,定比强化(就是强化不是出现在某种时间间隔之后,而是出现在预定的反应次数之后)更为优越。动物在定比强化中的反应

比在定时强化中的反应更快些。如果比例不是定得太高(就是每一种强化所要求的不是不可能达到的),那末这种定比强化是非常有效的。

斯金纳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也是较突出的。他认为人在言语中发出的声音,也是一种反应,这些声音反应可以通过别人的言语声音、手势以至各种表情姿态得到强化。儿童言语的正确使用,就是从父母成人那里对正确语法和发音作出的不同反应中学会的。所以言语行为也服从于强化的偶合,也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斯金纳按照操作强化原理制成能够帮助教师为每个学生安排有效的程序学习的教学机,在美国教育界很快推广,曾波及世界各国。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有关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原先应用在教学机中的程序设计已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斯金纳试图把实验室里发展出来的行为技术转用于一般的社会,勾划出一种由积极的强化作用所“控制”的社会机构。他的有关著作曾受到一些人的赞扬和另一些人的嘲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等书。

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中占统治地位长达40年之久。行为主义的理论结构和实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变得更加精确、客观和专门化。但是由于它们对人性的理解太片面,研究的对象太狭窄,应用的方法太机械,因而研究的实效相对来说不大。从50年代起,行为主义心理学遇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两方面的严重挑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只强调知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来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 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出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缺点 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 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 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用这种理论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缺点 学生还是被刺激的对象,只是比行为主义好一点,注意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只有使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 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行为主义以客观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就是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都是自己的头脑创建的,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就不同,即原有知识基础不同。是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迥异的。 缺点 受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的限制。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即个体知识再生产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这显然又走进另一个极端。 我的看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同时,对待意识不像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这些单元是一些刺激反应的联系,强调某人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这个人的经验的反应。把知识看作是一些特定反应组合的观点,某种知识的形成经常可用课程及评定中详尽的行为目标来表示。 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学习是联系的获得和使用,是形成联系,增强联系,调整联系。有效的学习需要有明显的准备,即学习的行为需要“塑造”。而迁移的条件是事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联系,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最初习得的程序与迁移情境中要学的程序之间,到底有多少或有哪些共同的条件行动的产生式规则。 3.怎样看待教师和学习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训练者,而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能否反复练习和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学习者是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的,是接受者、被领导者。 4.如何理解教学: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要学习的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汇总

行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现象,把环境视为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机体行为视为反应,而学习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即学习是一定条件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变化过程。 并进一步总结得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即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其后,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恢复、分化及抑制等多种现象,他的追随者根据实验概括出5个学习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辨别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在他看来,只有几个反射和情绪反应,所有其他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连结而形成。 华生曾用条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来证明他的环境决定论,并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率。由这个实验华生得出以下结论: (1人的各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逐渐形成的; (2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具有扩散和迁移作用; (3在适应的条件下可形成分化条件情绪反应。 三、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通过桑代克迷箱对动物的实验得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即学习动机。定势强,学习速度快。 2.练习律:反应重复次数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牢固。有两种形式:使用律和失用律。 3.效果律: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行为后果。凡是导致满意的行为后果,联结就会加强,反之,则削弱。 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其中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系统发展了桑代克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用斯金纳箱做的白鼠实验,他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箱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等的观点。他认为,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而他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的,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前者往往是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动引出的反应在重要性程度上比主动发出的反应要逊色得多。因为,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2、强化理论主要论述和澄清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对学习测度的影响。学习测度主要包括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 3、新行为的塑造:连续接近法(对趋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给与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行为;行为塑造技术:连锁塑造与逆向连锁塑造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该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形成教材或课件。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即学生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比如英语默写。 再次,及时强化。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错误的反馈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制定不同的学习范围和布置作业。 3、行为主义知识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刺激是这个过程的输入部分,而反应是输出部分。认知主义认为,促使行为习得的强化物只有通过认知被行为主体确定为“奖励”时,强化物才会起到强化作用,而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物本身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认知才是关键。学习是信息复制的过程,学习室友目标的。 2、认知主义教学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3、认知主义知识观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2007-01-31 20:07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间的联接就是所谓的学习,即S-R。 主要的研究者及其学说有 (1)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他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 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即刺激须对主体有意义。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会

减弱,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其它的还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 华生认为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意识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摒弃有关心智的内容。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但在1919年出版《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中, 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

政治学原理第1阶段练习题 - 副本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及答案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第1 章至第4 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政治的核心是() A 、法律 B 、政权 C、民主 D、道德 2、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开始衰落的时期是20世纪()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3、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托马斯·阿奎那 C、马基雅维里 D、卢梭 4、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君主论》 D、《共和六论》 5、孙中山解释政治的含义是() A、政治就是要求统治者按礼来进行统治 B、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C、政治就在于保持与增强国家的权力 D、政治是制法、守法、执法的一个过程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名著是() A、《政府论》 B、《君主论》 C、《政治学》 D、《共和六论》 7、“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句话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8、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把权力确定为政治核心的是() A、马克斯·韦伯 B、俾斯麦 C、亚里士多德 D、马基雅维里 9、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 A、《国家与革命》 B、《共产党宣言》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D、《共产主义原理》 10、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A、最终动力 D、根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惟一动力 11、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是() A、奴隶制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张大均郭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心理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 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 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1.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教学设计运动是以行为主义为先导的。早在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Pressey)就提出了利用机器进行教学的想法,他还在1924年自行设计了一台自动教学机器。运用这台教学机器,可以向学生提供多重选择题形式的练习材料,并能跟踪学生的应答。可惜受当时 科学条件的限制,加之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指导,这台教学机器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因 而也就没有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台机器的诞生却表明了机器辅助教学的思想已经开 始萌芽。 作为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 Skinner) 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 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 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的行为。 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的刺激连续 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实验中,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 流口水。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 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 有多大帮助,反而往往造成误会。 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 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为了促 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 体力图避开的刺激。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 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 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 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 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当一个刺激被重复呈现,且都能引起适当的反应时,则称该反应是受刺激控制的。建立 刺激控制取决于二个条件:(1)积极练习,多次练习作正确反应;(2)跟随强化,练习后 紧接着给反应以强化。刺激控制可以在四个技能习得水平上建立: ?辨别:学习从若干并列刺激中确定一特定刺激;

论行为主义学对现代教学和学习的启示和指导

论行为主义学对现代教学和学习的 启示和指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学习理论是揭示人们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以指导人们学习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大多数早期心理学家往往都比较偏爱对学习,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并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作出了贡献。这些研究结果大大增进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心理学家们始终不懈地在寻找探析学习这种现象的新方式,由于各人的观点、视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界最重要的三大派系,它们对学习的实质各有不同的认识,行为主义所研究的属最广义的学习,即个体在行为活动中获得行为经验的历程,偏重于行为的习得、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等。 纵观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依据,即: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他们否认人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可见、可测量的实际行为,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一切复杂的行为,都可以用环境的作用加以说明,由于环境的结果养成各种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oodworth曾说:“行为主义是一种宗教的宗教。”这种评价足以说明其无与伦比的地位。行为主义作为一个极富影响力和魅力的心理学流派,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几乎每一位代表人物都以学习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形成和完善其理论体系。因此,在学习理论这一领域中行为主义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对人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 行为主义以华生在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一文为标志。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学习内容的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S-R)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相对忽视学习的内部过程。其中,刺激是指学习主体所在的特定环境,反应则是指在刺激作用下的主体的反应。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学的效果如何都取决于环境并受环境的控制,而不是由学习主体自身所决定的。因此,这种理论较适合于解释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完整版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育心理学作业 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行为主义行政学论文

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取向 行为主义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行为主义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批判行为主义学性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方法的成熟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行为主义行政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地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解释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尽管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非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也在不断地彰显其研究的魅力。无论是西蒙与沃尔多之间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与文化哲学之间的争论,还是围绕着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中的罪恶》而展开的批判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哈默与古德塞尔就官僚制度而展开的关于诠

释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争论,都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基本取向上的严重分歧与冲突。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从而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现状得出“应用性的、非理论性的和非积累性的”结论。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1西方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1.1行为主义行政学的三种研究取向美国学者杰伊·D·怀特认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1)行为主义学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它的逻辑一般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其遵循演绎-法则模式和归纳-概率模式。解释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与预测,它试图建构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控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的《行政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威尔逊呼吁建立一门公共行政科学,明确希望在政府改革中采用科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 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进度是一致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

行为主义行政学

作为行政科学的公共行政学行为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说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全盘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但后者深刻地影响着前者的思维模式。1930 年代中期,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状况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质量有问题,因为它受到了被他们认为是伪科学方法的泰勒主义、人际关系运动和“行政原则”的束缚。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开始有学者转而求助于逻辑实证主义,以期将政治学和行政学解救出来,这样就兴起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虽然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后来有很多的变种,但大体说来,其共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治科学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比如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模式)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经过检验的理论指导下提供系统的分析,以代替描述性的研究;二是政治科学应当把自己限制在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上;制度的作用仅仅是由于制度中的行为而被视为可以分析的;三是资料应该尽可能地数量化;四是政治科学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研究”,而应该为解决既定的政治问题和实现革新的计划而开展应用研究;五是政治科学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等价值的正确与否无法予以科学的证明,因此,它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六是政治科学必须是跨学科的。一般认为,行为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政治学说或政治哲学,而只是政治学研究中所强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美国政治学界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关于政治学科学化的争论。现代政治学是为维护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的,但是这样的制度在20 世纪上半叶却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加上1920-1930 年代美国国内陷入经济大萧条中,这些都形成了对政治学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对政治学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现实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学能有何作为?该有何作为?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当问题出现以后,如果现有的政治学不能像经济学和社会学那样,设计出一套解决政治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案,那么政治学就必须加以重大革新。描述转向政治过程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精准而普适的政治理论,最终形成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二战”后,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者主张将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在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1920s, Watson (J.B Watson) founded Behaviorism. This theory holds that all human behavior,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rea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and such reactions, except for a few are born with reflection outside are all individual in adapting environment, their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stimuli, through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formed. Therefore, as long a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the individual, we can design and control the stimulus through condition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response you want to create, and thus the expected composition of complex behavior; but also the role of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refer to eliminate weak), eliminating the existing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Behavioral theory, also known as stimulus - response (S-R) theory, is today one of the main schools of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hat the human mi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e "stimulus - respon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is called hardening. Think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Oper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y behavior can be created to design, create and change.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should be commended desirable behavior and encouragement, but also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strengthen punitive measures, only strengthen the correct "response", subsided false "respon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o "enhanced"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procedures that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 order to form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斯金纳提倡教学内容上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教学必须精心选择,周密安排,切不可盲目进行,教学应当在一种促使成功的气氛中进行。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Skinner advocated teaching content on novelty and diversity, diversity of teaching must be carefully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