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

張仲景自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頇,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

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5.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6.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7.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0.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1.

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2.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13.

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4.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5.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不可發大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16.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

茯苓白朮湯主之。

17.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

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與之。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得之者,回逆湯主之。

太陽病中篇

18.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19.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20.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

24.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大青龍湯主之。

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26.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27.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28.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29.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不解,表證仍在,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麻黃湯主之。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不得越,其人短氣,但坐,更發汗則愈。

32.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到衄者,麻黃湯主之。

33.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34.發汗後,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5.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36.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37.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38.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39.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40.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回逆湯主之。

41.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42.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43.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44.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45.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口吐者,五苓散主之。

46.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4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4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4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朴湯主之。

5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51.下之後,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5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湯主之。

53.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回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54.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55.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56.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57.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58.太陽病,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59.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60.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61.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6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63.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必清血,名為火邪。

64.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65.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66.太陽病,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67.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

68.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抵當湯主之。

69.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當下之,宜抵當丸,

太陽病下篇

70.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71.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72.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73.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74.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75.

76.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小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

77.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78.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79.

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脈細者,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81.

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

8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84.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85.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

86.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87.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88.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90.

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91.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92.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93.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94.

95.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96.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97.傷寒脈浮滑,白虎湯主之。

98.傷寒解而後,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陽明病篇

100.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101.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102.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必大便初硬後溏。

103.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104.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小承氣湯。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105.

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怵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107.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108.

語甚;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109.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110.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111.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112.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柴胡湯。

113.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14.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

115.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雖硬不可攻之;當頇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116.

引水漿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11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11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119.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120.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121.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2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23.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124.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125.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蘗)皮湯主之。

126.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少陽病篇

128.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129.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胃和則愈。

130.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

太陰病篇

132.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133.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

134.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注: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

之。

少陰病篇

136.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137.

140.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

141.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142.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43.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44.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145.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146.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

147.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半夏苦酒湯主之。

148.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149.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150.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151.

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玄武湯主之。

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回逆湯主之。

153. ,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回逆散主之。154.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155.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56.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57.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回逆湯。

158.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回逆湯。

厥陰病篇

160.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注: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161.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非為蛔厥也。令病者靜,而復時煩,頇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圓主之。

162.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163.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回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回逆加吳茱萸生薑湯。164.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冷而惡寒者,回逆湯主之。

165.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回逆湯主之。

166.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頇吐之,宜瓜蒂散。

167.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168.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169.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回逆湯主之。

170.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171.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回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172.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辨厥陰病霍亂篇

173.吐利,惡寒、脈微而復利,回逆加人參湯主之。

174.吐利,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175.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回逆湯主之。

176.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通脈回逆湯主之。177.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回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篇

178.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179.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少以汗解之;脈沉實者,少以下解之。180.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181.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宜理中丸。

182.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 坏病 热越 阳浮而阴竭 荣气和 口不仁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 痞 剂颈而还 脾约 汗出濈濈然 心愦愦 不了了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 戴阳 脐上筑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 奔豚: 藏结 瘛疭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伤寒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伤寒论》释词 欧阳家百(2021.03.07) (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 (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讲义]大冢敬节

[讲义]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 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大冢敬节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泻泄.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和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5勾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6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小腹部腹诊时关元 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上课讲义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圻: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 噫气:即暧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Word版

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変证,与温病不同。 时瘛瘲:瘛:收缩,瘲:松弛。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 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変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変证。 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五苓散) 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日甫所: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 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痞指症状。 麻沸汤:滚沸的水。(大黄黄连泻心汤)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蒸蒸:兴盛貌形容高热,振寒战。干噫:嗳气。 食臭:食物的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捻衣摸床:病人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的捻弄衣被或抚摸床边。 不更衣:不大便。 汗出戢戢然:汗出连绵不断。 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应于外的症状。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愦:糊涂昏乱。 怵惕: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蒸蒸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属胃:指转属阳明。 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 转气:腹中有矢气转动。 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 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表里:表指外证。里指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据按等症。趺阳脉: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导:因势利导,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 谷道:肛门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失气:同矢气,放屁。 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喜忘:健忘,善忘 畜血:蓄血,瘀血停滞。 蒸蒸而振:内热,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支节烦疼:通肢,四肢关节烦疼。 心下支结: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 心下急: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 張仲景自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頇,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 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5.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6.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7.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0.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1. 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2021年伤寒论中名词解释之欧阳学文创编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欧阳光明(2021.03.07)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 06临床1班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伤寒论名词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伤寒论》释词 令狐文艳 (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清名词活用为动词。(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 (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 (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76)心中懊憹:指心中烦乱不安至甚。一说心中烦郁闷乱莫可名状。 (76)少气:气息微弱,似不能接续的样子。非短气。(143)血室:指胞宫,即子宫。 (71)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71)白饮:米汤。稻曰白。 (72)烦渴:口渴难忍之意。 (74)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收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126)不可余药:意不可少服使药有剩余,即必须尽剂。亦有不可用其他药之说。 (126)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128)脏结:因脏器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证。(137)日晡所:大约午后3时到5时。日晡指申时(137)潮热:发热如大海涨潮一样,定时而发。

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 小时。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 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无下利,饮食不振,寸浮关沉。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与结胸相较病位在五脏。时下利,饮食如故,寸浮关小细沉紧。 奔豚:以「猪的奔跑」来形容患者自觉有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以痛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恐怖不安,严重者可伴有冷汗、眩晕等症状。 脐上筑: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捣之状。目中不了了: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喜忘:喜同善,即健忘。 血室:胞宫,即子宫。清血:清,如厕;清血即便血。 清脓血:大便兼夹脓血。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动词;欲,同尚。自可,如常。除中:为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一种反常现象。 干噫食臭:嗳气中带有食臭味。脾约:胃热盛与脾阴亏相并见,胃强而脾弱,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被约束,使津液不能入肠道,肠道失润导致大便硬,胃热逼迫津液偏渗而见小便多的症状,称脾约。 脾家实:指脾阳来复,正气充实,并非指邪实。谷瘅:瘅,同疸,黄疸病的一种,乃因水谷不化,湿郁而发为黄疸。有湿热与寒湿之分。下厥上竭:指阳亡于下,阴竭于上。 里寒外热:阴寒内盛,虚阳格外多见少阴、厥阴。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而身热面赤。厥热胜负: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正邪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