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竞技体育现状

高校竞技体育现状

高校竞技体育现状
高校竞技体育现状

收稿日期:2009-04-18;修回日期:2009-06-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TY 018);上海市教委

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J51001)

第一作者简介:何志林(1943-),男,上海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T el :(021)51253190,E -mail :dongzm6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6011114.html,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何志林, 董众鸣, 龚 波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逐步取消试点申报政策,形成多种形式的项目布局;扩大招生比例,加快“一条龙”培训体系建设;推进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引入教练员职称评聘制度;

完善竞赛体系,打造赛事品牌;构建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管理体制;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教兴体战略。

关键词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培训体系;教练员;竞赛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09)05-0073-04

Status Q uo and Developm ental Strategy of C ompetitive Sport in China ’s I nstitutions of H igher Learning u nder N ew Situ ation ∥HE Zhi 2lin ,DONG Zhong 2ming ,G ONG Bo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etc.,it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won b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 petitive s port in China ’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new situation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 petitive s 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such as gradually rev oking the policy of declaration of making experiments at selected point ,forming diversified lay out of events ,enlarging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 enrollment ,quick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2coordinated 2process ”training system ,pushing forward post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aches ,introducing the system of rating and appointing coaches ’titles ,perfecting competitive system ,bringing up honorable brands of com petitions ,setting up a g overnment 2with 2s ociety 2combining three 2level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om plementing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spor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 ey w ords China ;com petitive s por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ay out of events ;training system ;coach ;com petition system Author ’s add ress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 ports T 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1987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文件至今,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过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阶段。主要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竞技体育竞赛多在高校内部及校际之间逐步展开,尚无力对外展示自身的实力。二是体教结合阶段。突出的标志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主导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三是高校竞技体育阶段。以2003年之后教育部独立承担参加世界大运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的任务为标志,进入“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竞技体育队伍

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拓宽人才培养领域”[1]

的新阶段。在这

一新形势下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竞技体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是以高等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规律为依据,对一部分有兴趣、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运动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科学知识、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的教育、培养过程;是在传统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基础上高等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拓展和丰富;是对社会转型期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与创新;是对我国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20多年发展历程的理性反思;是对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性质、特征和地位的重新认识;是克服传统“举国体制”弊病,“科教兴体”的新举措;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应对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体现。

据此,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竞技体育20多年发展历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探寻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期刊目录、电子数据库检索,查阅多部门政策法规文件与多类大型赛事档案,分别收集整理归类。

1.2 问卷调查法

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7个地区,在各地区的问卷发放实行区域性合同负责制,责任到人。

调查对象为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235所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及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人。共分为以下4类。

A 类:发放对象是试点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如各试点院校的

体育学院、系、部的主管高水平运动工作的领导。B 类:发放对象

第33卷 第5期2009年9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port Vol.33 No.5S pet.2009

是试点院校各高水平运动队的主教练。C类:发放对象是试点院校各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运动员。D类:发放对象是各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如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其中,对235所试点高校共发放问卷3397份,回收3049份,回收率为89.8%。其中实际覆盖高校207所,占88.1%。项目覆盖率为84%。

1.3 访谈法

分别拟定访谈提纲对中国大体协(含25个单项分会)官员、各高校体育部门主管领导、教练员,及高校竞技体育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作为本研究内容的重要支撑。

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211 历史成绩

2.1.1 发展规模空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徘徊,高校竞技体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高校数量由51—53—161—102—235所,运动队由140支发展到728支,运动项目由5个大项(及部分特设项目)发展到25个大项,遍及全国各地(除港澳台外),并形成加速发展态势。高校竞技体育成为一个专门的体系,成为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校园文化基础。

2.1.2 成绩有目共睹

世界大运会成绩不断上升。从20世纪80-90年代的中低水平,到稳居前两名,特别是由教育部转接世界大运会任务后的2005、2007年两届,依然保持了我国在世界大运会上的领先水平。同时也涌现了诸如“眼镜侠”胡凯、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王颖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其“纯正”的大学生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的大学能够培养出在世界赛场上竞争的高水平运动员。

品牌赛事不断成熟。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培育,国内大学生比赛中也成长出一批较有名气的赛事项目,如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FL)等,均有着较好的市场反映和口碑。特别是CUBA联赛,为大学生比赛的市场运作提供了典范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

高水平运动队丰富了校园文化,扩大学校知名度。高校通过体育彰显自身的特色,展示自身的实力,对于形成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师生自信力、凝聚力,有着极大的作用。对学校的招生就业、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0%的高校对此给予了肯定。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运动员读书、再就业问题,为举国体制下优秀运动员的社会化拓宽了路径,增加了出路,促进了社会和谐。有66.7%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对其作用、贡献充分肯定。

2.1.3 体教有效结合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以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开端,主动引入国际理念,结合中国国情,逐步确立并明确了“体教结合”的概念与内涵,经过多年探索,形成、创新了多元化的举办模式。如“清华一条龙竞技人才培养模式”、

“华东理工乒乓球队模式”、

“北理工足球队模式”、

“南京体院教、训、研一体化模式”等[3]。

2.1.4 深化体制改革

体教结合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与教育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当前体教结合虽然只是体育与教育系统交接区域

的局部探索,但明显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国家进行体制改革的信心与决心。2003年国务院将世界大运会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教育部,2005年高校竞技体育布局大扩军,均意味着国家竞技体育目标与机制的战略转移,是体育与教育体制重大变革的前奏。

2.1.5 吸取国外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这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美国经验,以学校为中心,依靠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项目管理上,享有高度自主管理权限;体教结合、业余训练是其根本特点。英国、日本经验,倡导终身体育,发展群众体育。德国经验,体育俱乐部兴盛,体育活动社区化。韩国经验,政府、财团、企业联合培养[4]。各种模式各有特点,提供了不同的思维空间。其中美国模式得到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学习、借鉴的基本模式。

2.2 主要问题

2.2.1 项目布局不合理,发展规模受制约

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与全国大运会项目不吻合,前者仅占后者的1/3,两者相差较大;与世界大运会项目不吻合,特设项目的储备不足;我国大运会项目设置与世界大运会项目不吻合,大部分项目不一致[5]。

2.2.2 招生政策面临困境,后备人才培养处境艰难

现行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招生政策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特长生录取率(1%)过低,甚至明显低于美术、音乐类的特长生招生录取率。体育特长生出路太窄,已成为学生、家长、基层中学的共识。不仅极大地挫伤了传统体育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而且直接造成基层中学、小学竞技体育的萎缩。

二是15%(2006年改为20%)的一级运动员免试标准,明显倾斜于专业队渠道的运动员。导致了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思想,纵容了“借鸡生蛋”的做法,将高校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在“养‘明星’”、

“走关系”上,偏离了“找苗子—精训练—创成绩—塑人才”的正道,使得本来已经举步艰难的教育系统“一条龙”培训体系雪上加霜。

2.2.3 “一条龙”训练体系有待建立

当前,教育系统“一条龙”后备人才培训体系难以真正建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有限,仅有19.2%的(45所)高校有实质性的“一条龙”挂钩;二是联系松散,“一条龙”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资源、人力整合作用未发挥出来,少有实质性的人才流动、业务联系及资金资助;三是稳定性差,分合无规划与规则;四是高校办队对体育系统的培训体系依赖严重。

2.2.4 教练员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教练员队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自身高水平运动经历与执教经验不足。49.4%的教练员只有高校运动队或体育院校专项班经历,仅有30.5%教练员有国家、省、市队以上的运动经历。高水平运动执教经验更显不足。二是教练员不是专职化的岗位。普通教学与课余训练双肩挑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竞技体育专业化、高水平化发展的需要。65%的教练员支持实行教练员岗位专职化。三是高水平教练员流动

4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33卷

不畅,制约人才竞争。流动不畅不仅是在高校系统内部,更表现在体育与教育系统之间。2005年教育部曾颁文鼓励高校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并给予同等待遇,但由于职称系列对应与晋升、工作考评标准等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四是教练员专业培训不力,制约了人才发展空间。57.6%的教练员认为缺乏系统、专业的岗位培训。

2.2.5 竞赛体系不健全,竞赛资源不足

一是竞赛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赛事少。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运动员1年平均只能参加1-2次比赛,尤其缺乏高水平比赛的锻炼。(2)部分赛事不够稳定。如大学生足球比赛赞助商的变更,所引起的赛事动荡;还有一些比赛不能定时、定期举办,而要根据开展情况与赞助商的情况临时安排,突出表现在一些比较冷、偏项目上。(3)赛事系统纵横结构不合理。赛事少,注定了赛事系统自身难以结构化。许多项目赛事采取高、中、低多个水平的队伍在一起比赛,没有实行分级竞赛制,纵向结构较零乱。而高校系统赛事难以与其他赛事衔接,又表现为横向结构的缺乏。(4)赛事间关联力总体较弱。具体表现为与世界大运会衔接不紧密,与国内、国际重大赛事关联力不强,与中小学赛事衔接不紧密。

二是竞赛经费不足。(1)政府投资不足。多数高校达不到每年经费人均4000-5000元的标准,制约了赛事的开展。(2)高校运动队管理难以按市场规律运作。(3)缺乏经营性的中介组织开拓高校赛事市场。(4)竞赛次数少,水平低,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影响力差,难以吸引商家介入。

三是人力资源匮乏。(1)竞赛管理人员执行力不够强。调查显示,52.6%的高校体育部主任,78.6%的教练员认为我国各级大体协官员整体业务管理水平“一般”,竞赛管理者执行力不强。(2)裁判员整体水平不高。由于我国高校赛事水平不高、待遇低,高水平的裁判员较少参与高校竞技体育赛事执法中。

(3)赛事品牌建设滞后,教练员与运动员整体素质不强,竞技水平低,政府主管部门、专业体育组织对大学生赛事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和赛事水平的提高[6]。

2.2.6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位不明

由于传统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惯性制约,使得游离在国家教育与体育管理体制边缘的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虽然已经进入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发展阶段,但是改革发展举步维艰。突出表现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位“三不明”:一是与教育部职权关系、角色定位不明确;二是与单项分会职权关系、角色定位不明确;三是与全国性专业运动协会关系不顺[7]。

2.2.7 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教兴体尚未走出困境

调查表明,79.3%的受访人员对高校竞技体育中“科技服务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肯定;而“科技服务意识”仅有27.9%得到充分认可,仅有24%的高水平运动队开展了程度不同的科技服务。体现了高校科技服务工作薄弱,高校科技资源优势难以迁移到竞技体育之中的现状。深层的原因还是高校的急功近利行为。由于“拿来主义”盛行,教育系统“一条龙”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尚未建立,高校竞技体育难以形成自我造血机能,高科技难以真正深入到高校竞技体育之中[8]。

3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策略

3.1 逐步取消试点申报政策,形成多形式的项目布局

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已逐步放宽了申报审批条件,但应向学校自愿、自主化发展,形成多种形式的项目布局。自主发展才能真正保障非均衡协调战略的贯彻实施,高校才会以自身传统、客观条件为基础进行项目设置与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竞技体育,集中资源,形成“拳头”项目。

自主化发展,并非不要项目布局。对与国家奥运战略、世界大运会战略紧密相关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导向、财政资助等行政手段,打造项目强校、项目强区,形成高水平竞争,促成“优势增长极”。

3.2 扩大招生比例,加快“一条龙”培训体系建设

只有突破1%的体育特招比例,形成正和博弈,才能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家长愿意从事竞技体育训练,使更多的体育特色中学投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使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和中学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

唯有此,教育系统“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才有建立的基础,高校竞技体育也才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当然,突破1%的招生比例,也不能搞“一刀切”。应作为一项政策手段,激励对国家贡献大、“一条龙”培训体系建设效果好、工作扎实的龙头试点高校。

构建教育系统“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首先,要求体系内的高校、中学、小学统一、协调培养目标,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建立多级培训合作平台,确保培训体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其次,体系内各主体应确立对等关系,明确各自职责与定位,理顺责权利关系,实现参与主体的“多赢”。最后,政府应有明确的导向政策与扶持措施,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3.3 推进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引入系列职称评聘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高、精、尖”的趋势,以及国际高校竞技体育高水平教练员专职化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高校要容纳竞技体育,应承认教练员的工作地位与技术含量,承认教练员的岗位与职称。

教练员岗位的专职化,一是使“双肩挑”的在校教练员们从普通的体育教学工作中脱离出来,专职从事高水平训练工作;二是引进高水平的专职教练员。

高水平专职教练员的绩效考核与评聘标准的核心是运动竞赛成绩。他们的职业晋升通道可以参照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的“双轨制”模式,增设高校高水平教练员职称评聘系列。

教育部应会同相关部门,就高校高水平教练员系列的职称评聘问题,制定、颁布明确的政策与法规。真正解决“引教”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编制与职称系列等体制性障碍与问题。打破体制与系统壁垒,增加学校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回旋空间,形成校内外高水平教练员的流动与竞争机制。

3.4 完善竞赛体系,打造赛事品牌

首先,完善高校系统内部赛事体系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大学生各单项运动协会必须拥有项目管理的自主权。并实行在划分生源类型基础上的项目水平分级管理模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生源类型的划分可以依据学生的入学时特招、降分录取、正

57

第5期何志林,董众鸣,龚波.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常录取的“身份”,划分为3个“级别”的参赛资格。

中国境内的高校,可以独立会员单位身份,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体育传统和项目运动水平,自愿加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愿成为全国或省级、专业院校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的一个(或几个)“级别”竞赛联盟的会员单位。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参赛形式,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前列。

项目水平分级,即在一个“级别”当中,根据竞赛成绩(水平)的高低和学校(数目)的数量,划分2-3个竞赛联盟。最高一级的竞赛联盟可由全国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进行直接管理,其它级别的竞赛联盟可由省级或专业院校系统的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进行区域或系统管理。可以采用CUBA模式或其他模式。

其次,高校系统内部赛事体系还应与外部赛事体系紧密衔接。第一,在全国大运会和高级别单项联盟的赛事中,引入选拔机制,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大学生单项赛事衔接。第二,通过独立分组(高校组)参加省级和全国综合运动会,鼓励、帮助高级别单项联盟的优胜队参加国家专业与职业联赛。第三,通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优秀中学生体育特长选秀赛、一条龙后备梯队赛,个别项目(体操、艺术体操)可以按照年龄、年级分组后一起进行比赛等形式,加强与中、小学校体育赛事的衔接。

再次,中国大体协、各单项协会、省级及系统院校体协应主动积极协助各项目的竞赛联盟,与企业、赞助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精心设计赛事,进行赛事包装,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美誉度,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培育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忠诚度,逐步形成形式各样的大学生品牌赛事系列。如中国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不仅赢得了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社会的良好反响。

3.5 构建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管理体制

当今国际,无论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还是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均有趋同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模式的趋势。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大力培植社会组织,就是为了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善治”治理模式。因此,建立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在宏观层次上,在国家一级以国务院负责教育、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为首,组建包括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参加的全国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在省级,以省级地方负责教育、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为首,组建包括教育厅(委员会)、体育局、团省(市、区)委参加的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使之成为国家、省级地方发展、管理高校竞技体育决策与指导性机构。

在中观层次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中介组织的身份,成为全国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的管理主体。

在微观层次上,各大学生单项运动分会做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性体育单项专业运动协会的加盟团体,通过授权、委托、协议等形式,承担运动项目管理职能,成为各管理主体。

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团体会员,成为省级地方高校竞技体育活动的管理主体。省级大学生单项运动分会,作为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性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和省级体育单项专业运动协会的加盟团体,成为运动项目水平中、低级别大学生会员学校的区域性管理组织。

各专业院校系统的大学生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系统性加盟团体,成为各专业院校系统会员学校的管理主体。专业院校系统的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作为专业院校系统大学生体育社会组织和全国性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的加盟团体,成为专业院校系统运动项目水平中、低级别会员学校的管理组织。

3.6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教兴体战略

首先,国家将在2010年建成5-6个国家级大型综合训练基地(中心)。教育部、中国大体协应积极会同体育系统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安排优秀大学生运动员(队)在备战奥运会、世界大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学生竞赛期间进入基地,也可以在平时定期组织优秀大学生运动员(队)进入基地。充分利用基地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与人员等方面科技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服务,提高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训练科学化水平。

其次,科技部拟在全国建设7个区域性地方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形成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公用网络。教育部、中国大体协应积极会同各区域相关试点高校,在此服务平台下建立区域性高校竞技体育研发公共服务子平台。为今后区域内高校竞技体育科技服务的跨系统、跨行业、跨学科的协作提供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共享。

再次,充分利用普通高校良好的学术背景与多学科的科技实力与技术优势,把高校竞技体育实践中存在与发现的问题,以课题立项与招标的方式,整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组建高校内部、外部联合的竞技体育科技服务跨学科、跨学校合作平台,让科教兴体真正成为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N].中国体育

报,2004-03-11(06)

[2] 杨铁黎.学校课余训练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3:10-11

[3] 俞继英.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出路[C]//战

略抉择———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1:211-212

[4] 马志和.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

及其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20

[5] 龚波.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J].上

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5

[6] 朱桂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的资源现状与发展研

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98-99

[7] 董众鸣.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65-67

[8] 王村.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科技服务研究[D].上

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77-81

6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33卷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7、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一) 师德师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进教学改革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展,而且有利于校园精神风貌的改善,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层层规划,全面部署。系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时还建立了以系党总支书记许步国同志任组长,系主任朱晓慧同志任副组长,由其他党政领导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三年工作规划。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部署下,党总支各委员和行政各领导分工负责,团结协作,认真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做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动员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全系范围内的全面开展。 二、注重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是思想建设。而抓好思想建设,关键要抓好学习教育。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掌握关于

教职工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政策规定,有效提高广大教职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才能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三年来,我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把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同教职工政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证,形成切合实际工作的机制,使广大教职工的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目标明确、有章可循,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1.组织开展常规化政治学习。 三、抓好落实,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过程中,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抓好落实,注意通过加强建章立制来不断完善管理,既重视办好学校对广大教职工的职业要求,又充分尊重教职工的职业特点,把师德师风建设同广大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推动我系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开创以德治系新路子。 四、精心组织,丰富活动,突出主题。1.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制度。优美的校园,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爱校精神。针对我系在浦东校区单独办学的特殊性,系党政领导们除了配合学校做好校园硬件设施建设,还积极创造“软件”条件,努力改善校园氛围,营造

试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价值.doc

试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价值- “ [摘要]竞技体育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可以派生各种相关产业,促进经济腾飞。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学;社会评价;价值 竞技体育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对人竞技体育投资作出正确决策,就必须有可行性研究作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 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从而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评价理论是一门应用科学,属于规范科学范围,它是随着经济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而发展的,至今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为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还未建立起来。如果对竞技

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产,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便为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一、体育明星效应带来滚滚财源 在体育场上,篮球运动的天皇巨星乔丹以神话般的竞技表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足足征服了几代人;而在商业领域,他同样奇迹般地创造了“乔丹神话”,即使在他退役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商业上的“神话”仍然在延续。 今年5月,许久没露脸的乔丹在中国刮起一阵旋风,他乘坐豪华的“湾流5型”私人飞机首次商务访问中国,虽然只是短短的三日“中国之行”,却赢得成千上万球迷狂热的尖叫声,和一笔笔不菲的广告费。 人们没有忘记,“飞人”乔丹和他往日的辉煌。 在乔丹1993年带着篮球体坛无人能及的荣誉:两枚奥运会金牌、三枚NBA最有价值运动员的称号第一次退出NBA之前,他的年收入已达3600万美元。1995年夏出,仅广告年收入就激增4000万美元。1996年,乔丹以年薪3000万美元与公牛队续约一年。1998年最后一个赛季,乔丹共获得工资3314万美元。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连续多年蝉联世界体育运动员“首富”的迈克尔·乔丹,包括广告收入在内,其总收入已经接近2亿美元,而且他的财富在退役后还将继续增加,在他有生之年估计会增至于75亿美元。 姚明,中国的乔丹,他的明星效应一点也不逊色。这个谦虚而略带腼腆的中国大男孩,自2002年以状元身份加盟NBA后,

完整版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学讲义 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的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同样如此。狩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原始人在其长期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能否获取赖以生存的猎物取决于他们同被追击的猎物之间在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和搏斗技巧的实力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身体活动形式被人类不断地加以分类、提炼和总结,并相互比较,渐渐演化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史学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己经有了初步的区分胜负的比赛意识和一定的体育竞赛形式。在原始公社末期,由于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十分频繁,为增强社会成员的作战能力,加强内部团结,常常进行不同目的的宗教活动,在世界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利大于弊

今天,我们看到举国体制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成就,被称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是振奋民族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国力的客观要求。 一百年前,国人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一百年后,我国在自己的首都成功举办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高水平奥运会,并且夺得奖牌榜第一的位置。这些成就从何而来的呢?可以说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可以看到,奥运赛场上,有中国体育健儿参与的项目就会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甚至连六七十的老太太,每当提起中国奥运,也能眉飞色舞说上几句。每当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澎湃的爱国主义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极大的激发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在政治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正是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乒乓球代表队所开启,从而打开了 中美建交的大门。同时,在举国体制 的大背景下,我国成功的恢复了在国 际奥委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合法 席位,解决了台湾问题。 其次,举国体制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被很多西方国家当作“中国模式“加以研究,同时,这又是应对国际竞技体育竞争加剧的有力武器。随着 竞技体育的系统化、科学化趋势加强,竞技体育的参与人群变成了运动天才,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后则是一支专业 化的保障队伍,统计数据表明,一个 专业体育运动员平均要10年的时间锻炼,可想,如果没有举国体制,那么 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竞技体育怎能 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怎能赶上不在 同一起跑线上的西方国家?怎能使得 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而辉煌的成 绩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 由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所决定。

【师德演讲稿】高校师德师风演讲稿【三篇】

高校师德师风演讲稿【三篇】 高校师德师风演讲稿【一】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公共社科支部的教师代表##,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参加这个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资历浅薄的年轻教师,在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面前做师德师风演讲,我感到非常紧张。记得XX年的7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由遥远的北方来到了美丽的绿城南宁,这里的风景令人陶醉,水电学院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团结进取更令人鼓舞与振奋!在这里,我的收获很大,在我不但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而且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接受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在这个上下一心,团结向上,共同进取的大家庭里,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我很快成长,顺利地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良好的工作氛围也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净化。老师们兢兢业业,勤于奉献的精神更为让我感动。有的老师甚至加班到晚上9点、10点!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敬业呢?是爱,是人民教师对事业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是啊!这是我们每一位年轻教师都要有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认真参加“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师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我受到很大的启发,现将我的认识和体会作以总结和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古人云:传道授业,千古为师,师之所在,道之所在。身为教师的我们矗立在知识的神坛上,师德就是笼罩在我们身上的光环,照亮了千千万万名学子前进的路途。“你是一个好教师吗?听听学生们怎么说吧!”这不是什么名人说的话,这是一个普通教师留下的师德格言。当我们立足于三尺讲台,面对台下一双双专注而信赖的眼睛,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我们行走在校园小道,面对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陈博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政法经管系)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本文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 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基础的建设,青年教师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和标准;关系到教育创新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广大青年教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们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真诚愿望,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如个别青年教师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极大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也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性的任务。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精力充沛,但是理想信念较模糊,缺少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高校青年教师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富有激情,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直面社会的弊病,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比较模糊,对教师岗位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识,马列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政治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明显较低,容易受反政治思潮的影响,存在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主张自己超然于政治、意识形态之外,因此,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乏政治进取心。高校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知识面广,但敬业意识

高校竞技体育现状

收稿日期:2009-04-18;修回日期:2009-06-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TY 018);上海市教委 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J51001) 第一作者简介:何志林(1943-),男,上海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T el :(021)51253190,E -mail :dongzm6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6011114.html,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何志林, 董众鸣, 龚 波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逐步取消试点申报政策,形成多种形式的项目布局;扩大招生比例,加快“一条龙”培训体系建设;推进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引入教练员职称评聘制度; 完善竞赛体系,打造赛事品牌;构建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管理体制;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教兴体战略。 关键词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培训体系;教练员;竞赛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09)05-0073-04 Status Q uo and Developm ental Strategy of C ompetitive Sport in China ’s I nstitutions of H igher Learning u nder N ew Situ ation ∥HE Zhi 2lin ,DONG Zhong 2ming ,G ONG Bo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etc.,it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won b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 petitive s port in China ’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new situation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 petitive s 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such as gradually rev oking the policy of declaration of making experiments at selected point ,forming diversified lay out of events ,enlarging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 enrollment ,quick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2coordinated 2process ”training system ,pushing forward post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aches ,introducing the system of rating and appointing coaches ’titles ,perfecting competitive system ,bringing up honorable brands of com petitions ,setting up a g overnment 2with 2s ociety 2combining three 2level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om plementing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spor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 ey w ords China ;com petitive s por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ay out of events ;training system ;coach ;com petition system Author ’s add ress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 ports T 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1987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文件至今,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过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阶段。主要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竞技体育竞赛多在高校内部及校际之间逐步展开,尚无力对外展示自身的实力。二是体教结合阶段。突出的标志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主导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三是高校竞技体育阶段。以2003年之后教育部独立承担参加世界大运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的任务为标志,进入“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竞技体育队伍 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拓宽人才培养领域”[1] 的新阶段。在这 一新形势下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竞技体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是以高等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规律为依据,对一部分有兴趣、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运动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科学知识、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的教育、培养过程;是在传统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基础上高等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拓展和丰富;是对社会转型期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与创新;是对我国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20多年发展历程的理性反思;是对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性质、特征和地位的重新认识;是克服传统“举国体制”弊病,“科教兴体”的新举措;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应对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体现。 据此,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竞技体育20多年发展历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探寻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期刊目录、电子数据库检索,查阅多部门政策法规文件与多类大型赛事档案,分别收集整理归类。 1.2 问卷调查法 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7个地区,在各地区的问卷发放实行区域性合同负责制,责任到人。 调查对象为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235所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及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人。共分为以下4类。 A 类:发放对象是试点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如各试点院校的 体育学院、系、部的主管高水平运动工作的领导。B 类:发放对象 第33卷 第5期2009年9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port Vol.33 No.5S pet.2009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2003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 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 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内容和负荷。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 行动。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004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训练课结构:所谓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

高校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2019高校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要取得广泛成效,必须把普遍号召与骨干先行,道德说教与人格示范结合起来,使一般的道德宣传和号召先转化为部分党员骨干教师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以下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两篇,仅供参考。 高校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一)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相互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学术活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自我修养等基本的人际、社会关系与规范。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它既可以表现为教师个人的作风,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群体的作风。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帮助教师在事关国家、教育事业、学术活动、学生、同事与自我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是要在较长的时期内和教师个人及其群体中,使这些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保持其稳定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教师思想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在于建立一种可以持续引导与规范教师思想和行为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为人师表,授之以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作风、仪表;对国家、人民和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犹如一台文明的播种机,通过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把文明的种子撒向社会四方,才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和道德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在高校,由于大学生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像中小学生只注意教师的一些外部特点,而更关注教师心灵深处的丰富内涵,他们最佩服的是既有渊博知识、又有崇高品德、乐于帮助学生的教师。

高校师德师风学习总结三篇

高校师德师风学习总结三篇 篇1:高校师德师风学习总结通过校组织的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躬行自明,言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首先,教师要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 情操是指人的情感和操守,是人们思想观念、情趣爱好、品德操行的总称。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德风范。教师道德情操不仅是自身从教的基础,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表现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用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学生、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道德境界,以及正直诚实、和蔼善良、勤奋坚毅的道德素质和宽容谦虚、克己自制、乐于合作的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应做健全人格的表率者。 所谓人格,是指由人的生物遗传和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容人的各种心理要素,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教师健全人格标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追求高层次的人格需要。表现为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信念,具

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以生为友,为人师表,民主公正,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再次,具有优良的人格心理。 健康的人格心理是指教师应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具有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对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即胸怀坦诚,个性鲜明,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善解人意,乐观向上,有与他人健康交往的愿望和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另外,具有优良的人格智能。表现为具有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智力、能力协调发展。 最后,教师应做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教师的模范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仪表端庄、言行得体,从而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指导者,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篇2:高校师德师风学习总结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相互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学术活动,教师与学生,教

中国竞技体育

焦点一中国正在迈向竞技体育强国 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竞技体育作为一种不断升腾的社会文化形态,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强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进步的醒目“橱窗”。竞技体育社会功能涵盖度的扩大已引起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都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杰出体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一切又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形成了社会发展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联,从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轨道。 近10年来,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体育大国的风采,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1至2001年间,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了1008个世界冠军,使我国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的总数达到了1498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获世界冠军总数的67.29%,是前40年获得世界冠军总和的2.06倍。 中国体育健儿自1984年首次走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后已连续参加了5届奥运会,共获得了223枚奖牌,其中金牌80枚、银牌79枚、铜牌64枚。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举行的三届奥运

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不仅获得了60枚金牌、60枚银牌和43枚铜牌,而且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冲击第二集团首位的目标;在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又以28枚金牌和59枚奖牌,实现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在参赛国家和地区中均名列第三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项目已占到奥运会所设总项目数的55%,其中在12个项目上获得过金牌,并形成了以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和柔道7大项目为核心的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 中国的竞技体育已拉近了与美、俄两强之间的距离,迈出了进军世界体育强国的第一步。 中国体育界正在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参加全部比赛项目作为规模目标,以金牌、奖牌居三强之列作为水平目标,以集体项目和基础项目有新的突破作为形象目标,向着世界体育强国的宏愿冲击。 焦点二国内体育赛事:年年岁岁花不同 体育赛事是我国体育改革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也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落实“奥运”和“全民健身”两大战略,与国际接轨,我国举办了一系列国内体育比赛,承接了多项国际赛事。这些比赛较以往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自我评价范文】高校师德师风自我评价

高校师德师风自我评价 高校师德师风自我评价一: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 助人,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老师。 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是啊!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 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的源泉。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 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的教育主体学生的教育者, 学生接受教育时什么问题都可能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 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发展的,每时 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 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不断蒸发,不久就会枯竭。所以校本 培训之所以重要。 要做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 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 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还抽时间给学生 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同吃同住,缩短了师生距离感,增进 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等等, 热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中 要有爱。平时我很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区别对

高校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心得一:高校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这话指明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向。确实,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师德素养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走向,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 一、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体——高校教师 一般来说,大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显然处于较高的指导性的地位。每一节课知识传授的方式和程度,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组织的导向及进程,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对每一个学生的耐心和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等,主要是通过教师工作的自觉自主而体现的。高校教师的劳动在时间上富有特殊的弹性。只有理论课、实训课、辅导答疑课的时间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劳动时间由个体自由支配。在劳动空间上,高校教师不“坐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家中,都可以成为劳动场所,这一空间自由就使得教师内在动力的培植特别重要。良好师德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教师的个人因素、学生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社会环境因素等。尽管影响师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责任感、价值观、身心修养、团队精神、人生价值的定位等内在的反应才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凸现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自觉地提升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端正职业作风,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师德建设应当以高校教师为本,弘扬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强调奉献精神的同时,凸现师德建设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意义和价值,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明白:师生之间是互相映衬的,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获得人生的意义,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自觉地积极地完善师德修养,保持师德建设永不衰竭的动力。 二、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关键——师生关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趋于抽象化,因此,他们对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从品德、学识、兴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学生的期待就会落空,这样就限制了师生的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貌合神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不仅听懂他们的语言,而且理解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利用语言所传达的感情。 大学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我说你听的教学过程。 在有关院校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工作环节中,学生普遍选择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能够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的教师。这表现出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怀、负责,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认真,反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张远方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第一周 教学内容讲述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竞技体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掌握竞技体育的特点和运动训练的任务和内容 教学重点、 难点 讲授提纲讲授方法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传授 2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竞技体育的源起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 特征,以创造友谊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 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3种动因: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学因 素、社会学因素。 2、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教学小节:本章是全书内容的概述,讲述了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第二周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