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专业用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专业用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专业用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专业用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卫生检验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学教研室编200511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课程号(代码):5040226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72 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工作。

三、教学内容:(“”代表掌握内容, “”代表熟悉内容,*代表难点内容)

(一)基本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言: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流行病学的定义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分类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

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2.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3.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率和比*;发病指标;死亡指标;残疾失能指标:疾病流行的强度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疾病分布的形式:人群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地区分布特征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现况研究概念;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现况研究的种类:普查的概念;开展普查必备的条件;普查的目的;普查的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概念;基本原理;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抽样调查的优缺点。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确定研究的对象;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方法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与目的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暴露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的选择;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确定队列大小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资料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的确定。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效应的估计队列研究常见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常见偏倚的预防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类型:匹配过头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定义;与观察研究的区别。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现场试验研究的定义及原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资料收集与分析1.排

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2.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类实验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包括不对等比较组设计的概念、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第七章理论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发展的三阶段。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用途* 包括研究流行特征的模型、用于疫情预测的模型、用于效果评价的数学系模型等的应用。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模型的构建过程;模型的假设条件;模型的结构与参数;模型的拟合与修正(以Reed-Frost模型的建立为例)。模型的应用近况与前景

第八章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研究的真实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研究的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流行病学的病因的定义;防治效应的原因定义。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因果关联: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基本原理和方法、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

和流行的措施。计划免疫及其评价: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计划免疫方案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免疫管理评价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主要研究领域;世界及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要研究内容:病因研究:主要的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预防策略与措施研究预防策略的两个层面(全人群;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公共卫生措施;临床措施);预防策略和措施遵循的原则(有效;可行;可用)。防治效果的评价。主要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展望

第十一章伤害流行病学

伤害的概念和定义;伤害的分类;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研究进展。伤害的分布特征全球及我国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伤害的测量指标(发生伤害频率的测量指标;伤害造成的损失程度测量指标);伤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自杀危险因素;伤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伤害监测;伤害的干预预防策略;干预措施

第十二章突发事件流行病学

突发事件的定义;主要特征;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突发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疾病爆发。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爆发调查的步骤:突发事件调查的步骤:快速

侦察;卫生需求评估;深入调查。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遵循的原则

第十三章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几个概念: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精神疾病;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发展史;精神卫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行为与精神卫生行为;行为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行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社区精神卫生。主要研究内容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分类,内容,选择,应用;常用精神卫生评定量表及评价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第十四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疾病的三级预防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疾病监测系统介绍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第十五章筛检

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筛检实施原则筛检的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

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预测值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筛检效果评价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筛检中的偏倚领先时间;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病人自我选择偏倚的定义

第十六章分子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血清流行病学的概念;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念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生物标志;暴露测量;效应测量;易感性测量;疾病防治效果评价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选择测量指标;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资料的设计与分析,质量控制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前景

第十七章遗传流行病学

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疾病病因中遗传与环境的相对意义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分析方法:家族聚集性分析;双生子分析;养子和半同胞分析;系谱分析;单基因遗传的分析;多因子遗传病的分析;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遗传性疾病的预防筛检遗传病筛检;致病基因携带者筛检遗传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遗传咨询的概念和内容;再发风险的估计监测

第十八章管理流行病学

管理流行病学的定义;用途;发展流行病学与评价研究评价的概念与范围评价的概念;卫生评价的范围评价研究概念评价的类型适宜度评价;过程或进度评价;结果评价(效果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现场调查评价模式实验评价模式;类实验评价模式;非实验性评价模式;案例研

究;流行病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与卫生计划的关系;流行病学与卫生服务需求的评价;流行病学与卫生服务项目评价;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流行病学与临床指南制订管理流行病学的应用与前景

第十九章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药物的危害;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药物流行病学的用途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其收集常规资料;专题资料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ADR监测(自愿报告系统,义务性监测,重点医院监测,重点药物监测,速报制度);横断面调查;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性研究ADR因果关系评价ADR因果关系评价准则及评价方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特殊性

第二十章循证医学

从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五大步骤及提出的依据循证宏观医疗卫生决策:循证宏观医疗卫生决策的必要性;循证宏观医疗卫生决策的概念和范畴;循证医学给医学的启示和挑战;实施循证医学的困难及出路收集、总结、传播和正确利用研究证据的困难;中国发展循证医学的特殊性;循证医学的局限性;循证医学时代流行病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一章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的概念;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经典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生物标志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分布:时间趋势;地区分布特点;人群分布特点;主要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肺癌,肝癌)

危险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环境理化因素;病毒等生物因素;机体因素肿瘤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二十二章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况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人群分布;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第二十三章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的定义;分型;诊断标准;分期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地区他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策略;三级预防措施

第二十四章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抗原变异的种类和机理;流感病毒的分类;致病力(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力(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局部免疫)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流行概况;三间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超额死亡率;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防制策略与措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流感疫苗,药物预防,疫情爆发的控制

第二十五章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病原体的种类:细菌、病毒、寄生虫;主要腹泻病原体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形式;流行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病原体特点与腹泻病流行防

制策略与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对传染源的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其他防治措施;提倡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继续进食,合理使用抗生素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霍乱、细菌性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概况,诊断标准、治疗要点、防治要点

第二十六章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预防丙型肝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预防措施丁型肝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预防措施戊型肝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预防措施

第二十七章疟疾

疟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病原学特征,疟原虫的生活史、抗原、耐受性人疟原虫与动物疟原虫流行过程与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的因素我国疟区的分布疟疾的流行形式地方性和爆发性我国疟疾的流行特征疟疾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二十八章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学形态学特征;基因结构;病毒分型流行过程:宿主;传染源;实验室诊断技术;HFRS病人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流行病学分型:野鼠型,家鼠型,实验动物型;流行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疾病的预防的控制:传染源的控制:灭鼠、防鼠;对高危人群重点保护措施;疫苗的研制;加强疫情监测和预报预测

第二十九章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的概念;危害;性传播疾病的种类及病原学;流行概况流行趋势,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性传播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血源性感染,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因素艾滋病及其流行特征:艾滋病的概念及其病原学;艾滋病流行动态及特征国外流行状况;国内流行状况;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艾滋病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垂直传播);预防策略及措施

第三十章结核病流行病学

结核病原体;结核病临床诊治;流行病学特征: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全球结核病的基本情况;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结核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防制策略与措施第三十一章地方病流行病学

我国主要地方病种类及其分类、流行特征几种主要地方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预防与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

(一)基本技能部分

1.疾病频率测量: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测量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

2.现况研究:学习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方法,了解其原理、用途、设计的主要内容的优缺点。

3.筛检方法评价:掌握评价晒见试验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和筛检的策略。

4.病例对照研究: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常用指标的计算及资料基本整理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队列研究:理解对了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队列研究资料的基本整理分析方法。

6.偏倚及其控制:了解偏倚的类型及常见偏倚的测量与控制方法。

7.流行病学试验研究: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8.爆发调查:了解爆发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传染病爆发调查资料分析方法。

(二)教学时数分配

流行病学总学时90节,讲习比例为2:1

四、教材: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曾光主编:《现场流行病学》,气象出版社,2002年

Rothman KJ: Epidemiolog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Gordis L: Epidemiology 2nd Ed, W.B. Saunders Company, 2000

六、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成绩占10%,实验实习考核成绩占20%,理论考核成绩占70%。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染、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密切联系。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习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而且,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等基本概念 2.掌握、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诊断要点。 3.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时数分配 四、考核要求 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既有知识记忆的内容,也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2.试题内容比例: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常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 三、了解传染病的预防。 课程内容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感染谱;各种形式感染情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二、传染病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2.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源、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力)。 2.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复发、后遗症)。常见症状与体征(热型及意义、皮疹及意义)。临床类型。 五、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检查)。 六、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防治结合、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七、传染病的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群防群治。报告制度。管理传染源(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粪、水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提高人群免疫力(人工免疫、药物预防)。 考核知识点 一、感染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一: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定有关预案。 1.5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3870331.html,l准则。 熟悉: 1.假设演绎法。 了解: 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3870331.html,l准则 [难点] 1.假设演绎法 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因果关联。 熟悉: 1.统计学关联 [重点] 1.因果关联。 [难点] 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一、信息报告与管理要求 详见《卫生应急工作手册》页 附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二、公共卫生监测 疾病监测是最基本地疾病预防和控制活动之一.任何一项有组织地公共卫生实践或疾病预防控制活动,从总体而言,都必然包括监测、干预(卫生服务或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三个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可以描述疾病负担、早期识别疾病地暴发和流行、确定疾病防治重点、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并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建立和验证研究假说.因此,有效地疾病预防和控制依赖于疾病监测.可以说,无论是全球还是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地区,如果缺乏良好地监测体系和监测工作,任何疾病地预防、控制项目都无法有效开展,更难以取得成功.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地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在人群中地发生及影响因素地相关数据,并及时将监测所获得地信息及时发送、反馈给相关地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地制定、调整和评价. 这一定义反映了疾病监测地三个最基本地要素,即: ()连续、系统地收集相关疾病地数据和资料; ()汇总、分析、解释和评价所收集地数据和资料使之成为可用地信息; ()及时将监测信息发送给相关机构和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应包括使用监测信息用于决策地机构和人员及处于监测系统中不同层次地参与者,还应将监测信息以一定地方式向公众发布. 上述三个要素中地任何一个要素地缺失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地监测系统或监测活动. 、疾病监测地几个基本概念 ()被动监测()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按照既定地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传染病数据和资料,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地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称为被动监测.我国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即属于被动监测,这种监测方式地缺点是漏报较严重,报告地完整性差.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

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区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出生、死亡监测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一、目的与内容 公共卫生监测是持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解释,并把结果分送给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关人员。通过收集公共卫生信息,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确定全区的主要卫生问题,并针对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卫生服务要求,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疾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直接影响疾病监测工作质量的关键。为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主要包含出生、死亡、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内容,伤害、牙病、精神病等监测内容待逐步完善后纳入监测系统。 二、职责与分工 1、区疾控中心: (1)负责辖区内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上报; (2)负责对各辖区内上报资料的第二级审核,剔除重卡,做好督促和质量控制; (3)负责辖区内从事卫生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一年开展县级培训不少于2次; (4)召开监测工作会议、开展专项调查,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开展辖区工作会议一年4次,下监测点开展技术性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根据省市要求开展专项调查; (5)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格式统一、规范的监测报告卡、登记册、统计报表等相关资料。 2、乡镇(街道)防保机构: (1)负责原始资料核查、初步统计,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居民死亡情况,开展死因调查,以及主要慢性病资料收集;按时完成各种卡片的上报工作; (2)收集辖区内各医疗机构上报的出生、死亡、4种慢性病的疾病监测信息; (3)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3、辖区各医疗机构: 负责对本医院内报出的婴儿出生,死亡病例,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发病等的原始卡片进行第一级质量审核、统计报告;审核无误后按月向区疾控中心上报出生、死亡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卡片并登记。 三、监测报告程序及要求 (一)、人口、出生、死亡监测程序 1 监测对象 监测点内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均为监测对象。采用一般人群监测,主动监测为主,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2 监测内容 2.1 医学人口学资料通过收集公安机关、统计局人口数或乡镇人口百岁表,掌握总

人体解剖学之肌学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肌学张桢 第二章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

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作用:减少腱活动时与骨面间的摩擦。 第二节头肌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一、面肌面肌又称表情肌,位于面部即颅顶。多数起自于颅骨,止于皮肤。收缩时,可以改变面部皮肤外形,出现皱纹,形成各种表情。1、枕额肌由两个肌腹之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2、眼轮匝肌位于睑裂周围,呈环形,收缩时使睑裂闭合。 3、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寄语:下面是我们的为大家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为推进我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落实工作任务,加强项目管理,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和 __《 __**省**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卫基层字〔**〕39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年度项目实施方案。 全县所有辖区内常住人口(包括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和持有居住证的人口),按规定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以乡(镇)为单位,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进一步提高档案使用率。 (二)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三)以乡(镇)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均保持在85%以上。 (四)以乡(镇)为单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保持在85%以上。

(五)以乡(镇)为单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保持在65%以上。 (六)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达到40%和35%以上,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50%以上。 (七)以乡(镇)为单位,严重精神障碍(原重性精神疾病,下同)患者筛查登记率不低于4‰,全县登记信息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188人以上。按照“应管尽管”原则,将居家治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健康管理,在册管理率不低于80%,全县进行随访健康管理的患者人数达到832人。 (八)以乡(镇)为单位,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 (九)以乡(镇)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比例达到95%以上。 (十)以乡(镇)为单位,报告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流行病学 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2301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126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54 学分:6.5 适用对象: 预防医学本科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开课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涉及内容主要为科研方法和技术如何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已经超越了以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流行病学,而是更多考虑到各种病的分布和非流行因素。因此其不仅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导课程,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预防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人群现场工作,也需要流行病学的知识和技能。流行病学主要有三个任务:首先是疾病流行或分布的现象,这是第一阶段的任务,可简称为“揭示现象”。其次是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与原因,即从现象入手分析出原因,可简称为“找出原因”。再次为合理利用前两个任务的结果,导出预防或处置的策略或措施,可简称为“提供措施”。通过流行病学的授课,教会学生常用研究方法如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等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流行病学已成为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1.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特点。 2.疾病分布定义、疾病时间分布表现形式、疾病呈现地方性的依据、移民流行病学定义。 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的定义及应用。散发、爆发、流行定义及判定方法。 3.现况研究的定义、种类。普查的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调查中 影响抽样大小的因素。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4.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目的、类型,队列研究累积发病率及发病密度的计算,人 年的计算,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的定义及其意义,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5.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目的、特点。暴露的定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的分析,配对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选择的原则、影响样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人体解剖学肌学

1.3肌学 肌学总论 (一)肌的形态 分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二)肌的构造 1■肌腹由肌纤维组成,有舒缩功能。 2■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无收缩功能 3.腱膜阔肌的腱呈薄片状,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 起点:运动时相对固定的的一端。 止点:运动时移动的一端。 (四)肌的作用 肌的作用是在神经支配下进行收缩。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肌张力:运动单位轮流收缩,使肌处于一种轻度 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肌力。 (五)肌的辅助装置 包括: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滑膜囊 腱鞘 籽骨 作用: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 1■筋膜遍布全身,分浅、深筋膜。 (1)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淋巴结等(2)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被肌肉等,形成肌间隔。 2■滑膜囊为内含滑液的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腱鞘 是包围在肌腱外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作用:固定腱的位置,减少摩擦。 腱鞘构造分两部分:(1)腱纤维鞘:位于外层 (2)腱滑膜鞘:位于纤维鞘内。 二、头颈肌 (一)头肌 面肌:起自颅骨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颅顶肌:额枕肌 眼轮匝肌:环绕眼裂,使眼闭合。口轮匝肌:环绕口裂,使口闭合。

咀嚼肌: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的外面。 颞肌:起自颞窝骨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翼内肌: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侧面。 三肌的作用:上提下颌骨,使咬合。 翼外肌:协助张口 (二)颈肌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半;止点:乳突 作用:两肌收缩,头向后仰;单侧收缩,头歪向 同侧,面向对侧。 舌骨上、下肌群 作用:使舌骨和喉固定,或使它们上、下移动,以配合吞咽和发音。作开 口和参与 咀嚼肌动作。 三、躯干 躯干「背肌 颈肌 胸肌 膈 腹肌 会阴肌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全身最大扁肌,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提肩胛骨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拉肩胛骨向前下方;上提肋助 吸气 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 胸固有肌助间外肌 T 肋 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I 胸横肌 背肌浅层I ■斜方肌 - r 背阔肌 肩胛提肌 L 菱形肌 深层竖脊肌 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2020年某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某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司员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公司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司员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员工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三、权责 3.1 公司总经理负责预案的分发,保证预案和实施程序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 3.2 公司分管安全的领导负责应急人员培训的管理和演练。 3.3 公司所有员工都有义务执行本预案中各自的职责。 四、定义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五、内容描述 5.1 指导思想 5.1.1 以防为主,常备不懈 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时发现各类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措施;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员工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开展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5.1.2 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建设,提高员工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正确处理;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依法得到严格执行。 5.1.3 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 一、前言 临床疾病概要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辅助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为了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及相关服务要求的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科不断涌现。疾病概论是为适应这些非临床专业本科学生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涉及临床相关内容。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本课程在内容上以人体各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内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临床各学科(包括内、外、传染病和肿瘤等)组织编写。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临床诊断和防治的思路、原则、方法以及各科常见病的诊治原则。学好本课程对疾病的认识,研究、诊断、防治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具有普遍性意义,是非临床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理论3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节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目的:以临床常见症状为代表,讲述症状的临床表现及机体的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学改变之间的联系。 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特征、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1、发热的定义及病因、分度、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2、胸痛的定义及病因、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3、眩晕的定义及病因、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4、发绀的定义及病因、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5、心悸的定义及病因、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第二节循环系统疾病1 冠心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熟悉冠心病的治疗。 3.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和预防。 教学内容 1.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分型。 2.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含分型);诊断与鉴别。 3.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学改变的重要价值;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 4.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原则;高血压的预防措施。 5.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的指征及方法的进展。 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2 高血压 目的要求 1.掌握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 2.熟悉熟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测量方法、临床表现及治疗。 3.了解降压药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 1. 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2. 高血压的测量方法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高血压的治疗。 第四节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肺炎临床表现、治疗。 2.熟悉呼吸系统功能,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了解呼吸系统的解剖,肺炎的常见分类。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解剖及功能 2.普通感冒的讲解: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治疗。 3.流行性感冒的讲解: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