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政管理学》第二章要点

《行政管理学》第二章要点

《行政管理学》第二章要点
《行政管理学》第二章要点

第二章行政环境

(行政管理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第一节行政环境的特点与类型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内涵、基本属性

1、行政环境的概念: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

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2、行政环境的内涵: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3、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构成因素之间相关、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是综合的);

(3)层次性(行政环境系统本身有层级、不同环境因素对行政系统影响程度有差异);

(4)动态性。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1、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划分)

(1)自然行政环境: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和运行有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

(2)人造行政环境(社会环境):在人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最为重要,包括人类自觉行动的产物,如制度、宗教文化活动;

人类活动的副产物甚至是非理性行动的结果,如污染、战争、文化遗产等。可细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三个小类别。)

2、宏观、中观、微观行政环境(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为标准划分)

(1)宏观行政环境: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因素的集合。(宏观行政环境对特定行政系统产生根本性影响:1.空间的全域性和时间的战略、长远性;

2.全局性和全面性;3,导向性和决定性。)

(2)中观行政环境:这一概念具有极强的相对性。

(3)微观行政环境:涉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较狭小、短暂,一般在行政行为主体感官范围内,其影响更为直接、实在。如办公环境、人际关系、组织士气等。

3、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以一国政府管辖区域为标准划分)

(1)国际行政环境: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外,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国行政系统的环境因素的总和。

(2)国内行政环境: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行政环境因素,即该国“国情”。

三、行政生态模式(行政生态学探讨)

1、行政环境研究属于行政生态学范畴。

开端于美国约翰.M.高斯,1936《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提出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关系问题,1947《公共行政学之我见》明确提出“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

真正使行政生态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行政学分支科学的是弗里德.雷格斯。以其1961年的《行政生态学》为代表,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生态学理论体系。

2、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国社会分为三种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间的”或“过渡型”社会。

(2)三种社会形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及其功能的实现程度不同。

(3)与三种社会形态对应,有三种不同的行政模式。雷格斯因此建立其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

行政模型。特点如下:

A.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融合型行政模式

1.由于社会结构混沌未开,就像自然光一样,社会组织是融合型的而不是专业化的,其行政

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混杂在一起,所以雷格斯称之为“融合型行政”。

2.特点:该模式由于缺乏专业化分工,所以雷格斯认为其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B.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行政模式

1.就像自然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形成的单色光一样,工业社会的各种环境因素的结构和功能都

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其行政系统也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所以称之为

“衍射型”行政模式。

2.特点:该模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追求科学性和效率。

C.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棱柱型行政模式,就像自然光到单色光正在三棱镜中的折射过程中。

其特点是:

1.行政行为已出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但未完全实现专业化分工,难以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

来。

2.专业化行政机构已设立,但不能正常运作,功能有限。

3.正式建立的行政制度受传统势力影响,不能起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形同虚设。

第二节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及其构成

1、经济环境:是能够对特定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力量、活动、

行为方式以及制度规定的统称,是特定行政系统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力量与经济活动方式的总和。

2、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一般认为,应包括: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科

技发展水平。

二、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经济力量的含义:指行政系统所处社会系统的总体经济实力,包括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与社会财富总量。

(2)影响:经济力量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结构因素。

(3)行政系统对社会经济力量的反作用:推动或阻止社会经济力量发展的进程。

2、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相关的经济结构性因素的集合,包括:不同所有制经济力量的比例关系(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力量比例关系或公司经济力量比例关系)、国民财富分配情况、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程度。

(2)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行政系统是上层建筑主要成分之一,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经济结构必然对行政

系统产生基本性影响和制约作用。

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参与性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选择。

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因素,它对不同行政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3)行政系统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反作用:可巩固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甚至变更。

3、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体制的含义:是一国或地区以社会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社会资源调配制度(是市场机制为主还是政府调节机制为主)。

(2)影响:经济体制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及手段。

(3)行政系统对经济体制的反作用:影响经济体制的确立,乃至于对经济体制进行积极的改造。

4、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指一国或地区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发达程度。

(2)影响:首先,行政系统的协调运转、行政效率的提高,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其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最后,科技发展对行政系统结构造成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3)行政系统对科技发展的发作用:推动或阻碍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三、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普遍的小农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行政体制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中,又具有较强的传统色彩。

(2)国民经济的各项总量指标进展明显,但人均指标很低。——前者为行政系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

基础,后者却又限制了行政系统能动用的财力资源总量。

(3)国民经济体系门类齐全、自主性强,各地区、各部门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和完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各部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前者提出了加快行政体制现代化的强烈要求,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后者造成了行政组织的区域性特征,产生种种弊端,同时造成落后地区行政系统对经济的推动力量不足。

(4)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限制了行政组织科学化、专业化、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2、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为摆脱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集权行政模式,在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前提条件。

(2)现实困境:传统体制下的种种问题仍然存在,为维持缺乏竞争力的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除了用行政手段干预外,别无他法。

(3)种种努力:党的十五大以来,不断理清相关问题,对行政系统改革与发展产生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目前,受限市场模式在我国仍然存在:一是价格双轨制,二是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2)影响:A.价格双轨制使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方式、手段呈现出双重性的特征。 B.市场分割使各地政策不一,造成种种弊端;同时地方政府承担了许多不应承担的职能,阻碍了行政体制改革;另外对中央的宏观经济管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

1、政治环境的含义:指处于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产生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集合。

2、政治环境的构成:政治系统中与行政系统并列的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了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最重

要的政治环境因素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实际运行状况、政党制度、社会团体发达程度、社会流通性。

二、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指国家权力的排列组合方式。具体:政府横向各部门间(狭义政体概念的内容)、纵向各层级政府间(国家结构概念的内容)具体的权力划分方式、相互关系及其制度体现。

(2)影响:直接决定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公共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在根本上从宪政制度层次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运行程序及规则,以及它与其他公共权力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实际运行状况对行政系统也有很大影响:当法制健全时,实际运行与制度安排基本一致,反之对行政系统会造成与制度安排不一致实际运行状况,会产生种种缺陷和弊端。)

2、政党组织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政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

(1)通过自身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的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从而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运用自身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对行政系统有效运行、政民关系改善有很大影响。

(3)最重要的是政党追求的执政功能,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通过政府运行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3、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

(2)社会团体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4、社会流通性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社会流通性:指社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及其参与程度。

(2)影响:社会流通性强,行政系统更容易按照符合民众整体利益的方向运行和发展;反之易于出现官僚专制型行政系统。

三、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建立与各级政府直接对应的、严密的层级节制组织,对行政系统的组织、人事和决策活动行使领导功能,直接领导行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控制。

(2)间接影响:通过其他权力组织和政治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来影响行政系统的组织和运行过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在制度安排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是其执行机关。人大及其常委通过行使法律规范创制权、制定或批准政策、决定人事任免等权力,对政府进行领导、监督和控制;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审判权、监督权,对行政行为及后果进行监督与制约。

(2)在实际运行上,由于法制不健全、党政不分等因素,在相当长时间难以实现依法行政,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行政系统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社团及社会流通性)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对行政组织及其运行过程

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文化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及其构成

1、文化环境的含义:作为一种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相并列的(行政系统的社会环境因素类型)而提

出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心理与意识层面的环境因素。

2、行政文化:指社会成员关于行政系统的一切社会心理活动的总和。(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

们关于行政系统的成因、结构、运行方式有关的心理活动,还有人们关于行政系统与公民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心理活动等。)

(心理活动即人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文化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是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人们心理上的稳定反映与沉淀。)

3、文化环境的构成:文化环境因素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表述,简单划分为:行政价值文化、行政功能

文化、行政运行文化、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是人们关于行政系统的总体价值观,又被称为行政神话,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社会价值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简单理解:民众认为行政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社会价值。)(2)功能:解释公共行政系统的存在价值(或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3)影响:直接影响着公共行政系统的社会价值定位,从而决定其功能重心。

2、行政功能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功能文化:是人们关于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观,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行政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结构方面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简单理解:民众认为行政系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结构。)

(2)影响: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社会公共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具体模式。

(3)两种有代表性的行政功能文化观念:

全能普化型:认为政府是全能的,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认为政府机关也是全

能的或功能普化的。

有限分工型: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功能有限;认为政府机关、部门、个人

也不是全能的,只行使特定的权力,负特定的责任。

3、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运行文化:是人们关于行政系统的公共行政过程观,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的,关于各种公共行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途径和方式方面的认知与普遍性价值取向模式。

(2)影响:其核心问题是公共行政系统运行规则及基本运行方式的确定。

(3)人类历史上的,公共行政系统运行机制的价值取向的两种主要模式:

自律本位的人治模式:往往要求按照少数政治精英乃至某个权威人物的个人意志制定和实施

行政政策,治理国家。影响:公共行政系统运行的效果与质量只能取决于政治精英的个人意

志与品质。

法律本位的法治模式:公共行政系统的一切权力与行为都应受法律制约,系统的功能、结构、

运行程序及其规则都应由法律明确界定。影响:相比自律本位的人治模式,使公共行政行为

更周密、科学、规范、稳定,也更民主,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公共关系文化:是人们的政民关系观,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与民众间关系方面的认知、情感与价值取向模式。

(2)影响:特定的行政公共关系文化(或政民关系观),不仅直接影响与制约着社会民众对公共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情感态度和参与方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改造着公共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和内部构成。

(行政公共关系文化与行政系统协调,则政民关系融洽,文化对行政系统起到巩固和维持的

作用;反之,行政系统最终将面临变革和革命的压力。)

(3)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三种类型:传统型、服从型、参与型

传统型:民众没有意识到也不想意识到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

意识到具有行政过程参与权的公民角色的存在。影响:为维持专制行政服务、愚民政策、禁

止民众议政等。

服从型:民众对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尤其是输出过程)有强烈的的价值取向;但很少注

意输入环节,没有意识到也不要求影响政策制定与形成过程,更没想到参与其中。影响:民

众是被动的,被要求而且自身也倾向于服从行政系统的一切输出。

参与型:民众对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有非常明显的认知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且有能力、

有途径参与其中。影响:民众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行政系统、公共行政过程及其运行机制。

三、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行政总体价值观)方面:

(1)特点:从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转变。

(2)影响: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

要求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运行程序和规则等各个方面做出相适应的变革。

2、行政功能文化(行政功能结构观)方面:

(1)特点:从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转变。

(2)影响:要求行政系统在功能和组织结构上进行相适应的变革和调整。

3、行政运行文化方面:

(1)特点:从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转变。

(2)影响:推动我国行政系统实现法制化;推动我国行政系统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政民关系观)方面:

(1)特点:从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转变。

(2)影响:使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试图影响政府过程,并促使行政系统发生相应变化;各级行政主体日益强烈地要求自主处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要求拥有决策参与权;要求对现行行政系统变革,建立与新型行政文化观念一致的行政体制。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 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 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教育家xxxx的真知灼见;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 (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教育结构的内容: 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2020行政管理学随堂作业问题答案(上)

第一章绪论 1.(单选题) "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这是行政管理() A、狭义的含义 B、广义的含义 C、现代的含义 D、最广义的含义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 行政管理支配权即()A、行政权B、管理权C、政治权 D、决策权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行政学"一词,最早主要是指()A、法学B、社会学C、行政法D、行政管理学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A、实事求是B、依法管理C、为人民服务D、违法必究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 "市场万能论"认为政府的职能角色表现是一种()现象A、"守夜警察" B、幕后操纵者C、多方干预者D、指挥协调者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 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的()A、现代化B、知识化C、系统化D、科学化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 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A、史坦因B、威尔逊 C、古德诺 D、怀特 参考答案:B 8.(多选题) 行政管理学的过程论的内容包括()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协调 D、行政信息 E、行政监督参考答案:ABCDE 9.(多选题) 行政管理学中保障论的内容主要包括()A、财务行政B、行政法治C、行政方法D、行政组织E、行政道德 参考答案:ABCE 10.(多选题) 美国学者怀特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A、组织原理B、组织机构C、人事行政D、财务行政E、行政法规 参考答案:ACDE 11.(多选题) 我国的行政管理主体包括()A、国务院B、国务

院派出机构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D、各级街道办事处E、各级村民委员会参考答案:AC 12.(判断题) 行政管理的法制性集中体现了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参考答案:对 13.(判断题) 行政管理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公共性的管理。 参考答案:错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单选题) 行政环境的基础是()A.宏观行政环境 B.中观行政环境C.微观行政环境 D.混合行政环境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政学界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 A.行政主体学 B.行政生态学 C.行政环境学 D.行政行为学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学者是() A.F·W·利格斯 B.C·I·巴纳德 C.J·W·高斯 D.J·W·洛西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 行政环境中的经济环境包括物质技术和()两个方面A.生产力性质 B.生产力水平 C.生产资料 D.经济制度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 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态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程度和趋向。这是行政环境中的() A.文化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境 D.科技环境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 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对行政环境的调控的行政系统是()A.开放型行政系统 B.半开放型行政系统 C.半封闭行政系统 D.封闭型行政系统 参考答案:A 7.(多选题) 行政环境除民族宗教环境外,还包括()A. 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C. 政治环境 D.文化环境E.国际环境 参考答案:ABCDE

物理选修3-1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要点

第一节电流和电源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 2、产生电流的两个条件条件: 3、电流的方向: 二、直流和恒定电流 1、直流: 2、恒定电流: 三.电流(强度) 1、电流的定义及公式: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 注意: 1.在金属导体形成电流的本质: 2.在电解液形成的电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3.1A的物理意义: 四、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 已知n为导体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五、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实用条件的分析 六、福安特性曲线(画出图像分析) 第二节电阻定律 一、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 1.探究方法: 2.探究结果: 二、电阻定律公式:物理意义: 实用条件: 三、电阻率与电阻的区别: 典型例题:P49第二题 第三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压分配:功率分配: 二、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并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流分配:功率分配: 三、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1.多(少)并联一个电阻,总电阻: 2.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小),总电阻:

3.并联电路总电阻最接近最小那个电阻的情况: 四、电表的改装 1、G表或表头G a.作用: b. 三个主要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2、改装后电流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3、改装后电压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五、限流分压 名称/电路图 ()() 1.电流调节范围: 2.电压调节范围: 3.选择条件: 六、电流表内外接: 1.画出电路图: 内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外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2.选择电流表内外接的常用方法: 1. 2. 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选择限流还是分压,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说明原因。 第四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源 1、电源作用:1. 2. 2、电源的电动势E定义: a.定义式: b.电动势物理意义:只由电源本身结构特性决定,与电路无关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泉州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泉州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一、环境的含义?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 2、行政功能文化。 3、行政运行文化。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三、行政环境的含义?(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具体地说,内涵有: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行政环境经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四、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五、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六、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并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七、经济环境四要素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力量。一方面,由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力量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力量还包括或者说决定着特定社会的国民财富总量,这也就意味着,它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 2、社会经济结构。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经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科技发展水平。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但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及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八、广义与狭义的行政政治环境。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含在内。持狭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直接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而持广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则明确提出,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九、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是经过自身的利益表示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进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m n a =)1,,,0(1 1*>∈>=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2)rs s r a a =)(;(3) s r r a a a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

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①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②x N N a a x =?=log ;③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①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②自然对数:以 71828.2=e 为底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如右图)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①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②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③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a b 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2)a b b a log 1log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 注意:①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2a>1 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0<α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 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结构动力学习题解答(一二章)

第一章 单自由度系统 1.1 总结求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的方法和步骤。 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求法有:牛顿第二定律法、动量距定理法、拉格朗日方程法和能量守恒定理法。 1、 牛顿第二定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 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系统所受的合力; (2)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x m &&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2、 动量距定理法 适用范围:绕定轴转动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 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和动量距分析; (2) 利用动量距定理J ∑=M θ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3、 拉格朗日方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设系统的广义坐标为θ,写出系统对于坐标θ的动能T 和势能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求出拉格朗日函数的表达式:L=T-U ; (2)由格朗日方程 θθ ??- ???L L dt )(&=0,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4、 能量守恒定理法 适用范围:所有无阻尼的单自由度保守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对系统进行运动分析、选广义坐标、写出在该坐标下系统的动能T 和势能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出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表达式 T+U=Const (2)将能量守恒定理T+U=Const 对时间求导得零,即 0) (=+dt U T d ,进一步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1.2 叙述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和步骤。 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有两个:衰减曲线法和共振法。 方法一:衰减曲线法。 求解步骤:(1)利用试验测得单自由度系统的衰减振动曲线,并测得周期和相邻波峰和波谷的幅值i A 、1+i A 。 (2)由对数衰减率定义 )ln( 1 +=i i A A δ, 进一步推导有 2 12ζ πζδ-= ,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教学文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 (1 和福利组织、 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 会。 (2 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 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 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 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 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 务机构。 (3

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 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 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 ②“代理人”政府; 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 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实务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存货 一、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存货在购入方式、委托加工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债务重组方式、自行生产方式 及盘盈方式下初始计量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继而对存货的期末计价方法作了相应地案例解析,着力解析 了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及减值的账务处理。 二、关键考点 1.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特别关注外购方式、债务重组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委托加工方 式下入账成本的构成因素及指标计算; 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及减值准备的计提; 3.存货盘盈、盘亏的科目归属。 三、历年试题分析 四、本章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备供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备供消耗)等。 【备注】 常见存货有: ①原材料 ②在产品 ③半成品 ④库存商品 ⑤周转材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 1.存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知识点存货的初始计量 (一)入账价值基础 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①几乎所有的商品; 消费税只针对 特定商品征纳

②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③运输业、电信业; ④转让商标权及版权。 …… (二)不同取得渠道下存货的入账价值构成 1.购入方式 (1)非商业企业 【备注】 ①仓储费(存货转运环节的仓储费应入存货成本,另外,生产过程中的仓储费列入“制造费用”)通常计入当期损益; ②关税=买价×关税率; ③进口商品的进项税=(买价+关税)×增值税率17%; ④合理损耗计入存货采购成本,追加了合格存货的单位成本。 经典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原材料100吨,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每吨2000元,增值税额为34000元。取得运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注明运费2000元,增值税220元。另付装卸费用160元、途中保险费用为400元,原材料运抵企业后,验收入库原材料为96吨,运输途中发生合理损耗4吨。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元。 A.202560 B.236780 C.202780 D.19456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原材料的入账成本=2000×100+2000+160+400=202560(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2025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220(=34000+220) 贷:银行存款236780 【拓展】原材料的单位成本=202560÷96=2110(元/吨) (2)商业企业 商业企业进货费用的三种处理 ①与非商业企业相同:进货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②先进行归集入“待摊进货费用”,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留存部分的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③金额较小的,也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关键考点】购入方式下入账成本的构成因素及计算,尤其是合理损耗、运费及仓储费的会计处理。 经典例题【2015年多选题】企业为外购存货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中,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有()。 A.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C.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D.运输途中因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 『正确答案』ABC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行政管理学资料(多项选择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业(本) 专业补修课《行政管理学》 平时作业一 三、多项选择题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 )三种权力。 A.立法B.监察C.行政 C.考试E.司法 2、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 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型的学科 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 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3、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 A.政治制度B.政党制度C.阶级状况 D.法律制度E.政治文化 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 A.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 B.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D.改善收入分配E.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5、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民族自治原则B.政治原则C.有效管理原则 D.有利于发展的原则E.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 平时作业二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2、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减免税收B.委托公共事务C.辅导监督D.补助E.法律管制 3、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 )。 A.政务类行政领导者B.委任产生的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D.选任产生的领导者E.考任产生的领导者 4、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德才兼备原则B.知人善任原则C.公平竞争原则D.功绩原则E.依法管理原则 5、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 )。 A.参与政务B.处理事务C.搞好服务D.进行决策E.执行公务 平时作业三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2020年《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狭义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自考《行政管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自考《行政管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著名的管理系统理论学者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认为,判别封闭性与开放性组织的重要标志是( ) A.边界的有无渗透性 B.内部与外部的有无交互性 C.环境的有无渗透性 D.系统的有无交互性 2.以下各项指标中,不属于环境保护指标的是( ) A.国家森林面积 B.人均耕地面积 C.人均绿化面积 D.教育投资 3.人造环境因素可以细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 ) A.文化环境 B.人文环境 C.生态环境 D.社会环境 4.在行政环境的类型中,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是( ) A.自然行政环境 B.人造行政环境 C.经济环境 D.宏观行政环境 5.特定行政组织的办公环境、人际关系属于( ) A.宏观行政环境 B.中观行政环境 C.中介行政环境 D.微观行政环境 6.以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分为( ) A.国内与国外环境 B.政治与经济环境

C.宏观与微观环境 D.自然与人文环境 7.雷格斯提出的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是( ) A.棱柱型行政模式 B.扩展型行政模式 C.融合型行政模式 D.衍射型行政模式 8.雷格斯提出的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是( ) A.融合型行政模式 B.扩展型行政模式 C.棱柱型行政模式 D.衍射型行政模式 9.弗里德?雷格斯认为,棱柱型行政模式存在于( ) A.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过渡型社会 D.信息社会 10.经济体制的核心是( ) A.价格形成机制 B.经济增长方式 C.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D.政企关系 11.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社会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 ) A.价格形成机制 B.收入分配制度 C.税收制度 D.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12.在经济环境中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及手段的是( ) A.经济力量 B.经济结构 C.经济体制 D.科技水平 13.“受限市场模式”的提出者是( ) A.法约尔 B.高斯 C.泰罗 D.雷格斯 14.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是(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