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术走向新时代

美术走向新时代

美术走向新时代
美术走向新时代

美术走向新时代

潘智杰

教学目标:巩固和提高美术分类的知识。认识时代不同美术美术作品的面貌所呈现的差异。领略现代美术作品的美感,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现代美术作品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应用。教学难点:对抽象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展示现代美术作品,包括课文中的图例,教师补充的图例,以及同学们在预习中收集到的图例。

运用观察、比较的手法,进行古今对比、画种之间的对比、写实与抽象的对比等等。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2、活动二:在美术作品的类别方面,哪些美术作品所代表的类别,是上一课没有的?引出版画、设计方面的作品。

3、活动三:对各个类别的代表作品进行介绍、讨论、点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然后在课堂上完成“尝试·探索”栏目的分类填空练习。

4、活动四:学习建议与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学生表现得不够主动,不敢发言,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走向新世纪——新时代》教案

《走向新世纪——新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联系本册所学过的所有作品,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 (2)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文字、音响)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感受合唱音乐风格、特点,并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行歌唱,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知道,知识技能永远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高中的音乐教学角度看,采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增大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使众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并通过艺术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启发、促进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收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互联网、报刊、传播媒体、音响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便于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 ③学生以声部分单位围坐,便于随时进行讨论、交流和艺术实践。 【教学过程】 1.听辨导入 (1)对比聆听:①独唱《走进新时代》;②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大家分辨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而产生效果上的差别。

(2)对比欣赏美声(戴玉强)和通俗(刘欢)两种唱法演唱《你是这样的人》(注:整曲结构“AABABA”)。 师:该歌曲是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歌,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作,歌颂伟人——我们敬爱周总理的颂歌,歌曲情感含蓄、深沉,令人荡气回肠。请同学们说出同一首歌曲采取不同唱法的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3)对合唱曲《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进行介绍:①说出聆听的感受;②学唱主题音乐,进一步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③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师:引出课题: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什么是合唱艺术”;“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课件及音响资料)并互相进行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关于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以及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 3.艺术实践(重点作品的艺术实践) (1)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课前各声部组长已做辅导,学生共同体验感受合唱特殊的艺术魅力。 [师]重点作品的分析: 《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前,歌曲以抒情而优美的旋律,动听而婉转的音调,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完整,歌曲曲调采用民族五声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边领会边演唱) 在演唱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激情。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当前的热词之一。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如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行动。 一、不可承受的生态毁坏之“重” 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领先优势,既率先开展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又曾从殖民地掠夺资源与财富,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了自身环境,缓解了自身的生态危机。而且,它们仍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形成了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危害日趋严重,步西方国家后尘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须正视面临的和潜在的危机。十八大报告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紧迫性、意义和作用,并为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明了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水污染是不可承受的第一“重”。传统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过了中国的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2012年,我国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仅长江、珠江水质良好,其中有15.5%为劣Ⅴ类水质。七大水系总体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近岸海域Ⅳ类和劣Ⅳ类海水水质占23.2%,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湖泊水体富营养状态严重,2011年,在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Ⅳ—Ⅴ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占57.7%。 大气污染是不可承受的第二“重”。2011年,在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25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只占 3.1%,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5.9%,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1%。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受能力。2011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04.3万吨。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90.8%,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2%。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一半在中国。我国的城市空气污染物有100多种,每年排入大气中的数量高达6亿多吨。人体若长期生活在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威胁是不可承受的第三“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7516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600种。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破碎化,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5376198.html, 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田思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其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消费主义思想;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中诚敬俭朴、虚静无为的道德修养观可以消解工业文明中的享乐主义思想。这些生命伦理思想为人类在新时代消除生态危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构建全球和谐生态坏境,提供了一种远离迷途、明晰前方的深远洞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就蕴含着顺应自然、敬畏生命、尊道贵德的思想内核。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逐渐孕育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以及诚敬虚静、俭朴无为的道德修养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消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理论价值。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工业文明无论是人文科技亦或是物质财富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巨大成就面前,人类已然觉得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者,使得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在社会中广为流行。 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把自然当作对立面,其根源便是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经济理性”。所谓“经济理性”,即是要求资本主义联合一切技术、资本、经济权力最大限度的去控制、利用自然,以使自己能够贯彻“获取利润最大化、追求财富最大化”这一特定目标。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即是个体主义,其背后至始至终都体现出的是少数统治精英阶层对人和自然界的控制。这种控制会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公,因此必然会扯进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在利益面前,人们较少会去关心生态问题。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对财富的疯狂追逐必然会引发对环境的疯狂破坏,这种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在这点上,中国传统文化里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宇宙生命观,对于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人与社会:刚健有为、忧国奉公的价值人生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想

【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旨归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学习时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

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作者:万浩然 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0期 摘要:在时代要求呼唤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为此,我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在生态保护、治理和防护方面提出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体情况产生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59-03 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人民对于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温饱,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然而,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使得各国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國。基于此,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我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立足点是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是从自然中脱胎而来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人的生活和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资料以及生产场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发展受到自然的制约,但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有一种主观支配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以人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为主的纯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人类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诫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和对世界负责任的庄严态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建设美丽中国,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国理政的新理念 自从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轰动世界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以后,有关生态观点与环境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逐渐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全球性重要议题。此后,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理论界与政府组织机构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文件,将生态持续优化作为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亦作为发展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得到了人类的公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

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却也伴生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2018-04-16 11:42宣讲家网彭文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字号: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 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

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 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树立生态伦理。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 第二,营造生态文化。在发展生态科学、推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制度中,规范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绿色消费……以此营造生态文化。 第三,调控生态行为。要建设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推广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控、纠正我们的行为,就要下功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低碳社区、生态城市等。 第四,建设生态环境。要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就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 以上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支撑这四大核心内容的是两项重要工作。一个是生态政治建设,就是我们的政治理念、方针政策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个是生态科技支撑,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工作。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都离不开生态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 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来看,在生态系统层面,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目标层面,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在措施任务层面,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论体系层面,强调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018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看,首先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中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指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步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浅析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浅析 作者:李婉姝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3期 [摘要]生态环境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民族繁荣的依托,是万物生存的基石,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站在时代的前沿,高举十九大光辉旗帜,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战略性规划和构想,希望能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建言献策、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的阶段,继工业文明后衍生的文明形态,是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宗旨,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体现了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并将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文明成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科学论断,将生态问题上升到战略性的高度,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2 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 十八大至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能源资源消耗比重逐年降低,国土空间开发得到合理规划,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强。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我们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可观成就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严

2021年走进新时代演讲稿

走进新时代演讲稿 走进新时代演讲稿范文4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行进的街边上,你是否见过一辆辆样貌相似的自行车整齐有序地排放在路边?你是否享受走进一家书店,在书香中捻一首心华,奏一曲芬芳呢?你是否体会过在你和朋友无聊的期间,一颗租用的篮球把你们带入了挥洒汗水的欢腾中?这就是我们即将迈进的新时代——共享时代。 共享时代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样东西共享给千千万万的人使用。而如今的共享时代,着实把人带入了一个方便舒适的生活。当你在路上要走一段不短的距离,猛然发现身边有一辆共享单车,是不是会由内而外产生欣喜?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锻炼身体又不会太疲累。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共享单车出行之后,路上也已经和从前截然不同了,一部部喧闹耗能的轿车变成了一辆辆安静低碳的单车,一句句因车祸辱骂的话语变成了一句句友好的问候。共享时代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际。

共享时代虽然方便,可对于有些人呢?他们自私、贪婪,没有公德心,只想把公共的东西占为己有而不顾别人的利益!就在昨天,我和同学急促地赶去学校,想租一辆共享单车来用,然而我们却遇到了令人气愤的情况。一辆单车,被人使坏地弄掉了上面唯一的二维码,这是何等的自私!还有一辆车,车轮上竟然被上了锁!这都是有些人私心过重,利益心驱使着他们做出这么不道德的事情。 人们的私念会阻碍共享走进新时代,所以我们每一个要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德心,用公德心迎接共享时代的到来。当共享真的走进了新时代,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文明,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树木的年轮一圈一圈地走过,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科技技术十分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手机,电脑,几乎是琳琅满目。人们也开始享受这一份机械带来的方便与快捷。轻轻走过一片

走进新时代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 【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样性风格,并能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当代作曲家及作品、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及多元化发展特征 【新课学习】 (一)《南海渔歌》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南海渔歌》音乐大致分为几部分? 2、乐曲中你最喜欢那段音乐,为什么? 3、乐曲运用了那些乐器来演奏? 4、乐曲反映了什么题材内容? 3、【哼唱音乐主题】哼唱南海渔歌主题 (二)《东方红日》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作品中各乐章选用的歌曲的曲名是什么? 2、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大漠之夜》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听辨合唱的形式 2、找出合唱中最喜欢的一段 3、讨论:《大漠之夜》在合唱与伴奏上有什么特点? 3、【学唱】学唱一段自己最喜欢的片段 (四)《多耶》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谈谈对音乐的印象 2、乐曲中运用了哪些乐器演奏? 3、讨论:乐曲表现了什么? 4、评论:这部音乐作品为什么会走出国门受到外国人民的好评和喜爱? (五)《水调歌头》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新时代教案

走进新世纪--新时代 永嘉中学陈欢一、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首先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本课选题为新时代————欣赏《走进新时代》、《你这样的人》、《祖国颂》。本课主要欣赏前两首歌曲。根据歌曲的内容,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歌曲反复的聆听、演唱、感受、品位、发挥了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挖掘作品的层次含义,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内涵基础上加以升华。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1、聆听《走进新时代》,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聆听《你是这样的人》,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感受与演唱,增强对歌曲的兴趣与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法,感受作品的内涵,引发学生对歌曲的了解,认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知识与技能: 有节奏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培养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鉴赏的能力。对作品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 分别赏析作品内涵,感受作品风格,能够有感情的学唱。 四、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感受作品情感的流露,更深入的了解歌曲内涵。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分不用风格、不同表演形式进行欣赏,别样的视听结合,以“唱、听、说”为主,通过讨论,体验,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课前播放音频《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旋律,我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并能轻声哼唱出来,那么这首歌最早是由谁来演唱的呢? 生:张也。 师:是的,那么我们就来欣赏下张也带来的《走进新时代》。(展示课件) 二、新课部分:

建设美丽中国_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容。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

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

走进新时代(上)

走进新时代(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 石国亮 著名党史专家 课程前言 朋友们好,我们今天学习第四讲走进新时代的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 我们有一首歌叫做《走进新时代》,当然,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可以说成是新时代。但是新中国成来以来我们可能最大的新时代还就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所说的走进新时代是指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一首歌叫做《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样唱的: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这个是描写什么?这首歌是描写深圳特区的。那么它同样折射了我们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中国人民对此欢欣鼓舞。对于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那么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一、从我们生活的变化看改革开放新时代 那么改革开放是什么样的新时代。我们先从具体的事例来看。我们大家每一个都需要成家立业来说,我记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三大件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个轮子转起来,手表要转、自行车轮子要转、缝纫机要转,三个转起来。到后来我们发展到什么?三大件变化了,就是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但是三大件变了,当然后来三大件还是在变,现在人们变得更加通俗:车子、房子、票子。当然这个可能让你感觉怎么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是不是有一种拜金主义?那不是的,实际上跟我们民生相关的,反映了我们在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等层面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 所以从我们这个感性的认识来说我们看看这样的一个新时代是不是我们期望的新时代。80年代初很流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晚上放学回家做作业的时候用的都是煤油灯,但当时还不叫煤油,叫洋油灯,火柴叫洋火,布叫洋布,说明我们那个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实践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生态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

走进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 晚上,因为要查找一份文件,打开电脑,不禁错愕。一位我知晓的上海的 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因病今天中午辞世,这个消息经由上海的朋友传给了现住地 球那一边的也是共同的熟人,那位接到消息者虽是在夜晚看到邮件,因为感伤,当即在博客上写下纪念文字。这些文字在网上一出现,第一时间便被另一些也 是彼此熟识的朋友下载并转发,于是,当我得知这一消息的同时,我的电脑里 已有同样的几份。只是一瞬间,这信息从大洋的这边到那边,又从那边到这边,散播开去。那醒目的标题唤起我心中的哀思,想象中这一份情愫,在大气中环 地球传递,那普通而浓烈的真挚的追念,冥冥中已伴随故人左右,倘那灵魂还 未走远,应能感知。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分享了往事,分享了求真的夙愿,分 享了什么是生命的尊严,尽管大家已是几十年未通消息了,仍有彼此相通的心。 我于是想到了互联网的神奇,逝者如斯,不分昼夜,不分国度,不分你我,你总在选择和被选择中。 眼镜胖是我认识多年的同行。眼镜是一直戴着的,胖却是后来的状况。当 年英俊少年时,穿什么都有模有样,看得出他也是在意外表的,西装和夹克, 色彩和剪裁,甚至皮鞋和纽扣,都能说出品牌的特征典故。爱惜自己,没什么 不好。眼镜胖从采访做起,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到学校和学生交朋友,到工 地和民工睡通铺,白道黑道红道,样样敢闯敢问,很敬业的。世界非常丰富, 人生有无限未来,眼镜胖除了供职的岗位,也开始写诗写散文,尝试意识流尝 试先锋派,成为文艺青年。“我那时也有粉丝的,来信一麻袋呢!”眼镜胖说 这话的时候,面向前方,两眼放光。后来,顺理成章的,眼镜胖做了领导,管 着一些人一些事,有人拥戴,眼镜胖殚精竭虑,踌躇满志。 有一次,眼镜胖作为领导之一去参加一个读者作者见面会。那是在一个深 山老林般的风景区,山巍峨,树奇诡,人渺小。想起武侠小说的描摹,这样的 地方真是合适装神弄鬼。眼镜胖推一推眼镜,在露天会场给大家做了热情不失 矜持的讲话,自然,掌声是有一点的。然后,主持人向大家介绍某位作者,话 音甫落,会场响起一片欢呼,众读者激情地叫啊跳啊,有几个女孩好像哭了。 “我当时强作镇静,心里真是冰冰凉,透心凉啊。那个作者的名字我还叫 不太顺,我甚至没怎么看过他的作品,实话对你说,就是看了我也不怎么太明白,那些动画作品,怪模怪样。可是那些读者,那些天真单纯的孩子,怎么就 那么疯狂呢……”眼镜胖跟我说这些的时候,十分失落,“你想,那山里头的 回声,啊啊啊的,山呼海啸啊,一阵狂风刮过一样。我就像一片落叶,被风吹 得翻过去了,翻过去了,苍凉啊!我才刚刚不惑,我那么可歌可泣,我还有那 个麻袋呢!”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我看着他被考究的粉色体恤包裹着的突出 的大肚腩,熨烫的裤缝笔直的西裤,试图安慰他,“阅读常常有自己的时代流行,他们从小看这些……那位作者是他们的偶像,就像你当年一样。”眼镜胖 疑疑惑惑地看着我:“那我就真的翻过去了?” 是不是应该知晓,我们还面对着更多猝不及防的变革。 报上说,现在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两年。如我们当初一刊一社经年累月辛苦积累的发行网、读者库,那个速度和规模,在所谓“大数据”面前真是“少慢差”。只要有一台电脑,今天哪怕身处

走进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 2019年冬,史无前例的疫情暴发,袭卷了全球,无数的医疗工作人员曾站在是否前行的岔道口。最后,他们选择了,他们逆袭了,他们捍卫了这个国家。 2020年秋,一场教育的改革之风,吹到了延边,让我们站在了是否前行的抉择点上。毅然,我决定了,参加考核,历经考验,从头再来。 人说:“世上没有走不出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既然如此,一切就取决于我自己,只要我敢,我就不相信走不出只属于我的那条阳光大道。 我上了十二年朝校,考上了师大中文系。大一,整整一年时间,我吃尽了苦头。这所人人向往的“象牙之塔”给我的大学生活并不美好,那不会说普通话的先秦文学教授满口方言,令我头昏脑胀。我真正体会到了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少数民族学校孩子的知识储备是多么有限。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回到家乡,站在了三尺讲台。面对与我相同处境的孩子们,我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我希望他们不要像我,少吃点苦,一晃已20多年了。 整整20年,我面对的孩子,我教学的环境,重复性的工作特点,不仅没让我进步,还退化了不少,口语、专业知识……

其实,很久以来,我从骨子里头就希望这场改革的到来。于是,我以学员身份,参加了吉林省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中学语文班。我觉得,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场及时雨。我仿佛回到了20年前,在这里我学习袁钟瑞老师讲“普通话与语文教学”等推普系列讲座,在这里我学习蔡明霞老师讲“板书设计的作用和类型”,在这里我学习赵慧老师讲“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入门秘籍”,在这里我学习苏立康老师讲“朗读教学和朗读技能”,在这里我学习孙凤霞老师讲“播下书香的种子,让孩子幸福一生”……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以鲜活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震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我感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我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我;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见识;我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水平;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教学寻找突破,教师要寻求变化和创新,靠的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正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永葆教学生命的鲜活,要不断的给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汉语教材被语文教材替换,教师、学生、家长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唯有勇敢面对,迎难而上,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新篇演讲稿(最新)

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新篇演讲稿(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我们的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脚步在发展在进步20世纪的社会和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改变,这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你看那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是路口,中央总有一个身着绿色制服,头戴方正的帽子,穿着亮丽的皮鞋,挺拔的腰板,忙碌指挥的胳膊,他吹着响亮的哨子,指挥着一辆辆汽车,让马路不再拥堵,那就是新时代中道路的指挥者——交警。 你看在那大路边上有一个个身穿黄色马甲的身影在不停的忙碌着他们,不顾严寒酷暑,起早贪黑的忙碌,手里拿着一把大扫帚不停的挥舞着把尘埃扫去,把汗水洒下,把整洁的环境带给了我们大家,他们就是新时代环境的使者——环卫工人。 近些年来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活中新的变化,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周围的商场、电影院、KTV也越来越多。并且现在很多人都流行在网上购物,在网上购物也有很多好处:省时,省力。在网上查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了,而不用再到人群拥挤的大街上跑的双腿找一样东西,对于一些比较懒的人来说,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满意的东西,也真是太好不过了,现在不仅能在网上买东西,在网上买菜订餐也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 手机支付相信大家都已经不见外了吧,在中国无处不

在,男女老少都在用,普遍度非常广泛,不论你是去大型商场购物,还是在街边小摊买菜,都能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来完成支付,在中国这个目前无现金时代里,就连路边的乞丐都随身携带方便支付的二维码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用呢?因为这样支付更便捷,不需要现金,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够快速实现整钱零钱支付,它也更环保,移动支付减少了现金在制造过程中资源的消耗。 如今,社会的发展少不了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大家要一起携手努力,共创新时代新的篇章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