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思路】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的讲读课文,它是第七组重点训练项目“写文章要有中心”的范文之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教学目标】

1、教育方面:

让学生记住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教养方面:

⑴ 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会回答课后思考题1。

⑵ 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联系上下文理解“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四个词的意思,再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

⑶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表达的。

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三、四自然段。

3、发展方面:

⑴ 培养学生归纳抽象能力。

⑵ 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首先,我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通过看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画面,听建筑倾倒的声音进行情境创设,迅速把学生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然后,我再采用先由学生质疑,再由师生共同归纳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这三个学习主题,学生只要通过浏览网络资源就可以基本解决这三个问题。

二、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活动

在网上学习中,我将它分为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两个部分。自主探索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享受资源库中充足的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定。而协同学习主要是先由组长收集全组成员不懂的问题,然后组织组员给予解答;接着继续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组长整理,准备向全班

汇报。

在这一环节中,发展方面的目标得以解决。同时,学生在网上查询所需资料时通过看图片、文字解说、录像等对于理解堂上的三个学习主题和完成教育、教养方面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网上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

全班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经小组长的提炼后在全班汇报。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智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老师则可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三个学习主题的理解,并通过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汇报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四、网上交流

汇报交流只是体现学生的共同学习成果,是共性的表现,但不易适应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能反映个别学生的不同思想。通过网上虚拟的在线交流,“谈收获”的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种种看法,选定自己的讨论对象,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学习体会,升华学习目标,结束教学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展现圆明园被烧毁的动态画面,并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激发学

生的情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知道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

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同学们体会到什么想知道什么?

生:看到这熊熊烈火,我非常气愤,也为我们祖国失去这样一座国宝而感到痛心。

生:看到这熊熊烈火,我仇恨侵略者,也感到中国的国力太弱了。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为板书加问号。)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在圆明园里收藏了些什么?

(为板书加问号。)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为板书加问号。)

二、网上学习

1、自主探索:

师:这节课,(师板书)我们就要围绕这三个大问题在网上学习课文的第二、三段。只要解决了这三个大问题,刚才的小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师:请同学们点击第一行的第三个图标即(Internet Explorer),进入我们的学习网。在我们的网上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文内容以及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指板书)的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提示。

师:请大家进入学习目标,小声地把它读一次。

(生自读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探索、小组的协同学习把这个目标完成。在自主探索的时候要注意:

⑴ 先看学法指导。

⑵ 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⑶ 积极思考,完成练习。

⑷ 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按“电子举手”询问老师。

(明确学习要求后各自操作计算机自主学习,并完成手中的练习。时间为8分钟。)

2、协同学习,加深理解:

师:刚才在网上老师清楚地了解大家学习的情况,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特别是一些学习能力正在提高的同学,能主动地通过电子举手与老师和同学交谈。下面,为了加深对三大问题的理解,我们分小组进行协同学习。请小组长先收集组员们不懂的问题、组织全组学习;然后再组织组员对三大问题各抒己见;最后请组长对组员的汇报进行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约为8分钟。)

三、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师:同学们,刚刚在网上学习时,老师发现你们都很认真、积极,我相信你们在互相的协助下,一定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指板书),甚至发现了新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下面,我们各组就共同来汇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吧!

生:请同学们点击第二自然段。我们组认为可以从皇家园林、举世闻名、众星拱月这三个词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点击“举世闻名”,意思是在全世界中非常有名,说明了圆明园建筑美观,景物奇特,为天下所知。皇家园林指的是皇帝、后妃们居住游乐的地方。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它最初只有600亩,经过6个皇帝的苦心经营,扩建到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850亩,它更是无数能工巧匠用无数心血和智慧换来的。

“众星拱月”一词最能体现圆明园的整体布局,“众星拱月”的意思是无数的星星环绕一个大月亮,“月亮”是指圆明三园,“小星”是指无数的小园,我们从示意图中看到,其实圆明园的平面图是个倒置的品字形,我们觉得它很巧妙,所以认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我们组同意黄粤川的意见,圆明园的布局是如此的精妙,怪不得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我们组认为从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也能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大家点击第三自然段,看最后一句话,这里的“漫步、漫游、饱览、流连、幻想”这几个词写得很好,“漫步”是指没有目的悠闲地走,说明圆明园很大,环境很好。“漫游”是随意的游览,与漫步的意思差不多。“饱览”是指看个够,在外面看不到的景象,在圆明园里都能看到。请大家点击游览图中的狮子林,我们可以看到狮子林里有形状各异的假山奇石,它本在苏州,可在圆明园也可以看见。“流连”是指舍不得走,也就是说来到了圆明园就一辈子也不想走。“幻想”是指对没有实现的事物作出想象。

师:也就是说,有我们心目中最美的景色原来也可以在圆明园里看到。你读得那么好,能不能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朗读。)

(师示范读。)

师:同学们愿不愿意读。

(生配录像读。)

师:能背的起立,我们把这句话背出来。

(生配录像背。)

生:我们小组认为圆明园的建筑有3个特点:第一是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第二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第三还有许多西洋景观,如远瀛观、万花阵。这些特点都能体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圆明园的景色真可谓包罗万象、风格各异啊!

生:我们小组从“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两个词可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为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金碧辉煌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玲珑剔透是指器物小巧玲珑,比如游览图中“万方安和”的建筑就十分有特点。从热闹的买卖街和山乡村野也能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为买卖街显得热闹,山乡村野幽静,十分吸引人。

师:那圆明园中是不是真的有商人在做买卖,有农夫在耕田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象征。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象征”的意思。

生:代表某种东西。

师:所以读“象征”时要重一点。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能背的一起来试试。

(生背。)

师:刚刚同学们的汇报都十分精彩,下面根据这个问题(指板书)继续汇报。

生:请大家点击“青铜礼器”,我们组认为青铜礼器是先秦时期的物品,距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收藏价值。再点击“名人书画”,在圆明园中收藏着各个朝代有名的人的书画,很有艺术价值。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你读书真认真。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问题的?

生:我们组是运用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的。

师:是啊!无论是先秦的青铜礼器,还是历代的名人书画,都极具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它们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一座由乾隆皇帝下江南所带回来的园林之梦被狠狠的打破了,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配录像。)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理解这个自然段,怎样理解这些带点词的呢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统统”和“凡是”是全部的意思,“实在”是指确实,“任意”是指随意,从这些词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霸道。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他们的贪婪。另外,侵略者们是用了“掠、毁、烧”三种方法把我们的圆明园给毁了。

师: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里疯狂地抢掠,实在抢不走的就野蛮地毁,确实毁不掉的就狠狠地烧。啊,无情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我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是谁毁灭了它?

生:英法联军。

生:清政府。

师:对啊,同学们,国弱则被人欺。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学习,振兴中华,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该怎样归纳中心思想呢谁来汇报?

生:课文写了圆明园的宏伟,收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以及英法联军毁灭它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师板书:

热爱、仇恨。

作者正是围绕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个中心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指板书)所以,平时写文章时一定要围绕中心。

四、网上交流

师:学完了课文,同学们有何体会大家可以从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谈,请大家分别进入这三个网址进入我们的网上论坛。

(生进入网上论坛,进行在线交流。)

师:同学们,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耻大辱,因此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黑板上的词语还记得吗?生:齐读词语“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鼓励”。 师:词语记得非常牢,能读好这就话吗? 生1: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读完这句话后,你知道英子以前是怎么样的? 生: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英子的生活,看看在英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说话的。 师:你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多么孤独的小英子呀!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生:齐读“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1:英子是个残疾的小姑娘。 生2: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忧郁、 孤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想继续了解英子的故事吗? 生:想!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生:边默读边画句子。 师:请你把画到的句子读出来。 生1:读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 头低了下去。” 生2:读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师:让我们再次读这两个句子,了解英子的内心。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从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英子的害怕。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前:学生听轻快的音乐,教师在黑板上画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师: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师指黑板上的画)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们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多媒体播放“大榕树”片段,师配乐诵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生边听边欣赏。) 师:欣赏着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有关段落,找一找这句话。 生:作者是这样说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株榕树特别的大,因为作者远望时还以为是几株榕树,可现在走近了,看清楚了才发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我还给他补充一点,这株榕树长在一座小岛上,一株树就占据了整座小岛,真的是“独木成林”。

生: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生: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师:还有哪些孩子体会到了榕树根的奇特?也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榕树枝上生根,是因为榕树枝上长着许多气根,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越长越长,一接触到地面,就钻进了泥土里,长成了新的根。 师:哟,你的知识可真丰富!你是怎么了解到气根的知识的? 生: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的“植物篇”里了解到的。 师:多读课外书的确能增长我们的见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二起——(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闰土和“我”快乐的相处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哪些稀奇事?(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35分) 师:在这些稀奇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生举手)请你——谁也来说说?(生举手)请你—— 师:那你们猜一猜,老师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生举手)请你——(如生没猜中,师微笑摇头示意其他同学继续猜)请你——(如生猜中,师微笑握手)你真是老师的知心朋友! 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瓜刺猹”的内容。请你们找到相关的段落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标记出哪些话是闰土说的,哪些话是“我”说的。听明白的请示意。(生明白手势示意)开始吧!(生自由读文,师巡堂,大概2分钟) 师:(PPT出示闰土和“我”的对话),谁来读闰土说的话?(生举手)好,请你——谁来读“我”说的话?(生举手)请你——(两生分角色读“看瓜刺猹”对话)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生评点)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两位好朋友的对话。“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生倾听)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完了,感觉老师读得怎么样?用你们会说话的小手告诉我吧!(生鼓掌)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浏览“看瓜刺猹”的对话,找一找刺猹的动作词语有哪些呢?并用“△”标注出来。(师巡堂)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动作词语?(生举手)请你——(如生没找齐词语)这位同学找齐了吗?谁来补充一下。(生举手)请你—— 师: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师:闰土月夜里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三十年过去了他仍是记忆犹新。课文的一开篇,首先就是回忆月夜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诵,边想象这一个美好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师朗读完后,PPT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你们的心是不是也飞到了遥远的闰土的故乡,想和他一同体验那有趣的看瓜刺猹呀?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看瓜刺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 试着归纳品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个人先作思考,然后四人组再交流一下(四人组交流)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 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 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 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 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 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 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 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屏显。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

支玉恒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The second class teaching record of zhiyuhen g sun

支玉恒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 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 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师:上一堂课我们找出了第一中队长“一般特点”,找出了第二 中队长“关系密切”,也找出了大队长“太阳”。那我要问一问了,谁想当大队长?(学生争着举手)你过来,(一学生上前来)想当大队长不能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你看美国竞选,克林顿当选了,他要宣誓:我怎么当这个总统。你也得宣誓。举起手来, (面向大家)我现在为什么让你们宣誓,就是看看你们的行为举 止是不是大大方方。你这样扭扭捏捏的,不行,要落落大方。行了,站好了,面对同学。怎么宣誓呢?——“我是大队长,我叫 什么什么……”开始。 生:(举手,笑了) 师:得严肃一点。 生:(大声)我是大队长,我叫张凤林。(众大笑)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大队长应该叫什么? 生:(议论后齐说)太阳。(张生似乎要重说)

师:你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这不行,失去了竞选资格。(叫另一学生) 师:好了,一本正经,严肃。当大队长是要严肃的。开始宣誓。 生:我……我是大队长,我叫太阳。 师:宣誓对了,但这个大队长说话不太利索。先让他当一回好不好?好,过来。(指黑板)把你的名字写在这儿。(该生写“太阳”)谁想当第一中队长?(学生争着举手,师叫另一学生上前)你说话是不是比他(指“大队长”)利索? 生:是。 师:好,来宣誓。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叫向铁。(学生在下面大声提醒此生,争着举手) 师:怎么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行,你又落选了!(另一学生跑上来) 生:(严肃地)我是第二大队长,我叫“关系密切”。 师:去,去去……哪来的第二大队长?(把他用手送回座位,学生大笑。又叫另一生上前)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的名字叫“一般特点”。 师:(对大家)注意啊,咱们考考他。(指黑板上的“太阳”)大队长坐在这儿了,你觉得你应该坐在哪里? 生:应该坐在大队长的下面。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回顾创作的经过 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它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师:谁来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贝多芬来来到莱茵河边散步,他走近一间茅屋,听出姑娘很爱音乐,可是,入场券太贵买不起,就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弹奏刚才那首曲子,贝多芬认为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是激动,于是又弹奏了一首曲子,然后回店把它记录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成了。 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月光曲》 生:清幽的月光 生: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 二、体悟旋律的优美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Teaching record and reflection of autumn (th e second class)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内容、明白秋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巩固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原野,和秋天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来重温一下那美好的时光,好吗? 生:好。 (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大家还记得它们吗? 生:记得。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带领大家复习一遍,谁愿意?老师这里有很多五角星,奖励最棒的同学。 (指名带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把“苹”ping读成pin。 生:柱“子”要读轻声。 生:他声音很洪亮。 师:同学们讲得真对,现在你能带我们大家好好地再读一遍吗? (该生再次带读) 师:这一回读得太棒了!来,老师奖励你一颗五角星,好,读得太棒了! 师:这些字的写法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生:“袍”字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礻”字旁。 生:“酒”字“酉”里面的一小横不能丢了。 生:“柔”字上的“矛”的一撇不能丢了。 师:大家都看清了吗?可千万不能写错字,那样字宝宝该伤心了。 二、精读细品感悟诗情 师:大家认识了这些生字,现在就美美地读读课文,千万别认错了字宝宝噢!(自由读课文) (一)学习第1小节 师:谁愿意来读第1小节?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啊?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个老汉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生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老汉在洪水肆掠时,他想到的是老百姓的安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看来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我们的读来体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22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语段,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渎字悟,师巡回辅导。 师:读一读你找到的相关段落来说明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老汉是一个最帮助别人的人,他想到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从文章的第10自然段看出。生读第十自然段。师:老汉是在怎样的情景中沙哑地喊话的? 生2:情况很紧急的情况下喊话的。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段知道了当时的情况很紧急?请你找出来,试着读一读。 生3:我从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很紧急。 生4:我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出时间紧急,“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洪水像受惊的野马,野马到处跑。 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受惊的野马”,而不用“受惊的马”? 生5:野马是生长在野外的马,他们的速度很快,如果用马就不能表现出洪水的速度快。如果是受惊的野马就更表现了洪水来势汹涌。 生6:我还认为野马比其他的马要疯狂一些。 师:对,野马是生活在野外,自由生长的,“受惊”是突然受到了惊吓,这样的一群受到了惊吓的野马。是真的有野马吗? 生:没有,是洪水。 师:洪水咆哮着,什么是“咆哮”。 师:平常我们看到的动物世界,里面动物,比如狮子咆哮,想一想,什么叫咆哮? 生7:咆哮就是大声地吼叫。 师:对,大家想一想,这时候山洪咆哮说明了山洪的声音生:非常大。(师相机板书:洪水之猛) 师:声音很大来势凶猛。其实我们联系第一自然段也可以看出山洪很大,来势凶猛。山洪为什么很大? 生8:因为下起了大雨。 生9:因为文中写到山洪“像泼。像倒。” 师播放课件,大雨瓢泼。

穷人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简洁设计深入心灵 《穷人》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执教:湖南省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教师肖月红 一、复习导入 师:《穷人》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 师:为了生存,辛苦奔波,真不幸。 生: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全家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师:不管多么勤劳,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真不幸。而他们的邻居西蒙,又是怎样的境况呢?生:西蒙是个寡妇,拖着两个孩子,她的境况肯定更差。 师: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想像一下。 生:孩子常常哦得嗷嗷直叫。 生:房子没人修补,四面透风,母子三人常常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生:他们常常黑面包都吃不上。 师:是啊,这个贫病交加的女人,这个雪上加霜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幸。难怪,托尔斯泰说—— 生齐读: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师: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不幸,他们就叫—— 生读课题:穷人。 评(教师借托尔斯泰的名言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并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合理想像西蒙的境况,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从“不幸”着手,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穷人的穷,为深入穷人的精神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巧妙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二、核心项目解读 通过品读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理会穷人虽穷却很温暖的家庭;虽穷但很善良很高尚的品质;虽穷但很幸福的灵魂。 (黑板上板书: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是啊,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穷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走进桑娜的家。(课件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读读这段,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写两遍。 生:汹涌澎湃寒风呼啸心惊肉跳 师:从你积累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渔夫在风浪中出没,令人心惊肉跳。 生:渔夫家太穷了,这么恶劣的天气还要出海打鱼。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 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 ……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执教者:石璐丽师:上节课我们到四季王国认识了那里的生字,这一次谁还想去啊!为什么?生:四季王国的景色真美,我还想去。生:到四季王国能学到很多知识,我也想去。师:正好小鹿乖乖打来电话,它想与咱们同学同行,你们欢迎吗?(欢迎)好,就与小鹿打声招呼吧!(点击课件)小:小朋友你们好。生:小鹿乖乖好。小:能与你们一起去四季王国我可真高兴,马上就要进入四季王国了,您们想说什么?生:要认真看。生:这还不容易,一定要认真感受。师:到了四季王国以后,一定要用心观察那里的每一处景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四季》。看,四季王国到了。(点击课件:四季图片,配乐师读全文)[儿童喜欢童话般的世界,富于幻想,教师利用了这个特点,虚拟了一个童话情境,并通过课件演示鲜活的画面,由“小鹿”做导游,把学生带 入“四季”,如临其境,不仅能产生兴趣与遐想,而且使学生对小动物生成了亲近感。教师的朗读、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渲染合为一体,创设 了极佳的情境。] 师:四季王国的景色美不美?原来它就在我们的书上,翻开书61页,仔细观察书上有几幅图?几句话?生:? 樯弦还灿兴姆肌c拷谟兴木浠啊?br /> 师:这么美的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呢?生:(各抒己见)[教师以设问的语气,过渡到教材,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从图入手,辨析语句,其目的是建立句子的概念,初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么 美的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呢?”这一问,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体验,关注语文的人文性。]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独特,都有自己的见解。那同学们最先学习哪个季节呢?生:春天。师:大家想不想学啊!让我们一起领略春天的美景。(出示春天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有没失去“ 首席”的作用。] 生:小鸟在天上飞,小草绿绿的,尖尖的,被大风爷爷吹得摇来摇去。师:联系生活,说说春天还有那些变化?生: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桃花、杏花都开了,还有香味呢!师:真香!老师都闻到了。生:小河的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内容、明白秋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巩固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原野,和秋天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来重温一下那美好的时光,好吗? 生:好。

(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大家还记得它们吗? 生:记得。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带领大家复习一遍,谁愿意?老师这里有很多五角星,奖励最棒的同学。 (指名带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把苹ping读成pin。

生:柱子要读轻声。 生:他声音很洪亮。 师:同学们讲得真对,现在你能带我们大家好好地再读一遍吗? (该生再次带读) 师:这一回读得太棒了!来,老师奖励你一颗五角星,好,读得太棒了! 师:这些字的写法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生:袍字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礻字旁。

生:酒字酉里面的一小横不能丢了。 生:柔字上的矛的一撇不能丢了。 师:大家都看清了吗?可千万不能写错字,那样字宝宝该伤心了。 二、精读细品感悟诗情 师:大家认识了这些生字,现在就美美地读读课文,千万别认错了字宝宝噢!(自由读课文) (一)学习第1小节

师:谁愿意来读第1小节?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啊? 生:他把更读成g n。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容易读错的后鼻音g ng 读一读。(齐读) 师:那么秋天和别的季节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第2小节 师:秋风是秋天的使者,秋风来了,秋天也就来了,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大家自由读一读第2小节。 (生读) 师:秋天到过哪些地方? 生:到过田野,在田野里打滚。 生:秋风到过小路,在小路上奔跑。 生:秋风到了花园里,抓了满把桂花的香气。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蝙蝠和雷达》。(板书11蝙蝠和雷达) 师:“蝙蝠”这两个字都是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师: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能不能全部记住呢,现在再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齐读词语。 师:读得非常正确,那么写得怎样呢?接下来听写词语。请严妍同学上黑板听写,其他同学写在听写本上。 师:揭开障碍物横七竖八敏锐避开 师:黑板上有错误吗?如果有的话可以自己上来改正。 (学生上黑板改正错误) 师:现在黑板上的词语全部是正确的了吧?请同学们互相交换,对照黑板认真订正。 师:只有会读、会写生字词语,我们才能把课文学得更好。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蝙蝠,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说? 生:蝙蝠夜里飞行,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生:蝙蝠夜里飞行从来不会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你说得真好!谁能把它完整得说出来? 生:蝙蝠夜里飞行,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从来不会跟什么东西相

撞。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就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全班同学读一读。 (全班齐读) 出示课件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找到了句中的关键词吗? 生:我找了“无论……从来……”因为从这里看出,夜里,蝙蝠从来不会碰到东西。 生:我找了“即使……也……”更加突出了蝙蝠连细线也可以避开。生:我找了“极细”,说明蝙蝠夜里什么都知道。 …… 师:大家找得真好,说明你们真会读书!这些都说明蝙蝠飞行的灵巧。再来读读。 生齐读 师:大家抓住关键词重读,使人听了能强烈感受到蝙蝠夜里飞行的灵巧,读得真好!再读一次! 生更加认真读 师:读着读着,你又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我的疑问是“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一段,欣赏草原的美。 2、想象草原的美,表述心中的美。 3、对比草原的现状,激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一段重点句,深深爱上草原。 【教学难点】 对比草原现状,痛述心中激烈情怀。 【教学准备】 一首草原民谣,课文一段重点句板书,草原美景CAI,草原沙化CAI。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聆听草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草原》。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草原民族的风俗、文化,初步感受到草原美得像花儿一样,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草原,细细品味草原的美景。 3、有一首草原人世代传诵的民谣,听听草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4、师配乐诵:

百灵唱了,春天来了。 獭子叫了,兰花开了。 灰鹤鸣了,雨就到了。 小狼嚎了,月亮升了。 …… 生:草原是个生机勃勃的地方;草原是一片欢腾的景象;草原是动物们的天堂…… 二、品读美文,想象草原 1、自读课文一段: 看看作家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 2、再读一段,边读边想象,并勾画你最喜欢的语句。 3、分享心中的美景: ⑴赏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生1:那里的天空很蓝很蓝,到夜里还可以看到星星。 生2:天空像一个倒扣的海洋,蓝蓝的天就是海洋,白白的云就是翻卷的 浪花。 生3:草原的空气格外清新,就像刚下过雨的森林。 生4:这里非常净洁,一尘不染…… ⑵赏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生1:草原非常辽阔,而且遍地都是绿色,是个绿色的世界。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朋友吗? 生:记得。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第一行。 生1:不信,青蛙,弄错,坐井观天。 师:你读得真好!请你来读第二行。 生1:回答,抬头,井沿,无边无际。 师:两位同学的发音都很准确,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同学们,通过学习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在什么地方。 生:在井。 师:最后小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谁来把它们放到正确的地方?请这位女孩子。 生1:把小鸟放放在井沿上。 师:这位小女孩让小鸟和青蛙来到了正确的位置,对吗? 生:对。 师:里面哪句话写出了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出课文里的一句话,找到的同学举手。青蛙,小鸟,在什么地方?请这位男孩子。 生1: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请你来。 生2: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井沿在哪里?请你说。 生1:井沿就是在井的上面的边边那里。

师:哦,井口的边叫做什么? 生:井沿。 师:井沿,对啊,那我们来看一下,那碗口的边叫做什么? 生1:碗沿。 师:对,那河的两边呢?你说。 生1:河沿。 师:对了,同学们多聪明呀!下次就会了什么是碗沿,什么是井沿。一起来读一下,一,二,起。(齐读) 那这个沿字该怎样记住它呢?请你说。 生1: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几一个口。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字时要记住哪些笔画呢?请你说。 生1:注意那个几不要画勾。 师:恩,你说出它的笔画来。 生1:撇,横折弯。 师:哦,这一笔叫什么? 生:横折弯。 师:注意不要多了勾。看老师写一下这个字,三点水写在左半格,右边占的位置比较多一点。我们拿出右手食指,一起来写一下这个沿字。沿,起。生:点,点,提,撇,横折弯,竖,横折,横 师:它的拼音的什么? 生:yán 师:我们把这个沿字放回句子里,谁再来读一次。这位小男孩,请你来。生1: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生2: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第二课时课堂实 录(教学方案) 【教育理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3、会写“园、因、为”三个字。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四个太阳》。(板书课题,生齐读)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做生字卡片,做成可爱的小太阳的样子。你们做了吗? 生:(手举卡片)做了!

师:你们的小手可真巧,做得这么漂亮。请你们打开自己的小太阳,把上面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吧。 (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字音。) 师:(出示自己做的卡片)教师也做了小太阳形状的生字卡片,漂亮吗? 生:(惊喜)哇!好漂亮!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举起一个生字,你们读。怎么读呢?光动嘴不出声。我只看你们的嘴动,就能知道这是什么字。信不信?(不信!)那咱们就来试试。 (师出示生字卡片,观察学生口形,猜出“挂、街、熟”等字。学生不由发出赞叹声。) 师:下面还有几个字,咱们不猜了,大家读给我听。 (生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师:上节课,大家的生字学得很好。谁还记得课文里的小哥哥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生:小哥哥画了四个不一样的太阳。一个是绿绿的太阳,一个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生:《开国大典》 师:上节课,老师已经跟大家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掌握了吗?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听写几个词。 师:好,开始。第一个,典礼。我特别喜欢我们班的李杰同学,他的腰挺得特别直,写字的姿势特别好。第二个,协商。第三个,诞生。第四个,瞻仰。最后一个,排山倒海。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来,看看屏幕。你写得是否准确,如果你有错的,请马上更正。 (全体同学齐读词语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开国大典》这文章它主要分四个场面去描写整个大典过程,那么,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四个场面概括出来? 师生概括,并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一)研读“典礼仪式”

师: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写批注。)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谁来交流自己划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倒”,读第三声。 生:排山倒海。 师: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人们非常想见到毛泽东,见到毛泽东人们非常激动。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非常好。从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当中,我看到了群众的目光,还听到了掌声。掌声是怎样的掌声?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从“排山倒海”这词,你知道什么? 生:群众的反映十分热烈。 师:他们心情非常—— 生:激动。 师:因为激动,才会有……

1上3《江南》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江南》第二时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 执教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执教班级: 执教老师: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丁小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旧知 师:(出示生字)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了许多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它们吗?(指名读) 师:课前小朋友们都做了生字卡片,下面我们四人一组像大人打扑克牌一样,一个人打三个人认,大家轮流出牌,开始吧! (孩子们兴致勃勃) 【不同的识字游戏能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课前学习制作生字卡片,既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也为课堂学习提供了方便,作好了铺垫。】师:谁来出示他的生字卡片大家集体认读? (一生出示卡片,大家齐读) 师:你们学的真好! 师:(出示古诗)谁来做一位小诗人,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出韵律? (一生读) 生:他读得非常流利,声音也很响亮。 (又一生读) 师:他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他既读得通顺,又读出了格律。 师:我们向他学习,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二、进诗境,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经跨上了第二个台阶——读出格律,想不想跨上第三个台阶——读出味道啊? 师:要想读出味道,首先要读出诗中的画面来,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看看你读诗时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读诗) 生:我想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我想到了绿色的荷叶。 生:我想到了清清的河水。 生:我想到了可爱的鱼儿。 生:我想到了采莲的姑娘…… 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边读诗,边想画面的好方法,真不简单! 师(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江南六月有庆祝荷花娘娘生日的风俗。六月里,在荷花娘娘过生日的喜庆日子里,年轻的女孩子们都精心地打扮起来。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涂上胭脂;穿上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子,披上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荷塘,为了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师:同学们,荷花娘娘的生日到了,一直呆在家里的姑娘们可以出来采莲了,心情怎样呢? 生:她们会很高兴。 生:她们的心情很愉快。 生:她们很快乐。 师:小朋友们用了三个词:高兴、快乐、愉快,意思都一样,我们把这种意思相同或相近的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诵、入情入境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乡下人家》,齐读课题。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乡下人家的美景,请闭上眼睛听。(师配乐朗诵课文的大概内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见了小鸡在觅食、小鸭在水中捉鱼。 生:我好像看见了房前屋后的鲜花和竹笋,还有一家人在树下吃饭的情景。 生:我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和城市不同。 二、默读课文、读中感知师 文中也有两个词能表现出作者的感受,请默读课文,找一找。 生:第7自然段中的“独特、迷人”这两个词。 (师板书) 师:齐读这两个词,说说你怎么理解? 生:“独特”就是特别的。“迷人”就是景色让人陶醉。 师:请用喜欢的方法学习,说说作者抓住那些景物写出了乡下人家景色的独特、迷人。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读课文,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三、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生 1、我们小组是用读一读找一找的方法学习的。我们找到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

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的装饰物很独特,是用有生命的瓜来装饰的。 生2:我给我们小组的同学补充,还有我们城市中门前都缺少生机,而乡下却是用五颜六色的瓜、藤、叶来装点的,这是和城市里不同的。 师:是呀,这句话的前部分说了有生机的瓜和叶,后面说的是呆板、严肃的石狮子和旗杆,这样形成了一个? 生3:对比。师:对了,这句就是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来写的。让女生来读一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体会一下这个对比句。体会到了什么? 生4:更能突出瓜、藤、叶的可爱。 师:是呀,这就是对比写法的好处。指名读(2人)他读的怎么样?来,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独特的美景。(齐读)你们读的真是可爱多了。 继续汇报生1:我们小组是用读一读画一画的方法学习的。我们画的句子是:“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农家独特的农家风光。”我们觉得农家的房前一定很美,因为那儿有那么多种花按季节开放,那的花一定是长开不败的。生2:我给我们小组的同学补充,请大家再看书中的图,图上就画了大理菊和鸡冠花,你瞧五颜六色的,多漂亮呀!师:好吧,既然这么美,那就带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来读一读吧!(指名读:2人)读的怎么样?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本文是关于《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回忆上节课读书的情况,谁能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今天我们深入的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二指导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个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一)腊八队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首当其冲,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通过交流资料,我们有了这些了解:腊八粥起源于北宋年间。最早的发源地是我们河南开封,当时称为汴梁。一些寺院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会熬一种“七宝五味粥”赠给百姓。这种七宝五味粥被公认为是腊八粥的起源。 3师: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 4师:资料查找得很充实。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5生:好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 6师:这到底是不是粥,为什么又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7生:我认为这指的就是腊八粥,它当然是粥的一种,但是里面的材料太多了,又不是简单的,普通的粥,像个农业展览会。 8师:请你读一读。 9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 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将五谷丰登的景象浓缩的展示出来,所以老师说—— 腊八粥包含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所以大家说—— 10师:看来,大家都品出了腊八粥中美好快乐的滋味。那我们怎么读腊八蒜的味道呢? 11生:我认为应该突出色如翡翠。因为腊八蒜的颜色像翡翠。翡翠都是碧绿碧绿的,晶莹透亮。 12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 13生:我认为应该读出色味双美,让人感到一种好滋味在嘴边。我是这样读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他读出色味双美。大家一起来读。 4同学们都读出了,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味道。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除夕队 1生:课文主要讲了做年菜,贴对联年画,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亮灯守岁等习俗。通过交流资料,我们有了这些了解关于守岁:最早的年是一个怪兽,每年的大年三十这天都会出来吃人,人们不敢睡觉,亮着灯,熬到天亮,年就不敢来了。为了壮胆子,人们便喝酒。许多年过去,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于是放松了警惕。有一年,年兽来到江南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的人们几乎被吃光了。只有一对新婚的小两口因为穿者红色的衣服,贴着红红的喜字而幸免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