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洋务运动看今天的改革开放

从洋务运动看今天的改革开放

从洋务运动看今天的改革开放
从洋务运动看今天的改革开放

摘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温近代那段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思考历史,以史为鉴。综观今天的改革开放,结合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两者有什么相通之处,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这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

中体西用,探索,封建主义,深化改革,立足自身,自主创新

正文

两次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般惊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也让辉煌的中华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拷打,更是中国人民永远也无法忘却的灾难浩劫。当西方人用坚船利炮破灭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时,当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权威面临着被洋人掌控的危机时,风雨飘摇的满清政府中,有一批有识之士似乎认识到了什么。在大多数人都在徘徊迷茫、惊叹无措之时,他们率先接受了客观现实,并且试图以实际行动来挽留这个国家,这个体制,于是洋务运动开始了。

1、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我想,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那些主张和发起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官员们是进步的,他们是当时那个阶层有思想的人的代表,并且是付诸行动的探索者。作为地主阶级的他们无法克服思想上的局限性,但是任何探索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在那个时候,所谓的“洋务派”率先冲破了国人普遍具有的观念上的束缚,客观认识到西方的武器装备毕竟优于中国,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关键他们的明智之处在于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奕忻作为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执牛耳者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我强大的重要性。李鸿章“但求外交和好,内要自强”的主张更是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外交家的智慧与谋略,外交和好是为了营造好评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一个国家必须以实力保护自己,弱国无外交,所以关键是内要自强,“和好”是为了“自强”,“自强”才能维护“和好”。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外国利器和制器之器是洋务运动的核心。

2、洋务运动的成果

洋务派在其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首先兴办的是军工企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这些军工企业不仅仅在当时意义重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立新式海陆军师洋务运动的另一大任务,各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改用洋炮的军队,当然,洋务

派中的各利益集团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其中李鸿章管辖的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70多艘。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说明了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决心,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培养的都是当时所急需的人才。同时,他们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我们知道,虽然存在种种弊端,但在这一批人中,涌现出后来许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如开中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使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可见,洋务运动的成果是显著的。

3、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

然而,理想很丰满,先是毕竟很骨感,甲午战争中,代表着洋务运动成果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了,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了。也许所有人都在想,拥有全亚洲最先进舰炮的北洋水师为何一炮未发而全军覆没于日本的舰船下呢?大多数人无从知道,即使是那些亲身经历过,亲手进行过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官员们也无法思考明白。我们只知道,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人看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的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高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人才,又不愿意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心事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济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即使是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4、探索道路的艰难

中国人民探索中华民族出路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一个民族要想获得解放,必须从思想上要求进步。五四运动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上升到学习思想的层次并自觉地把正确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中国革命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们为了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殚精竭虑,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从学习的不断深入,到我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国情,最终推翻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过程,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在革命胜利后,社会建设道路同样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到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从大跃进到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最后我们选择并坚持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乃至于改革开放道路上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丝毫不比革命战争简单。

5、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温近代那段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思考历史,以史为鉴。综观今天的改革开放,结合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两者有什么相通之处,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这值得我们探究。

首先,它们的大背景都是类似的。“中华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都被迫发出了最后的吼声。”清王朝百余年的腐朽统治带来的外患内忧(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与太平天国运动),迫使统治者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展了洋务运动。而改革开放的背景也是十年浩劫导致了神州飘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其实,就像我们通过洋务运动本身来思考当代中国国情时,会发现当下中国改革的进程中不得不要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不真正从政治制度的层面进行改革,我们就很难真正发展为近代国家的,在这里有专家指出了所谓的“后发劣势”的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洋务运动” 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年的那些朝廷重臣或是那些地方的督抚对于“洋务运动”的热衷,从自身的条件来看,它不能成为整个国家架构的发展思路或是成为“国策”,在一个封建的以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毫无触动的情形下发展自己的经济,而是只是用所谓的技术和科学来强国,在一段时间,或是在一些工业领域中也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就其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仍然有其障碍发展的因素存在。

6、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到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到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决策,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

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从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这时候,中国要引进来、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趋利避害,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的这一轮发展,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阻碍,这就是世界经济政治传统秩序的严重束缚。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就提出来了。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之时就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冷战时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公正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这一直是我国发展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两个重要决策。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搭建了体制机制平台。二是全力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为适应入世后必然面对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作好充分准备。这一轮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我国已位居世界头几位的经济体,成为经济总量的大块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转什么轨呢?就是要从以高投入为手段、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旧经验、旧做法中解放出来,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要突破对GDP和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突破发展理念中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以说,当代中国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建设成就的积累,都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在成就积累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只有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得到解决。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从思想转化为行动。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战略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新的制高点。

7、结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性

1982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08年4月胡锦涛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8、改革开放的生命力

我认为,当今的改革开放相比较于昔日的洋务运动的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最先进的,并且还在不断完善的理论作为指导,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改革开放生命力的体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仅仅限于中体西用,自强求富来维护封建统治;而改革开放以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时期发展不同的理论,而这些理论有是一脉相承的,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实事求是是我们所有理论的灵魂,也是我们的准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客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以不断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我们有能力为改革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而洋务运动发生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期,这也是改革开放的优势。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争取更好的发展。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有着过分依赖西方的弊端,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所应该避免的。面对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多元化,我们应该警惕西方文化中糟粕的一面对我国的影响,防止被西化的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科技水平,努力实现更多的中国创造,掌握核心科技,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9、深化改革的今天

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体部署,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六大方面的十五个领域,较大的改革达330多项。2014年被称作深化改革元年,从行政体制到户籍制度改革,从经济管理体制到教育制度的改革,从文化产业到国防领域,改革力度之大,让我们见证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

“攻坚期”“深水区”,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形象描述,说明任务之艰巨、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不同于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明我们必须对改革作出正确的规划。我想改革的阻力肯定是有的,但只要我们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照顾好改革发展大局,就一定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任何一场救亡图存运动,都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去借鉴其精华,警惕其弊端。改革是一个形式不断变化,本质始终如一的过程。随着改革的程度不断深化,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展,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力向前,就必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王晓秋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第五卷。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近代化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历史背景及目的 历史背景方面 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土崩瓦解,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在这种形势下,穷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 其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 如图所示的青铜器所铸铭文中,能够印证上述诗歌描述的场景的是() A. B. C. D. 2.观察《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下列信息不能从中获得的是() A. 起义爆发地点 B. 政权建立地点 C. 起义的领导人 D. 起义发生时间 3.《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上述内 容体现了作者() A. 记录本人关于农学的创新的成果 B. 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C. 提出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建议 D. 对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4.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社会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盛唐气象的有() ①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③与辽、西夏交界处开设榷场 ④妇女喜好骑马、打球等活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年间设置的机构 是() A. 宣政院 B. 驻藏大臣 C. 军机处 D. 伊犁将军 6.“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余人进园纵火,一时间圆明园成了一片火海,火势三日不 熄。”下列事件中,与“进园纵火”相关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7.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通过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下列事件中,属于资产阶级学 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8.1919年5月5日,《新青年》杂志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A. B. C. D. 9.1921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 A.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 B.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10.如图是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的部分将士留影。他们到达吴起镇的时间是() A. 1934年 B. 1935年 C. 1936年 D. 1945年 1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中, 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平型关大捷 ②孟良崮战役 ③南昌起义 ④百团大战 ⑤渡江战役 A. ②④③①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②①④⑤ 12.“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列成就产生 于该时期的是() ①茅盾的《子夜》 ②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发射东方红一号 ⑤第二炮兵部队建立 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失给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现在的改革开放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洋务运动的得失对于改革开放的进展有重大意义。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得失带给改革开放的启示。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统治阶级官僚开始主张学习西方,使中国富强起来以维持统治阶级利益。而文化大革命过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开展的。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万物萧条、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久旱过后的甘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当时形势下必要的选择。由上可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可看出在中国面临危机时,改革是可行的办法,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经济方面: 洋务派为实现经济发展,打出“富国” 口号,放宽民间商业和手工业限制,以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李鸿章招商筹办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都展示了洋务派改革发展经济的决心。这些举措虽然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其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日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经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从洋务运动中得到借鉴: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模式,“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提高民众的创业热情。 从另一方面讲,洋务派的经济措施仍存在缺陷,尽管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官府对民间企业的压迫仍在,腐败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打击了民族产业的发展;况且其改革不够彻底,限制依旧存在,民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避免个别政府从中牟利,对企业进行压榨;改革应彻底,不能半改半留,畏首畏尾。 政治方面: 洋务派在政治体制方面并没有做出较大改革,终究是固守“中学为体”,拒绝民主体制,维护封建王权。正是由于封建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才使其余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体制的限制,腐败冗杂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十年浩劫后的曙光,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必须的,政策上改变方能促进其余方面的健康发展,改革才能走向成功。 文化教育方面: 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兴办私塾、小学,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等。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人才的培养,使中国有了科学技术的萌芽,一定程度

洋务运动教案1(八年级历史)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洋务运动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熟练记忆洋务派为“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学会正确全面的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体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学习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时间:19世纪; 2、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 (中央代表是,地方代表有、、、等)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 (先“”——军事上,后“”——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期举办,后期还兴办、、兴办 等) 5、结果: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二)合作探究: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三)巩固小结: 四、典型例题精析: 例1、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解析:有题干中“张之洞”这一信息可回忆教材中他所创办的企业(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由“重工业”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李鸿章和曾国藩创办的,C项是张謇创办的。故答案为D。 例2、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A、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解析:本题材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贸易下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故答案为C。 五、达标检测 1.若想了解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的情况,可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传记 A 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 2.小兰曾在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学习过,你知道这所学堂的名称吗 A.福建船政学堂B.京师同文馆C.万木草堂D.北洋水师学堂 3.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欲达到的目的是 A.发展中国科技B.抵御外国的侵略 C.平定内乱D.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4.若想了解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的情况,可查阅哪个企业的资料 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轮船招商局D.湖北织布局 5.丽丽以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丽丽的座右铭是 A.自强B.求富C.制夷D.反帝 6.一位同学对洋务运动的作用作出了如下表述,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探索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D.引进了一些先进生产技术 7.如果你的同学想搜集洋务运动时期的歌曲,你应建议他在下列哪段历史时期寻找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8.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新人教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 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 在奕 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在臣民唯有讲气节。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于是朝廷颁布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1 人教版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洋务运动·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洋务运动·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 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其举措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科举制度改革等。洋务运动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 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1.1学堂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创办外国语学校 (2) 创办技术学校 (3) 创设军事学校 洋务派认识到战舰枪炮的制造依赖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于是在引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把近代自然科学引入了课堂。通过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学堂与旧式的私塾及书院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教育方针看,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而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从教育体制讲,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是经学诗赋,即学习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而在新式学堂中,单一的儒家经学内容已被多样化的近代知识所取代。外语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进入课堂。大量西学课程的设置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也就必然动摇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另外,教学方法也由过去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留学生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深入其内涵。为了更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向美国、欧洲、日本派遣了200多名幼童。 此时期的留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洋务派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回国时要掌握手工造船技术。而且,对学生严加考核,实时监督留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也使中国融入了近代国际社会,推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而缺乏思想理念。留学教育又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这些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局限性之一。 1.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取仕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手

洋务运动

背景: 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持续的时间长达35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史学界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持续论争。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对洋务运动的态度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当他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1894年6月北上,提出《上李鸿章书》时,年方28岁,其政治思想正在由改良向革命演变。他在上书中,对洋务运动赞赏与批评同时并举,最后并赋予殷切期望。他赞赏洋务派敢于冲破“成例”的束缚和“群议”的阻挠,倡导洋务运动,“励精图治”、“勤求政理”,“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由于自己看到“国家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骎骎乎将与欧洲并驾矣”,因而“逖听欢呼,闻风鼓舞”。在这里,孙中山所说的,应该不是一般的阿谀奉迎之词,而是反映了当时一个爱国青年对洋务新政的看法。他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虽取得显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他明确提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他提出以上四大改革纲领,意在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并非反对洋务运动,否定洋务派实行的新政,而是认为“今年以来,一切新政次第施行,虽所谓四大之纲不能齐举,然而为之以渐,其发轫于斯乎”?对洋务运动期望之殷切,溢于言表〔①c〕。 ====================================================================== 章徐文的第二节,提到吕振羽1940年发表的《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对洋务运动作了如下分析:“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吕先生在40年代初对洋务运动的这一评价,是中肯、全面而正确的,是基本符合历史实际的,对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洋务运动来说,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 从晚清统治集团内部、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旧中国史学界、50年代全面否定论占统治地位,到新时期的新论争、新局面和新成果,对洋务运动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2017年4月自考真题及解析

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 2017年4月自考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 【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 【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 【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 【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答案】B?【解析】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考点】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7.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 A.金融业方面开始 B.商业方面开始 C.轻工业方面开始 D.重工业方面开始 【答案】A?【解析】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官僚垄断资本从金融业开始,国民党政府控制了“四行二局”。工业、商业、农业等也属官僚资本垄断控制范围。 【考点】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8.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答案】C?【解析】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标志着我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考点】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洋务运动教案

第二章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二、能力要求:(1)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和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与一分为二分析问题,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由洋务派发动的一次变革试验,也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是危难中救国求图存的爱国行为。是中国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开端,要树立国际意识。正确评价洋务运动,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深刻记住洋务运动所留下的历史教训。 四、教学重点:1、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现在我国有很多外语学校,大学也开设有很多门外语,那么我国开设的第一所外语学校是哪所呢? 生: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师:同学们知道京师同文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吗? 生:19世纪中的洋务运动中。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洋务运动。(板书第二节的课题)看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1、师: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清 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变化?清政府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析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通过分析材料讨论他们的异同,并分析 当时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最高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情上采取什么态度,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态度?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点,采用表格形势,让学生填表格而增加记忆: 《即(1)慈禧的暂时支持,(2)总理衙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的推动,(3)积极推行的洋务派多是掌握中央或地方实权的实力派官僚,(4)列强为维护在华权益,支持对外妥协的洋务派》 3.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慈禧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推动、汉族官僚积极执行。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在此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是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则体现强兵富国,最终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兴办军事工业 师: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前期怎样进行的呢? 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师:都有哪些近军事工业呢?为什么一开始就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画图表,让学生上讲台填写具体的军事工业代表及创办人物)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 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还是来先说说洋务运动,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第二阶段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总的来说是:①从西方引进生产技术、设备、人才;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也发展了民用工业;③建立近代海军、陆军;④建立学校,派留学生出国。洋务运动凭借“自强“,直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想用武力来抵抗从外部来的列强们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威胁,并且凭借“求富”,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再来说说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的改革开放,它的主要内容当然如它字面上的意思分为“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国外,要与他国进行思想和技术的交流,还与他国进行贸易往来。对内开放,大概是为了摆脱“十年文化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判断题

判断题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3.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5.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是资本 主义社会。× 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 (1956年),我国才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8.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 9.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军队侵犯陕甘宁边区,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 为消极抗战。×(标志性事件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及后来的皖南事变)10.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重大决策是在党的七大上作出的 √ (七届二中全会) 1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重大失误。√ 1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3.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 14.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6.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1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本国封建势力没有任何的联系。× 18.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因为批判孔学,所以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19.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0.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最根本区别在于依靠的抗日力量不同。 √ 21.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自愿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近代以来人民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 任务基本完成了。√ 2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2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 25.洋务运动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 2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共同之处是都选择了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方式。 × 27.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所以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29.从义和团运动开始,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程度。× 3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但没有放弃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 × 3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 32.在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也加入了民主党派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作者:朱文富/杨勇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1年10期第35~41页150年前,在世界的东方,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几乎同一时期,一水之隔的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命运,为救亡图存,发生了明治维新。在两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日均在教育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洋务教育在极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办新学建学校,开中国近代教育先声,确实难能可贵;日本则后来居上,虚心向西方国家学习,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成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将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掩卷沉思,比较中日两国在那个时期应对内忧外患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策略、方针和措施,在今天仍有其学习借鉴价值。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步伐。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一个半世纪前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哪些经验教训呢? 一、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 在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还是封建国家,经济非常落后。但为什么日本这个改革起步比中国还要晚近10年的国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展以两位数的增速在当时(1874-1900年)位居世界之首呢?在分析日本实现近代化、经济“起飞”的原因时,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一致认为是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与政治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日本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保证了它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其仅用40多年就完成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花了200年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任务。而同时期的中国,虽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仅限于为洋务运动所办事业培养人才,而没有把发展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作为立国之本去强调、去重视、去落实,甚至也没有把教育和其他洋务事业(如办工厂、造武器等)同等对待。 日本的近代化是以教育的近代化为前提的。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近代化起步较晚,而且日本人口众多,特别是自然资源极其贫乏。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能够通过改革扭转落后的局面,迅速赶上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推进近代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可以说是由于引入了近代教育制度,尤其是对就业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民普及初等教育发挥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没有日本的工业化。 回顾历史,明治初期率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开发民智为目的的初等教育和以培养领导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方面:1872年公布的《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口号,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特别是废除身份制,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对国民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近代教育,适应了建立近代工业的需要。因为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知识的普通产业工人。普及初等教育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学制发布的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到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取消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区别,所有国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在受完初等教育之后,不分身份都可凭才能进入中学、大学,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东京大学为例,从1878-1885年,贵族学生比例从0.6%下降到0.2%,士族学生比例从73.9%下降到51.7%,而平民的比例从25.5%上升到48.1%。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另一个成果就是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才。据统计,从1878-1895年共培养出231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治政府从一开始就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从工部省、内务省等多部门兴办实业学校、帝国大学增设技术性科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担任过东京大学校长、后任文部大臣的滨尾新,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他将东京职业学校与他在英国考察期间所看到的英国工科学校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日本职业教育和近代工业的关系,他说:“在我国不是先有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起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总之,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日本教育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其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经济发展打下了人力基础。没有日本教育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不能、也不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分析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教育发展对后发国家实现近现代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先期实现近现代化的国家占有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把持着市场和技术标准,这对后发国家发展起着制约和阻碍作用。后发国家从哪里突破?从日本的发展路径看,就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而就其人才培养来讲,明治政府花重资培养和引进人才,并制定了系列教育政策,其规格之高和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发展教育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制度设计重点,也是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措施。正是教育的优先发展,才为日本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人力基础。 第二,教育投资是战略性、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之所以称其为投资,是因为它不是单纯消费性资金,而是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这一点已为教育经济学所证明。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中,教育应该占有稳定的持续提高的比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不仅发动地方和民众进行教育投资,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885年教育投入就占到国民收入的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896年、1899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