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丹毒

丹毒

丹毒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丹毒的发病机理

(Erysipelas) 本病系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火丹"。

丹毒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预防治疗〗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丹毒的治疗

一、丹毒的西医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还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两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疗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软膏的意义不大。可用适量芙蓉或蒲公英叶捣烂外敷,或用醋酸铝溶液、雷夫奴尔溶液或马齿苋煎湿敷,可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肢体部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损内注射。

分类治疗丹毒

藏药验方:西藏紫草露配方:西藏紫草、土荆皮、蛇床子、大风子仁、百部、防风、当归、凤仙透骨草、侧柏叶、吴茱萸、蝉蜕、斑蝥。西藏紫草摄取:西藏紫草过滤萃取用法:外用,用药棉蘸擦拭患处,每日2--3次,3日见效 2周可渐愈主治功效:主治顽固性丹毒,荨麻疹,皮炎,湿疹。备注:西藏紫草不含激素、无毒副作用、藏药药力强劲,止痒除湿毒功效显著!

二、丹毒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治疗丹毒?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1)风热火炽证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2)肝经郁火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

(4)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水煎服,日1剂。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局部可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

捣烂外敷,干则换之。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丹毒治疗丹毒的中药方(仅供参考)

1.丹毒中药外敷方-蒲银散(效果最为显著)

【方剂组成】柴胡、黄苓、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赤芍、乳香、丹皮、马齿苋、栀子等。【方剂性状】中药散剂【

方剂功效】活血化瘀、提毒外出、祛腐生肌、清热解毒,用于治疗丹毒病症。

【方剂用法】取适量药粉以蜂蜜调匀,不可太稠,涂抹于患处部位即可。一天二次,三瓶为一疗程。【适合病症】丹毒(任何部位)

2.丹毒中药方-普济消毒饮合牛蒡解肌汤(仅供参考)【方药】牛蒡子10克,薄荷3克,桔梗6克,板蓝根15克,黄连3克,黄苓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适应病症】丹毒(头面部)

【按语】丹毒发于头面部为天行邪热疫毒之气或风热之邪化为火毒。治宜散风清热解毒之法。方中普济消毒饮疏风散邪、清热解毒;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3.丹毒中药方-加味清热解毒汤(仅供参考)

【方药】生石膏30~60克,连翘15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金银花30~90克,赤芍15克,黄苓15克,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地丁30克,蚤休20克,栀子15克,当归20克,生草6克,大贝母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丹皮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30克【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适应病症】丹毒(下肢)【按语】下肢丹毒症属湿热下注,蕴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生石膏、连翘、葛根、柴胡、金银花、赤芍、黄苓、公英、野菊花、地丁蚤休、栀子等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大贝母、当归、乳没、丹皮、山甲、皂刺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方中柴胡、葛根等清热解肌,对退热有良效。

3.丹毒中药方-祛丹汤(仅供参考)

【方药】南北沙参12克,知母12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地3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应病症】丹毒(各个部位)【按语】中医认为丹毒发病原因是由于火毒之邪侵入人体,内因素体火旺,血分有热,两热想并郁于肌肤,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在外则现赤如丹涂之色,在内则有口干便秘、烦躁等症。故选用银花、连翘、薄荷、葛根以辛凉散热;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大黄以清热解毒,疏通腑气;珍珠母、干地龙清泄干热。热毒之邪清除则红肿热痛缓解;淤血消去则经络通畅;脏腑之气通顺,可以化谷生津,则口干、烦躁等症随之消失。临症加减:发热恶寒者,加银花15克,连翘12克,荷叶根12克,芦根30克;热邪雍盛、患处红肿热痛较显著者,加水牛角15~30克(先煎),川黄连3克;大便秘结加制大黄10克(后下);有瘀血内阻证、舌质紫暗者,加赤芍12克、丹参10克;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兼有头昏头痛、视力模糊等症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女贞子、枸杞子、干地龙各12克。

三、丹毒的穴位治疗方法(1)

A.体针

(一)取穴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配穴:下肢:阳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沟;头面:翳风、头维、四白、合谷。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经穴针刺得气后,以徐疾补泻法之泻法(进针快、退针慢,先深后浅)提插捻转1~2分钟,刺激宜强,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

阿是穴,以三棱针或皮肤针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电针围刺(操作同“疖”节之电针法)。四缝穴以粗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针刺法治疗64例,痊愈58例,显效4例,无效2例。但远期疗效尚不够满意[4,8]。

B.拔罐

(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先于局部作常规消毒,持小号三棱针在皮肤发红的范围内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据皮损大小取适当型号之玻璃罐(注意罐口应预先消毒),用闪火法吸拔,留罐1分钟左右,取罐后擦净患处血迹。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为100%[5]。

C.刺血

(一)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配穴:分2组。1、环跳、阳陵泉、三阴交;

2、足三里、阴陵泉。(二)治法以主穴为主,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次可刺4~5针。委中穴取患侧,寻找怒张之络脉,刺血3~4滴。配穴二组,任选一组,用28号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施提插结合捻转之泻法,不留针。开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显者,应考虑用其他方法。(三)治疗评价共治131例,除2例无效,2例中断治疗外,余均痊愈,其有效率为96.9%[6,7,9]。

D.粗针

(一)取穴主穴:神道透至阳。

(二)治法选用牙科用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合金钢丝加工成长125mm(针体100mm,针柄25mm)的粗针,让患者端面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棘突。取准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将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时,针的方向和脊柱中线平行,切忌向侧歪斜,一般留针2~8小时,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三)疗效评价上法共治疗47例,经3~7次的治疗,均获痊愈[10]。

三、丹毒的穴位治疗方法(2)

丹毒系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的一种急性皮肤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者,称抱耳火丹;发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两腿者,称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称赤游风。【病因】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肝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所致。若兼湿邪,郁蒸血分,经常复发,缠绵不愈。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

【症状】发病急骤,皮肤红肿疼痛,色如丹涂脂染,边界分明,多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且多伴有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疗法】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主治:丹毒。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主治:丹毒。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验证15例,经治不足10次,均获痊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

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效果:屡用皆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附记:忌饮酒及辛辣刺激之饮食。若配用中药外治,效果更好。

什么人易患丹毒

(1)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2)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丹毒的日常保健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根治足癣可预防下肢丹毒,预防面部丹毒应避免和纠正挖鼻习惯。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下肢丹毒可用枕头将小腿垫高35度—45度角;头面部丹毒的病人可取半卧位。饮食宜清淡,不宜刺激性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发热者可给予酒精擦浴或退烧药;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药物方面以抗菌素为主,首选青霉素,其次为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3~5天才能停用抗菌素,以免丹毒复发。局部可以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试用铅洗剂与酒精各一半配成的溶液湿敷。

丹毒复发

丹毒复发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皮肤有破口,细菌可经破口侵入引发感染。因而要预防下肢皮肤外伤,烧伤,冻伤,足皲裂等;还要积极治疗下肢皮肤损害性疾病,如皮肤病、足癣、慢性溃疡、血管炎、糖尿病坏死等。二是局部皮肤抵抗力下降。引起抵抗力下降的常见病有,大隐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丝虫病橡皮肿、皮肤慢性营养不良等病。可并发局部皮肤淤血、缺氧、循环不良,致抗病能力下降,成为丹毒复发的内因。祛除病因,改善局部缺氧,缺血,增强抗病能力,防丹毒复发。另外切忌过度疲劳,长久站立;夏季不要趟雨水;当丹毒部位皮肤出现疼、痒不适时,不可用力挤、捏;患部可用中药,或食醋加热浴洗,增强局部血循环。吃药预防复发无济于事,长期服用抗菌素还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一旦出现复发征兆时,需立即用药。

丹毒易患人群

1)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2)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丹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

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

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

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

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

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丹毒治疗方6则

方1 鲜芦根汁组成:鲜芦根2 000克。

用法:鲜芦根洗净,榨汁,分次当茶饮,每次1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丹毒初起,色鲜红,伴畏寒,发热头痛,口干,舌红者。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1,241

方2 马齿苋菊花粥组成:鲜马齿苋60克,菊花15克,粳米100克。

用法:鲜马齿苋洗净切碎,粳米淘洗干净一同人锅加水l 000毫升,文火煮成粥;取霜降前菊花烘干研成粉。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3次,连服数天。功效:清热解毒,泻肝利湿。

主治:丹毒急性期,病变部位较局限者。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98

方3 拌马兰头

组成:马兰头500克。

用法:马兰头洗净,人沸水中烫数分钟,取出略挤,切碎,加入香干末糖、盐、味精、麻油拌和食用,其水代茶饮,每日3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丹毒急慢性期均可食用。来源:民间验方。

方4 赤小豆苡仁汤

组成:赤小豆100克,苡仁100克。

用法:赤小豆、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烂,分次服用,每日3次。

功效:利水消肿主治:丹毒下肢肿胀明显,或伴水泡。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术出版社,2001,241

方5 茯苓红花粥

组成:茯苓30克,苡仁30克,红花5克。

用法:茯苓、红花熬汁去渣,加入苡仁、大米若干,用文火煮成粥,每日早晚服用。功效:健脾利水,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丹毒,皮疹色暗红,舌紫苔薄。来源:民间验方。

方6 丝瓜银花饮

组成:老丝瓜500克,银花藤100克。

用法:上药洗净,加水1 000克,熬汁去渣代茶饮,每次200毫升,每日3—5次。功效:活血通络。主治:慢性丹毒。[1]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丹毒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疾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面部以及四肢,不仅会对患者的外在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患者的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威胁的。 丹毒患者日常要注意什么呢?专家说,丹毒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 1、饮食注意:丹毒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如:禁止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禁止吃容易产生过敏的食物、禁止烟酒以及咖啡等,这些都是丹毒患者应该忌口的。而最合理的饮食方式就是,以清淡为主,多吃瓜果蔬菜,荤素搭配要合理,同营养也要跟得上,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 2、注意休息:在平时的作息习惯上,丹毒患者一定要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千万不能熬夜、加班或者通宵,这些都是会加重丹毒的发病进程的。特别是每天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之间,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很多的身体机能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运作的。 3、卫生注意:丹毒也是有很多的病菌引起的,而平时的卫生要是做的不到位的话,也是会引起丹毒或者使丹毒恶化的。因此,大家在平时的卫生习惯上也要多下些功夫,不管是自身的卫生还是周围的环境卫生,大家一定要积极处理,同时,居住的地方最好是采光好、通风透气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潮湿等现象,对于丹毒的预防以及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 丹毒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丹毒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的严重影响,此病可以引发多种疾病,而且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 1、丹毒会损害肌肤:丹毒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足癣或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可引起皮下淋巴管阻塞、增生而形成橡皮腿。并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丹毒影响生活和工作:丹毒常以寒战、发热起病,可有全身不适、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并向周围迅速扩展,触之有热感,压痛明显,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

丹毒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者,称抱头火煤油灯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中医辩证分型】 多因多因血分有热,外受湿热火毒之邪,相互搏结所引起,发病与风热、湿热、火毒关系密切,而尤以火毒为先,临床以发病迅速,色如涂丹为主证,故本病属阳证。实证、热证。发于头面者挟有风热,辩为风热毒蕴;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辩为湿热毒蕴;发于新生儿,则辩为蜰毒蕴热。 【西医诊断要点】 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前驱闭关。 2、局部闭关:好发于颜面及下肢,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 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红肿向四周迅速蔓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2)血沉可增快; (3)病理切片真皮高度水肿,血管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4、鉴别诊断: (1)类丹毒:常见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原发性刺激物致敏史;病变多局限于接触部位;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自觉刺痒,无触痛;无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皮肤紫红,肿形隆起,边缘炎症较轻,界限不清,稍发硬而坚实,按之有凹陷。 (4)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服药史;变可见面部红肿,两目合缝,但边界不清;无恶寒发等全身症状。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证论治: (1)发于头面部,皮肤火焮红灼热,肿胀疼痛,或有水疱,眼胞肿胀难睁;兼见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力子5g、马勃3g、黄芩10g、黄连10g、连翘15g、板蓝根15g、薄荷3g、僵蚕5g、桔梗6g、柴胡6g、甘草6g。 (2)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皮肤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水疱、斑,甚至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见伴发热。口渴少饮,,便结或便溏臭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银花15g、萆薢12g、牛膝10g、地丁草15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0g、丹皮10g、生薏仁20g、车前子15g(包煎)、黄柏10g、泽泻10g、桃仁10g。 (4)胎毒蕴热:发于新生儿,局部红肿灼热,可呈游走性,伴有壮热烦躁,舌质红,苔黄。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五)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外科感染体温过高病人护理不包括 A.适当降低室温 B.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C.鼓励多活动 D.多饮水 E.按时做好口腔护理 2.对破伤风病人护理的一般要求正确的是 A.严格隔离 B.病室阳光充足 c.伤口敷料用后高压灭菌 D.各种护理不要集中处理,以免加重刺激 E.治疗护理操作应在使用镇静剂前30mi内进行 3.冲洗破伤风创口的溶液为 A.3%碘酊 B.3%过氧化氢 C.5%盐水 D.10%硝酸银溶液 E.生理盐水 4.脓肿形成后应尽早 A.理疗热敷 B.抗生素继续应用 c.切开并引流 D.外敷消炎膏 E.反复抽脓 5.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 A.杀死破伤风梭菌 B.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 C.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 D.中和与神经结合的毒素 E.清除毒素来源 6.下列化脓性感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B.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C.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D.丹毒是皮肤和黏膜中表浅淋巴管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E.淋巴结炎是细菌经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引起的急性炎症 7.治疗破伤风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首次肌注破伤风抗毒素5万u B.应用10%水合氯醛镇静解痉 C.抽搐频繁应采用人工冬眠 D.应用3%过氧化氢冲洗创口 E.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8.化脓性链球菌A群感染的脓液特点为 A.稠厚、黄色无臭 B.稠厚、无臭味

C.稀薄、淡红色 D.淡绿色、有甜臭味 E.稠厚、恶臭 9.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脓液黏稠呈灰白色,其致病菌是 A.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E.无芽孢性厌氧菌 10.属于闭合性损伤的是 A.裂伤 B.爆震伤 c.火器伤D.剥脱伤 E.擦伤 1.C 2.A 3.B 4.C 5.B 6.D 7.A 8.C 9.A l0.B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1.厌氧菌感染的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臭 B稀薄,淡红色 C绿色,有霉腥味 D灰白,无臭 E有特殊恶臭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恶臭 B脓液稀薄、血性 C脓液粘稠、灰白色、有有粪臭味 D淡绿色、有腥臭味 E浓汁棕红色、恶臭 *3.皮肤的多数相邻毛囊会让皮肤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 A疖 B痈 C丹毒 D急性蜂窝织炎 E急性淋巴管炎 4.外科感染最严重的症状是 A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B周围淋巴细胞肿大 C脉快、乏力、食欲不振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04T11:32:34.2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毛嘉 [导读]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四病室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丹毒;治疗;护理;预防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细菌导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而入侵,如足癣、刺伤等侵入,继而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多发生于下肢和面部,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丹毒经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脑膜炎、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甚为严重。因此,丹毒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于2018年6月28日收治一例丹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部皮肤疼痛、灼热感、大面积红肿,伴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内侧皮肤可见成片浅黄色水泡,无破损,无渗出,无皮屑。当时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可,寐安,二便调。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丹毒”收入我科;高血压病史,诉自服施慧达(具体用量不详,血压不详)。手术史:1998年行胆囊切除术(具体情况不详),腹部有一15cm疤痕。2015年左踝关节骨折,内侧可见一7cm疤痕、外侧可见一15cm疤痕。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心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询及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龙胆10g、车前子10g、木通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生地黄20g、麸炒泽泻10g、麸炒柴胡12g、甘草6g、牛蒡子15g、黄连10g、淡竹叶10g、大黄5g、羚羊角超微1g、川芎12g煎煮成7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2 全身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遵医嘱抗生素治疗选用头孢美唑钠(0.5g)4支*0.9% NS100ml Bid,0.9% NS 250ml*注射用转化糖qd,0.9% NS100ml*奥美拉唑(20mg)2支 qd。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复发。 2.3 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及复方消炎散外敷以消炎散肿,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水肿消退。 3.1.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宜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油腻;指导病人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1.3 环境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3.1.4病房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前后均要洗手消毒,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2 皮肤护理 3.2.1 全身护理 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清洁,皮肤若感到瘙痒,不可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3.2.2 局部患处护理 患处要充分暴露,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避免压迫;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局部敷药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皮肤,敷药时宜均匀、轻柔,以便于药物充分渗透;每日用皮尺于同一部位测量肿胀患肢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缓解情况 3.3 心理护理 3.3.1 患者家属 家属、好友对患者应多加关心,亲友可以多陪陪患者,让患者的心情愉悦,来自亲友的支持会给患者无穷的心理能量。 3.3.2 患者 病人常因患处皮肤红肿疼痛导致行动不便或局部水泡导致自卑、焦虑、忧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和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并缓解其不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药物相关护理 丹毒因需长期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可致病人菌群失调,多注意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 4.体会 4.1 抗生素应正规、及时、足量使用。首次发病的病人常因使用抗生素效果明显而不遵医嘱用药,导致丹毒不能彻底治愈而复发。而首次用药若没有足量用药,再发时再用原来的药可能会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应向病人做好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该病能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架子猪。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各地养猪的规模化和技术化,加之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猪丹毒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猪丹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近年来有的猪场忽略了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预防,致使猪丹毒又有了流行的趋势。免疫接种和使用青霉素是防治猪丹毒的最有效、最简便最低廉的措施。 关键字:猪丹毒,特征,防治 目录 1.病原 (4) 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4) 1.2 培养特性 (4) 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 (5) 2.流行病学 (5) 2.1 传染源 (5) 2.2 传播途径 (5) 2.3 易感动物 (5) 2.4 流行特点 (5) 3.临床症状 (5)

3.1 特急性型 (5) 3.2 急性败血性 (6) 3.3 亚急性疹块型 (6) 3.4 慢性型 (6) 3.5 隐形型 (6) 4.病理变化 (7) 4.1 特急性型 (7) 4.2 急性型 (7) 4.3 亚急性型 (7) 4.4 慢性型 (7) 4.5 隐形型 (7) 5 诊断 (7) 5.1 典型临床特征 (7) 5.2 实验室诊断 (8) 5.3 鉴别诊断 (9) 6 防治 (9) 6.1 急性败血型治疗方法 (9) 6.2 亚急性型猪丹毒治疗 (10) 6.3 慢性型猪丹毒治疗 (10) 6.4 隐形型 (10) 6.5 预防 (11) 7 防治体会 (11) 参考文献 (11)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1]。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该病,常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呈世界性分布,对人类健康也易构成威胁[2]。1878 年,首次发现猪丹毒病。该病在我国最早发现于四川,1946 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继有所报道,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3]。 1.病原 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猪丹毒的病原为丹毒丝菌属红斑丹毒丝菌,习惯上又称之为猪丹毒杆菌,是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考试,大网站收集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9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左下肢丹毒

左下肢丹毒 患者张桂贞,女,78岁,主因左下肢肿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1周于08.3.25入院治疗。入院前于急诊查学常规:WBC17.0×109/L,其余正常,给予头孢吡肟2g/q12h治疗7天,体温有所减退,但未降至正常。查体:患者诉反酸,左下肢红肿可见略吸收,有水泡形成,且水泡破溃,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诊断:左下肢丹毒。患者既往冠心病史8年,于3年前行冠脉搭桥手术,无足癣病史。平素规律服用阿斯匹林0.1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 入院后检查患者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ESR均无异常。 入院后给予NS100ml+阿乐欣(注射用阿洛西林钠)4g/q8h联合盐酸莫西沙星片(拜复乐)0.4g/qd/po抗感染;龙胆紫外用;NS100ml+泮托拉唑40mg/qd抑制胃酸;5%G250ml+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异舒吉) 10mg/qd扩冠;同时口服:阿斯匹林0.1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20mg/tid。 患者自3-25至4月3日左下肢疼痛减轻、反酸减轻、水泡破溃处逐渐结痂,左下肢痛明显减轻,但仍低热,患处皮温高,感染控制不理想;且血压控制不理想,处于160/90mmHg左右。 4-2:考虑可能存在厌氧菌感染,给予奥硝唑0.5 g/qd静点。 4-3:仍低热,左下肢疼痛加重,血压160/90mmHg。感染控制不理想,停用阿乐欣、奥硝唑,改用NS100ml+青霉素钠160万U/q6h;外用如意金黄散,以醋调制;加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4-4至4-10未再发热,左下肢疼痛消失,红肿明显消退,于4-10出院。带药:希刻劳0.25/tid×5、倍他乐克25mg/qd×14、阿斯匹林0.1/qd×14。 分析: 1、首先应关注治疗用药的选择 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治疗上应采取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可选用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中后期红肿稍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 篇一: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二、预后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一、中医 1.中医疗法: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治法:散风清火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治法:清肝泄热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治法:利湿清热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15g,黄柏10g。水煎,每日I剂,分2次服。 4.胎火胎毒治法:凉营清热解毒。方药:紫花地丁20g,鲜生地20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生山栀15g,银花15g,连翘2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5.毒邪内攻治法:凉血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15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2g,黄芩10g,生山栀10g,连翘20g,知母20g,生石膏(打碎)30g,板蓝根15R。若神志昏迷者,加清心开窍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阴虚舌绛无苔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三、外治 1.外敷:初起红肿甚者,外用玉露散、鲜银花露调敷,或玉露膏

下肢丹毒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肢丹毒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4-30T09:21:5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孙静满建秀张越[导读] 如果患者为复发性的慢性丹毒,应检查患者是否有足癣,并给与相应的治疗。对体温过高者应给予地塞米松以降低体温控制炎症。孙静满建秀张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保健病房 ) 【关键词】老年下肢丹毒护理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48-01 丹毒俗称“流火”,是由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发病前由发热、寒战、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随之下肢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鲜红色片状红疹,局部有烧灼样疼痛,迅速向四周扩散,继而出现水疱和破溃,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由于老年人静脉曲张较多,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一旦受到细菌侵袭容易感染。我科从2010年至今共收治15例该病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 疗和护理,均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在65~86岁,均发生在下肢丹毒,其中10例病变部位发生局部红肿疼痛,5例发生水疱破溃,均治愈。 2 、治疗措施 2.1全身治疗首选以青霉素为首的抗生素全身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类药物,使用两周左右,同时配合使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的药物,如疏血通注射液、阿魏酸钠。如果患者为复发性的慢性丹毒,应检查患者是否有足癣,并给与相应的治疗。对体温过高者应给予地塞米松以降低体温控制炎症。 2.2局部治疗抬高患肢,局部制动对局部组织肿胀者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使感染局限。同时局部外用莫匹罗星或20%~30%鱼石脂软膏外涂,同时配合一些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局部破溃者可用2%碘伏消毒。 2.3中医治疗生地黄20 玄参15 黄芩20 黄连12 龙胆草12 栀子12 金银花30 连翘15 蒲公英30 地丁30 赤芍15 丹皮12 车前子15 石膏30 丹参30 5剂水煎服日一剂,清利湿热、活血化淤。同时配合解毒方开水浸泡泡脚,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护理 3.1心理护理患者年龄较大,腿部肿胀不能活动,生活需依赖别人,同时对本病不了解易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因此我们向患者详细地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2安全护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易跌倒,患者活动时需护士协助。床头需悬挂防跌倒坠床的标识,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有防滑安全警示,有防滑鞋,卫生间有防滑垫,患者卧床时应拉起床挡。所需的生活用品放在患者能触及的地方。 3.3 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者制动并抬高30-40度。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患者疼痛难忍时给予镇痛剂。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荤腥、油炸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中药汤易饭前或饭后1小时服用,高热者易凉服。患者高热时需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3.4局部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着柔软内衣,做好基础护理,勿抓挠皮肤,避免再次感染。局部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注意消毒灭菌。有足癣者,用咪康唑乳膏涂抹,并把各个脚趾撑开通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5药物护理因本病需大量抗生素治疗需警惕菌群失调,需观察有无口腔真菌感染。使用激素时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水钠潴留等,嘱其少食盐,定时留取尿标本。严格掌握硫酸镁的配制浓度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3.6传染病特殊护理丹毒属于接触性传染病,需床边隔离,应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接触患者前后需洗手,悬挂隔离标志,病人接触过的东西需消毒,用过的敷料需焚烧。 3.7出院指导丹毒患者住意休息,适度活动,抬高下肢,做好个人卫生,勤剪指甲,保持皮肤清洁完好。积极治疗足癣、甲沟炎、湿疹,如有破损立即处理。饮食上易清淡,可给予生薏苡仁30g,每日煎服一次。 4.体会丹毒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管的真皮感染,典型的皮损为水肿性红斑,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皮温高,伴有明显的灼痛[1]。丹毒易复发,彻底治疗很重要。要求病人积极配合治疗,运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对症的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学骏皮肤病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35

猪丹毒的症状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诊断要点 (1)流行性特点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2)临诊特征 急性型:比较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率高。发病初期个别猪无症状突然死亡,食欲下降,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等部位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红斑,指压退色。常于3~4天死亡。发病后死亡率达80%~90%。 亚急性型(荨麻疹型):皮肤出现疹块,颜色紫红色,在胸部、颈部、腹部、背部、四肢等处出现,俗称“打火印”。手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可于几天后消退干枯,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同时伴有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急性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剖检病变 <1>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肾浴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 <2>慢性型的死猪,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防治方法 (1)做好预防注射,详见本册免疫与疫苗部分。 (2)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3)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治疗方法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得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就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得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得变化,皮损得颜色、水肿、疼痛得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就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得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

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与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得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合谷、内关、曲池等穴。 (2)病变位于眼脸部,遵医嘱用外涂药,应妥善包扎、固定,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 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二、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 1.中医疗法: 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解毒消斑汤与益黄膏外用治疗类丹毒60例_朱晨

解毒消斑汤与益黄膏外用治疗类丹毒60例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医医院(210018) 朱 晨 主题词: 类丹毒/外治法 类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经皮肤伤口侵入皮内,引 起如丹毒样皮肤损害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屠 宰业、水产加工业工作者及家庭妇女,多有手部外伤 史。皮损好发于手指部,以红斑、水疱、胀痛、刺痒、麻木 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近3年来,笔者在门诊中采用 自拟解毒消斑汤浸泡配合益黄膏(我院自制)外敷的方 法治疗本病60例,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25岁,最 大6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5天。 2 治疗方法 2.1 解毒消斑汤 处方:野菊花30g 、土茯苓15g 、忍冬 藤15g ,赤芍10g ,粉丹皮10g ,嫩桑枝15g ,透骨草15g 。 每日一剂,兑水浓煎,待凉后浸泡患指15分钟,于敷药 前半小时进行。 2.2 益黄膏外敷药物组成 益母草1份,金黄散2份。 使用方法:将洗净晒干之益母草研成碎末,加水文火浸 煮2~3小时,待其冷却后备用。使用时加入冰片少许 搅拌成膏样,敷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即可,每日1次。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痊愈:患指皮损消退,肤色恢复正常; 好转:皮损明显减轻,偶有麻木感;无效:治疗1周后皮 损颜色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60例中, 治疗时间均不超过1周。其中痊 愈53例,占88.3%;好转6例, 占10%;无效1例,占1.7%。总 有效率为98.3%。4 典型病例 顾 ,女,59岁,1995年5月18日初诊。主诉:右拇指红肿痛痒3天。患者于3天前洗带鱼时,不慎将右拇指戳破,当时流血少许,未介意。翌日,右拇指渐红肿,痛痒不适,曾自服乙酰螺旋霉素,因效果欠佳来诊。检查:右拇指肿胀似槌,红斑如云、扪之灼手,伸屈不利。诊为类丹毒。按上述方法治疗5天,患指皮损消退,疼痛消失,指关节活动自如,病告愈。5 体 会类丹毒,属中医“伤水症”范畴。清·陈士铎《洞天奥旨》中就有“伤水症者,因误被竹木签破皮肤,又生水洗之,溃而疼痛,或鱼刺诸骨破伤,久而不愈”的记载。其多因肌肤破损,致邪毒郁滞皮肤经络而成,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原则。解毒消斑汤中,用野菊花、土茯苓、忍冬藤以清热解毒消肿,赤芍、粉丹皮以凉血活血散瘀,嫩桑枝、透骨草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及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为解毒消斑汤能治疗类丹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益黄膏为我院自制外用药、其制剂组方合理,疗效确切。临床观察表明,此药用于类丹毒有解毒散结,行瘀化斑之功。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有利于控制感染并抑制炎症发展。以上两法合用,双管齐下,相得益彰、常可获满意疗效。 (收稿日期:96-10-15) 莱菔子外用治疗湿疹24例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医院(430100) 付玉山 主题词: 湿疹/外治法 莱菔子/治疗应用 笔者从1994年以来,采用莱菔子外用治疗湿疹24 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5 例,女9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0岁。病程一年内20 例,一年以上4例。 2 治疗方法 取莱菔子60g ,放置于热砂锅中拌炒10 分钟,取出研末,装瓶备用。若皮损渗出液较多或伴发 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损处,待渗液和脓水干燥后,改用以麻油调药粉成糊状外搽,一日多次。3 治疗结果 24例皮损均消退,自觉症状均全部消失而治愈。其中疗程5~7天者16例,8~12天者8例,随访一年均未复发。4 体 会 莱菔子可治湿疹,文献专述较少,《日华子本草》上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之说,《本草纲目》有“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的记载。笔者以此为根据,认为莱菔子外用时有清热利湿解毒,疏风止痒之功效。而中医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为腠理素虚,外风引动,内部湿热,致皮肤出现斑疹暗疮,糜烂流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治当以清热利湿解毒、疏风止痒为法。莱菔子外用直接作用患处,故收良效。 (收稿日期:96-9-14)·36·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2期

丹毒病人的护理

丹毒病人的护理 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治疗非常的重要,病人的护理也是很重要,如果在病人的治疗期间能够得到很好的护理,那么对病情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丹毒病人的护理 一. 饮食方面的护理。 丹毒病人在日常的饮食当中一定要保证清淡为主,应给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因高热时胃肠蠕动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高热可致水分丧失,因此要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泄。对于那些偏热的食物比如说牛肉,羊肉以及海鲜类等都应当避免食用的,而且辛辣的食物在发病的期间也是禁止食用的。还有人们平常所说的发的食物也是禁止食用的。 二. 日常行为方面的护理。 1.病人要卧床休息,有条件的家庭要暂将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住,因丹毒属接触性传染,需要隔离。 2.要用枕头将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抗感染治疗,肌肉或静脉注射青霉素。 4.病人发热至38.5℃以上时,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或枕冰袋(热水袋灌上冰水),同时可根据医嘱服退热药物。 5.因丹毒有传染性,所以接触病人后一定要用肥皂洗净双手 6.对于丹毒患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应当要养成勤洗脚的习惯,并且要经常性的清洁下肢的卫生,要保证晾晒的袜子得到足够的阳光或者是紫外线的照晒。对于经常穿着的鞋袜应当常更换。在发病期间是一定要戒烟,戒酒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可以预防接触性传染的,发病期间一定要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这样容易导致病毒感染其他部位的皮肤。 三. 痊愈后的护理。 当丹毒病人痊愈之后,发病部位往往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应当继续保持持续的用药,不要过早的停药,还要切记保护原发部位不要受到撞伤,虫叮蚊咬或者是用力搔抓的。 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日常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更快痊愈,而且还能够防止人们在病情治愈后反复发作的。 丹毒的注意事项 1.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症状消退后,仍需坚持用药1周以免复发。 2.有足癣病人应及时治疗足癣,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复发。

丹毒中医护理_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

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次。

浅谈猪丹毒的防治技术

浅谈猪丹毒的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11-09-14T09:35:51.2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嵇友祥 [导读]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嵇友祥江苏省灌南县新安动物检疫所 222500 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侵害架子猪。 关键词猪丹毒防治技术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它动物、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良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播。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四、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虫病、李氏杆菌病作区别诊断。必要时进行化验室诊断,常用方法: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 五、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农贸市场、屠宰厂、交通运输检疫工作,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天,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每日二次,3—4天为止,加强免疫。 2.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3.治疗 对发病猪抢时间治疗。①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静注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5000—10000单位或康迪注射液0.1—0.2ml/千克体重,1日 2次。②氨苄青霉素静注或用链霉素或复方磺胺嘧啶钠或洁霉素、泰乐菌素等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