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DE接口硬盘数据线的正确连接方法

IDE接口硬盘数据线的正确连接方法

IDE接口硬盘数据线的正确连接方法
IDE接口硬盘数据线的正确连接方法

IDE接口硬盘数据线的正确连接方法

现在主流硬盘采用ATA66/100/133接口,和其相配套的硬盘数据线为80芯数据线,只有和此类数据线配合,硬盘才能发挥出其高效能。

不过并非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了80芯数据线,就能保证硬盘子系统的高效能。如果数据线接法错误,不仅仅不能发挥其高效能,反而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上图为标准的80芯硬盘数据线,其中SYSTEM端一般为蓝色,此端必须接在主板的IDE

接口上。SLAVE为从接口,一般为灰色,用于接在该接口上的第二个IDE设备,如光驱。MASTER为主接口,一般为黑色,用来连接该IDE接口上的主要设备,如硬盘。

因此对于计算机内部的任一条80芯数据线,正确的接法是:

1、只有一个硬盘时请将MASTER接在硬盘上。

2、只有一个光驱时请将MASTER接在光驱上。

3、如果有一个光驱和一个硬盘,请将SLAVE接在光驱上,MASTER接在硬盘上。

80芯硬盘数据线

不同主板配套的数据线,颜色可能不同,但正确的接法均是数据线中间接次要设备(数据线上一般有SLAVE标记,通常为灰色,也有白色等其它颜色),数据线的两头一端接主板(数据线上一般有SYSTEM标记,通常为蓝色,也有红色等其它颜色),另一端接硬盘(数据线上一般有MASTER标记,通常为黑色)。

对于品牌机,一般都是按正确的接法连接的,用户不用担心。但对于兼容机,不少装机商均将硬盘接在了SLAVE端。一些用户简单的认为使用SLAVE端可少使用一些数据线,有利于数据传输。这是由于不了解硬盘线设计使用标准的缘故。将硬盘错误的接在SLAVE 端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常用软件均可正常运行,硬盘子系统工作在低速状态也只有用软件才能测出,普通用户一般难以查觉,但对于对硬件要求较高的一些软件则可能出问题。

硬盘跳线de意思:

limit capacity to 32 gbyte (最大充许32G)

master or single drive (主硬盘)

drive is a slave (从硬盘)

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 (是主硬盘便是无ATA兼容)

enable cable select (由IDE排线来决定哪个盘是主盘,哪个是从盘。接在IDE排线最端的是主盘,接中间的是从盘)

附:如果是ATA66的硬盘线,不是黑色的那头一定要插到主板上的IDE口上,要不只是ATA33,一般是蓝色,也有红色的.

Cable Select(电缆选择)

如今我们使用的硬盘一般都支持ATA66/100,而用来连接这类硬盘的数据线也由原来的40芯变成了80芯,其实这80芯的数据线不仅仅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当硬盘的跳线设置成“Cable Select”时,硬盘的主从关系将由其连接到数据线上的位置而决定。在学习硬盘时我们已经知道,此类数据线用来连接主板的那端叫作“System”,中间的那端叫“Drive1”,另外一端则叫“Drive 0”。

当硬盘的跳线设置成“Cable Select”后,它挂在“Drive 0”上是“Master”(主盘),挂在Drive1上则是“Slave”(从盘)。由于“Cable Select”是根据安装位置来确定主从关系的,所以硬盘不管挂在哪个部位都不需要更改其跳线,非常方便。不过享受“Cable Select”所带来的方便时要注意:所有的IDE设备都得设置成“Cable Select”,另外当硬盘与光驱挂在同一根数据线上时,“Cable Select”可能会失效——光驱不支持“Cable Select”!另外“Cable Select”还需要数据线的支持,如果使用的是劣质数据线,往往也会出现错误,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老老实实将硬盘设置成“Master”或“Slave”吧。至于IBM硬盘的“Cable Select”设置则非常简单

并口硬盘跳线(图解)

一、了解跳线的类型 迄今为止,跳线已经发展到了三代,分别是键帽式跳线、DIP式跳线、软跳线。 1.键帽式跳线 键帽式跳线是由两部分组成:底座部分和键帽部分(如图1所示)。前者是向上直立的两根或三根不连通的针,相邻的两根针决定一种开关功能。对跳线的操作只有短接和断开两种。当使用某个跳线时,即短接某个跳线时,就将一个能让两根针连通的键帽给它俩带上,这样两根针就连通了,对应该跳线的功能就有了,否则,可以将键帽只带在一根针上,键帽的另一根管空着,这样,因为两根针没有连通,对应的功能就被禁止了,而且键帽就不会丢失。因为带键帽只表示接通,所以没有插反的问题。键帽式的跳线分两针的和三针的,两针的使用比较方便,应用更广泛,短接就表示具有某个功能,断开就表示禁止某个功能;三针的比较复杂些,比如有针1、2、3,那么短接针1、2表示一种功能,而短接2、3表示另外一种功能。 图1 2.DIP式跳线 DIP式跳线也被称作DIP组合开关,DIP开关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一个按钮开关表示一种功能,更可以组合几个DIP开关来表示更多的状态,更多的功能。如图2所示,DIP开关的一个可以两边扳动的钮就决定了两种开关状态,一面表示开(ON),另外一面表示关(OFF)。而对于组合状态的使用,有多少DIP开关就能表示2的多少次幂的状态,就有多少个数值可以选择,因此,进入DIP开关时必须对照说明书中的表格设置数值,否则根本搞不清楚这么多的状态。

图2 3.软跳线 软跳线并没有实质的跳线,也就是对CPU相关的设置不再使用硬件跳线,而是通过CMOS Setup程序中进行设置(如图3所示),根本不需要再打开机箱,非常方便。 图3 二、设置跳线 在电脑配件中,主板、硬盘、光驱、声卡都存在跳线,以主板跳线最为复杂,硬盘次之。 1.硬盘跳线

硬盘接口类型简介(图例版)

串口和并口: 计算机上有串口和并口的地方应该有:硬盘、主板、还有打印机等。串口一般用于接一些特殊的外接设备。比如通讯方面的设备。并口通常用于连接打印设备。串口比较小,有突出的针露在外面。并口一般比串口要大,通常是红色的,有两排小孔; 串口形容一下就是一条车道,而并口就是有8个车道同一时刻能传送8位(一个字节)数据。但是并不是并口快,由于8位通道之间的互相干扰。传输受速度就受到了限制。而且当传输出错时,要同时重新传8个位的数据。串口没有干扰,传输出错后重发一位就可以了。所以快比并口快。串口硬盘就是这样被人们重视的; 串口和并口是连接外设的不同端口。这两种端口的外形、传输速度和可以连接的设备都有所不同; 串口传输是一位接一位的,象串起的珠子一样,并口是可以并发数据的可以同时传输多位; 现在有串行的硬盘SATA接口,是一样的道理,它之所以可以150MB/s的速度传输,得益于其串行的方式,并行的几路信号在比较高的频率下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之间的干扰,所以现在ATA 13MBb/s的并行硬盘已走到极限,取而代之的是STAT。另80 channel 的ATA100的并口硬盘数据线,其中有40根是地线,是用来防止并行信号之间的干扰的; STAT那个速度标称的bit/s,实际就是150M/300M的速度,现在最快的单块硬盘的速度也不足100MB/s ,常见的都在40-60MB/s的速度; 切记!!!接口不是瓶颈

硬盘接口常用的分为四种 1、SATA 接口硬盘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SATA接口主板

IDE接口标准(定义)

IDE接口标准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设备电子部件。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接口。IDE是在ST506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内。因此在硬盘适配卡中,不再有控制器这一部分了。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消除驱动器和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丢失问题,使数据传输十分可靠。这就可以提高每磁道的扇区数到30以上,从而增大容量。由于控制器电路并入驱动器内,因此从驱动器中引出的信号线已不是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接口信号线,而是通过简单处理后可与主系统连接的接口信号线,这种接口方式是与ST506接口不同的。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接。在IDE的接口中,除了对AT总线上的信号作必要的控制之外,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送往硬盘驱动器。由此可见,IDE实际上是系统级的接口,而 ST506、ESDI属于设备级接口。因此,在有的资料上也称IDE为ATA接口(AT-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由于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集成到系统主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连接器插口。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二、增强型IDE(EIDE)接口标准 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接口标准。在采用EIDE接口的微机系统中,EIDE接口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与IDE相比,EIDE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支持大容量硬盘,最大容量可达8.4GB。而原有的IDE标准,因受到硬盘磁头数(最大为16)的限制,其管理的最大硬盘容量不超过528MB。 2.EIDE标准支持除硬盘以外的其它外设。旧的IDE标准只支持硬盘,因此它只是一个硬盘标准。而EIDE支持符合ATAPI接口(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标准的磁带驱动器和CD-ROM驱动器。因此我们在谈到IDE连接的对象时,只能说硬盘,而谈到EIDE连接的对象时就可笼统地说EIDE设备。 3.可连接更多的外设,最多可连接四台EIDE设备。原有IDE只提供一个IDE插座,最多只能挂接两个硬盘。EIDE提供了两个接口插座,分别称为第一 IDE(Primary)接口插座和第二IDE(Secondary)接口插座。每个插座又可连接两个设备,分别称为主(Master)和从(Slave)设备。因此一共可连接四台设备。第一IDE接口也称为主通道,它通常与高速的局部总线相连,用于挂接硬盘等高速的主IDE设备(Primary IDE Device)。第二IDE接口称为辅通道,一般与ISA总线相连,可挂接CD-ROM或磁带机等辅IDE设备(Secondary IDE Device)。在BIOS设置中,要求用户对Secondary IDE Device的数量、主从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行设置。

双硬盘安装跳线设置方法图解

双硬盘安装跳线设置方法图解 大家都知道,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小提示: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笔者就以此方案为例。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自己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我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 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你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 笔者曾经看到一块三星硬盘的跳线是设置在硬盘背面的电路板上。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 插槽的Pin1,如图所示。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 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电脑设置硬盘为兼容模式(IDE)的方法

电脑设置硬盘为兼容模式(IDE)的方法 很多笔记本电脑的硬盘都是SATA硬盘,在安排XP时需要通过外接软驱加载硬盘的驱动程序,而USB软驱和软件现在都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从官方网站下载驱动程序,再拷贝到软盘上,然后再把软驱接到笔记本电脑上,启动XP 安装程序时还要迅速的按F6,然后再在一堆驱动程序中找出对应的一个,也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有没有一种方法来简化这个操作呢?答案是有的,这就需要把SATA模式改成IDE模式,下面是各品牌笔记本电脑的设置方法:戴尔(DELL): 开机后不断按F2进入CMOS设置,找到Onboard Devices→SATA Operation,选择ATA。 宏?(ACER)、易美迅(eMachines)、捷威(GATEWAY): 开机后按F2进CMOS设置,用键盘上的向右箭头选择MAIN,然后用向下键选择到SATA mode,然后按一下回车键,然后选择IDE,然后按F10,再按一下回车键。 华硕(ASUS): 开机后按F2进CMOS设置,找到Advanced→IDE

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 Mode,选择Compatible,然后按F10再按回车。 惠普(HP): HP 的新机器是图形版BIOS,用鼠标就可以操作。开机后按F10进入CMOS设置,找到System Configuration→SATA Device Mode,选择AHCI或IDE,用鼠标就可以点击,选择为IDE。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CMOS设置,把“Enable Native Sata Support”这一项设为disable。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CMOS设置,找到System Configurat ion→Device Configurations→SATA Native Mode,设置为Disabled。 神舟: 开机后按F2进入CMOS设置,找到Advanced→HDC Configure AS,选择IDE。 联想(THINKPAD:): 开机后按F1进入CMOS设置,依次到Config----Serial ATA(SATA)----SATA Controller MODE Option(在这里选择为compatibility),然后按F10然后按回车。 联想:

硬盘跳线图解

一般来说,硬盘出厂时默认的设置是作为主盘,当只安装一个硬盘时是不需要改动的;但当安装多个硬盘时,就需要对硬盘跳线重新设置了。硬盘上的跳线比较简单,其跳线位置多在硬盘后面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之间(如图7)。 图7 硬盘跳线图8 硬盘表面的跳线说明 在硬盘表面还有关于跳线设置的说明,以希捷硬盘为例(如图8), 主要有四种设置方式:“Master or Single drive”(表示设置硬盘为主盘或该通道上只单独连接一个硬盘,即该硬盘独占一个IDE通道,这个通道上不能有从盘)、 “Drive is Slave”(表示当前硬盘为从盘)、 “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表示存在一个主盘,而从盘是不与ATA接口硬盘兼容的硬盘,这包括老式的不支持DMA33的硬盘或SCSI接口硬盘)、 “Cable Select”(使用数据线选择硬盘主从,此方式利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数据线来设定主盘和从盘,第28根数据线为选择线,有则为主盘,无则为从盘。真正支持这种功能的数据线,市场很少见到) 小提示:硬盘跳线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品牌的硬盘,跳线的设置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我们都可以在硬盘的线路板上、硬盘正面或IDE接口旁边上找到跳线说明图示 光驱跳线图解光驱在出厂后默认被设为从盘。光驱跳线与硬盘跳线很类似,其跳线位置多在光驱后面,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之间。一般只有Master(主盘)、Slave(从盘)、Cable Select(线缆选择)三种,很少有其他情况,各个品牌的光驱几乎都是这样,相对来说很规范,使得设置比较简单。通常我们可以在IDE接口上部找到跳线说明图示(如图9)。

IDE接口针脚定义(可做参考~GB)

IDE接口及针脚定义 目前硬盘接口常见的就三种:IDE、SATA、SCSI。IDE是比较老的接口了,现在基本上使用SATA接口,现在很多新主板上都找不到IDE接口了,市面上的硬盘也清一色的SATA接口的。当然,我们说的是民用市场,像超市收款机等专门的设备上很多还是用的IDE的。SCSI是面向服务器的,产品是价高稳定。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串行接口(注意不是串口)。由Compaq 和Western Digital 公司开发,新版的IDE 命名为A TA 即AT bus Attachment,IDE 接口在设备和主板侧的外观为40 脚插针。 IDE数据线:IDE数据线是扁平的40针或者80针的,可以连接两个IDE设备。 IDE数据线的接口是公头,主板上的IDE接口是母头(这个公母应该还是很好区分)。IDE数据线第一根针是连接红线或者黑线,就是一排线中最边上颜色不一样的那一根。 IDE针脚定义: Pin 1 Reset 复位硬盘(就是硬盘重启) Pin 2 Ground 接地 Data 这几个接口传输数据信号 Pin 3-18 Pin 19 Ground 接地 Pin 20 空空,什么也不接 Pin 21 DMARQ DMA Request-DMA请求信号 Pin 22 Ground 接地 Pin 23 I/O write 写选通信号 Pin 24 Ground 接地 Pin 25 I/O read 读选通信号 Pin 26 Ground 接地 Pin 27 IOCHRDY I/O Channel Ready-设备就绪信号 Pin 28 Cable select 主从设备选择 Pin 29 DMAACK DMA Acknowledge-DMA响应信号 Pin 30 Ground 接地 Pin 31 IRQ Interrupt request-中断请求信号 Pin 32 IOCS16 为IO片选16 Pin 33 Addr 1 地址1 Pin 34 GPIO_DMA66_Detect Passed diagnostics 通过诊断 Pin 35 Addr 0 地址0 Pin 36 Addr 2 地址2 Pin 37 Chip select 1P 命令寄存器组选择信号 Pin 38 Chip select 3P 控制寄存器组选择信号 Pin 39 Activity 一般是作为检测硬盘是否在运行指令的信号针脚。 通常,这个针脚和+5v之间串联300欧电阻和LED 发光二级管),作为硬盘指示灯 Pin 40 Ground 接地 关于IDE接口更详尽的文档见WikiPedia条目:Integrated_Drive_Electronics

SATA接口,IDE接口的区别和特点

硬件知识:SATA接口,IDE接口的区别和特点 很多朋友们可能都听过SA TA接口,IDE接口,而根据硬盘使用接口的不同,硬盘也分为串口硬盘和并口硬盘,对于这些关于硬盘的不同名词,大家肯定都很迷惑,对其区别,我们可能只了解大概,却不能明白其中具体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其实直到刚刚我也很迷惑,不过经过一番查阅,目前已经清楚了,在这儿将查阅研究的结果分享给朋友们! 关于SATA接口 SATA接口(Serial ATA)又称为串行A TA,是一种接口技术,使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其最终将取代使用IDE接口的并口硬盘! SATA接口的历史: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 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PA 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一,传输速率高(最大的优势) 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即A 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二,数据更可靠 在校验方面,并行A TA总线只是简单的CRC校验,一旦接收方发现数据传输出现问题,就会自行将这些数据丢弃、然后要求重发,如果数据信号相互干扰过大,就会严重影响硬盘的性能。而串行ATA既对命令进行CRC校验,也对数据分组进行CRC校验,以此提高总线的可靠性。

硬盘跳线设置图解

硬盘跳线设置图解 硬件是有参数作为开关来设置的,硬件的设置开关就称为“跳线”(Jumper)。 一、了解跳线的类型 迄今为止,跳线已经发展到了三代,分别是键帽式跳线、DIP式跳线、软跳线。 1.键帽式跳线 键帽式跳线是由两部分组成:底座部分和键帽部分(如图1所示)。前者是向上直立的两根或三根不连通的针,相邻的两根针决定一种开关功能。对跳线的操作只有短接和断开两种。当使用某个跳线时,即短接某个跳线时,就将一个能让两根针连通的键帽给它俩带上,这样两根针就连通了,对应该跳线的功能就有了,否则,可以将键帽只带在一根针上,键帽的另一根管空着,这样,因为两根针没有连通,对应的功能就被禁止了,而且键帽就不会丢失。因为带键帽只表示接通,所以没有插反的问题。键帽式的跳线分两针的和三针的,两针的使用比较方便,应用更广泛,短接就表示具有某个功能,断开就表示禁止某个功能;三针的比较复杂些,比如有针1、2、3,那么短接针1、2表示一种功能,而短接2、3表示另外一种功能。 图1 2.DIP式跳线 DIP式跳线也被称作DIP组合开关, DIP开关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一个按钮

开关表示一种功能,更可以组合几个DIP开关来表示更多的状态,更多的功能。如图2所示,DIP开关的一个可以两边扳动的钮就决定了两种开关状态,一面表示开(ON),另外一面表示关(OFF)。而对于组合状态的使用,有多少DIP 开关就能表示2的多少次幂的状态,就有多少个数值可以选择,因? 隓IP开关时必须对照说明书中的表格设置数值,否则根本搞不清楚这么多的状态。 图2 3.软跳线 软跳线并没有实质的跳线,也就是对CPU相关的设置不再使用硬件跳线,而是通过CMOS Setup程序中进行设置(如图3所示),根本不需要再打开机箱,非常方便。 图3

图解跳线设置

图解跳线设置 你知道DOS的命令参数吗?比如DOS的DIR命令的参数,使用DIR/P会显示一屏目录信息后暂停下来。这些参数也被称作开关。参数或开关给使用者以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需要!与软件一样,硬件也是有参数有开关可以设置的,硬件的设置开关就称为“ 跳线” (Jumper)。熟练的掌握跳线是装机必备的技术之一。 一、了解跳线的类型 迄今为止,跳线已经发展到了三代,分别是键帽式跳线、DIP式跳线、软跳线。 1.键帽式跳线 键帽式跳线是由两部分组成:底座部分和键帽部分(如图1所示)。前者是向上直立的两根或三根不连通的针,相邻的两根针决定一种开关功能。对跳线的操作只有短接和断开两种。当使用某个跳线时,即短接某个跳线时,就将一个能让两根针连通的键帽给它俩带上,这样两根针就连通了,对应该跳线的功能就有了。否则,可以将键帽只带在一根针上,键帽的另一根管空着。这样,因为两根针没有连通,对应的功能就被禁止了,而且键帽就不会丢失。因为带键帽只表示接通,所以没有插反的问题。键帽式的跳线分两针的和三针的,两针的使用比较方便,应用更广泛,短接就表示具有某个功能,断开就表示禁止某个功能;三针的比较复杂些,比如有针1、2、3,那么短接针1、2表示一种功能,而短接2、3表示另外一种功能。 2.DIP式跳线 DIP式跳线也被称作DIP组合开关,DIP开关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一个按钮开关表示一种功能,更可以组合几个DIP开关来表示更多的状态,更多的功能。如图2所示,DIP开关的一个可以两边扳动的钮就决定了两种开关状态,一面表示开(ON),另外一面表示关(OFF)。而对于组合状态的使用,有多少DIP开关就能表示2的多少次幂的状态,就有多少个数值可以选择,因此,进入DIP开关时必须对照说明书中的表格设置数值,否则你根本搞不清楚这么多的状态。

找不到IDE硬盘的解决方法

找不到IDE硬盘的解决方法 1、将主板上IDE2接口与PATA硬盘进行连接,注意数据线两端的“Master”端分别连接硬盘与主板,并将PATA硬盘的跳线设置为默认(主盘),连接好电源线; 2、将SATA硬盘的数据接口与主板上SATA1接口进行连接,连接好电源线; 3、将光驱的跳线设置为“从盘”,并与连接硬盘与主板数据线的“Slave”端进行连接,接好电源线。 通过以上设置,我们便完成了主板、光驱、两个硬盘的连接过程。接下来开机,按DEL键进入主板的BIOS设置项,进行设置,设置过程如下: 1、选择并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窗口,进入“OnChip IDE Device”设置画面。在该画面中,除了将“IDE HDD Block Mode”、“On-Chip Primary PCI IDE”、“On-Chip Secondary PCI IDE”三个选项设置为“Enabled”外,其他8个选项全部设置为“Auto"。 2、将光标移动到窗口下方的“On-Chip Serial ATA”选项上按回车键,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Combined Mode”后按回车键; 3、将光标移动到“Serial ATA Port0 Mode”上按回车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Primary Master”并回车。此时“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选项的设置分别为“Combined Mode”和“Primary Master"。 4、按“F10”键保存BIOS设置,按“Y”键保存并退出。 以上设置完成后,电脑自动重启。重新启动电脑后,再次按“DEL”键进入BIOS,在“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我们看到,S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0 Master”通道,而PATA硬盘则占据了“IDE Channel 1 Master”通道,光驱占据“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 经过以上设置后,SATA硬盘的优先级就会高于PATA硬盘,我们便可以使用SATA 硬盘安装系统。系统的安装过程完全像单独使用PATA硬盘一样。 如果有些用户不想将SATA硬盘作为系统盘,而想把操作系统安装在PATA硬盘上,则可以在BIOS中将PATA硬盘的启动优先级提高: 1、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窗口,选择“Hard Disk Boot Priority”并进入硬盘启动优先顺序设置窗口。 2、在该窗口中,默认是SATA硬盘排在PATA硬盘的前面,此时可以选中PATA 硬盘,然后按“Page Up”键,使PATA硬盘排在SATA硬盘的前面。 最后保存BIOS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这样P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DOS下便成了“C”盘。 有些用户有多个光驱,如DVD-ROM和DVD刻录机,这种情况下,如何同时使用双光驱呢,我们可以做以下设置。 <2>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2个光驱的设置方法 首先,硬盘、光驱的物理安装过程需要进行一下改变。 1、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SATA1”接口中; 2、将PATA硬盘设置为“从盘”,然后用1根IDE数据线将它连接到主板的“IDE1”接口上; 3、将两个光驱分别设置为“主盘”和“从盘”,然后利用一根IDE数据线将这两个光驱连接到主板的“IDE2”接口上。 注意,在连接硬盘及光驱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线端口的选择。

硬盘光驱设置主从跳线

硬盘光驱设置主从跳线 2007-09-14 01:40 一、设置硬盘跳线的方法 挂接双硬盘前,首先要设置好硬盘跳线,硬盘的跳线方法可参考硬盘说明书,不同的硬盘,跳线方法一般也不同。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唯一的一个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ZIP或MO 等),就不需要对这个唯一的IDE设备设置跳线,系统会自动识别这个IDE设备(例如硬盘)的身份。 一般都是将性能好的新硬盘(第一硬盘)设为主盘MA (Master Device)接在第一个IDE接口(Primary IDE Connector)上。至于旧硬盘(第二硬盘),有几种接法: 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SL(Slave Device)。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Secondary IDE Connector)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Master Device,另一个设为Slave Device,这由你自己决定。 二、选择CS跳线区分主次盘 你可别忘了,在硬盘或光驱上,除了MA、SL跳线外,还有一个CS(Cable Select,电缆选择)跳线。如果跳线选择为CS有

效,该IDE设备的主、从身份就由硬盘数据线决定。 一般来说,连接在硬盘数据线中间插头上的盘是主盘,连接在硬盘数据线末端插头上的盘是从盘。 但是,光有CS跳线还不行,还需要对普通的40芯硬盘数据线进行改造,即:从带颜色的一边数起,把在两个主、从盘插头之间的第28根线切断,注意一定不要切断其它线,这样就可以配合CS跳线作为一条专用硬盘数据线。当需要交换主、从盘身份时,只要把这条硬盘数据线接硬盘的两个插头对调一下即可,而不必把硬盘拆卸下来重新跳线。 这对于双硬盘接在同一根数据线上、需要变换硬盘主、从设置的朋友来说,是很方便的。 三、避免“盘符交错”的措施 安装双硬盘,不能不说“盘符交错”问题。 什么是“盘符交错”呢?举个例子吧。假设你的第一硬盘原来有C、D、E三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1、D1、E1,第二硬盘有C、D两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2、D2。一般情况下,安装双硬盘后,硬盘分区的顺序将为C-C1,D-C2,E-D1,F-E1,G-D2,你看,原来第一硬盘的D、E分区变成了E、F盘,在C、E盘之间嵌入了第二硬盘的C分区,这就是“盘符交错”。“盘符交错”会引起安装双硬盘以前原有的软件、链接等因路径错误而无法正常工作。

怎样把已安装好的IDE硬盘模式改成AHCI模式 格式已整理 可直接下载打印

怎样把已安装好的IDE硬盘模式改成AHCI模式 虽然现在有了WINDOWS7、VISTA,但仍有许多朋友喜欢经典的XP系统。众所周知,系统要安装在SATA硬盘上,需要整合了对应SATA驱动的系统安装盘。但找不到这样的安装盘或整合的SATA驱动不对路怎么办?------只好进BIOS改SATA模式为IDE了。不过这样安装后,硬盘就以模拟IDE模式运行了。不少朋友会心有不甘:我的SATA硬盘就只能运行在IDE模式上?性能受影响是肯定的,况且多没面子啊。其实,这样安装后是可以将SATA模式改回AHCI模式的,以gateway NV系列为例: 1、解压下载的SATA驱动压缩包到硬盘。设文件夹为X:\YYY; 2、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属性-> 硬件-> 设备管理器-> IDE A TA/ATAPI 控制器-> INTEL XXXXXXXXXX(共有2项),右键点选其中1项-> 更新驱动程序-> 出现硬件更新向导界面-> 点选“否,暂时不”选项-> 下一步-> 选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高级)(S)-> 下一步-> 选不要搜索,我要自己选择要安装的驱动程序(D)-> 下一步-> 选从磁盘安装-> 浏览-> 打开X:\YYY文件夹-> 打开iaStor.inf -> 选Intel(r) ICH9M-E/M SATA AHCI Controller -> 下一步-> 出现更新驱动程序警告框-> 不管他,选确定。 3、重复第2步的操作,不过要选其中未改的那项,一直到完成。 4、重新启动,F2进BIOS,将SATA模式改为AHCI,F10存盘重启即可。 看,我的笔记本就运行在AHCI 模式了! 看到了好多XP下开启AHCI模式进不去系统(蓝屏、重启)的问题,搜索了很多相关知识,不是写的太深奥,就是要改什么硬盘接口。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总结归纳出以下简单易学的办法。 首先正常安装XP(在IDE模式下)进入系统,安装完所有驱动并重启电脑。(当然原来在IDE模式下正常启动的XP系统只要你的主板支持AHCI模式也可以更改,一般不会造成蓝屏。但是每个人的机子配置不一样,任何办法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有效。) 进入系统以后请下载附件并解压到任意位置,运行PREPARE下面的install.cmd 。 然后重启电脑,重启时按DEL(机器不一样可能按键不同)进入bios菜单,在硬盘存储模式选项里面设置为AHCI,保存并退出BIOS。 如果以上操作都正常的话,应该可以在AHCI模式下正常进入WINDOWS XP了,进入系统后如果提示发现新硬件,请手动指向刚才解压的文件夹搜索驱动,完成后重启就一切OK了。 据说用AHCI模式运行可以提高20%的效率。但是经本人测试开启AHCI模式XP启动读条会变慢,关于AHCI利弊的问题请自行百度一下。

硬盘(日立、希捷、西数、迈拓)跳线设置方法

硬盘(日立、希捷、西数、迈拓)跳线设置方法 本文总结最常见的四种硬盘的所有跳线设置方法,方便大家随时查看。 希捷硬盘在连接专修程序时跳线口被指令线占用,不需要任何跳线。但是在连接DC的时候,就需要将硬盘设置为主盘模式,否则连接DC后终端上的所有灯全亮,与没有连接硬盘的错误情况是相同的: 对于3.5寸的希捷硬盘,在硬盘标签上可以找到设置主盘模式的方法,通常情况如图: 对2.5寸的希捷硬盘,不设置任何跳线即为默认主盘模式。 希捷硬盘的安全模式一般不能通过设置跳线完成,通常的方法是将PCB从硬盘上取下单独连接,或者在专修程序中选择"转到F级",即将硬盘转换为安全模式。日立硬盘在正常工作时必须设置为主盘模式,如果跳线设置不对,在连接专修程序后启动电源会发现电源状态正常,电机开始转动,但 是状态栏一直显示为"无硬盘": 3.5寸IDE接口硬盘:

主盘模式跳线方法,在正常工作时必须将硬盘设置为主盘模式。 安全模式跳线方法,一般在作A/C区转换时使用。 3.5英寸SATA硬盘无跳线默认为主盘模式,进入安全模式需要将盘体和电路板连接线断开。 2.5寸IDE接口硬盘都是通过转接卡与专修程序或DC连接。默认为主盘模式.安全模式设置需要用跳线连接转接卡上针脚。 2.5寸SATA接口硬盘同样默认主盘模式,进入安全模式需要将PCB同硬盘分离。对于ATCS和ATDA两种日立过渡型号的2.5英寸硬盘,进入安全模式时需要使用RC跳线方式:

另外,以下型号在进入C区时不需要进行跳线。 DKLA;DYLA;DADA;DTCA;DBCA;DARA;DJSA;DCY A;DJNA;DPTA;DTLA;AVE R;AVVA;AVVN. 西数硬盘的跳线设置相对简单,无论3.5寸还是2.5寸硬盘,不连接任何跳线都是默认为主盘模式,而将PCB与盘体分离即为安全模式。 3.5寸硬盘也可以通过设置跳线进入安全模式, IDE接口硬盘,从靠近电源方向连续接三个跳线: SATA接口硬盘:

IDE硬盘的主从盘跳线设置教程

IDE硬盘的主从盘跳线设置教程 一般来说,硬盘出厂时默认的设置是作为主盘,当只安装一个硬盘时是不需要改动的;但当安装多个硬盘时,就需要对硬盘跳线重新设置了。硬盘上的跳线比较简单,其跳线位置多在硬盘后面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之间(如图7)。 图7 硬盘跳线图8 硬盘表面的跳线说明 在硬盘表面还有关于跳线设置的说明,以希捷硬盘为例(如图8), 主要有四种设置方式:“Master or Single drive”(表示设置硬盘为主盘或该通道上只单独连接一个硬盘,即该硬盘独占一个IDE通道,这个通道上不能有从盘)、 “Drive is Slave”(表示当前硬盘为从盘)、 “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表示存在一个主盘,而从盘是不与ATA接口硬盘兼容的硬盘,这包括老式的不支持DMA33的硬盘或SCSI 接口硬盘)、 “Cable Select”(使用数据线选择硬盘主从,此方式利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数据线来设定主盘和从盘,第28根数据线为选择线,有则为主盘,无则为从盘。真正支持这种功能的数据线,市场很少见到) 小提示:硬盘跳线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品牌的硬盘,跳线的设置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我们都可以在硬盘的线路板上、硬盘正面或IDE接口旁边上找到跳线说明图示 光驱跳线图解光驱在出厂后默认被设为从盘。光驱跳线与硬盘跳线很类似,其跳线位置多在光驱后面,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之间。一般只有Master(主盘)、Slave(从盘)、Cable Select(线缆选择)三种,很少有其他情况,各个品牌的光驱几乎都是这样,相对来说很规范,使得设置比较简单。通常我们可以在IDE接口上部找到跳线说明图示(如图9)。

主板跳线和硬盘跳线的连接方法

这个叫做真正的跳线 首先我们来更正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实际上主板上那一排排需要连线的插针并不叫做“跳线”,因为它们根本达不”到跳线的功能。真正的跳线是两根/三根插针,上面有一个小小的“跳线冒”那种才应该叫做“跳线”,它能起到硬件改变设置、频率等的作用;而与机箱连线的那些插针根本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真正意义上它们应该叫做面板连接插针,不过由于和“跳线”从外观上区别不大,所以我们也就经常管它们叫做“跳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8285442.html, 看完本文,连接这一大把的线都会变得非常轻松 至于到底是谁第一次管面板连接插针叫做“跳线”的人,相信谁也确定不了。不过既然都这么叫了,大家也都习惯了,我们也就不追究这些,所以在本文里,我们姑且管面板连接插针叫做跳线吧。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我们先从机箱里的连接线说起。一般来说,机箱里的连接线上都采用了文字来对每组连接线的定义进行了标注,但是怎么识别这些标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些线上的标注都是相关英文的缩写,并不难记。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认识(每张图片下方是相关介绍)!

电源开关:POWER SW 英文全称:Power Swicth 可能用名:POWER、POWER SWITCH、ON/OFF、POWER SETUP、PWR 等 功能定义:机箱前面的开机按钮

复位/重启开关:RESET SW 英文全称:Reset Swicth 可能用名:RESET、Reset Swicth、Reset Setup、RST等功能定义:机箱前面的复位按钮{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8285442.html,} 电源指示灯:+/- 可能用名:POWER LED、PLED、PWR LED、SYS LED等

SAS SATA SSD IDE硬盘介绍区别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盘,但是SAS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 SAS的连接器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巧妙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数据端口,在确保兼容SATA的前提下完成了双端口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SAS硬盘驱动器的双端口连接器(上-中)与SATA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下)对比 众所周知,SATA硬盘驱动器的SATA端口和电源供应是分离的,两个连接器之间有大约2个(SATA或电源)引脚宽度的间隙。SAS的做法是将二者连为一体,第二端口就位于这个4~5个SATA信号引脚宽度的“桥”的背面。虽然空间利用得很充分,可毕竟也要布置7个信号引脚,所以从端口(Secondary Port,SAS②)和主端口(Primary Port,SAS①)的“个头”在上面的实物对比图中看起来就像武大郎和武松一样差别明显——当然,仅是针对宽度而言,引脚定义及传递信号的能力是没有区别的。

IDE硬盘的主从盘跳线详解

IDE硬盘的主从盘跳线详 解 主板上面有两个IDE接口,用来连接硬盘或光驱 上图为目前主流主板上所带有的IDE接口,在接口边的PCB上标有IDE编号,分为IDE1和IDE2。兰色的IDE接口为IDE1,白色的IDE接口为IDE2。图中还包括了软驱接口,靠近IDE接口,颜色为黑色,要比IDE接口的长度稍短。这两种接口均为针状接口。 一个IDE接口最多可以接两个IDE设备,这就是说,一般的PC你要想接的硬盘数最多也只能是4个;一个IDE接口能够通过一根数据线同时挂上两个硬盘,这就有了跳线问题,为了区分这两个硬盘,必须要给他们做上“标记”,我们能够直接操作的那就是跳线;一般在硬盘体上面都有说明,跳线要如何设置才能够让系统正常启动;如果是系统硬盘的话当然要把它设置成Master模式,即把它当作主硬盘,一般也把它接到第一个IDE接口上,当然接到第二个IDE 接口上也不会出现什么严重问题,只是可能每次系统会弹出选择框要你选择从哪个盘启动;所以这个习惯上一般是先把第一个IDE接口的位置占满之后再挂到第二个IDE接口上,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光驱一般接到第二个IDE接口上。所以现在我们假设第一个IDE接口上已经接了一个跳线设为Master模式的硬盘,你现在还想在这个接口上通过同一根数据线再接一个硬盘的话,那么你必须要把这个后来挂上去的硬盘的跳线设为Slave模式,即从盘模式。如果你把两个都设为Master的话,系统肯定不能启动! 那么第二个IDE接口你也要挂两个硬盘的话,不管其中一个硬盘是不是系统盘,你都要把他们的主从分开,依照上面的设置行事;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主板一般都有主从硬盘自动选择功能(98年以前的主板可能没有这种功能),所以你只要把你所要挂到机器上所有的硬盘的跳线设置为cable select(根据在数据线上的位置决定主从)就可以了! 关于硬盘跳线如何手动具体设置,一般的硬盘体上都有配图参考说明 两块ST盘,无主从之分,直接把跳线都拔掉即可,如果是不同牌子的盘且要接在同一条数据线上的话,主从跳法在硬盘标上能找到,数据线那边是这样的"远主近从" 设置两个硬盘的跳线,一个设为主盘(Master Device),另一个设置为从盘(Slave Device)。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要弄清楚,就是究竟哪个硬盘设置为主盘更合理,许多朋友认为要将容量更高的硬盘设为主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性能更好的硬盘设为主盘。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本来有一块希捷酷鱼Ⅱ20GB硬盘(7200转),后来又添置了一块60GB的希捷U6硬盘(5400转),那么你就应该把酷鱼Ⅱ20GB设为主盘,因为它的速度更快一些。

IDE硬盘针脚定义

IDE硬盘针脚定义 IDE 是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的缩写,由Compaq 和Western Digital 公司开发,新版的IDE 命名为ATA 即AT bus Attachment,IDE 接口在设备和主板侧的外观为40 脚插针: 1、Reset 复位硬盘(就是硬盘重新启动) 在加电或加电以后,当内部电平稳定保持25ms以上,这个来自主机的信号将复位驱动器,除非一些事故引起加电复位。注:ATA驱动不识别少于20ns的有效复位信号,驱动将响应任何长于20ns的信号,将识别一个等于或长于25ms的信号。 2、Gnd Ground(就是接地了GND) 3-18、DD线传输数据信号接口 19、Gnd 20、空无定义引脚 旧的40针IDE接口(在ZX等老主板能看到)这个位置是有针的,估计是区分40芯线和80芯线的标志。 21、DMARQ DMA Request DMA (直接内存存取)请求信号。 22、GND 23、DIOW DIOW I/O Write Strobe写选通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HIOW,/IOW 时钟上升沿锁存写入驱动的数据线8位DD0-DD7或16位DD0-DD15上的信号。直到数据被锁存,驱动才会接受数据。 24、GND 25、DIOR I/O Read Strobe读选通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HIOR,/IOR 时钟下降沿驱动数据8位DD0-DD7或16位DD0-DD15有效。上升沿在主机端锁存信号,锁存前主机无动作 26、GND

27、IORDY I/O Channel Ready IO设备就绪信号, 28、ALE Host address latch enable 主机允许地址锁存允许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DPSYNC (SPSYNC):CXEL 同步电缆选择。 SPSYNC:该信号由生产厂商指定,它用于两个驱动器之间的同步。需要注意的是,在该信号产生时,主驱动器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从驱动器是信息的接收者。 CSEL:主驱动器选择信号。如果把该信号接入某个驱动器的接口,则该驱动器就是主驱动器,并且编号为0,反之就是从驱动器,并且编号为1。 29、DMACK DMA Acknowledge DMA响应输出信号。 30、GND 31、INTRQ Interrupt request 中断请求信号 32、IOCS16 IOCS16 为IO片选16 33、DA1 地址1 34、PDIAG Passed diagnostics 通过诊断。 该信号是启动协议的一部分。该信号为高电平,表示主驱动器和从驱动器完成了自检。 35、DA0 地址0 36、DA2 地址2 DA0,DA1,DA2这是一个三位二进制地址编码,主机用来选择是操作数据接口还是具体的某一个寄存器 37、CXO命令寄存器组选择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这个针脚是CS1FX/(片选0) 38、CSI 控制寄存器组选择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这个针脚是CS3FX/(片选1) 39、DASP Dual purpose pin,双重用途针脚。 该信号有两个功能。当启动系统或对系统进行复位时,如果从驱动器存在,则向主驱动器发出此信号;在系统正常工作时,该信号为低电平,表示选通的驱动器正在工作。一般是作为检测硬盘是否在运行指令的信号针脚。通常,这个针脚和+5v之间串联390欧电阻和LED发光二级管(电阻和发光二级管也串联),作为硬盘指示灯(HDD LED) 40、GN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