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它与当时的清华、北大齐名,因为坐落在哈尔滨,人们习惯地称这所学校为“哈军工”,而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这所学校曾经凝聚了毛泽东时代所有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梦想,有150多位将军,39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时代精英在这里度过难忘的时光。然而,这样一所学校,却仅仅在成立了13年之后,就湮没在中国的政治风云之中……

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陈赓院长检阅部队

1950年,毛泽东用“唇亡齿寒”四个字概括了出兵朝鲜的意义。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个战场上,新生的共和国深切地感受到了军事力量、更确切地说是军事技术力量对比的悬殊。于是,在百废待兴之际,共和国将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创建高级军事院校作为当务之急。

其实早在1949年底,毛泽东、周恩来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时,就曾谈到创办军事工程技术学校以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的问题。周恩来说,我们光有苏联支援的武器,没有那么多的技术干部也不行。朝鲜战场印证了这个看法,尽管苏联提供了大批武器,但是志愿军却很难应用得当,甚至出现过一门大炮掉了一颗螺丝,找遍三个连队都无人会修的事情。

在此形势下,毛泽东决定即速组建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然而,由谁来组建这个新中国最高的军事技术学府呢?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将许多人一一过滤之后,圈定了陈赓。一段哈军工的传奇也便由此开始。

第二个黄埔军校

1952年,朝鲜战场上胜负难料,陈赓被一纸委任状急召回国。毛泽东说,限你三年之内把学校办起来!此时,除了一些来自苏联的专家,陈赓一无所有。据说,他曾在某次会议上抱拳请所有人多多帮忙,然后就一路北上,将学校的地址,选在了哈尔滨。

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这位行事果断、迅速的将领,为了哈军工的筹备建设,曾经为一纸批件将周恩来堵在厕所中。周恩来无奈地说,你真应该写到自传里。

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想方设法从全国各高校中抽调人才。在用人上,他不拘一格,胆识过人,许多军校需要的专家学者都是从国外归来,这些背景复杂的知识分子是很多科研机构都不敢接收的,陈赓却大胆启用。甚至一个因贪污被判了死刑的国民党弹道专家沈毅,陈赓也硬是想方设法保了出来,安排在学校,在监管下做些事。

办学中,陈赓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称为支撑学院的两根柱子之一(另一根柱子是从部队抽调来的军队干部),有关业务方面的领导都要安排专家、教授担任,在生活上,则尽可能给专家、教授以优厚的待遇。他自己住小平房,而把学院一幢最好的楼房作为老教授的宿舍,并为他们专建饭厅,请来厨师为他们做饭。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还亲自抓他们的家属就业、子女升学等问题。

毛泽东始终关注着哈军工的筹建,他为学院亲颁训词,并为校报题写了报名——《工学》。在他的影响下,“哈军工”不仅被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而且对于这个“天”字第一号工程,军内外都给予了积极支持。1953年7月10日,当陈赓在中南海晋见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联系陈赓曾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当年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的背景,毛泽东风趣的对朱德说:“我让陈赓把哈军工建设成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看来他的野心不小呢,要超过他的校长蒋中正先生呢。”

1953年9月1日,经过一年零3个月的艰苦筹建,占地60多万平米的哈军工崛地而起,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后来许多种记述哈军工历史的书里,对哈军工成立的意义几乎有着同样的观点:虽然早在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建了船政学堂,由此开始了中国军事技术学校的历史,但近百年间,只有哈军工的成立和出现,才真正实现了中国军事向现代化发展的跨越。

刘伯承(举手敬礼者)在刘志坚(手拿竹竿者)陪同下,到哈军工视察,受到热烈欢迎。峥嵘岁月

上世纪60年代,哈军工是与清华北大齐名的高校,成为青年人向往的理想圣殿。

在哈军工办学的13年中,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薄一波以及9位元帅、10位大将,还有邓颖超、艾思奇、钱学森、华罗庚等近百位党、政、军领导人和顶尖级的科学家不断地去视察、讲课。毛泽东尽管没有去过“哈军工”,但对它厚爱有加,他不仅为学院校报题写了报名,还亲自审阅了哈军工的教学计划,这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当时,哈军工的高考录取线不低于清华北大,号召力还在它们之上。建校之初,学院只从军队选拔人才,1954年起才通过高考向全国招生。王世荣于1956年从哈尔滨八中考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我们报考之前,学校组织我们到军工参观。通过参观,我在清华和哈军工之间选择了哈军工,那时当一名军事工程师报效祖国是我们那代人的理想。”

新学生对哈军工的第一印象就是宏大。第11期电子工程系学员滕叙衮说:“说句实话,我在校4年,整个学校都没走完。据说之前还闹过学员…失踪?,后来一查是这人迷路了,他想顺着围墙走,结果走了3个多小时。在我们学校,坦克、装甲车可以整齐停放,还有一个飞机场(小型)、靶场……”

考入哈军工的学生会享受到普通高校不具备的待遇。哈尔滨人叫哈军工为“103”,当时有一个顺口溜:“要想不愁吃和穿,嫁到103”。滕叙衮回忆说:“我们还发津贴,一个月7元,根本用不完。一次我母亲生病,我还寄了30多元给家里。还有,进去的第一件高兴事,能吃饱了。当时吃的是高粱米、大白菜,隔段时间就有荤菜,还有炒面、蛋炒饭。”

哈军工按苏联模式建校,设立了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和工兵五个工程系,到建校第3年,已增加到39个专业。还建有最先进的实验室。军校的生活是严肃的,学生们每天在军号声中出操,晚上9点40分吹熄灯预备号,10点准时熄灯,不准开夜车学习。滕叙衮说:“部队有部队的规定。我们上大课经常要换教室,如果隔得比较远就要整队跑步过去,班长负责带队。有一次,空军工程系的一名班长看错了教室号码,带错教室,导致迟到5

分钟,结果——这被定为严重教学事故,全院通报批评,班长受撤职处分。”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哈军工成绩差就会被人看不起,压力很大。王世荣说:“我们当时每班入学时30名学生,到毕业时也就能剩下十七八人。记得一个叫张军的同学因成绩不及格被退学,他很难过,舍不得离开,就写信给陈赓院长,恳请再给他一次机会,陈院长回信说:…张军有志,明年再来?!”

陈赓校长还制定了“两不准”原则:不准恋爱,不准结婚。滕叙衮说:“我那届就有一个女生,很漂亮,因为恋爱被直接除名,她还是某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然后,每个星期会有一次班务会,要求…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当时是班长,被批得灰头土脸。”

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坦克科第一期学员毕业照。

绝对机密

在许多老哈尔滨人的记忆中,哈军工是一所神秘的学校,在他们童年和青春的记忆里,他们曾经以朝圣般的心态,眼睁睁看着里面的世界,咫尺相距,却不得而入。

哈军工本身就是国家的一个大保密柜,陈赓多次指示:“我国的国防技术机密,有相当

多集中在我们学院,一旦失密,后果不堪设想,要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防范敌人破坏,做到万无一失。”于是,为了保密,从第一期学生踏入哈军工所在地文庙街开始,学生们只能对外讲是去了103部队,直到1955年实行军衔制,老百姓才知道那个部队是所“军官大学”。

进入哈军工的新学员,第一次点名就是保密教育,学员要牢固树立为党、为国家、为军队严守秘密的观念,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就绝不能说。“包打听”者是要受到警告的,一个学员队中有好几个专业,相互之间只知道个大概,不许乱打听,系与系之间更是如此。

孙金南于1957年参军,是空11师的技术干部。21岁那年,领导通知他去哈尔滨“上学”,那是1960年的夏天。他和从各个部队调来的100多人住在哈军工招待所,一住就是一个来月,大家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哈军工已经派出百余名干部奔赴全国各地,为他们这批人搞政审。政审没完,他们只能先在招待所里“上学”,打打扑克牌了。

通过政审后,孙金南和同伴们被分配到“教练队”,这时他才明白是来哈军工管导弹火箭来了。领导说,你们只准进,不准出。红砖高墙围住高大的导弹库“大红楼”,墙的四角有碉堡,戒备森严。进导弹库要经过四道门岗,有三种不同的通行证,分别冠以“河”、“江”、“海”的字头,“海”字证级别最高,可以看所有型号的导弹,教员只能凭证进入和自己业务有关的教室,不能到别的教室去。上课的学员只发“河”字证。

孙金南住进这个神秘的大院里,在教练队一直干了10年。作为导弹的卫士和教学人员,他天天守着导弹,进行测量、维护,他的亲属也不知他干什么工作。

严格的保密制度不仅是对一般人,就是来访的特殊人物也不例外。1962年的一天,教员李幼雄正在上课,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来导弹实物教室参观,随同前来的有他的女儿,由于他女儿不是军人,也不是搞国防科技的,哈军工不发证,她便留在值班室里等候,李幼雄给陆定一介绍完了,陆定一才和女儿一道离开。

还有一次,专科政委把李幼雄找去,让他第二天为中共中央委员、交通部部长王首道讲解,但叮嘱他,不能讲核心数据,如导弹射程等。谁知王首道在参观时真的问了句:“能打多远啊?”李幼雄很尴尬,支吾着说:“我去给您查查去。”王首道恍然大悟,笑道:“算了,算了。”

哈军工政委谢有法给苏联专家B·普罗托波波夫佩戴中苏友谊纪念章。

红色子弟学校

“红色子弟学校”,这是谈论哈军工历史时,难以绕开的一个话题。2007年,在哈军工北京一个校友聚会上,一位北京电视台导演发言时提到了这个“帽子”,结果老校长刘居英当场大怒,场面一时十分尴尬。

然而,大批高干子弟就学哈军工,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哈军工校史统计,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林彪的女儿林豆豆,“十大元帅”中有7位元帅的子女,“十大将”中有6位大将子女,“四大烈士”有3位烈士的子女曾经就读于哈军工。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张鼎臣、张爱萍、杨成武……他们的孩子也都曾求学哈军工,致使哈军工一度有成为“将门相国之后”专门学院之虞。

高干子弟在哈军工能占多少比重?滕叙衮说:“这在当时都是属于…保密?内容。不过,据我粗略估计,应该占学生总数的6%—8%,从哈军工毕业的学生约有1.6万人,高干子女有1000多人,大多是在空军、原子弹zv、导弹研究等系。”

陈毅的儿子陈丹淮,也曾经是哈军工的一名普通学员。在一次访谈中,他曾经提到过当年报考哈军工的经历。实际上,即使身为干部子弟,一样要有优异的成绩才能通过哈军工几乎苛刻的招生考试。“硬碰硬”的过程,和普通学生丝毫没有分别。滕叙衮说:“大部分高干子女很普通,和我们一样,学习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少数几个作风不好,不好好学习,逃课、不上操。事实上,早在1961年,陈赓校长就做了一次调查,对象就是高干子弟

学员,称大部分表现较好,不过存在程度不同的骄傲情绪。只有极个别生活散漫,吃吃喝喝,有时关起门来喝酒,抽高级香烟,成绩很差。”

为了教育他们学有所成,不负父母期望,陈赓在世时,曾经专门对院负责人有过交代。1963年,陈毅前往哈军工,在全院师生大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特别提醒干部子女,今天我代表你们的家长对你们讲,你们这些人的环境,对你们是不利的。你们要懂得,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学习,把好条件变成包袱,就会把你们压死,害你们一辈子。

1961年,陈赓因心脏病,在58岁生日的前一天去世。刘居英成为哈军工第二任校长。此时随着大跃进的潮流,哈军工将招生改为保送,走后门的干部子弟如大潮般涌来,刘居英焦头烂额,将这种情况上报给总参谋长罗瑞卿,此事又惊动了周恩来,随即军委办公厅向全军下发文件,要求杜绝这种行为。为此,刘居英得罪了不少首长。

1962年,哈军工又出了一件“陈东平案”。陈东平是某大军区上将司令员的儿子,1962年陈东平以生病为由休学半年,在家收听敌台,并和海外特务勾搭上,想外逃,结果被发现,立即开除学籍、团籍、军籍,实行劳动教养。这件事影响极坏,连毛泽东都大为震惊,哈军工为此写了一份“高干子女情况调查”,被毛泽东退回重写。这份报告将高干子女分为3类——进步、一般、落后。每一类列举9名典型人物,将“事迹”写上,并将家长曝光。

滕叙衮说:“哈军工高干子女的问题被全方位大曝光,不啻于一场“八级地震”。为此,一些被点名的高级干部大动肝火,一位大军种上将司令员指着刘居英的鼻子大骂。后来哈军工于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直至最后被拆分,也与此事件有一定关系。”

难言的结局

有人说,在13年里,哈军工一直是带着镣铐起舞。在刘居英的记忆里,当时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政治运动带来的干扰。在与政治运动的对抗中,哈军工没有输掉过一节课。然而,到了1966年,刘居英才明白,在那个时代,哈军工已经不知不觉输掉了自己的命运。

1966年4月1日,对哈军工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全体军人集体转业,学院改变体制,退出部队序列。在这一天,所有哈军工的干部、教员、学生,在校园里默默地摘下了代表着军人身份的领章和帽徽。从此,原来意义上的哈军工已经不复存在了。

1966年6月,北大聂元梓抛出第一张大字报,打倒了刘居英的哥哥、当时的北大党委书记陆平。从此,在北国哈尔滨,偌大的军工校园,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刘居英被打倒后投进牛棚,受尽折磨,许多老师教授也遭到迫害,整个军工校园成了当时造反派的乐园。

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滕叙衮说:“被拆分成几部分,分别向长沙、西安、重庆搬迁。哈军工原址,以当时的海军工程系全建制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地方变小了。”

为什么这所如此有名的军事工程学院会突然被迫退出军队序列,继而在“文革”中遭遇搬迁、肢解这样不寻常的灭顶之灾?有人说珍宝岛事件中苏交恶,为保护学校科研成果和科技实力不被苏联摧毁;也有人说林彪为了隔江而治,拉拢国防势力培养自己的队伍,“一号命令”下令南迁,但一切的一切终究已经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当凤凰卫视记者向刘居英将军讨教时,这位曾经与哈军工共命运的老校长的回答却是沉默和愤怒。对他而言,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事情。

唯一能让老将军宽慰的,是哈军工人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对一代人的深刻影响。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第一颗洲际导弹,从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到神舟号飞船,都有哈军工毕业生担纲重任,刘居英说,当年为了原子弹曾把军工一个系的一半学生连窝端

到荒滩戈壁,在那里艰苦奋斗40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咱们同学到底争气不争气,现在我一看,我死能瞑目,我很高兴。”

如今,刘居英居住在北京,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但他依然每年都会回到哈军工旧址看一看,因为,那块土地上,每一粒土都值得纪念。

*注:哈军工拆分成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址——海军工程系主体)、国防科技大学(主体——计算机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原子能工程系、基础课部、综合实验工厂、院直属机关)、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系主体)、南京理工大学(炮兵工程系主体)、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系)、空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系——气象专业、机场建筑专业)、空军导弹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海军导弹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炮兵导弹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导弹工程系)、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九江船舶学校(海军工程系派生物——海军工程系教师组建)、气动院627所(空军工程系——风动实验室)等,它们联手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