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

【字号??大??中??小】

引言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紧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向“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迈进的新阶段。尤其是新东城成立之后,迫切需要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科学确定新东城发展定位,制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推动新东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经区委、区政府决定,特编制《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

本规划明确了未来20年东城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问题,是未来20年指导东城区科学发展,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为东城区行政辖区,总面积为41.84平方公里。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等。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30年。

第一部分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

一、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认识,逐步明确区域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着提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着,人文魅力更加彰显。探索形成“四个百分之百”保护经验和“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完成了孔庙、国子监、钟鼓楼、

普度寺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玉河、南池子等区域修缮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出台了《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称号。开展了“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等特色文化活动,使古都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服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2005-2009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2.35亿元;人均GDP达1.9万美元,位列全市第二。产业服务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5.3%,是全市三产比重唯一超过90%的城区。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南中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商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国领先,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等称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明城墙文化体育节”等一批特色活动;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28277元,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

城市管理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显着提升。首创“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各部门各尽其责、协调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和“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等荣誉,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的城市(区)。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打造出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环境建设精品工程,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城市环境品质和形象显着提升。

二、独特的优势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机构的主要集中地,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辖区内拥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综合换乘枢纽东直门交通枢纽;南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机场线和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贯穿东城或有节点相连。

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旧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均坐落在东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文脉”纵贯南北。拥有历史文化街区18.5片,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挂牌保护院落413处,国家级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区域融合了皇室、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传统文化,荟萃了奥运文化、演艺博览文化、出版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等近现代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东城区未来发展最独特、最突出的优势。

较强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在全市位于前列,是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建了学区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一批特色服务与管理模式。率先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城市综合执法模式。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政府服务,为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肩负的时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北京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提出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在此背景下,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在北京及国家发展中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

一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东城区作为首都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区,承担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大责任,未来应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保护好北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现首都文化魅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东城区成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依托。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探索适应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的有效模式。东城区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区域的集约发展水平,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城区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功能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更加注重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东城区要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四个服务”职能,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集聚各类高端要素,以高端要素强化高端功能,显着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坚持低碳、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东城区要积极顺应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走低碳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低碳城区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东城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显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四、面临的困难挑战

未来东城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发展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文化资源为代表的区域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具有东城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主导品牌形象,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旧城整体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面临着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人口疏散难度加大等难题。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和产业发展等相

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要求。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愿望越发强烈,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

区域均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难以很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发展活力有待提升。

空间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过度聚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间约束;土地利用结构还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部分定位与谋划:描绘未来新蓝图

一、发展定位

东城区总体发展定位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

立足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五个之都”的要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人文东城”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彰显首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中心区;成为体现北京“世界城市”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代表北京“世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先进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能够体现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综合经济实力强劲的重要窗口;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的集中代表和窗口城区。主要承担以下6项职能:

——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切实为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把做好“四个服务”与促进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首都政治中心功能及国际国内交往功能。

——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使东城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都风貌的集中展示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模式,破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难题,在北京、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区域发展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世界着名文化旅游城区。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皇家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服

务优质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商业中心。坚持以文兴商、商旅结合,大力集聚国际、国内顶级商业品牌,不断提升“老字号”等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民族与国际融合、古老商业文明与现代时尚魅力交相辉映的国际一流商业中心,成为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北京高端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体育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际知名机构、要素交易市场、高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北京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宜居宜业文明城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公平公正、平安和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文明城区。

二、发展目标

按照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总体部署,“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分三步走:

到2015年,在北京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构建起“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基本框架,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区”。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国际城市中心城区。到2030年左右,具有鲜明特色的“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基本建成,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劲、服务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优质、城市运行高效、人居环境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区。

文化软实力强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区”,享有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世界级文化中心同等重要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整体全面保护,人文魅力充分彰显,发展活力显着提升;塑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显着增强,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素质显着提升。

服务经济发达。文化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对区域发展支撑作用更加强劲;低碳服务、中医药产业、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美元。

公共服务优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着

提升,基本形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与“世界城市窗口区”相适应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和管理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格局。

城市运行高效。“智能城区”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城市运行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水、电、气、热等生命线运行平稳,城市交通安全顺畅,城市环境优美舒适,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显着提升。

人居环境和谐。区域人口规模适度,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向更高水准、更高品质迈进,到203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低碳城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总体战略

未来20年,大力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

——打造文化新引擎。进一步强化“文化强区”理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方位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体现文化价值、激发文化活力为核心,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确立“文化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化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支撑能力、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作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着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大力优化地上空间格局,积极推动旧城内“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发展;加强旧城外空间资源整合和用地功能置换;积极拓展地下发展空间,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体系,促进城市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大力发展总部、交易、电子商务等具有空间张力的高端产业,拓展虚拟空间;通过人口疏散以及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等功能疏解,积极寻求与其他区县协同发展。

——产业发展高端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体育等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设计、交易等高端环节,加快高端要素聚集,显着提升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

——公共服务优质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惠及全民、优质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运行智能化。树立“智慧城市”理念,不断完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能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城市管理、智能生活等建设,显着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城区”。

——区域发展均衡化。统筹兼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加强重点产业功能区及各类产业资源联动发展;显着改善旧城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升旧城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第三部分任务与路径: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核心力再造——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融合世界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显着提高文化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使文化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按照“整体保护,全面保护”要求,坚持“四个百分之百”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元突破、品质提升”发展思路,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加快人口疏散、居民住房改善及综合环境整治,积极引入适宜旧城发展的高端产业,显着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形成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科学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最富魅力的区域。

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延续旧城平缓开阔、轴线突出、东西对称、标志点缀、水系穿插的传统空间形态。重点保护传统中轴线区域的历史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征,恢复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加强钟鼓楼、皇城、前门、天坛、永定门等节点的保护,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恢复玉河、前三门护城河等水系,创建滨水生态化景观;以故宫、皇城、传统中轴线为中心,综合考虑文物及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的空间控制要求以及城市节点、特色街道和特

色街区的城市设计要求,组织编制分区域建筑高度、体量、形态及色彩控制规划,保护旧城平缓开阔的传统空间尺度和形态特征。

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按照“有利于保护传统风貌、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部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完成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保护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对不符合传统风貌保护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加以整治、改建或拆除。综合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特色、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引导。皇城、东交民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以强化首都政务、文化功能为主,按照“做好四个服务、构建和谐宜居街区”的高标准要求,优化区域人居环境,为北京市及国家政务办公创造良好环境,适度发展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等产业。钟鼓楼、雍和宫-国子监、北锣鼓巷、南锣鼓巷、前门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应积极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潜力,植入适于保护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区域人口疏散、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居住环境改善。张自忠路北、东四三条至八条、东四南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以居住功能为主,在加强居住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采取“散点式开发、多路径发展”的模式,促进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四合院等的利用。

推进文保单位及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升级和保护,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类保护,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修缮工作;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地下文物的勘探、鉴定和保护工作。积极鼓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实现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挖掘利用,打造若干特色文化传播、展示、交流中心,积极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制定和完善挂牌保护院落的评定标准、保护措施及管理规定,完成有文化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修缮;支持和引导产权单位、私房主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四合院的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商业、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产业。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重点保护戏剧、音乐、字画、中医针灸、服饰、庙会、老字号、传统手工艺、传统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集中展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适合产业化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组织文化研究机构、市场营销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传承开发,形成新的传承活力。推动老字号企业商业化、品牌化发展,增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

(二)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加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建设。以“彰显特色文化、聚集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化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使之成为东城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挖掘国子监、孔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建设国学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一批国学文化展示、国学教育培训、国学创意设计等企业和机构聚集,打造国子监国学文化产业特色街区;推动钟鼓楼时间文化广场建设,积极发展时间文化展示以及融合时间文化要素的创意设计、民俗体验等产业,打造时间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加快南锣鼓巷业态优化提升,形成集创意设计、文化演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街区;充分挖掘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打造集中展示老北京居住、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展示区;以新太仓东部、雍和宫南部、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区,发展中医药文化展示交流、研发服务、养生保健、中介服务等产业;以“大隆福”理念,整合区域资源,构筑高端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创作与交易中心;实施南新仓北延南扩,建设高端文化休闲街区。

培育壮大文化要素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集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交易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快区属国有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改革,发挥区属国有文化单位的引导作用,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利用。推动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繁荣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高端人才聚集,提升文化要素的国际化配置能力。

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学、国医、国粹等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旅游活动,做大做强“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品牌,以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文化活动,开发一批具有东城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以文兴商、以商养文”的发展格局。积极促进文化与创意设计、商务服务、中医药、体育、教育培训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国学文化节”、“戏剧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节”等一批特色

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增强文化经济发展活力。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打破“区属”范畴,深度挖掘、整合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国家、市、区三级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深度共享共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企业市场化供给”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地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一批特色性公共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

(四)提高全体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以文化人,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引导行动,倡导人们养成文明生活理念,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二、高端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文化经济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经济高端发展格局,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做优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做大中医药产业、低碳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三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总部、创意设计、交易等高端环节提升,不断壮大东城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一)做强两大优势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利用途径,以发展文化艺术、文化版权、文化传媒为重点,聚集关联资源,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增强东城在北京乃至全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东城区最具活力、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力争到2030年文化创意产业占GDP 的比重达到18%。大力发展以文化演艺、工艺美术、艺术品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品牌剧目、文化演艺运作机构、艺术大师等,努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中外文化演艺荟萃之地、国际工艺美术中心和世界级艺术品交易中心。依托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壮大版权交易规

模,加快版权评估、版权投融资、版权代理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聚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版权交易和服务中心。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升级拓展,围绕出版产业上下游环节,逐步形成创意设计、出版、发行、运营、技术支持、衍生产品等融合发展的“大出版”格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数字新媒体产业,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传媒产业集群。

商业服务业。以王府井商业发展带为核心,促进王府井大街、崇雍大街(银街)、金宝街、祈年大街、崇外大街等联动发展,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商业业态升级,大力引进国际高端品牌,重点发展商业综合体、旗舰店、品牌店、商业连锁、高档会所等业态;积极培育本土民族品牌,保护和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扶持大型民族企业集团发展,使民族商业成为东城区商业的金名片和重要支撑;组织策划一批商业文化活动,促进商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服务方式的现代化、网络化、规范化,努力形成“高端商业发达、特色商业彰显、社区商业便利、市场环境优化”的商业发展格局。

(二)做优四大支柱产业

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品牌塑造为核心,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抓手,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策划一批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主题项目,形成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以国际高端商务旅游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等形式的商务旅游,加强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构筑文化、商贸、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努力把东城区建设成为文化氛围浓厚、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质、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金融业。稳步推进传统金融发展,重点吸引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信托、担保等新型金融企业或机构聚集,加快期货、产权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以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为核心的产业金融,积极培育消费金融,进一步提升在北京金融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东城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营销、结算、运营等职能型总部以及投资性公司;着力推动会议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咨询调查、广告、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业,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业。巩固发展电信业,大力发展移动增值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影视、电子商务等领域业务;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培育发展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网络服

务、监测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水平。

(三)做大三大新兴产业

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文化品牌塑造和高端中医药产业资源汇聚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及中医药中介服务等领域,大力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总部、中医药研发机构、中医服务机构和中医药交易中心,聚集一批中医药养生会所、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知识产权交易、中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机构或企业,促进中医药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低碳服务业。大力发展碳金融,积极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碳管理咨询服务、CDM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加快节能环保监测诊断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聚集;加强与区内大型能源央企的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低碳产业园、低碳产业融资平台、低碳产品认证中心、低碳城市技术研发中心等,不断壮大低碳服务业规模。

体育产业。以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为龙头,整合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大力引进体育企业总部,着力推进体育品牌赛事组织与策划、高科技含量的体育产品研发与展示、专业化的体育中介、高附加值的运动休闲等领域发展;推动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体育产业投融资平台,形成有利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着力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

三、幸福感倍增——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国家及北京市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与发展要求,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多元参与、管理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格局,显着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优质均等发展水平,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一)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建立人口发展与调控长效机制,积极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逐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

发展的良好局面。

有效控制常住人口规模。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通过与郊区县建立疏散人口安置合作机制、以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疏解引导人口外迁等途径加快旧城人口疏散力度;通过拆除私搭乱建建筑、加强对腾退四合院的功能引导、推动产业高端化升级等降低旧城流动人口规模;严格控制高密度住宅项目建设,防止出现因二次改造带来的大量居住人口涌入;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区级、部门、街道、社区、企业等多主体、多层次、跨部门的人口调控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公安、流管、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可量化、可评估、可监测的人口动态管理预警机制。力争到2030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65万人左右,旧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40万人左右。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倡导“健康生育”理念,开展科学婚孕检,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就业人口结构优化;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吸引高素质人口进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全面提升区域就业人口职业技能素质;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健康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调控流动人口过快增长;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流动人口契约式、社区化管理,实现流动人口的及时动态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二)打造国际化教育强区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着眼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终身发展”,构建惠及全民、功能完善、优质资源丰富且布局合理的现代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充足发展的新局面,充分满足群众对公平教育、个性化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教育强区,使东城教育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的重要内涵、“世界城市窗口区”的鲜明亮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典型示范。

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动态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创新小学、初中优质资源共享制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和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全面

个性成长。创新办学模式,实现高中多元特色发展,健全拔尖人才和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拓展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校内外融通的科技、人文、体育教育体系。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积极支持民族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充分重视特殊教育。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教育国际化。

建立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为重点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更新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到203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95%以上。加强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学校、学区(社区)学习基地和中心为载体,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休闲教育,全面提升居民素质。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相融通的机制,全日制与业余学习互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创新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采取多种途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重点打造一批在北京市、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式的名校长、名师。关注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身心健康,大力开展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跨校交流、境内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建设高品质健康城区

推行“健康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管理社区,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到2030年,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创业者向往、居住者舒心、大众身心健康的国际化高品质健康城区。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属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区属综合医院转型发展。科学规划、均衡布局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全覆盖。到2030年,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4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健全“反应迅速、行动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中医药改革,

构筑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适应群众医疗需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特色鲜明、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师承机制,提升中医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基层文体设施标准化建设和改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完善设施共享机制,推动社会单位内部设施对社会开放。全面建设“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街道有品牌、社区有特色、楼院有亮点”的目标,积极开展参与率较高、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创建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培育和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到2030年,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50人。建立健全专业化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网络,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状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力争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四)构筑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科技北京”建设要求,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设智能东城,显着提升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提高市民科学素养。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政策,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各类社会主体瞄准行业和领域高端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力度,加大知识产权培训、保护与宣传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对经济生活的促进与保护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技术,加强高新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物联网、移动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智能社区等领域的应用,显着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营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城市环境。推动新能源、节能技术、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志愿者参与长效机制、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全面的科普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推广宣传活动,构建以大型活动为主、专题活动为辅、社区经常性活动为基础的结构合理、优

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新格局。

(五)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

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的思想,把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完善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30年,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广覆盖、多层次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民生活得到全面保障和改善。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新机制,广泛开发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下沉就业服务重心至社区平台,建立健全失业人员登记、免费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失业预警等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优化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环境,积极引导创业者进入文化创意、高端商业等领域;创新专家、志愿团队、社会组织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争创“创业型城区”。积极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监测和基层劳动关系调节机制,构筑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到2030年,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充分就业城区。

建立广覆盖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北京市相关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实现保障人群全覆盖。推进公费医疗向医疗保险并轨,建立统一的退休人员社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商业医疗和职工互助医疗保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引入社会监督、交叉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模式,强化对社保基金征缴、支付、管理全过程的监督。

提高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推行“异地养老”、“以房养老”、“虚拟养老院”等现代养老模式,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敬老优待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按照北京市“9064”养老服务要求,多途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控制”的思路,重点加强护养型、普通型养老机构建设。到2030年,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不低于4张。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构建“政府支持、社会组织运作、实体服务”机制和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和规范化建设。

健全社会综合救助体系。以“大民政”理念为引领,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救灾、

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经常性捐助、慈善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综合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完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配套专项救助制度,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体的救助需求。加强发展性救助,重视孤儿等困境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扶持公益服务组织、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发展,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形成“政府推动、慈善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大慈善格局。

(六)创建平安和谐城区

坚持预防为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理机制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体系,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公共安全服务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矛盾化解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平安和谐之城。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静态防控向动态防控、被动防控向主动防控的转变,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增强群众安全感。完善安全生产救援体系,提高对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处置能力。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和完善区、街、居三级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加强消防、民防设施和队伍建设,构筑社会“防火墙”,提高预防灾害、抢险救援及居民防灾自救能力。

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公共安全领域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应急联动机制,向公众提供快捷、全面的紧急救助服务。完善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系,加大应急准备资金投入,加强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应急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形成由消防、民防救援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等构成的“多位一体”应急救援系统。

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体系。构建依法、畅通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预警机制,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和社会力量调解相衔接的多元化调解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七)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强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构建东城特色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建立政府、社会、公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显着提升社会管

理效率和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东城特色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单元,建立区、街、社区、工作网格“四级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四级”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机制、社会治安综合防控服务管理机制、流动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公共服务多元参与机制、社会矛盾预防排查化解机制等一系列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显着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志愿者信息系统和注册登记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社会管理,到2030年,注册志愿者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25%,专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5‰。构建由行业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传媒和公众监督共同构成的现代监管体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健全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加快推进街道和社区边界调整,建立“规模适度、半径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新型街道和社区。以“家家参与社区自治”为目标,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以公众参与为主体、以政府保障为基础”的多元化社区治理格局,建设共住、共商、共治、共进的和谐社区。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网络,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承载力提升——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坚持“高效、集约、节约”发展理念和“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原则,突出区域特色文化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完善适应首都功能核心区特点的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推动城市建设与管理协调发展,全力打造设施完善、服务高效、舒适优美的发展环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走集约节约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以及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方式,科学引导小汽车出行,加强智能化交通管理,构建符合东城区发展定位和功能要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绿色低碳、高效便捷、安全舒适、运行有序的现代交通体系。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便捷交通体系。全面完成规划路网建设,积极配合北京市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和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构建方

便快捷的一体化换乘体系,逐步扩大公交服务范围。大力发展自行车、步行交通,改善步行交通环境,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为步行、自行车交通出行群体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加大对小汽车引导与调节力度,使机动车交通量与道路交通容量、环境容量相匹配。

建立与风貌保护相适应的旧城交通发展模式。旧城内重点发展步行、自行车交通,胡同道路设计以满足步行、自行车出行以及机动车单行需求为主;在保持传统胡同肌理的基础上,适当疏通胡同道路。积极探索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静态交通发展模式,实行差别化的机动车停车供给策略,旧城区内只满足最基本的机动车停车需求,并通过调整收费价格实现机动车停车的供需平衡;加强旧城内地下停车设施、立体停车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胡同地面无车化管理。

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建设“胡同单行道微循环系统”,把有条件的胡同纳入道路交通组织系统中,提高交通可达性;提高市民现代化交通意识,大力开展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实现文明出行。

(二)完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

按照“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完善旧城、提升水平”的总体原则,不断完善旧城内市政基础设施,探索市政综合管廊的运用,加强新能源、新技术推广应用,切实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打造与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安全高效、低碳节约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供排水管网系统。以完善市政供水管网系统为主,改造老化供水管线。采用新技术将旧城内合流排水管道改造为雨污分流排水管道;保证高标准排水的通畅安全,满足城市主干道路的规划设计排水标准要求;对年代久远的雨污水和合流排水管道进行改造翻建,建设区域性雨污水排水出路的主干线管道。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热力供应系统,建设“以集中城市热网供热为主,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采暖为辅,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采暖为补充”的多源互补供热体系,稳步提升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采暖比重,完成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建立并完善城市热网监控和调度管理系统。保证天然气供应稳定安全,二环内引入次高压燃气管线;继续加密和升压供气管网,形成相对完善的天然气梯级输配体系,提高居民及公服用户气化率。不断完善城市高压配电网结构,实现每个变电站至少有两个不同方向电源;按照“保可靠、消隐患、增能力、建智能”的原则改造旧城配电网;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工作室规划

克拉玛依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更多青年教师实现快速专业发展,提高我市高中数学教师教育教研水平,培养数学名师队伍,整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根据克拉玛依市教育局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组建成立了冯祥杰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以建立高中数学教师合作研究的发展团队。 一、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1.黄志清:克拉玛依市第二届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学会中学数学分会理事,克拉玛依市教科所高中数学教研员。 2.冯祥杰:自治区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学会中学数学分会理事,克拉玛依市第一届、第二届特级教师。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数学教师,曾获自治区第二届青年教学能手,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会第二届全国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 3.王文新:克拉玛依市第二届特级教师,2009年克拉玛依市十大杰出青年,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4.叶天华:克拉玛依市第一届学科带头人,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高中数学教师。 5.杨红君:克拉玛依市第一届骨干教师,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高中数学教师。 6.赵战勇:克拉玛依市第一届、第二届骨干教师,克拉玛依市实验中学高中数学教师,曾获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会第二届全国优质课评比初中组二等奖。 7.张琼峰:独山子第二中学教师 二、工作室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及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针对我市打造世界石油城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以我市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整合我市现有名师资源,以校为本,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边实践边研究。通过专业实践反思,专业共同体学习,专业阅读交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促成并培养一批有思想,有特色的高中数学学科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名师,带动更多的教师,打造一只地区一流的高中数学教、科、研一体的优秀师资队伍,创设营造更加适合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_盛鸣

1文章编号21002-2031(2005)01-0006-05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 盛鸣 1摘要2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1关键词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技术流程 1中图分类号2T U9811文献标识码2 A 自从2000年底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实践工作以来,城市规划学术界就对这一新动向进行了诸多讨论[1~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容、方法及实例介绍上,有关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的探讨较少[5]。事实上,应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可能会对规划成果造成较大的差异。因此,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从最近的文献资料看,仅见有吴志强等[6]就/战略脸0、苏燕羚等[7]就/竞争力导向0做了相应的总结。本文根据笔者参与的石家庄、哈尔滨、合肥等城市的规划实践工作,试图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发展回顾 虽然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曾编制过类似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规划,但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而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并无太大可比性[8]。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入WT O和城市政府功能转变,正催生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的创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国内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始于2000年的/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0,但在这四年中,却有相当一批城市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如表1所示,这些城市不仅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既有特大、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其分布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北方乃至内陆地区。 1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 根据国内相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本,我们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可得到不同的技术流程模式。从研究切入层面看,主要技术流程大多从城市问题导向入手,有的则因城市问题不明显而从城市发展基础出发。从理论层面看,目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吴志强等[6]结合/沈阳城市发展战略0提出了/战略脸0的技术路径,赵民、栾峰[9]提出了/城市发展条件、阶段的分析与趋势判断-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城市综合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的统一设计0的总体思路,王雅娟、张尚武[5]提出了/基础研究-系统分析-目标策略-实施研究0的实践流程,苏燕羚等[7]则在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力导向0的研究框架。 2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分类思考 我们根据上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技术流程,综合概括为/问题推导型0、/目标引导型0、/问题目标互动型0及/条件归纳型0四种类型(表2)。 (1)问题推导型。一般以/问题y战略0为基本逻辑线索,在城市发展现状上归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战略)。这是一种治标的战略规划,如中规院广州[10]、合肥[11]两城市的战略规划等。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创新工作室方案说明

“创新工作室” 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某某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要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公司科技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公司科技创新战略为出发点,以提高电气员工自主创新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为工作重心。开展创建“王胜创新工作室”,总结推广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带动公司广大职工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优能力、创业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攻克难关、降低成本、扩大品种、提高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实现个人与公司的共同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技术发展瓶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二)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自身优势,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通过师带徒、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带动行业或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方面人才。 (三)做好工作室先进经验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每年应向技术中心上报至少1-2项可用于推广的创新成果,包括专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省市级及以上级别的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含QC、合理化建议等)、科技进步奖、典型经验等。 三、组织机构 工作室组织机构见下图。

四、工作职责 创新工作室”是针对解决生产实践中电气专业方面的工作重点、难点,为公司培养电气专业方面的人才而组织起来的。工作室工作职责如下: (一)围绕工作主题开展相应课题,带领团队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技术攻关,解决公司难题。 (二)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与申报工作,发挥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 (三)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四)规范团队管理,建立日常管理档案。 五、工作实施流程 工作室实施流程见下图.

名师工作室 个人发展规划

名师个人发展规划 唐琼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非常渴望在专业上有更大的发展。最近有幸成为了张玉萍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感觉工作又有了新的目标。为了能在名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为了能在“名师工作室”这个难得的交流平台中,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促进教学业务水平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自己尽快成长,现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将严格执行学校“名师工作室”章程,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科学途径和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 二、预期的发展目标和自我规划 (一)预期的发展目标: 以名师工作室为成长平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工作室首席名师的指导和各位同行的帮助下,加快专业化成长步伐,成为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积极的心态的教师奠定基础,

努力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自我规划 1、在首席名师的引领下,结合学校“主动—和谐”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学科教学,总结教育教学方法、经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 2、以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等活动为主阵地,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在首席名师工作室确定的课题下做好子课题——“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3、以理论学习为重要方式,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做好读书笔记和教育教学反思,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教学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做好帮扶引领,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带好一名研修员,开展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备课,探讨教学方法等互帮互学的活动。 5、每学年能整理出有一定质量的成果,包括课件、课例、优秀教学设计、论文等。 ——年度计划 1、拟定名师工作室个人发展规划。 2、制定好名师工作室的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明确工作室工作计划要求,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网站建设、讲座活动和教学活动。 4、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写出实验方案,开始进行研究。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工作室个人发展计划书

工作室个人发展计划书 (08年3月——09年12月) 姓名胡媛媛学校曹杨第二中学 所在年级高二职称中学一级教龄 6 填写说明:从教育思想、工作态度、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其它方面分析,例如组织管理能力等,分析自身的强弱项 蓦然回首~从2002年毕业从教至今已经将近6年了。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有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了?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并参与了?二期课改?的实践~完成了角色的适应~成长为一名学科知识初步完善并具备一定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 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只是由于幼时的喜爱。真正成为一名教师~才明白一名教师的责任。诚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高中时耳闻?高分低能?~到如今在各教育杂志、各新闻报刊中处处看到中外教育及学生的比较~我着实明白了?二期课改?的必要性。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为培育有理想、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服务。 五年来~我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在摸索中前进~在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待教学~我认认真真备课~遇到疑难问题能主动向师傅和资深教师请教~及时和组内教师交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从最初的完整、通畅到如今的精巧、创意~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06年应?打造青年教师?要求~我专门开设了一节古诗教学研究课《蒹葭》。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改变古诗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局面~从学生的改写入手~自 抓住改写中出现的不同结局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全诗的理解。此课极我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对话、分生生对话多层次交流~最终达成了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美学鉴赏。此后析开设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小溪巴赫》、《胡同文化》等课~其教学设计也都融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思索~不断地挑战自我~在深入研究学生、灵活处理课堂方面提升自我~加快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我深知教书即是育人~也一直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主动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设计了朗诵、演讲、辩论等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根据他们的阅读现状为他们推荐经典书籍~指导他们从阅读中汲取养料~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又实现了学生内在发展的要求。几年的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写作、演讲、辩论等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如:2006届上海市文科状元常方舟~小作者群中的佼佼者陈炯光、郑萌、朱音等~演讲人才邓凯、林立等,此外~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古诗文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也不断涌现出来。 对待班主任工作~我同样兢兢业业~从关爱每个学生做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能有力的引导健康成长,并将每个个体融合为一个团结向上的整体。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06届,5,班曾连续两年分别获得?普陀区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所带08届,13,班也获得了?普陀区先进集体?。 在教学之余~我还把精力投注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社上~以文学社为载体育德育人。从进校第二年起~我就开始担任文学社的指导教师~指导文学社社员参加了各级各类的重大征文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百年文学社被荣幸地选为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还成为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

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省会后十年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兼顾 ---市域城乡布局。

2016年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草稿) (2015.9 —2018.8 )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实施方案》,本工作室以校长的办学实践为主线,以校长的自主研修为基础,以建立校长学习共同体、促进提升管理水平、提炼办学思想、丰富自身内涵,努力成为专家型校长为目标,以校长工作室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形成一支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较强的研究和管理能力、鲜明办学风格的、体现鄂托克教育特色的专家型校长,使名校长工作室成为名校长和未来学校教育领军人才的摇篮。 二、理念 合作交融发展 三、工作室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升学校内涵;努力达到校长共同成长、学校共同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希望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特定的工作氛围和条件,努力促使工作室成员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或优秀学校管理者,以适应教育现 代化要求的新水平。 2.提升专业理论和研究水平。每位成员都要学习国内外 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始

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成为研修型校长。期望每个成员能够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区域内学校管理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努力实现工作室成员所在校的管理工作有亮点、有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工作室学员们通过课题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进而在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均能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4.定位成员各自的发展方向,整理自己的办学思路,凸显自身学校办学特色,使成员的办学理念更加系统化、特色化,所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5.工作室将以“校长领导力与课改扎实推进力研究”为课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工作室成员带着课题在各自学校通过实践、探讨、总结和反思,以“成功案例分享”和“特色案例诊断”为主要形式,开展专题研讨,积累课题研究资料,定期在工作室发布研究信息,工作室成员相互鼓励,做好科研成果转化。 6.至少培养 1 名自治区级称号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具体措施 (一)体系架构 工作室室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本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各位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工作室主持人: 工作策划:

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规划

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规划 “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倍感欣喜。作为一名工作室的成员,我将严格按照工作室的章程和要求规范自己,努力践行工作室的计划和安排,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各项活动,虚心和其他成员交流,主动承担起一个合格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希望自己能在名师的引领下,紧跟团队的步伐,向着名师引领的方向奔跑。鉴于此,特拟定工作室专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成员基本情况 石翠英1969年出生,柘城县城关镇北街小学任教,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商丘市文明教师,商丘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师。 李新华1971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1989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高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省级骨干教师、市优质课教师、市优秀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 王桂敏1978年出生,大专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1996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商丘市骨干教师、县优质课教师、县文明教师、县优秀班主任。 赵艳1981年出生,本科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2000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二等奖,商丘市骨干教师、县优质课教师、县优秀教师、县优秀班主任、县师德师风标兵。 李丹阳1983年出生,本科学历,柘城县北街小学任教,2001年8

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二级教师。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一等奖,县优质课教师,县骨干教师。 二、个人现状分析(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现状分析) 1.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成长期 (1)教育观念 我热爱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在工作中,孜孜不倦,乐于学习,并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驱使自己在小语教学的路上锐意进取,不断前行。 (2)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八年,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基本功扎实,能够胜任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能与同伴团结协作,能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教学探索精神。 (3)实践技能 教学中,能做到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平时努力钻研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既注重知识的积累又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将“自主学习、注重积累、学做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4)科研水平

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规划的思考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提出和规划层次 从“概念规划”的产生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风云突起;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是城市规划领域应对市场经济冲击而提出的一种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探索。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则是为解决招商引资所需的土地投放和国家宏观土地调控政策出现矛盾所寻求的合理平台。其实质乃是一个以政府目标和城市问题为导向的一种“研究”。 市场经济促进城市区域化,城市在区域空间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的主题。城市发展用地的增长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转换,研究城市边缘增长的控制及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更是“战略规划”提出的初衷。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性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势必成为“战略规划”的必要课题。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赋予城市规划立足之地的根本,因此生态保护、城市特色是“战略规划”研究要追求的目标。 然而就此四大课题内容而言,此规划尚属于“研究”范畴,是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思路,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指导的一种规划工作方法。实际上,此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提到的专题报告中已被采用,同时该四大课题也就是“纲要”编制中必须明确的内容。但是在“战略规划”中将这些专题作了扩充和深化研究。内容更详尽、范围更扩大。在时序和空间上超越了“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规划目标期和控制的规划辖区范围;在内容上弱化了“城市总体规划”强调的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等几大要素;强化了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分析、空间结构、支撑体系和生态保障等核心问题的研究。 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应从“研究”走向“实施控制”

目前,各城市编制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大有取代“城市总体规划”之势。当然,作为“战略规划”要成为城市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的依据,其成立与否是有待于通过行政法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确认。但是要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实施的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进一步深化建设时序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提出分期建设规划和分期建设实施政策;解决由于规划建设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影响)而对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产生的影响;提出规划实施、监控、检讨制度和措施;充实规划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将交通网络和生态安全在空间上予以落实,将宏观的研究落实到微观的控制上来,使市场经济变化而产生的多状态建设环境不至于破坏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确保城市沿着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才有可能上升为法定规划,“战略规划”也才能真正达到城市政府目标和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 三、“近期建设规划”应成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操作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是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之后中央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可说是一项强制性任务。其实,“近期建设规划”从来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必要内容。只不过在以往的总体规划编制中往往将它置于总体内容的最后章节甚至虎头蛇尾地作为附录。在市场经济主导下,城市建设环境不定因素较多,对“近期建设规划”进行检讨、更新和滚动修编应该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好举措。尤其在当前以城市经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更需有一个及时适应环境,能够具体指导建设项目,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进行调控。调控解决城市重大建设项目与“十五”计划的结合;调控解决“城市经营中土地投放

2021年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

【导语】计划要有科学性、严肃性。在计划面前不断的妥协,会让人丧失信心和斗志,会形成松散的工作作风,会养成没有负责感的不良品质。所以,重视计划的人,必然是工作出色的人;必然是目标明确、有事有条理的人。让计划和治理来规范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是一道漂亮的风景,因为计划让我们知道大海的方向。本篇文章是创文优课为您整理的《20XX 年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阅读。 20XX年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篇一 为充分发挥名师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支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学理念、厚实专业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具有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室团队,为我们高新区、西安市、陕西省乃至全国小学数学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做出贡献,并最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按照《关于做好陕西省第三批中小学教学名师遴选与培养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摘自陕教〔20xx〕312号)的精神,特制定本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工作室将围绕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要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的总体目标展开工作。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以新课标为导向,以“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创新发展,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为宗旨,以“课题研究、专家讲座、听评反思、网络互动”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一年为一个周期的工作计划的实施,发挥名师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地推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及名师自我专业的再提升,力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具有引领辐射作用的小学数学教师团队。 二、总体目标 1.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锤炼本工作室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素养,尽快实现在其原有程度上的提升,限度地发挥其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 2.实现教育成果转化 提炼本工作室成员的教学经验,总结其教育、教学思想,力促其教育成果的形成和转化,辐射更多老师,使更多学生受益。 3.建成一套精品课程 以北师大数学教材为载体,尝试不同课型,尊重儿童视角,构建一套生本课堂精品课程,并从儿童视角出发,从“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出发,构建一系列创意思维校本教材,力争在高新区内推销和使用。 4.?负责一项省级课题

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15探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初稿) “技术决定企业成败,管理决定企业盈亏”。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站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至高点,洞察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长期和各年度经营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全面系统地部署和导入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和诊断,在此对本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2012年度相关战略措施、行动计划作如下规划和部署安排。 第一章公司企业经营理念提炼 一、企业使命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在体育器材、拓展器材、体育设施、体育电子商务和其它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孜孜以求,让体育健康人民的生活。 二、企业愿景(四个“一流”) 做一流企业、创一流品牌、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产业综合经营和产品的提供商。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团队、创新、感恩:信守承诺,执着追求,创造客户价值、注重员工成长。 1、诚信——忠心诚实、言行一致、守信用;热忱服务、视‘公司’的利益为‘己’ 任;不损人利己、不搬弄是非、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

2、团队——相互信任、相互补合、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分工协作、目标一致、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总揽全局、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利益。 3、创新——解放思想、放眼未来、敢于领先、标新立异;既要能他人所不能、 更要能自己所不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把今天运用得好的东西、在明天或后天打破、去寻求更好),不断地挑战他人和自己的辉煌业绩、寻求更高的“创造价值”。 4、感恩——相互敬重、相互爱护;司兴我荣、司衰我耻;以司为校、爱司如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赠一份喜悦、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 四、企业精神(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金,结果第一;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五、市场拓展理念(五“高”) 高技术保质量,高质量保信誉,高信誉创市场,高价值促发展,高素质做保障。 六、服务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客户价值,一切为了顾客满意。 七、管理理念 高质、高效、低耗、务实、争先。 (强化执行能力、平衡激励约束、追求高效和谐、注重员工成长、倡导自我管理) a)高质——即高素质、好品质: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己任;同时,通过对本公司职员工的内外部培训,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工作团队,以保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b)高效——即高效率、高绩效:通过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以精简的 工作流程、精良的制造工艺,组织精益生产,达到高效率;以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追求高绩效。以高效率追求高待遇,打造一个“有理性、有爱心、有目标、有坚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

名师工作室个人两年发展规划

名师工作室个人两年发展规 划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吴长艳名园长工作室学员个人二年发展规划 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十分渴望在专业技能发展上有更大的发展。今年六月份我很荣幸成为吴长艳名园长工作室的一名学员,这给我的个人专业成长和提高个人的教育教研水平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我可以借助“名园长工作室”这个平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为了使自己在未来两年之内,得到迅速的成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现制定个人两年发展规划如下: 一、个人发展目标: 1.通过吴长艳名园长工作室的引领,结合个人实际,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提高自我的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争做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幼儿园管理者。 2.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反思、专家引领、营养汲取等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自己,努力学习细心钻研,成长为“理念新、管理强、业务精”的优秀园长。 3.严格执行工作室的工作计划要求,履行工作室学员的职责,认真完成工作室布置的各项任务。 4.希望能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管理能力,在幼儿教育事业方面能取得一定成果,成为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二、具体规划 端正学习态度,准确定位。(2016年6月——2016年8月) 目标:作为名园长工作室的学员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工作室的工作计划要求。借机和名园长工作室的园长们进行经验交流,找出差距探究名园长吴长艳园长的科学管理经验,制定出自我发展计划。 实施:履行工作室学员的职责,认真完成工作室布置的各项任务。通过和名园长工作室的园长们的经验交流,汲取优秀园长的长处,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处,结合实际,从吴长艳园长的身上汲取营养,完善自我。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素养。(2016年9月——2017年7月) 1.目标:深入理论学习,加入吴长艳名园长工作室后,要广泛阅读学前教育有关书籍,熟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园长专业标准》等书籍的学习,从而拓展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反思实践经验。认真完成吴长艳工作室的学习任务,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研究反思、专家引领、经验交流、营养汲取等不断学习,努力为自己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 2.实施:多读书,善思考,通过对书籍的大量阅读,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同时通过名园长工作室的交流与培训后,我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不断努力学习,做一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办园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改革创新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三)科学管理,引领示范(2017年8月——2018年7月) 1.目标:在名园长工作室负责人吴长艳名园长的带领下,通过对名园长工作的学习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 2.实施:通过对名园长工作的学习与实践研究,汲取名园长工作室负责人吴长艳名园长的管理能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结合自身应有经验及幼儿园的实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