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生部监测方案乙脑

卫生部监测方案乙脑

卫生部监测方案乙脑
卫生部监测方案乙脑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

脑病毒抗原或

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图1。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内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附表1),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及时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原始个案调查表由开展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

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要派人指导或参与处理疫

情。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在蚊虫叮咬季节,乙脑流行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传染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

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

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表4,逐级上报。定期将结果(附表4)电子版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

实验室监测包括病原学监测、免疫水平监测等内容。标本运输和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

1、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和检测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要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医疗机构要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检验科或化验室收集血液标本后,分离血清,保存血清标本。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标本要冷藏运送,同时要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相关运输管理有关要求,流程见附图2。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1)病例标本检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表2 ),具备血清学检测能力的市级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达到省或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控制标准,对血清标本可进行血清学检测工作(5个工作日内完成),但脑脊液标本直接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将血清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送检医疗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病例标本后,要进行登记,并及时完成病毒分离、血清学检验,有条件省份开展核酸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检测后28天内将阳性分离物和省级检测阴性脑脊液标本及送检表,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要及时逐级反馈至送检的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对送检的阴性标本检测。收到标本后,40天内完成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反馈结果,每季度将相关毒株序列分析结果反馈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流程见附图3。

(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省份应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其他省份根据本省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气候、经济条件、以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人力资源等综合因素,可选择1~2个县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确定监测县后,每年于3月底前上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备案。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监测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协助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人群血液标本。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受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委托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完成后,每年1月底前将结果(附表3)电子版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每年4~5月份乙脑流行季节前(流行季节出现较早或终年流行的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和11月下旬乙脑流行季节后(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各采血1次。监测对象按年龄分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随机选择,每个年龄组采集30~50人份血液;采样时详细询问、记录乙脑疫苗接种及其它相关情况,填写附

表3;每份标本不少于2ml,血清分离后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

为开展乙脑的综合监测研究工作,设立国家级监测点,进行媒介、宿主动物等监测。国家级监测点工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五、各级职责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国乙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参与地方重大疫情调查处理;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负责乙脑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级监测点提供相应的血清学诊断、检测试剂,开展乙脑病毒的分型鉴定;对乙脑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全省乙脑监测、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收集、分析全省监测资料,为制定和完善本省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基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本省疫情调查处理;组织疫苗接种率监测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室检测。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并进行督导和业务考核;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监测工作及疫情报告进行督导;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率监测、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检测等工作。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

(二)医疗机构

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

六、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各级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保管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做好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应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部门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

七、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时,要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监测评价指标如下:

医疗单位病例报告率100%

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90%病例48小时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率≥80%

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80%

医疗机构出院病例转归情况报告率

100%

省级实验室分离毒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及时率

≥80%

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省份以县为单位接种率

≥85%

八、附录

附表 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2: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

附表3: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

附表4: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

附图 1: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

附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

附图2

附图3

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一.一般情况

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 身份证号*:□□□□□□□□□□□□□□□□□□

1.3 报告日期*:20 年月日□□□□/□□/□□1.4 调查日期*:20 年月日□□□□/□□/□□1.5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1.6 性别**:①男②女□1.7 出生日期**:年月日□□□□/□□/□□

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1.8 病人属于**:

(1)本县区 (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 (4)外省 (5)港澳台 (6)外籍□1.9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大中小学)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人员 (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18)不详

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祥□

1.11户籍地**:口

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

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

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1年

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

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

1.12 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

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

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

二. 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20 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2.2 就诊日期*:20 年月日□□□□/□□/□□2.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病例报告单位:

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

2.6 住院日期*:20 年月日□□□□/□□/□□2.7入院诊断*: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其它□2.8 临床诊断日期**:20 年月日□□□□/□□/□□2.9 临床分型*:①轻型②中型③重型④极重型□2.10 出院日期**:20 年月日□□□□/□□/□□2.11 死亡日期** 20 年月日□□□□/□□/□□2.12出院诊断*:①临床诊断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③排除病例④未定⑤其它□三.临床表现

3.1临床症状

3.1.1起病急*:①是②否⑨不详□3.1.2 发热*:①有②无⑨不详□

3.1.2.1 如有发热*:①<39℃②39℃~40℃③>40℃□3.1.3头痛* 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4头晕*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5腹痛*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6腹泻①有②无⑨不详□3.1.7恶心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8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8.1如有呕吐,喷射性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9精神萎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0易激惹①有②无⑨不详□3.1.11嗜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2烦躁*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3惊厥①有②无⑨不详□3.1.14意识障碍*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5抽搐* ①局部肌肉小抽搐②反复抽搐③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④无⑨不详□3.1.16呼吸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7循环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2 临床体征

3.2.1血压改变* ①升高②降低③正常⑨不详□3.2.2 呼吸节律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3 瞳孔大小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4脑膜刺激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

3.2.5 前囱膨隆* ①有②无⑨不详□3.2.6 腹壁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7 提睾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8 病理反射*

3.2.8.1肌张力增强* ①有②无⑨不详□3.2.8.2 巴彬斯基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3 并发症*

3.3.1支气管肺炎* ①有②无⑨不详□3.3.2肺不张* ①有②无⑨不详□3.3.3败血症* ①有②无⑨不详□3.3.4胃肠道出血* ①有②无⑨不详□3.3.5尿路感染* ①有②无⑨不详□

3.3.6 其它(请注明):

四. 乙脑疫苗免疫史

4.1乙脑疫苗接种史*: ①有②无⑨不详□4.2接种依据*: ①接种证②接种卡③家长回忆④其它□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 ①减毒活疫苗②灭活疫苗③二者皆有⑨不详□

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

①1次②2次③3次④4次⑤5次⑥≥6次⑨不详

4.5乙脑疫苗接种时间*:

4.5.1乙脑灭活疫苗*:

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d.第4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e.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4.5.2乙脑减毒活疫苗*:

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d.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

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

①未接到通知②因病未种③无接种人员④家长拒绝⑤经济原因

⑥<8个月⑦未到全程免疫时间⑧其它

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

5.1血清检测

5.1.1 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1.1 采集时间*:20 年月日□□□□/□□/□□5.1.1.2 报告结果时间*:20 年月日□□□□/□□/□□

5.1.1.3白细胞计数(×109/L)* :□□.□□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 :□□.□□

5.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

5.1.1.6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2.1 采集时间*:20 年月日(可与5.1.1.1相同)□□□□/□□/□□5.1.2.2 报告结果时间*:20 年月日□□□□/□□/□□

5.1.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

5.1.2.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3.1 采集时间*:20 年月日□□□□/□□/□□5.1.3.2 报告结果时间*:20 年月日□□□□/□□/□□

5.1.3.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

5.1.3.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2 脑脊液检测* ①采集②未采集□5.2.1 采集时间* :20 年月日□□□□/□□/□□5.2.2 报告结果时间* :20 年月日□□□□/□□/□□5.2..3 物理检测* :①无色透明②血性③米汤样混浊④微混⑤其它□5.2.4 生化检测

5.2.4.1细胞数(正常值0~15/μl) * :□□□5.2.4.2蛋白(正常值<0.45 g/l) * :□.□□5.2.. 4.3 糖(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 5.2..4.3.1 糖检测值: mmol/L□.□□5.2..4.4 氯化物(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4.1 氯化物检测值: mmol/L□□□5.2.4.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

5. 3 病毒分离:①开展②未开展□5.3.1 病毒分离标本①脑脊液②第一份血液标本③第二份血液标本□5.3.2 病毒分离时间* :20 年月日□□□□/□□/□□5.3.3病毒分离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5.3.4病毒鉴定结果: ①Ⅰ②Ⅱ③Ⅲ④Ⅳ⑨待定□

5.3.5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③未检测□

六.结论*

6.1最终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排除病例⑤未定□

6.2如为排除病例,依据为:□

①腮腺炎病毒性脑炎②柯萨奇病毒性脑炎③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⑤其他

被调查人(与患者关系):

调查人:调查单位:

(以下各项随访时填写)

7 随访结果*

7.1随访日期:20 年月日□□□□/□□/□□7.2 病情转归* ①痊愈②好转③有后遗症④死亡⑤其它□7.2.1 意识障碍*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⑤无□7.2.2 语言迟钝*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3 失语*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4 痴呆* ①有②无⑨不详□7.2.5 瘫痪*①有②无⑨不详□7.2.6 扭转性痉挛* ①有②无⑨不详□7.2.7 记忆力及理解减退*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8 耳聋*①有②无⑨不详□7.2.9 癫痫*①有②无⑨不详□7.2.10吞咽困难*①有②无⑨不详□7.2.11 视神经萎缩*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2 流涎*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3精神失常*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4 其它*

7.3死亡原因* ①呼吸衰竭②循环衰竭③昏迷④抽搐⑤休克□

⑥电解质紊乱⑦其它

7.4随访调查方式:□

①调查住院病人②入户调查病人③未见到病人,询问家人④电话询问家人⑤其它

调查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填表说明

一、请将所选择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内。

二、凡是数字,均填写阿拉伯数字如:0、1、2、3、……。

三、省、市、县国标码:为6位国标码(行政区划代码),前2位代表省,中间2位代表市,

后2位代表县,该编码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填写。如吉林省为。

四、病例编号:共11位,前6位为县级国标码,7、8位表示病例发病年份,9~11位为县级

表示第1例病例。

五、所有日期需填写到日,填写公历时间,如入院时间为2004年5月5日, 则在相应的栏目

中填写;时间不详,则填写

六、报告日期: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卫生院防保科负责调查人员以任何形式(书面、电话或口头)收到病例报告的日期。

七、出生日期:如果出生日期为阴历,则应转换为公历日期。如果出生日期不详,则

填写年龄或月龄。

八、职业:如选择职业为①~⑨,则在填写时加0,如①填写

九、病情转归一项中,“不详”指调查时失访病例。

十、最后一次接种时间:指发病前最后一次接种乙脑疫苗的日期。

十一、2.5项中初诊单位如果是正规医院,应详细填写医院名称,如果是个体诊所,应

注明详细地址。

十三、临床分型

轻型:发热,体温一般<39℃;头痛、呕吐、精神萎糜,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10天。

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重型:发热,体温>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天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十四、调查表中“*”为必须填写项。

十五、标识“**”项与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一致。

附表2: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

注:①病例编码:应与流行病个案调查表一致;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机构与人员 【发文字号】卫监督发[2005]76号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5.03.03 【实施日期】2005.03.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5]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将《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00五年三月三日 附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精神,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令第39号),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社会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的,以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执法能力,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确保完成中央提出的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的目标。 二、建设原则 (一)总体规划、统筹兼顾。 按照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国家确定的基本标准,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二)分级负责、加强管理。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的具体领导,分级负责。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按期完成建设目标。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工作要与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协调,根据本地区卫生监督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监督工作的重点,明确建设规划的重点,切实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三、建设要求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政府要把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执法装备资金列入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投资计划,明确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标准;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达到标准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摘要:在亚洲,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例病例。它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在鸟类和动物之间传播,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由于登革热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也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乙型脑炎阳性血清。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以及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黄金标准。然而,噬斑减少中和试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并且在在6个或24孔板中进行,这对于大规模筛选具有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检测和定量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方案。该法在96孔板中进行,将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 引言 在亚洲,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个病例,死亡率为25%;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 乙型脑炎病毒为RNA正链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发生表现有地方性周期性特点,库蚊和猪为其主要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然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Sabchareon和Yoksan,1998) 在亚洲许多地方乙型脑炎病毒都有流行,往往在这些地方都伴随有登革热病毒流行。因此,为了与登革热区分,就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其确为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血清。此外,检测中和抗体也可作为检测乙型脑炎疫苗效力的合理的替代措施。(Markofff L.,2000)。“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和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Shyu等.1997)。然而,斑减少中和试验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并且仅在6或24孔板中进行,从而对于大规模的筛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疫苗的效力学研究以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结果通过肉眼计数斑块的数量来获得,而这,也有一定的主观偏差。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和测定与病毒或疫苗反应后的中和抗体含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已经研究出了几种方法来改善蚀斑减少中和试验。在微焦点减少中和试验(Jirakanjanakit等,1997)和荧光灶抑制试验(Thacker等,1978),聚焦灶可分别通过过氧化物酶以及抗过氧化物酶荧光染色技术看到。然而,与噬斑减少中和试验相似,聚焦灶也必须人工计数。另一组通过竞争ELISA来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Chow等,1997)。该法用三种单克隆抗体与测试血清竞争性结合包被在微滴度板上的乙型脑炎抗原。此法虽然能够区分登革热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中和抗体,但不能检测所有类型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经过多次改进研究出了一种简捷的方法,中和酶联免疫法,这种方法在其他病毒如麻疹(Lee等,1999)的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方案如下:Vero细胞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编号:CRL-1586,Vero细胞-1008)。乙型脑炎病毒(中山株)由陈佑昌教授提供。(新加坡国立大学)。细胞培养在199培养基(Gibco公司),加入0.042%的钠碳酸氢钠(Merck)和2mM HEPES(Gibco公司)并添加8%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 维持液由1X的199培养基,0.028%碳酸氢钠和2mM HEPES并添加2%胎牛血清(FCS)配置成。所用的血清在新加坡一个离岸的岛屿上从26头野生的猪体内取样获得。本次试验进行了重复。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怎样预防传染病传染病防控知识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一)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2.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 3. 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4.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5. 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 (二)水痘的预防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

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 21 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 天产生抗体,30 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 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三)腮腺炎的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卫生部关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更名的通知

卫人发…2008?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各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为了更好地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与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更名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加挂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牌子,并由卫生部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健康教育与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技术指导,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全国健康教育与卫生新闻宣传活动的组织实施及信息网络、媒体管理、业务培训等有关技术与服务性工作。 更名后的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为卫生部直属事业单位,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精神和卫生工作需要,承担以下工作任务: (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新闻宣传领域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等提供咨询及政策建议。 (二)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技术指导,制定规划、计划和考核评估标准,并进行监督评估。 (三)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新闻宣传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开展大众卫生科学知识传播活动,建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新闻宣传信息网络,推广经验及成果。 (五)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新闻宣传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 (六)收集、分析、编发卫生工作的重要舆情信息,承担卫生部新闻发布和重大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七)协助卫生部负责广播电视和新闻报刊的监督管理,负责《卫生部公报》和《中国卫生年鉴》的编辑出版发行。 (八)承担卫生部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任务。 特此通知。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 29

流行性乙脑试题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八章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 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 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1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正确概念应除外: A.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 B.温带和热带地区流行高峰常在7~9月,与本地区蚊虫密度高峰相一致 C.气温在35℃以上,雨量多便可出现流行 D.呈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同时多人发病的 E.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以2~6岁最常见 12.对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测是: A.特异性IgM抗体B.中和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 D.血凝抑制抗体E.Vi抗体 13.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多种,但应除外: A.延髓呼吸中枢损害B.脑水肿C.低血钠性脑病 D.脑疝形成E.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14.乙脑的病变最严重的部分是:

疾病预防宣传资料

传染性疾病怎样预防 一、夏季传染病的预防 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病原体—排泄物—水、食物、手、苍蝇—等易感的健康人口—新病人或带菌者”的行式传播。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及感染性腹泻,夏季常见有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痢疾。 常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部分病人还可能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如脱水、毒血症。病毒性腹泻的特点一般为“水样泻”、细菌感染性腹泻可以有“粘液浓血便”,部份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腹泻。夏季以急性感染性腹泻最为多。 疾病预防 —饭前便后洗手 —不喝生水、生吃瓜果洗净、不吃腐败变质食物 —不生食海、水产品 —热食要严格蒸煮 —消灭苍蝇、蟑螂及老鼠 —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伤寒疫苗等 二、地震后要预防的疾病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 (2)、虫媒传染病:如乙脑、黑热病、疟疾。 (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 (4)、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 (5)、常见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食源性疾病和饮水安全。三、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在1—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也不是终身免疫。患病期间,只需对症治疗、多喝水、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口腔用盐水或生理盐水擦拭或漱口,外涂金霉素鱼肝油,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上,由肠道病毒传播的传染病,潜伏期3—5天。初期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不高、约38℃左右、2天后口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四周有红晕,手足部位会出现米粒大小的小水疱、数目不等。 居家照顾要点: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甘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一些B族微生素,如B2等。 6、若小儿发热、也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钟灵街小学保健室

卫生部关于印发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的管理程序通知(卫监督发〔2006〕479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6〕4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实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指导和规范各地的放射诊疗许可工作,根据《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我部制定了《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程序制定本地区的许可证发放的具体程序并提出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贯彻活动和技术培训,确保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工作顺利开展。 二、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工作要严格依据相应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程序进行,对于在发放许可证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纠正和查处。 三、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按照规范程序及时向社会通报本辖区的放射诊疗许可情况。 四、我部将适时组织对部分省市的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工作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将通过卫生部通报形式向社会公布。 本通知附件可在卫生部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435947.html,)下载。执行中的具体问题,请与我部卫生监督局联系。 附件: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doc

附件: 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规范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工作,根据《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遵照本程序,负责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的相关事宜,依法履行对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三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程序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许可工作的具体实施程序。 第四条卫生行政部门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公布受理机构名称、地点、受理和批准条件、受理时间和审批期限等事项。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按照本程序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并办理相应诊疗科目登记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放射诊疗工作。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申请放射诊疗许可,应当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附1);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 (三)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放射诊疗设备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1.4.1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资料清单 1、同期估算结核病新涂阳发病总数(省政府协议) 2、登记新涂阳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1.4.2DOTS覆盖率 资料清单 1、辖区县级行政区划数一览表 2、实施DOTS策略的县级行政区划数(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1-2010年)1.4.3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 资料清单 1、辖区登记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2、系统管理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指令性培训) 1、指令性培训任务文件的复印件 2、年度培训计划 3、培训备案表 4、培训通知 5、培训材料 6、考题 7、报到册 8、培训总结 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 提交发表论文的原件和复印件 7.3.1科研项目综合评分 1、课题申请书 2、合作协议书 3、年度课题进展报告 4、期间所发的文章 5、结题报告。 7.3.2科研成果获奖综合评分 1、成果鉴定全套材料 2、成果评审全套材料 3、成果证书。 8.2.5财政拨款占年度支出的比例 资料清单 1、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2、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6职工年人均拨款数 资料清单 1、本单位编制文件, 2、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3、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4、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7项目预算完成率 资料清单 1、年度预算报表, 2、年度预算各专项资金实施方案, 3、指令性工作拨款文件、任务书, 4、专项资金预算表, 5、项目资金支出明细帐, 6、项目工作总结, 7、年度决算报表。 传染病所绩效考核指标资料清单 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资料清单 1、月疫情分析 2、国家年报 3、本省年报 4、传染病报告年度质量分析零缺报县区统计资料 5、传染病监测工作计划、方案和总结 1.1.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资料清单 1、漏报调查协议书、计划和现场资料 2、每年漏报调查方案 2、漏报原始材料、调查表或现场工作照片 3、调查工作总结 1.1.3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资料清单 1、河南省2008年克雅氏病监测方案 2、河南人群、家畜家禽O157:H7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3、河南人群、家畜家禽耶尔森菌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4、河南人群细菌性痢疾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5、河南省2008年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 6、河南省2008年霍乱监测方案 7、河南省2008年沙门菌监测方案 8、河南省2008年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试行) 9、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10、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11、狂犬病监测方案 12、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13、鼠疫监测方案 14、炭疽监测方案 15、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1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 1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18、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19、河南省2008年朊毒体病监测工作总结

2009-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

2009年大化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 项目实施方案 一、背景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点地区乙脑等疾病发生,根据《2009年广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在我县实施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项目。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范围、接种对象、接种目标及时间安排 (一)活动范围 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接种乡(镇):大化镇、六也乡、古河乡、都阳镇、北景乡、岩滩镇、羌圩乡、乙圩乡、七百弄乡、板升乡、雅龙乡、贡川乡、共和乡、古文乡、百马乡、江南乡。 (二)接种对象和接种剂次 2002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出生的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或零剂次儿童,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三)接种目标 目标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95%。 (四)时间安排 2009年4月11~15日做好人员培训、表格、宣传资料印刷等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25日开展宣传动员、目标儿童摸底工作;5月7日前完成完成接种工作,5月20日前上报有关报表和工作总结。 二、群体性预防接种前期准备工作 (一)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直接组织领导开展本次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 (二)成立群体性接种工作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1、为了更好开展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成立大化县县级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韦爱銮(县统战部部长) 副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成员:覃阳(县广电局局长) 周锡瑞(县教育局局长)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唐江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2、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为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坚定办法》,成立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诊断,其成员名单如下: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覃礼德(县卫生局副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黄含秋(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马妮飞(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覃松碧(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韦乃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长) (三)社会动员和宣传 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政府和广电部门、教育

2017预防接种知识技能大赛试题库

2017年预防接种知识技能大赛试题库 一、单选题 1.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0,1,6”方案中,“0”是指新生儿出生后( C ) A. 2小时内 B. 12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8小时内 2. 需要肌内注射的预防用生物制品有:( C ) A. 百白破麻疹疫苗白破甲肝减毒活疫苗 B. 百白破麻疹疫苗白破乙肝疫苗 C. 百白破乙肝疫苗白破 D. 百白破乙肝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 3. A群流脑疫苗基础免疫2针,间隔不少于( C )个月。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6个月 4. 下列对免疫程序描述正确的是( D ) A. 免疫起始月龄越早越好 B. 接种剂量过大,会使机体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但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C. 如果正常免疫程序被中断,应重新开始接种或增加接种次数 D. 流脑疫苗与麻疹疫苗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5. 卡介苗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是( B ) A. 上臂三角肌中部皮下注射0.1毫升 B. 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0.1毫升 C. 上臂三角肌中部皮下注射0.5毫升 D. 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0.5毫升 6. 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发现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后,进行网络报告的时限为( B )

A. 12小时内 B. 24小时内 C. 48小时内 D. 72小时内 7. 百白破混制剂基础免疫3针的程序为( A ) A. 3,4,5月龄 B. 2,3,4月龄 C. 4,5,6月龄 D. 5,6,7月龄 8. 具备冷藏条件的乡级疫苗储藏一般不超过( A )。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6个月 9. 疫苗安瓿开启后,灭活疫苗超过( A )应废弃,活疫苗超过( A )应废弃。 A. 1小时\0.5小时 B. 0.5小时\0.5小时 C. 1.5小时\0.5小时 D. 2小时\0.5小时 10. 下列哪些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温度在2℃~8℃。( B ) A. 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 B. 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 C. 乙肝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百白破疫苗 D. 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百白破疫苗 11. 关于免疫球蛋白的描述,下列哪一像是错误的?( A ) A. 可以与活疫苗同时接种 B. 接种活疫苗需间隔2周方可使用 C. 使用后间隔1个月才能接种活疫苗。 D.不能与灭活疫苗同时接种 12. 脊灰疫苗的损耗系数为( B ) A. 2.0-3.0

乙脑防治知识

乙脑防治知识 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蚊子叮咬了牲畜(禽)或患者后,体内感染了乙脑病毒,当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病毒传入健康人的血液中,并随着血液进入大脑,然后在那里生长繁殖,使人得病。乙脑最容易发生在夏秋季节。严重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可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肢体痉挛、视力障碍、痴呆失语等。 2.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多发生在蚊子较多的夏季和初秋,7、8、9三个月是高发时间。但是,依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乙脑的流行季节也略有不同,如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都是因为这个时间蚊子感染力强,加上雨量适中,有利于蚊子繁殖,而天气闷热也使得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3.哪些人容易得流行性乙型脑炎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基本上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但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就是虽然感染了乙脑病毒,但却没有什么临床表现;反复多次隐性感染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力。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较易得乙脑。 4.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症状 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大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40℃以上。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个月以上症状不消失,就会留有后遗症。如果发病早期治疗及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所以一出现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求治。 5.怎样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非常险恶,可以造成终生残疾,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灭蚊、防蚊要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 2.做好对猪、马等牲畜的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3.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能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是预防这种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4.强身健体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卫生监督所职能职责

职能职责 根据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规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卫生监 督工作任务,主要职责为: (一)卫生行政许可 承办餐饮业及集体食堂的卫生条件的卫生行政许可;承办公共场所卫生条件的卫生行政许可;承办供水单位卫生条件的卫生行政许可;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行政许可事项。 (二)公共卫生监督 对餐饮业及集体食堂的卫生条件、卫生防护设施、生产经营活动及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健康管理进行卫生监 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及其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及其生产经 营活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及其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建设项目执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情况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 (三)医疗卫生监督 对医疗机构的执行资格、职业范围及其医务人员的职业资格、执业注册进行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打击非法行医;

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控制措施和菌(毒)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负责派出机构的管理;负责辖区内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上报;负责受理对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承办主管局及上级业务机关指定或交办的卫生监督事项。 (四)其他 负责派出机构的管理;负责辖区内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上报;负责受理对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承办主管局及上级业务机关指定或交办的卫生监督事项

卫生防病知识宣传资料

卫生防病知识宣传资料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综合防治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怎么预防食物中毒?预防食物中毒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购买腐败变质、霉变甚至病死、毒死以及死因不明的禽、畜肉类和水产品; 2、加工食品时要生熟分开,食品与药品及其它杂物分开存放,餐、用具要严格消毒;

3、烹调节器食物时要煮熟煮透,吃剩下的食物要放入冰箱,隔夜食物要放入冰箱,且生熟食品要分开放,隔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 4、不吃未经鉴定的野生植物,不吃河豚鱼等有毒动物。 5、青菜心、白菜、空心菜等蔬菜常常带有农药,应先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用沸水烫一下再烹调。 ●日常生活怎样预防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霍乱发病急骤,临床特征主要有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等,一般症状轻的比较多见,带菌者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的病死率极高。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霍乱呢? ⑴搞好家庭和个人饮食卫生。 ①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②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 ③碗筷、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 ④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 ⑵搞好饮水卫生。 ①保护水源、禁止排放污水

20100613_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监测方案

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隐性感染猪,消除传染源;准确调整免疫程序,确保猪场各阶段猪只重要疫病的抗体水平始终处于有效水平。 二、监测措施 1、猪瘟 流行特点和危害:大面积流行较少,主要转变为有限地区(如某个地区的一个和数个猪场或一个村或数个村)散发性流行,疫点减少,病程以隐形感染、慢性过程为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病原毒力表现为地区性降低,出现持续性感染,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感染(表现为断奶前后大批死亡,或免疫耐受或无症状带毒),这种猪进人新的易感猪群,往往引起猪瘟急性暴发,导致大批死亡。怀孕母猪隐形感染,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种先天感染常导致胎儿木乃伊化或死胎、流产和产弱仔。猪瘟病毒在胎儿体内繁殖,所以母猪分娩时可排出大量病毒。如果先天感染猪出生时外观健康,并保持数月,实际上这类病猪起到一种难以辨认的散播病毒的连续传染源作用。因此,这种持续先天性猪瘟在猪瘟流行病学中是极重要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安徽省集约化、规模化猪场发展较快。生猪及其产品自由贸易频繁,使隐形猪瘟感染猪在当地或更大地区流传,致使疫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频繁发生,防不胜防。 监测方案:种猪场视饲养的种猪数量,先按10%~15%抽样检测,做一下初步摸底,了解自场种猪猪瘟带毒情况,如确实发现有带毒种猪存在,一要坚决淘汰,二要对余下种猪进行逐头检测。强毒抗原监测一般每隔3~4个月1次,连检3~4次,直到全部阴性为止。猪瘟免疫一个月内,要对种公猪、繁殖母猪全群监测猪瘟免疫抗体,后备猪和仔猪按不同比例采血,监测猪瘟免疫抗体。凡免疫抗体低于1:16者,都要进行猪瘟野毒抗原的监测,对猪瘟野毒感染猪必须坚决予以淘汰。 规模化商品猪场猪瘟免疫一个月内,对种公猪、繁殖母猪、架子猪、育肥猪、仔猪按不同比例采血,监测猪瘟免疫抗体,抗体滴度低于1:16-1:32的猪及时隔离二次注苗,复查免疫抗体,仍低于1:16者淘汰处理,并追查疫源。 2、伪狂犬 猪病监测每三个月一次,按不同批次猪和不同生理阶段猪采血,每次采血5ml。 采血对象:配种前15天后母猪, 产仔前10天怀孕母猪, 20日龄未注猪瘟苗前哺乳仔猪, 60日龄未注猪瘟苗前培育仔猪, 80日龄育肥猪。 抽血头数:各生理阶段猪每次抽血5-10头。 抽血部位:前腔静脉或耳静脉。 主要监测内容:猪瘟抗体及强毒、伪狂犬、乙脑、兰耳病、传染性胸膜胸炎、圆环病毒、猪口蹄疫等。

乙脑宣传资料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 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 少,持续时间短,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特别是猪的 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以后几乎100%感染,感染后血中病 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 染源。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1-2个月前,现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 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 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 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症状 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卫生部部门设置及主要部门职责

卫生部部门设置及主要部门职责

两局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直属单位子站 医学科学院疾控中心

规划财务司主要职责 : 拟订全国卫生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建设规划,推动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管理大型医用装备配置;提出卫生经济、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等政策建议;负责提出卫生部部门预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基建投资及其他国内外资金、资产的安排意见与管理;拟订卫生财务、会计、基建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拟订国家卫生装备管理办法和标准;拟订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相关规范;负责部属(管)单位规划建设及财务资产管理等;负责内部审计工作。 政策法规司(政法司)主要职责: 负责综合性卫生政策研究;拟订宏观卫生政策与卫生改革方案并组织分析、评估;负责起草重要会议文件、部领导重要讲话、政策研究报告;组织拟订卫生(含中医药、食品安全、药品、医疗器械,下同)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卫生标准的拟订和呈报;负责部门规章及执法工作中有关法律问题的解释;组织法制宣传教育及卫生法制理论研究工作;负责行政复议及行政应诉,主持重大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事项听证;负责世界贸易组织涉及卫生的有关工作;负责卫生标准委员会的归口管理;指导地方卫生政策、卫生法制、卫生标准工作。 医政司主要职责:

负责拟订医疗机构、血站和医务人员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拟订医疗技术应用管理的法规、规章、政策并实施医疗技术应用准入管理;负责拟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管理的规章、标准、规范、政策并指导实施,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和体系;负责拟订血液安全管理的规章、政策并组织实施;推动无偿献血工作;负责拟订护理管理的法规、规章、标准、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拟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规划、标准、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拟订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管理的规章、规范、政策并指导实施;参与拟订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的法规、规章、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拟订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法规、规章、规范、政策并指导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康复的规章、规范、政策并指导实施。 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妇社司)主要职责 : 负责妇幼卫生、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起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规范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实施《母婴保健法》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依法对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专项技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拟订妇幼卫生标准;牵头组织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与先天残疾工作;制定妇幼保健、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人员岗位、技术服务和信息系统规范并组织实施;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指导实施;组织拟订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有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和规划并指导实施。 卫生监督局(监督局)主要职责: 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拟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政策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综合协调、检查评估各部门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和监督工作,负责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评价;组织拟订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草案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规范;拟订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和检验规范;组织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监测、总膳食调查和食源性疾病监测,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负责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进口无国家标准的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负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查活动,指导地方开展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制定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制度,组织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事故信息,负责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的统一发布。负责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监督管理工作,起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规范并组织实施;规范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监督管理;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负责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监督管理;负责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和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负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负责规范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许可,负责公共场所、供水单位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对健康影响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负责消毒产品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及监督管理;依法开展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菌(毒)种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医疗废物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混合疫苗(DPT)、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麻风、麻腮风、A+C、白破。 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俗称“醋子”)、新生儿破伤 风、 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监测与控制的原则 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 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 血清学/病源学监测; 爆发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按卫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 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 20世纪90年代起:手工报表; 2004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0.0.3版,包括: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15岁以下乙肝监测6块内容。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②免疫成功率监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